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和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PDF

合集下载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3(第三段)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3(第三段)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3(第三段)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于1781年问世,再版于1787年。

第二版对第一版的某此部分做了重大的修改,甚至重写。

《康德全集》科学院版的编者把第二版单独编为第三卷,而把第一版中修订较多的部分与其他著作编为第四卷。

李秋零翻译的《康德全集》完全是按照科学院的版本。

刚找到《康德全集第4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包括纯粹理性批判(第1版),以及其他著作。

以下关于第一版序言中的【李秋零译本】的内容,全部摘抄自该书。

第三段:There was a time when Metaphysic held a royal place among all the sciences, and, if the will were taken for the deed, the exceeding importance of her subject might well have secured to her that place of honour. At present it is the fashion to despise Metaphysic, and the poor matron, forlorn and forsaken, complains like Hecuba, Modo maxima rerum, tot generis natisque potens — nunc trahor exul, inops (Ovid, Metam. xiii. 508) 【蓝公武译本】玄学固曾有尊为一切学问之女王时代;且若以所愿望者为即事功,则以玄学所负事业之特殊重要,固足当此荣称而无愧。

但今时代之好尚已变,以致贱视玄学;老妇被弃诚有如海枯拔(Hecuba)之所自悼者:昔我为人中之最有权力者,因有无数之子婿儿女而占支配者之地位,而今则为流离沛之身矣。

【牟宗三译本】形而上学曾经一时被称为一切科学之女王,而如果[意愿]被认为是[事实],则其所接受的工作之特别重要实可使她有一切权利享此荣誉之称号。

康德:通俗版《纯粹理性批判》纯粹自然科学是怎样可能的?(连载三上)

康德:通俗版《纯粹理性批判》纯粹自然科学是怎样可能的?(连载三上)

康德:通俗版《纯粹理性批判》纯粹自然科学是怎样可能的?(连载三上)往期回顾康德:通俗版《纯粹理性批判》(连载一)康德:通俗版《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数学是怎样可能的?(连载二)《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连载三第二编纯粹自然科学是怎样可能的?(上)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是《纯粹理性批判》的通俗减缩本,是康德为了回应人们批评他的著作晦涩难懂而作。

第十四节自然就是物的存在,这是就存在这一词的意思是指按照普遍法则所规定的东西来说的。

假如自然是指自在之物本身的存在,那么我们就永远既不能先天认识它,也不能后天认识它。

不能先天认识它,这是因为,应该归之于自在之物本身的东西,我们怎么能知道呢?这并不是用分解我们的概念的办法(分折命题)所能做到的,因为我要知道的不是我关于一个物的概念里所包含的东西(因为那是属于它的逻辑上的东西),而是在物的实在性里加到这个概念上去,并且使物本身在我的概念以外的存在性上得到规定的东西。

我的理智以及它所唯一赖以把物的诸规定连结到它的存在上去的条件不能预先给物本身订出任何规则来。

物本身并不去符合我的理智而是我的理智必须去符合物本身。

因此必须是物本身预先提供给我,我才好从物本身看出这些规定来;而这样一来,物就不能被先天地认识。

后天地认识自在之物本身的性质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因为,物的存在所遵循的法则,如果是应该由经验来告诉我的活,那么这些法则就是做为有关自在之物的,既然如此,它们就必然在我的经验之外应用一自在之物本身。

再说,经验固然告诉我什么东西在那里存在以及它怎么样存在,但是它永远不告诉我它必然应该这样地而不是那样地存在。

因此经验永远不能使我们认识自在之物本身的性质。

第十五节我们实际上已经有纯粹自然科学,先天地提供了自然所遵循的法则和无可置疑的命题所必备的全部必然性。

自然课入门(称称为普通自然科学)是见证。

自然课入门是在全部物理学(其基础是经验的原则)之前的。

自然课入门有应用到现象上去的数学,也有纯粹论证性原则(或从概念得出的),构成纯粹自然知识的哲学部分。

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理性 批判
认知
康德
著作
纯粹
人类
理性 经验
西方
批判
影响
哲学
道德
认识
科学
了解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是西方哲学史上一部具 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的重要性和影响无需多言,可以说,没有读过《纯粹理性批判》,就不 可能全面了解西方哲学。 在这本书中,康德对人类理性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批判。他指出,人类的理性在认识世界的过程 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身认知结构的限制。他认为,人类的认知只能局限于经验世界,而这个 经验世界是由人类理性所构建的。因此,康德提出了“先验主义”的概念,即人类的认知必须先 于经验而存在,并且只能局限于经验世界。 康德还指出,人类的理性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会受到自身的情感、欲望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人 类的认知并不是完全客观的。他认为,只有通过纯粹理性的批判,才能真正了解人类理性的局限 性和缺陷,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
该部分是《纯粹理性批判》中最为复杂的部分,分为六章。在第一章“超越论 对象概念”中,康德探讨了对象和观念的关系,认为对象是观念的超越。第二 章“超越论感性与纯感性学说”则进一步探讨了感性知识的本质和超越性。第 三章“超越论逻辑”则对传统逻辑进行了批判,认为超越论逻辑才能真正揭示 知识的本质。第四章“超越论方法论”则总结了超越论知识的局限性和意义, 并提出了对未来哲学的展望。
精彩摘录
《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被认为是 西方哲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一。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享《纯粹理性批判》中 的一些精彩摘录,以展示康德哲学思想的深邃和独特之处。

康德批判哲学-康德的批判哲学 PDF

康德批判哲学-康德的批判哲学 PDF

康德批判哲学|康德的批判哲学PDF康德批判哲学何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思想整体或系统?这是关乎康德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批判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批判哲学篇一论康德批判哲学的根基与归宿康德批判哲学何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思想整体或系统?这是关乎康德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三大批判中的每一部都极其重要、不可或缺,但能使三大批判最终成为一个连续、有机、统一的思想并达到空前深度的,乃是《判断力批判》。

这一理解,基于对批判哲学中自由和自然概念及其关系的内在考察。

自由和自然的关系,是走进三大批判的理想路径,是贯通康德批判哲学的一条极其核心的逻辑和思想线索,据此可以把三大批判的主旨分别概括为:人为自然立法,人为自我立法,自然为人立法。

一、人为自然立法从怀疑论中拯救科学和知识,为知识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是批判哲学最先的考量。

康德据此为知识找到了必然可靠的根基,同时明确了知识所以可能的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知性能力的界限,即知性范畴的应用仅在感性经验的领域之内有效,对于生命中感性之外许多重要的领域和话题,知性范畴没有染指的权力。

《纯粹理性批判》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强调这种界限的重大意义,并在第二版前言中用“因此,我不得不扬弃知识,以便为信仰腾出地盘”这句著名的话再次特别予以强调。

这可以看成1781年之后康德思想发展的一个明确趣向,预示着其后批判哲学的走向:在奠立知识的坚实基础之后,在知识得以保障之后,哲学将关注什么。

“人为自然立法”,首先是一种知识论证,但同时,康德把这种最基本的知识视野,引入了我们的存在论关切中:知识的维度必须成为存在论和世界观的起点和基础之一,认知的方式某种意义上规定着人的存在的方式。

尽管知性的应用必须被限定,但在其界限之内的有效的经验知识本身不能被否定,不能被终止,知识必须在经验之外发挥非建构性的作用。

试想:没有了知识作为基础和前提,道德和信仰将与迷信何异?而且,我们将看到,一般的知识能力,如何在一种反思的、形式性的关系中奠立起判断力批判以至于整个批判哲学的根基。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未完,不定期更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未完,不定期更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未完,不定期更新)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未完,不定期更新)——本为更好的介绍康德的书籍所做的中间努力吾人作这一整理工作的理由:康德哲学的讲解性著作在国外虽已很多,但国内却很稀少,康德的著作又晦涩难懂,故国内很需要一本系统又易懂又不失深度的著作。

以下是康德讲解性著作的普遍问题。

一、晦涩:《康德学述》、《康德哲学讲解》、《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的后半部;二、简单化:《康德哲学讲演录》、《康德认识论研究》、《论康德哲学》的感性与知性部分;三、支离破碎:《康德的知识学》。

故本人尽量做到细致但又有脉络。

对每一知识点的讲解宁可重复解释(当然不是简单的重复),也不让读者一眼带过。

择名家关于同一内容的不同语句中最易于理解而不失精髓的表达为文字落笔的标准。

不在读者尚未了解、读懂康德哲学之前对其进行评论与批判,因为这对初学者毫无必要亦会打击读者的兴趣。

对不可避免的争论问题及观点或不提或都提出来作为参考。

鄙人才寡,实力不足,不敢妄动各家语句,亦不敢自创语句,故一些缺少资料的部分,只能将难懂的原文抄上(好在并不多),望大家见谅。

如有改进意见或批评,希望大家积极反馈,在此衷心感谢。

以下皆本人所编,非原创。

由于一句中亦有多位学者著作的语言,故将其中一一文献出处指出来是非常繁复的事情,故在此便将文字的全部出处列出::1、康德著,邓晓芒译,杨祖陶校《纯粹理性批判》2、黄振华《论康德哲学》3、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4、齐良骥《康德的知识学》5、张世英《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6、邓晓芒《康德哲学诸问题》7、郑昕《康德学述》8、周贵莲《康德认识论研究》9、李泽厚《康德述评》10、约翰.华特生著,韦卓民译《康德哲学讲解》11、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九章第一节1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十七章13、赵林、邓晓芒《西方哲学史》第五章第二节格式方面可能因为个人写作原因,可能造成读者不方面(比如通常开头没有空两格,段与段之间隔行,用1、2等标志出不同的内容),在此表示抱歉第一章前言的目录:第一节:由休谟哲学概论了解形而上学危机的由来第二节:形而上学的困境第三节:先天知识与后天知识第四节:哥白尼式的革命第五节:先天综合判断第一章前言康德哲学问题的提出第一节由休谟哲学概论了解形而上学危机的由来/viewthre ... &extra=page%3D1(必看)第二节形而上学的困境1. 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形成了一种理性主义,对它来说,我们只有通过理性的认识活动,对自然万物形成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才能通达事实的真相,这种观念在近代哲学中终于演变成一种科学主义精神,并极大地推动了认识论的发展。

150天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辩证论-二、纯粹理性的辨证推论A

150天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辩证论-二、纯粹理性的辨证推论A

150天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辩证论-二、纯粹理性的辨证推论A在前文中,康德提出了纯粹理性的辩证推理最终会归结为三个问题,也就是灵魂的理念、宇宙的理念和上帝的理念。

这三个问题是怎么得来的呢?先不考虑康德的体系,我们可以尝试从任何一个人的视角出发,探索理性能达到什么程度,以及能得到什么样的问题。

所谓纯粹理念,也就是在不依靠经验性的内容的前提下,用推理的方式去探寻一些问题和答案,那么想象一个人,他没有任何经验性的知识的时候,把他放置于自然之中,他会思考什么?也许这个人的第一反应是观察外界,去看日升日落,云卷云舒,但这些不过是一些经验性的现象,他会在这些现象背后去追问,用理性去探索,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

他会发现一切似乎都是关联的,一件事情导致另一件事情,有因有果,这是个伟大的发现。

那在探索整个因果链条的时候,他会把理性发挥到极致,问一个问题,外面的这一切,因果的源头是什么?与此同时,在观察世界的过程中,他也会渐渐的发现,无论在思考什么,都有一个“我”陪伴着。

如果没有“我”,这些思维并不会存在,思考需要一个动作的承载人,需要一个思考者,而“我”就意味着这个思考者。

沿着这个方向去追问,“我”究竟是什么,我会有什么特性,那个能思考的我,跟肉身的我有什么关系?最后,当提出了前两个问题之后,还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又是谁创造了我和这个世界呢?所以康德关于纯粹理性辩证推论的三大问题并不是多么玄妙,而是一个普通人,通过反思就可以触及到的三个理性的终极问题。

实际上它们背后是康德所说的关系范畴——实体,因果以及协同。

同时也可以看作主体(我)、客体(世界),主客体的统一(上帝)。

而且康德的体系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将原来的二元对立观念扩展为二维体系。

二元也就是正和反,这二者实际上是一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

而康德在这二元基础上,又构筑了一个第三项,也就是将正反进行统一的“合”,这个合项就已经超越了正反的维度,上升到了一个新维度,综合了正反的特性,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整体。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6(第六段)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6(第六段)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6(第六段)第六段:I do not mean by this a criticism of books and systems, but of the faculty of reason in general, touching that whole class of knowledge which it may strive after, unassisted by experience. This must decide the question of the possibility or impossibility of metaphysic in general,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its sources, its extent, and its limits —and all this according to fixed principles.【蓝公武译本】我之所谓批判非指批判书籍及体系而言,乃指就理性离一切经验所努力寻求之一切知识,以批判普泛所谓理性之能力而言。

故此种批判乃决定普泛所谓玄学之可能与否、乃规定其源流、范围及限界者——凡此此种种皆使之与原理相合。

【牟宗三译本】所谓[纯粹理性之批判],我并不是意谓书籍与系统之批判,乃是意谓[理性机能一般]〔一般的理性能力〕之批判,就理性机能独立不依于经验所可追求的一切知识而言的[理性机能一般]之批判。

因此,[纯粹理性之批判]将对于[形上学一般]之可能或不可能有所裁决,它将决定形上学底来源,形上学底范围,以及形上学底限制——它之作如此裁决与决定皆依照原则而作。

【韦卓民译本】我所说的批判不是指对书籍和思想体系的批评说的,而指关于在批判之后的就可以不依靠任何经验而独立去求得一切知识的那一般理性能力的批判而言的。

因此,这种批判将决定一般的形而上学的可能或不可能,而且确定它的各种来源、范围与限度——这一切都是按照原理定的。

【参考文档】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推荐word版 (10页)

【参考文档】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推荐word版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篇一: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作者简介伊曼努尔·康德生于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贝格大学。

从1746年起任家庭教师4年。

1755年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

在此期间康德作为教师和著作家,声望日隆。

除讲授物理学和数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纯粹理性批判》(德语: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被公认为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流传最为广泛,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同时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

常被称做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三大批判”。

在这部西方哲学奠基式的著作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

kanc主体概述《纯粹理性批判》[1]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其思想中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通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和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立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以物自体的不可知为信仰留下了地盘。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一本划时代的著作。

它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被称作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1年,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为纪念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出版200周年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这位德国古典哲学奠基者的敬意。

康德,1724年出生在东普鲁士哥尼斯堡一个手工业堡大学,1746年毕业后当了9年家庭教师,1755年回母校任讲师,1770年任教授,1804年逝世。

康德一生没有离开过他的家乡,许多著名大学聘请他,都被拒绝。

他为自己规定了严格的作息制度,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吃饭、散步,一切按照规定的时间。

每天下午三点半钟,他拿着藤手杖从家里出来散步,邻居们以此对表。

康德的日常生活异常刻板,但精神生活却十分丰富而活跃。

他试图冲破传统思想束缚,从浩渺的宇宙到人类理性,都予以批判和考察。

康德不仅是哲学家,而且是学识渊博的自然科学家。

他在任教期间,除讲授哲学外,还讲授自然科学课程。

自然地理这门学科就是他首创的。

他讲的人类学最受欢迎。

他还开设数学、理论物理、自然律、力学、矿物学等课程。

1755年,康德提出的太阳系起源于原始星云的假说,推翻了牛顿等17世纪自然科学家认为天体起源于上帝的陈腐观念。

恩格斯说,这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1770年,康德从自然科学转向哲学的研究和著述,《纯粹理性批判》就是这个期间完成的主要代表作。

这本书和另两部代表作《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的批判》,构成了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花了12年工夫,同时平均每周还要担任14个小时课程的情况下完成的。

康德把自己的哲学叫做“批判哲学”,不是指对某种书籍或某一体系进行批评,而是对于理性进行
分析、判断,即对人类认识的能力所达到的范围进行考察。

这是康德之前,不论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没有解决的问题。

康德觉察到以往认识论的片面性,企图把各派哲学综合起来,创立一个没有片面性弊病的认识论。

尽管康德没有完成这一任务,但是把认识论提到哲学的中心地位,的确是他的历史功绩。

康德哲学是当时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两重性的理论表现,它具有二元论的性质,企图调和、折中对立的哲学派别。

列宁说“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使二者妥协,使各种相互对立的哲学派别结合在一个体系中。

”康德标榜自己的哲学既区别于当时统治讲坛的莱布尼茨—一沃尔夫的唯心主义唯理论,又区别于从唯心主义经验论演变而来的休谟的不可知论。

他把前者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叫做独断论,把后者叫做怀疑论。

其实调和、折中两派的结果,并没有跳出它们的圈子,这两个派别正是康德哲学的来源。

康德批判和考察的“纯粹理性”,是不依赖于任何经验的理性,就是说,他离开认识过程抽象地考察人类的认识能力。

这无异于又不下水,又硬要学游泳,必然将主观同客观截然对立,从二元论走向不可知论,走向主观唯心主义。

《纯粹理性批判》论述了人类认识能力的三种形式或三个阶段感性、知性、理性。

关于感性,康德承认人的认识之外独立存在着“自在之物”,它刺激感官引起感觉,才有感觉经验,这是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

但康德认为人的认识无法超越现象而达到“自在之物”,这就滑向了不可知论。

关于知性,康德认为一切知识从经验开始,又不停留在经验上。

但他否认自然规律是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而认为它们是人们主观认识能力的产物,即所谓“人是自然界的立
法者”。

关于理性,康德揭示了认识中相对和绝对、有限和无限的矛盾,但又把它们截然对立。

他认为理性在追求绝对的统一体,即灵魂、世界和上帝时,就必然陷于谬误,因为这是信仰的地盘。

在康德哲学中,“自在之物”的唯物主义因素最终被神学取代。

这位在自然科学领域向神学挑战的斗士,却在哲学上同神学妥协,陷入了不可知论。

但在人类的整个思想史上,康德开创的德国古典哲学有着巨大的贡献,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宝贵的思想材料,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

这,也正是我们至今仍在纪念康德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