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第一版序讲哲学的危机,第二版序一上来就讲哥白尼革命。
由结果判断学问是否走上康庄大道的容易我一点都看不出来,这个结果有两个可能一自身无矛盾二实际应用。
康德显然指的是前一个,这实际上是普遍同意作为标准。
可是这个标准无效。
比如中世纪一个修士会说耶稣基督的话自从说出后没有人不同意,从没有更易过,所以基督的话就走上了科学的康庄大道。
这显然是荒谬的。
可是我们的确发现科学和哲学是不一样,区别在哪里呢?这里康德再次说传统形而上学应当废弃。
首先是逻辑,我们的介绍中都漏了逻辑。
逻辑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成为科学了。
即使今天我们有了数理逻辑仍然要承认康德是对的。
可是逻辑本身不是哲学,探讨逻辑的基础才是哲学。
可是逻辑的基础的确不明。
形式逻辑的所谓正确是一种基础不牢的正确。
所以后人其实是限制形式逻辑的使用范围而不能彻底否定它,比如黑格尔辩证逻辑。
这和哲学的确不同,但它的情形比康德所说的要复杂的多。
康德说的太简单化了。
康德说逻辑不能前进的确是错了,数理逻辑把传统逻辑的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这里看下去传统逻辑实在太稚嫩了。
康德罗列了心理学、形而上学和人类学来与逻辑学区分。
这里给出了逻辑学的对象是一切思维之方式(形式?)的规律。
思维形式就是概念、判断、推理之类。
这个理解是落后的,现代逻辑从句子出发,直接关注推理问题,真的问题,似乎更能体现逻辑的实质。
逻辑的成功在于它限制了自己,这话说的极好。
反过来说,哲学的失败在于它不限制自己,它总是想解决它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逻辑的地位——各种学问的门径。
知识的一部分是先天的知识,先天知识根据与对象发生关系的方式分为规定对象(或概念)和使对象成为现实。
前者是理论的,后者是实践的。
这里的规定象是说一种静观,现实则寓有行动。
先天知识根据是否完全不是来自经验分为纯粹的和不纯粹的。
这个划分似乎是说混杂的知识(不纯粹的知识)中有先天的部分,这个先天的部分也叫纯粹先天知识。
这里一个问题是纯粹不纯粹的划分是否只针对理论知识,实践是否纯粹的问题《实践理性批判》谈过,可惜当时没看懂,现在也不记的。
纯粹理性批判6篇

纯粹理性批判6篇【篇一: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他的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同时也是“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历史上的转折点”,也就是说,从康德开始,人们对理性进行批判所遵循的“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个“哥白尼式变革”。
从这一点来看,康德可以说是现代哲学的鼻祖。
我们肯定知道康德的三大批判,而且这三大批判都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但是只要一步一步地去看去理解,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就我本人来说,看了《纯粹理性批判》以后就其思路作以下说明,这样会更有利于去理解这本书,这里当然有一部分还是其前言部分的文字。
这本书有个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
这一点非常重要,注意这一点也就把这本书的脉络给把握住了。
当然,这本书的思路非常清晰。
它分成两大部分即“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
“先验要素论”也就是人类认识能力中的先天要素,“先验方法论”也就是在这些先天要素基础上建立形而上学体系的形式条件。
这里应该分别加以说明:首先,因为人类的认识要经过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有从感性到理性的条件与形式。
因此,在“先验要素论”里面要分别论述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
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认为人们要认识事物必须要通过先天直观形式,也就是空间与时间,这种先天直观形式可以去整理由物自体刺激感官而引起的感觉材料,这样才能获得感性的知识,其实康德就是认为人类的认识就是建立在感官经验的基础之上的。
而“先验逻辑”则包括了两个方面即“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
在“先验分析论”中,康德在对知性的探究中发现了知性的十二对先天的纯粹概念即范畴,而知性从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出发,运用范畴去综合感性提供的经验材料,这样范畴在经验中是有有效性的,这也就是康德所说的“概念分析论“。
《纯粹理性批判》读书有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书有感第一点,我们经验到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身。
我们所获得的只是这个世界的表象,而不是世界的本质。
就像两部摄影机,一部是 1080P 的,另一部是 2K 的,2K 的拍摄的影像更加清晰。
同样,大象可以感知到次声波,蝙蝠可以感知到超声波,我们人所获得的只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但是,世界上的万物表象总是固定的,这是人获得统一性的来源。
人可以经由知性来获得概念,由此康德假定存在一个本源的世界,但人的经验能力不能触及。
这一点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
第二点,对知识命题判断形式的分析。
经验判断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分析判断,另一种是综合判断。
我们获得范畴,对事物划分类型,将经验统一成体系。
但在这里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综合判断,能够将两个毫不相干的范畴建立起连接。
康德解释这是因为人具备想象力能够构想这种关联。
但在想象力的背后是否更深层的模式呢?那就是图式,而图式具备什么样的要素呢?康德在这个思路上打开了先验的直观视域。
这让我认识到,我们的知识不仅仅是对事物的简单描述,更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建构。
我们的想象力和图式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点,对先验的视域进行分析,划定范畴对于我们能够理清知识的来源,认识到理性自身的局限性是十分有必要的。
因此,康德把这个领域划分为先验感性范畴和先验逻辑范畴。
基于这些范畴的细致描述,我们理清了一个人的先天的认识能力。
这一点让我认识到,我们的理性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所获得的知识也是有局限性的。
我们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认识能力进行反思和批判,以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
第四点,在理清我们人具备的先验要素之后,我们就需要对人获得知识的过程以及人如何对自身的表象进行加工以获得概念的这样一个过程进行分析,这就是先验分析论。
这个过程无非就是人从事物对自身的杂多的刺激中获得一个统觉,经由统觉我们意识到表象,然后由知性能力获得概念,再由经由先验感性和先验逻辑能力的图式激发人的想象力,我们由此获得了判断,一切经验知识得以可能,而这些知识本身也将会是逻辑的、空间性的、时间性的。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篇1《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熟悉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关心我们澄清使学问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途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熟悉者和被熟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全都相应,康德问道:这种全都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详细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全都?事实上人的感知供应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样子、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绽开想象。
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
物体还有其它附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附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
例如我们可以把一辆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
这种主要特性和附属特性的区分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到底是什么?由于假如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好像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确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全都〔真理〕好像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无望的极端怀疑主义。
假如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或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的确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全都,由于这是上帝情愿这样支配的。
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原来面目?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熟悉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假如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熟悉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篇一: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
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
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
例如我们可以把一辆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
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
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
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981b8b7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9b.png)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人类理性的探讨,揭示了认知世界的边界和限制。
在这部作品中,康德提出了著名的“三大批判”理论,标志着现代哲学的转折点。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康德哲学思想的深邃和严谨,对其观点有了更全面、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康德在书中明确了认识的范围,将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而理性认识则是通过思考、推理来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
康德认为,感性认识受到时空的限制,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理性认识则受到“三大批判”的约束,即范畴、原理和先验概念。
这些批判使得理性认识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避免陷入矛盾和悖论。
其次,康德对道德哲学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道德律令”观念。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必须遵循普遍性原则,即一个人的行为准则若能成为普遍法则,则该行为是道德的。
这一观点体现了康德哲学中的“理性至上”原则,强调了道德行为的自主性和理性基础。
此外,康德还提出了“人类普遍性”的概念,强调尊重他人、平等对待他人的道德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再次,康德在书中对美学和目的论进行了阐述。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基于“共同感”的,即人们在欣赏美的事物时,会产生共同的愉悦感。
这种共同感使得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
而在目的论方面,康德提出了“目的论判断”的概念,认为事物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存在的。
这种目的论观念在自然界的有机体和人类社会的制度中都得到了体现。
读完《纯粹理性批判》,我对康德的哲学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康德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揭示了人类认识的边界和限制,为后世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康德的道德哲学、美学和目的论观念,对我们认识世界、评判事物以及行为准则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篇范文《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对人类理性的探讨,揭示了认知世界的边界和限制。
《纯粹理性批判》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言(前三节)一,《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蓝公武译;北京商务印书局,1960.03二,《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2我想说的是,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无论如何还是太难看懂了,加之一开始在图书馆拿到的是北京商务印书局的1960年蓝公武先生的译本,整本书都是之乎者也,难度更是加大了不少,研究了几天毫无进展,后来我终于决定放弃,想到图书馆另找一本别的书,却被我发现原来还有一本华中师范大学1991年出版的韦卓民先生的现代文译本,我喜出望外地把它拿回宿舍研究,随即发现,那些本来熟悉的现代文变得如此陌生,要看完是不可能的,于是就给自己定了个看完导言前三节的目标。
第一次看下去,完全不知所云,到现在我总共把前三节看了5、6次,终于觉得小有所成。
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
导言第一节:纯粹知识与经验性知识的区别就时间的前后来说,知识在经验的后面,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因为我们的知识能力觉醒而活动的原因是影响我们感官的对象一方面由其自身产生表象,另一方面激起我们的知性活动把这些表象进行比较,然后书上说是“用结合或分离的方法把感性印象的原料制成称为经验的‘关于对象的知识’”。
这就是知识的产生过程。
康德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虽然都从经验开始,但却不能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发生出来的。
因为很有可能,甚至我们的经验性的知识也是由我们通过印象所得的和我们自己的知识能力(感性印象不过是其机缘)本身提供出来的东西这两者结合而成的。
”。
但是,如果这样,也就是如果我们的知识能力能给我们获得知识的过程提供这样的便利,那我们可能稍有不慎就会把它所作出的增益和原来知识的原料混淆!下面解释了一个叫“验前知识”的概念,就是不依靠经验,甚至不依靠任何感官印象的知识。
它是有别于经验性知识的一种知识,经验性知识是起自验后(也就是其起源在经验之中的)。
但是其实有很多明明是从经验得来的知识被习惯于称为是验前得到的或者是能够在验前得到的,但事实不是这样,事实上,我们能够在经验中找到这类知识的来源:通常这类知识并不是直接以经验为基础的而是以一条普遍的规律为基础,但是这条规律的来源却是我们的经验。
关于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三篇】

关于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三篇】纯粹理性批判篇1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的一生主要写作了三部批判哲学著作,而《纯粹理性批判》则是奠基之作。
《纯粹理性批判》不仅奠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调,而且奠定了康德的不可替代的哲学地位,令康德成为名副其实的古典哲学开创人。
康德写作《纯粹理性批判》的背景是作为哲学主体地位的形而上学名存实亡,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者各执一端,难以为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提供坚实的基础,理性主义衰落,危机四伏,自由在中世纪的宗教禁锢下逐步失落,仍未完全释放。
因而,在此背景之下,摆在康德面前的任务就可想而知了,他不但要为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提供一个认识论的基础,还要为以自由为前提的道德伦理开辟一片天地。
所以《纯粹理性批判》应运而生。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首先独辟蹊径地进行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翻转了认识对象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过去的哲学中,一直以来,认为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康德则认为并非知识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认识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
康德认同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但同时也认为人的心灵有一套自己的认识形式和结构,因为单纯的感觉经验不能解决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普遍必然性只能来源于先天的认识形式,而不可能是后天的感觉经验。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把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区分为三个环节:感性,知性,理性。
因而《纯粹理性批判》也就分为三个部分,先验感性论,先验分析论,先验辩证论。
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提出空间和时间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
为了证明空间与时间是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康德进行了形而上学的阐明和先验的阐明,最终得到了空间和时间是我们感知事物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感知的结果,空间与时间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人类理性只有一种直观形式,物自体不可知。
在先验分析论中,康德提出了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范畴,对于知识而言,仅仅有感性直观形式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知性的参与才能构成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技术哲学读书报告——《纯粹理性批判》(康德)
数理学院2011级专业:课程与教学论姓名:孙虎学号:112200674
通篇读完康德的这篇《纯粹理性批判》以后,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书中描述的关于逻辑、知识等方面的观点。
受到自身知识的限制,我无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只能收肠刮肚的用自己的浅薄学识来认识这部著作。
在古希腊哲学中,理性主要被理解为人类的一种本质力量与创造模式,它涵摄认识领域与实践领域。
柏拉图认为,理性的人处在世界与理念二极之间的张力关系中,既有属神的超验理念本质,又必然地生活于大地之上。
希腊精神经启蒙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康德。
在康德那里,人的理性特质更加突显,而且那种张力色彩依然是思想的必要前提。
不过,康德的伟大在于其综合精神。
我们不好使用“折中”、“调和”等词汇来纠缠康德,而应积极地体会他那深邃的创造思想。
在康德那里,质料与理念、现象与本质空前地统一,存在因而获得完整的根据,这根据显然不在传统意义上的超验理念中,不在彼岸——那人迹难至的永恒的空虚与黑暗中,而在我们的思想概念、在我们的理性理念中,在理性本身。
而且,人只能生活于自己的理性中,而不能生活于生命之外的超验理性之中。
在倡导主体性哲学的康德那里,理性只是人的理性,理性不仅是人类的能力和工具,更是人的本质、源泉、依据和目的。
人类因理性而为的,不是去探求身外的别的什么东西和奥秘,而是对自己理性本身的自觉,自觉其作为人以及人的整个世界之源泉、之模式、之理想的身份及尊严、这种自觉即自由,乃是人类的起点与终点。
关于逻辑的完整的叙述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
即使今天我们有了数理逻辑我们仍然要承认康德是对的。
可是逻辑本身不是哲学,探讨逻辑的基础才是哲学。
可是逻辑的基础的确不明。
形式逻辑的所谓正确是一种基础不牢的正确。
所以后人其实是限制形式逻辑的使用范围而不能彻底否定它,比如黑格尔辩证逻辑。
这和哲学的确不同,但它的情形比康德所说的要复杂的多。
康德说的太简单化了。
康德说逻辑不能前进的确是错了,数理逻辑把传统逻辑的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这里看下去传统逻辑实在太稚嫩了。
在这本书中,康德将心理学、形而上学和、类学与逻辑学作了区分。
这本书里给出的逻辑学的对象是一切思维之方式的规律。
思维形式就是概念、判断、推理之类。
这个理解是落后的,现代逻辑从句子出发,直接关注推理问题、真的问题,似乎更能体现逻辑的实质。
逻辑的成功在于它限制了自己,这话说的极好。
反过来说,哲学的失败在于它不限制自己,它总是想解决它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逻辑的地位——各种学问的门径。
知识的一部分是先天的知识,先天知识根据与对象发生关系的方式分为规定对象(或概念)和使对象成为现实。
先天知识根据是否完全不是来自经验分为纯粹的和不纯粹的。
这个划分似乎是说混杂的知识(不纯粹的知识)中有先天的部分,这个先天的部分也叫纯粹先天知识。
这里一个问题是纯粹不纯粹的划分是否只针对理论知识,实践是否纯粹的问题《实践理性批判》谈过,可惜我一直没能看懂。
康德在这本书中强调物理学的成就在于经验知识上。
这个精神和哥白尼革命的思想有对立的成分,也有符合的成分。
对立的方面是指哥白尼革命是反对人类
中心主义的,康德的却是人类中心主义的。
符合的是仔细体味古代的人类中心主义,恰恰是限制人的力量的,因为这一切是神的安排,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是稳定的,不求变化的。
近代科学则是一种工具理性,是要追求控制的,是不稳定的。
康德哲学也有这种味道。
可是康德也有限制人的思想。
可见问题异常复杂。
绝不能简单化。
另外,康德也许不知道数学的逻辑的方法在近代科学发展中至关重要,中国人也重视经验可就是缺少数学的抽象。
这里康德的思想很深刻,很能与证伪主义合拍。
假设先行,而不是观察先行。
可是康德的并没有把这个过程讲清楚,按照他的体系,他恐怕没有体会到证伪主义的思想。
这是康德论及经验科学的地方,也就是康德的科学哲学。
可以引发思考的地方很多。
可惜康德没有详细展开,因为康德关心的主要是形而上学。
也许康德是明智的,因为科学不需要这么多哲学说明自己已经可以很好的发展了。
科学哲学很象个累赘。
也是因为康德时代纯哲学还没彻底衰落,我们的时代应用哲学大行其道了。
康德是个符合论者,只是传统的符合论十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知识与对象相符合,康德把他转过来。
康德的论证却很成问题,他说如果不这样就不能说明先天知识是怎么可能的,这是把先天知识的存在作为预设了。
康德反复说经验知识用经验可以检验,超验的哲学不能用经验检验。
显然他认为经验可以证明知识是普遍必然的,只是不能说明这种普遍必然的原因。
但是我们现在知道经验不能证明全称命题是必然的,康德这里说了现象界与物自体的二元划分。
感观和悟性所经验的对象是现象,理性的对象思维对象是物自体。
另外,虽然理性之外,康德存而不论,但康德还是对“物本身”、对“上帝”等概念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在思辨理论领域,人由于自身的局限,关于物自体,除了意识到它是经验世界的绝对的基础和界限外,别无可言。
这既表明人类认识的漫长与艰巨,又表现出康德朴实的思想风格,他不愿意离开人的经验去奢求无法对象、虚幻飘渺的东西。
再者,把物自身如此“悬置”起来,正表明康德对它的重视。
康德将尝试以其他的方式对待它。
关于上帝,康德在本书多次论及,他严格地固守着理性,让上帝只通过理性,即实践理性呈现出来,呈现为理性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前提,成为人的自由本性所必须的设定。
纯粹理性批判说做的实际上是纯粹思辨理性批判,目的是形而上学革命,也就是哥白尼革命。
这段说明他预示着一个形而上学体系。
但没有说只有实践的是可能的。
这里再次强调了批判的体系性和由此对未来形而上学的好处。
这里明确说理论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但着重说的确是在何种意义上批判有积极的意义,那就是为实践形而上学的建设扫清障碍。
这里凸现了康德关注的另一个问题:自由的问题。
康德将知识限定在经验领域,可是并不是说对于物自身我们就毫无作为。
我们不能认知物自身,却可以思维物自身。
这里有一个注释来解释这里的认知与思维。
认知要证明可能性,思维只要不矛盾有可能性就可以了。
这里有两种可能性,逻辑的可能性和实在的可能性。
这无疑表达了康德对于认为如果是逻辑上矛盾的那么连思维都不可能,但只要逻辑上可能即便没有实在的可能也可思维,有意义。
这种理性的主观的立场表露无疑。
康德说我们要有道德所以不能否认自由,可是为什么一定要有道德呢?抱定了为信仰论证的目的其论证还可能是不偏颇的吗?莱布尼兹就致力于维护信仰,康德也是。
不过康德是道德先于宗教的,并且不会想莱布尼兹那样在论证中搬出
上帝帮忙。
批判不会使人类之关心事项受到损失,但会使学派的独占权受损失。
这其实是不反对上帝存在等信条但反对传统的论证。
这很与宗教改革的路向相一致。
反对教会但不反对上帝。
但是很多人都是这个态度,休谟也是。
传统的学派是无用的,一是繁琐,二是对公众不起作用,当然还有不正确,所以抛弃它不会有什么可惜的。
可是康德接着说批判绝不能通俗化,也没必要通俗化。
对我们来说就是哲学的通俗化没有可能性和必要性。
这就是说康德自己也承认自己的理论是一种新的权威。
所谓权威就是不懂还不敢说它是错的,老实说是懂了也不敢说是错的,要装出不懂的样子来。
唯有批判不遭批判这大概就是康德的意思。
可是如此说来上帝存在也可以批判了,批判的结果有可能就是否定它的存在。
当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存在主义者面对着没有上帝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状况时存在主义哲学就诞生了。
康德却避开这个问题,不愿意认上帝存在。
康德也许觉得上帝不存在象孩子没有母亲一样荒谬。
可是应该看到这里面也有理论考虑,因为没有上帝道德的确岌岌可危。
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在这方面的确欠考虑。
通篇读来可以看出康德是一个虔诚的人,这表现在:(1)对人类理性的推崇与信念;(2)仅仅从理性、从道德的意义上确定神以及对神的信仰。
康德始终坚持从人自己、从人的自由、从人的道德理性这唯一的角度,自觉地走向宗教,而排除其他的信仰方式(主要是经验实证的方式和启示的方式)。
在此意义上,康德坚持人类学的立场。
正像柏拉图在上帝与道德之间的抉择一样,康德选择了后者。
但这并不能消除他在人与神之间所表露出来的那一丝迷茫,这迷茫使他坚持在一个哲学家的立场上遥想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