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专题研究笔记

合集下载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第一版序讲哲学的危机,第二版序一上来就讲哥白尼革命。

由结果判断学问是否走上康庄大道的容易我一点都看不出来,这个结果有两个可能一自身无矛盾二实际应用。

康德显然指的是前一个,这实际上是普遍同意作为标准。

可是这个标准无效。

比如中世纪一个修士会说耶稣基督的话自从说出后没有人不同意,从没有更易过,所以基督的话就走上了科学的康庄大道。

这显然是荒谬的。

可是我们的确发现科学和哲学是不一样,区别在哪里呢?这里康德再次说传统形而上学应当废弃。

首先是逻辑,我们的介绍中都漏了逻辑。

逻辑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成为科学了。

即使今天我们有了数理逻辑仍然要承认康德是对的。

可是逻辑本身不是哲学,探讨逻辑的基础才是哲学。

可是逻辑的基础的确不明。

形式逻辑的所谓正确是一种基础不牢的正确。

所以后人其实是限制形式逻辑的使用范围而不能彻底否定它,比如黑格尔辩证逻辑。

这和哲学的确不同,但它的情形比康德所说的要复杂的多。

康德说的太简单化了。

康德说逻辑不能前进的确是错了,数理逻辑把传统逻辑的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这里看下去传统逻辑实在太稚嫩了。

康德罗列了心理学、形而上学和人类学来与逻辑学区分。

这里给出了逻辑学的对象是一切思维之方式(形式?)的规律。

思维形式就是概念、判断、推理之类。

这个理解是落后的,现代逻辑从句子出发,直接关注推理问题,真的问题,似乎更能体现逻辑的实质。

逻辑的成功在于它限制了自己,这话说的极好。

反过来说,哲学的失败在于它不限制自己,它总是想解决它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逻辑的地位——各种学问的门径。

知识的一部分是先天的知识,先天知识根据与对象发生关系的方式分为规定对象(或概念)和使对象成为现实。

前者是理论的,后者是实践的。

这里的规定象是说一种静观,现实则寓有行动。

先天知识根据是否完全不是来自经验分为纯粹的和不纯粹的。

这个划分似乎是说混杂的知识(不纯粹的知识)中有先天的部分,这个先天的部分也叫纯粹先天知识。

这里一个问题是纯粹不纯粹的划分是否只针对理论知识,实践是否纯粹的问题《实践理性批判》谈过,可惜当时没看懂,现在也不记的。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读书笔记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读书笔记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读书笔记》第一章:引言1.1 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中,康德首先对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进行了介绍。

道德形而上学是探讨道德原则及其基础的哲学学科,旨在寻求道德规范的根源和依据。

对于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康德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强调了道德规律的纯粹性和普遍性。

1.2 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要性在引言部分,康德还阐述了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要性。

他指出,道德形而上学是评价道德行为和道德原则的重要工具,是人们进行道德决策和行为的指导原则。

通过道德形而上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深入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和逻辑,拓展道德观念的深度和广度。

1.3 作者观点对于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和重要性,我深有感触。

道德形而上学作为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推动人类道德观念的发展和提升道德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道德形而上学,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道德规范的普遍适用性和内在逻辑,从而引导我们在道德领域做出更为周全和合理的选择。

第二章: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在第二章中,康德深入探讨了道德规范的普遍性。

他认为,道德规范超越了个体的情感和欲望,具有普遍适用性。

这种普遍性不仅适用于特定的个体和情境,也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

道德规范的普遍性是其区别于其他规范的重要特点,也是其在道德形而上学中的核心地位。

2.2 道德规范的纯粹性除了普遍性,康德还着重讨论了道德规范的纯粹性。

他认为,道德规范应当摆脱任何形式的感性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保持其纯粹性。

只有纯粹的道德规范才能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才能在实践中指导人们进行道德决策和行为。

2.3 作者观点对于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纯粹性,我深有共鸣。

这种普遍性和纯粹性不仅为道德规范赋予了力量和影响力,也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了清晰的指导原则。

在现代社会中,尤其需要强调道德规范的普遍适用性和纯粹性,以引导人们在道德领域做出更为明智和合理的选择。

第三章:总结与回顾3.1 对于道德形而上学的理解通过对《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的阅读和思考,我们对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重要性以及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纯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理解康德(摘自豆瓣@自由以太的日记)

理解康德(摘自豆瓣@自由以太的日记)

理解康德(摘自豆瓣@自由以太的日记)(康德的)感性,知性,理性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感性是直观的能力,知性提供范畴(比如质量体积,颜色)等等,而理性是原则的能力。

感性和知性针对的是表象,也就是这两者协作,形成知识。

感性提供内容,知性提供范畴。

而理性针对的不是知识,他为知识提供整体性和归宿。

它针对三个理念:自我,世界,与上帝。

这三者都不是知识的对象。

他们是关于存在的(也就是本体),他们不属于直观的范畴,所以不能形成知识,但可以提供思维和述说,哲学就是这样的东西。

知性为自然立法,讲的就是康德的所谓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过去的哲学追求的是人类的认识尽可能地符合对象,才能形成知识。

而康德把他反了过来,认识对象只有符合人类的认识范畴才能形成知识,这里的认识范畴就是知性。

比如关于一把椅子的知识,他的材质,体积,重量,这些都是认识的范畴,没有这些范畴我们就无法得到关于这把椅子的知识。

康德把对象划分为现象和本体。

我们只能认识现象。

所以知性为自然立法,等于是限制了人类的知识。

而理性为自身立法,理性我在上面说的,他针对三个理念:自我,世界与上帝。

不针对知识。

(也就是不针对表象)。

他针对本体。

理性为自身立法,讲的就是他三个公设之一:上帝存在,灵魂不死,意志自由中的意志自由。

人类在自然界,受自然法则的约束,认识时受自身范畴(知性)的约束,因此他是有限和不自由的。

但人在精神领域(自我),他拥有选择的能力,而理性促使我们按照道德法则去行动,这里的道德指的就是为普遍立法,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

这就是理性为自身立法。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完成了某种超越性,实现了自由。

康德的一句名言,也有助于理解:我们有必要为知识划定界限,以便给宗教和信仰留出空间。

-----------康德的哲学体系:“三大批判”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康德三大批判合集(注释版)》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康德三大批判合集(注释版)》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前言
导论 整部作品的划分
第二部分 目的 判断力的批判
第一部分审美判 断力的批判
附 录 目的论判 断力的方法论
第一卷 审美 判断力的分 析论
第二卷 审美 判断力的辩 证论
第一卷 目的 论判断力的 分析论
第二卷 目的 论判断力的 辩证论
附 录 目的论判断力的方法论
谢谢观看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康德三大批判合集(注 释版)》
思维导图PPT模板
01 前 言
03 纯粹理性批判
目录
02
序:哲学的开普勒改 革
04 实践理性批判
05 判断力批判
本书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合集。其中《纯粹理性批判》以第二版为基 准,凡是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文字较少者均以脚注的方式标出,文字较多者则附于合适的地方。三部著作 均增译了《科学院版编者导言》和科学院版编者注,并在必要的地方加了少量的译者注。
前言
序:哲学的开普勒改革
纯粹理性批判
01
科学院版 《纯粹理 性批判》 第一版编 者导言
02
科学院版 《纯粹理 性批判》 第二版编 者导言
03
题词
04
献词
06
第二版前 言
05
第一版前 言(1)
第一部 先验要 素论
导论
第二部 先验方 法论
第一部分 先 验感性论
第二部分先 验逻辑论
第一篇 纯粹理性 的训练
第二篇 纯粹理性 的法规
第三篇 纯粹理性 的建筑术
第四篇 纯粹理性 的历史
实践理性批判
科学院版编者 1
导言性批判的 理念
4 第一部分纯粹
实践理性的要 素论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读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读书笔记系列之一2007-05-15 11:55:21| 分类:苇:哲学观念,理|举报|字号订阅通过对《导论》中Science的理解来考察康德开创批判哲学的原因、目的、动机和性质(美学2006级何江宁,学号10623033)关键词:哲学学,元哲学,学科学,apriori,形而上学,理论,科学第一个题项对Science的理解问题和康德开创批判哲学的原因,目的和性质问题在读《导论》的过程中我不断遇到Science这个词,我认为对这个词它的理解对于弄清楚康德从事批判哲学的原因是很有必要的。

“The general question of the Prolegomena: Is Metaphysics at allPossible?Were a metaphysics, which could maintain its place as ascience, really in existence... ”由于Science出现在“作为导论的主要问题”的How do metaphysics as ascience bepossible,和“作为总问题的解决”的‘What we could do inmaking metaphysics bea realscience’这两个问题上,因此我们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必定影响着对全书核心问题的解读;我认为,不仅如此,康德整个哲学思想和批判体建立的原因,必要性,其学说的目标---未来被建立的能够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是一个怎样的目标,也和Science有关。

1 理清几个关系:1)理论(Theory)、体系知识(systematicKnowledge)和科学(science)的关系;2)Metaphysics和science的关系3)Metaphysics和natural sciences的关系《导论》的《导言》:“If it is a science, how does it happen thatit cannot,like other sciences,obtain universal and permanentrecognition?”我们可以看到,在康德那里,形而上学是被看成是众多科学中的一种的,被与其他科学(othersciences)相比较来做评论。

康德认识论主要观点

康德认识论主要观点

康德认识论主要观点康德的认识论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观点主要涵盖以下方面:1.认识的极限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局限于现象界,无法认识物自体。

因为我们只能通过感官获得表象,无法获得物自体的本质。

这一观点限制了人类认识的界限,也强调了认识的相对性。

2.时间的先验康德认为时间是先验的,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他将时间视为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是人类思维和感知的必要条件。

时间是人类理性的基本范畴,所有的人类知识都必须以时间为基础。

3.空间的先验康德认为空间也是先验的,是我们认识的基础。

他将空间视为一种直观形式,这种形式是所有外在感知的基础。

空间是人类理性的另一个基本范畴,所有的人类知识都必须以空间为基础。

4.范畴的先验康德认为范畴是先验的,是我们认识的基础。

范畴是我们思考、理解世界所必须遵循的规则。

他将范畴视为人类思维的必要工具,通过范畴我们可以整理和归类感性知识,使之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

范畴是在时间与空间这两种直观形式基础上产生的,是对于感性知识的更高层次的组织和划分。

5.判断的逻辑康德认为判断有逻辑上的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必然性。

他将判断视为人类理性的重要活动,通过判断我们能够获得知识和发展理论。

康德认为,判断的逻辑基础是先验范畴,不同类型的判断对应着不同的先验范畴。

6.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分康德区分了现象与物自体,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无法认识物自体。

我们的认识只是对于物自体的表象,而非物自体本身。

这一观点是他哲学思考的重要基础,他主张我们只能认识现象界,对于物自体的认识超出了我们的能力。

7.认识的客观性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具有客观性,因为我们的认识遵循先验范畴和时间的先验,这些先验条件保证了认识的客观性。

在康德看来,人类的认识虽然无法触及物自体,但我们的认识具有普遍必然性,是基于先验范畴和时间、空间的先验形式所构成的先验知识。

这些先验条件是所有人类知识的基础,保证了人类认识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

总之,康德的认识论观点为哲学史上的认识论问题提供了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

康德“实用人类学”思想研究

康德“实用人类学”思想研究

康德“实用人类学”思想研究康德是18世纪德国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被誉为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康德的“实用人类学”思想是他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对现代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康德“实用人类学”思想的核心思想和应用价值,并举出5个相关例子证明其实际应用和价值。

一、康德“实用人类学”的核心思想康德的“实用人类学”思想,是一种关注人类行为、社交规则、而从中发现普遍规律和指导性建议的哲学思想。

该思想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1. 关注人类普遍的行为规律康德认为,人类的行为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历史因素、语言因素等等。

然而,人类行为中也存在着一些普遍规律,类似于概率统计中的“常态分布”。

这些普遍规律可以通过实证研究得出,而对这些规律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

2. 指导人类行为和社会规则的制定通过对人类行为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一些普遍规律和趋势,这些规律可以给人们制定社会规则提供指导。

例如,在法律制定时,可以结合人类行为规律,制定一些更加合适的法律规则,保证社会的正常秩序和良好发展。

3. 促进跨文化沟通跨文化沟通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事情,而康德的“实用人类学”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沟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和规则,避免跨文化误解和冲突。

二、康德“实用人类学”的应用价值康德的“实用人类学”思想对现代社会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以下是5个具体的例子:1. 法律制定法律是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康德的“实用人类学”思想可以帮助法律制定者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规律,从而制定一些更加合适的法律规则。

例如,在交通事故赔偿时,可以根据统计学分析得出人类在特定场景下的行为趋势,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交通事故赔偿规则。

2. 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是现代社会非常常见的事情,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规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读书笔记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读书笔记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读书笔记《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读书笔记在读了康德的这本美学著作后,我对“美”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书主要是在讨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如何成为可能”这一问题。

在浅尝此书后,我认为可以通过三个部分去理解:一,优美和崇高这两种美感在人性中的一般表现及其特征:美感是可以培养的,也就是说人性是可以改善、可以提高的(在此,作者把本性难移变成了本性可移)。

当然康德也充分认识到人性中的丑恶面,所以在他看来,能够真正做到高度德行与美的统一的只是少数人。

多样性本身就是美,而不涉及多样性的统一与否。

优美和崇高两者是不同的,其区别就是在于优美使人欢愉,崇高使人敬畏。

但两者的关系却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为补充,相反相成的。

崇高如果没有优美来补充,就不可能持久,它会使人感到可敬而不可亲,从而让人敬而远之而不是亲而近之;优美感如不能升华为崇高,换句话说,如未能提高,就有陷入低级趣味的可能,虽则可爱但又不可敬了。

一切真正的美,它本身就必须是既崇高又优美的,二者兼而有之,即这两者的结合不但有其审美特征,而且,尤为重要的是还有道德的含义。

二,两性之美是不同的:女性是优美的、美丽的性别;而男性是则是崇高的、高贵的性别。

在两种性别中并不存在“优越性”这一问题,因为他们是没有可比性的。

三,论不同的民族性:各个民族的心灵特征,从一切对他们已成为了道德性的`那些事物中是最能够识别出来的。

所以,康德就以这个为出发点,来探究各个民族对优美与崇高的不同感情:西班牙人是恳挚,沉默和真诚的;法兰西人对于道德美怀有一种压倒一切的感情;意大利人有着西班牙人的某些东西和法兰西人的某些东西的一种混合的感情等等。

作者在后面的文章中谈纯哲学的地方越来越少,更多的是谈与其自身专业仿佛无关却又有关的问题,也许这就是大师吧!使人从他的漫不经心,海阔天空的闲谈中得到思想的启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的介绍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名著,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这本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端,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转折。

在此之前,西方哲学都好理解。

比如迪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都是业余哲学家。

伊曼努尔·康德是大学教授,以后的哲学家也大多是教授。

笛卡尔和培根都是易懂的。

康德使西方哲学上了一个台阶。

从他以后,哲学成为了一种专业。

没上过大学,没读过专业,就不可能成为哲学家,直到今天一直如此。

以往作为通俗的,业余的哲学,自此为止。

哲学的体系性更强,要求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必须专业。

必须按部就班的受到训练。

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

康德是第一个难读懂的哲学家,到了康德,是第一个读不懂的。

从他以后,哲学大体上再也不是业余的人能搞的了,成了一门学科。

哲学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要有大学教授指导。

这是哲学的一个飞跃式的发展。

安培能臣:康德哲学像一个蓄水池,以往的哲学都流向康德,以后的哲学都从康德流出来。

以往的哲学,康德都做了解答,以后的哲学,康德提出了很多问题。

现代哲学,绕不开康德。

康德哲学是对以往哲学的汇总,同时也为后来的哲学开拓了新领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现代哲学两类:科技哲学和人文哲学。

这种划分就是从康德来的。

现代哲学的很多问题,都是康德提出的:人文、道德、哲学和信仰的关系。

科学之所以可能?
逻辑在里面起什么作用?
各种认识之间的关系?
人文哲学
道德信仰和知识宗教的关系?
胡塞尔,海德格尔、德里达、弗雷格、实证主义等都从康德而来。

研究他们,必经康德。

二、康德哲学的意义:
1、康德提了哲学中很多永恒的话题。

2、康德《纯批》的方法。

康德《纯批》是要调和当时的两大哲学流派,所提出的种种解决办法。

看康德时,我们心中要有他所处的背景,他的主要目的,是调和唯理论所表现出来的独断论、经验论所表现出来的怀疑论。

对于这两派,他既有肯定,又有批判。

唯理论——独断论笛卡尔
经验论——怀疑论休谟
康德的逻辑很严密,但因此而行文晦涩。

康德说一定不要断章取义,一定要读完,才能读懂。

康德充满了矛盾,但表面上矛盾,但真正读懂了会发现,在形式逻辑上似乎是矛盾的东西,其实并不矛盾。

脱离语境,就容易误解。

英语语境的康德研究者,从逻辑实证的角度出发,容易犯这样的错误。

邓认为:康德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他思想深处的矛盾
,而不是作品中字里行间的矛盾。

所以我们要全面理解康德,而不是从一两句话发现矛盾。

我们要发现矛盾,但要想是为什么,我们要尽量帮他圆,要在他笨拙的表述之下,发现他的合理。

要同情的理解。

康浦斯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密》,就是挑表面的矛盾,他实际上没读懂。

三、《纯粹理性批判》三大背景
1政治背景——法国大革命
《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是1781年,
可以说:法国大革命影响了德国的启蒙运动。

有人甚至说:康德哲学是法国大革命的哲学理论。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序》中说,我们的时代是真正批判的时代,一切事物都必须接受批判。

批判是思想的革命。

康德对法国大革命是歌颂的,但有保留,认为太血腥。

《纯粹理性批判》宏扬了一切都要批判的革命精神
2科学背景——牛顿自然科学
受牛顿的机械论,和经验分析的方法。

a、受牛顿自然科学的影响巨大。

b、受卢梭的人文科学影响巨大。

3、哲学背景——唯理论和经验论等哲学思潮影响。

康德更重视唯理论和经验论中的独断论和怀疑论。

康德属于唯理论,大陆学派,受莱布尼茨(统觉),主要是沃尔夫的影响很大。

他是大陆理性派,受到了休谟的挑战.
休谟从怀疑论的角度,挑战独断论.整个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都受到了挑战和解构,康德要重建科学和形而上学。

四、纯粹理性批判的主题。

1、批判纯粹理性。

在康德之前,理性占到了无上的地位,法国大革命就是要以理性的法庭裁决一切实质问题。

而康德要对理性本身加以推敲。

康德要对理性进行批判,对理性的法庭进行批判。

康德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具有两个最终目的。

a、为科学和人的认识奠定基础
b、为人的幸福和道德奠定基础。

因此
哲学的两个目的:
1、掌握自然的必然性。

2、发扬人的自由精神。

而这两点都必须建立的理性的基础之上,但以往的理性,未经批判,它建立起的形而上学,负担不了上面的任务。

未来的形而上学要由理性建立起来,康德认为只有经批判,理性才能真正为自然界立法。

纯判的主题
a、批判理性本身。

b、为自然界和自由立法。

理性要经过批判,才能为道德立法。

建立实践理性的法规。

未经批判的理性建立的形而上学,都是建在沙滩上的,都失败了。

而以后的要建立在牢固的理性基础之上。

康德为哲学提出了四个问题。

(无论是思辩哲学还是实践哲学都必须面对这四个问题)
第一,我能知道什么?(我们知识的范围,我们建立知识的大楼,我们要用什么材料)。

知性、感性、直观、范畴、时间、空间,这些都是大楼的构建。

我们要明白它们是什么,怎么用。

他们都在经验的范畴之内。

第二,我应当做什么?(道德理性的问题。

这是自由意志,作为一个自由人,我们应当做什么)
第三,我可以希望什么?(这是宗教问题。

宗教解决道德和自然的统一。

自然是为了幸福,知识是为了幸福)
德福一致,你所获得的幸福,和你的道德是否匹配,但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此成为一种宗教问题。

康德把前两个问题统一起来,就出现了第三个问题,只有上帝能做到。

第四、人是什么
属于人类学的问题,认识问题、道德问题,和宗教问题,都是人的问题。

康德的人类学是先验的人类学
认识论是首要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