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澄波与东京美术学校的教育
台湾历史与文化02-台湾美术的特色_29

台湾美术的特色一.明清时期台湾美术:明清以来,大陆沿海移民由东南沿海地区大批迁移到台湾,加快了台湾的开发,使台湾与内地贸易频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宽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大地主和仕绅等上层开始关注艺术,造就了一批画家。
当时来台的书画家主要有三类:一是奉朝廷之命来台治理的朝廷命官,如沈葆桢、刘铭传、唐景崧等。
一是被延聘或流寓来台的画家,如谢管樵、吕世宜等。
还有一类由庙宇画师画工组成,如林朝英、林觉、庄敬夫等。
中原的书画艺术,就是通过他们传到了台湾。
当时台湾属于新开辟的疆土,设施简陋,绘画材料不易齐备,受过严谨训练的绘画人才也颇为难寻,所以绘画的发展很容易倾向于简逸的文人画风格。
文人画是从元代开始兴起的,其特色为画中富有文人气质,讲究文学意味与书法墨韵。
目的在宣抒胸中逸气,并不考究画中的技巧和形似,可以脱去一些成规的束缚。
没有经过正式的绘画训练的一般士大夫,只要书法写得好,也可以潦草挥毫以消遣。
从流传至今的明清台湾画家作品看,以水墨写意为主,工笔设色的作品很少。
水墨写意中又以花鸟类及四君子较多,尤其是兰竹最为常见。
人物画次之,山水画则少见。
明清时期台湾艺术有“闽习”之称,这和当时台湾画家大多来自闽、粤两省有关。
“闽习”特点表现为:大胆涂抹,恣意的笔意,短暂的时间,完成大体形象,气氛浓浊,十分霸气,一点也不含蓄。
如谢管樵的花鸟画的笔意,吕世宜、林觉的作品都表现着“闽习”的风格。
当然,明清来台的画家只是一些二三流的大陆文人,其作品少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相结合,并不能反映当时社会的具体面貌,流露着因袭传统、“师古临摹”的旧习,其风格与技巧没有太多的创新和变化。
二.日据时期台湾美术:1895 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宝岛台湾成为日本殖民地。
日本侵占时期执行的方针“是要尽量使台湾脱离中国而与日本合并”。
他们一方面以残酷的军事镇压反抗的台湾人民,同时加紧文化方面的征服和奴役。
殖民统治者挟武力进行文化上的“改造”和所谓“风俗改良”。
现代艺术设计简史第章—现代艺术设计在日本的兴起和发展

上图 丰田公司推出的C e l i c a 1600 双开门跑车, 下图 为60 年代晚期的英国 凯旋“S t a g”跑车。两 者在车身线条、前脸和 车灯设计上均十分相 似,但丰田车车身略短, 显得更为小巧紧凑。
三、提高日本艺术设计水平的措施
客观:
1. 派人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学习,研究艺术设计及其未来发 展趋势,积极把握艺术设计动态。
武藏野美术大学建于1962年,前身是始于1929年的帝国美术 学校。藏野美术大学的空间导演设计学科设立于1985年,是从 1974年开设的艺术设计学科改名而来的一个新领域的专业。该学 科的范围主要涉及:剧场表现空间、产品展示空间、信息传达空 间、身体表现空间及时装流行等领域。武藏野美术大学是一所美 术造型教育的综合性大学。美术学科设有:日本画、油画、版画、 雕刻4个专业;设计学科有:视觉传达、工艺工业、空间演出、 基础设计、建筑和映像6个专业。为开拓新的领域,学校还新设 了艺术文化和信息设计2个专业,共计12门专业。
1951年,由日本政府邀请,美国政府派遣著名设计师罗 维来日本讲授工业设计,并且为日本设计师亲自示范工业 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1952年,日本工业设计师协会成立,并举行了战后日本 第一次工业设计展览--新日本工业设计展。
1956年包豪斯运动创始人格罗佩斯访日。
3、成长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 60年代初)
1947年,日本举办了“美国生活文化展览”。一方面介 绍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以实物和照片介绍了 美国工业产品设计在英国工业设计协会和其他 活动。
恢复期
1949、1950年分别于横宾、神户举行“日本贸易博览 会”,“日本产业博览会”展出大量美国工业设计产品; 1949年在美国的帮助下日本工业标准颁布。
日本教育印象

日本教育印象
裘生马
【期刊名称】《江苏教育研究》
【年(卷),期】2004(000)012
【摘要】我曾有幸作为苏州市赴日教育考察团的成员,到日本进行了为期11天的考察,先后参观、考察了8个单位,同日本教育界等有关人士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对当今日本教育主要是中等教育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
【总页数】3页(P43-45)
【作者】裘生马
【作者单位】吴江市盛泽中学,2152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31
【相关文献】
1.没有围墙的教育——日本开放式教育印象 [J], 赵洪涛
2.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工学研究生教育考察印象 [J], 贾士儒;陈野
3.精细的"社会表演"——日本基础教育考察印象记 [J], 柳夕浪
4.日本社会福祉教育初印象 [J], 章少川;
5.日本教育印象——湖南省教育考察团赴日考察的报告 [J], 黄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美术对陈之佛工笔花鸟画风格的影响

CHINESEPAINriNGSCALLIGRAHHY
日本美术对陈之佛工笔花鸟画风格的影响
◊ 张鲁
近代中国画坛一批赫赫有名的人物均有 跨 海 东 赴 日 本 学 习 的 经 历 ,如 何 香 凝 (1878— 1972)、高 剑 父 (丨879 — 卜乃丨)、陈 树 人 (1884— 卜MS) 、朱 屺 瞻 (1892— 卜)96)、徐 悲 鸿 (1895— 卜乃3)、陈 之 佛 (1 8 % — 卜)62)、张 大 千 (1899 — 1卯3)、傅 抱 石 (1904— 1965)等 ,所 举 各 位 基 本 上构成了中国画在近代发展的重要部分之一,他 们各自代表了“岭南派”“后 海 派 ”“后京派”和
“江 苏 画 派 ”。“岭 南 派 ”诸家多有东渡扶桑的 经 历 ,留 日 似 乎 成 了 跻 身 画 派 的 资 格 与 条 件 。他 们 对 于 日 本 画 的 “借 鉴 ”或 称 为 “折 中 ”,主要 集 中 在 所 谓 “新日本画” 11的 “朦 胧 体 ”1:1等, 不 仅 师 其 技 ,更 有 摹 其 迹 ,有 目 共 睹 ,无 须 多 述 。“后 海 派 ”与 “后 京 派 ”受 日 本 的 影 响 相 对 较 弱 ,朱屺瞻 与 徐 悲 鸿 则 是 将 日 本 作 为 “窗口” 与 “跳 板 ”,希望从先于中国接触西方的日本了 解 更 多 的 关 于 西 方 艺 术 的 信 息 与 知 识 。张大干 有 特 殊 性 ,他 在 日 本 修 习 了 染 织 与 绘 画 ,他的 中 国 画 创 作 主 要 受 到 了 中 国 画 传 统 的 影 响 ,或 许晚年泼彩画中对于色彩的控制与把握会有 些 许 日 本 画 淡 淡 的 影 子 。“江 苏 画 派 ”的一些 现象较之其他要复杂隐晦得多,傅抱石与陈之 佛 为 “江 苏 画 派 ”的 中 坚 ,他 们 二 人 的 创 作 实 践 与 艺 术 成 就 对 于 “江 苏 画 派 ”的发展起至1JT 至 关 重 要 的 作 用 。陈 之 佛 的 工 笔 花 鸟 画 不 论 其 表 现 形 式 、创 作 手 法 、格 调 意 境 均 受 到 日 本 画 的影响。
近代中国留日美术生回国影响初探

近代中国留日美术生回国影响初探作者:袁竞雄崔之进来源:《美与时代·下》2021年第03期摘要:近代留日美术学生群体对中国近代美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高剑父与傅抱石等的改革理念具有代表性,他们通过学习日本绘画与西方美术的经验和技法,投身建设中国美术事业之中,成为西方艺术向亚洲与中国东渐的桥梁,对近代中国画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近代美术;近代留日学生;艺术特征;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美术学生怀着改革中国画的强烈愿望留学国外,日本地理位置优势,以及对西方美术的融会和吸收成就显著,成为中国美术学生的首选。
中国留学生怀着民族自尊心,归国后投身改革中国画事业中,使近代中国画坛成为“西风东渐”的重要阵地。
其中,高剑父提倡“中西折衷”的思想,以及傅抱石的民族自强思想,对近代中国画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改革维度近代中国美术发展较慢,清末民初,中国画的主流仍是传统文人画,画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潜意识中持有文化自卫心理,在艺术理念与创作技法方面对西洋画的了解愿望不强。
鉴于此,康有为和蔡元培当时在各种场合为中国画改革疾呼。
(一)复兴本土美术1873年,日本工艺品受到维也纳国际博览会的重视,消息传回日本国内,极大鼓舞了日本民众与艺术家对日本本土艺术的自觉意识。
美术家冈仓天心随即提出“新日本画”概念,意图提升日本美术的民族个性,改革日本绘画。
冈仓天心为贯彻改革思想,首先创办了东京美术学校,提倡只教传统日本画技法和样式。
可见,此举并非“单纯的复古趣味和对西欧化的反动”[1]72冈仓天心认为,当时日本已跻身近代发达国家之列,不应“自降身价”,一味崇拜西方艺术,忽略本国传统艺术的价值。
而创立东京美术学校的意义在于,“它是站在把日本作为与西欧先进各国为伍的近代国家的立场上,提出整理自己文化的计划当中的一个环节”[1]72。
然而,后期由于东京美术学校内部保守派和进步派发生争斗,冈仓天心辞去校长一职,同年,追随他离开的画家支持拥戴冈仓天心创建日本美术院。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教育开始逐渐走向正规化和体系化。
此时,许多著名的美术学校相继成立,并由一批杰出的校长领导,推动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
1.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刘海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是中国最早的美术专科学校之一,创办于1912年。
刘海粟是上海美专的创办人和第一任校长,他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刘海粟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和运用技巧,强调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他带领学校逐渐发展成为一所融合东西方艺术教育的学校,不仅为中国美术教育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影响了日本和韩国的美术教育。
2.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国最顶尖的美术学院之一,成立于1950年。
徐悲鸿是该学院的第一任院长,他是中国美术史上的艺术家、教育家和文化活动家。
徐悲鸿提出了“把艺术还给民族”的口号,强调了艺术要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他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西方艺术之长,创造了许多融合中西的艺术作品。
他对于中国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南京艺术学院——朱屺瞻南京艺术学院是华东地区最重要的艺术学院之一,成立于1937年。
朱屺瞻是该学院最早的创办人和第一任院长,他也是中国现代油画的奠基人之一。
朱屺瞻注重实践教学,推崇艺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他讲究教育的“实用性”,强调在艺术创作中融合现实生活的元素。
他带领学校的教育方向逐渐走向现代化,并为中国美术教育作出了杰出贡献。
以上这三位校长对于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们致力于推进艺术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的紧密联系,探索并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为现代中国的美术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他们的学术贡献和教育思想将会为世人所铭记,也会激励后人不断探索、发展和创新。
浅析抗战期间留日美术家退学风潮——以东京美术学校粤籍留学生为例

浅析抗战期间留日美术家退学风潮——以东京美术学校粤籍留学生为例徐立【摘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批中国留学生怀着救世的抱负远赴海外留学.据史料记载,1901-1939年从日本公立或私立大学,高等学校、专门学校、陆军及海军学校、7所艺术学校、女校毕业的中国留学生的总数为11699名,而日本7所艺术学校共计培养中国毕业生仅72名[1].根据这一统计结果得知,留学日本的中国籍艺术类毕业生仅占当时毕业留学生总数的0.6%.近年国内关于20世纪美术家的个案研究已经表明,早年留学、游学日本学习美术者其实不在少数,然而其中真正毕业归国者寥寥无几.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造成了大批留日中国学生的退学风潮,这一风潮是否影响到在日本学美术的留学生?本文就这个问题以东京美术学校粤籍留学生为例展开研究,试图找出抗战期间留日美术家退学的真正原因.【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2页(P68-69)【作者】徐立【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1901-1949年东京美术学校32名粤籍留学生中,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并顺利毕业的仅有18名。
造成学生中途退学的原因是多重的,其中抗日战争的爆发是最主要的原因。
它一方面激发了留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带来的时局混乱中断了留学生们的经济来源,这都引发了留日美术家退学风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批中国留学生怀着救世的抱负远赴海外留学。
据史料记载,1901-1939年从日本公立或私立大学、高等学校、专门学校、陆军及海军学校、7所艺术学校、女校毕业的中国留学生的总数为11699名,而日本7所艺术学校共计培养中国毕业生仅72名[1]。
根据这一统计结果得知,留学日本的中国籍艺术类毕业生仅占当时毕业留学生总数的0.6%。
近年国内关于20世纪美术家的个案研究已经表明,早年留学、游学日本学习美术者其实不在少数,然而其中真正毕业归国者寥寥无几。
多学科推动的日本创造美育运动

多学科推动的日本创造美育运动
夏斌
【期刊名称】《美育学刊》
【年(卷),期】2024(15)3
【摘要】当前美育学科的建设与突破离不开艺术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融、转换与整合。
20世纪中叶,乘着民主主义的现代化浪潮,日本创造美育运动作为基于启蒙和普及创造主义美术教育的明确意志而进行的战后民间改革运动,在艺术家北川民次、美术评论家久保贞次郎、教育家周乡博、心理学家川口勇等不同领域学者的思想碰撞下,实现艺术学内外部对美育的多学科推动。
这一多学科的合作模式所催生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国美育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总页数】7页(P32-38)
【作者】夏斌
【作者单位】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14
【相关文献】
1.以美育美
——用"大美育"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2.从"公民美育"到"生活美育"
——论美育如何推升文明、推动文化与推广艺术3.构建多学科融合的学校美育工作体系——以厦门第二中学的美育实践为例4.“五育”并举背景下文创社团实践与多学科融合的美育文化拓展——以安徽省铜陵市田家炳小学文创社团美育文化
建设为例5.“五育”并举背景下文创社团实践与多学科融合的美育文化拓展——以安徽省铜陵市田家炳小学文创社团美育文化建设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陳澄波與東京美術學校的教育吉田千鶴子/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教授(石垣美幸譯)前言這一次,對日本人來說也相當有名的台灣優秀畫家陳澄波文物資料特展暨學術論壇的舉行,我認為非常有意義。
我先前曾以「東亞美術留學生的足跡」做為主題之一,進行研究,但並沒有特別對陳澄波先生進行重點研究。
有關從中國、台灣、韓國、東南亞到日本(特別是到東京美術學校)留學,所有留學生的動向,可以說,做了廣泛的基礎調查,當然,清楚的知道每一位留學生歸國後的發展,是判斷東京美術學校的教育成果必要的線索,到現在仍盡一切的努力在搜集資料。
近年來,台灣是理所當然的,還有韓國、中國大陸都對有關在日本學習的美術家熱絡地進行研究,也進行留日美術家的遺作展或作品集、研究專論的出版,給予留日美術家公正的評價。
還有,最近在美術界以外有優秀表現的人也進行相關的研究,並加以表揚。
各位知道李叔同(弘一大師)吧!在中國人當中,他是第二位到東京美術學校留學的學生,回國後,在杭州的師範學校教授音樂和美術,灑下近代美術與音樂的種子,後來出家修行成為非常卓越的弘一大師。
中國的許多地方都有他的記念設施(台灣也有),尤其在杭州師範大學的弘一大師豐子愷研究中心,以陳星先生為主導的學術研究正在進行中。
去年十月,那裡舉行了紀念弘一大師誕生130年第三次研討會、紀念音樂會和戲劇表演,我也受邀參加,來自中國國內、台灣、日本、韓國、泰國、美國等地的許多研究家與出家人都去參加,盛況空前。
我非常瞭解中國人將李叔同當作是近代的偉人之一對他十分尊敬的情況。
在台灣,對近代美術的研究比中國大陸早一步開始,已經對留日美術家有相當詳細的研究,並彰顯其業績。
先前,我曾經去過留日畫家李梅樹先生的故鄉三峽,在那裡可以看到許多李梅樹先生的油畫遺作,而且也參觀了李梅樹先生傾力重建的三峽祖師廟,並瞭解他在保留傳統文化上的貢獻。
常有人說,與美術相關的事,百聞不如一見。
實地走訪三峽後,我感到真是太好了。
這一次,聽白適銘教授說可以看到許多陳澄波的作品與資料,還有謝慧玲女士寄給我陳澄波留學時的資料與CD,我非常高興地來到這裡。
一、陳澄波的日本留學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在學時期那麼,從東亞各地到東京美術學校留學的學生當中,中國人有103位、韓國人89位、台灣人有30位。
台灣人留學生中第一位到日本留學的是黃土水(1915年),陳澄波是第六位(1924年),他出生在台南州嘉義,就讀於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科,跟石川欽一郎老師學習水彩畫,並且自台南師範學校講習科畢業,隔年進入東京美術大學的圖畫師範科就讀。
圖畫師範科,是在東京美術學校成立二十年後的1907年增設的科系,是教師養成專門課程,畢業生中也有成為畫家的,例如在台灣教授美術的鄉原古統與塩月桃甫也是這一科的畢業生。
相對其他科的五年制,這個科是三年制,雖然有所限制,但因有免收學費的制度,所以家中貧困、成績優秀並且喜愛美術的學生都以這個科系為志願,被稱為難以進入的窄門。
因為其宗旨是以培養將來的老師為目標而給予完整的教育學科,比其他科系所學的種類還要多,不完全理解是不行的,因此對留學生來說是很難進入的科系。
台灣人當中第一位就讀這個科系的是王白淵,在1923年入學。
隔年陳澄波與廖繼春(出身於台中,台北師範學校畢業)兩人進入就學。
他們的成績相當優秀,兩人是朋友也是良性競爭的對手,一起畢業,也一起在官設展覽會中展出作品。
陳澄波就學時的繪畫師範科的主任是白浜徵(1865~1928),在日本畫科就讀並在留學美國後,成為圖畫師範科的第一任教授,被稱為是日本圖畫教育界的領導人。
在他下面有多位學科教師與實習教師,日本畫的實習由平田松堂擔任,書法由岡田起作指導,西洋畫則由田邊至指導。
二、繪畫師範科的教育內容有關陳澄波先生入學時的教育內容如下:入學考詴科目寫生圖案用器畫(英語) 日語作文歷史書法體格檢查第一年修身(道德/每週一小時) 教育學‧心理學(每週二小時)教學法‧教學練習(每週二小時) 東洋美術史(每週二小時)圖案法‧色彩學(每週二小時) 英語(每週二小時) 繪畫(日本畫‧西洋畫)‧圖案(每週十五小時) 用器畫法‧製圖(每週三小時)工藝(=器物製作每週五小時) 書法(每週三小時) 體操(每週二小時)第二年修身(道德/每週一小時) 教育學‧心理學(每週二小時)教授練習(每週二小時) 西洋美術史(每週二小時)圖案法‧色彩學(每週二小時) 英語(每週二小時) 繪畫(日本畫‧西洋畫)‧圖像學(每週十五小時) 用器畫法‧製圖(每週三小時)手工(=器物製作每週五小時) 書法(每週三小時) 體操(每週二小時)第三年修身(每週一小時) 教育學‧教授練習(每週二小時)美學(每週二小時) 英語(每週一小時) 繪畫(日本畫‧西洋畫)‧圖案(每週十五小時) 用器畫法(每週二小時) 手工(包括雕塑每週五小時)書法(每週三小時) 體操(每週二小時)在這樣繁重的課業下,陳澄波與廖繼春都順利畢業。
另一方面,他們接受大村西崖和矢代幸雄兩位大師教授東洋美術史和西洋美術史,令人感到羨慕。
根據他們二位出色的著作,不僅在當時的日本,在中國與西歐都是被視為最重量級的學者。
大村西崖是對中國美術史學的誕生具有貢獻的人,也是我的研究主題之一。
被認為與陳澄波最親近的田邊至(1886~1968)在1905年(明治38年)從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畢業。
同期的學生以藤田嗣治為首,還有池邊鈞、崗本一平、近藤浩一路等著名的畫家,但以田邊最為優秀,畢業後多次在官設展覽會獲獎,得到母校提拔成為教師。
然後,在1922年(大正11年)以公費留學生的身份到歐洲深造兩年多,回國後,直到1944年(昭和19年)長期擔任官設展覽會審查員與東京美術學校教授。
也就是官展體系與西洋畫學院派的核心人物。
他的作品風格非常地堅實、溫和大度。
聽說陳澄波也受教於岡田三郎助,岡田是田邊的老師。
當時也是西洋畫的教授。
陳澄波的作品風格與田邊或岡田比較接近,還是脫離他們兩位而展現自己的獨特性?這是我在這一次展覽中要確認的事情之一。
無論如何,陳澄波的油畫才能是受到多位老師們的肯定的。
因為具有升上三年級即可出品參展的肯定,所以陳澄波很快就在第七回帝展中展出作品,並首次入選。
三、畢業後1927年陳澄波與廖繼春一起畢業了。
西畫科在畢業時必需交出畢業制作與自畫像,自畫像規定全部都要留在學校。
因此,留學生的自畫像也要留下,現在仍收藏在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可以看得到,但因為圖畫師範科沒有提交作品的義務,可惜現在什麼也沒有留下來。
陳澄波畢業後以研究生的身份留在學校,更進一步地學習油畫,積極參加帝展、槐樹社、聖德太子奉贊展等展覽,在畫壇上闖出名聲。
廖繼春沒有當研究生,但也是在帝展及其他的官展中積極展出。
四、離日後回國後的事我應該沒有說明的必要吧!只是,陳澄波經過研究生時代以後,有一段時期前往中國大陸,一邊擔任老師一邊學習繪畫。
這一段時間的事黃冬富教授也會發表,但在日本這一邊有一份資料可以參考,是陳澄波在上海的新華藝大學工作時,寄給東京美術大學繪畫師範科教官的信,其中的內容被摘錄刊登在母校校友會學報《東京美術學校校友會月報》(第29卷第8號,1931年3月)。
也許會和黃教授的發表有所重覆,為提供參考在這裡先介紹。
首先,信的一開始,陳澄波就寫出上海美術界快速發展的情況,他說:(前文省略)有關上海的美術界,當局正進行教育令的大幅修改,每一間學校都努力充實著內容。
尤其是在上海的幾所美術學校相互在同一區域中競爭。
民間的熱情比政府提出的「美術提昇」還要高漲。
只是,我感覺要再舉行全國美術展是很困難的。
取而代之的是,上海特別市每年舉辦一次的民眾藝術展。
團體以外,個人的美術展每個月一定會有一、二次。
比我剛到上海來時進步很多。
最近從美術界重要人士口中聽到,政府好像今年之中要在上海城內和英國租界區各蓋一間美術館的樣子。
聽說要蓋像東京府美術館的樣子,作為建築或美術常設館,有一部份大廳用來展出美術作品。
我認為這是上海美術界的一大進步。
還有,由民間女國畫家李秋君女士發起,自己捐出五萬巨款,再拜託其他人捐出十五萬,總共二十萬要蓋美術館的樣子。
這樣一來,今年之中,上海突然會有總共三間的美術館。
實際上,上海在美術上的發展從本年(1931年)後會更加〔快速〕。
以上是最近上海美術界的新聞。
接下來要說的是,先前一月二十五日,招待母校校長正木老師的事。
聽到正木老師要來中國,我們都高興的不得了!作為汪亞塵(西洋畫畢業)從東京美術學校畢業的代表,帶正木老師去參觀杭州的西湖。
老師在當地停留了三、四天,就近欣賞具有千年以上歷史的各個佛寺的雕刻和名畫,一月二十三日下午回到上海來。
一月二十五日,還勉強忙碌的正木老師吃簡單的素食宴。
因為我們想老師是非常虔誠的佛教徒,所以就在寺廟的覺林中招待了老師。
由六位從美術學校畢業的學生當發起人,得到上海美術研究團體的支持,當天共有三十名的現代知名畫家和美術相關人士參加,隆重地招待老師。
由當〔天〕的宴會中,英國租界公部局(警察署)的印度警察借保護的名義前來巡視,警察和美術家原本是合不來的,這是因為英國租界當局為了來向正木老師表示最大敬意所致。
當天,日本方面來參加的有正木老師、正木公子(老師兒子)、總領事重光。
〔中國方面〕有國畫家王一亭、張大千、李秋君、馬望容、西洋畫家陳抱一、汪亞塵、江小鵜〔鶼〕、黃〔許〕達、陳澄波等。
另外一頁的照片是當初聚會上王道源拍的相片。
老師說好像要到吳州三、四天,月底並到南京去。
到回國之前,還有好幾天。
中日聯展中我們西洋畫可以參加的話也是很好的事,但什麼時候才可以實現呢?這需要我們好好努力吧!但好像只有西洋畫被排除了的感覺。
有關正木老師的狀況,大概因為天氣的變化快速而咳了起來。
但是老師在南京的時候我常常去拜訪,他依然精神很好。
當天最傷腦筋的是我,因為我得了流行性感冒,高燒三十八度,但還是忍耐著和老師一起吃了飯。
這學期開始辭去〔新〕華藝術大學西洋畫科主任的工作,想再唸一點書。
並為了辭去〔昌〕明美校師範科主任的工作而進行交涉,對責任重大又繁忙的工作感到很分身乏術,我下定決心如果可以的話,盡量做個一般的老師,有充裕的時間用來讀書。
今後也請從各方面多多給予指導。
最近,為家人完成一件五十號的畫。
跟以往唯美的畫風完全不同,而帶有較深沉的內涵。
去年將家人帶來這裡。
白天在學校,晚上當家教(在自己家裡),變得很分身乏術。
沒有時間研讀法語。
(以下省略)二月三日(〔〕由吉田訂正、補充)這封信提到的是,東京美術學校校長正木直彥為了在東京舉行日華古今繪畫展(中國、日本、兩國收藏的元、明、清繪畫展)做準備,由兒子篤三陪同到中國各地拜訪,抵達上海時,東京美術學校的畢業生為校長舉行歡迎宴會的事。
這件事在正木直彥的日記(《十三松堂日記》)中也有記載。
宴會發起人是東京美術大學畢業生的:江小鶼(江新)1917西畫科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