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过滤带对地表径流中污染物的净化效果
最新精选2020年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考核复习题库358题(答案)

2020年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题库358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植被缓冲带是一种水土保持和控制面源污染的生物治理措施的总称,可以使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
A.沉降
B.下渗
C.过滤
D.吸收
E.挥发
参考答案:ACD
2.一般选择在城市中心繁华地区,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小的一种线路敷设方式是()。
A.地下线;
B.地面线;
C.高架线;
D.轻轨线
参考答案:A
3.对需要缓解暴雨时城市排水系统负担的各类新建、改建道路,宜选用()透水沥青路面。
A.全透式
B.半透式
C.表层排水式
D.不透式
参考答案:B
4.对需要减小路面径流量和降低噪声的新建、改建城市高架道路及其他等级道路,宜选用()透水沥青路面。
A.全透式
B.半透式
C.表层排水式
D.不透式
参考答案:C
5.选用清淤疏浚技术,应安全处理处置底泥,防止二次污染。
()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6.表流人工湿地应设计地形高差,形成不定向水流。
()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B
7.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技术选择应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基本技术路线具体实施其中()是选择其他技术类型的基础与前提。
A.生态修复
B.控源截污
C.活水循环
D.内源治理。
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中的最佳管理措施(BMPs)与其发展应用

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中的最佳管理措施(BMPs)及其发展应用摘要:概述了最佳管理措施(bmps)的含义以及在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中的应用现状,工程措施有人工湿地、植被缓冲区,管理措施有养分管理、耕作管理、景观管理等,以及它们所取得的成果,介绍bmps的效用评价,并且展望bmps在国内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非点源污染最佳管理措施(bmps)效用评价非点源主要是指冲积物、农用化学物质等分散污染源。
与点源污染相比,非点源污染具有许多复杂的特性,归纳起来主要包括:随机性、广泛性、复杂性、滞后性、时空性、初级效应等[1]。
在点源污染不断得到控制后,非点源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日益突出,成为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据美国、日本等国报道,即使点源污染全面控制之后,湖泊水质达标率仅为42%,美国的非点源污染量占污染总量的2/3,其中农业的贡献率为75%[2];据荷兰农业非点源提供的总氮、总磷分别占水环境污染总量的60%和40-50%[3]。
而从我国的研究现状来看,农业非点源污染是造成太湖流域、巢湖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重要因素[4,5]。
由于非点源污染具有众多复杂的特性,其控制与点源污染的控制有很大区别。
点源污染可根据污水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原则进行控制,而非点源污染控制更多的是采用综合措施。
目前提出的非点源污染控制技术措施以美国的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practices,bmps)最具有代表性。
美国国家环保局、农业部水土保持局和各州政府都有相应的bmps实施细则和办法,提倡运用管理和工程措施控制非点源污染[6]。
一、bmps简介bmps是保护水环境免受污染的一种措施,通过采用清洁生产或提供水污染养分设施来达到水环境保护的目的[7]。
usepa将最佳管理措施(bmps)定义为”任何能够减少或预防水资源污染的方法、措施或操作程序,包括工程、非工程措施的操作和维护程序”[8]。
bmps 通过技术、规章和立法等手段来达到减少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目的,其着重于源的管理而不是污染物的处理。
植物和植被型雨洪设施的水质净化功能国外文献综述

植物和植被型雨洪设施的水质净化功能国外文献综述摘要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雨洪问题在世界各国都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雨水流经大量不透水铺装,使径流量增加,同时携带上各种沉淀物和污染物,形成较难治理的非点源性污染,主要污染物有溶解氧、氮、磷、金属、颗粒悬浮物等。
各种应对理论和措施也随之而生,比如BMPs、LID等。
植被型雨洪设施是用来治理雨洪问题的具体措施,在不同的理论系统下有着不同的种类。
本文中主要研究的是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绿色屋顶、城市绿顶、植被过滤带和植被浅沟系统,这几个雨洪设施和植物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植被型雨洪设施的净水作用通过植被和基质来实现,用植物来净水成本低、生态效应强。
植被型雨洪设施对雨洪的治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滞留雨水,缓解径流量和径流峰值;二是通过吸附、化学反应和植物吸收等来去除径流中的污染物。
通过阅读大量的国外文献,发现不同植被型雨洪设施的特点、应用、影响因素都有所不同。
总体来说,雨水花园、雨水湿地和植被过滤带的综合能力较强,而硝态氮的去除在各雨洪设施中都是较弱的。
国内对雨洪问题和植被型雨洪设施的研究较国外而言都起步较晚,因此,本文希望通过文献调查的方式,了解国外各植被型雨洪设施的应用,并从国外的研究成果中了解并学习不同的植被型雨洪设施的特点,探索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雨洪、植被型雨洪设施、水质净化AbstractWith urbanization, stormwater problems ar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ll over the world.As a lot of rain flowing through impervious pavement, runoff increases, while carrying on a variety of sediment and pollutants ,which form a more non - point - source pollution difficult to control.The main pollutants are dissolved oxygen, nitrogen, phosphorus, metals, suspended solids and other particles. Various measures and theories related to stormwater come up, such as BMPs, LID, etc. Vegetated stormwater facilities are specific measures for rainwater stormwater management issues.There are different types of systems in different theorie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rain garden, stormwater wetlands, green roofs, urban tree canopy, vegetative filter strip and shallow swale system, which closely related tovegetation. The role of vegetation types rainwater purification facilities by vegetation and the matrix to achieve low-cost water purification plants, ecological effect stronger. Vegetated stormwater facilities for rainwater governanc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 First, the retention of rainwater, runoff and alleviate peak; second,pollutants in the runoff can be removed through adsorption of plants and chemical reactions.By reading a lot of foreign literature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Vegetated stormwater facilities are different. Overall, the rain garden, stormwater wetlands and vegetated filter strip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nitrate in the rainwater removal facilities are weak.Research on stormwater issues and vegetated stormwater facilities have a late start at home than in other countries.Therefore, through this article literature survey, I want to understand the appl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Vegetated stormwater facilities abroad, and explore possible research directions in the future.Keywords stormwater,Vegetated stormwater facilities,water quanlity1 前言1.1 雨洪问题现状概述在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类社会和自然水环境之间的矛盾却愈演愈烈。
生物滞留设施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的试验研究

生物滞留设施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的试验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生物滞留设施是一种通过生物修复方式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的设施,其在城市雨水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雨水径流的不断增加,地表径流污染物也逐渐成为城市生态环境的一个主要问题。
研究表明,地表径流中包含大量的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对自然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为了解决地表径流污染物问题,生物滞留设施被提出并应用于城市雨水管理中。
通过引入适量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元素,生物滞留设施能够有效去除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净化水体,保护生态环境。
目前对生物滞留设施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尤其是在实验研究方面。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探讨生物滞留设施在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中的效果,并分析影响其效果的因素,为生物滞留设施在城市雨水管理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对生物滞留设施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的试验研究,探讨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机制,为城市雨水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评估生物滞留设施对不同类型污染物的去除效率;2.探究生物修复机制,揭示生物滞留设施对污染物的处理过程;3.分析生物滞留设施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用性及稳定性,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4.为生态工程和可持续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城市水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通过本研究,旨在提高生物滞留设施对地表径流污染物的处理效率,减轻城市水环境负荷,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通过对生物滞留设施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的试验研究,可以进一步验证其在城市水环境治理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通过研究不同影响因素对生物滞留设施处理效果的影响,可以为今后的工程设计和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城市水环境治理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支持,促进城市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也可以为其他类似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生物滞留设施在地表径流污染处理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生物滞留池研究综述

城市地表径流净化研究综述众所周知,水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资源,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不透水地表所引起的降雨径流量增加,同时高密度的人口和产业对水环境的需求逐渐增加,对水环境的影响和改变也越来越强,使得水系不断萎缩,河流湖泊的富营养化逐渐加重,城市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
而中国又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这就需要我们充分的利用雨水,个别地方由雨水排放不当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相当严重。
因此城市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就成为了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我国,随着点源污染得到有效的解决,面源污染成为了水体恶化的重要贡献者。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面积迅速扩展,大量天然绿地被不透水下垫面取代,可渗透地表面积越来越少,城市面源将成为重要污染源,将严重威胁城市水体、海岸线、河口等水体环境[1]。
城市降雨径流不经预处理,直接排进受纳水体,极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而磷是水质评价的重要指标,磷酸盐被认为是水生植物大量繁殖的重要因素之一,能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所以由暴雨径流产生的面源污染已成为城市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2]。
不透水面积的增加使得很小的雨量就会形成地表径流,地表径流冲涮沥青路面上的工业废水、汽车尾气、生活垃圾和建筑材料等造成含有悬浮物、耗氧物质、营养物质、有毒物质、油脂类物质等多种污染物的城市地表径流污染,不经过净化处理的城市地表径流极易引起富营养化、水华等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2,3]。
城市地表径流污染已成为仅次于农业面源污染的第二大面源污染,其中氮、磷被认为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最主要原因[4,5]。
据统计,我国主要湖泊处于因氮、磷污染而导致富营养化的占统计湖泊的56%,水体富营养化会造成水中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造成水体感官性能变差、自净能力减弱、水质下降、供水成本提高和湖泊沼泽化,影响食物链,使人类、动物、家畜等中毒死亡等等[6]。
污染负荷及植被生物量变化对缓冲带污染物净化效果的影响_吴建强

1 . 2 土壤基质与植被 ( 1) 土壤基质 : 试验土壤取自苏州河上游东风 港坡岸 , 土质类型主要为青紫泥和沟干泥 , 质地略显 粘重。 被 ( 2) 植 被: 选用 上 海 地区 常 见 的 5 种 草 本 植 百慕 大 ( Cynodon dactylon )、 高 羊茅 (F estuca
基金项目 :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 ( 04D Z12032) 收稿日期 : 2008 - 02- 22 ; 修订日期 : 2008- 04 - 10 作者简介 : 吴建强 ( 1977~ ) , 男 , 硕士 , 工程师 , 主要从事水环境 污染 治理和生态修复研究工作。 E-m ai: l w u jq @ saes . sh. cn
[ 1, 2]
理障碍 , 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 本文作者利用自行设计的试验装置, 选择上海 地区 5 种土著草本植被种类 , 开展缓冲带面源污染 防治试验研究, 旨在对比、 分析植被种类、 生物量和 污染负荷变化对缓冲带污染物净化效果的影响 , 为 上海地区面源污染控制缓冲带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提
2 结果与讨论
2 . 1 径流 SS截留效果 为了考察植被缓冲带与空白对照以及不同植被 缓冲带之间径流污染物净化效果的差异 , 对 5~ 10 月 6 次试验数据取平均值进行分析, 径流 SS截留效 果如图 2 所示。
图 1 试验槽设计示意图 F ig . 1 Schem atic d iagra m o f test ce ll
图 2 不同植被缓冲带径流 SS 进出水浓度及去除率 F ig . 2 SS concentrations and remova l rates in runoff o f different bu ffers
2021年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考试复习题库(答案)

2021年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题库一、单选题1.小区内公共地面停车场、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和休闲广场、室外庭院应采用透水铺装,新建、改建的公共建筑透水铺装率应不小于()。
A.70%B.50%C.35%D.60%参考答案:A2.公共项目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由城市道路、排水、园林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维护监管其他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由该设施的所有者或其委托方负责维护管理。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3.植被缓冲带宽度由多种因素决定:所能投入的资金、缓冲带所处的坡度、土壤类型、渗透性能等、周边土地利用情况、缓冲带所要实现的功能等因素,海绵工程措施中,植被缓冲带宽度不宜小于()。
A.1.5mB.1mC.2mD.3m参考答案:C4.人工湿地技术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湿地类型,其中表流人工湿地设计的水力停留时间约为()。
A.7d-10dB.4d-5dC.2d-3dD.1d-3d参考答案:A5.生态浮床的植物配置应尽量选用(),优先选用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好、生长期长、株型低、便于管理维护的植物。
A.浮叶植物B.乡土植物C.沉水植物D.漂浮植物参考答案:B6.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技术选择应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基本技术路线具体实施其中()是选择其他技术类型的基础与前提。
A.生态修复B.控源截污C.活水循环D.内源治理E.水质净化参考答案:BD7.城市水体底泥中含有污染物以及水体中各种漂浮物、悬浮物、岸边垃圾、未清理的水生植物或水华藻类等所形成的腐败物,因此内源治理技术包括()。
A.漂浮物清理B.岸边的垃圾清运C.生态修复D.底泥的清淤疏浚E.水体中的生物残体清理。
参考答案:ABDE8.表流人工湿地应设计地形高差,形成不定向水流。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9.对需要减小路面径流量和降低噪声的新建、改建城市高架道路及其他等级道路,宜选用()透水沥青路面。
A.全透式B.半透式C.表层排水式D.不透式参考答案:C10.城市道路是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在城市道路交通专项规划中要保障交通安全和通行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通过合理的横、纵断面设计,结合道路绿化分隔带,充分滞蓄和净化雨水径流。
2017年二级建造师第三期继续教育试题 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4)

1. 城市生态排水系统设计应收集分析建设区域城市道路、地表高程、雨水管渠系统、河网水系等规划和现状,诊断()。
A.河道存在的问题B.排水存在的问题C.主要污染源问题D.排水管道问题正确答案:B2. 由于水多,强调排水,并利用源头管理方法对径流和污染物进行控制,“排”的过程中体现可持续性的国家是()。
A.英国B.美国C.澳大利亚D.日本正确答案:A3. 高温季节底泥疏浚后容易导致形成黑色块状漂泥底泥运输和处理处置难度较大,存在二次污染风险,需要按规定安全处理处置。
因此,应根据当地气候和降雨特征,合理选择底泥()。
A.疏浚范围B.清淤季节C.疏浚深度D.疏浚方式正确答案:B4. 生态浮床的植物配置应尽量选用(),优先选用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好、生长期长、株型低、便于管理维护的植物。
A.浮叶植物B.乡土植物C.沉水植物D.漂浮植物正确答案:B5. 城镇雨水管道应符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规定,根据所确定的暴雨重现期计算规模,市政管道的起始过水断面原则上不低于()。
A.DN500B.DN900C.DN800D.DN1000正确答案:D6. 建筑安装工程费用构成为( )。
A.直接费、间接费、利税、规费B.工料机、措施费、规费、利润C.直接费、间接费、利润、税金D.工料机、技术措施费、规费、利润正确答案:C7. 道路广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雨水口担负的汇水面积不应超过其集水能力,且最大间距不宜超过,()。
A.30mB.40mC.35mD.45m正确答案:B8. 依据《山东省济南市千佛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0—2030年) 》将金鸡岭景区规划范围划定为北侧紧邻千佛山南路,南侧相邻历阳大街,东至旅游路,西到千佛山西路,占地面积约( )亩。
A.1290.0B.1390.0C.1490.0D.1590.0正确答案:D 您9. 生态浮床的植物配置应尽量选用(),优先选用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好、生长期长、株型低、便于管理维护的植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 业 工 程 学 报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Vol.26 No.7 Jul. 2010
81
植被过滤带对地表径流中污染物的净化效果
李怀恩 1,邓 娜 1,2,杨寅群 1,3,史冬庆 1
(1.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48; 2.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长沙 410126; 3.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 430079) 摘 要:植被过滤带是控制非点源污染的“最佳管理措施”之一。为了探讨植被过滤带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实际应用,该 文作者在陕西小华山水库岸坡地建设了 3 条不同配置方式的植被过滤带,通过试验测定了植被过滤带对地表径流中几种 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植被过滤带对地表径流中的颗粒态氮、颗粒态磷、总氮、总磷和化 学需氧量浓度削减率分别达到 82.02%、77.13%、46.05%、 73.28%和 60.48%以上,负荷削减率分别达到 89.98%、 87.25%、 69.93%、85.11%和 77.97%以上,并能有效地削减溶解态氮和溶解态磷的负荷量;自然草地过滤带和沙棘-草本过滤带对 地表径流中这几种污染物的削减主要发生在前 10 m。过滤带内的植被条件、入流流量和入流污染物浓度是影响过滤带净 化效果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净化,污染控制,径流,植被过滤带,非点源污染物,野外试验 doi:10.3969/j.issn.1002-6819.2010.07.014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10)-07-0081-06 李怀恩,邓 娜,杨寅群,等. 植被过滤带对地表径流中污染物的净化效果[J]. 农业工程学报,2010,26(7):81-86. Li Huaien, Deng Na, Yang Yinqun, et al. Clarification efficiency of vegetative filter strips to several pollutants in surface runoff[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0, 26(7): 81-8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979090) ;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 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资助(2009ZX07212-002-004-002) 作者简介:李怀恩(1960-) ,男,陕西商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 从事生态水文与水资源保护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西安 西安理工大学西 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710048。 Email: huaienl@
2.1 植被过滤带对氮(N) 、磷(P)素的净化效果 2.1.1 植被过滤带对颗粒态 N 和颗粒态 P 的净化效果 氮、磷素包括颗粒态和溶解态,它们性质不同,所 以本研究分别分析植被过滤带对颗粒态氮、磷素(PN、 PP)和水溶性氮、磷素(DN、DP)的削减效果。3 条植 被过滤带在不同试验方案下(1~8 号试验)对 PN、PP 的削减结果如表 2 所示。 由表 2 可知, 植被过滤带对地表径流中 PN、 PP 的削 减效果较好, PN、 PP 的质量浓度削减率分别达到 82.02% 和 77.13%以上,负荷削减率分别达到 89.98%和 87.25% 以上;3 条过滤带的削减效果从大到小的顺序为:3#草地 过滤带>1# 灌草混合带>2#灌草混合带。颗粒态氮、磷
流污染物质量浓度, mg/L; C 出——出流污染物质量浓度, mg/L;V 进——入流水量,m3;V 出——出流水量,m3。
2
结果与分析
RL
C进V进 C出V出 C进V进 V进 V出 V进
100%
(2 ) (3 )
RW
100%
式中:RC ——污染物质量浓度削减率,%;RL——污染 物负荷削减率,%;RW ——水量削减率,%;C 进——入
表 1 放水试验方案和入流参数 Inflow parameters and the experimental scheme for discharging water test
土壤体积 含水率/% 20.6 41.8 42.0 43.0 43.0 43.0 43.0 43.0 入流质量浓度/(mg·L-1) 比较方案 SS 1630 1645 1735 1670 1675 1580 2845 2700 TN 5.389 5.554 5.586 5.531 5.459 5.405 7.820 7.730 PN 3.348 3.565 3.718 3.661 3.426 3.426 5.724 5.428 TP 1.075 1.080 1.125 1.060 1.180 1.033 1.830 1.780 PP 1.032 1.043 1.093 1.045 1.056 1.010 1.764 1.692 COD 78.0 88.0 85.0 85.5 83.5 83.5 133.0 118.5 不同入流流量试验比较 (4,8 号和 2,7 号) 不同入流浓度试验比较 (3,6 号和 2,5 号) 不同植被条件试验比较(2~8 号) 土壤干湿试验比较(1,2 号)
0
引
言
植被过滤带(vegetative filter strip,VFS)是控制非 点源污染的“最佳管理措施”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BMPs)之一,在美欧等国家得到了较多的研究和应用, 效果良好[1-3]。由于各个地区气候、土壤、地形地貌和植 被不同,植被过滤带的净化效果具有极大的空间差异 性[3-6]。在国外许多研究是监测具体自然条件和具体功能 要求下植被过滤带的有效性[3-9],包括植被过滤带功能的 时效性[6-7],以及以试验为基础的机理模型研究[8-9]等,为 植被过滤带的实际应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而在中 国,目前仅有少量植被过滤带的试验研究报道,如上海 环境科学院黄沈发等在苏州河上游东风港试验基地开展 的农田径流面源污染防治试验,主要针对上海地区滨岸 缓冲带植被的选择和种植[10],坡度、带宽、配置方式的 设计[10-12],草皮生物量影响[13]等,表明滨岸缓冲带能有 效截留径流水中的悬浮物质和降解渗流水中的氮、磷营 养物质[10]。然而缺乏在不同地区具体条件下的植被过滤 带对坡面地表径流水质净化作用的研究,而且对各种植 被过滤带的有效性影响指标试验及机理研究较少,制约 了植被过滤带这种重要生态措施的推广。中国西北是严 重的土壤侵蚀区域,如何有效控制非点源污染备受关注,
通过放水试验,采集过滤带入流和出流水样,同时 记录蓄水池和集水池的水位-时间关系。水质分析方法: 悬浮固体(SS)和化学需氧量(COD)的浓度(质量体 积比,mg/L)采用美国 HACH 公司生产的 DR2800 便携 式水质分析仪进行测定;总氮(TN)浓度采用碱性过硫 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总磷(TP)浓度采用过硫酸 钾氧化-钼锑抗比色法; 水样经 0.45 μ m 微孔滤膜过滤后, 滤液测定与 TN、TP 同法,得溶解态氮(DN) 、溶解态磷 (DP)浓度。颗粒态氮(PN) 、颗粒态磷(PP)浓度是 由 TN、TP 与 DN、DP 浓度的差值得到。 查阅相关研究认为:植被过滤带的单宽流量一般为 0.0004 ~ 0.004 m3/(s· m) , 宽 度 为 3 m 的 流 量 范 围 为 0.0012~0.012 m3/s。根据具体试验条件,设定入流流量 为 0.0023 m3/s 和 0.0038 m3/s。 试验的入流水质参数范围, 是参考陕西关中地区黑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的监测结果确 定的。考虑到配制过高含沙量的试验用水需要大量泥沙, 不利于泥沙与水的充分混合,本研究在试验时采用 1 500~3 000 mg/L 作为试验入流泥沙质量浓度。在配制 试验用水后,实测入流参数如表 1 所示,PN 占 TN 比例 为 67.2%左右, PP 占 TP 比例为 95.7%左右, 颗粒态是氮、 磷素随地表径流迁移的主要方式。
因此,本研究通过试验探讨不同情况下植被过滤带对地 表径流中几种主要非点源污染物质的净化效果,分析植 被条件、土壤初始含水率、入流流量、入流各污染物浓 度以及过滤带带宽对植被过滤带净化效果的影响,以期 为西北地区植被过滤带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依据。
1
1.1
试验设计
收稿日期:2010-01-08
修订日期:2010-06-8
试验场地及过滤带设计 试验是在处于陕西华县小华山水库左岸坡地的西安 理工大学野外试验基地开展的。按照“接近自然、成本 低廉、宜于推广”的设计原则,本试验采用的过滤带植 被为自然萌生的野生草本植物和灌木:水土保持先锋树 种 在 中 国 西 北 地 区 广 泛 种 植 的 中 国 沙 棘 ( 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inensis) 。在试验场内设计了 3 条植被过 滤带,坡度均为 2%,过滤带之间修建有隔水墙。把各植 被过滤带按 1~3 进行编号,1#、2#过滤带均为灌草混合 带(沙棘-草本过滤带) ,尺寸为 10 m×3 m:1#过滤带在 2~6 m 段处种植有 5 排沙棘, 2#过滤带 2~9 m 段处种植 有 8 排沙棘;尺寸为 15 m×3 m 的 3#草地过滤带是自然 草本过滤带。种植沙棘的时间为 2006 年 5 月,均采用行 列交错的梅花型方式种植,于 2007 实行封育。植被过滤 带平面布置情况如图 1 所示。 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施主要包括:蓄水池,消力池,1#、2#、3#过 滤带,出口集水池。蓄水池的水流通过消力池平稳地流 入过滤带,在过滤带出口集水池收集径流。其中在 3#草 地过滤带的 10 m 断面和 15 m 断面分别设置了集水池, 以同时收集 2 个断面的出流。
Table 1
试验序号 (VFS 编号) 1(3#) 2(3#) 5(1#) 7(2#) 4(3#) 8(2#) 3(3#) 6(1#) 设计水量/ m3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入流流量/ (m3·s-1) 0.0023 0.0023 0.0023 0.0023 0.0038 0.0038 0.0023 0.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