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地球的结构4
高中地理课件-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臭氧吸收紫外线, 上热下冷; 水汽杂质少、水平运 动为主
高层大气
平流层顶到 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
2 000~3 000 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
千米
有重要作用
太阳紫外线和宇 宙射线作用
2、水 圈
水圈的主体是地球上的海洋, 其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
地 海洋水
冰川水
球
上
的
大气水
河流水
3.大气垂直分层: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运 动状况,分为 对流层 、 平流层 、 高层大气 。
4.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其主体 是地球上的 海洋 ,淡水的主体是 冰川 。
5.生物圈:是由地球所有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所构成的圈层,
包括大气圈的 底部 、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 上部 。
4.地幔: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分为_上___地__幔 和 下地幔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 岩石圈 。
5.地核:主要是由铁 和镍 组成,分为 外核 和 内核 。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地球外部圈层:包括 大气圈 、水圈 和 生物圈。 2.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的增加逐渐 减小 。低层大气由 干洁空气、水汽 和 固体杂质 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 氮 和 氧 。
③ ④ ⑤
33
横波在通过A面时,
60
波速 变大,通过B面时,
B
400
波速 突然消,失
⑥
说明B面以下的⑥物质接近
2900
于 液体 状态。
⑦ 6000
③是 软流层 ; ①和②合起来是 岩石圈;⑦ 是 内核; 岩浆发源于 ③ 。
二. 地球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其中生物圈占 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共22张PPT)

科拉超深钻孔
Кольская сверхглубокая скважина
• 科拉超深转孔是前苏联于1970年在科拉半岛邻近挪威国界的地区开始的一项科学钻探, 其中最深的一个钻孔SG-3在1989年达到12,263m [12Km],截止目前,以垂深计算, 这个钻孔仍是到达地球最深处的人造物。
地球平均半径
地壳
速度/km•S-1
0369 0
1000
横波
2000
12 15 33Km
纵波
地幔
3000
2900Km
4000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核
/km
深 5000 度
6000
地心
地壳:固态
地幔:熔融状态 外核:液态 内核:固态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inner circle structure of the earth
Mean radius of the earth
0.19% 12Km [科拉钻孔深度]
人类探究地球深度 =
X100%=
6371Km [地球半径]
地震波模式图
Seismic wave schematic map
Hale Waihona Puke 波面断面震中 震源 断层
利用地震波探知地球内部结构
Using seismic wave to detect the inner structure of the earth
由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层组成。地核分为内核 和外核;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 分别是上地幔顶部和软流层;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合称岩石圈
地壳 莫霍界面
上地幔 下地幔 古登堡界面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思维导图(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

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3层)地壳地幔地核大气圈地球的外部圈层(3层)水圈
生物圈外核
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为氮气和氧气
出现各种天气现象
地表各种水体的总称
存在形式多样
含义: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圈层范围: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地壳上层
非常活跃的地理圈层
地球表面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大陆地壳厚
海洋地壳薄
上地幔
下地幔软流层(上地幔上部)为岩浆发源地熔融状的金属物质,形成了地球磁场铁镍金属组成
内核压力极大,是一个固态金属球。
地震波横波(S 波)
纵波(P 波)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
1.4地球的结构

1.4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的特点
三大内部圈层
地壳:由岩石组成,上层为硅铝层(海洋缺失),下层为硅镁层,地表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地幔:地幔上层物质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上地幔存在软流层,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
地核:地核物质可能为高猛高压下的铁、镍。
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岩石圈由上地幔顶部和地壳组成
地球的外部圈层
1、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海拔越高大气密度越小(即气压越低)
3、水按存在的位置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
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的
是陆地水,又分为地表水、地下水。
4、生物广泛分布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中,是生态系统主题和最活跃的因素。
地壳内外圈层结构

3. 下列关于岩石圈的说法,正确( D )
A. 由地壳中坚硬的岩石组成 B. 由莫霍面以上的地壳部分构成 C. 由地壳和上地幔构成 D.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岩石组成
除了可以依靠地震波,想 一想还能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 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改进钻探技术 火山喷发的物质 温泉、热泉 遥感技术
其他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岩石圈
地球的同心圈层结构 大气圈
外部圈层 水 圈
内部圈层
岩石 圈地 壳
地幔
地核
——生物圈
(软流层之上) 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 岩石圈
4、下列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不正确的( B )
A. 地球外部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 B.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小 C.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D. 生物是由地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 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
地壳
内部
地
地球的同心
圈层
地幔
外核
地核
内核
古登保界面
2.圈层的划分: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
(km)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地 上地幔 幔 下地幔 古登堡界面 地 外核 核 内核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 外壳
2、厚度不均,大洋部 分薄,大陆部分厚
33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
软流层,这里可能为 岩浆的主要源地
2900
温度、压力和密度
很大
3.地壳的物质组成
球 圈层 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师版)

第4课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1.掌握地震波的分类和不同特征2.能说出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及根据它们划分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以及每一圈层的特征3.掌握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特征知识点0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一)地震波1,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2,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3,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4,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二)不连续面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1,在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
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2,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界面。
以这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3,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
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
4,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
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与之相关。
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5,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即学即练1】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千米的海域,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引发最高达10米的大海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1-4地球的结构

除了可以依靠地震波,想一想还能通过 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改进钻探技术
火山喷发的物质 温泉、热泉 遥感技术 其他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生 物圈A 水B圈
岩石C圈
3. 读地球四个圈 层构成的示意图
分析A、B、C分 别代表什么圈层?
大气的垂直分层
电 离 层
高 层 大 气
平流层
对流层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 电波,对无线电通
四 、 地 球 的 圈 层 结 构
速度(千米/秒)
当地震发生时, 地下岩石受到强 烈冲击,产生弹 性震动,并以波 的形式向四周传 播,这种弹性波 叫地震波
地壳
读图思考以下问题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地 上层: 硅铝层 壳 下层:硅镁层
莫霍界面
地幔
1.海拔高低与地壳厚薄的关系;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小结:
内
地部
球圈 的层 Biblioteka 层结 构外部
圈
层
地壳 地幔 莫霍界面
地核 古登堡界面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岩石圈
讯有重要作用
气温初稳后升热, 只因层中臭氧多, 水平流动天气好, 高空飞行很适合。
高度增,温度减, 只因热源是地面; 天气复杂且多变, 风云雨雪较常见。
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生物与其环 境共同组成的特殊圈层。
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下层、 水圈和岩石圈中,是自然地理 环境中最活跃的圈层。
植物的生长环境需要有岩石圈 提供其生长的土壤条件;需要水圈 提供水分条件;需要大气圈通过光 合作用进行物质积累和通过呼吸作 用放出二氧化碳,吸收大气中的氧 气;水分条件又制约着植物的生长、 动物的生存;影响着岩石的侵蚀和 土壤的发育。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水圈是由地球表面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 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组成的复杂系统,它 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出于不间断的 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 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 循环运动之中。 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知识结构
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
外部圈层
地球形成内部圈层结构的原因
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 波)和横波(s波)之 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 快,可以通过固体、液 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 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 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 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 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 化。
地震波
物质形态
空间分布
相互联系
同心圈层
地球表层的特点
地理学家认为,认为生活的地区表层是 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等共同作用 的界面。
① 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系统外的宇宙空间和地球 内部始终保持着物质和能量联系 ② ③ 是一个不均一的层面,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 在不断地变化着。
古登堡界面与莫霍界面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 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厚 度
温 度
物质组成 物质状态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演示
地壳和岩石圈
?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 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 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它厚薄不一, 大陆部分比较厚,大洋部分比较薄,平均厚度 为17千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 与黄赤交角相关的数量关系: ① 黄赤交角与回归线大小相同,变化一致: 黄赤交角增大, 回归线度数增大; 反之. ② 极圈度数与回归线度数互余 (与地轴与黄道面夹角相等 )
③ 与五带范围的关系: 热带: 有直射现象的地区:
温带: 既无直射现象又无极昼夜现象的地区
2、内部圈层的特点
地壳
地幔
地幔 地核 地核
外核呈现液态 内核一般认为呈固态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关系图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
传播的媒介
固、液、 固体
共同点
传播速度 都随通过 物质的性 质而改变
纵波
较快 较慢
横波
2 内部圈层的划分
1、读两条波速变化曲线, P、S分别表示哪类地 震波
横波
纵 波
2、陈述P、S波速变化情 况,归纳波速发生突 然变化的大致深度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关系图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2 内部圈层的划分地壳A莫霍界面 Nhomakorabea地幔
古登堡界面
地核
B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关系图
一、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3、内部圈层的特点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壳------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地壳厚度变化规律-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关系图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3、内部圈层的特点
四季的划分 夏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冬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春季和秋季:夏季与冬季之间的过渡季节 更符合气候实际的四季划分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1.4 地球的结构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分 类
传播速度
地壳
地幔
岩石圈 固体组成 一般认为, 软流层 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幔 地核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关系图
易错点解析--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圈的
位置关系
【例1】有关地壳和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岩石圈是由地壳和地幔组成的 B.地壳的厚度比岩石圈大 C.地壳就是岩石圈 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顶部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 南寒带
地球“五带” 划分
黄赤交角的变化对五带的影响:
假如黄赤交角变为300
66034′ 600 300 23026′ 23026′ 300 600 66034′
交角增大: 热带、寒带面积增大, 温带面积减少 交角减小: 热带、寒带面积减 小,温带面积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