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认知的多重历史视域融合
[解释学,论语,视域]浅谈解释学视域下《论语》英译本对比研究
![[解释学,论语,视域]浅谈解释学视域下《论语》英译本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a1882ef87c24028905fc376.png)
浅谈解释学视域下《论语》英译本对比研究《论语》英译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理雅各、辜鸿铭的译本是那一时期中西方《论语》英译最高成就的代表。
本文试图运用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两英译本的翻译特色并对其两者呈现不同特色的原因进行探讨,以求对古籍英译提供一点借鉴。
一、解释学在《论语》英译中的运用解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有着密切关系。
一大批学者将解释学原理自觉地运用到翻译理论。
斯坦纳在他的里程碑式的著作《通天塔之后》中认为阐释就是翻译。
古籍英译其实是一个在理解原著基础上再创造的过程,这里的理解包含着阐释。
古籍英译需要正确理解原本并以合适的语言表述出来,而这种理解不仅是对其字面意义上的理解,更是在尊重原著思想基础上对其本意的正确理解。
创造则要求译者具有很好的驾驭原文语与目的语的能力,创造出既忠于原文思想,又体现译者高超译文水平的作品。
而译文作品最终又是服务于目的读者的。
这样文本、译者、读者构成了翻译中的三个重要环节。
二、理雅各与辜鸿铭《论语》英译本例句分析托利曾说:翻译是一种不可避免地涉及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传统的活动。
此外,翻译还涉及到对文本的理解。
翻译的本质是跨语际诠释。
下面对两者语言、文本的理解、读者意识、翻译策略几个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
(一)语言《论语》行文风格凝练简约,两位学者都采取了凝练简约的英译方式。
如《论语颜渊》中,对于克己复礼为仁的翻译,Legge 仅用了11 个词进行翻译Tosubdue ones self and return to propriety, is perfect virtue.而辜鸿铭更是精简到了8 个词Look not at what is con-trary to propriety.(二)文本的理解文本的理解是《论语》英译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因为不同译本出现异译,最终取决于对文本的理解,而这最集中地体现在语义的选择上。
比如,对《论语》中核心词语孝、礼、道的翻译。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枣庄三中高三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0.5mm中性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0.5mm中性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不得折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
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
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
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推崇。
我们现在沿用“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
“信”是指忠实地反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
“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
“雅”是规范、典雅。
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
“信、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位的。
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础。
达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
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
典籍英译如何译?——评《基于“大中华文库”的中国典籍英译翻译策略研究》

皆已“ 达意” ,但汪氏“ 以诗译诗” ,在“ 达意” 的前
提下保持押韵,因此能够“ 传神地达意” ,形成了独
特的优势。
中国 古 典 戏 曲 主 要 指 元 杂 剧 和 明 清 传 奇。
《 策略研究》 选择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部剧作:
《 牡丹亭》 《 西厢记》 和《 长生殿》 。 第八章首先对
早期理雅各的《 论语》 学术型译文,与韦译简洁流
畅的译本进行比读,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分析了韦
译本长期深 受 西 方 读 者 欢 迎 的 原 因。 同 时 也 指
出,韦译依然存在不足之处,而理译的翻译策略则
能够有效避免文化负迁移,因此,读者接受和文化
保真之间的矛盾有待更籍英译“ 如何译” ,是国内首部针对“ 文
库” 翻译策略开展系统研究的著作。 全书纲举目张,兼及各类文本,译评犀利客观,为典籍英译
翻译策略研究提供了新的生长点。
[关键词] 中国典籍;翻译策略;大中华[中图分类号] H315.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DOI] 10. 15883 / j. 13-1277 / c. 20210405406
其中,哲学典籍涉及儒家、墨家和道家;文学典籍
数量最多, 可 进 一 步 细 分 为 古 典 诗 歌、 戏 曲 和 小
说;科技典籍包含综合笔记类、地理类和茶典。入选“ ” 的《 论语》 译本来自西方汉学家
亚瑟·韦利。 韦译本在国内外皆获得了广泛而持
久的认可,曾多次再版。 《 策略研究》 第二章选取
接受状况不佳的“ 主要原因不在于译本的可接受
度,而在于译本的流通量、保有量小,关注度不高;
事实上,在一定条件下国人所译典籍拥有大量潜
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

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一、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诠释方法(一)概念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诠释方法对中国哲学典籍的正确解读,是翻译的第一步。
首先要求我们对中国哲学发展史的整体脉络有较为清晰的认识,特别是要认识到中国哲学典籍正是在对元典的持续性的阐释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经典文本。
因此,从哲学概念和诠释者的历时性上考察经典文本,把握元典文本的“客观原义”以及在其后历代诠释者的“诠释意义”。
要把经典还原到相应的历史背景中把握其含义,即采用“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P20)。
所谓“概念史的研究方法”,以儒家经典为例,是指紧扣儒学史中的重要概念或术语,一方面潜回元典对这些术语进行音读、训诂以及名物的考辨与疏通,理解其基本的概念意义,即是中国传统的考据之学,另一方面观察同一概念或术语在儒学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的诠释意义,及其同其他哲学派别之间的差异。
“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是把对经典的诠释,放置在诠释者所处的历史脉络中加以分析,“从而将经典诠释者身处的时空情境,及其诠释言论的历史背景与具体含义加以解明。
”(P15)下面就以如何理解朱熹的着作为例,用概念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探讨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诠释方法。
(二)对朱熹理学的“概念史”诠释朱熹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功不可没,他通过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元典的重新诠释,才有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四书》,并且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概念的哲学体系,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
朱熹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明确提出解经方法的哲学家,他不仅注重义理的发掘,同时也没有摒弃对章句的训诂,潘德荣(P57)认为朱熹把“意义整体的圆融和谐确立为对经典的理解之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朱熹的哲学着作包括《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朱子语类》等,都是在对元典文本的深入阐释的过程中,发展出的新的哲学理念,因此,诠释朱熹的哲学思想,必须要潜回到相应的历史背景,把握儒学动态的发展过程。
国内《红楼梦》英译研究回眸

国内《红楼梦》英译研究回眸一、概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自其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邃的哲学思想、复杂的人物塑造和丰富的文化背景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英译历程,也见证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本文将回顾国内《红楼梦》英译研究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译介工作,到后来的译本对比研究,再到现在的多元文化视角下的解读,试图勾勒出一幅《红楼梦》英译研究的全景图。
在这一过程中,众多学者和翻译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也为中国文学的外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些研究成果,探讨其中的得失与不足,以期为未来《红楼梦》英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本文还将关注《红楼梦》英译研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新趋势和新挑战,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1.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红楼梦》,又被称为《石头记》,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无可替代的地位。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更是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红楼梦》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探索,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对人性、命运、家族、爱情等主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这种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
曹雪芹以其高超的文学造诣,将真实的社会生活与丰富的艺术想象相结合,创造出了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艺术世界。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语言优美生动,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它启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许多后世作家都在其影响下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同时,《红楼梦》也是中国古代小说向现代小说转型的重要里程碑,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和中国哲学的经典诠释

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和中国哲学的经典诠释刘溪【摘要】The“fusion of horizon”is achieved when the readers immerse themselves in the text. If readers interpret the text with their own concept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m is not from “fusion of horizon”. Therefore, exegetical, textu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is the precondition to achieve the“fusion of horizon”. Gadamer encourages diversity and creativity of textual interpretation, but if the“fusion”is misunderstood for readers to consciously transform text with their own ideas as reasonable behavior, they will gravely do harm to Chinese philosophy. The limitation of the “fusion of horizon” is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riginal intent of the text and the interpretation from“fusion of horizon”is not considered. Thus, if the classics of Chinese philosophy is interpreted as their original meaning, it will do harm to the seriousness and authenticity of modern academy.%“视域融合”不是读者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观念解释文本,只有读者沉浸于文本所开启的境域中,达到与文本不分彼此的状态才能实现“视域融合”。
阐释学翻译理论在中英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李密《陈情表》的三

旨在找出适宜的翻译策略,为翻译批评提供某种方 of military and administrative affairs. Here the “District”
法论指导。
refers to the administrative district)Rong of the District.
二、阐释学指导下的《陈情表》翻译策略
months my loving father passed away. When I was four my R.Knechtgs 的译文似乎未能将其中的文化意蕴挖掘
收稿日期:2019-08-06 作者简介:李泽虹(1979—),女,山西洪洞人,山西药科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71·
之间的“视域融合”这两个方面出发,对罗经国、 recommended by local governments)by Cishi(an
赖小琪和 David R. Knechtgs 的译文进行分析及对比, official in the administrative district,who was in charge
本 更 贴 近 目 标 语 读 者 的 理 解 力。 其 运 用 括 号 加 注
原文: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月,舅夺母志。 的详尽阐释,符合目标语读者对这些政治文化词
David R.Knechtgs:When I was an infant of only six 汇在其译语文化中的认知。而与此相对应,David
为了达到与目标语读者的“视界融合”,三位
(一)译者与文本之间的“视域融合”
பைடு நூலகம்
译者尽可能对原著进行阐释,对其中富有中国文化
这种情况下的“视域融合”指的是译者需要站 特色的词汇“孝廉”“秀才”“刺史”进行了不同
道德经不同译本比较评析

道德经不同译本比较评析一、主体理论与文学翻译中的主体分析理解是主体的“精神生活”与客观世界的沟通、了解与理解。
德国阐释学家伽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1900—2002)的“视域融合(fusionofhorizons)”理论认为:阐释者有自己的视域,文本有其产生时的视域,所以“在对历史文本的释义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做到使历史事件重演,理解的结果只应是视界融合。
理解者处在当下环境中,他有自己的视界,文本有其产生时的视界,在理解过程中,两种视界碰面了,它们不是由一个克服另一个,因为这两种视界不存有对错之分,而是达到一种融合。
在融合中包含着一种更高的普遍性获得,这种普遍性不但克服了理解的特殊性,也克服了文本的特殊性。
融合使理解者产生了一种新的视界,它在以后的理解中又再一次融合。
”[1](P87-88)(二)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根据阐释学的视域融合理论,可将翻译活动的主客体内涵延伸为过去和现在、文本和阐释者、作者和读者六个要素。
1.作者了解老子创作《道德经》的历史背景和创作动机是准确理解其思想的前提条件。
老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息、战乱不止的时代,社会表现多元、无序的混乱状态,劳动人民苦难深重,社会矛盾尖锐。
老子在书中曾表述自己生活的时代是“天下无道”。
能够断定,老子的写作目的是针砭时弊,提出解决方法,希望统治者能以“有道”的方式治理国家,老百姓能安居乐业,整个社会和谐安宁。
后人对老子写作目的的不同解读就是视域融合的鲜活例证。
关于老子哲学的阶级属性,有学者认为它代表的是没落奴隶主的思想,为统治阶级服务,其社会作用基本上是反动的;有人认为它反映的是农民的思想,代表农民阶级说话,是进步的思想等等。
关于老子哲学的性质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它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其中掺杂了一些唯心主义的内容,而另一种观点则完全相反[2](P11-12)。
2.译者译者是原作和译作的媒介和桥梁,也是翻译活动的中心环节,扮演着读者、译者和作者这三重身份,这三重身份体现了译者在文学翻译活动中的理解、阐释和表达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 多方 面 , 知 中 国传 统 哲 学典 籍 在 特 定历 史条 件 、 会 发 展 、 族 认 同等 过程 中提 出的 相 对 “ 定 ” 认 社 群 规 意
义。 这 种规 定 意 义 从 历 史的 角度 而 言 , 于历 史上 的 阐释 者 和 译 者 均 已不 是 “ 观 知 识 ” 而 是 “ 观 知 对 主 , 客
儒 主 要 指 皇 权 “ 崩 ” 至 今 的新 儒 学 , 已 基 驾 后 它
本 脱 离 政 治 权 利 的 “ 架 ”回 到 了 学 术 与 文 化 框
轨道 。
圣化 , 汉 到 明清 的 20 秦 0 0余 年 间 , 学 家 实 际 哲
上 就 是 阐 释 者 的 角 色 。 他 们 不 敢 公 开 声 称 创 立
中国哲 学 的 发展 按 照冯 友 兰先 生 的理论 ,
可 分 为 子 学 时 代 和 经 学 时 代 。 总 体 上 说 , 学 子
时代 是 中国哲 学 的原 创 时 期 , 一 时期 的经典 这 当然 是 元 典 。 汉 以 降 的 经 学 时 代 起 , 国 哲 学 中 就 进 入 了 阐 释 发 展 的 阶 段 。 由 于 把 元 典 作 者 神
定意义。
关 键 词 : 中国哲 学典 籍 ;阐释 ; 多重历 史视 域 融合
中图 分 类 号 : 09 H 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35 2 1 ) 1 0 3 0 10 29 (0 0 o — 18— 5 收 稿 日期 :09— 0—1 20 1 0
基金 项 目 : 家社 科基 金 项 目“ 国哲 学典 籍 英 译研 究 ” 0 B Y 1 ) 国 中 (7 Y 02 阶段 性 成 果
是 附 属 于 政 治 的 文 化 现 象 , 非 独 立 的 价 值 文 而 化 体 系 ,L 孟 、 的 系 统 理 论 是 从 普 通 人 而 非 孑 、 苟
程 , 要 从各 个 角度 如 整 体 意 义 、 史 意义 、 需 历 当 代 意义 、 会 意义 、 化 意义 、 言 意 义 等 去认 社 文 语 知 和 研 究 。本 文 拟 从 哲 学 及 其 典 籍 的 整 体 性 、 哲 学典籍 的当代 性 质 与英 译 的意 义 、 学典 籍 哲
的语 内意义及 其 阐释学分 析几个 方面 进行 初步
探讨 。
一
士 族 的视 野 审 视 现 实 政 治 , 过 对 价 值 文 化 的 通
开 拓 来 追 求 政 治 理 想 , 越 原 儒 时 期 的 基 本 思 超 想 和 功 能 , 儒 学 进 入 真 儒 阶 段 , 文 化 精 神 是 使 其
识” 。译 者 只 能是 既 要 “ 回” 相 应 的历 史 时期 , 会 原作 者 和 阐释 者 的本 意 , 潜 到 体 对作 者 、 阐释 者 和 文 本 进
行 历 时和 共 时 的分 析 比较 , 定在 该 阶段 和该 背景 中相 对稳 定 的含 义 , 出符合 特 定 时期 、 定 流 派的 特 确 译 特
大连大学
二 年 期 。l 躲I o
论 中 国 哲 学 典 籍 英 译 认 知 的 多 重 历 史 视 域 融 合
郭 尚 兴
( 南 大学 翻 译 研 究 所 ,河 南 开 封 4 5 0 ) 河 70 1
摘
要 : 多重历 史视 域 融合 理 论 作 为 支 点 , 作 者 、 以 从 元典 文本 、 阐释 者 、 阐释 文本 及 相 应 的 历 史 文化 背 景
内 , 而 中 国哲 学 的发 展 是 线 性 的 , 学 时 代 创 因 子
立 的哲学 流派 ( 要是 儒 道两 家 ) 穿 古今 , 主 贯 没 有 根本 意义 上 的新 的哲 学 派 别 出现 。 即使 有 , 也 是在 同一 面 大旗 下 对古 代 哲 学 观 点 的修 补 ,
基 本 的哲学原 则没有 根本性 变化 。 ( ) 学 的 谱 系 性 与 阐 释 性 特 征 一 儒 有 学 者从 谱 系 角度 认 为 儒学 可 分 为原 儒 、
学 、 学 之 辩 、 代 的 汉 学 、 学 之 异 。 它 们 围 理 清 宋
绕 元 典 , 抒 己 见 , 释 中发 明 自 己 的 见 解 和 主 各 阐
意 , 建新 的观 点和理 论 , 展 儒 学 , 中汉 学 、 创 发 其 宋 学 尤 为 典 型 。 譬 如 , 经 典 诠 释 所 倚 重 的 文 就 本 而 言 , 学 以 五 经 为 主 , 学 以 四 书 系 绕 为 汉 宋
独立 的 , 值 文化体 系得 以完整 的建立 ; 汉至 价 秦
、
中国哲 学 强 阐释 的 宏 观发 展 特 征
明清 , 学上 升 为 主流 的价 值体 系和 主 流 的意 儒 识 形 态 体 系 ; 为 皇权 利 用 , 部 分 地 独 立 于 皇 既 也
权 和 政 治 , 载 中 国仕 人 的 文 化 和 价 值 理 想 , 负 今
作者简介 : 尚兴( 92一) 郭 15 ,男, 河南大学翻译研 究所教授 , 博士研究 生导师 , 主要从 事 中国典籍英译和
翻译 理 论 与 实践研 究。
中 国哲 学 典 籍 英 译 是 一 个 复 杂 的系 统 工
真 儒 、 儒 、 儒 。2周 代 是 原 儒 学 的 主 要 阶 段 , 后 今 _
人 的 思 想 为 主 , 来 的 思 想 总 是 寄 生 在 前 人 的 后 思想 体 系 , 入元 典 文本 的理 论 和 思 想框 架 之 融
代 、 会 、 治 的 变 迁 , 行 阐 释 , 两 汉 的 古 今 社 政 进 如
经 文 之 争 、 北 朝 的 南 学 北 学 之 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明 的 心 南 宋
从 儒 学 理 论 内 部 的 发 展 轨 迹 上 分 析 , 子 孔
去 世 后 , 学 一 分 为 八 , 各 取 所 儒 ”, 展 方 向 儒 “ 发
开 始 相 互 有 别 。 汉 代 以 后 , 正 统 ” 学 结 合 时 “ 儒
自己 的思 想 体 系 , 是 以 继 承 和 发 展 圣 人 和 前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