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与它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观及对中国的启示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观及对中国的启示从对现代性的批判出发,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本文着重分析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观,提出倡导稳态经济,主张社区主义或社会共同体政治,注重创造性和精神作用的文化精神等,最后分析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具有的理论借鉴意义,启示我们要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现实路径。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概述虽然说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种成熟的思想体系,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它是一个与现代主义相对的概念。
后现代主义大致上分为激进性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两个向度。
其中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格里芬、霍伊等,其理论带有较强的建设性、积极性和乐观主义倾向。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最大的特征就是对现代性的超越,而它的自信就来源于现代性及其世界观在社会和精神上的毁灭性。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超越,表现在超越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个人主义,人类中心论,机械主义,消费主义,民族主义等,也就是要人们摆脱现代机械的、科学化的、二元论的、人类中心论的、家长式的和还原式的世界。
因此,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也强烈反对现代哲学中的二元论和还原论,以及现代世界观中的人类中心主义。
另外,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倡导创造性,倡导生活中真正的乐趣就是创造;更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和倡导对世界的关心和爱护。
总之,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从对现代性的超越出发,摆脱了激进性后现代主义的偏激性,面对现实世界和现代社会中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法,以便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观辨析1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强烈反对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大力倡导发展稳态经济。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经济是以单纯的、无限制地追求物质财富增长为特征的经济形态,这样会形成一个片面追求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畸形社会。
所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深刻地批评了现代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理论,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快速增长导致的人类社会危机,因此,它提出了控制经济增长的生物物理要求和社会伦理要求,同时提出要限制对环境和生态资源的破坏与消耗,合理利用现有的物质资源,以便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西方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分析

[ 收稿 日期 ]20 0 9—1 0 0—1
[ 作者 简 介 】石 苏谊 (9 7一) 女 , 15 , 山西 垣 曲人 , 太原 理 工 大 学文 法 学 院 教授 。
第2 2卷 第 1期
山 西 高等 学校 社会 科 学 学报
21 0 0年 1月
的进 步 , 也不 可 避免 的有 一些 消极 的东 西 , 但 以致 思
心 主义” 的批判 与 解构 ; 实 质上 说 , 现代 主 义 等 从 后
是对西 方传统 哲学 和 西 方现 代 社 会 的纠 正 与 反叛 , 是一种在 批判 与反叛 中又 未免会走 向另一极 端——
怀疑主义 和虚无 主义— — 的“ 过正 ” “ 枉 ” 的 矫 。
强 , 时大众 在物质 欲和金 钱欲 的刺激下 , 此 不仅开 始
去追求更大的物质财富, 而且随之而来的就是享乐 主义 与 消费主义 , 别是 人 们 的精 神 文 化 消费 则表 特 现为 热衷 于快 餐式 的 西方 文 化样 式 。很 容 易看 到 ,
上个世 纪末 中 国的社 会 和文化 的转型有 着深层 的政
治 、 济和文 化 的原 因 , 种转 型既表现 了中国社会 经 这
我 国经济 的迅速 发 展 。伴 随而起 的是 , 政治 、 济 、 经 文 化 的交 流也呈 现 出 前所 未 有 的新 形 势 , 各种 西 方
从 形式 上讲 , 现 代 主义 是一 股 源 自现 代 主义 后
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 , 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 种 既继承 又反叛 的关 系 ;k g 内容上看 , 后现 代主 义是 种 源于工业 文 明 、 工 业 文 明 的负 面 效应 的思 考 对 与 回答 , 是对 现代化 过程 中出现 的剥夺 人 的主体性 、
分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论文

分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论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影响;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网络文学;同性恋文学作为与“现代”相对立的概念,“后现代”一词最早消失于19世纪70年月,当时一位英国画家曾用“后现代绘画”来指称他认为比法国印象主义绘画更前卫的绘画作品。
20世纪30、40年月,“后现代”概念常被使用于建筑学领域,以表示不同于传统的新型建筑风格。
二战以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第一次用“后现代”指代一种现代时期的转型期。
至20世纪60、70年月以后,欧美文学理论家哈桑、詹姆逊、利奥塔、哈贝马斯等人开始将“后现代”概念引入学术讨论的范围,文艺理论界渐渐形成了一种迥异于传统的“后现代话语”。
而伴随着利奥塔、哈贝马斯等人关于毕竟该如何解说“后现代理论”而掀起的学术界争辩,“后现代话语”、“后现代”概念飞快风靡全球,一时间成为世界范围内各国文艺理论家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对许多国家的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源起及在中国的传播在以詹姆逊为代表的部分文艺理论家看来,一种文学风格的消失相对应的是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分别代表了市场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文化风格与文化逻辑,以此类推,“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形态,其滋生的土壤是以科技信息为典型标志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后工业社会”,亦即詹姆逊所言“多国化的资本主义”时期。
以此观点为支撑,不少西方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理论及文学只能消失在有丰厚物质文明的西方国家,并对中国、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消失了“后现代主义”秉持剧烈的怀疑态度。
然而,中国“后现代主义”研究的着名学者王宁先生指出,尽管无论是从物质经济基础还是从相关的文学文化传统来看,“后现代主义”好像都不可能消失在东方和第三世界国家。
但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世界各国之间的时空界限日益缩小,随着东西方经济交往的逐步加深,东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不可避开地受到了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进而染上了“后现代主义”颜色。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启示——从哈贝马斯的思想分析

2 0 1 3年 1 0月
濮 阳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o u m M o f P u y a n g Vo c a t i o n M a n d 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Vo 1 . 2 6 No . 5 0c t . 2 0 1 3
( 一) 社 会 理 性 出现 了偏 差
近代 自然科 学 的建立 ,帮助 西方人 推 翻 了神 权
的统 治 , 逐 步恢 复人 权 , 同时 , 西 方 资 本 主 义也 借 助
于近 代 自然科 学 的建立 , 实 现 自身 的长足 发展 。 后现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0 7
代Hale Waihona Puke 主义思 潮 的一位 重要 人物 ,在后 现代 主义 的讨 论
中, 哈贝 马斯 不 同 于其 他 后 现代 主义 者 , 他主张“ 现
代 性仍 未完 成 ” .指 出 当今 社会 现代 性 还没 有结 束 , 现 代性 只是 出现 了 问题 ,需要 在新 的环 境 下对 现 代
性 进行 救助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义理 论 的建 立 ,是 从 2 0世 纪 8 O年代 开 始 , 它 的形成 和 发 展 , 受 到后 现 代
关键 词 : 后现代主义 ; 哈 贝马 斯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理 论 中图分类号: D 6 1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9 1 6 1 ( 2 0 1 3 ) 0 5 — 0 0 0 6 — 0 4
后 现代 主 义产 生于 2 0世 纪 6 0年 代 的西方 资 本 主义社 会 。 并很 快成 为西 方学 术界 的热 点探 讨 问题 。 在过 去 的 4 0年里 , 它经 历 了一个 由产 生 、 发 展 到 分 化 的过程 。后 现代 主义 在 2 O世 纪 9 O年代 分 化 的时 候。 进 入 了 中国社会 . 成 为 中 国知识界 关 注和 研究 的 热点 。尤尔 根 ・ 哈 贝马 斯 ( J i f r g e n Ha b e r m a s ) , 是后 现
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标签:后现代主义;思潮;价值观;影响后现代主义是产生并流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理论范式和社会思潮。
其“解构,,理论在强调解放思想、张扬个性和主体思考、重构人际关系方面,提供了积极的思维方式。
但“解构”在后现代思想尤其是“消极的”后现代那里,表现为一种注重“破旧”解构、疏于“立新”建构的否定性思维方式,在“解构”及“价值祛魅”思维中,传统的真善美的意义深度、价值的普遍性和相对确定性也被消解了,而在一味强调多元性、个性自由、不确定性等社会及其价值的“碎片化”过程中,也易走向价值相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至道德虚无主义。
因此,对后现代理论范式及价值思潮的辩证把握和反思,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以及文化价值导向,对坚守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对文化生态和共同价值观、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与国家精神培育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后现代主义是产生并流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理论范式和社会思潮。
它颠覆了西方传统的价值观秩序和话语方式,走向了一个新的理论思维和文化世界。
作为一种理论和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不仅显现于建筑、文学、音乐、绘画等文学艺术领域,还影响了哲学观念、思维语境及社会价值取向的改变。
后现代主义随着文化交流传入我国后,也成为中国学术和社会思潮的一个重要话题。
后现代主义渗透在各学科领域并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也是必然和明显的。
后现代主义价值观是整个后现代思潮的核心,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理论大众化中需要研究和把握的问题。
一、后现代主义理论范式及特征后现代主义由于其包罗万象的内容,复杂纷繁的争论,很难简而概之,以至有学者说,我们无法说明“后现代”是什么。
海德格尔因此说,“后现代”不是“什么”。
后现代主义并没有一种明确的理论纲领,但我们可以从其多样、混杂的思想观点中,理出相对共有的理论特征。
1.“解构”:否定传统“普遍基础”的思维观念。
现代性、后现代性与中国的现代化

现代性、后现代性与中国的现代化
尉利工
【期刊名称】《临沂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6(028)004
【摘要】启蒙运动所兴起的科学与理性精神是现代性的重要特征,在理性精神的引导下,促生了主体性意识,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体现了社会进步.但对理性的过分强调,使理性走向了它的反面.后现代针对现代性所存在的弊病进行了批判,反对现代性的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强调社会的多元性和异质性.对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争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当前既要强调现代性的积极方面,又要警惕后现代所揭示的现代性的消极方面,同时要防止后现代性本身的颓废因素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损害.
【总页数】5页(P5-9)
【作者】尉利工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马列部,山东,青岛,266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9
【相关文献】
1.走向现代化r——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现代性与文艺现代性 [J], 李世涛
2.从现代化到现代性——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艺对现代性的探索 [J], 李世涛
3.现代性、后现代性与中国的现代化 [J], 尉利工
4.在传统、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信息时代中国现代化难题的深层根源 [J], 刁生富;徐瑞萍
5.“四有新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的现代性的本质规定——兼论对西方现代性个人与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J], 吴赋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对社会价值观产生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对社会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后期出现和发展的一种思想理论,主要是对现代主义思潮的一种批判和反抗。
从本质上来说,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一种反叛精神,试图摆脱固有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的束缚,寻求一种全新的文化和艺术创作的方式。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1.思想解放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反思自己关于真理、价值和存在的看法,为人们的思想解放开辟了新的空间。
后现代主义倡导者认为,任何社会和文化形式都有其历史和文化包袱,有自己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因此拒绝以任何形式的绝对化的标准来作为衡量价值的尺度。
2.文化多元化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之一是促进了文化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在文化领域中主要推崇以“混合”和“融合”为主的创作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打破文化的原有藩篱,将不同文化融合、交汇、共生,从而形成全新的文化形式。
3.知识普及后现代主义的思潮推动了知识普及的进程。
后现代主义关注人性,提出“民主万岁”,鼓励人们去自由地表达和思考,这在人们的思想文化领域具有普及和民主化的倾向。
4.视觉文化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思潮强调视觉文化,追求感性和激情化的表达,独具视觉冲击力,这使得无论是广告界还是影视界,都带来了视觉文化的革命。
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在创作视觉媒介方面推崇多元化和自由化,呈现出更为独立和多样的视觉文化体系。
5.深刻反思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推广,对社会和每个人都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既是对“伟大叙事”的反叛,也是对现代主义对于规则、秩序的建立的反省,以及对人性、文化、历史本身的反思。
后现代主义追求一种更为深刻的反思和对自我意识的探索。
在这样的意义下,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对社会和文化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体现了一种反复探讨的心理和生命的价值感受。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价值观产生的影响1.文化多元化后现代主义推崇文化多元化的观点,视文化多元化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这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新思路,从而使社会开始接受不同文化的思维和理念。
后现代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后现代文化是建立在高度发达富裕的经济生活基础之上的,生长于信息社会条件下的,以高度商品化为标志,以大众闲暇为消费条件,以满足大众消费欲望来赢利的一种新兴文化。
既不同于西方前工业化时期的传统文化,也不同于现代工业化时期的现代主义文化。
后现代文化是对前者的扬弃,更是对前者的反叛,主要表现在:第一,无论是古典文化还是现代主义文化(如从古希腊史诗、悲剧到现代象征主义诗歌、表现主义文学、意识流小说和存在主义文学等),都是少数人才能享受的高雅文化,而后现代文化则是人人都可享受的雅俗不分、亦雅亦俗的文化。
第二,古典文化和现代主义文化都是反商品化的纯文化,而后现代文化则是深受资本与商品逻辑支配的消费文化。
第三,古典文化和现代主义文化都是高度个性化、风格化的独创性的文化,而后现代文化则是与大众传媒手段相联系的、模式化、类型化和批量复制的文化。
第四,古典文化和现代主义文化都是文化创造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刻体验和反思后的创造,是带有形而上价值的严肃的精神产品;而后现代文化则是没有深度体验、没有历史感的、仅仅反映当下瞬间体验的平面化产品。
后现代主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倾向:1. 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
哈贝马斯认为非理性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而非理性主义则是以对传统理性的"非难"和批判为表征的。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正是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的泛滥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人类的灾难,因而批判、否定、解构理性主义,推崇非理性,成为后现代主义所致力的目标。
2. 解构现代主体性。
张扬主体性,这是现代化的一个特征。
而后现代主义则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对主体性采取解构策略。
首先,后现代主义抨击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旨在赋予人与自然关系以浓厚的"生态意识",以消除人对自然的统治欲和占有欲。
其次,反对"自我中心主义",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与它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经常使用,80年代达到鼎盛,是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
后现代主义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
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
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
其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德里达、利奥塔、福柯、罗蒂、詹姆逊、哈贝马斯等。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1.科技和理性的极端发展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科技和理性的负面效应得以充分展现正是借助了自然科学的建立,西方资本主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把科技推向了极端。
资产阶级一方面依靠科技建立了庞大的工业生产体系,推动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把科技和理性变成了获得私利和殖民掠夺的工具。
从而使国内的危机和矛盾不断激化,也加深了各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市场中的不平衡状况,最终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
2.人沦落为理性和机器的奴隶科技本是为人造福的,理性本是人高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然而,社会历史和现实却使科技和理性走向了人的对立面:理性变成了纯粹的工具理性或科技理性,变成了部分人掠夺他人的御用工具;人道和人权也服从于工具理性,人从理性的主体和人道主义服务的中心对象的位置沦落为工具理性和机器的奴隶。
这使得人们不得不用怀疑的眼光重新审视科技理性。
3.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矛盾加剧,人们的生存状态更加恶化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管理和生产的高度机械化、科学化,社会生产和管理变成了更为庞大、严密和无情的机器体系,人成了这个庞大机器的一个部件,人们的生活、消费、思想观念完全商业化了,并且为商业广告、大众传媒所左右,人失去了主体性、选择性,成为“单面人”(马尔库塞语),由工人和学生举行的游行示威时有发生,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政治矛盾不断激化。
资本主义对自然的破坏越演越烈,威胁着人们生存的自然家园。
随着工业的发展,一方面,人们受利益驱动大量开采自然,使很多非再生资源几近枯竭;另一方面,大工业又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和气体,排放到自然界,进一步恶化了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环境。
自然界是人类的家园,是人的“无机身体”(马克思语)。
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本身。
这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的正面影响1.倡导多元论,尊重差异性。
后现代主义拒斥人类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东方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以一种彻底的相对主义的态度来张扬科学的怀疑精神。
2.倡导创造性。
后现代思想家最推崇的活动是创造性活动,最推崇的人生是创造性的人生,最欣赏的人是从事创造活动的人。
3.力主平等。
在后现代思想家看来,“个人主义已成为社会中各种问题的根源”后现代主义,尤其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对现代精神和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主义、二元论、男性中心主义进行文思和批判,指出:现代性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强调个人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二元论,在男人与女人的关系中强调男性主义,实际是强调人与人的不平等,证明人对自然的优越性,男性对女性的优越性。
后现代主义的负面影响首先,后现代主义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得一向被认为是崇高和高雅的艺术打上了当代商品经济的印记,因而失去了美的崇高和独立的价值。
其次,后现代主义的“复制性”导致“快餐文化”的泛滥,使千锤百炼、呕心沥血的文化力作、精品的出现,变得几乎没有可能。
再者,后现代主义也追求“独创性”但这类“独创”并非真正的创新,而是以时尚的胡闹来博取轰动的新闻效应。
这在受后现代主义影响的后现代艺术中表现得最为鲜明。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兴起的原因及影响具体来讲,主要有如下原因。
1.改革开放为后现代主义思潮进入中国提供了渠道。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在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同时,西方一些颇具影响的社会思潮也随之涌入中国。
后现代主义正是这些思潮中的一种。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知识界产生影响提供了可能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鼓励人们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先进思想文化成果。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有利于我们看清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缺陷,更加坚定我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3.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传播提供了现实基础。
在中国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相似的问题需要解决。
而后现代主义思潮不仅仅是一个线性的时间概念,它对于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深刻反思,对西方现代化带给人类的负面影响的揭露,有利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从中借鉴经验和吸取教训。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负面效应的批判,无疑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是一份可供参考和借鉴的认识资源,具有启示和反思意义。
具体来说,有以下两方面启示。
1.科学技术和理性要充分发挥其为人类造福的作用。
我们运用科学技术理性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使全体人民达到共同富裕,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
我们不能拒斥科学技术和理性,而应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弘扬理性传统。
2.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反人类中心主义观点指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就使我们更加坚定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们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社会理论毋庸置疑,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动,是当代西方理论家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理论反省。
如前文叙述的,后现代主义是人们对高度发达的现代主义将人类带入世界性的社会政治经济危机这一客观历史事实反省的结果,是对现代主义蓝图的幻灭反省的结果。
现代主义的危机,迫使人类知识精英反省人类社会发展的命运,反省理性主义、启蒙精神光辉背后的黑暗与局限。
所谓的后现代社会迹象的出现,不过是现代于倡导理性与主体性的现代主义,它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将理性打倒,把主体性销毁。
这样的一种立场,如果作为一种反思现代性的策略,固然得当。
但是,要以此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来重新阐释人类社会生活、重新架构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就显得不足。
所谓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别,所谓中心与边缘的区别,所谓总体性与多样性的区别,所谓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区别,实际上并不是一种相互排斥的区别。
我们宁可把它们理解为一种相互补充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无论我们怎样强调科学的异化功能或者说理性的桎梏作用,我们都无法全盘否定现代主义、科学、理性对于人类社会生活进步的贡献。
这一点,在处于发展中的国家,显得尤其如此。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现代主义始终并不能够取得一个主流的位置,它始终无法取代现代主义的正统地位。
或者,所谓主流的位置本身,也是后现代主义所不屑的。
可是一个有趣的悖论是后现代主义总是用一种现代主义式的总体性叙说方式试图去全盘否定现代主义,使得自身又落进现代主义的范不相符的。
中西方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都内在地包含这样一个共同的逻辑:无论它们的理论形式如何,它们都是所处时代、所处社会现实的生动反映和真实写照,从来不可能有某种超越时代特征和现实条件的社会理论观念。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构符合当代中国的社会理论观念,首先就是要从当代中国最为复杂多元的社会现实入手,从研究经济活动的多元化和分层化出发,进而探索当前中国社会生活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分层化现象,由此构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具有解释力的社会理论体系。
更进一步说,就当代中国社会理论的建构而言,我们并不能先入为主地皈依所谓的现代主义或者后现代主义理论,而是要将理论的建构建立在对当今中国所发生的社会变迁转型的切实关注的基础之上。
当代中国社会理论的建构,必须重视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高度复杂性。
这种复杂性不仅体现在东部、中部以及西部之间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观念以及社会价值取向畴之中“后现代主义者们反对总体化的思维和伦理道德的差异性,同时也体现在我国是一方式、反对宏大叙事,但是他们把‘后现代’与‘现代性’区分开来、对现代性进行批判和反省,力图对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进行一种根本性的转换,这本身就是以一种整体化思维框架和宏大叙事方式为前提的。
”显然,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当代社会理论, 其本身就陷入一种普遍主义的观念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解构主义的非理性形式,其自身仍然是一种确定论形式,无非它是一种对任何事物都采取颠覆和解构的激进立场。
因此,从作为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的一端,跳到作为后现代主义的非理性主义一端,在理论基础方面,后现代主义并没有真正的突破。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当代社会理论并没有全面描绘和解释现今的社会现状,并没有看到当今社会及其思想观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都是一种超越当今社会现实的理论。
用针对西方后工业时代的所谓后现代主义,来解释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与逻辑,显然是极个具有悠久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传统和现代的并存,古老的社会文明和现代的社会风尚在当前社会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我们只有既重视当今西方后工业时代及其社会理论观念对我们的影响,同时又正视中国作为新型发展国家所具有的社会复杂性之后,我们才有可能构筑一种更具包容性、广泛性和解释力的社会理论。
因此,在中国国情下,正确理解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建设的关系,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需要,是推动“三个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时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