棉铃虫的综合防治
棉铃虫综合防治

五、 综合 防治
1 业 防 治 . 农
加强 田间管理 , 有条 件 的地 区实行 冬耕冬 灌 , 消
此, 在生 长茂 密 棉 田落 卵多 , 株 卵量 4 - 0粒 , 百 08 幼 虫 1~ 0头 以上 。 据观察 , 53 根 在无外界 因素干扰情 况 下, 棉铃 虫 自然 孵化 率达 8 %以上。 铃虫初孵 幼虫 0 棉
吃掉 卵壳 ,就 近转 移 到棉株 中心和 叶背 面栖 息 ,多 集 中在 生长 点 、 嫩部 位取 食 , 入 2龄 幼虫开始 蛀 鲜 进 食 幼蕾 ,3龄 以后 幼虫 取食 量骤增 ,除取食花蕾 , 还
灭越 冬 蛹 ; 时 间苗 、 苗 、 枝 、 顶 、 空 枝和 打 适 定 整 打 打
月2 0日- 8日, 化期 8月 2 2 羽 6日- 9月 6日, 羽化盛
期 8月 3 0日- 9月 1 0日。
作 物 花 蕾 期 与 发 蛾 期 是 否 吻 合 以及 作 物 长 势 的好 坏 。 般来 说 , 一 水肥 足 、 密植 、 蕾铃 多的棉 田虫 口密度 大 , 中棉 区 比分 散棉 区发 生重 , 蜜源 棉花较 无蜜 集 有 源棉 花受 害重 。 根据 2 0 - 0 6年 田间调查 , 04 20 卵多产 在 生长 茂密 、 花蕾 多 的棉花 嫩尖 、 叶 、 叶上 。2 3 苞 嫩 、 代 卵也 产在棉株 上部 茎秆 、 花瓣 上 。 有散 产也有集 中 产卵 , 蕾 、 叶 、 在 苞 嫩尖 以及 顶 部 嫩 叶上 , 般 产 卵 一
被 害后 , 蕊 和花 柱 被吃 掉 , 开后 呈 “ 车 ” , 雄 花 风 状 不 能结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棉 铃虫 3 4代 : 、 主要 以危 害 幼铃 为主 , 铃基 部 棉
棉铃虫综合防治技术

棉铃虫综合防治技术和煦的阳光下,绿油油的棉田里,看上去静悄悄的。
然而,在这平静的表象下面,一只只狡猾的虫子,在繁茂的花蕾和花铃中,肆无忌惮地爬来爬去,寻找着稚嫩的棉铃作为它们的美食。
这就是棉农们最憎恨的害虫——棉铃虫。
棉铃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昆虫。
它危害棉花、玉米、麦类、辣椒、番茄等多种作物,但以危害棉花为主。
棉铃虫从形态发育上可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棉铃虫以蛹的形式在棉田里过冬,大致分布在地表2.5厘米至6 厘米的土壤中。
第二年三月份以后,日平均气温上升到6摄氏度以上时,蛹羽化成成虫,也就是我们说的“棉蛾子”。
当温度上升到23摄氏度以上时,狡猾的棉蛾子在晚上出来觅偶交配,一头雌蛾可产500到1000粒卵,而且,它们会把卵产在幼嫩的叶子上和花蕾上,以便幼虫一经孵化便有食物可以享用。
对棉花产生危害的,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棉铃虫幼虫。
幼虫有多种体色,有绿色、黄色、淡红色等等,体表有灰色的尖刺;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的小刺。
棉铃虫幼虫有取食棉花顶尖、花蕾、花铃的习性,棉花的顶尖往往是棉花的生长点,生长点被棉铃虫幼虫吃掉,就变成了无头棉,不会再长出新芽,棉农称为“公棉花”或“无头棉”。
随着棉铃虫幼虫的长大,又开始啃噬花蕾和花铃,一只幼虫,可以钻蛀10到20个花蕾或花铃,受害的花蕾不能正常开放成花铃,严重时枯黄脱落;受害的花铃,为黑褐色水浸状斑,严重时布满黑点,僵化脱落。
由于棉铃虫幼虫的危害,棉花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给棉农们带来了经济损失,20世纪90年代,棉铃虫害曾经造成长江流域棉区20%~30%减产,黄河流域曾经造成过绝收的损害。
棉铃虫对于棉花的危害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棉铃虫不像其他的害虫一样,一年只发生一代,在适合的温度下,棉铃虫可以发生三代到七代。
棉铃虫卵的孵化期3到7天左右,幼虫期15-20天,蛹期18天左右,成虫期一般为7-10天,这样一个周期算下来,大约45天到55天左右,这一个周期,我们也称作一个世代,一年中,棉铃虫可以经过几个世代。
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措施

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措施
棉铃虫是棉花生产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其危害严重,给棉农的产量和质量带来很大损失。
下面是棉铃虫综合防治措施:
1. 生态防治:通过人工和天敌等手段,维持一定的生态平衡,防止棉铃虫的繁殖和危害。
比如在种植棉花的土地上保护并发展一些天敌昆虫,譬如蜘蛛、天蚕等。
2. 农业措施:通过改变种植模式、调整时期等方式控制棉铃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减轻其危害。
比如早栽、早收等增加地力措施。
3. 化学防治:采用农药喷洒、熏蒸等化学手段控制棉铃虫,减少其危害。
但需要加强调查、测定药剂量和频次,并注意安全用药和合理施药的方式。
4. 生物技术防治:目前,生物技术发展已经成为了诸多农害防治手段中一种新的手段,其利用基因技术、天敌等增强棉铃虫的防御作用,降低其危害。
通过基因编辑、基因修饰等技术手段,实现对棉铃虫的防治。
总之,在实际防治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结合防治,做到科学、合理、安全、有效。
防治棉花上的棉铃虫害的有效措施

防治棉花上的棉铃虫害的有效措施棉花上的棉铃虫害是棉花生产中最常见的害虫之一,给棉农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治棉铃虫害,减轻棉农的负担,科学家们探索出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措施,并详细阐述其操作方法和预防效果。
一、采用生物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和病原微生物来控制害虫的方法,具有环境友好、经济可行的特点。
常见的生物防治措施包括释放天敌、利用昆虫病原菌和使用病毒杀虫剂。
1. 释放天敌棉铃虫的天敌有蜘蛛、寄生蜂等。
蜘蛛是天然的捕食者,能有效地控制棉铃虫的数量。
使用蜘蛛为天敌的方法是在棉田周围种植金银花、百威等植物,吸引蜘蛛为其提供栖息和食物。
寄生蜂也是可以有效控制棉铃虫的天敌,通过购买并释放寄生蜂来控制害虫的数量。
2. 利用昆虫病原菌昆虫病原菌可以感染和杀死棉铃虫,是一种天然的生物杀虫剂。
使用昆虫病原菌的方法是将其喷洒在棉花上或投放特制的病原菌包,使害虫感染并死亡。
3. 使用病毒杀虫剂病毒杀虫剂是利用病毒感染害虫来控制其数量的方法。
病毒杀虫剂不仅能有效控制棉铃虫,还对其他害虫具有一定的作用。
使用病毒杀虫剂的方法是将其喷洒在棉花上,使害虫感染并死亡。
二、合理选择化学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方法是防治棉铃虫害的传统措施,其具有速效、广谱性和易操作等特点。
但是使用化学防治方法需要注意合理用药,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1. 选择合适的化学农药针对棉铃虫害,可以选择防治效果好且对环境影响小的化学农药。
常用的农药包括氯氰菊酯、吡虫啉、苯噻虫等。
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应该根据害虫的发生情况和农药的使用说明书进行正确施药。
2. 合理用药量和施药时间在进行化学防治时,应根据棉花生长发育期和害虫的发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施药时间和用药量。
通常,施药应在害虫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时进行,并按照标准剂量进行喷洒。
三、农业生态环境调控农业生态环境调控是利用生态原理和技术手段,调整农田生态环境,减少害虫的孳生和繁殖条件,达到防治的目的。
棉铃虫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方法

棉铃虫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方法棉铃虫(名称:Helicoverpa armigera)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主要以棉花、玉米、大豆和蔬菜等作物为食,给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控制棉铃虫的繁殖和损害,我们需要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并结合综合防治方法。
一、棉铃虫的生物学特性棉铃虫是一种夜间活动的昆虫,老熟的幼虫体长可达35毫米左右。
它的卵形状像圆顶,偏黄白色,通常在农作物的叶片上产卵。
幼虫则是最主要的危害阶段,它们以叶片为食,严重时可导致株高度减少。
棉铃虫的寿命一般为30至50天,成虫体型较大,翅膀为褐色,前翅有深色圆斑和菱形深色斑点,翅膀展开约为40至50毫米。
成虫主要活动于傍晚至清晨,在这个时间段对其进行防治效果较好。
二、综合防治方法1. 生物防治利用棉铃虫的天敌和天才进行生物防治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例如,可以引入天敌昆虫蚂蚁,蚂蚁会寻找并捕食棉铃虫的卵和幼虫。
此外,一些寄生昆虫如小蜂也可以寄生在棉铃虫体内,从而控制其数量。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需注意选择合适的农药和使用方法。
在选择农药时,应综合考虑对害虫的毒杀效果、环境友好性和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等因素。
使用农药前需详细阅读产品说明,并按照建议的用量和使用方法进行施药。
3. 栽培管理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也能够有效地减少棉铃虫的危害。
例如,选择抗虫品种,及时清除农田中的杂草和病虫基源,以减少害虫的滋生和传播。
同时,合理施肥和灌溉,保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状态,提高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4. 诱捕监测诱捕监测是一种重要的防治手段,可以用来了解棉铃虫的发生和活动情况。
通过设置黄板、粘虫球等诱捕装置,可以吸引并捕获成虫,从而判断其数量以及危害程度。
定期检查和监测诱捕装置,有助于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5. 文化措施文化措施包括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安排、合理的种植密度以及及时清除残茬等。
通过合理的文化措施,可以减少棉铃虫的滋生和传播,降低其危害程度。
棉花病虫害防治预防棉铃虫危害的技术方案

棉花病虫害防治预防棉铃虫危害的技术方案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然而,棉花病虫害对棉花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
其中,棉铃虫是最为常见和具有破坏性的虫害之一。
为了有效预防棉铃虫危害,下面将介绍一些技术方案。
一、培育抗虫棉花品种培育抗虫棉花品种是预防棉铃虫危害的重要手段。
通过选择和繁育抗虫性强的棉花品种,可以降低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程度。
针对目前较为严重的棉铃虫抗药性问题,我们还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转基因育种,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提高棉花的综合抗虫能力。
二、优化种植管理优化种植管理是预防棉铃虫危害的重要环节。
首先,合理选择种植地点,避免连作和重茬,以减少虫害的滋生。
其次,科学施肥,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和养分供应,提高棉花的抵抗力。
另外,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虫害的庇护源。
此外,定期检查田间,发现虫害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病虫害蔓延。
三、采用生物防治手段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有效的棉铃虫防治技术。
可以利用天敌昆虫、寄生性昆虫、真菌和细菌等生物调节剂来控制棉铃虫的繁殖。
例如,可以投放捕食性天敌,如瓢虫、蚜虫和食蚊鱼等,来减少棉铃虫的数量。
此外,还可以利用昆虫病毒和真菌对抗棉铃虫,使其死亡或致病。
四、化学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是目前常用的棉铃虫防治手段之一。
可以使用低毒、高效的杀虫剂来防治棉铃虫。
然而,化学防治需要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规定,遵守安全间隔期,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在使用化学药剂时,应选择合适的药剂和浓度,分散施药,避免产生抗药性。
综上所述,棉花病虫害防治预防棉铃虫危害的技术方案主要包括培育抗虫棉花品种、优化种植管理、采用生物防治手段和化学防治措施等。
我们需要综合运用这些技术方案,科学合理地预防和控制棉铃虫的危害,以保障棉花产量和质量的稳定提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让我们共同致力于棉花病虫害防治工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出贡献。
棉铃虫发生及防治技术措施

棉铃虫发生及防治技术措施棉铃虫是一种严重危害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害虫,它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
棉铃虫取食棉花的铃、子、籽等部位,导致棉铃变小、掉落、受伤等,严重影响棉花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为了有效防治棉铃虫的危害,下面将介绍棉铃虫的发生规律以及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
1.棉铃虫发生规律:棉铃虫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高温多湿的环境是其繁殖和发生的有利条件。
在南方地区,一般在7月份开始出现棉铃虫的危害,8月份达到高峰期,然后逐渐减少,11月份基本结束。
2.棉铃虫防治技术措施:(1)合理耕作措施:及时翻耕,保持土壤湿润,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棉花的抗虫能力。
(2)选择抗虫棉种:选用抗虫性强的品种,如免疫系列的棉花品种。
这些品种对棉铃虫的抵抗力更强,抗虫效果更好。
(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或天敌细菌等生物手段进行防治。
常用的天敌包括益虫昆虫、蜘蛛等。
也可以引入天敌细菌来消灭棉铃虫。
(4)化学防治:根据棉铃虫的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可以使用有选择性的杀虫剂,如吡虫啉、恶虫净等。
在使用农药时,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时机,避免药害。
3.具体防治措施:(1)定期巡田观察:及时发现棉铃虫危害的迹象,比如叶片被咬食、叶片上的粪便等。
巡田观察可以及早发现,及早防治。
(2)黄板监测:在棉田内设置黄色粘虫板,诱引和捕杀害虫。
黄板监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虫口的密度和分布情况,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3)生物防治:可以引入天敌昆虫,如蜘蛛、寄生蜂等,来控制棉铃虫的数量。
也可以使用天敌细菌来杀灭棉铃虫,如苦杏树细菌等。
(4)适时化学防治:在棉铃虫的危害高峰期,根据虫口密度和经济损失程度,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在施药时,要注意用药剂量和方法,避免对环境造成损害。
(5)清除秧苗、采棉垃圾:清理棉田中的秧苗和采棉垃圾,减少棉铃虫的滋生环境,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
综上所述,防治棉铃虫的措施包括合理耕作、选择抗虫棉种、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技术

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技术棉铃虫是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对棉花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有效控制棉铃虫的危害,综合防治技术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技术,并提供相应的实施建议。
一、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病虫害监测与预警是综合防治的基础,可以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为后续防治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建议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病虫害监测与预警:1. 定期巡查田间在棉田周边设置监测点,定期巡查虫情和病情,并记录下来。
通过比对记录的数据,可以了解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趋势。
2. 使用性信息技术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遥感、图像识别等,对棉田进行数字化监测。
通过无人机等设备获取高清图像,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病虫害进行识别和监测,实现实时预警。
二、病虫害防治根据棉铃虫的生活史和行为特点,可以采取多种病虫害防治方法,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
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或寄生虫等天然的生物控制因子来控制棉铃虫的数量。
比如,引进捕食性昆虫,如瓢虫、寄蝇等,与棉铃虫形成食物链关系,减少其数量。
此外,还可以利用昆虫病毒和细菌等微生物制剂来防治棉铃虫。
2. 化学防治使用农药进行喷洒或灌根处理,消灭棉铃虫。
在选择农药时,应根据棉铃虫的抗药性和作物的生长期等因素综合考虑,避免药害和药残问题的发生。
3. 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手段破坏棉铃虫的生活环境,如采用网罩覆盖棉田,阻止虫害的入侵。
此外,还可以使用光陷阱、诱虫剂等手段吸引和捕捉棉铃虫。
三、生态环境调控营造适宜的生态环境是综合防治的重要环节,可以增加棉铃虫的天敌数量,降低棉铃虫的发生率。
1. 合理轮作通过合理的轮作制度,改变棉田的生境,打破连作害虫虫源的周期,降低害虫发生的风险。
2. 种植抗虫品种选择抗虫品种进行种植,提高棉花的自身抵抗力,减少虫害的发生。
3. 生境改造调整农田的周边环境,增加棉田周围的植被覆盖,提供天敌的栖息地,促进天敌的繁殖。
四、综合防治措施的整合应用综合防治技术的整合应用是提高防治效果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褐色宽带, 宽带 中有两个 灰 白色斑纹, 后翅前 缘 中部有 一褐 色
月牙形斑纹。
2卵 .
半 球 形 , 05 高 .2毫 米 , 04 宽 . 4毫 米 , 产 时 乳 白色 , 慢 变 初 慢 为 土黄 色 。
3 幼 虫 .
初 龄 幼 虫 为 青 灰 色 , 黑 色, 胸 背 板 为 红 褐 色 , 头为 前 老熟 幼 虫 体 长 4 6毫 米 , 般 各 体 节 有 毛 片 1 , 色变 化 大 , 2 一 2个 体 前 胸 气 门 前 两 根 刚 毛 的连 线 通 过 气 门或 与 气 门下 缘 相 切 ,气 门
为主 , 棉铃基部有蛀孔 , 附近有虫粪 , 孔 蛀食 的幼虫虫体 大半
露 在 铃 外 ; 蛀 棉 铃 遇雨 很 容 易霉 烂 脱 落 , 脱 落 的 被 害 棉 铃 被 不 棉铃虫为杂食性害虫 , 危害棉花外 , 危害小麦 、 米、 除 还 玉 高 粱 、 豆 、 豆 、 蓿 、 麻 、 茄 、 日葵 等 作 物 。 大 豌 苜 芝 番 向
维普资讯
皇
一 — 曼~ 一 !
虫 的 综 合 防 治
豆 等 作物 间作 则 有 利 于棉 铃 虫 发 生 。 棉铃 虫 第 2代 以危 害 生 长 点 及 附 近 的 顶 尖 和 嫩 叶 为 主 ,
使棉花顶尖不生长 。 侧枝生长较快 , 造成“ 破头病” ; 叶危 棉 嫩
易爆 发 。
活动 , 飞翔力较强 , 有取食 花蜜 补充营养的 习性 , 高压 汞灯 对
和 黑 光 灯 以 及 萎 蔫 的 杨树 枝 有 较 强 的趋 性 。 白天 潜 伏 在 植 物 丛 问不 动 , 虫 产 卵 为 散 产 , 2代 多 产 予 上 部 嫩 叶 正 面 , 成 第 少 数 产 于 叶 背 面 及 上 部 嫩 叶 、 及 铃 的苞 叶上 。 蕾 棉 铃 虫 成 虫 羽 化 以 I 至 夜 间 2时 为 高 峰 ,成 虫 取 食 、 9时 活 动 、 尾 、 卵 多 在 黄 昏和夜 间进 行 , 交 产 白天 隐蔽 。 虫 羽化 的 成 当 晚 即 可 交 配 ,- 2 3天 后 开 始 产 卵 。 卵 历 期 6 8天 , 3天 产 - 前 产 卵最 多 。 头 雌成 虫 产卵 1 0 每 0粒 , 多 可达 30 0粒 虫 0 最 0 幼
二 、 活 习 性 生
1 作 栽 培 制 度 对 棉 铃 虫 种 群 动 态 的 影 响 : 着 种 植 作 . 耕 随 物 的调 整 和 作 物 布局 的变 化 ,使 棉 铃 虫 在 以 下 不 同 作 物 问 辗
转取食危害 , 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大 大扩散 。此外 , 田问种群参
差 不 齐 , 叉重 叠 , 害 时 间延 长 。 交 危
一
部 位 成 为僵 瓣
三 、 生 过 程 发
、
形 态 识 别
1 铃虫在我区一年发生 3 代, 在 2 2 . 棉 4 以蛹 — 5厘 米 深 土 中越 冬 ,尤 以 2 5厘 米 土层 为 主 ,越 冬处 有 明 显 的 疏 松 小 土 -
1成 虫 .
体 长 1 — 0厘 米 , 蛾 赤 褐 色, 蛾灰 绿 色 , 处 缘 有 一 黑 52 雌 雄 翅
棉铃虫 在北疆大部分棉区 1 年发生 3代 ;在南疆棉 区 1
年 发生 4 5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几 年 在 石 河 子棉 区发 生 较 重 。 一般 第 1 - 近 代 棉 铃虫 不危 害棉 花 , 危 害 小麦 和其 它 早 春 作 物 。 虫 在夜 间 而 成
2栽 培 管理 水 平 对 棉 铃 虫 的 影 响 : 田使 用 氮 肥 过 多 , . 棉 棉 花长势较旺, 给棉 铃 虫 提 供 了一 个 很 好 的取 食 环 境 。 膜 植 棉 地 使 棉 田棉 花 生育 期 普 遍 提 前 ,为 一代 棉 铃 虫 的 发 生 和 繁 殖 提 供 了 良好 的 条件 , 玉米 、 茄 种 植 面 积 的 不 断 扩 大 引 诱 棉 铃 虫 番 大 量 危 害 , 玉 米 、 茄 上 繁 殖 后 再 迁 回到 棉 田 , 第 2代 棉 在 番 使 铃 虫 在 棉 田的 防 治压 力 剧 增 。 耕 冬 灌 面 积 减 少 , 秋 茬灌 和干 播 湿出面积加大 , 导致 棉 铃 虫 羽 化 率 高 , 冬 基 数 逐 年 增 多 , 越 容
包: 其下有一个孔洞 , 蛹在孔 洞中很容 易查找 , 田、 棉 玉米 和菜
地 的 埂 子 上 为棉 铃 虫 蛹 的 主 要越 冬场 所 ,越冬 蛹 到第 2年 春 季 当 日平 均 气温 稳 定 达 2 ℃时 , 始 羽 化 , 我 区 5月 下 旬 为 0 开 在 羽化 高 峰 期 , 上旬 为产 卵 高 峰 期 。第 2 棉 铃 虫 成 虫 羽 化 6月 代 高 峰 为 7月 上 旬 , 卵 和孵 化 高 峰 为 7月 中下 旬 , 棉 花 、 产 以 玉 米 、 菜 为 主要 寄 生植 物 , 田主 要 发 生 在 棉 花 上 部 的嫩 头 、 瓜 棉 嫩 叶 、 蕾 及 苞 叶 上 , 3代棉 铃 虫 予 8月 中下 旬 出 现 , 害 花 第 危 棉 花 中 上部 青 铃 。 2 .棉 铃 虫 有 昼 伏 夜 出 和 趋 光 及 趋 向 蜜 源 植 物 的 习 性 , 并
线 为 白色 。
4 蛹 .
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 在棉 田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 , 各代 在棉
田危 害 均较 严 重 。 ,
四 、 境 因素 环
纺锤形, 长 l— 0毫米, 色, 体 72 赤褐 腹部 5 节背面和腹面
前 缘 有 7 8排较 稀 疏 的刻 点 , 部 有 锥 刺 两根 。 — 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