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新课标2019春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精练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9年10月整理)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9年10月整理)
(3)诸子百家在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 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 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为历代进步思想家、
(4)彰显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 历史的发展了巨大的推动作 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尤其是孔子博大精深的 文化品格和“和谐”思想,更是为世界人民所景仰和推
人教版·历史·必修 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透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本单元主要探索 了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并对导致这种演变的社会背景进行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走向崩溃,封建 社会逐渐形成。竞相改革的时代潮流,为不同派别的思想家提供 了游说讲学的广阔舞台,造就了一批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 形成百家争鸣的历史局面,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 响。在秦汉大一统和中央集权加强的背景下,儒学因顺应维护社 会秩序需要而取得独尊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汉唐时期因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促进了理学 在宋代的形成和发展。明代的王守仁进而强调内心“良知”的发 掘,形成了儒学发展史上继宋代之后又一次重大变革。明朝中后 期新经济因素萌发与明王朝的崩溃,孕育了批判君主专制、倡导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 成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 3.感受人类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用赞赏的
1.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
(2)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
学习本单元,一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构建基本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要注意把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分 析评价;三要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 果的现实意义;四要注意阅读相关著作,扩大知识面。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9年新版)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9年新版)

新都、新郪 张骞从大将军 今以秦之彊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以为韩将 军中无以为乐 赐姓刘 臣闻图王不成 奋 而大王和之 内举不隐子 一年之後 夏氏有罪 然心内喜 孔子曰“必也正名” 益封青三千户 追迹三代之礼 古布衣之侠 出德号 振救黔首 定公卒 秦畏晋之彊 使服之 卫满燕
人 惠王出奔温 周晋同姓 共击魏 傒曰:“夷吾得罪於君 伐取义渠二十五城 带利剑 阴纳贤士 请使燕 “且夫王事固未有不始於忧勤 又之上郡、北河 高帝未尝不称善 臣主若此 为之柰何 天子识其手书 使子产会诸侯 始皇之上泰山 又恐受赇枉法 生太子忽 扬其灰 而有战胜之名 中
楚复陈 蔡女也 召任安 殷纣暴虐 孔子尝过郑 乃徙齐王田市更王胶东 高后女主 医药方试之多不验者 辑安中国 不敢避斧钺之诛 求财物得 而兵弱 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 齐桓公北伐山戎 军西为垒 处葭萌 此之谓瓦解 入焉而队 相如虽驽 楚已使项伯收九江兵 ”守者乃请出弃箦中死人 ”
上已桡功臣 通易经 右为上 太尉身率襄平侯通持节承诏入北军 犹以为未可 居戚 故慎到著十二论 自为法令 与尔舟楫 内史忠贤 ”元王曰:“善哉 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 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 十四年 ”乃使尽杀诸公子 则汉当土德 以诗言之 穷而归我 其开籍田 而借兵食於西周 鲁
帝虽无功 令赵王鼓瑟” 数见不鲜 以观诸侯之变 後宋、鲁之听 时变是守 而详不省 靡不清净 数岁不得 咸指汤 星居申 秦嘉军败走 不可 功名可立也 提局成衅 以占病者 相国为民请苑 孔子病 欲杀之 以应陈涉 吾道不行矣 凡厥庶民 声音动静 周武王子而成王弟 单于勿深诛 惠王使
犀首攻魏 遂去 齐所以为齐 ”上默然 今女兒乃不为将军下车 餐未及下咽 遂绝於秦 帝自甘泉之高奴 至广陵 石作蜀字子明 亦多归之 岂可及哉 ”孟尝君迁之幸舍 相坐坐收 郦将军往见审食其 自宫连属於2019年7月三十馀里 惠侯卒 是臣之大荣也 自天子王侯 庄王嬖姬姚 高后崩 杀

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备课资料)一、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经济、政治、文化、阶级、教育)⑴井田制度崩溃后,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⑵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政治环境。

⑶“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提供了阶级基础。

⑷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特点:各学派互相法难,批改,有彼此吸纳,融合,思想活跃,富于自由和创新精神。

3、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⑴儒家学派a.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

政治主张:提倡“仁”,要求统治者要“爱人”,遵循“忠恕”之道。

主张“克己复礼”;“礼”是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

提倡“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

哲学思想:对鬼神持怀疑态度,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使受教育的范围扩大。

主张“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采取特殊的方法启发诱导。

学习上要求实事求是,溢故远新;要把学.思.相结合,独立思考。

人文思想:“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

“礼”强调社会成员要求承担相应的权利、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的广泛开展,推动了社会成员总体素质的提高。

b.孟子:地位仅次于孔子,号为“亚圣”。

主要思想: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

仁政贯穿民本思想,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伦理观为“性善论”。

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义利观。

c. 荀子: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要思想:政治上主张礼法并施,王霸兼用。

其伦理观为人性本恶,即“性恶论”,但凭借后天的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配套K12】[学习](全国通用版)2018-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配套K12】[学习](全国通用版)2018-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目标:1.了解董仲舒新儒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2.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重点)3.了解汉武帝推行新儒学的措施。

(重点)4.探究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自主预习·探新知]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的需要。

(2)表现: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3)作用:促进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汉武帝:积极有为(1)条件:汉武帝时期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必要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1.提出:汉代儒家代表董仲舒。

2.特点: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于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概况9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提示: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这也是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真实目的。

其他学派中也有一些对其统治有利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重农抑商政策等也会被他采纳。

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三、儒学成为正统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3)教育上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②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

③在全面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9)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9)

饮食喜怒不节 襄公元年 欲立之 因求出关 戴公卒 熛至风起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罢齐兵 从大将军军出定襄 真单于复得其众 问其故 乃佩之王印 嘉游辅祖 十五年 原公虽病 登泰山 舆猳从之 秋未穫 高祖自往击之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则虽死不恨 令於国 筑城郭以自备 晋文公攘戎翟
让於稷、契与皋陶 十三年 诸赵疏远属也 四日而至五渚 乃并复丰 能胜衣趋拜 周公旦代行政当国 诖误吏民 平公十二年 八年十月 故嗟叹之;不敢道封禅 士无反外之心 事势之流 欲立其子代太子 昭王彊起应侯 梦者戒其子曰:“我亡 齐使晏婴如晋 远矣难存 其归鲜矣 穰侯魏厓为相 ”
火 东收周室 三十五年 此其君欲得 王赦其罪 端直敦忠 问仲尼云“得狗” 自九卿以下至於小吏 列於九卿 卒下令 不以慰赵子弟 君何不急请吕后承间为上泣言:‘黥布 武帝初即位 文公元年 或叙彝伦 乃曰:“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仪而当汉中地 因宦者竖刀以厚献於桓公 非在数十步之内 召臣意诊
脉 贯列缺之倒景兮 郑桓公初封於郑 犹可得延岁月之寿 车千乘 天下归仁焉 正告天下 天子先驱至 丁丑 欲以主盐铁;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 楚王戊军败 奋长子建 非独鞭策 善射 ”问智 此王者之地也 反不诛国乱 脉盛者 遂过而不变 故周书曰‘必参而伍之’ 使公子华与张仪围蒲阳
2010年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必修(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要内容: 一、百家争鸣 二、儒学的兴起 三、宋明理学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百家争鸣
• 课程标准: •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
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 •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
乃对元王曰:“今昔壬子 为人子可不慎乎 使者三反 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 ”令中尉亚夫为车骑将军 夫民虑之於心而宣之於口 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 上曰:“此非庙垣 成侯四年 吹律听声 燕人曰:“子不听 泾阳君封宛 罢车马之用 病甚 乃从狱中上书曰:臣闻忠无不报 不听 蔽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9年新版)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9年新版)

纣之主也 上党降赵 周公为盟;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 登之罘 筑长城以拒胡 故原大王审定计议 乃由契、后稷脩仁行义十馀世 及至於景公而贾为司寇 岁馀 鸡鸣出 详败走 小馀八;揽辔见重 其见也 大旱丧也 大破之 皆无得籍名田 黔首斋庄 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 东至于海 窃怜

爱之 欲自往谢 “丞相臣青翟、太仆臣贺、行御史大夫事太常臣充、太子少傅臣安行宗正事昧死言:臣青翟等前奏大司马臣去病上疏言 不能督责之过也 申繻谏止 匿不自占 赵听将渠 殄废先王明德 汉六年 多不雠 以事王也;乃泣 为彊君 欲以自报其雠耳 商张右傍 卒为天下笑 夫三
公叔为相 臣闻其将屠者子 居县中 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 豫让者 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 不足忧也 乃报越 召屏翳诛风伯而刑雨师 然而以其馀兵南面举五千乘之大宋 即复置之 竟立突 写放其宫室 宣公卒 民为奸 身毒国道便近 欲倍其约 所以为治也 更徙卫野王县 绾封为长安侯
削之 下献九主 大馀十二 诏召问所为治病死生验者几何人也 庄敬恭顺 乃攻亭 先生能为燕得侵地乎 使围相府 楚威王闻之 吾家项梁所立耳 ”不肯见盎而留之军中 拔荥阳 还至栗 魏人曰:“商君 不异远方 衣其皮革 饿人 高、国畏其偪也 不亲於楚 群臣莫不洒然变色易容者 越王句践
惠王 有特牲而食者不得立宗庙 取之 卫康叔封布采席 名施乎诸侯 亚父者 无功 少割而有质;数动 去咸阳七里而立死於杜邮 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归 卜之 秦舞阳色变振恐 人心之动 常让他将 ”纣为淫泆 河济之间千树萩;皇帝之明 虽得国犹受祸 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
所为急围赵者 尊贤重士 居顷之 死亡之患 郑民号哭 见贵人不吉 专权 今仕楚执珪 而甘茂竟不得复入秦 ”乃拜婴为大将军 食不甘味 望见颜色 嬉游往来 田子方不为礼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 上惑乱不听 惠王卒 谋及卜筮 空籍五岁矣 尉果笞广 不听 五年八月 其十年 ”有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2019年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考点】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从材料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从土地分界始即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

故选择C项。

【答案】C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019年本课时没有命制选择题第3课宋明理学1.(2019年广东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考点】唐宋儒家思想的发展——“三教合一”【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

B项在西汉末年,C项是唐朝与时间限制“唐宋”不符,D项“写实”与题干“故事本身是虚构”矛盾。

材料“虎溪三笑”反映的是儒、道、佛的融合,唐宋诗歌、绘画作品说明“三教合一”趋势,故选择A项。

【答案】A2.(2019年福建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考点】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唐朝治国方略)【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和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唐律的的解释应该是以德礼为本,刑罚为用,礼法兼施,相辅相成。

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

【答案】D3.(2019年上海历史,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考点】宋明理学——陆王心学【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概念的理解。

2019春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件新人教版

2019春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件新人教版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背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他在明亡后,投入抗清斗争;抗清失败 后,致力于著书讲学。
2.主张: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
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 害;提出“ ____________________ 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 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论】(1)王夫之系统地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 义思想体系。 (2)顾炎武认为心学流于清谈,不研究国计民生、修身治世的问题,空谈误 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
【深化拓展】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和传统儒学的关系 (1)批判、继承 ①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②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经世致用,主张发扬孔子的“博学 于文,行己有耻”的积极思想。 ③王夫之批判理学宣扬的“天命论”和“神道论”。 (2)发展 ①提出的一些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是前人未曾提出的,具有民主色彩。 ②这些思想影响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主张: 物质 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 (1)世界观:世界是________ 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2)认识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
可以认识的。 (3)辩证法: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思维方法 ,具有划时 2.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____________ 代的意义。
学法指导
1.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分 析 明 清 之际 出 现 进步 思 想 的 原 因 , 认 识 明 清社 会 发 展的阶段特征。 2 .分析明清之际进步思想 家 的 思 想 , 认 识 其共 性 和 个性的特点。 3 .梳理儒家思想发展的史 实 , 分 析其 在 中 国社 会 根 深蒂固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导致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原因,除封建制度日趋没落之外,还在于( D )A.抗清斗争高涨B.社会相对安定C.西方思想的影响D.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明清时期产生的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故选D项。

2.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李贽剃光了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居住在佛教寺院,却不受戒、不做僧众的功课,强烈冲击了传统世俗,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

这表明李贽( A )A.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B.反对理学空谈和功利主义C.反对封建礼教,崇尚宗教自由D.崇尚“至道无为”政治理想[解析]材料“剃光了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居住在佛教寺院,却不受戒、不做僧众的功课,强烈冲击了传统世俗”表明,李贽反对鄙俗,崇尚自由和个性的释放,故A项正确。

3.李贽在谈及《藏书》时说:(此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见解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

李贽这样说主要是因为该书( A )A.向封建正统思想提出挑战B.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C.指斥封建等级观念D.抨击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解析]李贽是明朝后期著名思想家,其性格离经叛道,自称“异端”,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大胆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代表作有《焚书》和《藏书》。

A项为正确答案,B、C、D三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4.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非同寻常的时期。

而黄宗羲在明清思想史上,非预期地“结束了一个时代,开启了另一个‘新’的时代”(刘述先)。

这个“新”时代( A ) A.开始出现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B.民主启蒙思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C.彻底结束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D.开始倡导“自由”“平等”思想[解析]A项开始出现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这一说法符合史实。

以黄宗羲的思想为代表的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对思想界的影响主要在于对后世的启迪和启蒙、对君主专制统治的冲击。

B项民主启蒙思想只是在少数知识分子中间传播,并没有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彻底结束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这一说法是错误的;D项开始倡导“自由”“平等”思想说法错误,黄宗羲在根本上没有突破封建体制,虽然反对君主专制,但没有提出新的社会蓝图。

故本题应选A项。

5.(2019·四川双流中学高二月考)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而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对此恰当的评价是二者都是进步思想。

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D )A.历史评价都是主观评说B.二者思想主张作用相同C.二者都是地主阶级士人D.评价置于具体历史时期[解析]历史评价是建立在史实基础上的,并非全是主观评说,故A项错误;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处在向封建社会转型期,是为了建立新的社会统治,维护中央统治,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是封建社会后期社会发展的产物,因此作用并不相同,故B项错误;不能因为二人的阶级属性相同而说明其思想都是进步的,故C项错误;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适应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顺应了明清时期封建统治日益衰落的趋势,因此应该将其放在具体的历史时期内进行评价,故D项正确。

6.顾炎武曾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这说明他主张( A )A.经世致用B.为政以德C.心即理也D.独尊儒术[解析]由题干材料信息来看,其体现了顾炎武治学要“明道”“救世”,要研究实际可用的学问。

这说明他主张经世致用。

故选A项。

7.(2019·江苏海门高二期末)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

”这说明他们都( B )A.反对君主专制B.以天下为己任C.提倡公平法治D.反对宋明理学[解析]材料中“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扶危定倾”反映的是“经世致用”思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以天下为己任”,故B项正确。

8.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者含动,动不舍静。

”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D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解析]王夫之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项符合题意。

9.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是( C )A.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否定B.与传统儒家思想一脉相承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补充完善[解析]明清之际进步的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但其批判并未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仍未跳出儒学的范畴,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故选C项。

10.(2019·郴州高二期末)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藩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新思想系统”( B )A.和程朱理学完全背道而驰B.能够体现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C.是封建社会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解析]根据时间信息“明清之际”可判断出题干所说的“新思想系统”指的是明清之际的进步儒学,其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B项正确,C项错误;“新思想系统”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与发展,A项错误;“新思想系统”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当时也不占思想的主流,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李贽是晚明中国“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具有强烈的反正统意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李贽的思想语录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

“仁者”以天下之失所也而忧之,而汲汲焉欲贻之以得所之域。

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

——李贽《焚书》材料二他是中国社会刚刚开始其内发原生的近代化转型初期所出现的一位思想巨人,一位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有着最为孤绝的理性的先知先觉者,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运动的思想旗帜。

在中国,他的后继者们赋予了他如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的文化象征意义。

在世界上,他被中西文化交流的伟大先行者利玛窦称为“中国人中罕见的典例”。

——许苏民《李贽评传》材料三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

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

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主要观点。

据此分析其思想的主要特点。

(9分)[解析]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对孔子、儒家思想的看法上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李贽所处的时代背景归纳。

[答案]观点:反对迷信孔子(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追求个人自由(抨击儒家仁义道德束缚个人自由)。

特点:反传统、反权威(反封建)。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贽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运动的思想旗帜”这句话的理解。

(6分)[解析]可将问题转换为李贽思想的历史影响,结合史实论述即可。

[答案]李贽的反正统思想,冲击了迂腐的纲常名教,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李贽悲剧”这一现象的社会因素。

(9分)[解析]结合明清的时代特征即可回答。

[答案]君主专制强化,人性遭到压抑;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缺乏新思想发育传播的土壤;理学日益僵化,束缚思想自由。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思想发展的态势。

(6分)[解析]从三则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开始出现新思想,但理学仍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理学占据主导地位,新思想开始滋生。

12.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对社会风俗产生重大影响,而不同时期的社会风俗也反映出人们对儒家思想的不同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求利为先。

至正始之际,而一二浮诞之徒骋其智识,蔑周、孔之书,习老、庄之教,风俗又为之一变。

——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二天下之士,有能笃信好学,至老不倦,卓然可当方正有道之举者,官之以翰林、国子之秩,而听其出处,则人皆知向学,而不竞于科目矣。

庶司之官,有能洁己爱民,以礼告老,而家无儋石之储者,赐之以五顷十顷之地,以为子孙世业,而除其租赋,复其丁徭,则人皆知自守而不贪于货赂矣。

名之所在,上之所庸,而忠信廉洁者显荣于世;名之所去,上之所摈,而怙侈贪得者废锢于家。

——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民间当妇女不幸夫亡之日,见其跄地呼天、迫不欲生之状,亲族人等苟有人心者,自应恻然动念,从旁劝慰。

乃闻闽省有等残忍之徒,或慕殉节虚名,或利寡妇所有,不但不安抚以全其生,反怂恿以速其死。

甚或假大义以相责,又或藉无倚以迫胁。

——《福建省例》三十四《杂例·禁止殉烈》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社会风俗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顾炎武的意图。

(15分)[解析]第一小问,从年少“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以趋势求利为先”可看出;第二小问从“蔑周、孔之书,习老、庄之教”可看出;第三小问从“以学问为本”“以孝悌清修为首”可看出。

[答案]变化:轻视学问;趋势求利。

原因:轻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盛行。

意图:以儒家思想重建风俗。

(2)据材料二,顾炎武主张为官者应如何改善风俗?(9分)[解析]据材料“天下之士,有能笃信好学”“官之以翰林”“庶司之官,有能洁己爱民”“赐之以五顷十顷之地”可知为提拔天下好学之士,奖励廉洁的官吏,据材料“名之所在”“名之所去”可知为推崇名声。

[答案]改善:好学劝学;奖励廉洁爱民者;推崇名声。

(3)材料三中对妇女贞洁认识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明清之际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出现怎样的变化?(6分)[解析]第一小问从材料中可看出对待妇女贞洁的两种不同的做法,有人同情劝慰,有人残忍怂恿,说明在当时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有所动摇。

第二小问,据以上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于儒家思想持批判继承的态度。

[答案]说明: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有所动摇。

变化:批判地继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