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文化探究
对联文化的研究

对联文化的研究对联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
它以对仗的方式,通过对词义、音韵、字数等方面的巧妙运用,将智慧、哲理、幽默等内容融入其中,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从对联文化的起源、特点、流行、传承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对联文化的起源对联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唐朝时期,对联文化已经形成并得到广泛传播。
最早的对联以平仄、韵律为基础,通过押韵、对仗等手法表达思想和感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逐渐发展为以意境、含义为主导的艺术形式。
二、对联文化的特点1.对仗工整:对联的特点之一是对仗工整,即前后对应的词语在音韵、字数等方面相对应。
这种对仗的方式使得对联看似简单,实则考究,需要作者有扎实的词汇功底和灵活的表达能力。
2.意境深远:对联通过巧妙的词语搭配和运用修辞手法,能够传达出深刻的哲理、美好的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对应,更是意境的呈现,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3.形式多样:对联的形式丰富多样,有七言、五言、四言等不同字数的对联;有对仗押韵的对联,也有意义对应的对联;还有平行式、交叉式、悬挂式等不同的排列方式。
这种多样性使得对联具有更大的艺术表现力和变化性。
4.传统文化的载体:对联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思想,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对联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联文化的流行与发展对联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始终占据重要地位,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特别是在节庆活动、婚丧嫁娶、商铺门匾等场合,对联被广泛使用。
同时,对联也成为文人雅士们争相创作和交流的艺术形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在现代社会中,对联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不仅在书法家、文化学者中流传,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四、对联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联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对联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研究性学习对联文化结课报告思考与建议

研究性学习对联文化结课报告思考与建议对联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楹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春联”作为我国古代社会对人们生活、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艺术创作方式,其对对子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演变并不断发展。
对联不仅是一种文学样式,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众多题材和样式里最具代表性的。
在我国,对联与“诗词之美”、“书法之美”并称中国传统文化“三大瑰宝”,已经形成了“全民都有春联”的氛围,其广泛普及和影响也是其他领域难以替代的。
然而随着对对联这一传统艺术内容的进一步研究及宣传推广,我们对对联这一传统艺术也越来越感兴趣。
为弘扬中华对联文化,增强学生对对联艺术知识及人文素养,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情怀,培养学生鉴赏美文、创作佳作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特开设研究性学习活动。
一、目标与原则研究性学习,是基于学科本身特点而开展的一种自主学习形式。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等形式,了解对联知识及对联创作技巧,在“走出去”学习和体验中不断积累文化知识与涵养情怀。
研究性学习要尊重学生自身个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整个探究活动和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五个突出”:重点突出:知识与技能的发展特点;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语文学习的整体有机结合;研究成果与学习成果相互转化;学习方式与成果提高相结合。
具体为:(1)知识与技能:本课通过对联鉴赏等活动学习了对联知识,丰富了对联文化内涵,为学生日后对联学习打下基础;(2)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对联文化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模式;(3)学习成果与学习习惯: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来促进学生对对联文化及对联艺术知识及人文素养提高;(4)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对联等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以及研究体会其创作理念或独特风格,通过学生的感悟体会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和人文情怀,从而提高学生对对联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内容、形式及欣赏水平;(5)学以致用:通过对对联这一传统艺术进行深入学习和探究来指导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对联文化实践研究报告

对联文化实践研究报告1. 引言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是用文雅而工整的字句写成的,以揭示哲理、寄托思情、吐词牵韵为特点的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对联文化的背景、发展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2. 对联文化的背景中国对联文化起源于唐代,随后发展壮大并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对联的传统形式是一对七言绝句,它的结构严谨,行云流水,形式美感极强。
对联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之前的楚辞和《诗经》等古代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哲学思想、情感抒发以及他们对美的追求。
3. 对联文化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文化不断发展演变。
除了传统的七言绝句,对联现在还有其他形式,如五言绝句和对字对联等等。
对联文化的发展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社会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改变。
对联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比如,现代对联的题材更加多样化和丰富,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育培养:对联作为一门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也被纳入到了学校的教育课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对联的学习和创作,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和艺术欣赏能力。
这对于对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对对联文化的实践对联文化的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联比赛: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对联比赛,以此激发对联创作的热情,同时也促进了对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对联教育:在学校中,对联作为一门课程被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教育培养学生对对联的认识和创作能力。
•对联展览:各种对联展览会举办,展示了各地人民创作的优秀对联作品,同时也为对联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对联作品收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收藏珍藏各类对联作品,这也促进了对联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5. 对联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对联文化在当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促进文化传承:对联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对联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确保了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存在。
对联文化之研究性学习

对联文化对联的起源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新桃” 和“ 旧符” 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 神荼(tu) ”和“ 郁垒” 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 )在公元964 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 桃符” 。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
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习俗 .最早的一副对联公元964 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 桃符板” (画有神像的桃木板,旧时认为可以避邪)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
可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
于是,他亲手提笔,在“ 桃符板” 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中国楹联文化

中国楹联文化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寄托着人们无尽智慧和美感的艺术成果之一。
在中国文化历史中,楹联被誉为“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
楹联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中国文化与民风民俗的重要代表。
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中国楹联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意义。
楹联文化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历史悠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楹联出现在唐代,当时的楹联多用作庙宇之间的对联,也可用于城市街道、宅院内外的悬挂。
此后,楹联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门楼、墙壁、楼阁、亭台、桥梁等各种建筑结构之上,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楹联文化。
据载明的历史文献和传说,楹联的形式和内容都相当丰富多样。
一些楹联通过细致体验作品所表达的决心和思考,在人们的正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以文入画,以画入诗,以诗入楹联”,这句话不仅让楹联成为了中国文化精髓的代表之一,也使人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了楹联之美。
中国楹联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断的发展,并在不同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民间楹联文化更是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民间喜庆活动、宗教仪式、家庭装扮和历史文化遗址和旅游景区的保护等领域中。
今天,在中国各地,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楹联作品,它们不仅展示了文艺和审美的多彩面貌,更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无尽魅力。
同时,楹联也成为了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桥梁之一,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楹联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意义,可以发现,楹联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心血与智慧。
在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的传播已成为了日益重要的任务,而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最佳方式之一,便是让传统文化如楹联的艺术形式以各种方式得以传承,让中国文化的魅力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展现和传递。
总之,中国楹联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楹联文化心得

楹联文化心得楹联文化心得(优秀5篇)楹联文化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楹联文化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楹联文化心得篇1楹联,又称对联或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其特点在于对仗工整、平仄相协,通过精炼的文字和丰富的内涵表达出一种意境和情感。
我深受楹联文化的吸引,并在此分享我的一些心得。
首先,楹联的构造讲究对仗和工整。
一副好的楹联,上下联需要做到词性相对、结构相应、意义相衬,这既体现了楹联的对称美,又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
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彼此种豆弦。
”,这一联不仅在词性上对应得当,而且在含义上也富有诗情画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楹联的表达形式丰富多样。
它可以用来抒发情感、寄托希望,也可以描绘风景、赞美人物。
例如,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用简洁的文字描绘了壮丽的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又如毛泽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则抒发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充满了豪迈的气概。
最后,楹联的文化内涵深厚。
它既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乡之情”和“家园情怀”。
总之,楹联文化是一种深具魅力和内涵的艺术形式。
它通过精炼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称美、对仗美和内涵美。
我深感其艺术价值之高,并愿意继续学习和探索楹联文化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楹联文化心得篇2楹联,又称对联或对子,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
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练、寓意深远的特点,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我对楹联文化的几点心得:一、注重形式美感楹联的形式美感是其最鲜明的特点。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相同,平仄相对,让人感受到一种音乐般的韵律。
“奇妙的对联”梳理探究建议

教 研 成 果
除 了学 童 完 成 对对 子 作 业 .文 士
园
上的对仗的两联为对联之始 ,一下 子
会 ”的时代 主旋律 f 也能找到 印证 : { 1
将 对联的历史上溯 r四百年 。 于安石 《 口 诗句 “ 元 千门万户 瞳瞳 [ ,总把新桃换 旧符”印证了北 _ j
教 研 成 果 园
‘ 妙 的 对 联, 理 探 究 建 议 ‘ 奇 , 梳
昊 莉 华
文学形式 ” ( 。 当然 ,吸 收中华文化 的日本和韩国也许还流传有这种文化 艺术形式 )这种文学形式在 旧时得到 了广泛的重视 ,因为每一所私塾的先 生都会把 它作为幼童的必修课 ,面
联常识”+ 昕介绍的 “ 亨敬相等 ,词性
相同 , 结构相 ”的 “ 对仗的要求 ” 从感性到理性 ,再由理性指导学生进 行对 对子实 践 ,进 明确鲁 迅 的妙 对一 独角兽。引导学生欣赏此联 。 此时 ,可以引 入 红楼梦》 中宝
玉试才题对 的那一幅 “ 绕堤柳借一 篱 三 翠 ,隔岸花 分一 脉香 ” 让学 生来 赏 析 :此联 中动 词 、名 词 、名 词 、动 词 、数量词 、形容词对仗工擎 ,色彩
桃 小做成 板挂在门上 ( “ 术” . 叫 仙 ) 冉在 I 书写 “ 神荼” “ 郁垒”这些 字 神荼 、郁 夸是 驱 邪之神 .血 劭
一
的书法 .可谓珠联 合.书法艺术
对联捅 了翅膀 一 剐佳对 ,就是在
自己探究并为学生作 …一定梳理 ,对 联赏析也怍了一定示范 一下面 ,重点 部分就该交给学 了~ 1 对联赏析
有婚联 ,贺寿有 寿联 ,悼 宵挽 联 ,
一
口以分成小组 ,按不同的 々 题分 类搜集 ,如名胜联 ( 以多安排两个 可 组) 、书院联 、与 历史人物 相关 的名 联 、春联 、挽 联 等等 一老师 可 以将 “ 教参 ”的有关 资料 分组 交给 学生 ,
对联文化探究

对联文化探究一、定义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二、发展起源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它是汉族传统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三、特征1.独特性和普遍性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
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
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后一部分称为“下联”。
两部分成双成对。
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
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
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性的特殊语言。
2.寄生性和包容性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
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
3.实用性和艺术性楹联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
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查背景
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珍 品,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自成一体, 以 简练的语言,工整对仗的格式,言志抒情,描 物写景,又以高度的概括力引人深思,寓教于 乐。对联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已深入到我 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现在这一 古老艺术,老树发新枝,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局 面。如春节贴春联,祝寿写寿联,行业开张贴 行业联等。其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积淀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历史起源
• 对联的起源-1 张贴桃符:秦汉以 前,民间每逢过年就有悬挂桃符 的古老风俗。桃符,即春节时挂 在大门两边的桃木板,画有神荼、 郁垒二神的画像,或书其名字,分 挂大门左右两边,用以驱鬼避邪。 (神荼、郁垒:应劭《风俗通》引 《黄帝》书中一段:「神神荼、 郁律,兄弟二人,性能执鬼,居度朔 山桃树下。」据说桃树的树冠 覆盖达三千余里,在树枝东北有 鬼门,是世间万鬼出入必经的门 户,二神就守在门口,见到害人的 恶鬼,就缚起来喂虎。)
调查目的
• 对联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其的 研究和调查,有利于我们认识自己的历史 和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并了解对联。 通过此次调查,有助于我们了解对联存在 的价值以及保护对联传承对联文化的重要 性。并能让我们认识到前辈们的智慧与语 言魅力,从对联中去了解古人骚客们所寄 发的情感。从而激发我们对对联文化的兴 趣,引发对文字魅力的研讨。
对联的起源-4
• 五代时期,《宋史.蜀 世家》:「每岁除,命 学士为词,题桃符,置 寝门左右。」 后蜀 国君孟昶以学士辛寅 逊所撰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 长春。容
• 对联创作的艺术手法: • 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 一个正面直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某种道理。 • 反对法: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 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先从内容上 形成鲜明对比,再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 • 描绘法:以白描手法绘景蓄情,给人一种俊秀明快、 意味深长之感。 • 比拟法:借助恰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 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既便于人们领会,又易懂易记。 • 烘托法: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致描绘深化对联说 要表达到中心思想。 • 辨音法:我国文字丰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况很常见, 也很特殊,运用这一特点巧妙地编写对联,引人辨音, 十分有趣。 • 藏字法:在民间文学中,谜语的表现形式很多,其中 有个藏字法。
图 片 欣 赏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之精 华。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 灵活鲜明,雅俗共赏,历来受到 人们喜爱。它能写景状物,能抒 情言志,能说古道今,能褒贬讽 谕。它要求以最少的字句,最简 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最浓郁的 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使 人玩味深思,受到教益。
研究感悟
• 通过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我们深入社会生 活,了解了生活中许许多多关于对联的事 ,受益匪浅。感受到了文化说带来的魅力 ,与蕴含在这之中的无形的韵味。
对联荟萃:
• 有关月亮的对联 : • 1、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 后 2、明月松间照 清 泉石上流 3、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 4、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 流 5、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 千里路云和月 • 6、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
对联荟萃:
• • • • • • • • • • • 有关春节的对联: 1、春风送福 喜气临门 2、江山千古秀 社稷万年春 3、江山万里如画 神州四时皆春 4、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5、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6、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对联荟萃:
• 有关学习的对联 •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 涯苦作舟。 • 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 自苦寒来。 • 3、学海,让我们游泳;书林, 让我们欣赏。 • 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 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 关心。 • 5、自学好学勤学学而自用; 无思厌思废思思而无功
对联荟萃:
• 关于十二生肖的对联 • 鼠年楹联:1、子时岁交替 鼠节春更 新。2、十二时辰鼠在首 一年四季春 为头。 • 牛年楹联1、人勤春来早 草发牛更肥 。 2、诚心乐作人间事 俯首甘为孺子牛。 • 虎年楹联 1:人民气魄如龙虎,祖国江 山似画图。2:春风着意随人愿,虎气 生威壮国魂。 • 兔年楹联1、山中虎啸昌新运;月里兔 欢启宏图。2、门户临风迎春入;高楼 触月接兔归。 • 龙年楹联1、人有鸿鹄志;国呈龙虎姿。 2、天高鹏翅健;海阔龙姿雄。 • 蛇年楹联1、山舞银蛇日;地披红杏时。 2、龙去神威在;蛇来春意浓。
对联的起源-2
• 张贴门神:神荼郁垒的形象,唐 代以后被秦琼、尉迟恭所取 代。二人是唐初的开国功臣, 也是太宗手下的猛将,传说由 于泾河老龙被斩,引起鬼混唐 朝,闹得太宗不得安宁,命秦琼、 尉迟恭把守宫门,才镇住鬼怪。 后来太宗令画其像,贴于宫门 上,从此有了张贴门神的习俗。
• 对联为骈文和律诗的产物。对句起源极早, 六朝骈文集对偶之大成。初唐沈、宋完成 律诗的格律,诗的对偶更为固定化、规律化。 对联最迟起于唐代。诗人刘郇伯与范酇为 诗友,范云:「岁尽天涯雨。」久无对句,刘 谓:「人生分外愁。」这是五言诗的对句。 李义山:「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温 庭筠对曰:「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 成熟的口头对联,于此时出现。
• 通过研究对联的含义、起源、发展概况及 了解对联的基本特征,我们学会了鉴赏评 价对联及尝试写作对联,培养了对中国文 化国粹的关注,想要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焕发青春活力。
STAFF
• 组长:黄春玲
• 组员:罗曾思
• 制作:黄春玲 黄育庆
• 设计:黄春玲 • 资料:黄春玲• 资料来源:•谢谢欣赏对联荟萃:
• 马年楹联1、一年吉庆畅春意;四化凯 歌催马蹄。2、一夜春风来小院;千匹 骏马闯雄关。 • 羊年楹联1、一片白云羊变幻;千条翠 柳燕翻飞。2、八骏荣归除夕夜;三春 新谱放羊歌。 • 猴年楹联1、玉宇迎春至;金猴献寿来。 2、金猴奋起迎新纪;喜鹊争鸣报福音。 • 鸡年楹联1、一夜春风来小院 • 万家鸡韵报新春。 • 2、千家新燕歌春韵;元日雄鸡唱福音。 • 狗年楹联1、犬吠鸡鸣春灿烂 • 莺歌燕舞景妖娆。 • 2、日新月异雄鸡去;国泰民安玉犬来。 • 猪年楹联1、一年春作首;六畜猪为先。 2、瑞雪纷飞清玉宇;花猪起舞贺新年。
1.对联简介 2.调查背景 3.调查目的
5.调查内容 6.图片赏析 7.结果分析
4.历史起源
8.调查感悟
对联简史 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 一千多年的历史。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 形式,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 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 化瑰宝。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