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评价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图1—4 明代成都城图1—5 清代成都城4.抗日战争爆发后——战时的国家后方基地1937年后,沿海、沿江部分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成都一时成为战时后方基地的一座重要城市,为疏散、战争需要,新建工程增多,一度刺激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发展,至1945年,营造厂社发展到137家,先后建造了军用机场、大学等一批较大工程,此时的空间发展已明显溢出古城,周边用地获得了大量开发,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解放初期至1960年——奠定现代城市格局基本建设不断发展,以“川藏公路,成渝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在东郊工业区兴建了大批工业项目,使成都作为一新兴工业城市在川西初见雏型,随后的一批大型工用建筑项目和居民点的建成,使成都布局逐渐突破现今一环路的用地范围,在东北、东南方向形成较大片的建成区,但在此之后至1978年末,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成都的建设在干扰破坏中历经艰难曲折,百废待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80年代末,拨乱反正,坚持改革开放,治理整顿,城市面貌产生了巨变,但由于城市建设仍以旧城的改造和城区内的填空补缺为主,建设用地虽有不少增加,但布局结构与1960年代初期相比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这一阶段的空间发展,经历了轴向扩展至内向填充的阶段演变。
6.1990年代后——“都市化”的空间演变特征“都市化”是这一阶段城镇群体空间演变的主要特征。
伴随着经济和人口的高速增长,中心城区和周边卫星城用地迅速拓展并联为一体,城市群体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轴向发展的态势,特别是二环路、“五路一桥”、绕城高速相继修通,以府南河及中小河道整治工程、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为标志的旧城更新,不仅使中心城区建成区范围已经从1970年代的50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283平方公里,面积扩大了近5倍,“环形加放射”以及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格局变得愈发明晰,而且出现了城市发展区域化的特征。
就成都的城市发展阶段来看,基本经历了点状形成、轴向扩展、伸展轴稳定、内向填充、再次轴向伸展五个过程。
成都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南方农业South China Agriculture第16卷第1期Vol.16No.12022年1月Jan.2022随着天府国际机场的开通,不仅加快了成都机场国际化发展,也进一步加大了成都市对外开放的能力,成都市在持续巩固中国西部地区金融、经济、科技、文化中心等地位的同时,也全面开启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在全国大都市快速发展背景下,社会对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需求不断加大,对休闲农业的向往不断加强,大都市近郊区农业集约高效、多功能复合的发展都市农业成为必然趋势,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也从城郊农业发展阶段逐步进入现今的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阶段[1],都市农业已经成为成都市近郊区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模式之一。
成都市都市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完善,形成一系列符合当地区域战略、目标定位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作为西部经济中心,成都市对西部地区各城市的发展起着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其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对西部地区城市近郊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通过查阅论文发现,近五年关于成都都市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2-3]、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思路[1]、成都市休闲农业[4-5]、推进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6]等方面,较少论文针对成都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
1发展概况成都市水资源丰富,年总降水量为798.3~1541.0mm ,地形地貌多样,其中平原占40.1%,山地占32.3%,丘陵占27.6%,种植结构持续优化,2020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71.9亿元,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率达72.7%,同时,成都市左临龙门山,右靠龙泉山,具有优质的生态环境,拥有悠久的古蜀农耕文化,促使都市农业载体逐年增加,到2020年末培育家庭农场达9223家,全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达1.3亿人次,龙泉驿区双槐村、温江区幸福村、崇州市五星村、蒲江县金花村、新都区回南社区、郫都区青收稿日期:2021-09-28作者简介:钟佳利(1992—),女,四川遂宁人,硕士,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规划研究。
四川省成都市三大城区金融商务聚集度的比较

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1182015年6月 现代化发展,使现代化产生了一系列新特征。
信息化自身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成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纽带,能实现一化带三化的发展目的。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其打破了原有经济活动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在现代化的发展与研究中,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要素受到国内相关学者和地区的关注,逐渐成为国内现代化评价的重要要素,《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第二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强化关注知识传播,将信息普及率作为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北京市将国际互联网普及率、居民电脑普及率、居民电视普及率、电话普及率等均纳入现代化衡量指标体系之中;天津、广东等省市的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里也包含信息化的指标等。
国外的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也十分重视信息交流水平的评估,箱根模型将“广大和深入的大众交流网络”作为现代化评价标准之一。
参考文献[1]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3年人类发展报告—千年发展目四川省成都市三大城区金融商务聚集度的比较——基于TOPSIS 排序法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 董平摘 要:2012年,成都市出台了《成都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未来5年成都金融业的发展总体目标,力争到2015年,将成都建成西部金融机构集聚中心、西部金融创新和市场交易中心、西部金融外包及后台服务中心。
目前,从成都市金融业和商务的发展水平来看,锦江区、青羊区和高新区最为突出。
本文以三大城区为研究对象,从三大城区的金融商务发展现状着手,结合相关数据,运用TOPSIS排序法,将三大城区进行对比,得出了三大城区的比较优势和劣势。
关键词:金融商务聚集区 电子商务 互联网金融 TOPSIS法中图分类号:F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6(a)-118-032012年,成都市政府出台了《成都市金融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文章中指出成都将在“十一五”的基础上,重点打造西部金融机构集聚中心、西部金融创新和市场交易中心、西部金融外包及后台服务中心,并力争再用5~10年,把成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辐射力和带动作用的国际性区域金融中心。
5成都会展市场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

1.引言随着成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会展业已逐渐成为成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
因此,对成都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发挥该行业具备的优势和潜力,提升成都综合竞争实力,带动整个大西南经济的腾飞。
2、成都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成都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特大中心城市,是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同时也是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重要的经济地位和城市功能促进了会展业的发展和集聚。
成都也因此成为中国商务会展的第四大集群区,《城市中国》栏目更是评选出成都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十座城市之一。
足见成都在全国经贸中的地位正在进一步增强。
3、成都会展经济的现状3.1会展业在我国被称为三大新经济产业之一,具有强大的经济集聚和扩散效应,在增强就业、引导产业发展、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实现资源配置、提高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成都会展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国内经贸活动的加强、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成都会展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国际会展企业纷纷进入我国,国内各会展城市的激烈竞争,使成都会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3.2成都是全国影响力最大的五个国际会展城市之一(其他四个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
已举办的展会节庆主要有:中国-欧盟投资贸易合作洽谈会、亚欧救灾能力建设研讨会、世界电子竞技大赛总决赛、春季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医疗器械博览会、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览会、全国图书博览会、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全国药品交易会和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等。
3.3展会的专业化、规范化和产业化水平日益提高,内容日趋完善,已涉及到机械、电子、建筑、花卉、食品、医疗器械、体育用品等行业。
尤其是从2006开始成都举行每年一次的中国•欧盟投资贸易合作洽谈会,极大地提升了成都市会展业的规格和档次。
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态本底评价浅析

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态本底评价浅析发表时间:2020-07-24T11:14:58.887Z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3月7期作者:李杨[导读] 本次评价是对成都市绕城高速内及绕城高速沿线500米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做评价,以摘要:本次评价是对成都市绕城高速内及绕城高速沿线500米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做评价,以30米精度的成都市中心区TM影像,结合生态系统物质空间中的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绘画,计算有具体位置的评价值,最后得出生物丰富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并以直观的图的形式展现出来。
关键词: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态本底1 成都市中心区格网处理分析成都市中心区生态本底评价方法是将成都市中心城区以300×300米的格网进行划分,对每个格网的生物丰富度、植被覆盖指数进行计算,最终得出整个成都市中心区的生物丰富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
首先将获取的TM影像,通过卫星所应用的光学原理将成都市中心城区地表的不同物体进行识别,不同的物体在遥感卫星的不同波段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的,依据这个原理绘制出包含林地、草地、耕地、河流、湖泊、未利用地、城市建设用地、道路用地8类用地;其次经过人工识别,根据不同功能的建筑具有不同的建筑形态、用地形态等特点,将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居住用地、公共服务用地、工业仓储用地划分出来。
最后将获得的影像导入ArcGIS软件,将影像用300×300米的网格对成都市中心城区进行划分得到6739个网格(图1)。
图1 成都市中心城区网格化分2 成都市中心区格网评价的指标计算2.1 生物丰度指数计算利用ArcGIS软件对每个网格进行ID编辑,对每个网格中各类用地的面积进行计算,得出每个网格中各类用地的面积,将每个网格的数据导出,得到一个包含ID的及所对应的网格的各类用地类型面积的Excel文件,利用Excel软件对每个方格的生物丰富度指数进行计算,得到每个ID所对应的生物丰富度值。
生物丰富度计算方法生物丰富度指数=(林地的面积×0.28+耕地的面积×0.09+草地的面积×0.16+河流的面积×0.02+湖泊的面积×0.20+居住用地面积×0.09+公共服务用地面积×0.07+工业仓储用地面积×0.07+道路用地面积×0.01+未利用地面积×0.01)/90000m2 2.2植物覆盖指数计算植物覆盖指数计算与生物丰富度指数计算方法类似,但不同用地所对应的权重值是与生物丰富度权重值不同,因此计算公式为植物覆盖指数=(林地的面积×0.31+耕地的面积×0.15+草地的面积×0.27+居住用地面积×0.09+公共服务用地面积×0.08+工业仓储用地面积×0.07+道路用地面积×0.01+未利用地面积×0.02)/90000m22.3 成都市中心区生态本地图示化利用Excel将网格化后的每个网格的生物丰富度进行计算,得到每个ID对应的生物丰富度指数,将Excel文件反馈到ArcGIS中。
成都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聚类分析

成都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聚类分析成都市是中国西部的重要城市,也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成都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也不断提升。
本文拟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成都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
一、聚类分析的基本概念聚类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旨在找出一组相似性较高的观测值,并将其归为同一类别。
聚类分析的基本流程包括:选择合适的聚类算法、确定聚类数、进行数据预处理、计算相似度或距离矩阵、进行聚类并进行结果评价。
通过聚类分析,我们可以将具有相似特征的县域进行分类,进而了解不同县域的发展水平。
二、成都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要进行聚类分析,首先需要确定合适的评价指标。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较多,常见的评价指标包括:人均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等。
这些指标综合反映了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实力和居民生活水平。
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综合性,可以选择适当的指标进行聚类分析。
三、成都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数据收集与处理收集成都市各县域的经济发展数据,并进行数据预处理,如缺失值填充、数据标准化等。
四、成都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1. 选择合适的聚类算法,常见的聚类算法有层次聚类法和K-means聚类法。
层次聚类法将样本依次合并到一个类中,形成一棵聚类树;K-means聚类法根据样本之间的距离将其分为K个聚类。
2. 确定聚类数。
可以采用手肘法、轮廓系数法等方法确定最优的聚类数。
3. 计算相似度或距离矩阵。
根据选定的聚类算法,计算各个县域之间的相似度或距离。
4. 进行聚类。
根据相似度或距离矩阵进行聚类操作,将县域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5. 进行结果评价。
对聚类结果进行评价,如计算类别内离差平方和、轮廓系数等指标,评估聚类的效果。
五、成都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结果分析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对成都市的县域经济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别中的县域进行特点分析。
可以分析不同类别的县域在人均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一、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阶段评价经过新中国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成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在改革中萌动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呈现出逐年加快发展态势。
2000年全市文化部门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产出为1.33亿元,实现利润960.3万元。
2001年总产出增加到1.57亿元,实现利润1793.9万元。
2002年总产出为1.80亿元,实现利润855.7万元。
2003年总产出为2.1亿元,实现利润3249.7万元。
到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5.81亿元,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3.0%。
2000年以来的5年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
全市有文化产业活动单位5391个,个体经营户18967个,其中行政事业性单位538个。
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21万人,占全市城镇就业人数2.6 %,其中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82万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
(一)成都文化产业现状特征成都文化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在产业规模、发展形态、体制环境、市场基础等方面均已形成良好的条件,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2004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分类,按照这个分类,成都已经具备文化产业各行业类别,基本形成了文化产业圈层体系,并在所有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较完备的产业样态,储备了加快发展的后劲和条件。
2.文化优势产业逐渐崛起。
政府支持,市场培育,成都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形成了几个在全国有地位的文化产业集团,打拼出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3.文化产业多元投资格局正在形成。
多年来政府投资文化事业单一格局已被打破。
2004年,成都市出台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
允许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领域,文化仅靠政府投入的传统格局已经被打破。
以市场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基于成都市的分析与评价

的重要突破 : 第~ , 突破 了传统农 业仅仅 或 主要从 事初 级 农产品原料生 产的局限性 , 实现了种养加 、 产供 销、 贸工 农
一
1 成都具有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 区特征 , . 农村 区域 幅 员广大 , 农业人 口比重超过 5 % , 0 城乡二元结构特征 明显 ,
维普资讯
四J 行 政学 院 学报 2 0 I l 0 8年 第 4期
以市场化推进现代农业发 展
基 于成 都 市 的分 析 与评价
郭 晓鸣
( 川 省社 科 院 , 成 都 四 四川
内容提要
607 ) 102
在统筹城 乡发展综合配套 改革试验 区建设全面推进 的宏观 背景 下, 成都 市促进 现代 农业发展 只能选择 市
3 .成都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和农业装备 水平总体不高 , 抗御 自然灾 害的能力较弱 , 业标准 化和无公 害化生产仍 农
然 处 于起 步 阶段 。
4 成都农业发展 中耕 地 、 . 资金 、 劳动力要 素 大量外 流
的矛盾 突出 , 亟待加 大力 度推进 体制创 新 , 建更 有效 的 构
立一个全方位 的、 权责 一致 、 下贯 通的现代 管理 和 服务 上 体系 。 近年来 , 成都 农业发 展实 现 了长足 进步 , 但从 总 体上 看, 农产 品商 品率 不高 , 竞争力不 强 , 业资源的配 置空 间 农 较窄 , 农业 的市场化 程度 还不 高。不论从 何 种角 度评 价 , 成都都面临着全面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的紧迫任务 。
力。
乡三级 土地流转服务 中心 , 通过提供 土地流转 供求信 息服
务, 更有效地促进土地合理 集 中的进 程 。据成 都相关 部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评价成都市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评价
目录
成都与其他副省级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主要经济指标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的排序
与广州、西安、南京的横向比较
成都经济发展现状评价
成都产业发展现状评价
成都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的排序情况
8
地方财政收入
11
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1
年末人口总数
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
年末城市化水平
13
人均GDP
13
GDP增长速度
4
经济总量(GDP)
6
土地面积
排序
项目
注:根据《中国经济景气月报》整理,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为2<#004699'>0<#004699'>03数据,其他为2<#004699'>0<#004699'>04年数据与广州、西安、南京的横向比较
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经济增长速度比较
三次产业结构比较
从业人员产业结构比较
城市化水平比较
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数据来源:《成都2<#004699'>0<#004699'>04统计手册》,2<#004699'>0<#004699'>04年数据
经济增长速度比较
过去1<#004699'>0年平均经济增长率:成都11.95%,广州13.83%,西安13.12%,南京13.<#004699'>02%
数据来源:成都、广州、西安、南京4地历年统计年鉴
三次产业结构比较
数据来源:《成都2<#004699'>0<#004699'>04统计手册》,2<#004699'>0<#004699'>04年数据
从业人员产业结构比较
数据来源:成都、广州、西安、南京4地2<#004699'>0<#004699'>03年统计年鉴
城市化水平比较
数据来源:成都、广州、西安、南京4地2<#004699'>0<#004699'>03年统计年鉴
成都经济发展现状评价
GDP增长情况
三次产业比例变化情况
三次产业增长速度比较
从业人员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经济发展现状评价结论
GDP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1995~2<#004699'>0<#004699'>03年成都统计年鉴,《成都2<#004699'>0<#004699'>04统计手册》
三次产业比例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198<#004699'>0~2<#004699'>0<#004699'>03年成都统计年鉴,《成都2<#004699'>0<#004699'>04统计手册》
三次产业增长速度比较
数据来源:198<#004699'>0~2<#004699'>0<#004699'>03年成都统计年鉴,《成都2<#004699'>0<#004699'>04统计手册》
从业人员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1978~2<#004699'>0<#004699'>03年成都统计年鉴
经济发展现状评价结论
经济总量较大,但人均指标较低
近1<#004699'>0年虽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水平,但平均增长速度不如东部城市,甚至不如西安
城市化水平较低
一产比重稳定下降,低速增长
二产与三产的比重在各自经过起伏后基本持平
二产仍然是GDP增长的主要动力
从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配比,一产生产效率低,三产从业比例偏低
成都产业发展现状评价
四大支柱产业发展现状
服务业发展现状
四大支柱产业发展现状
食品(含烟草)、医药、机械(含汽车)、电子信息是成都目前的四大支柱产业,2<#004699'>0<#004699'>03年,上述四个行业的增加值占成都GDP 的1<#004699'>0.64%。
成都的四大支柱产业存在以下问题:
规模小
机械行业:无企业进入全国百强
食品行业:无企业进入全国百强
医药行业:成都地奥,排名44
电子信息:汇源科技,排名71
分布散乱,产业集中度低
辐射效应差:支柱产业在西南地区不具有绝对比较优势,与重庆、云南、贵州的主导产业是竞争而不是互补关系
医药、食品(烟酒)
贵州
医药、食品(烟草)、旅游
云南
机械、电子、电力、化工
重庆
机械、食品(含烟酒)、医药、电子信息
成都
主导产业
地区
服务业发展现状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2<#004699'>0<#004699'>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5.5%
近几年来保持较快的平稳增长,但落后于GDP增长
2<#004699'>0<#004699'>01~2<#004699'>0<#004699'>04年服务业平均增长速度为12.5%
同期GDP平均增长速度为13.2%
内部结构不合理
传统服务业发达,现代服务业起步晚
个人消费服务业快速增长,生产与市场服务业发展滞后
地区发展不平衡
2<#004699'>0<#004699'>04年,锦江、青羊和金牛三区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04699'>0<#004699'>0亿元,而蒲江和新津只有1<#004699'>0多亿元
服务业企业数量众多,但平均规模较小,实力欠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