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概要
成都城市总规划2040

展的不确定性,城市基础设施按800万人配置。
中心城区综合交通:
“3环17射”的高、快速路系统、“环加放射” 的11条城市轨道线网。
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中心城区高快速路网规划
中心城区轨道线网规划
17
3 现行总规实施主要成效
(1)城市地位显著提高,城市功能不断强化,国际化程度持续提升。
(2)城镇化有序健康推进,“一区六廊”的城镇空间格局基本形成。
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发挥城市规划在
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引领作用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考察北京城市规划建设
深入贯彻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和“一尊重、五统筹”的城市工作新要求。 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传承发展中华文 化;城市融入大自然,人民城市为人民。
借鉴京津冀协同发展经验,解决“大城市
1 修编背景
2017年3月,国务院正式同意成都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并 将成都作为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总规编制试点示范城市。
总规由国务院审批后,成都新的一系列战略举措将进一步 获得国家层面认同,重大项目的实施和审批将得到相关部 委的进一步支持,并建立起推进实施的法定依据。
12
第二部分 现行总规评估及问题分析
中心城区 原中心城区
卫星城 区域中心城 二圈层城区 三圈层城区 成都指导价
2015
实际出让价 国家最低标准(成都)
原中心 中心城 城区
20
4 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3)产业园区和镇乡建 设特色不足,配套不完 善、职住不平衡,未形成 差异化可持续发展模式
产业园区整体形态缺乏打
造,体现为传统产业园区形 象, 建筑风貌杂乱。
修编理由
发展战略-成都发展战略纲要0322最终 精品

A++ 伦敦、纽约
35
30
A+
巴黎、东京、悉尼、新加坡、香港、北京、
25
上海
20
A
米兰、孟买、马德里、莫斯科、多伦多、科
15
10
伦坡、布鲁塞尔、布宜诺斯艾利斯、首尔
5
A-
华沙、雅加达、圣保罗、苏黎世、墨西哥城、
0 美洲
欧洲 大洋洲 亚洲
中东
非洲
都柏林、阿姆斯特丹、中华台北、罗马、伊
老牌国家
新兴国家
1.全球格局的新趋势:多极化和多元化
1.3 中国的世界城市:数量增长,模式单一
- 从经济规模和国土多样 性看,在未来20~30年中 国还将出现10-20个的世 界城市。中国需要什么 样的世界城市?
全球权威:GaWC世界城市体系(1998-2008)
- 分布失衡:与亚欧其他 国家及美洲相比,中国 内陆国际化显著滞后。
英国《经济学家》:最权威的世界宜居城市评选
?
2.国家战略的大布局:从沿海带动到内陆开放
2.1 西部大开发进入到新阶段
2009年10月温家宝总理在西博会上:要努力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 的重要集聚区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域, 加快构建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新经济增长极。
3.成都的优势与基础
3.2 独特的城市功能体系
- 文化、创新和消费功能处于服 务业的主体。
- 不同于重庆、西安等城市对国 家嵌入力的单一依赖,成都还 有大量依靠内生动力成长起来 的中小企业和多元产业体系。
60%
50%
40%
生活消费品
化工医药 30%
冶金建材
20%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目录第一部分总则 (1)第一章规划概况 (2)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 (2)二、修编背景 (4)三、指导思想与原则 (5)四、成都概况 (6)五、城市发展历程和历次总规回顾 (9)六、四川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要点 (20)七、规划重点 (22)八、技术路线 (25)九、规划依据、期限和范围 (26)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28)一、发展总目标 (28)二、城市发展分目标 (30)三、城市发展阶段目标 (31)四、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32)第三章城市发展总体策略 (34)一、区域协调策略 (34)二、城乡统筹策略 (35)三、生态优先策略 (35)四、空间优化策略 (36)五、产业转型策略 (36)六、枢纽强化策略 (36)七、文化引领策略 (37)第四章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发展战略 (38)一、现状人口规模与发展趋势判断 (38)二、城镇化现状特征分析 (40)三、城镇化目标与战略选择 (42)四、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43)五、城镇土地利用引导 (45)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51)第五章城乡资源环境控制与建设限制性分区 (52)一、重要空间要素管制 (52)二、建设限制性分区 (56)第六章城镇体系 (59)一、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59)二、发展策略 (64)三、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65)四、规划建设指引 (71)五、规划措施 (76)第七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78)一、第一产业 (78)二、第二产业 (80)三、第三产业 (87)第八章综合交通与枢纽体系 (100)一、现状概况及主要问题 (100)二、市域综合交通发展策略 (103)三、规划布局 (103)第九章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108)一、现状发展综述 (108)二、发展目标及策略 (109)三、商业设施 (110)四、文化服务设施 (112)五、医疗卫生设施 (116)六、体育设施 (118)七、教育科研设施 (121)八、殡葬设施 (123)九、城市基层治安管理机构设施 (125)十、农贸市场 (125)第十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127)一、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127)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128)三、优秀近现代建筑 (137)四、古树名木保护 (137)五、古建筑群(村落、街区) (138)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40)七、历史文化资源展现结构 (141)第十一章环境保护 (142)一、现状及分析 (142)二、环境保护规划 (145)第十二章公共安全与灾后重建 (154)一、总体要求 (154)二、抗震工程 (154)三、防洪工程 (163)四、消防工程 (169)五、人防工程 (174)六、灾后重建 (178)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 (180)一、市域水资源利用 (180)二、给水工程 (187)三、排水工程 (195)四、电力工程 (204)五、通信工程 (212)六、燃气工程 (218)七、环境卫生工程 (226)八、能源发展 (232)第十四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241)一、城市性质 (241)二、城市职能 (242)第十五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243)一、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现状及分析 (243)二、规划目标 (251)三、发展策略 (251)四、中心城区布局调整优化 (252)五、城市绿线、黄线、蓝线、紫线控制 (257)六、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 (259)第十六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 (266)一、现状及问题 (266)二、综合交通发展目标及发展策略 (271)三、对外交通规划 (272)四、道路交通规划 (273)五、公共交通规划 (278)六、停车场规划 (283)第十七章中心城区公共设施 (286)一、现状概况与问题 (286)二、发展策略 (287)三、级配体系 (288)四、规划布局 (288)第十八章中心城区居住用地 (296)一、现状概况 (296)二、规划目标 (297)三、住房发展策略 (297)四、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299)五、居住区与住房建设指引 (302)第十九章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305)一、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与价值 (305)二、现状保护概况及存在问题 (307)三、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310)四、古城格局保护 (313)五、历史文化街区及优秀近现代建筑群保护 (316)六、文物古迹保护 (320)七、历史文化名城展现体系 (323)八、规划实施措施 (326)第二十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 (328)一、现状概况及问题 (328)二、规划原则与目标 (329)三、绿地系统结构 (331)四、绿地系统规划 (331)第二十一章中心城区景观系统 (333)一、城市景观风貌基本特征 (333)二、现状存在主要问题 (334)三、规划目标和原则 (335)四、中心城区总体景观风貌架构 (336)五、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337)第二十二章中心城区公共安全 (341)一、抗震工程 (341)二、工业危险品安全规划 (354)三、防洪工程 (362)四、消防工程 (368)五、人防工程 (377)第二十三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与市政基础设施 (383)一、环境保护 (383)二、给水工程 (388)三、排水工程 (392)四、电力工程 (401)五、通信工程 (404)六、燃气工程 (411)七、环境卫生设施 (415)第二十四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建议 (418)一、循序渐进,完善规划研究编制体系 (418)二、明确事权,优化规划管理体系 (418)三、创新管理制度,促进规划管理的跨区域协调 (419)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引导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420)五、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420)六、完善土地收购储备与使用制度 (421)七、强化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开发 (422)八、创新城乡建设的投融资方式 (422)九、推进规划的“精英参与”与“公众参与” (423)附录:环境影响评价 (424)第一部分总则第一章规划概况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一)项目准备1.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受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3-2020年)纲要城市性质:四川省省会,中国西部重要中心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中心城市。
城市职能:1、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西南地区重要的科教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3、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邮政通信枢纽;4、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与新兴工业产业基地;5、西部地区具有优良人居环境的居住地;6、国家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7、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新跨越,增创服务业新优势,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努力建设成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成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战略基地,西部竞争力最强的都市区。
围绕成都发展总目标,突出城市特色,逐步将成都建设成为新兴产业城市、中心枢纽城市、花园宜居城市、魅力文化城市、山水生态城市和旅游中心城市。
规划背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提高城市化水平,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
根据这一战略要求,《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成都市城市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落实这一战略要求的专项规划,主要明确了"十一五"时期成都城市化的目标和重点,并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推进我市城市化的重大举措。
主要目标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城市化率目标为65%以上(按城市常住人口计算),平均每年向城镇转移农民28万人以上,使我市成为中西部城市化发达的地区之一。
经济不断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以12%以上的速度增长。
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基本实现城乡经济向"资源集约型"、"质量效益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成都市城市规划总体情况(2003--2020--16页)

成都市城市规划总体情况目录成都市城市规划总体情况 11)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3【1】总规修编历程 3【2】规划期限 3【3】规划范围 3【4】发展目标与战略3【5】城市性质与职能5【6】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5【7】主城区人口与用地规模 5【8】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6【9】主城区用地布局规划6〖1〗主城区建设用地发展方向6〖2〗主城区空间布局形态6〖3〗主城区空间布局结构7〖4〗主城区空间发展策略7【10】都市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7【11】主城区对外交通规划7【12】主城区道路交通规划8【13】主城区公共设施规划8【14】主城区居住用地规划8【15】主城区工业及物流系统规划9【16】主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9【17】主城区园林绿地系统规划9【18】城市远景发展构想102)成都市十一五规划情况103)成都市轨道交通规划情况 10【1】1号线(新都大丰站—华阳广都站) 10【2】2号线(龙泉东站—郫县石牛站) 11【3】3号线(新都红星车站—双流板桥南站) 11【4】4号线(温江站—龙泉西河站) 11【5】5号线(驷马桥站—华阳江河站) 11【6】6号线11〖1〗6号线主线(沙湾站—华阳四河站) 11〖2〗6号线支线(琉璃场站—双流航空港站) 11【7】7号线(郫县生态站—龙潭东站) 114)成都城市规划解读12【1】城市发展战略———扇叶绿楔、向东向南、七星拱月12 【2】城市交通发展格局———“井”字加“环”状12 【3】市域城镇体系12【4】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12【5】未来成都模式是“一城三圈六走廊”13【6】未来主城区扩容的主要城市组团13〖1〗基本情况13〖2〗各组团功能定位、重点发展职能、空间发展策略13 [1]华阳组团———小康居住新城13[2]新都、青白江组团———大型制造业基地14[3]双流(东升)组团———新型工业基地14[4]龙泉驿组团———山地型休闲旅游区14[5]温江(柳城)组团———花园居住新城15[6]郫县(郫筒)组团———高新技术产业中心15【7】成都“11858”规划发展构想15【8】高密成都规划151)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1】总规修编历程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三家研究机构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成都落实“三大发展战略”-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成都:落实“三大发展战略”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03月5日08 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成都市全面贯彻落实四川省委提出的“三大发展战略”,以市委、市政府实施的交通先行、产业升级、立城优城、统筹城乡、全域开放这“五大兴市战略”为抓手,积极做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核心极”,努力当好“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先行区”,奋力打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示范区”,加快建设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也是成都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攻坚之年。
2月24日至25日,成都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通过《中共成都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确立了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总体战略: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并绘就市场化、法治化、现代化、国际化和创新驱动“四化一驱动”的深化改革路线图,力争在四川新一轮改革实践中,充分发挥“首位城市”引领作用。
做强“多点多极支撑”的核心极“去年9月底,成都市金堂县与德阳市中江县正式签署了共建工业发展区的实施协议,意味着成德工业园的建设工作进入实质性推动阶段。
”德阳市经信委总工程师米楷表示:成德工业园未来将成为深化成都、德阳合作的重要支撑点。
成德合作只是四川省试图以多个区域增长极带动四川下一轮跨越式发展而提出的“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最新案例。
“此前成都已经与阿坝、资阳、雅安等地共建了多个工业园区,成为城市间项目引进、产业互动、联动发展的重要平台。
”成都市经信委主任施跃华表示,成都充分发挥了“首位城市”的引领辐射作用,通过与周边城市的深入合作,逐步承担起支撑“多点多极”经济格局的重任。
成都担“首位城市”重任2012年12月底召开的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四川发展要着力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做强市州经济梯队,做大区域经济板块。
”其中,“多点”即是要做强市州经济梯队,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力争有一批市州经济总量超过2000亿元,有一批市州超过1500亿元。
成都城市向东向南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成都城市向东向南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一、向东发展战略(一)总体格局向东发展总体格局采用带状形式,以充分利用台地及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
规划的带状发展区域含十陵、洪河、大面、龙泉、同安等五个重要的片区。
其中十陵片区以发展居住和旅游休闲功能为主,在此形成城市东部副中心;大面片区和龙泉片区分别是机械工业发展基础和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泉山是未来都市区重要的旅游休闲地;同安镇将是成都市重要的公路口岸。
(二)主要项目(非基础设施部分)1、东大街改造2、十陵历史文化风景区3、东部城市副中心4、文化居住区5、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6、百工堰山水公园7、省级公路口岸8、沙河整治(三)向东发展基础设施城市向东发展,依托“四横三纵”的干线系统。
四条放射线分别成渝高速路、益州大道(老成渝路)、万方大道(成都-洛带公路)及规划的龙兴大道(成都-龙泉驿交通性主干道)。
通过四条放射线的建设使东部片区与中心城市紧密联系起来。
而三环路、外环路、环城路(成环路)“三纵”的建设又使得东部片区与成都的各公路干线、航空港、火车站有便捷的联系。
1、立交系统2、给水工程3、排水工程4、供电工程5、燃气工程二、向南发展战略(一)总体格局向南发展总体格局采用组团形式,尽量少占耕地并禁止连片发展。
规划的综合性城市组团由北向南分别是:高新起步区、棕树、琉璃南、新园、站南、大源、华阳,最后是牧马山旅游开发区。
上述组团中,高新起步区组团及棕树组团目前已基本形成。
在功能上,除棕树组团以文教居住、商业服务为主,牧马山组团以旅游为主以外,其余组团都是集高新技术产业(及部分传统工业)、居住、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组团。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在站南组团形成城市南部副中心。
(二)主要项目(非基础设施部分)1、国家级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火车南站改造项目,建成南站客运转换枢纽3、内贸部南站贸易区建设项目4、南站体育公园5、琉璃场柳江工业区6、三瓦窑居住区、石羊、新园居住区及东光居住区7、南部城市副中心8、府河延伸整治(三)向南发展基础设施城市向南发展的道路骨架可归纳为“五纵三横”。
成都中心城区规划方案

3.提升环境质量:加强生态建设,提高环境治理水平,营造宜居城市环境。
4.增强城市功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服务能力和居民生活质量。
5.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提升城市竞争力。
四、规划内容
1.空间布局规划
-细化城市功能区,合理配置各类用地,确保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2)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增加公共绿地,提高人均绿地面积。
(3)加强水环境治理,保障水系连通,提升水环境质量。
(4)推动低碳城市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4.基础设施规划
(1)加强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
(2)完善排水防涝设施,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强化城市设计,提升建筑风貌,塑造城市特色。
-增加公共空间和绿地,构建生态网络,提高城市生态品质。
2.交通规划
-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公交线路,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和服务水平。
-构建慢行系统,改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提倡绿色出行。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组织效率。
-推广智能交通技术,提高交通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水平。
2.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和保障规划的实施。
3.资金保障: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规划项目顺利实施。
4.社会参与: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增强规划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5.监督评估: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定期检查规划执行情况,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六、结语
本规划方案旨在为成都中心城区的未来发展提供科学、系统和全面的规划指导。通过实施本方案,将有效推动中心城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为市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确保规划方案的有效实施,共同书写成都中心城区发展的新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制造网络 全球物流网络 全球金融网络 全球科技网络 全球文化网络
核心节点 芝加哥
纽约 伦敦 纽约 伦敦 纽约 硅谷
巴黎 洛杉矶
次中心节点 休斯顿
斯图加特 鹿特丹 上海 香港
迪拜、上海 台北 北京 米兰
功能要求 国家开放新重点 现代产业聚集区
模式要求 国家转型试验区 生态文明先行区
京津冀城镇群 成渝城镇群 长三角城镇群
珠三角城镇群
2.国家战略的大布局:从沿海带动到内陆开放
2.2 高铁建设和 “4万亿”投 资正在打破梯度格局
- 史无前例的国家高铁体系正 在快速展开,从而大大降低 西部的流通成本和时间:成 都4小时可至中西部省会,8 小时到达沿海省会。
A- 华沙、雅加达、圣保罗、苏黎世、墨西哥城、 都柏林、阿姆斯特丹、中华台北、罗马、伊 斯坦布尔、里斯本、芝加哥、法兰克福等
1.全球格局的新趋势:多极化和多元化
1.2 多元化:从“产品输出-资金输出-知识和文化输出”转向
- 伴随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的逐步替代,世界城市网络从传统的制造、 物流和金融网络转向科技和文化网络,城市上升路径多元化。
成都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03.18
目标 迈向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路径 成都模式的继承和提升 战略 构建新型城乡空间平台
目标 迈向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1.全球格局的新趋势:多极化和多元化 2.国家战略的大布局:从沿海带动到内陆开放 3.成都的优势与基础 4.成都的新目标:从跟随者向领跑者的转型
水: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 山:我国主要生态环境过渡带 林:川西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3.成都的优势与基础
3.2 世界级的优质腹地资源库
- 世界级的自然人文腹地:多处世界自 然文化遗产,中国最美旅游区与世界 生物基因库。
- 国家级的科技资源和尖端产业腹地。
部分城市周边世界遗产数量对比
产业腹地薄弱 自然人文高度富集
产业腹地薄弱 人文资源富集
产业腹地发达 资源腹地薄弱
绵阳(电子、国防科技)
西昌航天
德阳(重大装备) 成都(电子、航空航天、 国防科技)
攀枝花(特种金属)
3.成都的优势与基础
3.3 千年传承的山水田林格局
- 先有都江堰后有成都城,都江堰及成都平原灌区系统是成天府 之国独特生活和生产方式的缔造者,也是世界水利发展史上独 一无二的重要遗存。
- 人工生态体系融合了数千年的文化传承,滋养出环境优美的东 方式田园,形成“山、水、田、林”四大生态本底要素,创造 了一个具有极强人文和风貌标识性的生活环境。
1.全球格局的新趋势:多极化和多元化
1.1 多极化:世界一体化程度提升
- 世界城市体系大幅扩张,GaWC评价的世界城市数量从1998年55个增 加到2008年130个。
- 欧美城市主导的局面逐步扭转,新兴经济体迅速提升,尤其是中国 城市从1998年2个增加到2008年4个。
等级
A++ A+
A
城市
伦敦、纽约 巴黎、东京、悉尼、新加坡、香港、北京、 上海 米兰、孟买、马德里、莫斯科、多伦多、科 伦坡、布鲁塞尔、布宜诺斯艾利斯、首尔
8611 5766 5557 6934 3487 4123
人均GDP (万元)
21679 18428 17697 17024 15207 12742
成都与部分主要城市指标对比
全球服务外包新兴城市50强中的中国城市
3.成都的优势与基础
3.1 西部最具实力的中心城市
- 辐射西部的航空枢纽:西部规模最 大、联系格局最均衡,联系最广泛 的空港。
城市群名称 中原城市群
面积 (万平方公里)
5.92
服务外包、外资机构数量领先。 成都平原城市群
5.99
武汉城市群
5.8
- 市场规模最大:拥有西部最大的 长株潭城市群
9.69
城市经济腹地。
关中城市群
5.55
重庆城市群
8.24
人口(万 人)
3972 3129 3140 4073 2293 3235
GDP (亿元)
布达佩斯、北京
专业节点 苏州 东莞
丹戎帕拉斯 孟菲斯 班加罗尔 昆山 班加罗尔 都柏林 威尼斯 惠灵顿1.球格局的新趋势:多极化和多元化
1.3 中国的世界城市:数量增长,模式单一
- 从经济规模和国土多样 性看,在未来20~30年中 国还将出现10-20个的世 界城市。中国需要什么 样的世界城市?
- 国家4万亿投资1/4用于灾后 重建,使四川成为内陆资金 洼地。
中亚、西亚、欧洲
欧亚大陆桥
西藏
兰州 西安
成都
武汉
昆明 贵阳
京津冀地区 长三角地区
南亚、东南亚
珠三角地区
环北部湾地区
3.成都的优势与基础
3.1 西部最具实力的中心城市
中西部城市群规模指标对比
- 城市经济总量最大、人均最高。 - 国际开放进程最快:国际贸易、
- 服务腹地的陆路枢纽:不同于昆明 、乌鲁木齐等沿边门户型枢纽或是 西安、重庆等通道型枢纽,成都跨 区域的中转和通道作用较弱。
全国机场吞吐量对比(2008) 西部四大机场对外客流联系对比
3.成都的优势与基础
3.2 独特的城市功能体系
- 文化、创新和消费功能处于服 务业的主体。
- 不同于重庆、西安等城市对国 家嵌入力的单一依赖,成都还 有大量依靠内生动力成长起来 的中小企业和多元产业体系。
1.3 中国的世界城市:数量增长,模式单一
- 竞争力堪忧:中国城市在世界实体经济的影响力不断上升,但宜居 吸引力却在下降,在文化、知识输出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巨大。
英国《经济学家》:最权威的世界宜居城市评选
?
2.国家战略的大布局:从沿海带动到内陆开放
2.1 西部大开发进入到新阶段
2009年10月温家宝总理在西博会上:要努力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 的重要集聚区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域, 加快构建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新经济增长极。
全球权威:GaWC世界城市体系(1998-2008)
- 分布失衡:与亚欧其他 国家及美洲相比,中国 内陆国际化显著滞后。
经济体
美国 欧盟 日本 中国
2008年GDP 1998年 (万亿$) GaWC
14.26
11
18.39
21
4.9
2
4.4
2
2008年 GaWC 17 46 1 4
1.全球格局的新趋势:多极化和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