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
论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建筑

・
规划 ・ 计 设
2 1 年第9 00 期
论 中国 的后现代主 义建筑
谢凌峰 周峻岭 (、 1 广州市越 秀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东 广州 5 0 0 2 顺德职业技 术学院, 广 10 0 、 广东 佛 山 50 6 ) 12 0
: 分析 了后现代主 义建筑的特点 , 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 引发 了对 于中国建筑发展 的思考。
方建筑 界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 就一直在探索现代建筑发展 后现代主义为代表 的各种风格 、 思潮纷纷出现。 改革开放 二十 中国处在世 界建筑发展 的前沿 , 现结合后现代 主义建筑作 品 , f国建 筑 发 展 的影 响 。 T _ l 义 建 筑 及 其 代 表 作 主 现 代 主 义设 计 并 非 一 种 具 有 明 确 宗 旨 的设 计 风 格 , 是 一 种 而 £ 对 现 代 主 义进 行 修 正 的设 计 思 潮 , 强 调 了艺 术 与 日常生 上 它 艮 消解 ,高雅 文化 与 大 众 通 俗 文 化 之 间 明确 分 野 的 消失 , 的 总 苦 杂 。 它 主要 有 以下 三个 特 点 : 混 司 态 的 隐 喻 , 号 文化 和 历 史 的 装 饰 主 义 , 其 从 历 史 中 得 形 符 尤 例外地采取各种装饰 。 长 旧糅合 , 容并 蓄的折 中主义立场 。后现代 主义设计并不 新 兼 也 复历 史风格而是对 历史 的风格采取抽取 、 恢 混合 、 拼接 的方 种 折 中处 理 建 立 在 现代 主 义设 计 的基 础 上 。 3 加 强 设 计 手 段 的 含 糊 性 和 ) 戏 谐 性 。 现 代 主 义 的设 计 强 调 的 是 冷 漠 、 性 的 特 点 , 后 现 代 主 理 而 义 将 这 些 特 征 反 叛 为 一 种 在 设 计 细 节 中采 用 调 侃 手 段 ,以 强 调 非 理性 的因素来达 到一种设计 中的 轻松与 宽容。在 《 特兰大厦 》 波 、 《 国电报 电话公 司大楼》 《 图 美 、斯 加 特美 术 馆 新馆 》 《 波 中心 》 、筑 等 。2 0世 纪 8 O年 代 出现 的 后 现 代 主 义 建 筑 作 品 中 , 能 清 楚 地 看 到 这 种 特 征 。视 为 后 现 代 主 义 里 程 碑 的 美 国 电 话 电报 大 楼 ,位 于 约 的 中心 区 ,设 计 中运 . 了 许 多 古 } } J 典建筑 的语言 ,如马蹄形 的拱券 让人 联想 起 大马 士革 的清 真寺 , 大厅 的顶部使人联 想起古 罗马的 帆拱结构 , 口大 门虽是拱 门状 , 人 1 但修长 竖向划分 的金属窗框 令人 弋 建筑 中高耸冷峻的形象 。 古典的建筑语言和现代 的设计符号 见 代建筑材料被赋予古 典主义的神韵 。
后现代主义在建筑中的体现

后现代主义在建筑中的体现在建筑的漫长发展历程中,后现代主义如同一股清新而独特的浪潮,为建筑领域带来了全新的风貌和思考方式。
它打破了传统建筑的束缚,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和理念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历史和传统元素的重新诠释与运用。
它不再将历史视为沉重的包袱,而是将其视为丰富的素材库。
建筑师们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中汲取灵感,将古典的柱式、拱券、山花等元素以新的方式组合和呈现。
比如,在某些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的柱式与现代的玻璃幕墙相结合,或者是中世纪的尖顶与现代的钢结构相互交融。
这种对历史元素的借用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通过巧妙的变形、夸张或简化,使其在新的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而创造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视觉效果。
多元文化的融合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体现。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后现代主义建筑积极吸收了各种文化的特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化传统。
在一些城市的建筑中,我们可以发现东方的园林景观元素与西方的建筑形式相互交织,非洲的图案装饰与欧洲的建筑结构相互映衬。
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不仅丰富了建筑的外观,更反映了当今社会文化交流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形式和装饰上追求丰富性和复杂性。
它摒弃了现代主义建筑那种简洁、纯粹的几何形式,转而采用更加复杂多变的造型和装饰。
建筑的外立面可能会运用各种色彩鲜艳的材料、独特的纹理和精美的雕刻,使其充满了视觉冲击力。
比如,一些建筑的外墙上会镶嵌着各种形状的彩色玻璃,或者是布满了富有艺术感的金属雕塑。
这种对形式和装饰的强调,旨在打破现代主义建筑的单调性,为人们带来更加丰富和愉悦的审美体验。
与环境的对话和互动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关注点之一。
它不再将建筑视为孤立的个体,而是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和共生。
建筑师们会充分考虑建筑所在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景观等因素,使建筑能够与周边环境相互呼应。
例如,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建筑可能会采用曲线的造型来呼应山峦的起伏;在气候炎热的地区,建筑会设计出宽敞的遮阳空间和通风口,以适应自然环境的需求。
后现代主义建筑

1)戏谑的古典主义
2)直接的复古主义
3)文脉主义
4)隐喻主义
5)后现代空间
• 后现代的空间,把清晰的最终结构悬在半 空,以求一种曲径通幽的、永远达不到确 定目标的路线。
6)激进的折衷主义
意大利广场 设计:查尔斯· 莫尔 1974-1978年
3))后现代主义建筑特征
• • • •
基本的特征: 1、历史主义和装饰主义立场。 2、它对于历史动机的折衷主义立场。 3、它的娱乐性、商业性和处理装饰细节的 后现代主义 模糊性、多义性。
•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
• 后现代主义建筑是建筑的一种风格运动。
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 8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90年代全面衰 退。
实质上是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
两个设计倾向: 1)一个趋向是将建筑变成符号或象征的形式主义,凌 乱地接受所有历史和乡土元素的兼容主义; 2)另一趋向是逃避一切规律,提倡‘想怎样就怎样, 把互相矛盾的东西杂在一起。
思想的
方法的 设计语言
强调功能、技术
标准化、高效率 功能决定形式
强调人在技术的主导地位
遵循人性、个性化 多元化、模糊化、文脉性
艺术风格 构成主义、抽象主义 波普艺术、行为艺术
后现代主义 建筑
1972年 7月15日下午3时32分,美 密苏里州圣路易斯 帕鲁伊 特· 伊戈住宅高层住宅公寓被炸毁!
• 1977年,美 建筑评论家查尔斯· 詹克斯--《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 • 1979年1月9日,美国《时代》周刊专刊宣 告
• -----现代主义建筑死了??
一 、后现代主义
• 后现代主义旨在反抗现代主义纯而又纯的 方法论的一场运动,它广泛地体现于文学、 哲学、批评理论、建筑及设计领域中。所谓 “后现代”并不是指时间上处于“现代”之 后,而是针对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而言的。 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和感性 上的快乐主义。
后现代主义建筑案例研究

后现代主义建筑案例研究后现代主义建筑作为现代主义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创新,为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方向。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点进行深入探讨。
一、历史元素的引用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引用历史元素。
设计师通过运用历史符号、装饰和建筑元素,将现代建筑与传统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形象。
例如,西班牙巴塞罗那的米罗艺术馆,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和文化,通过引用传统的建筑元素,如尖拱、石墙等,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二、当地特色的融入后现代主义建筑注重当地特色的融入,强调建筑与当地文化的结合。
设计师通过对当地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将当地的特色元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使得建筑成为地方文化的代表。
例如,印度新德里的巴哈伊寺,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印度文化,运用当地传统建筑材料和装饰手法,展现出印度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创新和独特的设计后现代主义建筑追求创新和独特的设计,反对现代主义的单调和乏味。
设计师通过运用新的设计手法和材料,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形式和空间。
例如,西班牙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其设计灵感来源于轮船和贝壳,通过独特的曲线形态和材料运用,展现出极具创意的建筑形象。
四、功能性考虑尽管后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形式和设计的独特性,但仍然注重建筑的功能性。
设计师在追求形式创新的同时,充分考虑建筑的功能需求和使用场景,确保建筑的实用性和舒适性。
例如,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其设计充分考虑了内部功能的需求,将各种功能设施以创新的方式组织在一起,既满足了功能需求又具有独特的形式。
五、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存后现代主义建筑强调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存,关注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设计师通过合理利用地形、保护生态环境等方式,使建筑与环境相互融合、共生共存。
例如,德国慕尼黑的奥林匹克体育场,其设计充分利用地形,将场馆融入自然环境中,同时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节能技术,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回顾与展望: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思考

中图分 类号 :J 9 5
对 现 代 主 义 建 筑 的 思 考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0 7 9 5 (0 20 — 10 0 10 — 0 X 2 0 )6 0 - 2 1 复古 主义 的要害 , 复建筑 形式 同建筑 功能 的联 系 。 密斯 的 恢 而 “ 即是 多 ” es i moe,则 表达 了艺术 处理 的一 个重 要原 少 s s r) 则, 即以少胜 多 , 以一 当十 , 不失 为一个 有益 的忠 告 。 代主义 现 建筑 运 动 的先 驱们 与 建 筑 遗 产划 清 界 限 的 立场 是 可 以理 解 的 , 为在 当时的历史 条件 下是 需要 的 , 现在 有些 人对 现代 因 而 主义 建筑来 个全 盘否 定 , 这样 的态度 既不客 观 , 也不 公 正。
给它 的发展 注入强 大 的生命 力 。而在 2 0世纪 6 0年代前 后 世 界各 地 到处 都被 “ 盒子 ”包 围 , 方 以致人 们把 “ 国际 式 ”与 现
时间 限度 、 具体 的代表 人物 和理 论体 系… 。
后现代 的建筑 设 计 , 对于美 的认 同变 得 十分宽 泛 , 式极 样
现代 主义建 筑在形 式上 的一个 显著 特征 , 就是崇 尚简洁 , 反对装 饰 。 这些 观点 虽有过 激偏 颇之嫌 , 有其 产生 的背景 和 但 历史理 由, 在其诞 生 的最初确 实给 人 以震撼 的力 量 , 人耳 目 令
一
新 。在建 造上采 用新材 料 和新工 艺 , 适应 现代 化工 业生 产 ,
因素之 一 。
代主 义 的扬 弃 , 而不 是对 以往历 史 的全盘 否定 , 的出发 点是 它 要摆脱 现代 主义给 人们 形成 的某些 固定 的概念 ,克 服 和弥补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研究后现代主义建筑是一种利用大胆的形式、颜色和材料,打破传统建筑规则的建筑风格。
它强调个性化、多样性和丰富性,鼓励创造与现实世界相融合的空间。
在中国,后现代主义建筑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应用,研究这一过程对于理解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当时,中国开始进行一系列经济改革和城市化进程,建筑业也经历了繁荣的时期。
后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反传统建筑的一种方式,受到了年轻建筑师的热烈欢迎。
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在外观上通常采用大胆的曲线和异形设计,打破了传统建筑规则的束缚。
它们通常在形式上丰富多样,使用鲜艳的颜色、金属和玻璃材料,创造出独特的空间效果。
广州的广东省博物馆就是一个著名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其外观如金属雕塑般的曲线设计给人一种独特的感觉。
在设计理念上,后现代主义建筑注重个性化和表达性。
它们通常采用非线性的空间布局,打破了传统的空间分隔规则。
建筑师们注重在建筑物中创造差异化的空间体验,例如通过使用不同的材料、颜色和光线来创造不同的氛围。
这种表达性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的多元性相结合,从而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建筑形式。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一些评论家认为,它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忽视了功能和可持续性。
这种观点认为,建筑师应当关注建筑的实际使用效果和环境影响,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创新。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后现代主义建筑被批评为奢华和浪费资源。
在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和应用中,需要更加关注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的考虑。
后现代艺术的建筑特征

后现代艺术的建筑特征1.反对现代主义:后现代艺术与传统的现代主义建筑形式和理念产生了分歧。
现代主义建筑追求功能性、简约和纯粹性,而后现代艺术则追求个体性、多样性和故事性。
后现代建筑将不同的建筑风格、元素和符号融合在一起,不局限于传统定义的规范和限制。
2.多样性和混合性:后现代建筑对于建筑元素和风格的选择非常开放,可以融合和组合多种不同的元素和风格。
建筑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和需求,将现代、古典、民族和流行等各种元素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建筑风貌。
这种多样性和混合性使得后现代建筑具有更强烈的个体特征和表现力。
3.象征性和意象性:后现代建筑更加注重建筑本身的象征意义和视觉效果。
建筑师经常运用符号、象征和意象来传达特定的主题或宣扬特定的理念。
建筑的外观往往被设计得富有戏剧性和表现力,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的思考和共鸣。
4.冲突和对话:后现代建筑经常探讨建筑与环境、历史与现代、传统与现代等之间的冲突和对话关系。
建筑师会在设计中刻意制造出冲突和对话的元素,使建筑与周围环境产生一种独特的关系。
这种冲突和对话可以呈现出建筑的多重性和复杂性,并引发观众对于建筑的不同解读和思考。
5.反对功能主义:后现代建筑反对传统建筑的功能主义思想。
建筑师强调建筑的使用价值和舒适性,但也认为建筑可以超出纯粹的功能需求,成为一种有趣、丰富和独特的艺术作品。
后现代建筑中的建筑元素和空间布局经常被设计成具有戏剧性和仪式感,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想象力。
6.可持续性和环保:后现代建筑也注重可持续性和环保。
建筑师会采用环保材料、节能措施和可再生能源等手段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建筑师还会尽量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以提供更好的舒适性和体验。
总之,后现代艺术的建筑特征主要表现在反对现代主义、多样性和混合性、象征性和意象性、冲突和对话、反对功能主义以及可持续性和环保等方面。
这些特征使后现代建筑成为了一种引人注目、独特而多样的艺术形式。
后现代主义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建筑的外观和形态,还重新定义了建筑的功能和意义。
下面,我将从建筑外观、建筑功能和意义以及建筑师角色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后现代主义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首先,在建筑外观方面,后现代主义打破了以往的规则和限制,赋予了建筑更大的自由和创造性。
传统的建筑设计追求整体和谐、对称和平衡,而后现代主义建筑则突破了这些传统观念,采用了多样的形态和结构,注重对比和冲突。
后现代主义建筑具有鲜明的碎片化特征,常常采用不规则的几何形状、突出的线条和颜色,营造出一种动态和富有张力的效果。
例如,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的平行线设计理念,以及法兰克·盖里的异形建筑等,都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典型代表。
其次,在建筑功能和意义方面,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建筑的功能和意义进行了重新解读和扩展。
传统的建筑追求实用性和功能性,而后现代主义强调建筑的表现力和符号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不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空间,而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载体。
建筑师通过材料、形态、结构等手段,将建筑打造成艺术品,使得建筑本身成为一种表达和传递社会、文化和政治信息的方式。
例如,美国建筑师弗兰克·盖里的古根海姆博物馆,采用卷曲的形态和耐候钢材质,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象征着现代艺术的突破和创新。
最后,在建筑师角色方面,后现代主义改变了建筑师的角色定位和工作方式。
传统的建筑师以规划、设计和施工为主要任务,而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则更像是一位艺术家或策展人,注重创意和概念的表达。
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更加关注建筑与环境、社会和人的关系,以及对于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思考。
他们通过对景观、城市和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将这些因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使得建筑能够与周围环境和社会相互融合。
例如,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的作品以其对于环境和人的关注而闻名,他注重创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使人与自然达到一种和谐和平衡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兴起 (2)二、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概念 (5)三、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流派 (6)四、后现代主义建筑主要作品 (7)我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摘要:后现代建筑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层意思。
广义的后现代建筑是指20世纪世界上出现的各种风格的建筑流派的作品,狭义的后现代建筑常常专指在20世纪20年代世界各地形成的现代主义建筑。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风格、流派、代表作品后现代建筑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和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大变革,后现代建筑的产生变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建筑类型用途不断增多,以生产性和实用性为主的建筑蓬勃发展。
如博览会场馆、展览馆、医院、园林综合体、博物馆等其次是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并广泛使用。
工业革命以后,铁开始用于建筑当中。
到世纪后期,钢材代替了铁材。
并且水泥也开始渐渐用于房屋建筑中。
世纪出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材和水泥的应用使房屋建筑出现飞跃的变化再次,由于科技的发展,新型建筑结构及形式不断出现。
对数学和力学提出新问题并使之发展,到世纪后期形成系统的结构科学。
这样就可以在建筑工程开始之前预先计算出建筑结构的受力程度及状态,作出合理、经济而坚固的楼房结构设计。
1889年巴黎建造的高300米的埃菲尔铁塔(图1)就体现现代建筑结构方面的综合成就。
二十世纪以来的这些变化,无论深度还是广度,在建筑史上都是空前的,也正是这段时期建筑历史上空前的建筑革命催生了20世纪的后现代建筑。
图1:埃菲尔铁塔一、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兴起其主要背景是欧洲工业革命导致了现代机器大工业的产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审美趣味,新的材料不断发明和应用,在这一条件下,传统建筑在结构和形式审美等方面逐步显出与社会意识形态和发展不同步的现象。
现代主义建筑正是在新的历史需求和条件下,也就是为了机器大工业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
这种建筑摆脱改变了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了适应于工业化社会条件下人们需求的崭新建筑形式,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想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
同时现代主义建筑深受西方近现代美学思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 .功能与形式的矛盾19世纪西方建筑界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是复古主义建筑和折衷主义建筑。
复古主义者以历史上某几个时期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为典范,模拟仿效。
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 ,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这也与工业革命前的社会意识形态及还没有大规模的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现和审美趋向等综合原因不无关系。
在复古主义和折衷主义建筑思想影响下 ,建筑师对实用功能和结构技术不甚重视 ,他们只重视建筑的美化和装饰功能。
这种建筑受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启示 ,努力使工业艺术与艺术在房屋建筑上融合 , 这种过分注重形式的做法,固然使建筑极其富有节奏和韵律感,但是随着工业化生产时代的到来 ,这种建筑形式开始逐步无法适应社会的各种需求而显出局限性和单一性。
社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建筑具有多样化和新功能化 ,随着新材料和新型结构的产生 ,新的建筑形式也随之出现。
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 ,适逢1850年英国伦敦为举行世界博览会而招标设计方案(图2) ,欧洲各国建筑师纷纷提出建设博览会场馆方案,但终因无法达到要求,即博览会场馆在限定的时间内建成拆迁,和室内空间采光的各项要求没有被采纳,后来一位园艺师因为熟知玻璃和铁的组合构建并利用预制件装配的施工图2、伦敦水晶宫方法,时间快而耳空间采光效果好而被录用, 终于在很短时间内建成光线充足的大型展览建筑。
这个事例已经表明保守的传统的建筑及观念已不适应社会的进步需求和建筑行业发展的新形势,新的建筑观念正在悄然兴起。
2 .结构和材料的革新传统的建筑和新兴的建筑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新建筑结构产生变化和材料的巨大差异。
提到结构和材料在新兴建筑中的应用,应该提到的就是在1850年约瑟夫·帕克斯顿设计的伦敦世界博览会水晶宫。
因为这是首次以钢材和玻璃为建筑材料的建筑设施,满足了博物馆的采光及各项需求,与传统建筑在材料与审美上发生巨大变化。
这也说明工业革命带给英国当时的经济实力 ,其包括建筑业所产生的变革。
同一时期在美国芝加哥,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及当时芝加哥市政的大量建筑需要 ,出现以商业建筑师和工程师的群体 ,被称为“芝加哥学派”,为争速度和实效,建筑大量使用铁框架结构,芝加哥学派的沙利文提出设计形式应符合建筑功能的需求,这样就摆脱了传统折衷主义的思想,去掉多余的修饰,出现符合时代特点的新建筑样式,它在建筑造型方面的重要突破是创造了“芝加哥窗”,即整开间大玻璃窗,时常是宽度大于高度。
主张简洁的建筑立面,看上去整体简单符合工业化的时代精神及技术特点。
工程师詹尼是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 ,1879年由他设计建造了第一拉埃特大厦。
1885年他完成的“家庭保险公司”十层办公楼的建设,这是第一座钢铁框架结构, 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的真正兴起。
芝加哥学派在1883 年至1893 十年间达到鼎盛时期 ,工程技术上还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利用电梯技术 ,发展了高层建筑。
19世纪以来的新建筑思想,是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审美意识的改变 ,以扩大工业化、新材料的发现和应用为基础 ,根据各种新的建筑功能化的需求 ,带来建筑设计理念及造型上的变革推进。
尤其是新材料和建筑设计理念的转变发展 , 更体现出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面貌的巨大差别 ,来满足社会和人们生活的需求。
与此同时也对建筑构建和材料的科学应用提出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和理论要求:新的材料如何能承担和合理的运用到建筑艺术家的奇思妙想当中,建筑工艺和科学技术的结合,新材料的使用寿命,新建筑的施工方式等等一系列的新课题 ,建筑师们一直在社会发展中探索前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欧洲工业基础较厚的国家在建筑上开始出现改革浪潮,并且大批新颖的优秀建筑作品开始出现 ,思想激进的建筑师们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建筑创作主张。
德国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L .密斯·范·德·罗以及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都是当时的杰出代表。
格罗皮乌斯和勒·柯布西耶(图3)等人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些观点诸如强调建筑当随时代,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时代的条件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房屋实用功能和考虑经济问题,应有社会责任感;积极采用新材料和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主张摆脱历史上过时的陈旧的建筑样式的束缚,创造新形式的建筑;主张发展建筑美学,创造反映新时代的新建筑风格等论述为现代主义建筑提供了理论基础。
图3、勒·柯布西耶二、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以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 ,现代主义建筑样式也被称为国际性样式。
随着现代主义建筑风潮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大行其道,一些负面效应也开始显现出来。
很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只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的影响 ,忽视新建筑和传统建筑的联系 ,因而不能满足一般群众对建筑的要求。
他们特别指责与现代主义相联系的国际式建筑同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原有建筑文化产生割裂而不协调 ,破坏了原有的建筑环境。
最终 ,1966年在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于《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 ,提出了一系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尤其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 ,引起了震动和响应。
到加世纪70年代 ,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强烈。
文丘里更是批评现代主义建筑师只热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的责任应是“保持传统的专家”,他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
文丘里概括说:“对艺术家来说 ,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
实际上 ,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本创作方法。
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没有统一的共识。
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西方建筑杂志在20世纪70年代大肆宣传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 ,但实际直到80年代中期 ,堪称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 ,无论在西欧还是在美国仍然为数寥寥。
比较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有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美国电话电报大楼、美国费城老年公寓等。
三、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流派后现代主义建筑主要有解构主义建筑、非线性建筑、生态建筑等。
1.解构主义建筑解构主义建筑是在上世纪60年代源于法国,80 年代晚期开始的后现代主义建筑。
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 ,反权威垄断性 ,反二元论。
解构主义建筑的特征即无绝对权威性 ,没有预定设计;破碎的 ,凌乱的。
它的特别之处为“破碎”的想法 ,对结构的表面或和非欧几里得几何形体的热衷,进而形成建筑学设计原则的变形与移位。
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有屈米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艾森曼的西柏林I B A住宅 ,盖里的盖里住宅、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等。
2 .非线性建筑非线性建筑是建筑学与数字技术的结合。
建筑师所考虑的重点不再是传统建筑注重的建筑形体结果 , 而更注重过程 ,把应用计算机数字生成技术作为一种设计方法来设计建筑。
这就意味着建筑的形体设计本身不再需要遵守任何预设的标准 ,可以自由地选择。
这项新技术给世界建筑行业带来了一场技术性的革命。
从积极发展的意义上讲非线性建筑摆脱、远离了传统建筑带给我们的相对枯燥沉闷 ,它赋予了建筑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气息。
现今的英国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与FOA建筑师事务所是非线性建筑设计的重要代表。
3 .生态建筑生态建筑 ,是根据建筑本身所处的地理、自然生态环境、利用合适的建筑材料、想象空间、色彩等认为手段 ,使建成后的建筑物与其周围自然生态环境达到理想统一、和谐一致的效果 ,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
今天的世界,各种人类生存和发展与全球的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在严峻的现实面前 ,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
为了建筑、城市、景观环境的“可持续”,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开始了可持续人类聚居环境建设的思考。
生态建筑理念所包含的生态观、有机结合观、地域与本土观、回归自然观等等,都是可持续发展建筑的理论建构部分,也是环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态建筑其实也是绿色建筑,生态技术手段也属于当今绿色技术的范畴。
四、后现代主义建筑主要作品1.弗兰克·盖里与毕尔巴鄂古根海姆艺术馆(图4)建筑艺术家弗兰克·盖里的思维活跃非同一般,他的设计以具有造型奇特、不规则曲线式雕塑般外观的建筑而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