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对技术理性的批判
技术的批判:从马克思到后现代主义

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进行分析 , 而构成 了作为政治 从
学家 的马克 思 的显 著 特 色。在 他 看来 , 技术 的 使用
同“ 榨 ” “ 压 、 排挤 ” “ 、 剥夺 ” 镇 压 ” 和“ 等概念 和 阶级 分析 是分不 开 的 。技 术 的压抑 假 说 , 现为 技 术在 表
技术批判 的理论渊源
可 以说 , 马克思 是 最早 把 技术 同政 治联 系在 一 起考 察 的思 想家 之一 。他直接 把技术 置 于现实 的资
对人 类知识 和文 明具有 巨大 的推动 作用 。这种 作用 不仅 为我们 提供 了满 足 我们 物质 需 要 的手 段 , 且 而 逐 步地成 为左右 现代社 会 和思想 的主要 动力 。另一 个是来 自理 性世 界 的认 同。在 那 里 , 术通 常 被 当 技
积进 步接近 真理 。它包 含 了观察 的中立性 和科学 的
合理性等诸多的科学观的核心信条。
然 而 , 两个 方 面恰 恰 构成 了技术 批判 的主 要 这 来源 。马克思 在他 对 技术 进 步 激 赏 的 同时 , 意识 也 到技术 对工人 及其 生活世 界 的控 制 和压制 。历史 主 义从不 同 的角度 分 析 了一 种 可 疑 的认 识 论 区分 , 也
一
种技术的社会批判。近年 来后现代 的技术政治 学也使 我们进 一步看到技 术本 身及 其在社会 关 系中更 复杂的权
力关系。技 术不是 中立的理性产物 , 也不是人 类和 自然的宿命。现代社 会可能通过保持技 术设计和技 术世界 斗争
的 开放 性 . 实现 技 术 的公 正 性 。 以
关键词 : 技术 ; 力;外在化 ; 权 技术批 判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感性功能, 使人的 日 常生活刻板化, 失去了生活意义 I 的化繁为简的习惯就养成了。 人们相信逻辑学仅仅表 和乐趣_。 1后现代的提出正是源于对现代问题的失望 l 人们把对逻辑的需求植入现象世界解构统一性、 ] 明,
和批判 , 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埃尔伯特・ 伯格曼指 出, 我 崇 尚差异性和创造 性【3 4。
一
、
代哲学学说 ,给人们带来 了一种全新 的思维方式 , f 即 世界—— 之间建立一种关系的任务 。” 3 『J 后现代 主义
以理性的、 科学的 、 逻辑的 、 分析推理 为特征的思考方 式, 这种思考模 式被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至高无 上的。 然而 , 以理性为基础制定 的条理和方法论 , 限制 了人的个性发挥, 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 造成
现代化 过程 中 , 现代 主义走 向了极端 , 向了它的反 : 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 , 走 性 并且后现代主义进
面: 理性变成了纯粹的工具理性或科技理性, 人道和 l 一步认为, 要彻底否定理性, 还必须反对本质主义科 人权服从于工具理性, 人成了工具理性的奴隶, 因而 l 学主义。他们认为, 以理性或逻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
1 ・ 3
周荣华 :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在。 他号召人们 : 让我们向同一整体开战; “ 让我们成 l
罗蒂认为 , 教师的作 用不 在于传授真理 , 而在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为那不可表现之物的见证人; 让我们待续开发各种差 I 激发学生 的想象力 , 必须能够使学生产生对话 ; 小威 异并为维护 ‘ 差异性 ’ 的声誉而努力。 [大卫 ・ ”s ] 格里 f 廉姆E・ 多尔认 为 , 教师无疑是一个领导者 , 但仅 仅是
后现代主义科学观评析

自然辩证法研究Vol.14,N o.10,1998后现代主义科学观评析包国光 王子彦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并风行于西方的一股社会思潮,它在各种文化领域中批判了现代主义观念,欲取而代之。
在现代主义体系中,理性处于核心位置,科学是理性最成功的领域,科学成为衡量是非的标准,合乎科学的就是合乎理性的。
后现代主义者在批评现代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科学的社会功能的同时,也提出了后现代的科学观。
1 现代科学的技术本质海德格尔通过分析近现代的两种突出现象:科学和技术,得出了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具有相同的本质的结论。
为了理解海氏所说的科学的本质是技术的,先看看海氏对技术本质的分析。
(1)近现代技术的展现与本质海德格尔认为技术不仅仅是单纯的工具 手段,技术参与了决定人与世界的关系,参与到现实的建立中。
他说:技术不仅仅是手段。
技术是一种展现(存在)的方式,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一点,那么技术本质的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就会向我们打开。
这是展现的领域。
!∀1#海德格尔对技术展现环节的论述可归纳为四点:主客两极化,功能化,统治化,加工并耗尽。
技术展现的四个环节是统一的,可以用限定和强求这两个概念来概括。
海德格尔说:完全支配技术的这种展现,具有强求意义上的限定的性质。
!∀2#强求!即强迫地要求某种东西进入一定的非自然的状态,达到对技术需要来说合适的内容。
通过对技术展现的环节及其统一性的揭示,海德格尔提出座架!是技术的本质。
座架!(Gestell)取自日常用语,海德格尔赋予了新的含义。
海德格尔对座架进行了规定:强求性的要求会集人,以便把自我展现的东西(自然物)预定为持存物(原料和能源)。
我们现在称这强求性的要求为座架。
!∀3#作为技术本质的座架是这样的一种要求:把人会集!到技术展现中,使他只从有用性、功能性角度取用和理解自然物。
人类中心主义统治自然的意志属于座架,会集起来的强求由人类的活动引发,但却不是由人类决定的。
座架是一种神秘的力量,使人类踏上命定的道路强求自然。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姚文峰(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l10034)摘要: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后现代思潮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日益凸显,以至于在教育哲学界出现了新的后现代教育思潮。
这种思潮以批判的态度对现代主义知识观进行反思,提出质疑,进而建构一种新的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非确定性、情景性、多元性和流动性等特征。
这种知识观给当前我国教育诸多方面(教育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学生观及师生关系……)带来了新的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知识观;启示中图分类号:G4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2-0845(2004)07一0070-03 出处:《教育探索》2004年第7期当今社会正在步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后现代的时代。
后现代社会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与以往有本质区别的社会图景,不仅仅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方法和实践,而且对奠基这些方法和实践的现代主义假设提出疑问,并发展一种既拒绝同时又转变和保存己有事物的新的观点。
后现代主义思潮已波及到艺术、建筑、文学、管理、数学、哲学、政治、科技等各个领域。
教育作为多种学科的交叉,其受到的影响正在日益扩大,以至于在西方教育哲学领域内出现了后现代教育思潮。
这种思潮以批判的态度对现代主义知识观进行重新审视,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而构建一种全新的知识观。
本文主要分析在后现代社会,知识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观念上的转变带来了哪些新的课程与教学理念,以及如何针对新的理念来构建新的工作思路,进一步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观点、原则和方法。
一、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理解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界定,在西方,理论界对此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例如,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利奥塔把“后现代”一词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后现代主义大师福柯提出对传统“知识型”批判的观点;德里达针对“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彻底地批判并主张对现代一切文本运用“解构”策略;而大卫·格里芬则采取辩证否定的态度反思现代性,等等。
论马尔库塞的技术批判理论

(一)对科学技术的批判马尔库塞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是建立在他对人的理解、服务于人的解放目的基础上的。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爱欲,而爱欲的实现又必须以理性和自由为保证,个人只有借助于理性批判的力量,才能洁楚地认识到什么是自已的真正本质和需要,进而在自由的活动中实现它在发达工业社会里,科学技术从两个方面阻碍着人的本质的实现:一方面,科学技术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进而决定了人的生活方式,直接压抑了人的爱欲满足;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导致了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使得异化劳动日益加剧。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作为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消除了人的批判理性,使人变成了单一向度的人。
所以,他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是双重的:一方面,批判科学技术对人的爱欲的压抑;另方面,批判科学技术对人的批判理性的压抑。
(二)死亡意志的支配——科学技术对爱欲的压抑马尔库塞在他的重要论著《爱欲与文明》中,他围绕爱欲与文明的这一主题,达到了对弗洛伊德的继承、补充和发展。
马尔库塞同意后期弗洛伊德的观点,即人有两种基本冲动:爱欲与死亡。
爱欲是一种建立联系和在更高的社会秩序里聚集一起的趋向。
它反抗和推迟了向死亡堕落,是保存一切生命的巨大的统一力量,导致文化。
死亡本能是生物体了解除生命的张力,通过倒退回到更简单状态的内趋力。
(三)技术对人的压抑的主要表现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对人的本质的压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科学技术成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爱欲压抑的根源。
马尔库塞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爱欲压抑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科学技术己经成当代发达工业社会人性压抑的根源。
在《爱欲与文明》中,他提出‘‘基本压抑”、“额外压抑”、“操作原则”等概念来对弗洛伊德的压抑性文明论进行驳斥。
马尔库塞把压抑分为“基本压抑”和“额外压抑”两类。
由于经济上的贫困和克服这种贫困所需的劳动,要造成文化就必然对爱欲作一定程度的限制、压抑和延迟。
这是一种基本的压抑。
它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在一定意义上是合理的,基本压抑所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后现代伦理学汉斯乔纳斯

后现代伦理学:汉斯乔纳斯海德格尔的学生、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约纳斯(Ha Jonas,1903年~1993年)在1979年出版了《责任原理:技术文明的伦理研究》一书。
此书出版后很快就成为了当代的经典之作,于1984年被翻译成英文,于1987年获得德国图书业和平大奖。
约纳斯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种与传统和现代的各种伦理学截然不同的技术时代的责任伦理学。
约纳斯的技术时代的责任伦理学并不是像传统的和现代的各种伦理学那样去研究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而是力图“给科技时代的伦理一个本体论的解释”。
这一本体论的解释基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目的论的思想,从自然的本体论来论证技术时代的伦理学,使约纳斯在20世纪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P214-236)一、对传统伦理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约纳斯对技术时代伦理的本体论解释并不是想在现代的各种伦理学之中加入一个所谓的“生态伦理学”或“环境伦理学”的分支,而是要从人的本体论的根基上改变整个伦理学。
约纳斯认为,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还是基督教的良心论;不论是康德的义务论,还是360论文网密尔的功利主义;不论是罗尔斯的正义论,还是各种道德相对主义,所有这些伦理学无一不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学。
约纳斯认为这些伦理在本质上都是一种“近距离的伦理”(N?chsten-Ethik)。
比如说圣经上说,像爱自己一样爱你的邻人,或者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对待别人。
或者像康德说,决不要把你的邻人当成手段,而总是要把他当成目的本身。
这些伦理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上或主体间自律或他律的伦理学,是对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提出的规范和约束。
无论道德的目标是在于自由,还是在于德性,也无论道德的标准是个人行为的内在准则,还是社会契约的正义和外在规范,这些伦理学的实质都是对人的善与权利的关注。
概而言之,“整个传统的伦理学就是一种人类中心论的伦理”(P24)。
人类中心论的伦理学不言而喻的核心就是人或人的社会,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就是研究人的学科。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是什么?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是:1、哲学上现代主义是以理性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哲学基础,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
2、思想上现代主义强调对技术的崇拜,功能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后现代主义则推崇高技术,高情感,强调以人为本。
3、方法上现代主义遵循物性的绝对作用,标准化,一体化,产业化和高效率、高技术。
后现代主义则遵循人性经验的主导作用,时空的统一性与延续性,历史的互渗性及个性化、散漫化、自由化。
4、设计语言上现代主义遵循功能决定形式,“少就是多”,“无用的装饰就是犯罪”(洛斯语);后现代主义遵循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双重译码,强调历史文脉、意象及隐喻主义和“少令人生厌”(less is bore)。
后现代主义风格特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现代主义风格引领设计潮流已近一个世纪。
从威廉·莫里斯为“红屋”设计的家具、到麦金托什设计的直背餐椅、从赖特的“流水山庄”、到格罗皮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萨沃伊别墅。
都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
然而,现代主义在完成它特定的使命后走下了历史的神坛,后现代主义成为主流设计。
究竟后现代主义有什么样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性化、自由化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及功能主义、尤其是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的反叛,后现代主义风格在设计中仍秉承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人机工程在设计中的应用,注重设计的人性化、自由化。
2、体现个性和文化内涵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反对现代主义的苍白平庸及千篇一律,并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推崇舒畅、自然、高雅的生活情趣,强调人性经验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突出设计的文化内涵。
3、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后现代主义主张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强调设计的历史文脉,在世纪末怀旧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追求传统的典雅与现代的新颖相融合,创造出集传统与现代,融古典与时尚于一体的大众设计。
超越_技术理性批判_

・科学技术哲学・超越“技术理性批判”赵 建 军对20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不少西方学者把技术理性的彰显看作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诉诸技术理性批判亦成为自法兰克福学派以来的各种技术批判主义者以及后现代主义者学术批判的主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学者在介绍研究技术理性中,也表现出对技术理性批判的首肯。
笔者曾撰文指出,技术理性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着的过程。
以往技术理性的缺陷在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背离,克服这一缺陷的途径在于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统一起来。
只是一味地批判和否定技术理性,并不能解决文明社会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而且会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相左,并引起实践中的困惑。
鉴此,有必要对技术理性的合理之处与技术理性批判的限度作一深入分析。
一、技术理性概念的历史呈现当我们对技术理性概念进行梳理时,会发现人们谈论的角度和立足点并不完全一致,并且与技术理性相关的许多对立的理性概念,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等,常常混杂在一起(参见高亮华),导致人们的认识发生分歧。
这里我们先从理性谈起。
理性这一范畴在哲学史上大体有两种含义,一种可称之为“启蒙理性”,指人的独立思考、逻辑推理和明智选择的能力;一种可称之为“传统理性”,指作为宇宙之本原和世界之灵魂的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秉赋。
因此,古典意义上的理性包括心智和人伦两个层面,如康德提出的“先验理性”(理论理性)和“道德理性”(实践理性)。
它既是认识的又是审美的,既是理论的又是实践的,既是超然的又是热情的,既是主体的又是客体的。
可以说,“否定古典意义上的理性就是反人性”(蒂利希,第72页)近代西方理性的矛头直指宗教迷信和封建教会制度,试图摆脱中世纪那种对现实生活的消极心态,使人们坚信理性统治世界能带给人类进步和幸福。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高举“理性”的旗帜,反对神性,提倡人性,把“理性”作为裁决一切的唯一权威。
理性成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对技术理性的批判中图分类号:B5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CN37— 5057(2000)04—0030—03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生存空间的同时,也引发了危及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更危险的是,人类自己丧失了生活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其根本原因是技术理性得以存在的基础——传统哲学出现了偏差,因此必须批判、改造传统哲学,才能挽救人类。
科技革命所引发的工业革命,已将培根关于运用知识统治自然的主张和笛卡尔关于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的观念付诸实现,自然界已从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转变为被征服、被控制的外在实体。
技术为人类所提供的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高质量的生活条件,技术对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使人类对技术的依赖感日益加强,技术理性取代宗教的“神”而成为人类新的崇拜对象。
人们坚信,凭借科学技术,人不仅可以无限制地控制自然,并且人类自身也会得到自由和解放,最终实现人的发展和完满。
然而,技术作为一柄双刃剑,在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新困难和新危险:人口的急剧膨胀、自然资源的锐减、生态平衡的破坏、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新疾病的不断出现等,现代技术文明社会正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更为可悲的是,技术不仅没有给人类带来自由和解放,反而变成一种异己的力量束缚和主宰着人类,使人处于异化受动之中。
在这种打击之下,人们对技术合理性的信念开始发生动摇。
因此,重新审视科学技术对人类的意义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显得极为必要。
实际上,早在18世纪,卢梭就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泯灭了人的本性,使人性受到压抑,并把科学技术看作道德沦丧、社会奢侈腐败的主要原因。
甚至可以说在笛卡尔的技术理性逻辑刚刚产生时,和他同时代的帕斯卡尔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了理性主义所隐含的危机,他认为理性是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人生的,人的心灵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如果说理性主义是重思维的形式逻辑,那么人的心灵所关注的则是生命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别的。
随着技术所造成的诸多问题的日益昭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关注技术的前途问题,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技术悲观派认为,全新的态度是需要使社会改变方向,向均衡的目标前进,而不是技术的增长。
但是也有人认为,只有提高技术工艺水平,保持技术和经济的增长,才能解决技术所造成的问题。
随着技术的过分发达而导致的人的异化的日益严重,对技术前途问题的争论变成了对技术的批判,并形成了派别林立的技术批判理论:韦伯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区分,席美尔对现代技术的物化和异化的批判,卢卡奇对工具理性对人的主体性的消解的揭示,法兰克富学派对技术理性的猛烈而又深刻的抨击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技术合理性提出了质疑和批判,并表现出对技术社会中人的处境的关怀。
以罗蒂、霍伊等为代表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者,并没有驻足于对技术所造成的诸多问题的揭露,也没有停留在对技术理性单一的批判上,而是分析了更为深层的原因:在技术理性指导下迅速崛起的技术为什么无法解决由它自身所产生的问题。
后现代主义通过对工业文明和人类文化哲学的历史考察认为,技术理性从功能、效率、手段和程序上来说是充分合理的,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的确提高了人的认识和生存能力。
但是,技术理性毕竟只是一种以支配自然为前提的有限的理性,它在寻找知识的根据、劳动的效率、程序的合理时,并不问人生意义的根据,丢失了对终极价值的依赖,失去了对生命意义的反思,在向外部世界的攫取和扩张过程中迷失了自我,丧失了内在意义。
所以,虽然技术理性本身是合理的,有意义的,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却不可能由它来规定和解决。
因此,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技术所造成的危及人类生存及其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诸多问题的真正原因,在于技术理性和人文精神的分离和对立。
而这种分离和对立的根源则在于传统哲学二元论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要消解这种对立,使人类摆脱由技术所造成的困境,就必须彻底改造技术理性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文化基础,从而保证科学技术在人类的进步中发挥正确而有效的作用,保证人类自身及其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展开了分析批判。
一、分析批判二元论和人类中心主义二元论和人类中心主义是传统哲学的最基本的世界观,也是技术合理性膨胀的深层文化基础。
二元论将整个世界分为一系列二极对立的存在,往往用一极去解释、支配另一极。
正如罗蒂所说:“从柏拉图到卢梭,从笛卡尔到胡塞尔,整个西方哲学都设定先有善尔后有恶,先有肯定尔后有否定,先有本质尔后有非本质,先有单一尔后有繁复,先有必然尔后有偶然,先有原本尔后有模仿。
这并非是形而上学态度的一面,而是其基本要求,是其最永恒、最深刻、最内在的程序。
”[1 ](P81)由此出发,它把人理解为主体,把自然理解为客体,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为征服与被征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人类中心主义是与二元论密切相联的,它主张,一切以人类的利益和价值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尺度来安排和评价整个世界。
正如海德格尔所分析的,主体是“主体的”,乃是因为对存在者的规定和人本身不再受到限制,在任何方面都摆脱了限制人向存在者使用尺度,因为他从自己出发并根据自己去规定什么东西可以被看作是存在的。
使用尺度是垄断尺度,通过这种垄断,人作为主体被建立为全体存在者的中心。
这种二元论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既是传统哲学步入迷途之源,也是把人类引入异化、功利主义、专制主义和技术理性主义的根本原因。
后现代主义认为,要解决技术时代的问题就必须抛弃这种旧的世界观,用后现代的整体有机论取而代之。
整体有机论强调世界的“有机性”、“整体性”与“内在联系”,它认为,所有原初的个体都是有机体,即具有内在联系的主体。
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具有平等的价值,它们作为自然界的主体都有自己的利益。
海得格尔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人类栖居的家。
人类生存的尺度在于天地之间,在于与天地神构成的整个宇宙自然的和谐共舞,整个世界是由天地神人所构成的互相映射、互相隶属的统一整体。
他认为,四一体的每一体都以自己的方式反映其他三者的在场,同时也以自己的方式反映自身,从而返回到在四者的纯然一性中的自身中去。
霍伊也说,人类应该克服自身的“自鸣得意”,解除自身的“统治权”。
人类不可能游离在自然之外,也不应该凌驾于自然之上,那种以自我为中心,把自然当成支配和掠夺的对象的做法只能给自己带来灾难。
二、分析批判主客二分的对象性的思维方式主客二分的对象性的思维方式是传统的二元论和人类中心论世界观的基础。
正是这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人与自然、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价值与事实的分离和对立。
因此,大卫·伯姆认为,我们思考这个世界的一般方式对于我们的意识以及我们的整个存在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注重把整体的东西一分为二,在分离和孤立的状态下分析研究各方,这种方法对两个部分的分别研究颇有功效,但是,如果停留在这一层面上,则不免只看到二极差别和对立,而看不到二极之间的和谐共存,更不可能认识到这一整体的各个部分的多方面的、网络般的复杂联系。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对自然的无度的掠夺和破坏,直接源于这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
因此,后现代主义认为,必须超越这种方法,用整体论的研究方法,把事物放在整体中,动态地研究它。
大卫·伯姆说,如果用这种方法来看待世界,我们就会感觉到自己与世界融为一体了,人不是孤立的,人与世界也不是分离的,我们将不再满足于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机械地操纵世界。
海德格尔也说,自然与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生存不是自足性的,自然也不是从属于人类的、被人类谋划和算计的对象,自然意味着在者之存在,存在作为原始活力而持续。
这是把万物集合于自身同时又让万物是其所是的力量。
只有让统一体中的各部分是其所是,才能实现彼此的生存。
三、分析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价值观以二元论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以人的价值评判作为一切存在的价值的标准,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价值观。
这种以人为主的价值观遭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强烈反对,E·温刻勒说:“人类就其本质来说优于其他物种这一观点是毫无根据的,这不过是人类为自己谋利益的一种荒谬的偏见”。
[2]在整个自然界生物系统中,人与其他动物一样只是众多物种中的一种,人并没有自己特殊的价值,只有当人类有助于它所生存于其中的整个生态系统时,才会有自己的价值。
其他物种不仅仅具有对人类而言的工具性的价值,而且还具有一种独立于人类的内在价值。
“大地伦理学”的主要代表莱奥波德认为,道德主体范围不仅应该从有感觉能力的动物扩大到所有生命,而且应该从个体生命扩大到整个生态系统。
因此,应该坚决反对人的“自命不凡”的观点,反对以破坏生态秩序和生态平衡为代价来满足人类需要的做法。
后现代主义对技术理性的批判与其他技术批判理论相比更加深刻,也更有建树。
它把对后果的揭露推进到对前因的挖掘;由对结果的批判发展到对前提的分析;由对外部的批判深入到内部的批判;由对局部观念的批判变为对根本范式的改变,从而把技术批判理论推到了更高的阶段。
并且,它不象法兰克福学派,在激烈批判的同时对未来持悲观绝望的态度,也不象激进的后现代主义者,在解构了传统哲学之后不事建构。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者不听天由命,也不袖手旁观,而是在批判的同时,从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伦理价值观等最基本的方面为未来哲学的重建打下了基础。
尽管它只是提出了初步的框架和方案,其成熟的理论形态的完成和最终目标的实现还缺乏现实可能性,从而使其思想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但是,它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人类走出困境的出路,这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却是十分可贵的。
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和工业经济的发展还比较薄弱,与西方发达工业社会及其科学技术的发展存在着极大的时间错位,吸取发达工业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及时借鉴他们对待和处理技术负面效应的思路和方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