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合集下载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 (18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 (18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美国记者
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感悟伟人
“他卓有成效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着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自
己却没有留下一个子女;他
为中国巨大的国民经济殚精
竭虑,不知经手过多少钱财,
却没有在外国银行里给自己
存入一分钱……”
周恩来去世时,连联合国
——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 也破例为他将半旗
弘扬万隆精神,加强亚非合作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
问题探究: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提出的“求同存异”中的“同”和 “异”分别指什么?
①摆脱殖民统治

②实现民族独立
③发展壮大自己
①社会制度不同

②建设道路不同
③意识形态不同
“他并不打算改变 任何一个坚持反共 立场的领导人的态 度,但他改变了会 议的航向。”
中印纷争该如何解决?
和平共处的原则
二、以和平共处的原则走向世界
提出时间 提出者 内容
首次确认 影响
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 周恩来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领土主权、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结合图片,你能用哪些词 语来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 基本特征呢?
《南京条约》的签订
《马关条约》的签订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 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我们不学他们……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 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课件(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课件(共26张PPT)

1972年2月 23日,北京,尼克 松总统帮周恩来总理 脱下外套。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周恩来待人很谦虚, 但沉着坚定。
图说历史----建国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
同苏联等十七国建交 (1949-1950)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1953-1955)
参加日内瓦国际 会议(1954)
参加亚非万隆会议 (1955)
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 互 相 相 尊 尊 重 重 主 领 权 土 和 主 领 权 土 完 整
互 不 侵 犯
互 不 干 涉 内 政
平 平 等 等 互 互 惠 利
和 平 共 处
核心
基础
保证
目标
请你结合课本内容,谈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分别是什么?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不仅奠定了新中国外交的 基础,也成为世界上许多 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之 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 会议特征 的会议
时间:1955年
地点:万隆ຫໍສະໝຸດ 伊拉克代表:共产主义是“独 裁”,是一种“新殖民主义”。 菲律宾代表:同美国联合起来反 对共产主义。
“克什米尔公主 号”残骸
泰国代表:中国没有宗教自由。 锡兰代表:(台湾)应当在我们 中间取得一个独立国家的地位
周恩来: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 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 团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 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 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 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 团结。……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 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 中国总理的发言应受到最大的重视,他的讲话是 间的主要问题。 有权威的。 ——尼赫鲁

2024年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涉及的基本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的历史时间感和空间感,能够在地图上标注相关事件地点。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探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授学生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其独立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态度,认识历史对现实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本课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及其影响。

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

教学难点如何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或短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简要回顾上一课内容,为新课做铺垫。

2. 新课讲解讲解本课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注重细节和背景介绍。

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构建历史发展的整体框架。

结合现实生活,讨论历史事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3.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行交流和辩论。

进行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重现历史事件,加深学生印象。

4. 课堂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5. 课堂总结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历史事件的启示和影响,提升思想认识。

布置课后作业和评价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讲授、讨论、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图片等辅助教学。

结合课本、教辅资料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进行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考察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共36张PPT)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共36张PPT)

1972年9月毛泽东会见日本总理大臣田中角荣(中间)
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邀请,于 1972年9月25日至30日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陪同田中角荣总理大臣的有大平正芳外务 大臣、二阶堂进内阁官房长官以及其他政府官员。
1972.9.29 中日北京《联合声明》 宣布中日正式建交
1972年9月27日晚毛泽东赠送日本田中首相一套《楚辞集注》
《马关条约》签订情景
伊藤博文
1841.10.16~1909.10.26
1895年4月17日(光绪21年3月23日),李鸿章与日本首相(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在 日本马关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桌对面右起: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内阁书记官 伊东。背向左起:参赞马建忠、参议李经方、钦差大臣李鸿章、参赞罗丰禄、参赞伍廷芳。
1955年4月 亚非29国在万隆举行团结反帝的亚非会议
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
印度尼西亚万隆会议旧址
“求同存异”
万隆会议期间的周恩来
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1955年4月18~24日,29国和地区,304 名代表在万隆举行会议。美希在亚洲继续推 行霸权政策,利用亚非国家社会制度和意识 形态不同挑拨离间。
毛泽东
1959年毛泽东与亚、非、拉朋友在一起
1893.12.26~1976.9.9 字润之 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韶山冲人
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24日)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惠 和平共处
1953年12月31日至1954年4月29日,中国和 印度就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举行北 京会谈。在会谈的第一天,周恩来在同印度代 表团的谈话中,提出处理中印关系的五项基本 原则。

人教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课件(37张)

人教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课件(37张)
帝国主义国家背后 创造了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我们要号召非共产党
国家认真对待共产主义危险的严重性。
操纵,利用各国间 巴基斯坦发言人:我认为: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反对 的矛盾和分歧进行 殖民主义、争取独立,而是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
义。
挑拨 泰国发言人:我认为:中国成立傣族自治区使我们泰国受
“ 求 同
“同”—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争取民族独立,谋求发展。



方 “异”—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

意识形态不同,建设道路不同。
思考“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有何作用?
国际点评: 中国总理的发言应受到最大的重视。 ——尼赫鲁 这个演说是对抨击中国的人一个很好的答复。 ——吴努 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说:“周恩来并不打
周恩来为我国的外交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用 高超的外交智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等
你认为怎样才能做一个深受人民爱戴的人?
以周恩来为榜样,努力学习,增长智慧, 用自己的智慧为国家的发展作贡献
20世纪五十年代的外交成就
1.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 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周恩来和万隆会议
观看视频,思考一下问题:
1.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 点?
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2.这次会议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 的亚非会议
此次会议的召开是一帆风顺的吗?遇到了什么困难?
伊拉克发言人:我认为: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三股扰乱和平 和谐的国际性势力,而第三股就是共产主义,共产党已经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教材内容包括: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对新中国初期的政治、经济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的理解相对较浅,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外交事务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过程,掌握新中国主要的外交成就,认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新中国主要的外交成就,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难点:新中国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新中国外交成就的意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演变。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炼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外交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外交的成就和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辅助教学。

3.视频资料:关于新中国外交成就的相关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状况,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我国历史发展,展现了我国在外交事务中秉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原则,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示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优势。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外交领域的专业知识相对较为薄弱,对于一些重要的外交事件和政策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脉络,深入剖析重大外交事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优势,掌握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我国外交事业自豪的情感,树立和平、合作、发展的国际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优势,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2.教学难点:重大外交事件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学生对外交政策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资料等,生动形象地展示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优势。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重大外交事件,分析事件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课件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课件

1.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第一年就 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苏联的对华态度:认可和帮助)
2.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 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美帝国主义态度:敌视)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1950年6月美国 第七舰队开进 台湾海峡,阻 止解放军攻台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状况是怎样的呢?
学习目标
1. 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美国、苏联对中国的外 交态度;
2.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重要意义; 3. 了解万隆会议的概况,掌握“求同存异”方针。 4. 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领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
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其对处理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价值。
• 泰国代表:中国没有宗教自由,我们没有共同点。 • 锡兰代表:台湾应成为一个独立国家,并建议将台湾置于联合国或者亚洲
国家的共同托管之下。
面对一些国家的误解和怀疑,中国代表团提出了什么主张?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 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
——周恩来
A. 求同存异 B. 独立自主 C. 睦邻友好 D. 和平共处
4.“中国代表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的,而不是
来立异的。”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B )
A.1954年访问缅甸时 B. 出席万隆会议时 C. 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D. 1971年会见基辛格时
5.下列不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不平等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
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背景和出现转机的原因,并说出中美关系改善过程中的三件大事。

(2)掌握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日建交的时间。

(3)掌握上海APEC会议的时间、主题、意义等。

(4)通过了解新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及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作用。

(5)列举和分析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的史实,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 安排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

(2) 课上播放录像资料,自我展示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重大发展的史实表明从50年代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2) 新时期中国外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正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重点]1、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2、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3、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成就[难点]不同时期新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复习旧课,讨论回答:周恩来在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有哪些主要贡献?A.访问印度、缅甸,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参加万拢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C.出席日内瓦会议,进行积极的外交努力,促成一系列和平协议的签定。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周恩来“改变了万隆会议的航程”,又在日内瓦会议上努力缓和了东西方之间的紧张局势,连美国的代表史密斯都被感动了。

周恩来当时就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后来继续作出很多贡献,不仅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有助于联合国处理国际关系中的棘手问题。

1976年1月9日,周恩来的逝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损失,也是世界人民的损失,所以联合国大厦在那一天破天荒地降了半旗。

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盛赞周恩来:“他卓有成效地管理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自己却没有留下一个子女;他为中国巨大的国民经济殚精竭虑,不知经手过多少钱财,却没有在外国银行里给自己存人一分钱……”★周恩来在最后的岁月里,带病进行了哪些意义重大的外交活动?他所开创的新中国外交事业后来又有怎么样的发展?请大家阅读课文。

★(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中美关系正常化1.原先美国怎样敌视新中国?(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政治上孤立。

)★教师强调:他们的国务卿杜勒斯甚至下命令,不许美国官员在外交场合同周恩来握手。

可是后来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怎样改善关系?A.美国总统尼克松承认了新中国的发展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B.毛泽东批准用“小球影响大球”,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我国。

C. 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同周恩来举行了会谈。

D.尼克松正式访华,会见毛泽东,与周恩来会谈,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E.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组织学生讨论并完成《历史填图册》21页1、2两题。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指导学生根据《历史填图册》22页的题目,观看《历史地图册》19——21页《五星红旗在联合国总部升起》、《毛泽东和周恩来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中国代表在加入WTO 协议上签字》、上海《APEC领导人合影》以及《江泽民宣读〈领导人宣言〉》等图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讨论回答并完成作业:1.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什么时候、什么会议上得到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把《活动课二》83页[纪实示例]《乔的笑》提前到这里,组织学生阅读和讨论。

2.你对这件大事有什么感想?(为祖国的迅速崛起和兴旺发达而自豪)3.这件大事引发什么热潮?(许多国家纷纷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中日两国就是在197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

)中国承办APEC会议1.“APEC”是什么意思?(组织学生看79页注解:亚太经济体合作组织的英文是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 APEC就是这些英文的缩写。

)2.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什么?(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3.根据这个主题,上海APEC会议取得哪些成果?(会议通过了《上海共识》,江泽民还宣读了《领导人宣言》,成为我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后来又成立了第一个由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叫作什么?(包括中、俄、哈、吉、塔、乌等六个国家的“上海合作组织”)布置作业:A1.完成课本“练一练”:A.1971年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在世界上形成与我国建交的热潮中,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

C.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正式访华,会见毛泽东,与周恩来会谈,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2.完成《历史填图册》各题。

3.掌握[知识网络]4.提醒学生预习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板书设计16 外交事业的发展一、中美关系正常化美:敌对态度——美苏争霸——陷入越战泥潭中:中苏交恶——对外方针变化——国际地位提高共同要求改善关系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提问)2中日建交和新中国建交热潮的出现(1)中日建交(2)新中国建交热潮的出现三、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极格局结束后。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目前仍处于"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以科索沃战争等历史事件为例,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科索沃地区的民族冲突导致了科索沃危机。

引导学生具体分析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插手科索沃的原因、科索沃战争给我们的启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经济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追求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作用。

教学重点世界格局新变化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本课理论性较强,引导学生了解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政治形势和发展趋势教学过程问题导入:和平与发展还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吗?”我想同学们也会有这样的疑惑,今天我们就简单聊一聊,冷战结束后,世界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新课学习:(1)(多媒体演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前后欧洲国家国名的变更。

使学生能理解两极格局已经崩溃,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苏联解体。

(2)(多媒体演示)“世界格局”的含义;“极”的含义“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

“极”指的是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至今还没有定型。

(多媒体演示)(3)(多媒体演示)“一超多强”当今世界的格局由两极发展成“一超多强”。

“一超”是美国;“多强”是指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教师将“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比喻“三英战吕布”图画形式。

使学生认识到,新的国际格局的建立,要通过各国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来实现,这取决于各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的综合国力的强弱。

而实力对比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

因而,新旧格局的交替过程,也必然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

(4)(多媒体演示)当今世界的主题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5)(多媒体演示)美国研制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冷战结束后,美国利用北约军事集团随意干涉其他国家的事物,研制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研制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目的是要通过导弹防御系统扩大其战略优势,继续巩固其世界霸主的地位,肆无忌惮的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实现主宰世界的梦想。

(6)(多媒体演示)思考:这三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材料1、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俄罗斯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

材料2、日本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美国的50%左右。

其军事力量在质量上已超过英、法、德等国,居世界第三位。

日本将加快争取世界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材料3、1980~1999年的全世界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表现:发展中国家为3.4%,发达国家为2.6%。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作用。

各国多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占据有利的地位。

发展中国家崛起并国际上发挥重要作用。

(7)(多媒体演示)动脑筋:美国虽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它推行的霸权主义策是不得人心的,美国不可能独霸世界。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美国试图凭借强大的国力称霸世界,建立单极的世界的企图遭到包括其他西方大国在内的几乎所有的国家的反对。

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拓展落实:练习题比较两极的“极”与多极化的“极”有无区别?两极中的“极”是通过政治、军事实力来控制、操纵其他国家,实际上是指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多极化中堪称一“极”的主要不是通过政治、军事手段控制和支配其他国家,而是凭借综合国力,即科技、经济实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作用,对其他国家、地区乃至全球产生影响力和作用力。

多极化中的“极”既有国家,也有国家集团──如欧盟,在一定意义上还包括某些影响较大的世界性或地区性国际组织。

板书:一超多强科索沃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