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经济重心与经济发展方向的转移轨迹探讨

合集下载

成都市的城市发展历程

成都市的城市发展历程

成都市的城市发展历程
成都市的城市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古蜀文明时期,至今已经有近2300年的城市建设史。

在古代,成都是一座军事要塞
和商业中心,具有战略和经济地位。

随着历史的变迁,成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化。

清朝时期,成都城墙经历了多次拓展和修缮,城市规划逐渐呈现出现代化的风貌,城市中心区域逐渐形成。

民国时期,成都开始实行城市规划,建立了城市道路、桥梁、公园等基础设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也逐步完善。

1949年以后,成都市的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大背景下,成都市逐渐形成了一批大型工业企业和现代化的城市设施,城市面貌和经济实力得到了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市更加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了全面升级,城市规模和城市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成都市开始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同时,成都市也在积极推进城市国际化进程,加强与国际化城市的交流合作,推动成都市成为一个国际化的文化城市和现代化的经济中心。

总之,成都市的城市发展历程从古代到现代,历经多次变迁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和城市风貌,也展现了城市建设和城市治理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 1 -。

浅析成都经济发展

浅析成都经济发展

浅析成都经济发展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省会城市,一直以来都是西南地区的交通、文化、商贸中心之一,也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重视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成都经济发展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通道。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发展阶段及未来发展等方面,对成都经济发展进行简要分析。

历史背景成都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川西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早在唐朝时期就被确定为泛西南地区的商贸集散地。

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成都在农业、畜牧等领域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同时,成都温和的气候也使它成为中国主要的花卉产地之一。

成都市也因此拥有了许多享誉全国的传统行业,如川绸、川剧等。

发展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对西部地区的重视,成都在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变。

2021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了19843.6亿元,位列全国前列。

成都的发展不仅在人口和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而且在科技、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也快速发展,形成了一些知名企业和品牌,比如腾讯、华为等高新技术企业。

成都市还拥有大批优秀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如成都大学、四川大学等,这些学府不仅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也为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发展阶段成都的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 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快速发展阶段;2. 21世纪初,成都开始重点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3. 目前,成都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

未来发展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成都经济未来可预期的发展方向将是进一步推进现代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成都市有望逐步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国际化大都市和经济中心。

在现代制造业方面,成都市将加大投入,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并在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推动相应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同时,成都市还将着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休闲业、现代物流和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大成都对外开放程度,提高成都在西部地区和全国的经济影响力和竞争力。

浅析成都经济发展

浅析成都经济发展

浅析成都经济发展成都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从成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历史背景成都历史悠久,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早在汉代,成都就是重要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起伏和变化。

19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成都经济开始逐渐崛起,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全国性的商业和零售市场如家乐福、麦德龙、卡尔文内尔等陆续进入成都,都市化进程加速,成都开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现状截至2021年,成都已经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金融、商贸、交通和科技创新中心。

数据显示,2019年成都GDP达到1.67万亿元,成为中国西部地区中唯一进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

成都作为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在汽车、电子、石油化工、医疗设备和食品等领域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

同时,成都也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发展方向,建立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平台,吸引了众多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落户。

在文化、旅游、体育等方面,成都也拥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比如成都熊猫基地、宽窄巷子、青羊宫等著名景点,以及象棋围棋、篮球、足球等三大联赛承办城市。

三、未来发展未来,成都的经济发展将从“高质量”角度出发,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动更多高科技企业的入驻,加强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的培育。

为此,成都将继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提高城市品质和全球竞争力。

同时,成都也将致力于保护好生态环境,强化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开发,打造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加强生态修复和城市绿化,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总之,成都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之中。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成都将成为中国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经济人口重心的动态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人口重心的动态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
由于1990年后我国区域经济重心 向东、南的移动,同时伴随的是省区 间经济和收入差距也在继续拉大,地 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人口迁 移的主要动力,因此不发达地区劳动 力向东南部地区流动。根据第五次全 国人口普查长表资料推算,1995年11 月~2000年10月,我国常驻地发生变 化的人口即流动人口为13 714万人, 在全部流动人口中15岁及以上的就业 人口为8 341万人。在全部跨省流动的 就业人口中,广东所占比重最高,达 到41.39%,是跨省流动就业人口的主 要流入地;排在第二位的浙江占9.42% ,其他排位在前6位的依次是上海、江 苏、北京、福建。这6个地区流入的跨 省就业人口占全国的近73%。从劳动力 的迁出省份看,主要集中在安徽、江 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
2 经济、人口重心转移与区域经济 差距
研究区域差异常采用基尼(GI) 系数,但它体现的只是区域差异的静 态变化。本文利用具有空间可分解性 的Theil系数分析省际差异总体变化 过程,以期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4] Theil系 数 ( 以 G D P 比 重 加 权 ) 计 算 方法如下:
式中,T 为Theil系数,测度区域 总体差异;gi为第i 个子区域的GDP值; pi为第i 个子区域的人口值;G 为区域的 总GDP值;P 为区域的总人口值。
和四川。这8个省市区流出的跨省就业 人口占全国的65%。跨省流动人口就业 人口呈现出由中部地区流出,集中在 东南部地区就业的格局。根据2000年 第五次人口普查10%资料显示,东部地 区跨省迁移近65%集中在东部其他各省 (市),中部地区跨省迁移超过84%集 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跨省迁移超 过68%集中在东部地区。[8]不难看出, 人口迁移的流向成为影响人口重心迁 移的重要因素。
供科学依据。

成都的发展历程

成都的发展历程

成都的发展历程成都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蜀国都城到现代的国际性大都市,这座城市见证了无数次的兴衰更替和发展壮大。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成都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秦代时期,成都成为了蜀汉政权的都城,建立了独特的蜀文化。

三国时期,成都成为了刘备的蜀汉国都,经历了政权更迭和战乱。

此后,成都逐渐沦为边陲小镇,鲜有重要发展。

直到20世纪初,成都才开始在现代化建设中崛起。

1911年辛亥革命后,成都成为了四川省的省会城市。

随着交通和经济的发展,成都逐渐步入了现代化的轨道。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都迎来了更大规模的发展机遇。

成都被确定为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成为了工业、商贸和文化中心。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实施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进入21世纪,成都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2006年,成都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成为西部地区的龙头城市。

成都经济持续增长,GDP稳居全国前列。

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蓬勃发展,成为了中国西部地区的创新引领者。

同时,成都也注重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成都还致力于打造国际化人文城市,保护传统文化,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国际友人的目光。

如今,成都已经成为了国内外人们瞩目的城市之一。

其独特的历史底蕴、丰富的人文景观、快速的经济发展,使之成为了中国西部地区的核心城市。

未来,成都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活力,为世人呈现更多的发展奇迹。

经济重心进行转移的趋势

经济重心进行转移的趋势

经济重心进行转移的趋势
经济重心进行转移的趋势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其中的主要因素包括市场力量、技术革新、政策变化和全球化等。

1. 市场力量:市场力量是经济重心转移的驱动力之一。

随着全球市场的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变化,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重心会逐渐向需求增长潜力更大的地区转移。

例如,亚洲和非洲等新兴经济体在过去几十年里迅速崛起,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产业转移。

2. 技术革新: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也是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因素。

新兴产业和高科技行业的兴起,使得一些地区成为全球科技和创新的中心。

例如,硅谷在美国、深圳在中国等地区都是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经济重心。

3. 政策变化:政策的变化和改革也可能引导经济重心的转移。

政府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等都可以对经济的地理分布产生影响。

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可以促使一些地区迅速发展,而政策的限制和调整也可能导致经济重心的转移。

4. 全球化:全球化是经济重心转移的一个重要背景。

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企业和投资可以更自由地跨越国界。

这使得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发生重要变化,一些地区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从而吸引了更多的经济活动。

总的来说,经济重心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个因素的影响。

没有一个确定的趋势,而是因地区、行业和时期的不同而变化。

浅析成都经济发展

浅析成都经济发展

日期:CATALOGUE目录•成都经济发展概述•成都产业结构分析•成都经济增长动力研究•成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成都经济发展策略建议•成都经济发展案例研究成都经济发展概述古代发展近代发展现代发展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创新创业环境成都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为主导,同时传统产业如纺织、食品业的重要中心之一,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完善的创新创业政策支持。

010203战略规划投资环境人才引进成都产业结构分析农业01林业02畜牧业03建筑业旅游业成都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等。

政府加强了对旅游业的投入,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服务业成都的服务业发展迅速,包括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

政府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成都经济增长动力研究内需拉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投资企业投资投资拉动成都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网络,使得出口贸易成为成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成都的出口贸易将迎来更多的机遇。

外资引进成都市政府积极引进外资企业,通过提供税收优惠、简化审批程序等措施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成都。

外资的引进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也促进了成都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和合作。

出口贸易出口拉动VS成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问题产业结构单一产能过剩缺乏创新驱动01科研投入不足02知识产权保护不力03技术引进依赖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问题空气质量恶化水污染严重噪音污染扰民030201环境污染问题成都经济发展策略建议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强政策引导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产业结构升级1 2 3加强科技创新投入推动创新创业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增强科技创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03加强生态建设01加强环境保护02推广清洁能源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成都经济发展案例研究成都高新区作为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其发展历程和经验对其他地区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成都市承接产业转移有关情况

成都市承接产业转移有关情况

成都市承接产业转移有关情况一、载体建设情况园区是工业集聚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产业承接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我市工业园区通过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园区发展水平,推动两化互动发展,积极承接沿海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为成都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993年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设立以来,成都工业园区经历了一个从充分发展到规范发展,再到提升发展的历程。

逐步形成了以国家级开发区为先导、省级开发区为支撑,市级工业园区和特色工业点协同发展的开发格局,园区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聚集地。

2003年前,成都市有各类工业发展区116个,产业重叠,分布散乱,规模较小。

2003年,成都市出台了《成都市工业布局规划纲要(2003-2020)》,开展了工业园区清理整顿工作,调整优化全市工业布局结构,按照“一县一园区”的原则,成都市规划布局20个工业园区和1个石化基地,同时为支持重点镇发展,设立10个小规模的工业点。

此后数年,虽然在园区规模、工业点上有局部调整,但工业园区和工业点数量保持不变。

截止2011年底,全市各类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21个,工业点10个。

此外,为加快成都经济区发展,成都与资阳、眉山、阿坝、雅安各共建了一个实体性工业园区,也纳入成都工业产业统筹范围。

截止2011年底,全市各类工业园区(点)正式规划面积为303.5平方公里,全市集中发展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733.7亿元,增长28.2%;工业集中度达到79.3%。

园区入园企业实际到位资金1301.28亿元,完成园区工业投资额1078.14亿元,完成工业技改投资795.32亿元。

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91.87亿元。

全市园区开发面积达到267.8平方公里,道路达到1556.09公里,污水处理能力达到97.0万吨/日,电力供应能力达到705.9万千伏安,分别比2006年提升了74.8%、91.38%、140.8%和153.9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 济 重 心 理 论 在 经 济 发 展 中的 作 用 和 影 响 因素 在工业经济 时代 ,一个城市 的经济发展水平更 多的是 考察该 区域 内 工业总产值 的总量水平 。城市 内的工业布局 总是遵循着 一定的工业集 聚 和扩散理论 。早期 的新古典经济学家 马歇尔认为产业集 聚是在不存在 规 模经济 和在完全竞争 的情况下 ,主要 是最求 知识外 溢 、共享市场 、经济 外部性 。新经 济地理学 的克鲁格曼认 为产业集聚是规模 经济和不 完全竞 争 的情 况下形成的结 果。当产 业集 聚达到 一定 的程 度就 会形 成工 业 园 区 ,这种工业园 区的形成模式称为是经济 自然发展的结果 。但 是我 国经 济发展水平低 ,为了加速经济增长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带 动经济增 长 ,我国的园区模式大多是先 由政府成立园 区,再进行招商 引资推动 园 区的形成和发展 。 工业 园区的集聚和扩散影 响着~个城市 、一个 区域 内的经济发展 水 平 和发展方 向的变化 。为了研 究一个 区域 内经济 的发展方 向提 出了经济 重心 的概念 。重心的概 念来 源于物理学的力学的知识 ,主要是指在 各个 方 向力 的作用 下,使得 各个牵 引力 的作用 能够达 到相互 制约 、相互制 衡 的一个 均衡点。经济 重心是 反映一个 城市 或一个 区域内经济发展在 各个 方 向上的经济牵引力 的相互 制约 、相 互影 响 的一种 相对 静态 的均衡 状 况。在我国最早利用经济重心来研究和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 问题是周 良 民 ( 2 0 0 0 ) 《 经 济 重 心 、区域 经济 与 协 调 发展 》 ,徐 建 华 和 岳 文泽 ( 2 0 0 1 )《 近2 0年 来 中国人 口重心 与经济 重心 的演变及 其对 比分 析》, 冯宗宪和黄建 山 ( 2 0 0 6 )( 1 9 7 8 — 2 0 0 3 年 中国经 济重心 与产业 重心 的动 态轨迹及其对 比研究》。赵祥 ( 2 0 1 3 ) 在 《 产业集聚 、扩散 与 区域经济 协调 发展》 一 书 中提出 了产业 重 心 的概念 ,认 为我 国工业 发展空 间格局 的变化 与区域经 济协调发展 都会 受到产 业重心变化 的影响 ,并通 过实证 分析了我国制 造业产业重心 变化 引起 了我国跨区域的产业转移。经济重心的移动可以从长远上 把控整个 区域 经济的发展方 向 ,可以为政府制定 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导 向指 明方 向 ,对推动区域内产业集聚和产业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当区域 内一 个方向的经济发展发展或其他方 向的经济弱化都会推动经济 重心的轨迹
成 都 经 济 重 心 与经 济 发 展 方 向 的转 移 轨 迹 探 讨
张 鑫 宋颖怡 胡碧玉
摘 要 :通过 经济重心模型计量分析 了成都经济重心的转移轨 迹 ,指 出成都经济重心的移动轨迹 呈现倒 u形状 。在 2 0 1 1 年之前 成都经 济重心向北移 动,并且经济重心移动速 度缓 慢;在 2 0 1 1年 以后成都经济 重心 向东南方 向移动 ,并且 经济 重心移动速度较 快。根据成都 经济 重心移动的轨 迹 ,分析 了相关经济转移存在的 问题 ,提 出解决措施。 关 键 词 :成 都 经 济 重 心 ;经 济 发 展 方 向 ;转 移 轨 迹


的点的坐标 是 ( x i, Y i ) ,Vi 表示第 i 个 区域 内经济 的发展水平 ,即该 方向上对经济发展的牵引力 ,( x, Y )表示该城市 内经济发展 的重心 。
x i v i  ̄



y : — ,-
 ̄ = 都经济重心的移动轨迹计量分析 ( 一 )成都经济在成渝 区域经济发展 中的地位 在 区域经 济协调发展推 动西部地 区经 济发展 的国家战略背景 下 ,国 务 院着 力培育成渝经济 区 ,将成渝经济 区作 为推 动西南 内陆地 区经 济发 展的重要增 长极 。来 带动成 渝周边 地区的经济 发展。成都作为成渝 经济 区内的一个 核心极点 ,成都的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方 向、工 业的布 局直接影响着整个成渝经济区的发展状况。在整个成都市 中 ,成都 的行 政辖 区为 7区 1 2县市 。成都的每 一个行政 区域可 以作 为成 都市 县 区内 个县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着周边经济的发展 。由于成都各个 区县之 间存 在着空间的距离 ,区域 内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差异 ,因此 各个 区县 对 经济重心移动轨迹 的影响力大小也不相 同。各个 区县 内的经济增长 点都 影 响着成都经济重心移动 的轨迹 向着 自己所在 的地理 位置方 向发 展。在 成都各 区县 内的产业集 聚总会带动 聚集 区内或集聚区周边的 区域 经济发 展 ,对区域 外的经济发 展有着 很强 的牵 引力 ,总是 希望外 围的经 济发 展 ,向着集 聚区域 内发展 。 ( 二 ) 经 济重 心模 型 的计 量 因 素选 择 1 、经济重心模 型的计 量因素之一—— 成都 经济空间布局 要考察成都区域内经济重心移动的轨迹 、经济发展 的方向 ,首先需 要考察的是用具体可计量 的方法描绘 出成都 区域 内各个 区县经济增长 点 的地理坐标 。 以成都市 区的地理 中心天府广场作为坐标原点 ,来考 察成都市各 个 辖 区内经济发展 的地理空 间位置 ,描绘 出区内增长点距离 地理 中心原 点 的地理坐标 。将成都整个 区域 内的县 区经济作 为整个 区域 内的经 济增长 向着 一 定 方 向移 动 。 点 ,详细的刻画在一张地理坐标 图上 。以整个 区域 内的横纵坐标 的数字 影 响一个 区域 内经济重心移动 的因素有很多 ,我们 主要 考虑本 区域 距 离表示成都整个经济区域内的实际距离。 内T业 经济发 展的水平 和本 区域 内地理 空间坐标 的位 置。一个 区域 内各 个辖 区工业 园区的建立可 以帮助这个 区域 内工业经济 的发展 ,工业经 济 的发展水平决定 了本辖 区在 整个 区域 内经 济发展 的牵 引力 ,工业经 济发 ’ D P ● 展水平 越高对 整个 区域内经济发 展的牵 引力就越 大 ,工业经济发展 水平 o J 0 £ 越低 对 整个 区 域 内 经 济 发 展 的 牵 引 力 就 越 小 。 在 整个 区 域 内空 间地 理 位 ● 置也影响着经济牵引力的大小 ,距离中心区域越远对整个 区域 内经济发 。 Z 展的牵引力就越小 ,距离 中心区域越近对整个 区域内经济发 展的牵引力 就越大。 . Q 。 X 二 、经 济 重 心 的 模 型 构 建 以赵祥 的产业重心分析模型为基础 ,构建 区域经济重 心模型 。前提 l 假设 : ( 1 )推动一个区域内经济发展 的 主要是 区域 内产 业集 聚所 带来 的 T业生产 总量 ,只考虑 工业生产 总值对 经济 的牵 引作用 ,不 考虑农业 、 服务业等其他产业对经济 的牵引力 。 ( 图形通 过成都 市县 区地理 行政 图绘制 ,每一个单 元格表示 的地 理 ( 2 ) 以城市的 区域地理 中心 ,作为 区域 内的坐标 原点 ,在 坐标 轴 空间距离为 2 5 k m) 上来 考察 区域地理 内的各个经 济增长 点和距 离中心原点的坐标位 置。 第一象限 :G一 锦江 区 ( 0 .1 0 .1 ) ,H 一 成华 区 ( 0 .8 0 . 2 ) , ( 3 )不考虑城市 内 区域经济 所 占面积 的大小 ,我 们 只考虑城 市 内 J 一新都 区 ( 0 .6 1 .7 ) ,K~青 白江 区 ( 1 .7 2 .8) ,L~金堂 县 各 个区域方 向上经济增长点经济总量的影响。 ( 3 .2 2 ),I ~金 牛 区 ( 0 .1 0 .7 ) 假设一个城市内有 n个经济发展区域 ,第 i 个 区域 内带动经 济增长 第二象 限:z~青羊 区 (一0 .8 0 .8 ) ,N一温江 区 (一2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