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及后现代主义批判

• 三、建构与解构 • 现代主义致力于建构,突破传统、建构自己的完整秩序。 • 后现代主义用反叛打破整体性,强调世界的零散化、边缘化、 多元化。并试图消解一切区别和界限(艺术、文化)。
• 四、平面感 • 现代主义文艺大多晦涩难懂;后现代主义追求平面感(人物、 观点、时空),颠覆一切深度模式。使文化进一步向世俗化、 商业化、消费化发展。
法兰克福学派及后现代主义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 • 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创建于1923年,A.希特勒上台后曾先后迁 往日内瓦、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迁往纽约。1950年, 部分成员返回联邦德国重建研究所,部分成员仍留在美国继续 从事社会政治理论研究。霍克海默1930~1958年任研究所所长, 并于1932年创办《社会研究杂志》(1932~1941)。参加研究所 工作的有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
• 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 典型,并以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反实证主义而著称。它继承了 青年黑格尔派M.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A.叔本华、F.W.尼采和W. 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M.韦伯的“文化 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K.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 和G.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 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 • 代表人物:M.霍克海默、T.W.阿多诺、H.马尔库塞、J.哈贝马 斯等人
• 主要观点——“单面人”理论 • 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技术进步给人提供的自由条件越多,给人 的种种强制也就越多,这种社会造就了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 神生活,没有创造性的麻木不仁的单面人。 • 在《单向度的人》中,他指责艺术的大众化和商业化使之成为 压抑性社会的工具,从而导致人和文化的单向度。 • 《电锯惊魂》 • 《立方体》 • 《搏击俱乐部》
对后现代主义的一些看法

对后现代主义的看法“后现代主义”是针对于现代主义提出的,关于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因为其主要的研究者反对以各种约定俗称的方式来规范它。
后现代主义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首先,哲学的后现代主义在继承和发展现在哲学的基础上,又坚持了哲学的反思与批判精神,它所强调的理性至上、人体的无限能动性,都能够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强大的前进动力,同时也能帮助我们辩证的看待问题。
其次,后现代主义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现实性问题,而不是像现代哲学那样只注重对抽象的事物和问题进行研究,因而后现代主义更具有实践上的意义和价值。
长期以来,许多学科及其知识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这样就使得理论的研究与实际的状况相脱节,进而使得理论无法正确的指导实践的现象,而后现代主义的出现能够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结合,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的作用。
第三,后现代主义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一点对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我国的科学发展关的实施,都极具指导性意义。
但是,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也存在一些负面的效应:首先,后现代主义强调反思与批判,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该主义的倡导者忽视权威与真理,而抛弃原有的那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产生极端的相对主义,进而使其成为完全坚持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者。
其次,后现代主义强调的理性至上、人体的无限能动性的这些论断具有片面的夸大性的效果,对于现代主义的批判较为极端,这种极端和夸大的思想会在无形之中使其研究陷入空想的状态,因而容易产生脱离实际的现象出现。
第三,后现代主义学者认为社会与历史的发展是完全没有规律性和进步性的,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对原有历史发展的全盘否定,丧失了传统、现代和当代的连续性。
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会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历史的进步。
面对后现代主义,虽然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对于现代主义的批判、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以及对生态和环境的保护等理念仍然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后现代主义科学观评析

后现代主义科学观是对现代科学观的反思和批判。
它主张现代科学观忽视了文化、历史和人文因素,过于看重理性和客观性,忽视了主观性和感性因素。
后现代主义科学观认为,现代科学观过于强调科学的客观性和理性性,忽视了科学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
它批判了现代科学观的唯物主义和结构主义理论,提倡科学研究应当包含人文和文化因素。
后现代主义科学观还主张科学研究应当具有多元化和原则性,不能只依靠一种理论或方法。
它提倡科学研究应当具有开放性和柔性,能够接受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总之, 后现代主义科学观是对现代科学观的反思和批判,主张科学研究应当兼顾人文和文化因素,具有多元化和原则性,并强调科学研究的开放性和柔性。
后现代主义科学观还强调了科学研究的社会性,认为科学研究不应该是一个单独的学科,而应该是一个与社会、文化和政治相互关联的学科。
它提倡科学研究应当负责任地考虑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科学观还指出,现代科学观忽视了科学研究过程中主观性和感性因素的重要性。
它认为科学研究不应该只依靠客观数据和理性分析,而应该包括主观感受和人文关怀。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艺术本质、规律和价值的理论体系。
它囊括了诸多重要的概念和名词,这些名词对于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对一些常见的文学理论名词进行解释。
1. 传统现实主义(Traditional Realism):传统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和艺术风格,它致力于真实、客观地再现日常生活。
传统现实主义笔下的人物形象常常是普通人,作品内容通常涉及社会问题,注重社会生活的真实细节。
2. 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意识流是一种通过文字再现人类思维过程和意识流动的文学技巧。
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思想、感受和记忆,作者可以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人物的意识世界。
3.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延续,强调对话性、多元性和相对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以碎片化、拼贴化的形式呈现,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追求对真理的怀疑和对现实的反思。
4.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结构主义是一种关注文本结构和语言结构的文学理论方法。
结构主义认为文本中的意义是通过结构和符号系统来构建的,强调在文本中寻找潜在的隐喻和规律。
5. 敘事者(Narrator):敘事者是文学作品中负责讲述故事的人或人物。
敘事者可以是第一人称敘事者,以自己的视角来讲述故事,也可以是第三人称敘事者,通过旁观者的角度来讲述故事。
6. 拟人化(Personification):拟人化是一种修辞手法,将非人物化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
通过拟人化,作家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或非生物的物体具备生命力,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7. 象征主义(Symbolism):象征主义是一种将事物转化为象征或符号来表示深层含义的文学运动。
在象征主义作品中,一些具体的形象或物体可以代表更深层的意义或情感。
8. 批评学(Criticism):批评学是研究文学作品的理论和方法。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批判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批判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种思潮,它对传统哲学观念进行了批判和颠覆。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批判主要集中在对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唯物主义和普遍性的质疑上。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批判进行探讨。
一、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对理性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传统哲学认为理性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高形式,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理性并非如此绝对。
后现代主义认为理性主义的问题在于它过于强调客观性和普遍性,忽视了个体的主观性和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主张将理性与感性相结合,认为只有在感性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二、对唯物主义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对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认为唯物主义过于强调物质的存在和客观的规律,忽视了主体的主观性和意义的构建。
后现代主义主张将主体和客体看作相互作用的关系,认为主体的主观性和意义的构建对于认识世界至关重要。
三、对普遍性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对普遍性进行了批判,认为普遍性是一种虚构的概念。
传统哲学认为普遍性是存在于世界中的客观规律,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普遍性是一种社会构建的产物。
后现代主义主张将普遍性看作是一种相对的概念,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有不同的普遍性。
四、对权力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对权力进行了批判,认为权力是一种压迫和剥削的工具。
传统哲学往往将权力看作是一种正当的统治和支配,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权力是一种不公正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主张将权力看作是一种社会关系,需要通过批判和解构来实现平等和正义。
五、对真理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对真理进行了批判,认为真理是一种相对的概念。
传统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真理是一种社会构建的产物。
后现代主义主张将真理看作是一种相对的概念,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有不同的真理。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批判对传统哲学观念进行了颠覆和重构。
后现代主义主张将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将主体和客体看作相互作用的关系,将普遍性看作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将权力看作是一种不公正的关系,将真理看作是一种相对的概念。
文学批评中的后现代主义

文学批评中的后现代主义引言: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文学批评领域中一种备受争议的理论流派,它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了颠覆和批判,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主义在文学批评中的作用和影响,并分析其优点和局限性。
一、后现代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后现代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人们开始对现代主义的理论框架进行质疑。
后现代主义批评家们认为,现代主义的理论体系过于抽象和理性,忽略了人类情感和个体经验的重要性。
因此,他们试图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重新解读,打破传统的二元对立,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多元文化的碰撞。
二、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1. 反叙事性:后现代主义批评家们认为,传统的叙事结构过于线性和单一,无法充分表达个体的多元经验。
他们主张打破线性叙事的限制,采用碎片化、多重叙事和非线性的方式来呈现作品的结构。
2. 反现实性:后现代主义批评家们对现实主义的描写方式进行了批判,认为它过于单一和表面。
他们主张通过夸张、幻想和超现实的手法来突破现实的束缚,以更深层次的方式揭示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矛盾。
3. 反权威性:后现代主义批评家们对权威的质疑贯穿了他们的理论体系。
他们认为,传统的权威结构过于僵化和压抑,需要被打破和重新构建。
因此,他们试图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构和重构,挑战权威的话语和规范。
三、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和争议后现代主义在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打破了传统文学观念的束缚,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然而,后现代主义也面临着一些争议和批评。
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过于抽象和理论化,忽略了文学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此外,后现代主义的批评方法也被指责为过于主观和难以验证。
结论:后现代主义在文学批评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了颠覆和批判,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和方法。
然而,后现代主义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与其他理论流派进行对话和辩证。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运用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框架,以推动文学批评的发展和进步。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批判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批判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一种思潮,它对传统哲学观念进行了批判和颠覆。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对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本文将对后现代主义进行哲学批判,探讨其思想内涵、理论基础以及对传统哲学观念的冲击。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内涵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反对现代主义的思潮,它质疑了现代主义所倡导的理性、真理和进步的观念。
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主义过于强调理性和科学方法,在追求普遍真理的过程中忽视了个体和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强调相对主义和多元观点,认为真理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后现代主义还关注权力和话语的问题。
它认为知识和权力密不可分,强调话语权力的运作机制。
后现代主义批判了传统哲学中权力结构的不公正和偏见,主张给予边缘群体和被压迫者更多的话语权。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结构主义、语言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等多个学科。
其中,结构主义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最为深远。
结构主义认为,社会和文化是由各种符号和符号系统构成的,人们通过符号来理解和构建世界。
后现代主义继承了结构主义的观点,认为现实是由各种符号和话语构成的,没有固定的本质和真实。
语言学也对后现代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现代主义强调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认为语言不仅仅是描述现实的工具,而是创造现实的力量。
后现代主义批判了传统哲学中对语言的简化和误解,提出了新的语言观念。
社会学和文化研究为后现代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持。
社会学关注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文化研究关注文化符号和意义的生成。
后现代主义通过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视角,揭示了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哲学观念的冲击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哲学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冲击。
首先,后现代主义质疑了理性的绝对性和普遍性。
传统哲学强调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在追求普遍真理的过程中忽视了个体和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认为真理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其次,后现代主义批判了权力结构和话语权力的不公正。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一元论
新实用主义者罗蒂以宣扬后哲学文化的方式否 定传统哲学。他认为启蒙运动的先知们否定了 中世纪的神学文化,使神学文化变成了后神学 文化,即哲学文化。现在呢?人们已经不再相 信那种主张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的大写哲学了, 在大写哲学消失以后,接替哲学文化的就是后 哲学文化。在后哲学文化中,不讲本质、不讲 基础、不讲主客二分、不讲结构。后哲学文化 是没有核心、没有标准的多元文化。
后现代时期是现代之后的时期,超越现代 的时期,是总体化走向差异化多样化时期。
后现代主义:方法论思考
二元论对一元论; 理性主义对非理性主义; 逻辑中心主义对问题中心主义; 元(宏)叙述对多样化具体化叙述; 高位文化对多位文化; 同质性对异质性; 整体性对差异性等
后现代主义:解构的方法
德里达用解构的方法(拆解结构的方法), 即从内部突破的策略,通过揭露近现代哲 学文本(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对象)自身的 矛盾,拆解其原有的结构,消除结构中一 切确定的和固定的东西,颠倒中心与边缘 的关系,消解中心和主体,从而颠覆文本 原有结构。
后现代主义:方法论小结前现代:山是山,水是岁;Fra bibliotek古朴、自然、原始
现代: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现代、技术、人造
后现代: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多样的、超越原始的自然、情境化的科学 技术
二、后现代主义与教育
(一)主体观的变革 原子论与机械论的“ 主体观”:实体构成
世界,实体之间由某种力来维持,较高等 级的实体的属性都能从组成它的较低级等 级的实体的属性与相互作用中得到解释, 它们都受某些决定论规律支配、沿着单一 轨线进化。 康德:自主的理性的力量。
二、后现代主义与教育
(三)文化课程观的变革: 2.大众文化知识是课程的主要资源 (1)(学术)理论知识文化; (2)技术知识文化; (3)实践知识文化。 课程知识的具体化,课程编制:问题(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
(2002年8月写,2016年6月改)
黄有柏
后现代主义的由来
二十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了高峰而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产阶级掠夺世界的相互争斗愈演愈烈,终于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了战争经济,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哲学、文学等意识形态为战争服务,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诗歌流派,鼓吹诗人“应纯粹依赖自己放荡不羁的习性,对暴力、战争的嗜好以及‘心境并发’的本能进行创作”,成了帝国主义的文化帮凶。
当时的欧洲诗坛,流行着未来主义、立体主义、达达主义反文化诗潮,对早期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猛烈冲击并使其成为暗流。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再度兴起,但已改变了早期的性质,而与“立体主义”、“达达主义”合流而成为西方“现代主义”,以艾略特《荒原》为里程碑,是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废墟上的产物,与传统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决裂,成为一种对文化的破坏现象,与战争对物质的破坏现象相呼应。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战争中发了军火大财,使战后的美国经济在世界各国中遥遥领先,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诗歌由以欧洲为中心转移到以美国为中心,发展成为西方后现代主义(以凯鲁亚克和金斯伯格等人为代表)延续至今,更趋于对文化的破坏性和毁灭性。
后现代主义是什么?
后现代主义是什么?在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后现代主义经典丛书》的《总序》中说:“后现代主义不外乎下列六种形式:一,作为晚期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泛文化现象……传统的东西……均受到挑战……。
二,作为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观念……张扬更为无度甚至“狂欢”的个性自由。
三,作为一种产生于西方并波及全球的文化思潮和运动。
四,作为一种叙述话语或风格。
这种话语表现出对‘伟大的叙述’或‘元叙述’的不信任,其表现特征是无选择技法、无中心意义、无完整的乃至‘精神分裂式’的结构,叙述的过程呈发散形,故事的发展呈‘增殖’状,意义的中心完全被消解,散发到文本的边缘地带,对历史的表现成为某种‘再现’甚至‘戏似’。
五,作为一种不受文学史分期原则制约的阅读符号代码,也即所谓‘后现代性’……。
六,作为结构主义发展到极致并盛极至衰之后的一种批评风尚。
其特征表现为崇尚语言文字游戏,强调读者的建构性参与,以拆除和分解结构为其宗旨,也即后结构主义批评”。
《后现代主义经典丛书》的《总序》还说:“后现代主义则像个永久的‘不安分者’,不停地制造混乱和无政府状态……后现代主义者则致力于‘稗史’的创造……后现代主义的本体论则是不确定的……后现代主义则致力于世界模型的分解……后现代主义的文本则以颠覆和互文性为其特征,以拆除文本的深层结构为其目的……后现代主义者则出于反历史的目的,致力于某种历史事件的叙述,甚至创造出一个新的历史,在后现代主义那里,历史与虚构的界限是完全模糊的……”。
这样,在后现代主义者反文化、反历史的笔下,诗不成其为诗、文不成其为文、文本不成其为文本、历史不成其为历史,成了无意义、无中心、无结构、无技法、语无伦次的文化“垃圾”和“废墟”。
后现代主义者全面彻底摧毁人类几千年来精心建构的文学艺术体系,摧毁人类几千年来的精神文明结晶,成了不能饶恕的毁灭文化的千古罪人;在后现代主义者反理性、反崇高的那里,人的理性和道德、社会的秩序和纪律等价值观念受到挑战。
张扬无度的个性自由,制造社会的无序和混乱……后现代主义者这些心理状态无不与帝国主义军火制造商和战争贩子制造世界混乱的心理相合拍。
以上这些都被我国第三代诗人实行了,且看《亵渎中的第三朵语言花》的扉页上总结性地标示的:“‘第三代诗歌’以新奇独特的反文化
精神和反叛姿态后崛起于‘朦胧诗’衰落以后的诗歌荒原上……它无拘无束、无所畏惧、亦无所信仰……”。
毫不掩饰地暴露了其逆文学传统而动、逆艺术规律而动、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的丑恶面目,完全作为西方垄断资产阶级对我国进行殖民文化渗透的工具。
我们应持的态度
我们对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对文化已有破坏性)和后现代主义(对文化彻底毁灭性)的文化现象应持否定的态度。
在中国本人黄有柏首先于1988年开始批判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广西《南国诗报》1988年第5期发表《朦胧诗应反向开拓》文章及在《扬帆》文学报总22期(1989年)发表《现代现实主义宣言诗》、《春天之歌》等诗,指出朦胧诗应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进行反向开拓,迈向象征现实主义。
还于2002年写了《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一文在国内外文艺界内部传播。
西方有觉醒的文化精英们,也摒弃后现代主义文学和诗歌。
(美国)沃尔夫呼吁回归社会现实主义,从此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开始走向终结),后现代主义是在1990年左右终结的。
(美国)罗伯特·麦克拉夫林声称“美国小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经历了一场彻底的审美转变,这一转变出现的原因是其语言无所指涉及与社会现实的分离”。
美国后现代主义的头号人物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中国的后现代主义者请来的国际顾问),在中国《文学评论》二00三年第一期173页,发表文章《对现代性的重新反思》(王丽亚译)中说:“现代性不是一个概念,既不是哲学的概念也不是别的概念,这是一种叙事类型。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放弃对现代性进行概念陈述的徒劳努力……在《第三种冥想》开始处,有这样一个类比,现在我要闭上眼睛,捂上耳朵,将所有的感觉(从客体那里)收回来,我甚至要擦掉思想中那些有形的东西”(《文学评论》2003年1期)。
从以上这段话里,也就是说:放弃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学的各种概念,即把其取消了,并希望不再陈述。
还有什么可说呢?中国的后现代主义者。
既然大树已经倒了,猢狲还不散吗?
“人间正道是沧桑”,迷途者要赶快悬崖勒马。
中国不再容许破坏文化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存在,要彻底摒弃后现代主义诗歌。
现代主义诗歌幸好有一条“隐喻”的表现手法,要抓住这一手法向中国特色象征主义诗歌“转化”,转化为中国传统明白流畅、栩栩如生的“隐喻”手法。
这是对现代性诗歌的善后处理。
因此,目前我们的紧迫任务是:同心同德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建设当今时代理性主义先进文化,给世界文化一种有益的奉献,走向世界第二次文艺复兴,这是我们应走的正确道路。
——作者是中国文艺舵手·文学博士,世界华人文艺舵手·文学博士,瑞典皇家艺术学院荣誉博士,世界第二次文艺复兴先驱者
注:①原载《国际学术交流》杂志2005年12期获一等奖
②2005年12月入编世界文献出版社《世界优秀学术论文(成果)文献》
③2007年7月,入编《新国风》杂志总70期
④2008年10月,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世界学术成果研究院评为:百年学术“特等奖”。
档案号:ZMXS0809
⑤2010年1月,世界管理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世界华人交流协会评为:“世界重大学术创新成果”特等奖。
获奖号:SHA2011号
⑥2010年6月,世界华人文化名人协会、世界华人文化研究中心、海内外经济纵横杂志社评为“世界华人重大学术科研成果”特等奖。
存档号SS06-015
⑦2010年,世界文化名人交流协会、世界文化艺术研究院、党旗下建设者评审委员会评为“党旗下建设者——中国社会发展建设优秀成果”金奖。
存档号:JSZ09-018
⑧2011年6月,世界学术成果研究院、世界优秀华人成就交流协会、世界文献出版社组成的国际专家评审委员会三审论定,评为“世界重大学术思想(成果)特等奖”,获奖号ZDSX011158,作者本人被评为“环球时代杰出人物特殊贡献奖。
”)
⑨2011年由世界华人文化名人协会等四单位从参选的372660份成果中审核评为“国际金奖”,档案号GJ04-06
⑩2013年免费入编《世界华人文化名人文论大全》,获国际金鼎奖(成果存档号QZZ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