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诗歌鉴赏复习题9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强化训练题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强化训练题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霁夜孔平仲寂历①帘栊②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③。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释】①寂历:寂静。
②帘栊:窗帘和窗户。
③戍墙铃:一种铃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秋夜雨霁的清静景色,给人以清爽之感,表达诗人喜悦之情。
B.首联从寂静的夜色写起,接着以戍墙铃的铃声与之映衬,更显得清寂。
C.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月亮被云笼罩的朦胧景色。
D.颈联调动多种感官来写夜景,如秋声堕叶听觉,月夜飞萤是视觉。
2.有人说,本诗诗境不限于雨霁,而是将时间向前、向后进行了延展,扩大了诗歌容量。
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1.C2.示例:本诗颔联“狂风送雨”,是回忆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尾联是虚写,由霁夜想到明朝雨洗之后的庐山,必然是苍翠欲滴。
这种时间的延展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
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
读懂题目要求,分析古诗句含义,看该古诗句在时间上如何延伸,突出古诗情感。
【译文】寂寞的夜晚,月色穿过帘桃,格外清明;阵阵铃声,从城墙传来,惊破梦境。
远去的狂风,你已把雨送到何处?淡月笼着云朵,好似酣睡未醒。
早有金黄的枯叶随风飘落,带来悦耳的秋音:独将丝丝凉意,伴随了流萤,点点星星。
明天早上,定要去南轩,凭栏而望,一场秋雨洗沐后的庐山,定然苍翠欲滴万丈青。
1.C:错误。
颔联翻译为:远去的狂风,你已把雨送到何处?淡月笼着云朵,好似酣睡未醒。
没有比喻。
故答案为:C2.颔联回叙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早在梦醒前便已是“淡月笼云”了;尾联推想经过雨洗之后的庐山,明日必然是苍翠欲滴。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01 考点解读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艺术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诗歌赏析的重要内容。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02 考查方式鉴赏表达技巧命题方式通常有:1、请分析颔联的艺术特色。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尾联。
3、某联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03 技巧点拨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以下几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记叙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议论是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抒情指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具体的抒情手法有:1.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比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3.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5.托物寓理。
一般是哲理诗,如朱嘉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1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1(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7分)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4分)21.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2.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注]此词为纳兰性德从康熙皇帝出塞之作,时年29岁。
1. 今古山河无定据。
定据,一定的准则。
翻译:古往今来,大好河山并没有一定属于谁的准则。
首句破空而来,对苍茫大地之变化无常作了诗哲式思考,奠定了全诗的深沉雄浑的格调。
作为皇室贵族,跟随一代明主康熙出巡,纳兰性德却有如此超凡感悟。
2.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画角:军队中的号角。
牧马:战马,此指铁骑,征骑。
翻译:在高亢的号角声中,征骑频繁地来来往往。
此句是诗人出塞时眼前所见之景,通过“画角”“牧马”意象的捕捉,传达了边塞特有的雄壮、紧张、激昂场景。
3.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满目:满眼所见。
西风:秋风。
丹枫:深秋树叶变红后的枫树。
翻译:满眼所见边塞之景一片荒凉死寂,我可以与谁交流这种复杂的感受呢?深秋的寒风已把枫树的叶子也吹红了。
此两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情绪又是一转,词人不只看到了眼前荒凉艰苦的边地环境,也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人生无常的荒诞感。
4. 从前幽怨应无数。
从前:往昔,先前。
幽怨:郁结于心的愁恨。
翻译:在边地上,往昔郁结于心的愁恨应该有无数个。
下阙此句词人由眼前的边塞展开联想,追想边地上发生过的恩怨情恨。
5.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铁马金戈:战争。
青冢:王昭君墓。
翻译:在战事频仍中,王昭君孤身出塞和亲,黄昏时分踏着小路走向昭君墓。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课件 古代诗歌鉴赏

古诗词鉴赏共采集著名唐诗宋词元曲等七万余首,包含先秦,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唐诗,宋词,辽,金,元朝,明朝等作品,一起来做一下 x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创新试题:古代诗歌鉴赏吧~1. (20×× ·河南郑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 题。
旅居安南杜审言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土(1)请简要讲解诗歌的中间两联是如何环绕首联来写的。
答:(2)简要分析诗歌的尾联与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中的后两句中答:解析 (1)答复下列问题,注重把握诗句描写的景物,然后分析景物的特点和与首联的关系。
先分析颔联的详细内容,上句写安南因为是亚热带气候,所以在冬天的时候还 2)答复这个问题,可以从写作手法和抒发情感两个角度分析。
写作手法方面,《旅居安南》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即成心夸张安南与京都的间隔; 《渡湘江》使用了反衬的手法,比方“南”“北”的反衬,人、水的反衬等。
抒发情感方面,《旅居安南》主要表达的是对故土的思念之情,《渡湘(2)不同点:《旅居安南》尾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渡湘江》的两句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遭遇贬谪的悲凉情怀以及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2. (20××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州宅堂前荷花范成大①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故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
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②凌波:水面之上。
(1)本诗颔联描写精妙,答:(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答:解析 (1)此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201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鉴赏诗歌的语言课件

婉约 细腻
例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 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 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 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 照《武陵春》)
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 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 含蓄 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 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 委婉 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 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 《闺意献张水部》) 思而得之。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
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 九道流雪山。 (李白《庐山遥
寄卢侍御虚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
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
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风格
说明 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
例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 涕下。(陈子昂《登幽州
悲壮 慷慨
分 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 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 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 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中动词“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
[例1] 题。
(2008· 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
小
孤
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之法,不独摹景之神,而音调抑扬,气格整暇,悉
举例 在四字中”。又如李清照《声声慢》中起首句“寻 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全用叠音词, 不仅使词律节奏感强,而且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 愁苦的氛围中。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观点评价类题型解析课件

【参考答案】 ①王国维此句意为“用自己的眼光、情感来看待事物,万物都带有我自己 的主观色彩。”(解读评语含义)②“我”在本诗中即诗人。从“卧枕船 舷”“归思清”看出诗人闲适愉悦的心境。(结合文本分析“我”之色彩) ③在这种心境下,诗人所观之“物”皆着诗人之色彩,是闲静安适的:颔 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颈联用拟人的手法 写鸟儿避人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传达出诗人归家的愉悦闲适; 尾联中诗人在归家的途中,逐渐靠近自己的居所,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 亲切清闲,正是诗人心情悠闲愉悦的结果。(连接评语观点与原文)
三、解题思路
审题明思路
• 读评论、明含义、 找关键,定思路
• 读评论就是读题审 题,找到评论中的 关键性词语和答题 要求关键词,确定 考查的角度和考查 范围。
读诗找对应
• 读诗句、找对应; 细梳理,条理化。
• 题干的评论(评价) 是一理论性的观点表 达,考生要将这一观 点结合诗句进行具体 解读,在诗中找到对 应的思考点,整合答 案,分条陈列。
【参考译文】 第一联:躺在船舷上,回忆着归家的思绪清晰,眺望远处的景色,有 些模糊,仿佛是仙境蓬瀛。 第二联:湖上的桥横跨水面,水边的树木已经染上了秋天的颜色,寺 庙依靠在云峰上,正是晚晴的时刻。 第三联:翠羽的鸟儿湿湿的飞过,仿佛是躲避着什么,红菜的香气轻 轻飘来,似乎在迎接着什么。 第四联:渐渐地靠近自己的居所,茅草覆盖的地方渐渐清晰可见,鸡 犬的声音隐隐约约地传来,林中的藤蔓悄悄地藏匿其中。
六、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赠斯远 赵蕃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眼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题9 第1讲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教案高三全册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情分析①2018年全国卷客观题变化有二:一是由“5选2”改为“4选1”,考查面较为广泛,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等诸多方面;二是关联了课本,如全国卷Ⅰ与《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全国卷Ⅲ与《观刈麦》(白居易)的关联命题,令人耳目一新。
②主观题题目设置直问直答,不拐弯抹角,考查点明确。
备考建议①强化诗歌的读懂训练,读懂是做题的前提。
②强化主观题答题规范训练,向规范要分数。
———————读文指导———————Ⅰ聚焦文本,读懂诗歌要想做好诗歌鉴赏题,首要的是读懂诗歌。
只有读懂了一首诗歌,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
因此,诗歌鉴赏的关键是读懂诗歌。
那么,怎样去读懂诗歌呢?具体到每一首诗歌,应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读。
一、从“4角度”入手,读懂诗歌大意抓标题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读”: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即时训练]1.请指出下列标题中的重要信息。
卷别标题重要信息(1)2018·全国卷Ⅱ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2)2018·北京卷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3)2017·全国卷Ⅰ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4)2017·全国卷Ⅱ送子由使契丹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5)2017·全国卷Ⅲ元九、李二十答案:(1)①表明了对象(醉中所作的草书卷);②表明了事件(在醉中所作的草书卷上题诗)。
(2)①交代友人及官职(李正之提刑);②交代事件(送友人到蜀地);③明确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
(3)①交代地点(礼部贡院);②表明了事件(阅进士就试);③暗示作者身份(主考官)。
(4)①点明了送别的人物(子由);②点明了出使的地点(契丹);③明确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画面描述题专练课件

10
精选专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 面?
【答案】 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 家,好一派田园气象(一幅温馨愉悦的农村生活画面)。
6
精选专练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问题】
重阳① 文天祥〔宋代〕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②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 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③如梦中。 【注】①《重阳》这首诗是文天祥被捕后,在元朝被囚禁期间所作。②何心: 何来的心。无心。③龙山:隐喻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发源地。 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8
精选专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描绘了作者晴日在黄鹤楼所观之景:在阳光的照耀下,长 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上树木清晰可见;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茂盛, 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9
解析:这首古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 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 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真是 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 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 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 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美酒。
②《黄庭》:道家经典。
③元:同“原”。
1.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5分)
2.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6分)
【答案】
1.(5分)描写了诗人读书、饮酒、竹林漫步、卧榻看山
...............等生活画面,(3分)表明诗人喜.
欢过一种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
................生活。
(2分)
2.(6分)这两句诗表面
..是..是说本来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不把英雄衰老当一回事,实则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
(2分)在语意上与上文相反,收到
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动人心魄。
(4分)....;在感情上
....饱含讥讽和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