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文化讲座
小区对联活动文案

小区对联活动文案一、活动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小区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我们特别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区对联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希望居民们能够感受到对联的魅力,体验到创作对联的乐趣,同时也为小区的文化建设增添一份色彩。
二、活动主题以“传承文化,共赏对联”为主题,我们将邀请专业的对联老师为居民们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技巧,并开展对联创作比赛和展示活动。
三、活动内容1.对联知识讲座:由对联老师为大家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历史渊源、创作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居民们深入了解对联这一传统文化。
2.对联创作比赛:居民们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创作出自己的对联作品,并提交给评选委员会进行评选。
评选结果将在活动现场公布,优秀作品将获得精美礼品。
3.对联展示活动:我们将设置专门的展示区,将居民们创作的优秀对联作品进行展示,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同时,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对联这一传统文化。
四、活动流程1.活动开场:主持人介绍活动背景、主题和流程。
2.对联知识讲座:对联老师为大家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技巧。
3.对联创作比赛:居民们开始创作自己的对联作品。
4.休息交流:活动间隙,居民们可以自由交流心得体会,分享创作经验。
5.作品评选:评选委员会将对提交的作品进行评选,并公布评选结果。
6.优秀作品展示: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7.活动结束:主持人总结活动收获,感谢参与,宣布活动结束。
五、活动意义通过这次小区对联活动,我们希望达到以下目的:1.提高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通过专业的讲解和创作比赛,让居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对联这一传统文化,提高大家对对联的认知和兴趣。
2.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活动为居民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让大家在创作和欣赏对联的过程中,增进邻里之间的友谊和互动。
3.丰富小区文化生活:通过举办对联活动,为小区的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元素,丰富居民们的文化生活,提升小区的文化氛围。
易拔群 对联讲座

此联为屈原正方饲料厂新车间落成而作 (五)对联写作示例: 饲料花红 正方吐艳 历数载艰辛
金秋果硕 几番拼搏 再度腾飞
商友垂青 为万家希冀
怒绽新蕾呈异彩 频添锦绣立新功
要点:色彩对法、借对,领字平仄不论, 数量词相对,词性及结构(两组并列)。
(六)对句练习 • 风 大陆 白菜 世界 绿茵茵 雨 长空 黄瓜 家庭 金灿灿 • 航天梦 天天乐 一分钱 水车车水 爱国情 步步高 二两米 风扇扇风 • 人情冷暖 鱼游荷叶下 明星千点灿 世态炎凉 鸟唱柳枝头 新月一钩弯 • 人间清暑殿 花间双粉蝶 晚霞明似锦 天上广寒宫 枝上几黄莺 秋水碧如天 • 芍药丛中蝴蝶舞 缕缕青烟芳草渡 海棠枝上杜鹃啼 丝丝微雨杏花村
A.屈原行政区机关迎新千年联
九州含笑 赖特色回春 国振雄风 民安 生计 港澳双归 四海昇平 龙腾盛世迎千禧
百姓开颜 喜勤劳致富 法缘正轨 政顺 人心 文明并举 八方亲善 瑞兆神舟入万家 B. 春到梅边 梅传春讯 人人都道 春光好 莫把春负了 民因党富 党得民心 事事皆从 民利想 长使民爱之
2.写景抒情联 A. 北斗七星 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 月中带影一双飞 B.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注心头 C. 翠竹林中观嫩笋 绿杨荫下听蝉声 3.婚联 A. 情深意重 杨柳依依花弄蝶 璧合珠联 笙歌曲曲凤求凰 B. 百年缘分百年偶 满座亲朋满座情
(三)上下联的意义相关联 A. 正对,上下联的内容相近,互相呼应。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B. 反对,上下联或一正一反,或互不统 属,形成鲜明对比。 虚心竹有低头叶 友如作画须求淡 傲骨梅无仰面花 文似看山不喜平 正对和反对的上下联是并列关系 C.串对,上下联为因果、承接、转折等非 并列关系。
2.写景抒情联 A. 北斗七星 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 月中带影一双飞 B.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注心头 C. 翠竹林中观嫩笋 绿杨阴下听蝉声 3.婚联 A. 情深意重 杨柳依依花弄蝶 璧合珠联 笙歌曲曲凤求凰 B. 百年缘分百年偶 满座亲朋满座情
对联有关的传统文化

对联有关的传统文化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
一、起源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桃符。
桃符是古代过年时挂在门上的两块桃木板,上面写着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用来驱鬼避邪。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人们开始在桃符上写对偶语句,称为“桃符联”。
宋代以后,桃符逐渐被春联取代,对联也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二、发展对联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1.对仗工整:对联中的上下联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
2.言简意赅:对联的内容要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3.音韵和谐:对联的音韵要和谐优美,朗朗上口。
三、种类对联的种类繁多,按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类:1.春联:春节时贴在门上的对联。
2.寿联:祝寿时贴在门上的对联。
3.婚联:结婚时贴在门上的对联。
4.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5.厅堂联:贴在厅堂内的对联。
6.条幅联:写成条幅悬挂的对联。
四、文化内涵对联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阴阳平衡:对联中的上下联是对偶的,体现了阴阳平衡的思想。
2.天人合一:对联的内容往往与自然、社会、人生等息息相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3.追求吉祥:对联的内容往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追求吉祥的思想。
五、传承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对联文化,让对联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继续发扬光大。
科普教育 春联

科普教育春联春联,又称对联、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通常由两幅对称的横幅组成,用于春节期间贴在门上或墙上,寓意着新年的吉祥和美好。
春联的内容通常与幸福、团圆、祝福等相关,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关于春联的科普知识。
1. 春联的起源和发展春联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的春联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起初,春联只是在门楣上刻写吉祥的文字,后来才发展成两幅对联的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联的内容和形式也逐渐丰富多样,成为中国年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春联的制作方法春联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艺术性。
通常,春联的字数要求严格,每幅对联的字数应相等。
制作春联的材料有很多种,如纸张、布料、竹片等。
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字迹工整、布局合理,以及选用吉祥、美好的词语。
3. 春联的寓意春联的内容通常寓意着吉祥和美好的祝福。
例如,“春风得意迎新年,万象更新贺新春”寓意着迎接新年的喜悦和祝福。
春联还可以表达对家庭、事业和健康的祝福,如“家和万事兴”、“事业蒸蒸日上”、“身体健康如意”。
4. 春联的文化内涵春联不仅仅是一种年俗,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春联中的文字往往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哲理。
例如,“一年更比一年好”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期望和向往。
5. 春联的艺术价值春联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春联的字体、布局、书法等都需要一定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修养。
一幅好的春联不仅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够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6. 春联的传承和发展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可以创造出更多新颖、富有创意的春联形式,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春联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春联。
7. 春联的地域特色中国各地的春联也有自己的地域特色。
不同地区的春联内容和形式各异,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例如,南方地区的春联常常与水乡、渔村的景色相结合,寓意着丰收和幸福。
对联基础知识及普及

这副对联中“万岁”和“千秋”都是 两个字,可以相对;而“中国人民”是四 个字,“袁世凯”是三个字,不能相对。 这副对联隐含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
二、词性相同,意义相关,结构一致
意思是说,上联和下联相同位置的词语要求词性相同, 如名词对名词(“天”对“地”)、动词对动词 (“是”对“非”)、形容词对形容词(“红”对 “绿”)、数词对数词(“千”对“万”),等等。 意义相关,是说上下联所表示的意思相似(但不能相 同)、相反或相对。
平仄相符
• 1、人们把阴平、阳平划归平声;把上声、去声划归 仄声,这就是平、仄声的区别。古汉语四声为平、上、 去、入,其平声在现代汉语中分解为阴平、阳平二声, 上、去二声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入声已消失,但在 我国某些地区,如上海、广东,山西等地还部分地保 留。
• 2、「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 句尾字用平声
调查结果
• 1、调查结果 • 60份学生卷中有 • 40份成人卷中
结果分析
• 1、以上调查结果表明我们周围的成年人对对联的 认知程度很是不高,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不得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也看到了在我们有不 少同学还是了解对联常识的,这说明对联文化的 普及有了改善。
原因分析
1、以前普通话的普及不行,不懂拼音自然不知平仄,所以不 知上下联是自然的; 2、大多数人以前学过的课本上没有对联的相关知识,老师也 没讲过。
嘉 最早的对联 新
节年号纳Fra bibliotek长 春
余 chǎng 庆
• 最早的一副对联公元964年(后蜀广政二十七 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 要群臣在“桃符板”(画有神像的桃木板,旧 时认为可以避邪)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可 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 都不满意。于是,他亲手提笔,在“桃符板” 上写了:
对联讲座

(四)
–如何写横批
四字格式 总结上下联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拐一年摇一年缘分啊
吃一堑长一智谢谢啊
横批:自学成才
拐一年摇一年缘分啊
吃一堑长一智谢谢啊
明确: [1]句下联是“留取丹心照汗 青”。[2]句下联是“月明星稀,乌 鹊南飞”。
学对对联。
1、一湾溪水绿
提示方法:拆合法。即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 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 可拆成一湾、溪水、绿。“一湾”是数量词, 可对“两岸”“万岭”等;“绿”是颜色常与 “红”对;而“溪水绿”就可对“荔枝” “杜鹃”“杏花”等。再将它们一组合就成功 了。 2、岭南春雨迎新岁 可以对“塞北瑞雪兆丰年”“江北东风送旧 年”“河北秋风兆丰年”等。横批“风调雨 顺”“国泰民安”等。
六畜兴旺万家乐, 五谷丰登万户春。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寒往暑至万朵新荷映日红
(二)
如何对对联
1、分析已给联特点 2、找近义词(同类词)和反
义词
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
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
攀少林寺,品盖世武功 攀少林寺,会武林高手 攀太行山,议商都文化
临白马寺,悟世间禅理
山东:孔子仁关公义人文典范
山西:泰山日壶口烟天地奇观
毕业友情
看今宵,弟兄姊妹齐欢聚; 待来日,南北东西俱风流
最难忘,三年同窗沐春雨;
当牢记,一室友谊荡和风。
第二:滚雪球法
乾隆:海棠
纪
:山药
乾隆:嫩海棠
纪
楹联知识讲座讲稿

国粹育人,教学宏开新世界;楹联进校,师生竞写大文章。
杜兴民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根据省楹联二代会精神,楹联要走进校园、走进课堂。
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在这里交流对联知识。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现本人就学习对联的方法和大家进行交流,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首先谈一下对联是什么、写什么、怎样写?撑天拄地两行字;纳古涵今一副联。
蒋有泉对天对地,天地有情皆可对;联古联今,古今无事不能联。
中国楹联报社联学开新,可从文史入手;骚坛夺席,堪与诗词并肩。
梁羽生这三副联已明确告诉对联是什么、写什么、怎样写。
今天我们主要交流一下,怎样写对联。
喜欢对联的人把文章比作水,诗词比作酒,那么对联就是酒精。
不喜欢对联的人说对联是戴着脚镣手铐跳舞,现就对联所谓脚镣手铐和大家共同探讨。
楹联,俗称对联,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创作楹联的规则就是《联律通则》。
其中规定了六条基本原则,也就是六要素。
这是创作楹联要掌握的最基本东西,它们是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一副楹联作品只要同时符合这六要素的要求,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楹联。
第一要素:字句对等。
也有人说“字数对等”,但这种说法只对了一部分,并不全面。
因为对于单句联,三言五言,七言等只要字数相等就行了。
但对于多句联,就不能只讲字数相等就行了,而且句数也必须相等。
中短联中每边包含的字数称为言,如五字句称为五言联、七字句称为七言联;超过一定字数的长联,习惯按上下联总字数合计,如孙髯翁为昆明大观楼所题长联,长达180字,称为180字联。
一般四言句、五言句、六言句、七言句居多。
一副对联,字数不限,短可仅二三字,长可至百千字,但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今天我们以王之涣《登鹳雀楼》诗句为例,结合讲解对联六要素,因为简单易记。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上联五字,下联五字,上下联字数相等。
知书达礼对联

知书达礼对联导言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涵。
知书达礼对联体现了中国古代士人的优秀品质和厚重文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对知书达礼对联的探讨,以期深入了解并传承这一传统文化。
对联的起源与意义对联的起源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竹简和木牍,最初是为了表达人们的心情和思想而产生的书写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逐渐成为文人雅士之间的切磋艺术的方式,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
对联的意义对联既是一种艺术形式,又是一种语言的游戏。
通过对联的创作和欣赏,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
对联的意义不仅在于形式美,更在于其中传递的思想和感情。
知书达礼对联所强调的是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对礼仪的尊重,这反映了古代士人的行为准则和美德观念。
知书知识的重要性知识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通过获取知识,人们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知书不仅仅是指读书和获取知识,更要注重知识的运用和实践。
只有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才能真正发挥知书的价值。
知书的益处知书可以帮助人们提升自己的素质和修养。
通过阅读书籍,人们可以开拓眼界,增长见识,提高思维深度和广度。
同时,知书还能提高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为人处世更加得心应手。
知书还能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
达礼礼仪的重要性礼仪是人类社会行为准则的规范,是文明社会的基础。
通过对礼仪的尊重和遵守,人们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礼仪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包括了言谈举止、服饰仪容、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风采和精神内涵。
达礼的内涵达礼的含义不仅仅是遵守表面的礼仪形式,更在于内化为自己的修养和行为方式。
只有真正理解和信奉礼仪的价值,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真挚的态度和仪态。
达礼不仅指向他人,更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和修养。
通过达礼,我们可以树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并且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文化讲座恕俭出品:对联文化讲座目的:1. 让学生学到一些基本的对联知识;2. 使学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热爱。
(一)对联的起源对联是最具民族风格、最能体现汉语特点的文学式样,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
对联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多有出现。
对对联也是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热门话题。
对联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无论是名川大山、佛寺道观、还是园林水榭、亭台楼阁、药房酒店……到处都可以看到对联,可以说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对联。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语文试题是陈寅恪先生编制的,只有两道,一道是作文题,一道就是联对。
上联是孙行者,要求考生对下联。
孙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
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大惊失色。
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
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王。
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
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零分。
据说,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祖冲之。
阅卷教师认为,胡适之虽然比不上祖冲之完美,但也说得过去。
胡、孙都是姓氏;适、行都是动词;之、者也都是虚词。
试后有人对这种考试方式提出异议,陈寅恪先生解释说:对对子有益处,可以考出虚实字,懂得平仄声,还可以看出读书之多寡,语藏之贫富,思想之条理。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对联是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和汉语能力的。
北大之父蔡元培指出,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是一种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文艺形式,是汉语言艺术的集大成者。
艺术大师周汝昌也说,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
在此,我套用红学中的一句俗语,那就是:诸生不识对联趣,纵读诗书也枉然。
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期,当时的人们过年的时候有在门边贴桃符的习俗。
桃符是一种画有神像的桃木板,贴这种板被认为有避邪的作用。
有一次过年,蜀主孟昶忽发奇想在桃木上题了字。
这便是最早的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孟昶不仅自己写,还命令下属写,后来这种形式推广了,就演变成了春节贴对联习俗。
春节贴对联,别的节日也可以贴,各种节日有各种名目的对联。
例如:办婚事贴的对联叫婚联;为老人祝寿的对联叫寿联;恭贺各类喜事叫贺联;办丧事也挂对联,这叫挽联;等等。
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对联,千万不要搞错。
以前有这样一位老地主,他粗通文墨而又喜欢附庸风雅。
一天,他为母亲祝寿,大开筵席,悬灯结彩。
想在门口贴副大红对联,却又舍不得花钱请人撰写,便叫帐房先生将常见的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写出来贴在大门上。
帐房先生正写时,老地主忽然想起,这是为老母祝寿,应该改得切题才好。
于是,让帐房先生把上联改为:天增日月妈增寿,老地主看了很得意。
不过,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该相应改动才算工整。
他又叫帐房先生把下联改为:春满乾坤爹满门。
帐房先生听了,真有点哭笑不得,惊讶地问:东家,这么改可不行呀!老地主一本正经地说:你懂个屁!‘爹’'对‘妈’不是十分工整吗?你看,老地主不懂对联闹出了笑话了,我们不懂一点对联知识也可能闹出一些笑话来。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还是来学一点对联知识吧。
其实,同学们头脑中已经存储着许多对联,只是你没在意而已,不信,我一提示,你张口就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长流水——不老松)(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个黄鹂鸣翠柳——两行白鹭上青天。
)对联并不是某人一提倡它就发展起来的,而是有它出现的基础的。
在我国的歌谣、谚语、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对偶句,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刚才讲到对联起源于五代。
唐代由于律诗的盛行,门联已比较普遍。
宋、元两代是对联的发展时期,明清是对联的繁盛时期。
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有一年春节,朱元璋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
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
原来主人是个阉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
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撑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
大家请看,这14个字多精妙啊,换作其它文学样式,怎么也出不了这样的表达效果。
有了皇帝的倡导,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二)对联的格律对联很讲究格律,下面我们看看对联格律的要求。
一、字数相等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
也有特例,而且妙趣无穷:祸国殃民的袁世凯死后,有人送去特制大花圈,且附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
这是对联吗?稍稍有点儿对联知识的人都知道明显不是:上下句字数都不等。
但,它是被当作对联贴上去的喔!仔细一看,千古对万岁,很工整呀!唯袁世凯对中华民国……对了!高超的正是运用了这一点——对联中称这种情况为对不起或对不住。
现在一读:哦!是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呀!很美吧?这句话今天我们可以随便说,当时能巧妙地说出来地实在没有几个人。
二、句式一致指的是句子的节奏形式。
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当,比如:学问藏今古,文明播东西上下联都是二一二式。
再比如:火车失火救火车救火车,这里的节奏是:火车失火/救火车/救/火车。
节奏分清了,也就弄清意思了。
那么下联的节奏也必须是这样。
比如这个:路人迷路/引路人/引/路人。
如果不注意这个,就要失对,比如:花明柳媚春光好,大江南北庆丰收。
初看是四——三结构,但试加剖析则知本对十分不工。
因为花明与柳媚各为主谓结构,春光好也是主谓结构,但大江南北则为偏正结构;庆丰收为动宾结构。
另外就节奏上看:花明柳媚/春光/好,大江南北/庆/丰收。
这里的句式一致,不仅指语法,还包括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
比如对联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上下联有什么关系?再比如上联是闲人免进贤人进,下联如果用者莫来者来,那么空的两个字该如何填?三、词性相当或者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的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
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简言之,上联的词与下联的词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请看下面的对子,最能体现联对中的字数相等和词类相当。
甲:我说豆(一个字,名词)乙:我说油(一个字,名词)甲:两碟豆(三个字,数量词和名词)乙:一瓯油(三个字,数量词和名词)甲:我说的是林间两蝶斗,变了,变成五个字,而且词性也变了,有方位词、数量词和动词。
乙:我说的是水上一鸥游。
也跟着变了,而且词性也跟着变的相应。
说明乙是一个非常聪慧的人。
四、平仄相对在座的同学有帮家里贴过对联吗?你们知道怎么区分上联和下联吗?上联最后一个字的声调应该是第三声(上声)或第四声(去声),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统称为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的声调应该是第一声(阴平)或第二声(阳平)。
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统称平声。
按习惯,上联贴在大门的右边,下联贴在大门的左边,横批贴在中间。
五、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表达一个主题。
不能两联内容不一样,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不能一轻一重,相差悬殊。
我曾在语文课上讲解对联,上联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这副长联只用了4个字,下联当然还要用4个字,而且位置还要对应。
比较好的下联应该是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此时一位聪明又调皮的学生像发现新大陆似地叫道:男学生女学生男女学生生男女。
请问。
这位学生对得好不好?虽然他对的格律合要求,都是四个字重复表达一种意思,但是在内容上,只是表达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上联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说是好的下联。
而原来的下联和上联连起来让人想到商业的繁盛。
(三)对联的作用及故事由于对联有这么多要求,做起来不容易,同时对联又短小精悍很适合在各种场合运用,所以,古代的文人经常把对联当作一种斗才能、斗学问的娱乐工具。
例如我们熟悉的苏轼,民间流传了许多他的故事,其中有不少是关于对联的。
一天傍晚,苏轼和好友佛印泛舟长江。
佛印是一个和尚。
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马上就明白了。
他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这扇子上题有苏东坡诗句。
然后两人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对对联不仅需要才学,还需要一些机智。
像有的人出的对联非常巧妙,专门为难人。
有一次,苏东坡奉命接待辽邦派来的使者。
辽使有意要难他,便对他说:苏学士乃中原名士,在下有一非常简单的上联,只有五个字,请苏学士属对。
说罢,辽使得意地念道:三光日月星,苏东坡一听,倒也吓了一跳。
因为联语中的数量词,一定要用数量词来对。
上联用了个三字,下联就应当用三以外的其他数目字,而三光之下只有3个字,那么,无论你用哪个数目字来对,下面跟的字数,不是多于3,就是少于3。
这是副绝对呀!好在苏东坡熟读《诗经》,他略一思索,就在《诗经》里找到了答案。
他立即对道:四诗风雅颂。
这下联对得真妙。
以四对三,十分妥贴。
但如果四以下,跟着要提出4个字,那就不能跟日,月,星相对。
妙就妙在他提出的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
原来《诗经》中的雅这一部分,又可分大雅和小雅,所以通称为四诗。
辽使听了,不禁连连点头,自愧不如,再不敢出联来对了。
对联也体现着人的胸襟。
有位个体医生贴出了这样一副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
医者父母心呀!假如每个医生都有如此医德,何来黑心药,假大夫?假如世上都是这样不计个人得失的好人,世界多美好啊!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学究,为我们留下了一副辛酸的对联:点半盏残灯替诸生改之乎者也;剩一支秃笔为举家谋柴米油盐。
可以说,这是对那些黑暗的时代的血泪控诉!当然,从对联角度讲,这也是一副上等之作。
对联不仅可以写景叙事,言志抒情,还可以以牙还牙,给对手巧妙的攻击。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
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
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
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细羽家禽砖后死,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
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势教鞭责问晓岚。
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
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