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分散系及其分类

溶液
溶质 + 溶剂
分散系 分散质 + 分散剂
分散质
气
液
固
分散剂
气
按照分散质或
分散剂的聚集
液
状态(气、液、
固)
来分,有9种
类型。
固
9种组合方式的分散举例
说明:许多分散系属于混合分散系,如空气中有烟尘时,既有气、 气分散系,又有气、固分散系,它们同时构成了复杂的分散系。
2、液体分散系的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
产生光亮的通路
是
不产生光亮的通路
否
丁达尔现象的应用: 区别溶液行过滤,观察并纪录实验现象
能 能 不能
【实验3】将Fe(OH)3胶体、NaCl溶液和泥
水分别进行渗析,观察并纪录实验现象
不能 能 不能
<1nm
>100nm 1~100nm
单个小分子 或离子
巨大数目分子 许多分子集合
集合体
体或高分子
酒精、氯化钠溶液 石灰乳、油水 淀粉溶胶、牛奶
均一、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 均一、透明
稳定
不稳定 介稳体系
能
不能
能
能 无丁达尔效应
不能 静置分层
不能 丁达尔效应
常见的胶体:
烟、云、雾,河、湖、池塘中的水、 血液、牛奶、豆浆、果冻、米粥汤、 蛋清、胶水、墨水、液状涂料、肥皂 水、有色玻璃、变色玻璃、土壤胶体、 淀粉溶液。
【课后作业】胶体的用途:
(1)盐卤点豆腐; (2)肥皂的制取和分离; (3)明矾净水; (4)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5)水泥硬化; (6)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 (7)土壤胶体中离子吸附和交换过程,
保肥作用。
3、溶液、胶体和浊液的区别
考点三分散系

考点三分散系、胶体1.分散系(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可用如下直观地表示。
2.三种分散系比较3.(1)常见的胶体:烟、云、雾、AgI水溶胶、烟水晶、有色玻璃等。
(2)胶体的性质①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光通过胶体时,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造成的。
利用丁达尔效应是区别溶液和胶体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②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与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
4.Fe(OH)3胶体的制备向沸水中逐滴加入FeCl 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化学方程式为FeCl 3+3H 2O=====△Fe(OH)3(胶体)+3HCl 。
1.胶体的本质特征及性质(1)胶体、溶液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 (2)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 ) (3)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4)雾是气溶胶,在阳光下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 )(5)“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10-9m)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 (6)Fe(OH)3胶体无色、透明、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 (7)胶体与溶液都可以通过滤纸、半透膜和分子筛( ) (8)用激光笔照射鸡蛋清溶液,侧面可观察到明显的光路(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2.胶体的应用及纳米材料(1)明矾与水反应生成的Al(OH)3胶体能吸附水中悬浮物,可用于水的净化( ) (2)水泥厂、冶金厂用高压电作用于气溶胶以除去烟尘,是利用了电泳原理( )(3)将“纳米材料”分散到某液体中,用滤纸过滤的方法可以从此分散系中分离得到该“纳米材料”( ) (4)碳纳米管属于胶体分散系,该材料具有超强的吸附能力( ) (5)胶体微粒可用于制备纳米材料( )(6)浓氨水中滴加FeCl 3饱和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 ) 答案 (1)√ (2)√ (3)× (4)× (5)√ (6)×1.磁流体是电子材料的新秀,它是由直径为纳米量级(1到10纳米之间)的磁性固体颗粒、基载液以及界面活性剂三者混合而成的分散系,既具有固体的磁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下列关于纳米Fe 3O 4磁流体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纳米Fe 3O 4磁流体分散系属于溶液B.纳米Fe3O4磁流体可以通过半透膜得到提纯C.当一束可见光通过该磁流体时会出现光亮的通路D.纳米Fe3O4磁流体比较稳定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磁流体分散系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到10纳米之间,属于胶体的范畴,具备胶体的性质。
三种分散系的比较表格

三种分散系的比较表格
当我们谈论分散系时,通常指的是液体、固体或气体中溶质的
分散。
下面我将从液体、固体和气体三个方面来比较它们的分散系。
液体分散系:
液体分散系是指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在溶剂中的情况。
液体分散系的特点是分子间距离较近,分子间相互作用较大。
溶质
分子在溶剂中不会自由移动,而是受到溶剂分子的包围。
典型的例
子包括盐溶解在水中,酒精溶解在水中等。
液体分散系通常具有较
高的粘度和表面张力。
固体分散系:
固体分散系是指溶质以微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在溶剂中的情况。
固体分散系的特点是颗粒间距离较远,颗粒间相互作用较小。
溶质
颗粒在溶剂中可以自由移动,但受到溶剂分子的阻碍。
典型的例子
包括颗粒状的颜料悬浮在油漆中,或者固体颗粒悬浮在液体中的情况。
固体分散系通常具有较高的不可溶性和沉降速度。
气体分散系:
气体分散系是指溶质以分子的形式分散在气体中的情况。
气体
分散系的特点是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间相互作用较小。
溶质分子
在气体中可以自由移动,而且不受到明显的相互作用影响。
典型的
例子包括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的混合物,或者二氧化碳溶解在汽水
中的情况。
气体分散系通常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较高的扩散速度。
总的来说,液体、固体和气体的分散系在分子间距离、相互作
用以及运动方式上都有所不同。
这些差异导致了它们在物理和化学
特性上的差异,也为我们理解和应用这些分散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希望这个比较表格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分散系及其分类1

向阴极运动,当胶粒带负电荷时向阳极运动 注意:胶体的胶粒有的带电,有电泳现象;有的不带
电,没有电泳现象(如淀粉溶液)
Fe(OH)3胶 体粒子向
阴极移动---
带正电荷
-
阴极
+
阳极
应用:静电除尘
④介稳性
溶液是稳定体系,不论存放多长时间,在一般情况下 溶液都不会自动与溶剂分离;浊液是不稳定体系,分 散质与分散剂容易相互分离(形成沉淀或溶液分层) 胶体属于介稳体系,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习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并了解几种常见的分散系 2.知道常见的胶体,明确胶体和溶液的区分方法 3.掌握胶体的性质,了解胶体知识在生产生活中
的应用
思考
1、什么是分散系?有哪几部分组成? 2、分散系可以如何分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3、悬浊液、乳浊液、溶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本质
A.观察外观 B. 丁达尔效应 C. 加热
5.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是( C )
A.丁达尔效应 B.可以通过滤纸 C.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
6、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D )
A. 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
B.盐碱地里土壤保肥能力差
C. 一束平行光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 条光亮的通路
2.下列分散系属于胶体的是( AC )
A.豆浆 B.食盐水 C.牛奶 D.碘酒
3.根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沿江或 沿海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 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D ) A.溶液 B. 悬浊液 C.乳浊液 D. 胶体
4.区别溶液和胶体的最简单的方法是( B )
必修1分散系及分类99

不同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
溶液
悬浊液
分散质微粒 大小
<1nm
>100nm
分散质微粒 小分子、离 很多分子集
组成
子
合体
外观特征稳 均一、透明、 不均一、不
定性
稳定
稳定
能否透过滤 纸
能
不能
乳浊液
胶体
>100nm
1nm— 100nm
2、布朗运动是胶体稳定性的次要原因。
布朗运动:胶体微粒受分散剂分子不停的、 无规则的撞击,形成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
2、 布朗运动(动力学性质) 在超显微镜下观察胶体溶液可以看到胶体颗粒 不断地作无规则的运动。
普遍存在 的现象
3、 电泳现象(电学性质)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 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 向电极 (阴极或阳极) 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叫做电泳
(3)农业上的应用:如土壤的保肥作用
(4)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如制豆腐明矾净水等
纳米材料
(5)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如:三角洲的形成 (6)工业、国防、冶金、石油
化工等方面的应用
和纳米技术 的应用都与 胶体有密切
如选矿;冶金厂、水泥厂高压除尘 联系!!
火药、炸药常制成胶体 ;原油脱水
丁达尔效应——早晨的阳光射入森林的美丽景象
Fe(OH)3胶体 滤纸上无滤渣,滤液颜色不变(无现象)
泥水
在滤纸上带有泥沙,滤液由浑浊变澄清
结论: 胶体能透过滤纸,而悬浊液无法通过滤纸, 说明: 胶体粒子比悬浊液粒子小。
溶液、胶体的粒子大小比较
利用半透膜把胶体中混有的离子或分子从胶体溶液 里分离的操作,叫做渗析。
高中化学 分散系及其分类课件

二、分散系的分类:
1、根据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不同,将它们 分为九种组合方式:
分散质
分散剂
气
气
液
液
固
固
气溶胶
晨雾
烟
白 云
牛
豆
奶
浆
液
溶
胶
果 冻
固溶胶
烟 水 晶
有 色 玻 璃
2、当分散剂是水(或者其他液体)时,按分散 质
粒子的大小不同,分为以下三种:
分散系
溶液(<1nm) 胶体(1~100nm) 浊液(>100nm)
三、Fe(OH)3胶体的制备
1、实验方程式:FeCl3+3H2O
Fe(OH)3+3HCl
△
2、实验步骤:
(胶体)
在烧杯中加25ml蒸馏水加热至沸,向沸水中滴加 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停止加热。
(1)3制、得实的验Fe现(O象H):3胶体呈红褐
色
(2)垂直于光线方向观察到Fe(OH)3胶体中有一条光亮通路
能 能 稳定
能 否 介稳定
否 否 不稳定
练习:
1.胶体区别于溶液的本质特征是: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
2. 根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沿江或沿
海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
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D.胶体
3.向含有FeCl3和FeCl2混合溶液中滴加稀NaOH溶液,可得 到一种黑色分散系,其中分散质粒子是直径约为9.3 nm的金 属氧化物(Fe3O4)。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形成该黑色分散系时发生的反应为物理变化 B.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黑色分散系中的金属氧化物 C.该分散系属于悬浊液 D.FeCl3和FeCl2都属于盐
分散系及其分类

第2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一、分散系及其分类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2.组成3.分类1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共分为九种分散系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点拨1分散系间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散系的性质,如是否透明、均一、稳定都由此决定; 2溶液、胶体、浊液是三种不同的分散系,都是混合物;胶体和气溶胶如雾、云;3按分散剂的状态可将胶体分为固溶胶如烟水晶,液溶胶如FeOH3议一议1.完成如图所示的家庭小实验;将A、B均静置一段时间,能观察到什么现象2.2.分散系存在比较广泛,大家熟知的溶液都是分散系;你所知道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有哪些二、胶体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2.性质点拨胶体和溶液在外观上没有明显区别,都是均匀的分散系,因此肉眼并不能区分胶体和溶液;区别溶液和胶体的简单方法是丁达尔效应;议一议已知淀粉粒子直径的大小介于1~100 nm之间,试列举两种区分淀粉溶液和NaCl溶液的方法;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例1 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依据丁达尔效应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B.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C.雾是气溶胶,在阳光下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D.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规律总结溶液、胶体、浊液三类分散系的比较特别提示1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是各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2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这样的粒子能够透过滤纸,而不能透过半透膜如鸡蛋壳膜、羊皮纸、胶棉薄膜、玻璃纸等;半透膜具有比滤纸更细小的孔隙,只有小分子、离子能够透过,而直径较大的胶体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因而可以用它将胶体粒子与分子、离子分开;变式训练1 用特殊方法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1~100 nm的超细粉末粒子然后制得纳米材料;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和这种粒子有相同数量级的是A.溶液B.悬浊液C.胶体D.乳浊液2.胶体的性质和应用例2 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只用肉眼就可以把胶体和溶液、浊液区别开来B.向FeOH3胶体中加入少量H2SO4溶液,会生成红褐色沉淀C.用渗析的方法净化胶体时,使用的半透膜只能让较小的分子、离子透过D.胶粒的表面积较大,微粒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阳离子或阴离子,故在电场作用下会产生电泳现象规律总结特别提醒:注意胶体与胶体粒子的区别,很多性质均为胶体粒子体现的;如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 之间,胶体粒子吸附了阳离子或阴离子而带正电或负电,能产生电泳现象等;变式训练2 下列应用或事实与胶体的性质没有关系的是A.用明矾净化饮用水B.用石膏或盐卤点制豆腐C.在Cu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出现蓝色沉淀D.用手电筒照向夜空会出现一条光柱1.有关分散系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悬浊液的分散质可用过滤的方法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B.任何物质在水中溶解时都有一定的溶解度C.相同温度下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一些D.分散质粒子大小为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分散系是胶体2.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其分散质微粒直径的范围为10-9m~10-7mB.光线透过胶体时,可以观察到丁达尔效应C.用平行光照射NaCl溶液和FeOH3胶体时,产生的现象相同D.FeOH3胶体能够吸附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而沉降,达到净水目的3.将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列液体中,能形成胶体的是A.冷水B.沸水C.NaOH浓溶液D.NaCl浓溶液答案B4.2013年初,中央电视台报道,我国的一些沿江或沿海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A.溶液B.悬浊液C.乳浊液D.胶体答案D5.1“纳米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催化剂及军事科学中;所谓“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出的微粒直径从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A.能全部透过滤纸B.有丁达尔效应C.所得液体呈胶状D.所得物质一定是悬浊液2把淀粉溶液溶于沸水中,制成淀粉胶体,鉴别溶液和淀粉胶体可以利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把少量的FeCl3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制成FeOH3胶体,回答下列问题:①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向FeOH3胶体中滴入硫酸直到过量,描述此过程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③提纯此分散系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典基础题题组一溶液、浊液、胶体的比较1.下列分散系最不稳定的是A.向Cu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到的分散系B.向水中加入食盐得到的分散系C.向沸水中滴入FeCl3饱和溶液得到的红褐色液体D.向NaOH溶液中通入CO2得到的无色液体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B.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就是溶液C.一种物质里分散着另一种物质的液体是溶液D.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3.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A.都能透过滤纸B.都呈红褐色C.分散质粒子具有相同的直径D.都具有丁达尔效应4.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A.水泥厂和冶金厂常用高压直流电除去大量烟尘,减少对空气的污染B.将植物油倒入水中用力搅拌形成油水混合物C.一束平行光线射入氢氧化铁胶体里,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D.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入稀硫酸,先看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而后溶解题组二胶体的判断及性质应用5.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与粒子直径的大小无直接关系的是6.英国物理学家约翰·丁达尔首先发现了入射光透过胶体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下列液体中,不会出现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是①鸡蛋白溶液②水③淀粉溶液④硫酸钠溶液⑤沸水中滴入饱和FeCl3溶液⑥肥皂水A.② B.①③C.⑤⑥ D.④7.下列关于胶体和溶液区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胶体带电荷,溶液不带电荷B.一束光线通过溶液时没有明显现象,而通过胶体时会出现光亮的通路C.溶液中分散质可通过滤纸,胶体中分散质不能通过滤纸D.溶液长时间静置易产生浑浊,胶体长时间静置不产生浑浊8.下列现象或新技术应用中,不涉及胶体性质的是A.在饱和氯化铁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B.使用微波手术刀进行外科手术,可使开刀处的血液迅速凝固而减少失血C.清晨,在茂密的森林中, 常常可以看到从枝叶间透过的一道道光柱D.肾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9.下列不能用有关胶体的观点解释的现象是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B.在河流入海处易形成沙洲C.将一束强光通过蛋白质溶液,能产生丁达尔效应D.通过溶解、过滤,可以除去食盐中的少量泥沙10.已知胶体遇到酸、碱、盐的溶液均可沉淀;将某溶液逐滴加入FeOH3溶胶内,开始时产生沉淀,继续滴加时沉淀又溶解,该溶液是A.2 mol·L-1 H2SO4溶液B.2 mol·L-1 NaOH溶液C.2 mol·L-1 MgSO4溶液D.2 mol·L-1 NaCl溶液11.2013年末,包括山东在内的多个地区发生持续雾霾天气,“PM2.5”数据监测纳入公众视野;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1微米=10-6米的可入肺的有害颗粒;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PM2.5空气中形成了胶体B.PM2.5表面积大能吸附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C.研制开发燃料电池汽车,降低机动车尾气污染,某种程度可以减少PM2.5污染D.PM2.5主要来自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能力提升题12.“纳米材料”是指用特殊方法把固体加工到纳米级10-9 m~10-7 m的超细粉末粒,然后用其制得的各种材料;这种材料由于尺寸很小,因而具有许多与传统材料截然不同的性质,且很多性能优于普通材料,如耐磨、耐高温、抗腐蚀等;据预测,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会引起生产和日常生活各方面的革命性的变化,是21世纪新技术发展的前沿;请回答下列问题:11纳米1 nm是________;A.1×10-7 m B.1×10-8 mC.1×10-9 m D.1×10-10 m2如果将纳米材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所得的混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A.不稳定,不透明B.有丁达尔效应C.所得液体可能是胶体D.所得物质一定是浊液13.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反应后得到的FeCl3溶液呈棕黄色;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1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可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反应属于________反应;2在小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_____色,即可制得________;3取另一小烧杯也加入20 mL蒸馏水后,向烧杯中加入1 mL FeCl3溶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2中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在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可以看到__________烧杯中的液体会产生丁达尔效应;这个实验可用来区别____________;4取乙烧杯中少量FeOH3胶体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一定量稀盐酸,边滴边振荡,可看到混合液的红褐色逐渐变浅,最终又得到棕黄色的FeCl3溶液,发生此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反应属于________反应;14.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1如图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氢氧化铁胶体丁达尔效应实验的示意图,该图中的一处明显错误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试从分散系的分类进行讨论说明2欲在树林中观察到丁达尔效应,你认为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去树林观察丁达尔效应有诸多不便,聪明的你想出了许多在家里看到丁达尔效应的方法,其中最简单、最环保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散系及其分类2023-2024学年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

胶体的分类、制备与性质
丁达尔效应的应用
胶体的分类、制备与性质 3.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
区分胶体和溶液, 溶液无丁达尔效应。
(1)概念: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
路"。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光波
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而形成的,叫做丁达尔效应。 (2)日常生活中的丁达尔效应:
要点3 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1.胶体的其他性质
(2)电泳 由于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 子在分散剂里作定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电泳。例 如 Fe(OH)3胶体粒子带正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 带正电荷的 Fe(OH)3胶体粒子向阴极移动,阴极附 近红褐色逐渐加深。
胶体的分类、制备与性质
11. 下列有关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Fe(OH)3胶体在通电后可作定向移动,是因为 Fe(OH)3胶体带电 B.Fe(OH)3胶体就是一个一个Fe(OH)3组成的胶粒 C.用过滤的方法除去Fe(OH)3胶体中混有的泥沙 D.根据能否发生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浊液、 溶液和胶体
胶体的分类、制备与性质
胶体的分类、制备与性质
胶体的分类、制备与性质 3.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
区分胶体和溶液 △光束通过Fe(OH)3胶体时 能形成光亮的"通路; □光束通过CuSO4溶液时不 能形成光亮的"通路"。
胶体的分类、制备与性质
要点3 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1.胶体的其他性质 (1)介稳性: ①概念: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 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
胶体的分类、制备与性质
要点3 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2.胶体性质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浊液悬浊液浊液胶气溶胶;液溶胶;固溶粒子胶体:分子胶体胶体溶液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 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如:3)(OH Fe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3)(OH Fe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 ~100nm 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 ~100nm 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 溶胶、3)(OH Fe 溶胶、3)(OH Al 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3、胶体的制备 A . 物理方法① 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② 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机溶剂等。
B. 化学方法① 水解促进法:FeCl 3+3H 2O (沸)= 3)(OH Fe (胶体)+3HCl② 复分解反应法:KI+AgNO 3=AgI (胶体)+KNO 3 Na 2SiO 3+2HCl=H 2SiO 3(胶体)+2NaCl思考:若上述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提示:KI+AgNO 3=AgI↓+KNO 3(黄色↓) Na 2SiO 3+2HCl=H 2SiO 3↓+2NaCl (白色↓) 4、胶体的性质:① 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物理现象。
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这一现象叫光的散射),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
当光照在比较大或小的颗粒或微粒上则无此现象,只发生反射或将光全部吸收的现象,而以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所以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② 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运动,称为布朗运动。
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③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另外,胶粒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使其受重力的影响有较大减弱,两者都使其不易聚集,从而使胶体较稳定。
说明:A 、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但胶体都是电中性的。
胶粒带电的原因:胶体中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因而具备吸附能力。
有的胶体中的胶粒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有的则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胶体的提纯,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胶体。
使分子或离子通过半透膜从胶体里分离出去的操作方法叫渗析法。
其原理是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和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
但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故不能用滤纸提纯胶体。
B 、在此要熟悉常见胶体的胶粒所带电性,便于判断和分析一些实际问题。
带正电的胶粒胶体:金属氢氧化物如3)(OH Al 、3)(OH Fe 胶体、金属氧化物。
带负电的胶粒胶体: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As 2S 3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特殊:AgI 胶粒随着AgNO 3和KI 相对量不同,而可带正电或负电。
若KI 过量,则AgI 胶粒吸附较多I -而带负电;若AgNO 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 +而带正电。
当然,胶体中胶粒带电的电荷种类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C 、同种胶体的胶粒带相同的电荷。
D 、固溶胶不发生电泳现象。
凡是胶粒带电荷的液溶胶,通常都可发生电泳现象。
气溶胶在高压电的条件也能发生电泳现象。
胶体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可分为粒子胶体(如3)(OH Fe 胶体,AgI 胶体等)和分子胶体[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习惯仍称其溶液,其实分散质微粒直径已达胶体范围),只有粒子胶体的胶粒带电荷,故可产生电泳现象。
整个胶体仍呈电中性,所以在外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的是胶粒而非胶体。
④聚沉——胶体分散系中,分散系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
能促使溶胶聚沉的外因有加电解质(酸、碱及盐)、加热、溶胶浓度增大、加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
有时胶体在凝聚时,会连同分散剂一道凝结成冻状物质,这种冻状物质叫凝胶。
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1)胶粒小,可被溶剂分子冲击不停地运动,不易下沉或上浮(2)胶粒带同性电荷,同性排斥,不易聚大,因而不下沉或上浮胶体凝聚的方法:(1)加入电解质: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胶粒所带的电荷发生电性中和,使胶粒间的排斥力下降,胶粒相互结合,导致颗粒直径>10-7m ,从而沉降。
能力:离子电荷数,离子半径阳离子使带负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A l 3+>Fe 3+>H +>Mg 2+>Na +阴离子使带正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SO 42->NO 3->C l -(2)加入带异性电荷胶粒的胶体:(3)加热、光照或射线等:加热可加快胶粒运动速率,增大胶粒之间的碰撞机会。
如蛋白质溶液加热,较长时间光照都可使其凝聚甚至变性。
5、胶体的应用胶体的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如常见的有: ① 盐卤点豆腐:将盐卤(O H MgCl 222⋅)或石膏(O H CaSO 242⋅)溶液加入豆浆中,使豆腐中的蛋白质和水等物质一起凝聚形成凝胶。
② 肥皂的制取分离 ③ 明矾、342)(SO Fe 溶液净水④ FeCl 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⑤ 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⑥ 水泥硬化 ⑦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⑧ 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⑨ 硅胶的制备:NaCl SiO H HCl SiO Na 223232+=+ CS i O H ︒∆====30032减压↑+O H S i O 22含水4%的2SiO 叫硅胶⑩ 用同一钢笔灌不同牌号墨水易发生堵塞 6、胶体的提纯净化利用渗析的方法,将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或小分子除去。
① 实验步骤(1)把10mL 淀粉胶体和5mLNaCl 溶液的混合液体,加入用半透膜制成的袋内,将此袋浸入蒸馏水中(如图)(半透膜可用鸡蛋壳膜、牛皮纸、胶棉薄膜、玻璃纸等制成,它有非常细小的孔,只能允许较小的离子、分子透过)。
(2)2min后,用两支试管各取烧杯中的液体5mL,向其中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AgNO3溶液,向另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碘水,观察现象。
②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在加入AgNO3溶液的试管里出现了白色沉淀;在加入碘水的试管里并没有发生变化。
③实验结论:Cl-能透过半透膜,从半透膜袋中扩散到了蒸馏水中,淀粉不能透过半透膜,没有扩散到蒸馏水中。
胶体分散质的粒子比溶液分散质的粒子大。
④注意事项:半透膜袋要经检验未破损,否则,淀粉粒子也会进入蒸馏水。
不能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否则,实验结论不可靠。
一般要在2min以后再作Cl-的检验,否则,Cl-出来的太少,现象不明显。
四、离子反应1、电离( ionization )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他们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不仅如此,酸、碱、盐等在熔融状态下也能电离而导电,于是我们依据这个性质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统称为电解质。
2、电离方程式H2SO4 = 2H+ + SO42- HCl = H+ + Cl-HNO3 = H+ + NO3-硫酸在水中电离生成了两个氢离子和一个硫酸根离子。
盐酸,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氯离子。
硝酸则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硝酸根离子。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
从电离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酸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
那碱还有盐又应怎么来定义呢?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KCl、Na2SO4、AgNO3、BaCl2、NaHSO4、NaHCO3 KCl == K++ Cl―Na2SO4 == 2 Na++SO42―AgNO3 ==Ag++ NO3―BaCl2 == Ba2++ 2Cl―NaHSO4 == Na++ H++SO42―NaHCO3 == Na++ HCO3―这里大家要特别注意,碳酸是一种弱酸,弱酸的酸式盐如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主要是电离出钠离子还有碳酸氢根离子;而硫酸是强酸,其酸式盐就在水中则完全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还有硫酸根离子。
[小结]注意:1、HCO3-、OH-、SO42-等原子团不能拆开2、HSO4―在水溶液中拆开写,在熔融状态下不拆开写。
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①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②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小结(1)、能够导电的物质不一定全是电解质。
(2)、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才能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3)、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也不是非电解质。
(4)、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5)、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6)、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4、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的区别: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
无论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的导电都是指本身,而不是说只要在水溶液或者是熔化能导电就是电解质。
注意事项: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对化合物的分类,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电解质应是化合物(属于纯净物)。
而Cu则是单质(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或金属),K2SO4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
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但溶液中离子不是它本身电离出来的,而是与水反应后生成的,因此也不是电解质。
例如CO2能导电是因C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CO3,H2CO3能够电离而非CO2本身电离。
所以CO2不是电解质,是非电解质(如氨气、二氧化硫、三氧化硫)。
H2CO3 H2SO3NH3. H2O 是电解质③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
④BaSO4AgCl 难溶于水,导电性差,但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太小,测不出(或难测)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他们是电解质⑤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受热熔化时本身能否发生电离是区别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理论依据,能否导电则是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