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视角下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批判反思

合集下载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英汉语言禁忌的解构
与建构相反,解构是指分析和研究英汉语言禁忌的方法。通过运用语言游戏、 幽默、讽刺等策略,我们可以解构语言禁忌。
在英语中,许多作家和表演艺术家善于运用语言游戏和解构来揭示和挑战语 言禁忌。例如,马克·吐温在其作品中经常运用幽默和讽刺来挑战社会上的语言 禁忌。同样,在汉语中,许多作家和艺术家也通过解构语言禁忌来揭示社会现实 和表达个人观点。
1、语言文字的分解:将汉语言文字分解为不同的层次和单位,如音韵、字 形、词汇等,并分析各层次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2、重构和分析:在分解的基础上,对汉语言文字的结构、语法和语义进行 重新构建,深入分析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历史和思维方式。
3、对比与参照:将汉语言文字与其他民族语言文字进行对比和参照,找出 汉语言文字的独特性和普遍性。
解构主义的特点在于其反传统、反权威、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它认为传 统和权威都是一种限制和束缚,阻碍了事物的自由发展。同时,解构主义认为二 元对立是一种虚假的观念,现实世界是多元、相对、流动的。
二、解构主义建筑的发展与特点
解构主义建筑是解构主义思想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它反对传统建筑的 规则和对称性,追求建筑的自由发展和变化。解构主义建筑的特点在于其奇特的 形式、不稳定的结构、不规则言文字学的 知识,我们可以对文字进行巧妙地安排和处理,以达到暗示答案的效果。例如, 可以采用离合、会意等修辞手法来暗示答案。在制作灯谜时,我们需要充分发挥 汉语言文字学的想象力,才能制作出高水平的灯谜。
另外,灯谜的答案也是汉语言文字学运用的重要方面。灯谜的答案应该具有 隐蔽性,同时又不能太难以猜出。在确定灯谜答案时,我们需要灵活运用汉语言 文字学的知识,比如可以采用谐音、假借等修辞手法来设计答案。同时,我们还 需要注意答案的简洁性,让猜谜者能够轻松地猜出答案。

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琐思(转载)

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琐思(转载)

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琐思(转载)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

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

到二十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强烈。

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得较广。

后现代主义只是一种建筑技巧上的美学策略,一种后现代艺术家运用古典语言来解构现代建筑的具体实践,其结果就应另当别论了。

正像加拿大学者泽德勒在《后现代建筑与技术》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对现代建筑的普遍抵制,并不是建筑在反对其原则的基础上,而且基于它们造成的千篇一律的形式,后现代主义建筑试图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形式是非常合乎情理的反应。

”一方面,后现代主义者并不承认古典建筑背后所隐藏的那种深层的宗教观念与伦理情感;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者也不认为现代建筑的科学准则就一定高于古典建筑的宗教或伦理精神。

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并无一致的理解。

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现在,一般认为真正给后现代主义提出比较完整指导思想的还是文丘里,虽然他本人不愿被人看作后现代主义者,但他的言论在启发和推动后现代主义运动方面,有极重要的作用。

文丘里批评现代主义建筑师热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应是“保持传统的专家”。

文丘里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

他主张汲取民间建筑的手法,特别赞赏美国商业街道上自发形成的建筑环境。

现代哲学中的解构主义思潮

现代哲学中的解构主义思潮

现代哲学中的解构主义思潮解构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现代哲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思潮。

它对传统的哲学观念进行了质疑和解构,旨在揭示意义的不确定性和语言的限制。

本文将介绍解构主义的概念、核心理论和重要代表人物,并探讨它对哲学和文化领域的影响。

一、解构主义的概念解构主义起源于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思想,它与结构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立。

解构主义意味着去除传统哲学理论的固定结构和含义,通过分析和批判来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和问题。

它强调意义的多义性和悖论性,并认为语言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二、解构主义的核心理论1. 德里达的批判性修辞学:德里达认为语言是不稳定、欠缺确定性的。

他提出了“差异原理”,即意义的产生依赖于符号之间的差异。

他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揭示了语言的内在结构和隐含的潜意识。

2. 文本解构:解构主义强调文本的多义性和开放性。

它拒绝固定的解释,并主张对文本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和解构,从而揭示出其中隐藏的意义和矛盾。

3. 主体的颠倒:解构主义否定主体的存在和稳定性。

它认为主体是由语言和符号建构的,并随着不同的语境和解读而不断变化。

相较于结构主义的主体观念,解构主义将主体视为一个不断被建构和颠倒的概念。

三、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1.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作为解构主义的奠基人,德里达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批判性修辞学和对二元对立关系的质疑,推动了解构主义的发展。

2.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福柯关注权力、知识和身体的相互关系,他通过“考古学”方法论揭示了现代社会的权力机制和话语体系,并对传统观念进行了解构性的批判。

3.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çois Lyotard):利奥塔在其著作《后现代条件》中提出了“元敘事”的概念,强调对大敘事的批判和对小敘事的关注,从而解构了现代主义信仰。

当代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

当代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

当代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在当代哲学领域,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后现代主义源于20世纪后期,主张批判性地审视现代性的观念和结构。

它挑战了传统的哲学观点,试图打破固有框架和二元对立,强调多元化、相对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

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后现代主义在当代哲学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是对权力、真理和知识的怀疑态度。

它认为知识和真理是相对的,受历史、文化和语境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挑战了现代哲学中的大敘事,主张没有绝对的真理和价值观念。

例如,法国哲学家德里达(Derrida)提出了解构主义,强调文字的多义性和语言的不稳定性,从而颠覆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影响后现代主义不仅影响了哲学领域,还深刻地影响了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

在文学作品中,后现代主义以其碎片化的叙事、模糊的现实边界和自我反思的风格吸引了众多作家的关注。

艺术家们通过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绘画等形式表达对现实的怀疑和批判。

建筑领域也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打破了传统建筑的规范和限制,追求个性化和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的批评与反思尽管后现代主义在思想界引起了广泛讨论,但也受到了批评和质疑。

一些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过于悲观和怀疑一切,导致了对真理和价值的相对主义观点,削弱了思想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后现代主义也被指责为过于抽象和难以理解,使得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

后现代主义的未来展望尽管后现代主义存在诸多争议,但其对当代哲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挑战了传统的观念和结构,促使人们更加开放地思考和探讨。

在未来,后现代主义或许会继续影响我们的思想和文化,激发更多的创新和变革。

在当代哲学中,后现代主义扮演着重要角色,引领着思想的风向。

尽管存在争议,但后现代主义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打开了思想的新视角,促使我们审视和重新思考那些久经沉淀的观念。

因此,我们应该持开放的心态接纳后现代主义的启示,努力探索更加多元和包容的哲学世界。

后现代解构主义

后现代解构主义

什么叫"解构"呢?"解构"这个词,单从字面上理解,一个"解"字意为"解开、分解、拆卸";"构"字则为"结构、构成"之意。

两个字合在一起引伸为"解开之后再构成"。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一词正式出现在哲学范畴内应该是从1966年德里达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人文研究中心组织的学术会议上的讲演开始。

当时36岁的德里达把矛头指向结构主义,对西方人几千年来所崇拜的确信无疑的"真理"、"思想"、"理性"、"意义"等打上问号。

为了有助于理解"解构主义",我们在这里必须对"结构主义"作以简要介绍。

结构主义是本世纪前中期有重大影响的一种哲学思想。

结构主义哲学所说的结构指的是"事物系统的诸要素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联结方式"(《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

结构主义强调相对的稳定性、有序性和确定性。

然而结构主义的问题出在:没有任何结构是一成不变的。

人们指出结构的稳定性是不存在的。

例如人们欣赏一部文学作品,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联想,这样作品的静止结构在观者的欣赏中成了运动变化的东西。

德里达从这种观点引发出去,大作文章,他指出语言系统的能指与所指是有偏颇的,是脱节的。

正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易·系辞上》)。

因而,他开启了一个"解构主义的时代"。

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的一切领域,一切固有的确定性,所有的既定界线,概念、范畴、等级制度,在他看来都是应该被推翻的。

"(包亚明《德里达解构理论的启示力》)后现代主义是指现代的后期,一种对现代表达方式甚至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的颠覆和反叛。

后现代建筑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后现代建筑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后现代建筑”一般特指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但是在学术界,“后现代”的概念又不仅仅是风格流派意义上的,它还有时间上的意义。

所以,后现代建筑不仅指后现代主义建筑,还应包括“后现代时期”的建筑这样一层涵义。

以这样的角度去看西方当代建筑,我们就会在纷纭众多的“流派”中找出某些有着相近指向的倾向。

当然,在正在进行着的“后现代时期”,后现代主义仍然是重要的。

1刚刚过去的80年代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取得丰硕成果的时期。

在这10年里不仅产生了约翰逊的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总部大楼、格雷夫斯的波特兰大厦、斯特林的斯图加特新州立美术馆(见封四)、矶崎新的筑波中心等里程碑式的作品,还由于詹克斯这样的理论家的“鼓吹”以及有关后现代主义的研究在文艺和整个文化领域的日益深入,使后现代主义建筑一度成为80年代西方建筑的主流(注1)。

综观后现代主义建筑,至少可以概括出五个主要特征:1.强调传统和历史主义。

可以说对传统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不同风格,这里所说的传统,不仅仅是指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还包括经过抽象和个人化的传统建筑符号。

而一些日本建筑师则将传统理解为民族文化中具有特质的东西,倾向于从传统文化的精神上把握它。

在理论上,后现代主义有逐渐导入历史主义的倾向。

但是不管怎样,这种对历史主义的强调并没有导向真正意义上的复古主义。

2.尊重现有环境。

这主要表现在对建筑的地方特色和“文脉”(Context)的重视上。

可以看到,后现代主义对现有环境的尊重是建立在对现代主义建筑反思的基础上的。

现代主义强调单体建筑的重要性与表现欲,后现代主义则尽量消减它在环境中的突出地位,力图与环境相融合,创造出丰富的街貌乃至城市景观。

但这又绝不是完全把自己埋没掉,而是要达到更深层的吸引人并表现自己的目的。

3.装饰性与隐喻性。

后现代主义对装饰和隐喻性的偏爱可以说完全走向了背向现代主义的另一个极端。

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对符号学和色彩学往往都有着精深独到的研究。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西方传统文化的特点是重视中心、维系结构、尊重历史等等,而后现代主义则反其道而行之,以逆向思维分析方法极力推崇边缘、平俗、解构、非理性、历史断裂等等,尽管它具有矫枉过正、走向极端的片面性,却也在提醒我们对于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非主流一面的注意,提示我们在分析社会生活、文化生活时要辩证地看待理性与非理性、中心与边缘、崇高与平俗、结构与解构、连续与断裂等关系,这有利于我们辩证地吸取西方传统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各自可取的一面,而抛弃其各自的缺陷。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20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一个设计运动流派,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形成于美国,很快波及到欧洲及日本,经过3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理论基础,并由建筑领域扩散到其他的设计领域尤其是工业设计领域。

根据各种描述、争论的文章来看,后现代主义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其中包括了各种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念、流派、风格特征,似乎是一个大杂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它们都是西方工业文明发展到后工业时代的必然产物,都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中产生出来的,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动或修正。

查尔斯&S226;詹克斯第一个将后现代主义引入设计领域的英国建筑评论家是查尔斯&S226;詹克斯,他被公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辩护人;第一个向现代主义宣战的是美国建筑师罗伯特&S226;文图里。

1966年,罗伯特&S226;文图里发表了他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一书,在书中,罗伯特&S226;文图里首先肯定了现代主义对于设计的贡献,然后,大胆地提出了与现代主义不同的观点,对现代主义思想中的国际主义风格进行了无情的抨击,被认为是“继1923年勒&S226;科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之后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

文图里指出国际主义风格已经走到了尽头,成了设计师才能发挥的桎梏,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不同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来满足社会生活多样化的需求,摒弃国际主义风格的一元性和排他性,创建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体系,他的这种言论和主张,在启发和推动后现代主义的运动中起到了航标灯的作用。

后现代主义在艺术领域的表现和影响

后现代主义在艺术领域的表现和影响

后现代主义在艺术领域的表现和影响一、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要特征后现代主义艺术是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它对现代主义的单一叙事和权威观念进行了挑战和解构,展现出多元、混杂和反思的特性。

1.1 拆解现代主义的元叙事后现代艺术家拒绝接受现代主义所推崇的宏大叙事,即认为历史和社会有一个统一的进步方向。

他们认为这种元叙事是主观的、片面的,甚至可能是压迫性的。

因此,后现代艺术作品往往呈现出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的特征,以此来揭示和质疑这种叙事的权威性。

1.2 多样性和混杂性:拼贴与引用后现代艺术中的多样性体现在它对各种风格、媒介和文化的包容性上。

艺术家们常通过拼贴和引用不同元素,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高雅与通俗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混合的艺术形式,以此来表达对文化边界和艺术边界的消解。

1.3 对权威和中心的质疑后现代主义艺术挑战传统的艺术权威和审美标准,拒绝承认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或理论可以占据主导地位。

艺术家们通过自我表达和反讽的手法,揭示出权力结构的虚伪和多变,鼓励观众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解读作品。

1.4 语言游戏与自我指涉后现代艺术常常利用语言的游戏性和自我指涉性,让作品在意义的构建上产生自我参照和循环。

这种手法使得艺术作品的含义变得开放和不确定,鼓励观者参与对话和解读,而非被动接受。

1.5 现实与虚构的模糊界限后现代主义艺术模糊了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线,艺术家们经常在作品中融入超现实的元素,或者通过模拟和仿造来探讨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这种方式促使观者重新思考现实的本质,以及艺术在反映现实中的作用。

总之,后现代主义艺术以其独特的手法和理念,对传统艺术形式和观念提出了挑战,为艺术创作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后现代主义艺术是一种对现代主义传统进行反思和挑战的艺术运动,它拒绝单一的真理和权威,强调多元性和相对性。

以下是一些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2.1 波普艺术:安迪·沃霍尔与大众文化的挪用波普艺术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兴起的一种艺术风格,它将大众消费品和流行文化元素引入艺术创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批判反思 摘要:后现代主义建筑是为重塑现代主义建筑形态而发展起来的,包括复兴主义、拼贴主义、地域主义和解构主义等多种建筑风格,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解构主义建筑作为一种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和现象,有其自身的社会背景和存在基础,其最初是一种语言学哲学,其核心概念是反中心、反秩序、反权威和反二元对立。同时,它试图创造有意义的建筑语言,解构主义包含两个方面:形式主义和符号学,在形式主义方面,解构主义建筑通过其形式传达和表达了不同的意义;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它通过对语言结构的重组来打破西方思想史中理性、真理、二元对立等基本观念,尽管解构主义建筑存在一些争议,但它具有尊重地域性、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等积极影响。本文将从解构主义的角度对后现代主义建筑进行批判反思。 介绍 后现代主义建筑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批判,Venturi(1966)认为后现代主义建筑以其丰富多彩的风格和装饰,试图重塑现代主义建筑僵化和非装饰性的形式,强调建筑的多样性、继承性和地域性;[RobertVenturi,?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 1st ed. (New York: Museum of Modern Art, 1966)]Stern and Davidson (2010)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建筑学在努力超越前20年的局限性方面最积极的方向。后现代主义通过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反思和批判,形成了各种建筑风格和流派,包括复古主义、拼贴主义、地域主义和解构主义。[Robert A. M Stern and Cynthia C Davidson.?Architecture On The Edge Of Postmodernism. 1st ed.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0), 32-35]20世纪80年代末,作为后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一部分,解构主义建筑开始得到发展,解构主义建筑虽然存在一些争议,但其对历史传统、尊重地域性以及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旨在从解构主义的角度对后现代主义建筑进行批判性反思。 概述 法国哲学家Jacques Derrida认为解构主义是一种分析符号学的形式,最初它是文学批评中用来解释一种阅读方法的术语,在这种方法中,矛盾的字面意义被证明削弱了任何固定的解释。[C. Norris &A.EBenjamin.?What Is Deconstruction? 1st ed. (London: Academy Editions, 1996)]自那以后,它被作为一种方法应用于视觉艺术和建筑。在这种情况下,解构并不是一种任意的设计方法,相反,它有意识地打破了整个结构,然后重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断裂”空间(图1和图2),即对建筑进行分解、反转、结构转换和重构,得到有机拼凑的新结构。

解构主义建筑有时会被误认为是分割的建筑——无论是简单地分解一个物体,还是将一个物体伪装成拼贴痕迹,如图3所示为著名解构主义建筑大师Peter Eisenman的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城堡,通常人们看到的是表面被分割的建筑形式,实际上建筑师是想将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故事中三个重要情节---分离(分别的阳台)、团聚(结合的教堂)、永恒(永远分离又永远相伴的墓地)融入进建筑中。 Wigley(1993)提出建筑界对解构主义的理解是有问题的,建筑通常被视为抽象概念的物质代表,解构主义建筑关注内在的结构因素以及形式设计,它为传统建筑理论注入了新鲜 血液,为建筑创作带来了新局 图3 面,并且它将在未来继续占据设计空间。[MarkWigley.?The Architecture Of Deconstruction. 1st ed. (Cambridge, Mass. [u.a.]: MIT Press, 2010), 2]此外,解构主义建筑以其“破碎”的理念和非线性设计过程而闻名,作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种形式,解构主义建筑也引起了争议,有人认为解构主义建筑仅与建筑形式和艺术风格有关,但其实也涉及到建筑的特征和技术。 总体而言,解构主义建筑理论既重视历史传统与地域性,同时又保持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Jacques Derrida的建筑解构主义概念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形式主义,另一种是表象和符号学。 形式主义 独特的解构主义建筑设计手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建筑的理解。一方面有人认为这种建筑的形式过于直观没有意义,另一方面,正如Johnson(1988)所说,建筑师一直梦想着纯粹的形式,生产出排除所有不稳定和无序的物体。[Philip RJohnson,?DECONSTRUCTIVIST ARCHITECTURE. 1st ed. (NEW YORK, NEW YORK: MUSEUM OF MODERN ART, 1988), 10]有人认为建筑是通过简单的几何形式(如立方体、圆柱体、球体、圆锥体、金字塔等)建造的,并将它们组合成稳定的整体,遵循防止任何一种形式与另一种形式冲突的构成规则。解构主义建筑师认为纯粹形式本身可以作为建筑语言使用(图4)。

打破、扭曲、旋转传统构成成为解构主义建筑的思考方向,功能与形式的关系也不再对建筑产生重大影响。 两个被广泛熟知的中国解构主义建筑例子是Rem Koolhass设计的中央电视台(CCTV)总部和Zaza Hadid设计的广州歌剧院。前者是一个简洁的解构主义建筑形式的例子;没有太多的元素干扰被用来形成它独特的视觉语言(图5)。然而这座建筑建成后在中国引起了很多争议,有些人认为这种夸张的建筑形式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但事实上Koolhass建筑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建筑对城市文脉的影响设计,现在许多公司过度追求高大、大型、单一结构的建筑,城市里到处都是摩天大楼,但它们忽略了最重要的因素: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Koolhass认为建筑在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城市的整体外观,然后再努力寻找城市的文脉,CCTV新大楼中央有一块空地,路人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不同的景色,同时大楼与周围的街道、公园等区域保持着联系,与城市形成了积极的联系。

图5 虽然CCTV新大楼无论在规模 还是比例上都有一种不和谐的感觉,与周围环境形成强烈对比,但仍产生更深层次的联系和协调,为解构主义建筑树立了新的模式。 Hadid对广州歌剧院的设计也采用了大胆的形式(图6),在建筑立面上几乎找不到一条直线,从而清晰地展示出非几何图像的曲线,这种类型的设计意味着要克服重大的结构和构造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建筑物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技术和形式的妥协,但建成后的结果是它很好地解释了语境和意图,也在文化中也得到了认可,同时被广泛认为是能代表广州精神的新地标。 图6 总之,解构主义建筑看看似忽视了传统,但它又能生动地反映出城市文脉的特点,由于建筑师个人设计理念的差异和建筑技术条件的限制,解构主义建筑必须从绘画转向建筑过程,寻求折衷的结果,解构主义建筑的形式是新鲜的,其通过重组和异化来挑战传统的建筑理念,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创造出一种不断变化的形式。 符号学 解构主义与符号学同样有着密切的联系,符号学是研究符号性质和规律的学科,最早由瑞士语言学家Saussure和美国哲学家Peirce提出,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符号学的研究扩展到建筑领域,形成一套逻辑严密的建筑符号学体系。Derrida的解构主义哲学通过对语言结构 图7 的颠覆来打破西方思想史中的理性、真理、二元对立等基本观念,并被解构主义建筑师转化为具体的设计手法,从而使传统建筑形式法则中被排斥的因素如非秩序、不和谐、不完整等得到解放,人们把解构主义表现出的破碎、新奇与扭曲的符号形式看作是对传统美学的颠覆,然而从符号学的角度去解读这种颠覆却带给人们一种新的视觉享受和意义的传达。Daniel Liberskin对绘画的热爱源远流长,这也是形成他的解构主义建筑风格的重要原因。从他的绘画作品“ Camber Works”(图7)和“ Micromegas”(图8)中我们可以看到,斜线和直线的使用揭示了他心中的音乐和建筑感,Libberskin的抽象绘画和创造性思维影响了他对丹佛艺术博物馆创建的思考。

图8 综上所述,解构主义建筑试图用非理性的状态存在,因为被解构的元素与建筑形式有一定的协调性,所以解构主义建筑也具有象征性和可识别性。解构主义建筑虽然是对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的一种批判,但它在精神层面继承了现代主义建筑对民主、自由与科学的追求,在物质层面上也发展了动态的空间构成,形成它独特的象征语言,也代表着一种进步,它并不是对建筑符号的随意表现,而是强调对建筑内部结构和整体特征的综合考虑,它打破了现代主义建筑语言形式的形式,并以建筑师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人类环境空间进行了新的诠释。 结论 作为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和现象,解构主义建筑有其自身的社会背景和存在方式基础。它反对传统的价值观,试图消除传统的秩序体系,表现出自由的思想过程和变革的态度。它也对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综上可以得出三个结论:一是解构主义建筑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但仍然不能被视为主流;二是解构主义建筑不是对建筑符号的随意表现,而是对建筑设计符号创新的一种有力的艺术手法;三是解构主义建筑批判了传统建筑设计理念,寻求建筑设计的深层次发展。解构主义建筑的思想基础和建筑模式仍然很难脱离传统的审美框架形式,但从解构主义的角度对后现代主义建筑进行批判性反思仍然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