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与控制的统一_德里达解构主义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合集下载

解构主义翻译观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

解构主义翻译观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
义也 不 应 高 于译 文 。
代 出现 的 解 构 主 义 对 翻 译理 论 产 生 了 巨大 的 冲 击 。在 解 构 主 义 的
翻 译 视 角下 , 文 没 有 固定 的 意 义 , 原 文本 意 义者 不 再 是 原 文 的 附庸 . 而应 该 发 挥 更 大的 作 用 。译 者 的 主体 性
得 到 了充 分 的展 现 。
2译 者 的 主 体 性
理解“ 者主体性”首先要理解“ 译 , 主体 性 ” 的含 义 。从 哲 学 上 讲 . 体 性 是 指人 作 为 主体 的 规 定 性 , 不 是 主 体 作 为 人 的 规 定 主 而 性 。主 体 作 为人 的规 定 性 被称 之 为 人性 , 人 作 为 主体 的规 定 性 而
引 言
长 期 以来 , 论 是 在 中 国 还 是 外 国 , 者 的 主 体 性 一 直 没 有 无 译 得 到 充 分 的重 视 。人 们 的关 注 点 总是 集 中在 语 言 层 面 上 , 为 翻 认 译 就 是 把 一 种 语 言转 换 成 另一 种语 言 , 者 必 须 严 格 按 照 原 文 进 译 行 翻 译 .准 确 表 达 原 作 者 的创 造 意 图 。译 者 被 冠 以 各 种 称 谓 , 如
1解 构 主 义 翻 译 观
解构 主义 , 称后结构 主义 , 2 又 是 0世 纪 6 O年 代 现 的一 种 后 现 代 主 义 思 潮 , 代 表 人 物 有 雅 克 ・ 里 达 (aq e e ia 、 其 德 Jcu sD . d )
米 歇 尔 ・ 柯 ( ce F u al 、 兰 ・ 福 Mi l o c ut 罗 h ) 巴特 ( o n a h s 和 保 R l dB  ̄ e ) a 罗 ・ ・ ( a l eMa ) 。他 们 将 解 构 主 义 引 入 翻 译 理 论 , 翻 德 曼 P u d n 等 给 译 研 究 注入 了新 的 活 力 和 生 机 ,逐 渐 形 成 了解 构 主 义 的 翻译 流

论德里达解构思想的建构精神——翻译学视角下的阐释

论德里达解构思想的建构精神——翻译学视角下的阐释

On the Constructive Power of Derrida's Deconstructionism——An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Translatology Perspective
作者: 王军平[1];陈忠良[1]
作者机构: [1]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外国语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外国语学院山东威海山东威海
出版物刊名: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主题词: 翻译理论;德里达;解构主义;建构精神
摘要: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是西方后结构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在对索绪尔创立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及其理论的反思和颠覆中建立起来的。

而源于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的翻译观,也闪烁着反叛甚至否定传统的犀利锋芒。

它的思想实质是反对二元对立,否定终极、超验的意义,挑战原作者与原作的权威地位,重塑译者的身份和译文相对于原文的平等性。

而在国内翻译理论界,对于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以及解构翻译观的解读,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产生了诸多的误解和分歧。

不可否认,解构主义理论本身虽然有诸多的局限性,但其所蕴涵、倡导的解构精神,对于开拓研究视野、深入认识翻译的本质、建构更加科学理性的翻译理论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德里达解构主义视角下中国当代翻译理论建构

德里达解构主义视角下中国当代翻译理论建构

s e n c e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a n d e s t a b l i s h i n g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s y s t e m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t u d y .W h a t we s h o u l d d o i s t O d e v e l o p t h e c o n — s t r u c t i o n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t h e o r i e s s c i e n t i f i c a l l y b y b l e n d i n g t h e e s s e n c e o f Ch i n e s e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a n d we s t e r n r e s e a r c h
me t ho ds f or t r a ns l a t i on s t u di e s . Ke y wo r ds: Der r i d a; T r a ns l a t i on p e r s p e c t i ve of de c on s t r u c t i oni s m ;Co ns t r uc t i on of t r a ns l a t i on t h e or i e s
德里达解构主义视 角下中 国当代翻译理论 建构
赵 传 递
( 淮 海 工学 院 国 际 学 院 ,江 苏 连 云 港 2 2 2 0 0 5 )
摘 要 : 目前 我 国 的翻 译 理论 研 究 正 处 于解 构 主 义 多元 化 的 阶段 , 解 构 主 义 翻译 观 的 新 思路 和 新视 角 对 于 我 国 当代 翻 译 理 论 建设 有 着 的 积 极 作 用 。不 可 否 认 解 构 主 义理 论 本 身 有诸 多的 局 限 性 , 但 其 所 蕴 涵 、倡 导 的 解 构 精 神 ,对 于 开 拓

解构翻译理论中译者地位

解构翻译理论中译者地位

浅谈解构翻译理论中译者的地位摘要:作为一项改革性的理论,解构主义颠覆了传统的西方哲学。

其影响下的解构翻译理论反对原文的绝对主导地位,大大提高了译文和译者的地位,并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本文引用了雅克·德里达和其他一些翻译学家的观点,旨在从解构翻译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译者的地位。

关键词:解构主义雅克·德里达译者地位雅克·德里达(1930-2004),法国著名哲学家,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

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德里达发表了一系列具有高度影响力的著作,包括《论文字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解构主义由此确立。

法国总统希拉克曾高度评价过德里达,“因为他,法国向世界传递了一种当代最伟大的哲学思想,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公民’”。

一、解构主义及其翻译理论对于解构主义的定义,连德里达本人都说“没有一个简单公式化的答案”。

解构主义,又称为后结构主义,它的出现被视作是对传统结构主义的颠覆,旨在破除逻各斯中心主义。

“逻各斯”来源于希腊语,意思为“语言”和“定义”,代表着本质、真理和绝对。

德里达认为,在欧洲历史中,逻各斯中心主义广泛存在,直接体现于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如语言问题上的种族优越和语音中心观点。

德里达解构主义的核心就是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反对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思维方法,反对绝对的非黑即白的理论。

解构主义最初发端于哲学,后逐步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翻译理论体系。

于是,解构翻译理论流派便应运而生了。

解构主义中最重要的术语就是延异(différance)。

延异,顾名思义,包含了两重含义:一为不同、相异;二为推迟、延期。

延异说明,意义在被解释时不断推迟到来,处于缺席状态,具有不确定性。

因而文本也是不确定的,是一个开放、不完整的体系,而不是封闭完整的系统。

解构主义更像是一种文本分析法,运用解构翻译理论分析文本的过程就像是剥洋葱。

把文本看做洋葱,一层层地剥开,得到文本所想表达的实质。

国内近20年译者主体性研究综述

国内近20年译者主体性研究综述

国内近20年译者主体性研究综述□王芳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本文对近20年来国内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通过梳理中国知网(CNKI)的数据库,笔者将国内学者研究的内容分为五个方面,即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不同理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如何发挥译者的主体性,旨在进一步阐释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在翻译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为译者主体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方向。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2021)12-0024-03自20世纪90年代,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和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éLefe-vere)在其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一书中提出“文化转向”的概念以来,翻译研究开始注重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及发挥的作用。

近20年来,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译者主体性进行了研究,包括阐释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不同理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如何发挥译者的主体性等。

显然,译者主体性的地位不断得到重视。

1译者主体性译者是原文和译文、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中介,传统观念则认为翻译始终处于一种“被遮掩、被压制、被排斥的状态和仆人状态”。

袁莉(2002)指出,翻译活动过程中的“唯一的主体性要素”便是译者,认为“翻译的实质不是为了还原原作品的意义,而是译者对原文的一种理解过程,不仅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也是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自我本性的一种深度诠释。

”许钧(2003)认为,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艺术人格自觉”,这种艺术通过译文体现,而译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创造力是该艺术的核心。

查明建和田雨(2003)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表现为“译者自觉的文化意识、文化创造性和审美独特性”,因此,翻译的主体是译者。

从解构主义视角看林译《黑奴吁天录》中的译者主体性的开题报告

从解构主义视角看林译《黑奴吁天录》中的译者主体性的开题报告

从解构主义视角看林译《黑奴吁天录》中的译者主体性的开题报告解构主义是一种文献批评理论,强调文本的复杂性和不一致性,认为真相不存在,所有的语言和文字都是建构对话和解释的。

对于文献翻译来说,解构主义理论认为文献翻译不是直接的语言转换,而是对原始文献和目标文献之间的交互关系的一次解构和再建构。

因此,从解构主义角度看待林译《黑奴吁天录》的译者主体性,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这个翻译中的主体性作用和影响。

首先,翻译作为一种文本再创作过程,消除了原始文献与目标文献之间单纯的语言转换,而是在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黑奴吁天录》的翻译中,林译者在理解原文时,考虑了原文的背景、上下文的呼应以及原文在当下社会的语言特点等,这个解读体现了译者主体性对目标文献的重建工作。

其次,解构主义反对固执的意识形态或文化固执的观点,而往往把人性和个人主义作为论点。

在林译的《黑奴吁天录》中,林译者深入体悟了作品中表现出的黑人奴役生活的痛苦和哀愁,针对作品中几个重要场景和重难点,林译者运用语言学和文学批评学中的一系列理论工具,而不是盲目地保留原文的语言,从而揭示了人性的真实面貌,呈现了作品背后的深刻寓意,展现了林译者对翻译主体性的浓厚关注。

最后,解构主义理论认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是不可回避和必须接受的事情,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总体。

在林译的《黑奴吁天录》中,林译者高度重视精神上的主体性,并不断扩大自己的思维边界,不断试探和探索,尝试借助梳理语境、寻找翻译的合理性等方式来探索和重塑原作背后的深远思想,为读者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背景,以此体现出林译者的个性和主体性。

总之,解构主义角度下的林译《黑奴吁天录》的译者主体性的探讨,可以清晰地阐述翻译中的主体性与目标文本的关系、提高翻译作者面对文献翻译时自身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影响翻译主体性运用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对译者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阐释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综述

阐释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综述

阐释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综述王瑞琼译者主体性研究近年来在翻译研究中反复提及,译者早已不再是诸多学者口中的“仆人”。

译者作为一个客观的存在,是原作与译本之间的“桥梁”,而这是一座会思考的桥梁。

译者选择翻译何种文本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正与乔治·斯坦纳的翻译阐释学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 引言译者主体性研究已成为中国译学界研究的新趋势,译者被认为是一部译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译者首先是一个人,每个人都会存在感情偏差,就会因为成长环境、文化背景以及心理构建等等因素对翻译的过程造成各种各样的影响,正是这样后来才出现了译者“创造性叛逆”的研究,是译者给了原作第二次生命。

研究译者主体性,其实就是在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翻译。

2 何为译者主体性?2.1 译者主体性的定义译者主体性是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查明建,田雨2003)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忠实原文本以正确传达原作者的意思,同时译者还需要承担另一个创作者的身份,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情感体现来再现原文本的意思。

正是因为译者的能动性才会有“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激烈争论,才有“创造性叛逆”的争论。

这也正是译者的主体性的有力体现。

主体性最根本的内容是人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简言之是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

(陈先达 1991:115)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主动性的一面,就必然会有受动性的一面。

2.2 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方法和视角2.2.1 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方法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方法采用穆雷(2010:13)的分类,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范式,也有学者会把两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应用。

翻译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具体的研究还是需要深入到实证的研究,再用理论研究作为支撑。

在译者主体性的实证研究中,个案研究方法较为普遍,且基本都是从微观角度来分析。

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摘要】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过程始终。

但在译者主体性不能无限度地发挥,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译者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限制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优秀的文学译作。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发挥;制约;异化;归化1译者主体性理论的确立在传统译论中,作者中心论和原著中心论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

如“译者, 舌人也”,“译者是职业媒婆”,“译者是文化搬运工”等。

这体现了作为主体的译者在翻译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 西方翻译界提出了翻译的“文化转向”问题,尤以苏珊·巴斯内特( Susan Bassinet ) 的《翻译、历史与文化》( Translation , History and Culture) 为代表。

之后,翻译研究从单纯的语言学角度进入到语境、历史、文化的宏观大环境中。

查明建和田雨把译者主体性界定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1]2译者主体性的发挥2.1选材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译者主体性首先体现在译者选材的主体性上。

选材是创作的第一步。

译者选材时必须既了解自己又了解作品,不善说理的人不必译理论书,不会作诗的人千万不要译诗。

分析“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很容易就可以看到译者选材的主体性:郭沫若之钟情于雪莱,徐志摩迷恋于拜伦,闻一多醉心于勃郎宁的十四行诗,梁实秋则竭尽心机把莎士比亚推荐给中国读者(陈福康,2000:285)[2]。

2.2翻译创作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根据现代阐释学的观点, 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

一个文本完成之后, 其意义取决于读者对它的理解。

这与传统翻译研究中追求作者原意的思想大相径庭。

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作品内容传达给读者, 原作者的原意根本无处可寻, 那么译者努力忠实的便是作品本身, 而并不是原作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有用的、 最适当的经 济的翻译 ∀ ( D errida , 2004 : 427) 。也就 是说 , 译文在质和量的 法则上都要等同于原文。 显然 , 这种原则 是建 立在 语言 单一 性的 基础 之上 , 其内 在的矛盾与简单 化使 其不可 能完 全实 现。语 言具 有不 可简 约的多义性 , 在翻译中 要兼顾 ! 质 ∀和 ! 量 ∀都要等同于原文的 原则是很难办到的。由于两种语言 的文体 特征、 表达方 式以 及各自所处的文化之间的差异 , 译文不 可能在 质和量上 同时 对等于原文。下面的例子就能表明这一点 : ! I don t g ive a stuff abo ut spor ! t I ve go t 4000 tobacco w o rkers in m y co nstituency. W ha t about m y sea ? t∀ ! W ha t about yo ur lung s ? ∀ I sa id. ! M y lung s are fine , ∀ he sna rled. ! A nd he do esn t brea the thro ugh his sea, t ∀ said Berna rd. ! 体育 , 我一点也 不在 乎 ! 要知道 在 我的 选区 内有 四千 烟草工人 。 我的 sea, t 怎么样 ? ∀ ∋ ! 你的肺部怎么样呢 ? ∀我说 。 ! 我的肺部很好 , ∀他吼叫起来 。 ! 噢 , 他呼吸不用臀部 , ∀ 伯纳德说 。 ( 张南峰 , 2004: 174) 在本例中译者为了 ! 质 ∀ 的原 则而不 得不违 反 ! 量 ∀ 的原 则增加译者注。德里 达认 为 , 在 遇到 同形 异义 词的 翻译 时 , 严格传统意义上的 翻译 便遇到 了不 可逾越 的界 限 , ! 它 必然 使人失去翻译的效果、 翻译的经济、 翻译的 策略 , 不然就 要增 加一个解释 , 那种 译者 注的 解释 , 这种 情 况始 终具 有最 大的 相关性 , 但即 使 在最 好 的情 况下 也 表明 了 翻 译的 无 能或 失 败 ∀ ( D err ida , 2004 : 429) 。完全 遵守 ! 质与 量 ∀ 原则 绝对 意义 上的翻译 , 就如同欠给 夏洛克的一磅肉 ( 不能流 一滴血 , 而且 又不能多也不能少 ), 是一项无法偿还的债务。 3 . 3 ! 慈悲调剂 法律 ∀使翻译得以进行 德里达以 #威尼斯 商人 ∃ 中 的一幕 为喻 来说明 翻译 的失 败。但翻译必须得以进行 , 以 便债务 得以偿 还。为了使 翻译 的债务得以偿还 ( 此处 是隐 喻 , 翻译被 隐喻 为一磅 肉与 一笔 钱之间的转换 ), 鲍西亚说 ! 犹太人 必须慈 悲 ∀, 必须 用 ! 慈悲 调剂法律 ∀, 这 样翻 译 才能 得以 进 行。因 为 ! 慈 悲不 是勉 强 的 , 它像甘霖 , 自天而 降 ; 它有 双重 的福 佑 , 赐 福给 那施 者和 受者。它在最有权威的人手里是最 有权威 的 ; 它比皇冠 更适 宜于帝王的身份 ; 他的 宝杖 是人间 权威 的象 征 , 这 权威 即是 帝王的尊严的标记 , 亦 即是 帝王之 所以 令人 敬畏 的缘 由 ; 而 慈悲却在王权之上 , 它 占据国王的心 头 , 它 是帝王 的象征 , 以 慈悲调剂 法 律 的 时 候 帝 王 是 最近 似 上 帝 的 了。 ∀ ( D err ida , 2004 : 437- 438) 鲍西亚知道 , 在 翻译 中 绝对 的忠 实与 对等 是不 存在 的 , 就像欠给夏洛克的一磅肉一样 , 不能 保证不 流一滴 血。必须 通过 ! 慈悲调剂法 律 ∀, 翻译 才能进 行。在鲍西 亚看 来 ! 慈悲 调剂法律 ∀即是 用 ! 不忠 实 ∀ 来取 代 ! 绝对 忠实 ∀。 在鲍 西亚 的调节下 , 翻译从而得 以进行。 3 . 4 翻译不是操纵 , 翻译必须应对他者的呼唤 德里达通过这个隐喻 , 在说明翻译 的失败 以及传统 翻译 观内在矛盾的同时 , 也 尖锐地指出和批 评了鲍 西亚对翻 译的 操纵与摆布。
著、 无限地区 别于 原著 的。而 这很 妙。因为 , 翻译 在一 种新 的躯体、 新 的 历 史 中 打 开 了 文 本 的 崭 新 历 史。 ∀ ( 德 里 达, 2001 : 25) 第二 , 原著之所以至高 无上也 是由于 人们认为 原著 具有原创性 , 而 译 著只 是 拙 劣的 模 仿。翻 译 理论 家 德莱 顿 ( D ryden) 就曾说 , 译者 就 ! 好像戴着脚 镣在绳子 上跳舞 , 他可 以小心翼翼 避 免摔 下来 , 但不 能指 望 他的 动作 优 美 ∀ ( Rob inson , 2006 : 175) 。然而解构主义 消解了 原著 的原创 性 , 它认 为任何文本都带有其他文本的 印迹 ( trace), 文本是由 各个时 代各种文本留下的印迹拼凑而成 的 , 是 由各种 印迹组成 的网 络和结构 , 而这种结构 并不是封闭的。 这样也 就没有所 谓的 原文与译文的区别了 , 原文实际上早 已经是 译文了。这 种情 况被称之为 文本 的互 文 性 , 互文 性 消解 了 原 文与 译 文的 区 别 , 消解了原著的原创地位。正如本雅明 ( B en jam in , 2004) 所 认为的那样 , 原著 和译 著都 是花瓶 的碎 片 , 它 们之 间是 一种
作者简介 : 庞学峰 , 助教 , 硕士 , 研究方向 : 翻译研究
59 dental s ignified) 。这一切 都使 得译 者的 主体 性得 到了 发挥,
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有了 更大 的发 挥空 间。这些 全新 的观 点 也使很多人认为 : 解构主义关照 下的翻译 观使译 者的主 体性 得到了无限的 上 升 , 以至 于 译者 可 以随 意 地摆 布 和操 纵 原 著 ; 更有不负责任的译者从解构 主义那里 为他们 的胡译 和乱 译找到了依据。事实上情况并非这 样 , 德 里达在 论述翻 译的 著作中更显示出他 对翻 译中 他者 的关 注。解构 主义 语境 下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控制是统一的 , 它们 都是建 立在德 里达 解构主义哲学和语言观上。
发挥与控制的统一
共生与互补的关系 , 在 翻译中 原著 必然 经历 了变 化与 更新 , 翻译文本延长了原著的 生命 , 是 原著 后来 的生 命 ( afterlife), 原著必须依赖译著才能延续自己的生命。 这一切都使译者的主体性得到 了彰显 , 译者 的创造 性有 了很大的发挥空间 , 译者 的地 位也 得到 了提 升 , 译者 的作 用 也不再是 ! 媒婆应 稍加遏 抑 ∀ ( 陈福康 , 2000: 257 - 258) 。正 如本雅明 ( 2004) 所 认为 的那样 , 译 者是致 力于 语言 的整体、 语言的神圣成长 ( ho ly gro w th), 而 作者 只是致 力于 具体的 语 境效果。 但这是否就意味着译者能够随 意地摆布 和操纵 原文呢 ? 情况并非如此 , 德里达 对翻译 的论述 则更强 调了对 他者 ( the other) 的关注 , 翻译必须应对他者 的呼唤 , 致力于 对差异 的关 注。 3. 译 者主体性发挥与控制的统一 3. 1 巴别塔与翻译的债务 德里达在他的 #巴别 塔之 旅 ∃ ( D es T our s d e Babel ) 一 文 中 , 通过讲述圣经 中有 关闪族 人要 建立 语言 通天 塔的 故事 , 论证了语言的源头即 是差 异 , 是混 乱和 多义 的 , 语言 之外 不 存在超验的所指。上帝解构了语言 的通天塔 , 从 此开始 了翻 译的债务 , 因为上 帝要求 翻译 , 以 便使 人类 通晓 并遵 从他 的 法律 ; 但同时他又 阻止 翻译 , 以 阻止 人类 的联 合。上 帝解 散 了人类 , 混乱了他们的语言 , 并用 自己的 名字 ( Babe l) 给 这座 塔命名 : ! 在这 之上 , 他宣 布自 己的名 字 : 巴别、 混 乱 , 这样 耶 和华使地球上的 语言 变得 混乱 ∀ ( D err ida , 1985: 169) 。专 有 名词 Babel打破了语言的超验所指 , 语言一开始 就是多义的。 语言不可简约 的 多义 性使 得 绝对 的 翻译 变 得不 可 能 , 因 为 ! B abel∀是上帝的名字 , 但又指代那 座塔 , 同时又有 ! 混乱 ∀ 的 意思。正是由 于语 言不 可 简约 的多 义 性 , 格雷 厄 姆 ( Joseph F. G raham ) 在翻译文 章标题 ! D es T ours de Babe l∀ 的时 候 , 就 保留了原文而没有翻译。 3. 2 ! 质与量 ∀ 原则的内在矛盾与简单化 德里达解构了书写和言语的关 系 , 以 及卢梭 意义上 的各 种补充 ( supp le m en t) 等 , 他在 ! W hat is a % re lev ant& tion? ∀一文中也以 同样 的方 式 然后从中发现其 内在 的矛 盾 等的翻译 , 即绝对的可译性。 在该文中 , 德里达指 出 , 按照 通常 人们对 ! 确 当的 ∀的 理 解 , 确当的翻译被认为是 ! %好的 & 翻译 , 与人们的期待相 符合 的翻译 , 简言之 , 履行 了使 命、 偿还 了债 务、 完成 了任 务或 职 责的一种表达 , 同时又在接收语 言中抄写 了对原 文最适 当的 ( re lev ant) 对等物 , 最 正确 的、 合 适的、 相 关 的、 充分 的、 适宜 的、 明确的、 单声的、 惯用的语言。 ∀ ( D errida , 2004 : 426) 这种确 当 的 翻 译 要 求 译 文 符 合 两 个 经 济 法 则 , 即 质 ( qua lity ) 和量 ( quan tity ) 的法则。质的法则要求 ! 用最可能适 当的方式 , 最可能 相关的 方式 , 把 原文 里最 恰当 的意 思搬 回 家来 ∀ ( D errida , 2004 : 427) 。量 的原则 指的 是翻 译中 被称 作 词语的词汇单位的 数量问 题 , 翻译 必须 在量 上等 同于 原文。 ! 确当的翻译就是指在这两种经 济的意义 上 , 达到 最可行的、 transla 先承 认其 存在 的合 理性 , 解构 了绝 对意 义上 完全 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