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 《诗经#8226;邶风#8226;静女》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蒹葭》原文及注释

《蒹葭》原文及注释

《蒹葭》原文及注释《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

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蒹葭》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蒹葭》原文及注释蒹葭先秦:佚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注释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苍苍:茂盛的样子。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一方:那一边。

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从:追寻。

阻:险阻,(道路)难走。

宛:宛然,好像。

晞(xī):干。

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跻(jī):水中高地。

坻(chí):水中的沙滩涘(sì):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水中的沙滩。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

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

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诗经蒹葭 全文

诗经蒹葭 全文

诗经蒹葭全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⑴选自《诗经·秦风》。

秦,周朝时诸侯国名,在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一带。

⑵蒹葭(jiān jiā):芦荻,芦苇。

⑶苍苍:深青色。

⑷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了霜。

为,……成……。

⑸所谓:所说、所念,这里指所怀念的。

⑹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⑺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

一方,那一边,指对岸。

⑻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

⑼从:跟随,这里是追寻的意思。

⑽阻:险阻,(道路)难走。

⑾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

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

宛,仿佛、好像。

⑿萋萋:同“凄凄”茂盛的样子。

下文“采采”义同。

⒀晞(xī):干。

⒁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⒂跻(jī):升,高,意思是道路险峻,需攀登而上。

⒃坻(chí):水中的小洲、小岛。

⒄未已:还没有完,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

已:完毕。

⒅涘(sì):水边。

⒇右:迂回曲折。

⒆沚(zhǐ):水中的沙滩。

【朗读节奏划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写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

《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中阐(chǎn )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

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

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

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

诗经蒹葭全文赏析

诗经蒹葭全文赏析

诗经蒹葭全文赏析诗经蒹葭全文赏析《蒹葭》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呢?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1、蒹(兼jiān):荻。

葭(加jiā):芦。

苍苍:鲜明貌。

《传疏》:“蒹葭,即萑(环huán)苇之未秀者。

” 《毛传》:“苍苍,盛也。

”2、所谓:所念。

伊人:犹“是人”或“彼人”。

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集传》:“伊人,犹言彼人也。

”3、方:边。

在水一方:就是说在水的另一边。

4、溯(素sù):逆水而行。

这里是说傍水走向上游。

看下文“道阻且跻”可知是陆行而非水行。

洄:回曲盘纡的水道。

从:就。

5、阻:难。

6、游:通“流”,流是直流的水道。

7、宛:可见貌,犹言“仿佛是”。

从以上四句见出彼人所在的地点似是一条曲水和一条直流相交之处。

诗人如沿直流上行,就看见彼人在曲水的彼方,好像被水包围着;如走向曲水的上游,虽然可绕到彼人所在的地方,但道路艰难而且遥远。

8、萋萋:犹“苍苍”。

9、晞(西xī):干。

10、湄(梅méi):水草交接之处。

11、跻(基jī):升,升高。

12、坻(迟chí):水中高地。

13、采采:犹“萋萋”。

14、涘(似sì):水边。

15、右:古读为“已”,迂曲。

16、沚(址zhǐ):小渚(主zhǔ),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题解及原文】这篇似是情诗。

男或女词。

诗中所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露水还不曾干,诗人来寻所谓“伊人”。

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好像藏身在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即。

每章一、二两句写景,以下六句写伊人所在。

【今译】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心上人儿他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

逆着曲水去找他,绕来绕去道儿长。

诗经蒹葭原文及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及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及赏析(总9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诗经蒹葭原文及赏析导读:诗经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也是一篇流传后世的经典之作,下面是诗经蒹葭原文及赏析,欢迎查看阅读。

诗经蒹葭原文及赏析【原作】蒹葭——《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曦。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蒹葭(jiānjiā):此处即指芦苇蒹。

蒹荻,像芦苇。

葭,芦苇。

苍苍:深青色*。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思念的。

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s&ugra一ve; 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

溯洄,逆流而上。

从,追,追求。

阻:险阻,难走.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

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

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

宛,仿佛,好像。

凄凄:茂盛的样子。

现在写作“萋萋”,与下文“采采”义同。

曦(xī):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小岛。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采,同“彩”。

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涘(s&igra一ve;):水边。

右:迂回,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

沚(zhǐ):水中的沙滩。

【古诗今译】河畔的芦苇碧绿苍翠,深秋的露水凝结成了冰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佳人,就在河的那边。

我要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追寻她,她好像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的芦苇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晒干。

我那深深思念的佳人,就在河睡的岸边。

诗经《蒹葭》原文带翻译我爱古诗词

诗经《蒹葭》原文带翻译我爱古诗词

诗经《蒹葭》原文带翻译国风·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

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

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己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

初中语文文言文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

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

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

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

诗经蒹葭原文及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及赏析

诗经兼葭原文及赏析导读:诗经兼葭是诗经中的名篇,也是一篇流传后世的经典之作,下面是诗经兼葭原文及赏析,欢迎查看阅读。

诗经兼葭原文及赏析【原作】兼葭--- 《诗经•国风•秦风》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兼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兼葭(ji αnji d):此处即指芦苇兼。

兼荻,像芦苇。

葭,芦苇。

苍苍:深青色*。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思念的。

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s&Ugra —ve; hu 1)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

溯洄,逆流而上。

从,追,追求。

阻:险阻,难走.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

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

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

宛,仿佛,好像。

凄凄:茂盛的样子。

现在写作“萋萋”,与下文“采采”义同。

晞(X1):干。

湄(m©i ):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门:升,高。

坻(Ch 1):水中的小洲或小岛。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采,同“彩”。

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涘(s&igra —ve;):水边。

右:迂回,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

沚(Zh 7):水中的沙滩。

【古诗今译】河畔的芦苇碧绿苍翠,深秋的露水凝结成了冰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佳人,就在河的那边。

我要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追寻她,她好像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的芦苇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晒干。

我那深深思念的佳人,就在河睡的岸边。

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好像就在河中的小岛上。

河畔的芦苇繁茂清亮,清晨露水依然没有消失。

我那魂牵梦绕的佳人,就在水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蒹葭《诗经#8226;邶风#8226;静女》课堂实录
本教案尝试构建自主互动创新的课堂结构,探索语文传统课堂教学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古诗文教学新模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静女》,进一步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赋和比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教学方法:
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

学生以话剧形式,再现情诗含蓄、朦胧、蕴藉的意境,引起同学情感共鸣。

以小组自主研究和讨论为辅。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投影仪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红箫茅草柳树与月亮模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

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
欢离合。

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

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氓》讲的是爱情悲剧。

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

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

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又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二、整体感知《邶风•静女》:
1、学生齐读诗歌,教师疏通字词:
俟:(sì)等待。

娈(luán):美好。

怿(yì):喜爱。

荑(tí):茅草芽。

洵(xún):诚然,实在。

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说通悦。

归通馈,赠送。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3、师:《静女》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甲:《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一次令人心跳的甜蜜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生乙:《静女》描写了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的情景。

全诗共三章,每章四句,运用赋的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我得到赠物时的喜悦等一一叙述出来。

师:两位同学对诗歌的感受都很准确,乙的感受比甲的更具体一点。

(全班掌声鼓励)
三、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
1、切入情节,激发想象法:
师:要欣赏诗,必须运用想象,而想象又不是无根据地让思维驰骋,只有抓住典型情节,才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形象。

请你根据《静女》中的爱而不见及睹物思情的典型情节进行大胆想象,以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将《静女》改写为话剧并随堂表演。

(解说:此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完成再创作的创作活动。


2、四个学生为一小组,把《静女》改写为剧本,教师巡查指导。

3、相邻两个小组同学交换自己所写的剧本,并推荐出两篇好剧本。

4、教师挑出最好的一个剧本,并请出写此剧本的小组表演。

师:先秦时,诗、乐、舞不分家,载歌载舞的。

所以先秦诗歌往往具有很强的表演性。

千载之下,让我们在时空隧道里乘风逆行,在溶溶月色中去领略《诗经·邶风·静女》中那馨香的约会吧!
第一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第二幕,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第三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人物:我(扮演者:黄建金)和静女(扮演者:范静雅)
旁白:张名杭
道具:柳树,陈秀清,曾文芳;月亮,黄振。

改编:第六小组(成员:黄建金,范静雅,张名杭,黄振)
第一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时间:黄昏
地点:城之角楼
旁白:(播放音乐《Myhartwillgoon》)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我’和静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转眼到了情窦初开的年华
男:(走上舞台,抬头望月)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的情绪好比度日如年,虽然我不是玉树临风,潇洒倜傥,但我有广阔的胸襟跟强健的臂弯。

(在台上久久徘徊,左顾右盼。


女:(躲在角楼里捂着嘴偷偷的笑,在小伙子背过身去的时候,偷偷把头探出来,小伙子回头的时候,一伸舌头又把头缩了回去。


男:(在舞台上走的更急促了,焦急的抓耳挠腮。

)等你等到我心痛
女:(在小伙子背对角楼的时候,从角楼后边蹑手蹑脚地走出来,悄悄地走到小伙子的身后,偷偷地蒙上了小伙子的眼睛。


第二幕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时间:月芽儿初升地点:城之角楼
(两人并排坐在角楼的下边,播放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女:(从怀里摸出一支红笛子,在小伙子的面前闪了闪。

)金哥,我喜欢听你吹箫,送给你!
男:(从衣袖里掏出一只红艳艳的苹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红箫和红苹果交相呼应。


(旁白)红色,那分明是心的颜色!红色,那分明是火的颜色!红色是爱情的见证,更象征着爱情的真挚和热烈!)
男(深情地)在天愿为比翼鸟!
女:(眼含热泪)在地愿为连理枝!
第三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时间:月儿当空地点:郊外
旁白:(我和静女在郊外散步,继续播放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女:(弯腰采了一棵纯白的荑草,双手递给了小伙子。

)金哥,你看这草儿美不美?
旁白:(白色是雪的颜色,是云的颜色,象征着爱情的高尚和淳朴。


男:(郑重地接过了草,不看草,却拉住姑娘手,盯着姑娘目不转睛地看。

看得姑娘直低头。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草儿虽美,但你比草儿美万倍!
(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
男:执子之手,
女:与子偕老!
旁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在下一幕中,艳丽如桃花的静女将在亲友的祝福声中成为阿金的最美的新娘,在这里我们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全班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四、探讨阅读:
师:《静女》中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那一个?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生丙:彤管,因为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生丁:荑草,因为非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师:两位同学都说得有根有据。

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

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

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的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业洵美且异,是对它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

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五、《氓》与《静女》比较阅读:
师:《氓》与《静女》有何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教师明确:《氓》与《静女》都是《诗经》中优秀的爱情篇章但两者无论是思想感情还是艺术特色都有异同。

首先是思想感情上,两首诗都表现了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静女》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

《氓》的主人公感情更为复杂,初始她怀着爱情的忠诚决心及尔偕老建立了家庭,因此丈夫的负心就给她造成了巨大的感情伤害,但她并没有现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痛苦中不能自拔,而是在总结出无与士耽的教训后,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义无反顾地离开丈夫,开始新的生活,更表现了人格的尊严。

而在艺术特点上,两首诗都写得十分动人形象。

如,同时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女》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的眼泪泄露了深埋心底的爱情。

再入,写女子给男子的馈赠,《静女》写恋爱时节赠的是浪漫的茅草,《氓》写结婚,带上的是整车的嫁妆,准确的写出了民间习俗和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

六、总结:
师:我们通过《氓》和《静女》两首诗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教育了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七、布置作业:背诵默写《氓》和《静女》。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