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 第十六课
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文徽学校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血肉筑长城》课件 新人教

中国守军在日军猛烈 的炮火中坚守不退
炮火闪烁的台儿庄 战场
血战台儿庄——真实的历史
第五战区司令长 官李宗仁赴前线
参加台儿庄战役的 中国军队通过浮桥
日军由台儿庄撤退
中国军队冲入台儿 庄与日军巷战
二、百团大战
1、背景 2、简况 3、意义
百团大战是 在怎样的背景下
发动的呢?
1938年春,中国军队开赴前线
你认为哪一个 原因最重要?
1945年8月,苏联 红军解放旅顺。
大反攻
八路军解放张家口
八路军进攻新保安
降参 典加 礼中 的国 中战 国区 代台 表湾 合省 影受
问题讨论
抗日战争 以中国的 胜利而告 终,原因 有哪些?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中苏 友好协会举办一次酒会,邀请国 共双方代表及各报社记者参加。 席间,一位国民党方面的记者说: “我出个谜语给大家猜。谜面是 ‘日本投降的原因’,谜底是 ‘我国古代一人名’。” 结果 出现了几个谜底:“屈原”、 “苏武”、“蒋干”、“毛遂”、 “共工”。
三、中共七大
❖1背景
❖2意义
中共七大
❖ 1945年4月,中共中央在延安 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
为什么要 召开七大, 七大有什 么重要意
义吗?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 《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战胜利前的国 际国内形势怎样? 中国人民是怎样赢 得最后胜利的呢?
美军使用原子弹
苏联红军解放大连时, 受到大连民众热烈欢迎。
百团大战形势图
百团大战的主要战绩
战役时间 战斗次数 毙伤日伪军 破坏交通 拔掉据点 Nhomakorabea数
线
1940年 8月~10月
初二历史16课知识点总结

初二历史16课知识点总结初二历史第16课的知识点总结本文将对初二历史第16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封建社会的政治组织以及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一、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是一种以土地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封建制度以封建关系为核心,由国王向贵族授予土地,贵族则向国王效忠,并保护国王的权威。
贵族再将土地分封给低级的领主,低级领主则向贵族效忠,并保护贵族的权威。
这种分封关系一直延伸到农民,农民则向领主缴纳租税和劳动。
二、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经济。
由于交通闭塞和技术限制,农业生产是封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农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职业,通过种植农作物和养殖牲畜来维持生计。
同时,农民还要向领主缴纳部分农产品作为租税,以及提供劳动力。
三、封建社会的政治组织封建社会的政治组织是以封建主义政权为基础的。
国王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掌握着最高权力。
贵族是国王的亲信,他们通过分封制度获得土地和权力,并向国王效忠。
贵族之间的权力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形成了一个分权制衡的局面。
此外,教会也在封建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会对人们的思想和信仰具有深远影响。
四、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封建制度的瓦解主要是由于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的发展。
随着城市的兴起,手工业和商业活动逐渐兴盛起来,商人和手工业者逐渐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
这些新兴的社会阶层在经济上逐渐崛起,对传统的封建制度提出了挑战。
同时,工业革命和科技的进步也对封建制度产生了冲击,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替代了封建经济。
最终,封建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总结起来,初二历史第16课主要介绍了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及其特点,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组织形式,以及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为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一课鸦片战争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 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2.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绪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3.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P5)鸦片战争的主要影响:①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1. 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以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3.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全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1853年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
第三课收复新疆1.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讨伐阿古柏。
.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新疆.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1876年左宗棠进军新疆,1881年中国收回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2.意义:新疆的收复,不仅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而且维护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尊严,同时对新疆的开发和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课程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课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两次起义的领导人、时间、地点和结果;掌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有关史实,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学习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讨论交流,回答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综合归纳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从走苏俄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等为此做出了伟大贡献,激发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
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难点:
中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八上历史16课笔记

八上历史16课笔记
以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历史第 16 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笔记:
一、南昌起义
1. 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
2. 时间:1927 年 8 月 1 日。
3.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李立三、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4.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二、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1. 八七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2. 秋收起义
- 时间:1927 年 9 月。
- 领导人:毛泽东。
- 结果:由于城市里敌人力量强大,起义军损失严重,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3.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4. 井冈山会师:1928 年 4 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
5. 意义:井冈山会师壮大了革命武装力量,巩固扩大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三、工农武装割据
1. 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 影响:工农武装割据使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
四、古田会议
1. 时间:1929 年 12 月。
2. 地点: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
3. 内容: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全册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全册第一单元:古代的文明与古代国家本单元我们将研究古代的文明和古代国家的发展历程。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本课我们将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课:古代文明的传播本课我们将研究古代文明的传播和交流。
第三课:周朝的兴衰本课我们将研究周朝的兴衰和社会制度的演变。
第四课:春秋时代的变革本课我们将研究春秋时代的变革和思想家的贡献。
第五课:战国时代的纷争本课我们将研究战国时代的纷争和国家之间的战争。
第六课:秦朝的统一本课我们将研究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政策。
第七课:西汉的文治与武功本课我们将研究西汉的文治和武功,以及冒险家的故事。
第八课:东汉的兴亡本课我们将研究东汉的兴亡和三国时期的乱世。
第二单元:古代的经济与文化本单元我们将研究古代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第九课:古代人的衣食住行本课我们将研究古代人的衣食住行和生活俗。
第十课: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本课我们将研究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第十一课:商业与海外贸易本课我们将研究古代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兴盛。
第十二课:科技与文学的繁荣本课我们将研究古代科技和文学的繁荣时期。
第三单元:世界古代文明本单元我们将研究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
第十三课:埃及文明的兴衰本课我们将研究埃及文明的兴衰和古埃及的风俗。
第十四课:希腊雅典的繁荣本课我们将研究希腊雅典的繁荣和古希腊的文化。
第十五课:罗马帝国的辉煌本课我们将研究罗马帝国的辉煌和古罗马的统治。
第十六课:与的传播本课我们将研究和的传播及其影响。
第十七课:与阿拉伯帝国本课我们将研究的兴起和阿拉伯帝国的发展。
第四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社会制度本单元我们将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第十八课: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本课我们将研究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和等级制度。
第十九课:礼仪之邦的统一中国本课我们将研究礼仪之邦的统一中国和宗法制度。
第二十课:科举制度的创立本课我们将研究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士人的生活。
第二十一课:女性在封建社会本课我们将研究封建社会女性地位和妇女的社会活动。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第16课的主题是“南蛮及海外贸易”。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与南蛮、东南亚国家以及中东国家的贸易往来。
这些贸易往来对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与南蛮国家的贸易往来。
南蛮国家主要指的是中国古代称为夷狄的地区,包括现在的越南、柬埔寨、缅甸等地。
这些国家位于中国的南方,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产品,与中国广大的人口市场形成了互补关系。
中国与南蛮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主要以货物交换为主,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有丝织品、铜器等,而南蛮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有象牙、硕大的犀牛角、珍贵的草木香气等。
南蛮国家的产品对中国来说非常珍贵,所以南蛮贸易成为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贸易往来。
中东国家主要指的是中国古代称为西域的地区,包括今天的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等地。
中东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中国通过丝绸之路的陆上和海上贸易,与中东国家进行了长期的贸易往来。
中东国家以石油、香料等资源为主要出口商品,而中国则出口丝绸、瓷器等制成品。
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贸易往来早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使得中国的繁荣与中东国家的繁荣紧密相连。
这些对外贸易往来不仅仅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流通,也带来了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流。
通过与南蛮及中东国家的贸易往来,中国接触到了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例如,佛教就是通过这样的贸易往来传入中国的。
佛教起源于印度,中国在汉代就开始与印度进行贸易,后来佛教也随贸易的发展传入中国,并逐渐成为中国的一种重要宗教。
同样,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制成品也通过贸易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成为中国文化独特的标志。
总的来说,南蛮及中东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对于中国古代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贸易往来不仅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流通,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这对于推动中国的繁荣与发展,以及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初中历史知识归纳总结—八年级上册

初中历史知识归纳总结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工业原料。
2、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
3、虎门销烟:时间: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
经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时间:1840-1842年。
5、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6、鸦片战争影响:①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7、启示:落后就会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1、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1860年。
2、第二次鸦片战争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3、主凶:英法联军,帮凶:美俄。
4、列强侵华罪行:①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抢劫并火烧圆明园。
②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③美国:华尔的洋枪队,镇压中国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5、太平天国运动:①爆发时间、地点、领导人: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②定都: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③抗击洋枪队:A:1860年,李秀成指挥的青浦大捷,大败洋枪队。
B:1862年在慈溪战斗中,洋枪队头目华尔被击毙。
第三课收复新疆1、阿古柏入侵新疆:(1)时间:19世纪60年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决 略战
敌我力量对比表 1948年8月
军队人数 1946、6——1948、8 机动 兵力
士气
后方
共 产 党 国 民 党
130万
上 升 下 降
280万
多
高 昂 巩 固
430万
365万
少
低落
危机 四伏
战决 略战
关门打狗
(1948.9--1948.11)
长 春
锦 州
沈阳
营口
辽沈战役
• ,
歼敌47万,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 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 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巩 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并拥 有了东北野战军这支近百万的战略预备队, 为以后解放平津与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
顺民意 得民心
3、领导英明、指挥正确。 4、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巩固后方基地
2、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消灭敌人主力 ——倾覆蒋家王朝
3、渡江战役
中国革命胜利
党的领导
马列毛指导
社会主义道路
武装斗争 统一战线
• 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 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 解放军百万雄师从江苏江阴,到江西湖 口500多公里的战线上,分三路渡江作战。 目标是:消灭一切反动派,解放全国人 民。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 政权垮台了(1927-1949年)。
占南 领京
(1949、4、21——6、2)
人民群众的支持是革命战争 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淮海战役
这次战役共计歼敌55.5万人,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的地 区。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京、沪 一带完全暴露于人民解放军的攻击 之下。
战决 略战
瓮中捉鳖
(1948.11--1949.1)
张家口
新保安
大同
1949、1、31
北平
塘沽 天津
石家庄
平津战役
战决 略战
中间突破
(1948.11 -- 1949.1)
碾庄
陈官庄 徐州
双堆集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船只 筹粮 挑子
543万人 30.5万副
88万辆 76.7万头 8500只 9.6亿斤 20.6万副
阅 读 材 料
陈毅司令员说: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
小车推出来的。 1、陈毅司令员的话说明了什么?
江阴
湖口
占南 领京
(1949、4、21——6、2)
1949、4、23
南京 江阴
湖口
南京
江阴 江阴
湖口 湖口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毛泽东写了一首诗: 毛泽东《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ຫໍສະໝຸດ 钟山风雨起苍,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小 结
二、蒋家王朝为什么会走向覆灭? 从蒋家王朝来看:
1、打内战、行独裁、夺民利、卖国权 2、军队厌战,士气非常低落。 3、贪官横行,统治腐败。 4、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逆民意 失民心
得 民 心 者 得 天 下
从中共和人民军队来看:
2、人民军队英勇善战,不怕牺牲.
1、争和平,行民主、谋民利、护国权
整个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敌军达 52万人,华北基本上获得解放,并 使华北、东北这两大解放区完全连 成一片。
意义:
基本消灭…… ,奠定基础 原因: 决策英明,领导正确; 解放军英勇作战; 解放区军民的大力支援; 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配合。 重要原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放战争的 主要表形:战略反攻—战略决战 胜利发展 直接后果:为解放全中国奠定基础 思考:三大战役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第20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背景——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阶级矛盾取代民族矛盾成为 主要矛盾。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2、《中国土地法大纲》 3、意义:土地改革使解放区广大农民 翻身做了主人,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 高,掀起了参军参战和支援前线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