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图书馆协会对外交流的首件大事_鲍士伟考察中国图书馆85周年

合集下载

2图书馆学发展简史

2图书馆学发展简史
图书馆学发展简史
国外图书馆学发展简史

一、德国图书馆学 德国是现代图书馆学形成的摇篮 1、1807年,图书馆学家施莱廷格最早使用了“图书馆学”这一名称, 表示图书馆学是一门独立的知识系统。1808—1829年,他出版了《图书 馆学综合性试用教科书》,后缩写为《图书馆学手册》。 2、1886年,齐亚茨科开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图书馆专业培训机构——格 丁根大学图书馆讲座,次年,出版了《图书馆学著作论文集》。 3、曾担任过德国国家图书馆馆长的米尔考在20世纪三十年代出版了 《图书馆学手册》,分三册《论手稿与图书》、《论图书馆管理》、 《论图书馆史》,目前仍然是德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基础教材 4、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图书馆学的杰出代表——卡尔施泰特。1954年出 版《图书馆社会学之研究》,推动了图书馆学在德国成为一门独立发展 的学科。
20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 第一次高潮——新图书馆建设的高潮

(三)新图书馆建设的高潮(1926~1936年)



中华图书馆协会 –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 –1927年中华图书馆协会等15个国家的图书馆协会代表21人 在英国发起成立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 –1929年沈祖荣先生参加在意大利举行的IFLA第一次年会; –1929~1936年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一~三次年会(南京、北京、 青岛)。
国外图书馆学发展简史

三、全方位的变革(1990-2000) 1、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 (1)《图书馆服务的再设计:宣言》(P124) (2)《走向未来:后工业时代的图书馆情报服务 的基础》(P125) (3)《电子图书馆的神话——美国的图书馆事业 和社会变化》(P127) (4)《未来图书馆:梦想、疯狂与现实》(P128)

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国国家图书馆

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国国家图书馆

对外交流与合作●国外及港、澳、台重要来访●本馆人员赴国外及港、澳、台交流●对外合作项目186187188189周和平馆长会见捷克国家图书馆馆长对外交流与合作一、国外及港、澳、台重要来访全年共接待重要境外来访53批499人次,其中包括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马其顿共和国驻华大使、印尼众议院第十委员会代表团、美国众议院民主党党团主席、罗马尼亚文化部长顾问、文莱文化部代表团等政要,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馆长、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副馆长、韩国国会图书馆馆长、捷克国家图书馆馆长、阿拉伯国家图书馆高级管理人员研修班等外国国家图书馆重要代表,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香港中央图书馆馆长等台港澳地区图书馆重要代表,以及其他图书馆、研究机构、文化机构的来访。

与上一年度相比,来访人数增长超过40%。

国际交流处向来访者介绍了国家图书馆的发展成就,加深了海外机构对国家图书馆的了解,扩大了国家图书馆的国际影响,同时利用交流契机,发掘新的合作项目。

二、本馆人员赴国外及港、澳、台交流全年共出访24批70人次,重要出访包括:馆长周和平等6人赴英国、波兰、法国考察海外古籍存藏情况,馆长周和平赴香港参加“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展”相关活动,常务副馆长詹福瑞等4人赴俄罗斯业务交流,常务副馆长詹福瑞等2人赴台湾参加海峡两岸公共图书馆服务研讨会,副馆长常丕军等2人赴韩国参加亚洲及大洋洲地区图书馆馆长会议,副馆长陈力等10人赴波多黎各参加国际图联大会,副馆长张志清等5人赴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业务交流,副馆长张志清等3人赴台湾参加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理事会;副馆长魏大威等3人赴法国参加世界数字图书馆执委会会议,副馆长王军等4人赴澳门参加“东方的觉醒——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珍贵照片展”,馆长助理孙一钢等5人赴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业务交流,馆长助理孙一钢等2人赴德国参加世界数字图书馆合作伙伴会议,馆长助理汪东波等2人赴蒙古国家图书馆参加馆庆活动等。

国家图书馆知识点总结

国家图书馆知识点总结

国家图书馆知识点总结一、国家图书馆的定义及作用国家图书馆是指由国家主管机关直接管理的图书馆,它是国家文化设施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文化遗产的保存者和宣传者。

国家图书馆的主要作用包括:1.收集、保存、整理和宣传国家重要的文献、图书和资料;2.开展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为学者、研究人员和广大读者提供知识的来源和支持;3.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4.推动信息科技与图书馆事业的协同发展,实现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和运营。

二、国家图书馆的历史演变国家图书馆起源于古代的皇家藏书楼和宫廷图书馆,最早的国家图书馆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图书馆-秦始皇的始皇图书馆和汉武帝的太学。

随着世界各国的图书馆学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国家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得到了加强。

现代国家图书馆以法国国家图书馆和英国国家图书馆为代表,其影响和地位已远远超越了古代的皇家图书馆。

三、国家图书馆的建筑特点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通常具有宏伟壮丽的特点,既要体现国家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又要具备现代化的设施和功能。

现代国家图书馆建筑通常采用复合式结构和绿色环保的理念,注重图书馆的空间结构布局和环境氛围的营造。

例如,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图书馆楼采用了大跨度的穹顶结构和玻璃幕墙设计,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四、国家图书馆的藏书特点国家图书馆的藏书通常包括重要的文献和图书,例如国家法律、法规、历史档案、文学名著等,同时也包括一些特色藏书和稀缺珍贵的古籍文献。

现代国家图书馆还应加强对数字资源和网络信息的整合和利用,发挥其在知识管理和信息服务方面的优势作用。

五、国家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国家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主要包括公共阅览、文献检索、数字化服务、学术交流和文化展览等。

国家图书馆还应根据读者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改进和拓展其服务内容和形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六、国家图书馆的管理与运营国家图书馆的管理与运营通常由国家图书馆委员会或专门机构负责,其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图书馆事业的规范标准。

20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

20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

20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 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 二、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新图书馆建设的高潮 标志: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的成立 时间:1925年~1936年 意义:奠定了20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 基本格局。 前奏:公共图书馆运动(1900~1911年)和 新图书馆运动(1912~1925年)
20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 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 第一次高潮——新图书馆建设的高潮
(三)新图书馆建设的高潮(1926~1936年)
中华图书馆协会 –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 –1927年中华图书馆协会等15个国家的图书馆协会代表21人 在英国发起成立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 –1929年沈祖荣先生参加在意大利举行的IFLA第一次年会; –1929 IFLA –1929~1936年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一~三次年会(南京、北京、 青岛)。 图书馆学教育 –1925年杜定友创办上海国民大学图书馆学系; –1928年刘国钧、李小缘等创办金陵大学图书科; –1929年文华图书科独立成为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
20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 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 二、三次高潮
第二次高潮——新中国图书馆建设的高潮
标志:1957年《全国图书协调方案》的颁布 时间:1957年~1962年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本模式 前奏:旧图书馆事业改造(1949~1952年)和 新中国图书 馆事业建设(1953~1957年)
20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 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
四、两个轮回
第一个图书馆学术轮回: 日本 欧美 中国化 第二个图书馆学术轮回: 苏联 欧美 中国化
20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 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论李小缘先生对中国索引事业的贡献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论李小缘先生对中国索引事业的贡献

参 考 。西文 书皆有索 引 , 有索 引则检查 便易 。
否则欲在 中国旧书 内寻材料则 非 自第 一页看 至末页不 可 。因标 准 索 引有 了 , 整 理 国学 则
之 工可 以算 成 了 大半 。专 门 学 者 则 事 半 功 倍, 此外如 分类 与编 目皆待研究 , 欲有大规 模 图书馆 , 非先定 好索 引之 标准不 可 , 引 则 有索 则 研 究 与参 与 的人 就 容 易 用 书 了 。 …鲍 士 ” 伟 的感 言更 加坚定 了李小 缘在 国内倡导索 引
的信 心和决 心 。
索 引氛 围的影 响 。一方 面 , 语 堂 、 炳 松 、 林 何 胡适 、 陈垣 、 刘半 农 、 洪业 等学 者 , 有感 于 中国 治学方 法落后 , 于是借鉴 西方索 引 的经验 , 大 力倡导 中 国索 引事 业 ; 一方 面 , 另 杜定 友 、 沈
祖荣 、 国钧 、 亚新和王 重 民等 图书馆学 界 刘 钱 名流 皆积极 响应 , 纷纷投人 当时 的索引运 动 。 二是 李小缘 受到美 国高等教 育和西 方文化 良
非 常记 忆力 不可 。记 忆力差 者 高校 图书馆 服 务 重
中的作 用 , 中国索 引事 业 的发 展 做 出 了重 为
要 的贡献 。
1 提倡 和推广 索引 。 支持 中 国索引事业 笔者认 为 , 小 缘走 上 提 倡 和推 广 中国 李 现 代索引 之路决不 是偶然 的 , 因大致有三 。 原 是 李小缘 深受 当时 国内学术 界提倡 学术 与
引》 《 I 目》。此 外 还 有 刘 国 钧 的 《 和 四川 书 六
朝 著述 目录》 叶 季英 的《 、 画书 书 目提 要 》 于 、 登 的 《 所 藏 书 目录》和 黄 玉 瑜 的 《 目便 本 碑 检 》 。

图书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图书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图书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促进图书馆事业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图书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包括其意义、方式与影响,并重点介绍几个成功的案例。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义图书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1. 促进文化多样性:通过与国外图书馆的合作,图书馆可以引进更多的外国图书、音像资料等,丰富本地读者的阅读选择,增强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2. 提升服务水平:借鉴国外图书馆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可以帮助图书馆改进自身的服务,提高办公效率,优化用户体验。

3. 扩大学术影响力:与国外图书馆的学术交流合作有助于提升图书馆的学术影响力,吸引更多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关注,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图书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1. 图书交换:图书馆可以与国外图书馆进行图书交换,通过互借方式扩充各自的馆藏资源,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图书服务。

2. 学术合作:图书馆可以与国外大学、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讲座等活动,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

3. 人员互访:图书馆可以派出馆员到国外图书馆进行交流学习,了解国外图书馆的管理经验和服务理念,同时也可以邀请国外图书馆的馆员到本馆进行交流讲座,促进双方的经验互通。

4. 联合项目:图书馆可以与国外图书馆联合申报文化交流项目、图书数字化项目等,共同开展合作研究与推广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三、成功案例介绍1. 中美图书馆联合数字化项目:中国国家图书馆与美国图书馆协会合作,共同开展数字化图书合作项目。

双方合作通过数字化技术,将中美两国的珍贵图书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使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到这些重要的文献资源。

2. 阅读推广交流项目:某图书馆与国外图书馆合作,共同推动阅读推广事业。

通过相互学习,两个图书馆分享了各自的阅读推广经验,举办读书分享会、讲座等活动,提高了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和能力。

20世纪中美图书馆交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鲍士伟博士来华

20世纪中美图书馆交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鲍士伟博士来华

亚 瑟. 厄摩 尔 . 士伟 ( r u h oeB s i , 鲍 At rE nr ot c h w k
16 - 14 ) 16 80 9 2 于 8 0年 3月 8日在康 乃 狄 克 州 的 Lt f l 出生 。他 出 生 时家 境 比较 好 , 亲 D — ih e ci d城 父 a v i d是医生 , 爱好文艺 , 喜欢 莎 士 比亚 。母 亲 A e i dl d a
n s e i r r v me t a d t ec n e tt o sr c C ie e l r r ce c ” e e n w l ay mo e n ’ n h o c p o c n t t“ h n s i a s in e . b ’ u b y
『 y wo d ] Ke r s
又 创 办 了 文 华 图 书 馆 专 科 学 校 ( on irr B o e Lba y S h o) c o1 。然 而 , 于 中 国 这 样 一 个 大 国 , 着 极 大 对 有 的文化需 求 的缺 口 , 显 然是 不够 的。 韦棣 华 开 始 这
积 极 奔 走 , 光 大 中 国 的 图 书 馆 事 业 而 努 力。 为 12- 12 9 3 9 4年 , 韦棣 华 为将 庚 款 国际 收 支差 额 款 项
庚子赔 款发展 中国图 书馆 事业 的经过 , 通 知上 海 并 图书馆协 会方 面 . 责迎 接美 国 图书馆 协会 派来 的 负
鲍士伟 从事 了很 多工作 , 最开始是 高 中教员 , 后 担任 百科全 书 的编 辑 。19 8 0年一 19 84年 , 甚至 担 他
任 了好 几种 刊 物 的编 辑 。19 8 5年开 始 涉 人 图 书馆
为美 国公共 图书馆 的代 言人 , 2 是 0世 纪 2 3 0、0年代 美 国图书馆 界炙 手 可热 的人 物 , 锋 芒 直 指 国 际 图 其

中华图书馆协会的第一使者——刘国钧

中华图书馆协会的第一使者——刘国钧

The First Participator of Library Association of China
——Liu Guojun
作者: 吴稌年
作者机构: 江南大学图书馆,江苏无锡214122
出版物刊名: 图书馆
页码: 96-9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刘国钧 中华图书馆协会 国际交流 图书馆事业史
摘要:刘国钧是中华图书馆协会派出的首位参加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参会者,在鲍士伟代表美
国图书馆协会来华考察这一特定的历史事件中,刘国钧以他早期在国内学界获得的声誉,及其对图
书馆事业的热爱、对美国图书馆事业的研究与了解、在美国威斯康星图书馆学院留学时获得的
良好声誉等,代表中华图书馆协会很好地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理念、新思潮、新视野论坛中华图书馆协会对外交流的首件大事鲍士伟考察中国图书馆85周年吴稌年(江南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 214122)摘 要 鲍士伟来华考察中国图书馆事业,是中国近代图书馆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促进了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将新图书馆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加快了中国图书馆学特色建设进程,促进了中国图书馆界的国际交流,形成了图书馆界自觉跟踪国际潮流并根据国情进行创新的局面。

关键词 鲍士伟 中华图书馆协会 图书馆史 考察图书馆分类号 G259.291917年沈祖荣留美归国后开始大力宣传 美国式的图书馆 ,图书馆界开始了由 学习日本 向 学习美国 的转变。

1923年,戴志骞的 图书馆学术讲稿 一书的出版发行, 自是以还,美国式之图书馆观念,遂逐渐靡布全国 1 ,真正在全国掀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 美国式的图书馆 的高潮,则是在鲍士伟于1925年访华考察前后开始,由此,使中国近代原已进入高潮期的 新图书馆运动 ,获得了一股巨大的力量,极大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对于鲍士伟来华考察的重要性,可以杜威访华讲演作类比。

杜威在1919年至1921年的2年3个多月中,共作了200余场讲学,其译稿刊登在当时各大报刊上,广为流传, 1998年,杜威在华讲演被中国文化书院评选为影响中国20世纪历史进程的重要文献 2 。

鲍士伟则代表美国图书馆协会在中国考察图书馆事业约2个月,演讲约50场,使近代图书馆思想广为流传, 本世纪20年代触动中美图书馆界的一大事件是1925年中期鲍士伟对中国进行七周访问 3 。

杜威开启了中国近代外国知名学者来华演讲的先河,鲍士伟则开启了国外知名学者来华考察、演讲图书馆事业的先河,如果评选20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大事件,鲍士伟访华考察图书馆事业定当在列。

目前,这一发生在中国近代文化事业和图书馆事业中的大事件,基本仍处于湮没之状态,只在一些著作中提到此事,如台湾学者宋建成的 中华图书馆协会 一书(1980年),在 美国图书馆名人略传 中,严文郁为鲍士伟撰写的有关鲍士伟的略传(1998年),对来华考察有所反映。

在论文方面,只有初景利的译作 鲍士伟与中国图书馆的发展 (1993年),关于对鲍士伟的研究专论,则还未见。

1 鲍士伟来华目的与使命1.1 鲍士伟简介。

鲍士伟出生于1860年的康乃狄克州L itch fi e l e城,1881年获耶鲁大学文学士学位,188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4 。

他 从1885年到1894年9年之内,当了2年教授,7年主笔,编辑员和其他 5 ,从1895年开始投身于纽约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工作。

1901-1909年担任新成立的纽约公共图书馆流通部主任。

1907-1908年间担任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1909年开始担任圣路易斯公共图书馆馆长,直到去世 6 ,鲍士伟曾担任过纽约图书馆学社社长(1897-1903),纽约州图书馆学会会长(1901 -1903)、美国图书馆学院院士(1906),他从1897年到1920年的23年之内,担任过15个以上的大会会长,10个左右的大会代表与委员等事 7 ,撰有论文200篇,编著书籍19种。

由于他对美国图书馆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在美国图书馆界享有盛誉,鲍士伟来华考察前夕, 今年三月八日,正是他65岁寿辰 8 。

1.2 鲍士伟来华使命。

鲍先生是受美国政府底使命,而来调查我们的图书馆事业的现状的 9 ,在韦棣华的大力宣传和游说下,在大量中美著名人士的积极争取下,美国国会于1924年5月21日的联合决议获得通过,将部分 庚子赔款 返回给中国,以永久性的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是年秋,成立了由10位中国名流和5位美国教育界名人组成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

该基金会进行了高效的工作, 以期待鲍士伟春来对中国的访问和参加1925年6月1日召开的基金会董事会第一次年会 10 。

因此,鲍士伟的历史使命,是来华考察文化事业,以确定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基金的使用。

该基金重要的用途是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建设。

2 鲍士伟来华考察前,中国图书馆界的准备工作与期望2.1 鲍士伟来华考察前的准备工作。

美国图书馆协会派代表来华, 本为Butnu m朴脱纳姆先生(笔者注:即普特南)。

继以朴氏事烦责重,不能成行,乃派鲍氏以代之,吾人对鲍氏自应尽相当的敬意,并亦致极诚恳的欢迎 11 。

为欢迎鲍士伟,国内相关组织和个人作了精心安排。

鉴于杜威等人来华演讲所取得的经验,当时学术界几乎在欢迎、组织、接待国际名人来华进行学术考察、讲演活动中,有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第一,确定有关接待事项;第二,在著名报刊上发表通讯,报告来访者详情,以唤起国人的注意;第三,征集相关问题,以当面求得来访者的解答;第四,精心安排讲演;第五,及时出版相关演讲译稿;第六,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刊载来访者的有关译作。

例如,1925年来华讲演有关当时风靡世界的 道尔顿 教学制的柏克赫司特女士 12 ,大致亦是如此。

鲍士伟来华之程,由中华教育改进社安排, 自1925年4月26日至6月16日共7周 13 。

该社函请考察经过之各省教育厅转告各图书馆负责招待。

另函请各图书馆协会主持,如还未成立协会者,则由图书馆主持。

为全国图书馆事业和代表公共图书馆参加中华基金会成立大会的需要,也为通过全国图书馆协会这一方式欢迎鲍士伟来访,并具体安排、协调鲍士伟的活动,决定在鲍氏来华之前成立中华图书馆协会,并于1925年4月25日,在上海由约40名代表参加的第一次碰头会,并通过了协会组织机构,宣告协会的成立。

如此慎重,是因为 吾人可谓此举并非部分的而为国际的,非等闲的而为特殊的,故尤当郑重视之 14 。

2.2 介绍鲍士伟,为鲍士伟到访造势。

对于鲍士伟的即将到来,我国图书馆界充满了热望与期待。

从历史上看,学者来华访问、演说、游历者不多,除了利马窦、汤若望等人外,大都是带有宗教性质的, 最近则有杜威、孟禄、罗素、杜里舒等,可以算真正学者 15 ,对于中国思想界而言,这无疑是一件大事。

此时的中国,思想学术界非常活跃,百花齐放,主义 泛滥 ,谁都有想法,但谁都没有确切、肯定的想法,领思想潮流之思想家、学者,极其渴望亲身听一听世界哲人和思想领衔者的论说,乃有以后尤其是杜威、孟禄、罗素三哲人在华讲演时的盛况产生。

在图书馆界何尝不是如此。

新图书馆运动进入到高潮期,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图书馆到底如何办理?公共图书馆的核心如何?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到底怎样吸收、借鉴、改进图书馆事业等问题困扰着人们,图书馆界是多么期望 大家 指点。

虽然此时已有沈祖荣、胡庆生、杜定友、徐燮元、戴志骞、洪有丰等人留学美国、菲律宾等国学习图书馆学专业后回国,但是专业人员稀少,影响一下子难以全面体现,更因为做事业和学习、做学问不同,需要实践经验,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取得实际成绩后,大力推广之。

鲍士伟的来访,犹如久旱之地将遇雨润,且在图书馆界而言,这还是第一次的学者正式来访。

美国所来的学者实在少的很。

而美国图书馆界所来的学者尤是绝无而仅有的 16 。

再等两星期左右的时间,这位我们盼望中的鲍先生,可安渡太平洋而来与我们相见 17 。

当时在报刊上介绍、宣传鲍士伟的主要是孔敏中、李小缘、高仁山、查良钊、朱家治及一些接待的相关的图书馆和地方图书馆协会,他们的文章主要刊载在 晨报副刊 、 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 和 图书馆学季刊 等报刊上,其它一些报纸对鲍士伟即将来访也作了介绍, 17日之前,本京新闻栏里已有过介绍 18 。

欢迎并寄希望于鲍士伟的主要方面是:(1) 希望鲍博士可以在中国不止三个月,并且可以在中国三年或三十年 19 ,反映了当时中国图书馆界人士广泛希望鲍士伟能够在中国多待些时日,能够较仔细地观看中国的图书馆事业,从而对症下药,提出中肯的、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2)表明中国图书馆界是信任鲍士伟的态度。

介绍了鲍士伟的经历以及学术成果,尤其是对美国图书馆事业的贡献,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对于办理现代图书馆, 他实在是有经验于这个问题的 20 ;(3)具体介绍鲍士伟创办现代图书馆的经验,除了他参加的美国图书馆事业,尤其是创办圣路易斯公立图书馆的成绩,以及在美国图书馆界的声望;(4)希望鲍士伟对中国图书馆事业有直接的指导。

就如杜威访问中国主要影响中国的是 方法 一样, 只希望有经验的鲍博士为我们计划一个有统系的办法 21 。

又由于鲍士伟是图书馆专家,因此 图书馆的组织与行政方面可给我们一种指导 22 ,能够将公共图书馆的精神介绍给中国;(5)希望鲍士伟以后能够真实地反映中国图书馆情况。

由于鲍士伟是美国图书馆协会派出的使者,又是图书馆专家,因此, 来的时间虽短,想决不会回去缪误的介绍于美国人民 23 ,因此,要 乘鲍先生抵京之日,双方有彻底的了解 24 。

国人应该发表独立自主的见解,如实反映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基础和理论研究及建设目标。

这些文章大都也是报刊特约的。

如应 晨报 之约,查良钊撰写了 公共图书馆与成见的宣传 一文,该篇文章是即将听鲍士伟的演讲之前,为能聆听其言,见诸于风格而 聊志一时想感所及,以应晨报之请 25 。

高仁山所作 对于鲍士伟先生来京之感想 ,亦是 惟即受记者先生之垂询,又不敢缄默不言 26 而作。

与此同时,鲍士伟本人也十分期待访问中国, 目前这一使命特别令人感兴趣,因为这几乎是唯一的一次半官方的代表,从一个国家被派到另一个国家,去推动那里的文化教育事业,而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27 。

3 行程与讲演鲍士伟访华的原计划是1925年4月9日从西雅图乘轮船出发,4月28日到达上海,并于6月9日从香港回国,以便于7月6日至11日在西雅图召开的美国图书馆协会上作专题汇报,并计划参观访问中国的图书馆,除了要与图书馆馆长交谈外,还要和大学校长交谈,并作多场有关美国图书馆的报告 28 。

原计划中主要参观访问上海、杭州、苏州、南京、长沙、武昌、开封、太原、北京、天津、济南、广州等城市,然后从香港回国。

鲍士伟的这一航程,比预期提前两天到达上海,上海图协尽地主之谊,在举行全国图书馆协会筹备委员会及欢迎鲍士伟博士筹备委员会联席会议上,确定27日召开欢迎大会。

当26日下午3时,鲍士伟乘约佛生总统轮抵达上海时,上海图协和中华图协代表30余人前往百老汇路招商局总栈迎接,次日中华教育改进社陶行知、教育会沈信卿、中华学艺社郭沫若、武昌文华公书林韦棣华、上海圣约翰大学图书馆海斯女士、沪江大学图书馆汤姆生女士、北京图协袁同礼等40余个社会团体数百人参加了欢迎会,由杜定友担任鲍士伟的翻译 29 。

晚上,鲍士伟、陶行知等分别作了演说。

鲍士伟 此次考察为时几两月,游历区域之广,为省十,为大城十四 30 。

据记载,鲍士伟所参访的14个城市是上海、杭州、苏州、南京、长沙、汉口、武昌、开封、太原、北京、天津、济南、奉天 31 及曲阜 3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