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宜兴三跳道情的艺术特征

合集下载

黄桥戏的演出和叙事特点

黄桥戏的演出和叙事特点

黄桥戏的演出和叙事特点作为江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形式,黄桥戏自问世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喜爱,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成为了这种艺术形式最受欢迎的特点。

本文将就黄桥戏的演出和叙事特点进行探究,探讨这种文艺形式的形成和发展,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黄桥戏的不同表现手法,以期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一文化遗产,并深入体验其独特魅力。

一、黄桥戏的形成和发展黄桥戏,又称宜兴戏,是江苏省宜兴地区的传统文化形式。

它起源于明朝,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传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出风格和叙事特点。

黄桥戏的演出形式多样化,既有单人独角戏、双人对场,也有大型群戏和民间杂耍。

它不但具有高超的音乐、舞蹈、武术等表演技巧,还注重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是一门集音乐、舞蹈、戏曲、文化等元素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黄桥戏的发展历程中,也经历了不少波折。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被视为“低俗艺术”,并受到传统士大夫文化体系的排斥和贬低。

然而,随着现代娱乐文化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黄桥戏逐渐走向了复兴之路。

今天,黄桥戏已经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代表和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观赏。

二、黄桥戏的叙事特点1、注重情节设置和人物刻画黄桥戏作为一种戏曲,其叙事特点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在黄桥戏中,情节设置和人物刻画被认为是十分重要的元素。

通常情况下,黄桥戏的情节都是追求曲折、紧凑、扣人心弦的,力图通过精彩的情节设置吸引观众,让他们始终保持着浓厚的热情。

同时,在黄桥戏中,重视人物情感的描绘。

戏中主要人物的形象描写通常比较生动,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把曲中所传递的情感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

2、强调情感的体验性与一些其他的戏曲形式不同,黄桥戏的叙事特点更加偏向于情感的体验性。

在黄桥戏中,许多情节和人物的塑造,都是为了在观众心中激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比如,在黄桥戏的杂耍表演中,常常会通过特殊的表演技巧来表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戏曲所带来的情感震撼。

浅析《中卫道情戏》的音乐特点

浅析《中卫道情戏》的音乐特点

浅析《中卫道情戏》的音乐特点《中卫道情戏》是中国传统曲艺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音乐特点独特,充满了地方特色和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

以下将从曲调、节奏、音色和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浅析。

曲调方面,《中卫道情戏》的曲调多样,既有慢板,也有快板。

慢板通常以舒缓轻柔的曲调为主,表达出人情世故、江湖遭遇等情感;快板则以活泼欢快的曲调为主,展现出江湖英雄的豪情壮志和智勇双全的形象。

曲调整体来说既有延续性,又有对比度,给人以整体和谐的感觉。

节奏方面,《中卫道情戏》的节奏明快有力,富有活力。

整个音乐旋律流畅,节奏跳动有力,具有明显的节奏感。

快板部分通常节奏明快,强调节拍,能够带给听众一种热闹喧嚣的感觉;慢板部分则节奏轻柔流畅,缓慢有致,给人以温暖宁静之感。

音色方面,《中卫道情戏》音乐的表演主要倚重于器乐伴奏,主要包括板胡、琵琶、二胡等乐器。

这些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特点,司乐演奏时则以情绪表达、意境刻画为主,给人以优雅、抒情的感觉。

音乐的演唱部分也非常重要,演唱者在演唱时通过音准、音色、音高和音量等技巧的运用,以及声音的变化、表情和肢体的配合等手段,使音乐更加感人动听。

演唱技巧方面,《中卫道情戏》的演唱中融入了口技和舞蹈等元素。

演唱者通过独特的喉音和音节的发声方式,展示出独特的口技功底。

在舞蹈方面,演唱者通过优美的舞姿和舞蹈动作的配合,使音乐更加生动有趣,增添了戏剧性和视觉艺术的效果。

《中卫道情戏》的音乐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优秀传统和地方特色。

它既保留了中国古典音乐的韵味,又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特点。

通过慢板和快板的对比,节奏的明快有力,乐器和演唱的独特技巧等方面的展现,使得这种形式的音乐表达方式更加生动有趣,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享受。

道情戏曲简介

道情戏曲简介

[编辑本段]历史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为诗赞体。

宋代后吸收词牌、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道情戏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

用渔鼓、简板伴奏,与鼓子词相类似。

之后,道情中的诗赞体一支主要流行于南方,为曲白相间的说唱道情;曲牌体的一支流行于北方,并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发展为戏曲道情,以〔耍孩儿〕、〔皂罗袍〕、〔清江引〕为主要唱腔,采用了秦腔及梆子的锣鼓、唱腔,逐步形成了各地的道情戏。

内容有升仙道化戏、修贤劝善戏、民间生活小戏、历史故事和传奇公案戏4类。

有的地方称渔鼓或竹琴。

在陕西有关中道情,是陕西的皮影戏剧种,分东路调和西路调。

前者流行于黄河两岸,后者流行于陕北及内蒙古等地。

在不同地区又形成了“北方道情”、“商洛道情”、“安康道情”及“西凉调”等分支剧种。

其唱腔特点凡至落音拖腔的地方,众人相和,以增强气氛。

剧目约有二百多个,均属老艺人口传,其中若干剧目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道情是渔鼓的前身,“道情”又名“黄冠体”(黄冠可能是指道人的装束),是道家所唱的道家的情事,神游广漠、寄情太虚,有餐露服曰之思,名曰道情。

唐代可能已经有了道曲,渔鼓简板则始于宋朝,虽然道情出现的早,但是流传下来的作品却不多见,现在能看到的仅有本篇郑板桥的道情十段(一般演唱仅收录以上五段。

)及徐大椿的回溪道情。

此一曲种已经没落以至于将要绝迹,民国以来并没有留下来可供学习的资料,这门艺术已经是后继无人了。

表演形式道情音乐比较丰富,据传说原有七十二个套曲和一百来种曲调,现在只能够收集起十三种套曲和九十六种道情舞台剧曲调,其唱腔为联曲体。

它是利用诸宫调的某些曲子互相联缀起来,组成有层次的大型唱段。

每种套曲又有“正、反、平、苦、抢、紧”六种不同的曲子,唱腔是根据需要来临时组合的。

例如:“耍孩儿”的结构就包括“正耍孩儿”、“反耍孩儿”、“平耍孩儿”、“苦耍孩儿”、“抢耍孩儿”、“紧要孩儿”六个曲子。

这“正、反、平、苦、抢、紧”各有不同内容:“正”表示用正调演唱,一般用正调演唱的曲调为“商”字调;“反”表示用反调演唱,一般用反调演唱的曲调为“徽”字调;“平”表示一般正常的情绪,“苦”表示愁苦、凄凉的情绪,二者皆用正调演唱;“紧”表示唱腔结构紧凑,“抢”表示唱腔结构喜悦、轻快、类似“抢”一般地速度。

浅析《中卫道情戏》的音乐特点

浅析《中卫道情戏》的音乐特点

浅析《中卫道情戏》的音乐特点
《中卫道情戏》是一部中国传统戏曲作品,剧中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韵。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析其音乐特点。

一、音乐类型丰富多样
《中卫道情戏》采用了多种音乐形式,如序曲、唱段、器乐伴奏等,音乐形式丰富多样,很好地展现了当地的音乐特色和特有的文化气息。

其中,器乐演奏和打击乐在音乐中
占有重要地位,为戏曲音乐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二、音乐节奏明快
《中卫道情戏》的音乐节奏明快、韵律感强,正是其向人传达的激情和感性。

其音乐
中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使得传统音乐更加时尚与流行化,同时还表现出它的独特魅力和
气势。

三、音乐表现力强
在《中卫道情戏》的音乐中,作曲家针对不同情节和人物心理状态,运用不同的旋律
和音符,使得音乐表现力更加突出。

而动人的唱词加上独具特色的旋律,为观众带来了
无穷的享受和感受,通过音乐将观众带入戏中,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感觉。

总之,《中卫道情戏》的音乐独具特色,它的音乐类型丰富多样,节奏明快、表现力强,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将人们带进纷繁复杂的生命世界。

它的音乐不仅是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戏曲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人们审
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屯留道情的艺术特点以及传承建议

屯留道情的艺术特点以及传承建议

屯留道情的艺术特点以及传承建议屯留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传承价值。

屯留道情是指中国古代农村生活中的节庆、宗教、习俗、民间艺术等内容。

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继承和传承,更是一种对生活、对自然、对世界的感悟和表达,是民间文化的宝库。

在当今社会,屯留道情的传承建议是非常重要的。

一、屯留道情的艺术特点1. 多样性:屯留道情是由农村生活中的节庆、宗教、习俗等内容构成的,因此其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特点。

2. 民间性:屯留道情是民间文化的表达,它不是高雅的文化,而是贴近人民的生活,贴近人们的情感和精神追求。

3. 丰富传承:屯留道情在传承过程中丰富多样,有口头传承、有文字传承、有表演传承等多种形式,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喜好和需求。

4. 厚重传统:屯留道情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岁月的沉淀使得它更加厚重,更加具有历史性和传统性。

二、屯留道情的传承建议1. 加强宣传推广,提高社会关注度屯留道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和宣传推广。

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举办展览、演出、讲座等形式,增加大众对屯留道情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2. 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传承实力对于屯留道情的传承者和相关从业人员,需要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传承实力。

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专家讲座等形式,传授屯留道情的艺术特点和传承技艺,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才。

3. 加强研究保护,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屯留道情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需要得到更多的研究和保护。

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屯留道情的研究投入,进行相关资料的整理和收集,保护和传承好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

4. 创新发展,融入现代生活传承并不是停留在复制和复古,更需要进行创新和发展,让屯留道情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可以通过合作创作,进行跨界融合等方式,为屯留道情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5. 提升品牌效应,促进产业发展屯留道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极高的文化品牌价值。

[悦人,道情,其他论文文档]浅议道情戏从悦神到悦人的发展衍变

[悦人,道情,其他论文文档]浅议道情戏从悦神到悦人的发展衍变

一、道情戏之悦神
道情戏对传统宗教艺术形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其独特的内涵和价值。目前,它在中国20多个省市,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了半个中国民俗、语言、音乐和其他方面的差异,是我们民族的优秀艺术。山西北部地区宗教文化历史悠久,由于道情的流入和传播,形成了有山西省北部地方特色的道情。它的形成被视为“神戏”,这意味着浓厚的宗教色彩。道情原是渔鼓的前身,“道情”又称“黄冠体”(黄冠可能是指道人的装束),是道家所唱的道家的情事。此时,道情戏也从“雅”走向了“俗”[2]。这一时期的道情戏存在多种演出形式,有固定的服装,以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清代乾隆期间,晋北的说唱道情被搬上戏曲舞台,成为最受当地观众热爱的一个戏曲品种。当晋北道情登上戏曲舞台之后,晋西的临县道情也登上了戏曲的舞台,另外晋南的洪洞道情也曾经在宣统年间和咸丰年间被搬上舞台,但是没有一直继续下去。从晋北道情的众多曲目和伴奏乐器中,人们还是能清楚地看到它的宗教文化的踪迹。这不但是研究晋北地区道教历史文化衍变的根据,而且是研究晋北地区民众民俗心理演变的依据。
道情戏主要是指流传在民间的说唱道情,是中国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道情戏最早开始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经韵”,在宋朝发展成为唱白相间的曲艺形式,主要采用说唱的形式,以宣扬道教思想为目的[1]。而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道情戏也逐渐从悦神向悦人不断发展衍变。清代乾隆期间,流传于晋北的说唱道情被搬上戏曲舞台,深受当地观众喜爱。有的地方称道情为渔鼓或竹琴,现在多数仍为说唱形式,部分形成了正式的戏曲形式被搬上舞台。本文将对道情戏从悦神到悦人的发展衍变进行探讨分析,旨在为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参考。
浅议道情戏从悦神到悦人的发展衍变
【摘 要】道情戏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对它与民俗文化的联系、它的宗教意义的研究及文化价值的探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道情戏从悦神到悦人的发展衍变进行探讨分析,旨在为民俗心理文化内容进行尝试性的考察。

屯留道情的艺术特点以及传承建议

屯留道情的艺术特点以及传承建议

屯留道情的艺术特点以及传承建议屯留道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的艺术特点和深厚的历史传承。

在传承屯留道情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其艺术特点,注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推动其向更广泛的群体传播。

也需要注重对传统技艺、演出形式和精神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屯留道情。

屯留道情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富有地方特色屯留道情源自中国山西省屯留县,它深受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表演形式、音乐编排、服饰色彩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其浓厚的地方特色。

这种地方特色是屯留道情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其艺术魅力的来源之一。

二、音乐编排精湛屯留道情的音乐编排精湛而独特,它融合了山西地方音乐的特色,采用传统乐器如柳琴、二胡、板鼓等,以及特有的音乐结构和旋律风格,具有独特的音乐韵味。

还根据不同的情景和人物设计了不同的音乐配搭,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丰富,给观众带来更加真实、震撼的艺术享受。

三、舞台表现形式多样屯留道情的舞台表现形式多样,既有悠扬动听的歌舞,又有精彩纷呈的杂技表演,还有富有感染力的情景表演,这种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使得屯留道情更加富有魅力,也更易于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共鸣。

也为传承和发展屯留道情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可能性。

传承建议:一、注重挖掘和研究要想传承好屯留道情,首先要注重对其艺术特点的挖掘和研究。

这包括对曲调、音乐结构、舞台表现形式、服饰色彩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和特点,使之成为传统技艺的宝贵资源和丰富遗产。

还要结合实际情况,鼓励学者、艺术家和从业人员深入探索,不断创新,为屯留道情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重视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传统与创新是屯留道情传承和发展的关键。

传承屯留道情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其传统技艺和文化内涵,更要注重创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观众的审美趣味。

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承屯留道情的不断引入新的元素和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和舞台效果,使之更具现代感和时尚性,更易于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喜爱。

古诗词艺术歌曲《渔翁道情》的音乐特征及演唱分析

古诗词艺术歌曲《渔翁道情》的音乐特征及演唱分析

古诗词艺术歌曲《渔翁道情》的音乐特征及演唱分析
《渔翁道情》是一首集古诗词、音乐、戏曲等元素于一身的艺术歌曲。

它以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基础,巧妙地结合了花鼓戏的表演方式,使得这首歌曲具有了独特的音乐特征。

从旋律上来看,该歌曲选用的旋律优美动听,音乐色彩鲜明。

以主歌为例,它的起伏跌宕,旋律流畅,颇有宫廷音乐的味道。

在歌曲中,采用了吉他、二胡、花鼓等多种乐器进行伴奏,增加了音乐的层次感,使得歌曲更加立体。

此外,歌曲中还运用了大量的音效处理和声量处理,使得音乐的效果更加出色。

从演唱上来看,该歌曲的演唱有别于传统的古典歌曲。

演唱部分采用的是花鼓戏中的唱腔方式,使得歌曲具有强烈的戏曲风格。

同时,演唱者还融入了一定的民族唱腔元素,如蒙古族腔调、川剧腔调等,使得歌曲更具有民族音乐的特色。

此外,演唱者在演唱时还带有一定的情感表达,既有表现力又有深度感,使得歌曲更加感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放前,他经常在宜城、张渚、和桥、丁山四大
·!"·
镇和徐舍、高塍、杨巷,周铁、芳桥、湖滏等八中镇演 出,听众尤以徐舍为最,每次在 “万春轩”茶楼演出, 老板就担心观众把楼梯踩断。在官林“涤新楼”茶社 演出,引来了十里方圆的听众,他们从不空场间断, 直至剪书方休。在宜城昭宗祠演出,白天听众来自 农村,南至黄潼,土干,东至大塍,王婆桥,北至十里 牌,晚上以在城商界和地方绅土为多,书目按听众 对象不同也有所选择,使茶客欢迎,听众兴浓,故每 逢剪书时,往往就续订了下期的演出合同。由此,在 城的几家茶社亦园、瀛园,近水楼、凤阳楼、步瀛楼、 顺和楼、畅和等挨着轮流上演,相互竞争。宜兴三跳 道情的名声越来越好,活动的范围也随之扩大,从 溧阳县城到南渡、竹箦等乡镇,延伸至金坛茅麓一 带,本县也从城镇扩大到山区农村,特别是太湖渎 边的农民更为喜爱。
解放后,成山林参加了宜兴市红星曲艺队,努 力创新演新,一九五七年参加江苏省曲艺会演的 《童话老鼠精》,内容紧密配合了当时的除四害运 动,荣获省文化局授予的演出奖。一九五八年参加 江苏省曲艺会演的 《结婚》,歌颂了婚姻自由,批判 了封建包办婚姻,喜获荣誉奖。在党的文艺方针指 引下,坚持上山下乡为农民演出,使宜兴三跳道情 扎根群众中间。他先后收带艺徒四人,有沙塘港的 杭发春,王婆桥的钱银新,宜城镇的沈汉英和顾金 凤。其子成正清继承父业,也说唱道情,使宜兴三跳 道情得以发扬、发展。
浅谈宜兴三跳道情的艺术特征
!李惠芳 苏 南
道情艺术的历史比较悠久,流传区域也比较广 阔。它属道教声腔艺术,源于唐朝道教经韵。最初的 道情称道歌,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及募捐化缘的工 具。唐朝段常著《续仙传》书曾经记载:“蓝采和手持 拍板 # 简板 $ 唱踏歌行乞于市。”这便是道情的最初 形式。在中唐时期,玄宗皇帝李隆基十分崇信道教, 并将它奉为国教,甚至还与老子李耳续起家谱,称 之为祖上。他手下的重臣贺知章、韦韬等人都是著 名道士,就连他的宠妃杨玉环也被封为 “太真”道 士。当时,道教广为流传,传教道士云游天下,到全 国各地传道时皆唱道情,道情之影响和活动范围达 到顶峰。宋代,道情不仅流行於民间,而且受到宫廷 的欢迎。据周密 《武林旧事》卷七记载,当时的道情
二、宜兴三跳道情的艺术特征 “道情”艺人,分为 “内档”与 “外档”两种。“外 档”艺人主要在街头演唱。他们沿袭游方道士的形 式,云游四方,唱的多是小段,而且还要随机应变, 现场发挥,看见什么店就唱什么词。有些艺人唱得 好的,往往造成车马堵塞,行人拥挤,俗称“哄街”或 “飘街”。“内档”艺人则以坐唱为主,定期在一个固 定场所演出,说唱中长篇书目,如 《白鹤传》、《珍珠 塔》、《麒麟豹》、《二度梅》等。自从内河有了小轮船 通航后,部分道情艺人,转到船上卖艺,有的单方, 有的三五成群,结伴演唱,称为 “打长班”。单方的, 一般是短途,航程约一两个小时,艺人就根据时间, 安排段落。船到码头,“道情”也说唱结束。这样,“道 情”演出形式,除了“街头道情”# 外档 $ 、“书场道情” # 内档 $ 以外,又多了个“水上道情”,称为“乱档”。 宜兴三跳道情说唱纯用宜兴方言,由上、下手 两人联档演出,其中无论说表唱做,均由上手承当, 下手打鼓击板和唱帮腔 “拖下板”,无弦管伴奏,独 特的表演形式和演唱方法,使宜兴三跳道情形成了 自己的艺术特点: # 一 $ 宜兴三跳道情的表演形式美
#二 $ 宜兴三跳道情声腔演唱美 道情音乐比较丰富,据传道情原有 “七十二调”
之多,委婉动听,老幼皆喜,现在只能收集起十三种 百
套曲九十六种曲调。道情的唱腔结构为 “联曲体”,

有时也夹杂些“板腔体”的成分。它是利用诸宫调的
某些曲子互相联缀起来,组成有层次的大型唱段, 论 每种套曲又有“正、反、平、苦、抢、紧”六种不同的曲 坛
正是这些调腔、摊头和赋子组成了宜兴三跳道 情不同于其他道情的声腔系统。
# 三 $ 宜兴三跳道情的地方语言美 宜兴三跳道情用地方方言说唱,在许多书目 中,由于方言的使用,表现了宜兴的地方语言美。例 如道情长歌 《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较典型的一个 例证。长歌中运用了许多典型的宜兴方言,那些带 着浓郁乡土味的语言,穿插在长歌的字里行间,渗 透着宜兴的父老乡亲对宜兴英杰的敬仰和深深的 怀念,听起来格外亲切,顺耳,顺心,这种乡土味散 发出来的动人心声,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启迪。如
·!"·
演唱情绪起伏,有推波助澜之势;杨柳青调,沿用地 方小调,丰富唱曲,利于表演;五方对唱调,以东、 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对唱,情真意切,颇有情趣; 五方吟诗对,以吟诗对唱,增加感情色彩,富有哲理 性,是演唱的特殊手法之一。
宜兴三跳道情说唱艺人成山林演唱的八个保 留传世书目,来源于不同的师承,有蒋佩风传授的 《山门街》,陈祖先传授的 《八巧珠》,史有军传授的 《文章咏》,孙松包传授的 《文武香球》,盛盘金传授 的 《岳传》、《穿金扇》、《九美图》,王少堂传授的 《武 十回》。这些书目同属小书之类,不同于大书评话。 均属单档一人演出,手执三跳板,不穿长衫,以说表 为主,凡表演人物行动或对话时穿插演唱,这样既 调节情绪气氛,又有助于书目塑造人物形象,也恰 当运用了道情的唱腔,表现了唱念和书艺技巧。所 谓动唱,静讲,说表结合,这是宜兴三跳道情的演唱 规律。
民国期间,蒋佩风 # 宜兴和桥人 $ ,说唱宜兴三 跳道情,风靡京沪沿线,从农村进入城市,所唱之 处,听众如潮,他的两个艺徒,也青出于蓝,盛名一 时,一个是孙松包,一个是盛盘金。孙松包,宜兴屺 亭花圩人,善说小书,《双珠凤》、《梁山伯与祝英 台》、《徐家三小姐》、《火烧前庄町》等,素称拿手看 家书,平时不进书场,爱唱地摊 # 席地而唱 $ ,经常串 街走乡,男女老少围观无数;盛盘金,宜兴十里牌田 干里人,善唱颂忠锄奸曲目,《岳传》、《英烈传》和 《穿金扇》等书目,内容富有民族性,书艺高超,观众 百听不厌,在宜兴、溧阳和金坛一带有 “红半天”之 称。解放前,他在上海 “春风得意楼”书场演出,%&" 多个茶位,座无虚席。有一次,连续说了八个月零一 天,听众不仅付了书茶票钱,还慷慨解囊,自愿再多 付给拔签书钱,每场书完可用面盆装钱,收入喜人, 出人意料。溧阳城里的几家书场都是盛盘金的老台 基,城中方长街的茶馆老板绰号小叫驴,称道:说书 请到盛盘盒;好比添了聚宝盆,一天唱两场,场场有 三满:茶座坐满,门口挤满、窗前站满。
三是唱念朴实。俗话说,小书有韵,大书有劲, 而宜兴三跳道情却是韵浓劲足两者并存,并要求唱 句韵脚排齐押准,念白吐字分清,特别对宜兴方言 中的同音异字,应加重语气,重复述表,以达词意;
四是注重效果。书目开始,均以开场白作引子, 镇定听众情绪,启口便唱:“一嗓领情就奉敬,奉陪 君子品香茗,逍遥自在香茗用,先唱开篇等等人。” 正书一般常说连台本书,采用章回小说的传统手 法,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时收场,以扣住听众心弦, 起到承上启下的良好演出效果。
受人欢迎的艺术形式,必然具有一定审美情趣 的表演形式,宜兴三跳道情的表演形式美,主要体 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轻便灵活。道具服装简单,仅需一束三跳 板和一套中式衫裤,书台上一桌一椅即可演出,可 称地方曲艺的轻骑兵;
二是一角多演,乡土味浓。一人表演多角,注重 塑造人物,讲究形象真实和风度气质,操地方口音, 听众易懂,老少皆宜;

在形式上与子词相同。南宋时,道情演唱以渔鼓和
家 简板伴奏,所以称之为 「渔鼓」。明清以来各地道情 论 不下数十种,并且形成了地区特色,因而有温州道
情、义乌道情、东阳道情、洪赵道情、神池道情、临县
坛 道情、常州道情等,各地的道情基本上都与当地民
歌小调相结合,或者吸收戏曲的唱调,从而具有各 种不同的风格。宜兴三跳道情便是其中比较突出的 一支流派。
子,唱腔是根据需要来临时组合的。其演唱清晰、明 快,富有较强的节奏感。
道情在宜兴的发展,由于地域、语言、传承的因 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声腔系统。宜兴三跳道情与 京沪线的常州、无锡道情的不尽一致,主要区别在 于声腔的不同。常州道情只有一个长三调,起板落 板是一个模式;无锡道情仅有三个调,除长三调相 同外,另有大陆调和玲玲调。而宜兴三跳道情却有 十三个调,包括长三调、大陆调、文字调,行路调、三 抢调、茶山调、急调、平调、悲调、波调、杨柳青调、对 唱调,对诗调等。各调在演唱中又具有自己独特的 功能:如长三调,清新流畅,一般用于书目开篇;大 六调,情绪激昂,音调高亢,常用于调换人物或情节 起伏变化时;文字调,犹如念书朗诵,含有悲中作 乐,自慰之情。行路调。边走边唱,拟形传神,富有动 作性;三抢调,又称丢包句。节奏平稳,二眼一板,越 唱越快,情绪激愤,尾末以核心唱句收调,犹似丢出 包袱;茶山调,借景抒情,有感而发,以花茶韵演唱; 急调,用于情况骤变,时间紧迫,含敦促之意,激励 奋进;平调,反衬急调,平静自慰,潇洒自如;悲调, 节奏缓慢,惨痛深沉,感人肺腑;波调,词句不押韵,
扁鼓,无民乐伴奏。在竹木和扁鼓的敲击声中,由上 手主唱,下手拖腔,一唱一和,有时激越高扬,有时 低沉回荡,唱摊头 # 开篇 $ ,也唱长篇书目,称为 “三 跳道情”。
宜兴三跳道情代代相传。清代,常州有个著名 的道情艺人叫杜蔡伯,善唱 《红楼梦》,《西厢记》、 《文武香球》等,在群众中享有盛誉,他所演唱的几 出 “道情”,均为传统书目传诸后世,他的许多高足 门生,书艺不凡,为 “宜兴三跳道情”的继承和发展 播下了种子。
宜兴三跳道情还有一个特色,就是 “唱摊头”。 所谓 “说书容易摊头难”,难在一个唱字上,贵在一 个拖腔上。摊头无丝竹伴奏,运用“三跳”加强节奏, 间歇过门,名谓活板,要唱得有板有眼,有韵有腔,
百 拖腔要有长有短,有高有低,犹如相声逗哏便于唱
者思考语句。每一曲摊头,借题发挥,情节生动,含
家 义深刻,有始有终,逗人乐趣,发人深省。成山林说: 论 “我唱道情进书场,摊头从不天天唱,开书剪书三六
“蜜蜂屁股螳螂腰,脸上两条柳叶眉。”一语道破天 机,显现了祝英台女性的美丽;如 “只见一条大百 脚,悉栗束落张着嘴。”一句话形象地描述了蜈蚣的 可怕,同时也揭露了马文才把大百脚放在马桶内害 祝英台的可恶;如 “只怕风雨无情面,打落桃花化尘 埃。”这些通俗的语言,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 建婚姻的残酷;如 “手拿剪刀冲出轿,心急忙慌用力 戳。”刻画了祝英台的英雄气概和对爱情坚贞不渝; 又如 “义女豪情代代唱,石头人人氽眼泪。”则描写 了英台精神不灭,感天地,泣鬼神。道情长歌《梁祝》 之所以能植根民间,千古传唱,正是因为它的 “根 须”深深地吮吸着宜兴人民生活的精髓,宜兴人民 痛苦而深情地久久关注着妇女的命运,人宜兴三跳道情摊头共有十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