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第四章习题(优化探究)
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章试题及答案-(共23页)

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章试题及答案?[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五章测试题(含答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五章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1.形成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图5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
读图5,完成2~4题。
2.造成该地形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及地质作用分别为: A.流水、沉积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沉积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3.该地形区应重点防御的自然灾害是:A.洪涝 B.干旱 C.低温冻害 D.滑坡、泥石流 4.该地形区可能位于我国的:A.黄河下游地区B.长江中游地区C.云贵高原 D.珠江三角洲 5.湖泊的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 B.差异性C.稳定性 D.脆弱性读我国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6.地质队员发现乙处有金矿出露,考虑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能找到沙金(沉积物中的细小金粒)的地方是:A. aB. bC. cD. d图3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
读图回答7~8题。
7.20xx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② B.③ C.④ D.⑤8.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I ——①B.Ⅱ——③ C.Ⅲ——⑤ D.⑥——I“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结合图3和所学知识,回答9~10题。
9.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B. “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C. 诗中叙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D. 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10. 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 A. 流向 B. 含沙量 C. 汛期 D. 流量11.河流入海泥沙量的减少可能对河口三角洲带来的影响是:A.地下水位下降 B.河水流速减慢C.淤积速度加快 D.出现侵蚀后退从古到今,各种各样的地质、地貌现象激发了多少探索者为之不懈努力。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水的运动同步优化含答案

(2)巴格达以南底格里斯河干流流量较小,以北干流流量较大。试阐述产生此差异的自然原因。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或近地面气温降低水汽凝结,易形成雾。图1甲地,图2乙地易出现大雾。
9.在沃克环流中( )
A.甲地为高压B.乙地为低压C.水平气流由乙吹向甲D.甲地垂直方向气流下沉
10.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下列关于太平洋赤道地区的大气环流示意图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下图为某内陆湖泊面积对比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影响该湖泊面积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最可能是( )
A.围湖造田面积不断扩大B.上游冰川数量快速减小
材料二:新疆地域辽阔,荒草地、盐碱地、沼泽、芦苇地等后备耕地资源丰富,合理开发利用后备耕地资源对新疆乃至全国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三:下图为伊犁河谷位置及周边区域图。
(1)结合地形和气候,分析伊限河谷了3-4月份多发洪灾的原因。
(2)简析蜜农通过电商销售大大提高收入的原因。
(3)结合地理环境特征,分析新疆开发利用后备耕地资源的制约条件。
C.南部山区降水量的大小影响趵突泉地下水位的高低D.图中所示径流量增大,可导致城市内涝
8.前些年,趵突泉一度断流,但自2003年趵突泉实现复涌以来,趵突泉已实现连续多年持续喷涌。保证趵突泉持续喷涌最关键的因素是( )
A.区域降水增加B.城市环境改善C.南水北调工程D.地下水位上升
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如下图所示)。若某些年份赤道太平洋东部(秘鲁附近)的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海水表层温度低于多年平均值0.5℃以上,则称为拉尼娜现象。读“沃克环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测试题(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根据材料,回答1~2题。
材料一2009年11月3日一组由各国地质科学家组成的专家团,观察埃塞俄比亚东北部阿法尔地区的裂缝多年之后,在出版的美国某月刊上发表报告,认为非洲大陆将一分为二,阿法尔已经成为科学家们见证海洋形成的天然实验室。
材料二埃塞俄比亚东北部阿法尔地区,自2005年有两座火山喷发后,就形成了不到1千米的裂缝,但迄今裂缝全长已达60千米,最宽处8米。
1.阿法尔地区的裂缝形成于火山喷发之后,其和火山组成物质都来自地球内部的() A.地幔B.地核C.地壳D.岩石圈2.裂缝从l千米延长到60千米,非洲大陆也将一分为二,这些直接改变的是地球圈层中的()A.岩石圈B.大气圈C.生物圈D.水圈解析: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材料中的“裂缝”直接改变的是岩石圈。
答案: 1.A 2.A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们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
据此完成3~4题。
3.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这说明了()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B.该深度上下层的温度变化明显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D.该深度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的差异4.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3题,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经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因此地下波速发生变化的地方,其上下层物质的组成应该存在很大的差异。
第4题,石油为液体,当地震波传到石油层时,横波会消失;而纵波可以通过任何状态的物质。
答案: 3.D 4.A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
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习题:第四章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章测评(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为某种地貌发育过程图。
读图,完成1~2题。
1.按地貌的发育过程,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B.乙→丙→丁→甲C.丙→乙→甲→丁D.甲→丁→乙→丙2.该地貌景观的特点是()①多溶洞、峰林②地表崎岖不平③岩石呈深红色④西北地区广布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题,读图分析,图示过程表示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其发育的顺序:地表水沿石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下渗(乙);地表水沿石灰岩裂缝下渗和溶蚀(丙);地下水到达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进一步溶蚀形成溶洞(丁);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甲)。
第2题,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特点是地表崎岖不平,地下多溶洞,地表多峰丛和峰林,①②正确;丹霞地貌的岩石呈深红色,③错误;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广布、高温多雨的西南地区,④错误。
2.A“中国南方喀斯特”是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其独特的地貌景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读喀斯特地貌示意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示各部位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5为地下暗河,因淀积作用形成B.6和7两个小地貌均为流水溶蚀作用形成C.1和4两个小地貌均为流水溶蚀作用形成D.2和3之间是断层,为地壳运动而成4.图中6和7像年轮一样是环境变化的记录器,随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形成粗细不等的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粗大的节往往代表低温少雨的年份②细小的节代表降水较少的年份③粗大的节代表植物茂盛的年份④细小的节代表土壤发育良好的年份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③3题,地下暗河是在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图中6为石钟乳,7为石笋,都是在流水淀积作用下形成的;2和3之间为裂隙。
第4题,6、7在温暖湿润的年份发育得比较快,比较粗大,在这样的年份植物茂盛,土壤发育良好。
4.C下图为四幅地貌景观图。
读图,完成5~6题。
5.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是()A.甲B.乙C.丙D.丁6.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是()A.甲B.乙C.丙D.丁,甲图为角峰,属于冰川侵蚀地貌;乙图为海蚀柱,属于海岸侵蚀地貌;丙图为峡谷,属于流水侵蚀地貌;丁图为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口。
(完整版)高一必修1地理第4单元练习题(附答案)

高一必修1地理第4单元练习题(附答案)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精品小编准备了高一必修1地理第4单元练习题,希望你喜欢。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我国近5 000年气温变化曲线图,完成1~3题。
1。
我国气温变化中,气温总体趋势由降转为升的年份大致出现在()A.公元后1000年 B。
公元后1600年C。
公元后1800年 D.公元后1900年2。
关于我国近5000年气温变化的总趋势叙述正确的是()A。
总体呈下降趋势B。
总体呈上升趋势C。
温暖期与寒冷期交替出现D.波动不一定3.在公元1000年后近100年中可能发生的现象有()A.阿尔卑斯山雪线上升B。
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缩小C。
动植物向低纬度迁移D。
冰川向高纬度缩小1~3。
解析本题组是以我国5 000年以来的气温变化为入手点,考查学生读图能力。
判断气温转折点时,可作一条与横坐标平行的直线与图中曲线的低点相切即可得出答案。
我国近5 000年来气温呈现出上下波动,基本上是温暖期与寒冷期交替出现。
公元1 000年后的100年中气温明显下降,动植物向低纬度迁移。
答案 1.B 2.C 3.C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4~6题。
4。
甲、乙两地所在半岛的地势是()A。
西北高、东南低 B.东南高、西北低C。
东北高、西南低 D.西南高、东北低5.甲、乙沿海地区城市分布密度差异较大的原因是()A。
甲沿海地区比乙沿海降水少B。
甲沿海地区比乙沿海气温日较差大C。
乙沿海地区多位于河流下游D.乙沿海地区矿产资源丰富6。
影响图中铁路布局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城市分布B.地形C。
气候 D.河流4~6。
解析第4题,甲、乙两地所在的半岛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由图中河流流向,即可判断出该半岛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第5题,半岛西侧临大西洋,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降水丰富,且气温日较差小.半岛东部多位于河流下游,水源充足,且地形平坦。
人教版 地理必修一 第四章练习

地理必修1 第四章练习一、单项选择题《科技日报》报道:西部大开发调研组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一处面积约100多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
该处花岗岩岩体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
“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兽飞禽。
伟硕岩体已被淘蚀得薄如蛋壳。
花岗岩体绵延分布百里,相对高差百米以下。
阅读上述材料,据此回答1—3题。
1.造成这种“峰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岩浆活动B.风力沉积C.风力侵蚀D.流水侵蚀2.下列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A.沙丘B.火山锥C.冲积扇D.风蚀洼地3.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红色荒漠”。
其形成原因主要是()①风化作用②风蚀作用③水蚀作用④滥伐森林⑤过度放牧A.①②B.③④C.②⑤D.①④4.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B.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等C.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趋于平缓D.外力作用强度较小,速度缓慢,内力作用激烈而迅速5.我国北京的沙尘暴可以治理,可以预防,下列措施有助于沙尘暴治理的是()①大面积露天采矿的弃土上种树种草②限制超量开采地下水③雨季实行人工回灌,增加地下水储量④增加海洋水汽到达陆地的数量⑤采取人工措施,大面积加快高山冰川融化⑥禁止山区毁林开荒,草原毁草开荒A.①②③⑥B.①②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④⑤⑥6.下列地形区中,由于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是()A.东北平原B.东欧高原C.科迪勒拉山系D.刚果盆地7.下列有关地壳水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表的方向移动B.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C.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D.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的变迁右图所示是我国南方某一地区地质剖面。
读图回答8~10题。
8.乙处的地质构造是()A.背斜B.向斜C.断层D.谷地9.该地区地质演变过程可能是()A.水平挤压——岩层下降——外力侵蚀B.岩层下降——外力侵蚀——水平运动C.水平挤压——岩层上升——外力侵蚀D.岩层下降——水平运动——外力侵蚀10.若在甲处修建铁路,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是()A.火山喷发B.断层下陷C.地下溶洞塌陷D.地下冻土融化11.有关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叙述正确的是()A.在外力作用下,背斜形成山岭B.背斜常形成自流盆地C.在内力作用下,向斜常形成谷地D.向斜谷地常形成裂谷、陡崖12.下图中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13.选择坝址是修建水库的关键之一。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貌经典大题例题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貌经典大题例题综合题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密西西比河年均输沙量4.95亿吨,在河口处堆积成面积达2.6万平方千米的巨大鸟足状三角洲,且以平均每年96米的速度继续向墨西哥湾延伸。
M市是仅次于纽约的美国第二大港口城市,但时常面临地面沉降问题,且该市在飓风来临时,时常遭遇洪水威胁,当飓风眼位于M市东侧时尤其严重。
下图为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示意图。
(1)从河口地区的流水作用角度简述鸟足状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2)推测M市时常面临地面沉降问题的自然原因。
(3)评价M市筑港的自然条件。
(4)分析飓风眼位于M市东侧时,M市洪水危害尤其严重的原因。
答案:(1)河口地区地势平坦,海水侵蚀作用弱,河流分岔入海;各岔流的泥沙堆积量超过波浪的侵蚀量,泥沙沿各岔道堆积延伸形成长条形大沙咀伸入海中,使三角洲外形呈鸟足状;由于岔道稳定,两侧常发育天然堤,天然堤起着约束水流作用,使岔流能继续向海伸延;岔道天然岸堤被洪水冲垮,又产生新的岔流(2)位于河口,地势低洼;多沼泽分布,地层松软(3)有利条件:位于亚热带气候区,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且位于海湾内,风浪小不利条件:泥沙淤积严重,水域浅(4)M市位于北半球,根据地转偏向力,飓风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当飓风眼位于M市东侧时,飓风把该市北侧湖区的水吹向南边的海岸,受海岸阻挡,水位抬升,导致洪水灾害严重。
解析:(1)该题明确要求从流水作用角度回答三角洲的形成过程,考生从流水侵蚀、流水沉积角度回答即可。
从图中可以看出,鸟足状三角位于河口地区,河口地区地势平坦,海水侵蚀作用弱,河流分岔入海;密西西比河年均输沙量4.95亿吨,在河口处堆积,各岔流的泥沙堆积量超过波浪的侵蚀量,以平均每年96米的速度继续向墨西哥湾延伸,泥沙沿各岔道堆积延伸形成长条形大沙咀伸入海中,使三角洲外形呈鸟足状;由于岔道稳定,两侧常发育天然堤,天然堤起着约束水流作用,使岔流能继续向海伸延;岔道天然岸堤延伸较长,被洪水冲垮,又产生新的岔流。
地理必修1第四章测试卷及答案

高一地理第四章测试卷班级:姓名:学号:得分:一、选择题1.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我国地势的()A.第一级阶梯B.第二级阶梯C.第三级阶梯D.第一、二两级阶梯2.有关地形与城市区位的叙述,正确的是()A.平原地区土地肥沃,便于农业生产,不适合发展城市B.山区城市一般在沿河流谷地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C.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形比较低平的平原上D.世界上的大城市全部分布在各个大洲的平原地区3.世界上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A.气候干旱的地区 B.热带雨林地区C.高纬度寒冷地区 D.中低纬度地带的沿海地区4.在我国的新疆,影响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条件 B.气候条件 C.水源条件 D.海拔条件5.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这说明影响我国南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河流B.气候C.植被D.资源6.由下列因素发展起来的城市中,匹配正确的是()A.两条河流汇合处—武汉、重庆 B.河口位置—赣州C.水路运输转运点—上海、广州 D.河运起点—兰州7.兰州是一座沿黄河河谷而建的城市,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造成这种城市布局特点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A.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B.气候条件优越C.交通运输的需要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8.下列城市的形成与铁矿开采密切相关是()A.鞍山、包头、马鞍山、上海B.马鞍山、鞍山、包头、大同C.大同、重庆、鹤岗、包头D.鞍山、攀枝花、马鞍山、包头9.在山岳地区,公路常建造成“之”、“人”、“8”字形,原因是()A.为了降低线路坡度 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C.为了通过更多地山村 D.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10.从高原和山地中的公路线、铁路线大多穿越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其主要直接原因是()A.客货运量大 B.地势相对和缓,工程造价低,难度小C.水源充足 D.地势低,热量条件好11.下列关于青藏铁路建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高寒、缺氧、低压,温差大 B.地表崎岖不平,生态环境脆弱C.有利于西藏旅游资源的开发 D.生态环境将会更加脆弱12.下列关于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B.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