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声运动(人教版九年级下) 2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生字词总复习

九年级(下)册生字词总复习第1课诗两首一、重点字词嘶哑(sī yǎ) 喉咙(hóu lóng) 汹涌(xiōng yóng)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一、重点字词锦幛zhàng 荇xìng藻zǎo 蘸zhàn (qiáo cuì) 憔悴(lóu yǐ) 蝼蚁第3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重点字词干瘪biě 纤qiàn绳簇cù新笑涡wō 绯fēi红淤yū滩第4课外国诗两首一、重点字词虔qián信镶嵌xiāng qiàn 深邃suì晨曦xī 瞰kàn望第5课孔乙己一、重点字词羼chàn水阔绰chuò绽zhàn出拭shì模mú样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孔乙己》选自《呐喊》,作者是鲁迅。
写出我们学过的他的任意两篇课文的篇名《雪》、《故乡》。
第6课蒲柳人家(节选)一、重点字词痱fèi子擀gǎn面杖梆bāng 腌臜āzā 捯dáo气咯kā吧隐匿nì名讳huì戏谑xuè荣膺yīng 跳跶da 檎qín 嘬zuō 捎shào马子断壁残垣yuán2.解释下列词语。
(1)断壁残垣:形容建筑物倒塌残破的景象。
(2)如坐针毡:形容坐立不安,像坐在有针的毡子上一样。
(3)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
第7课变色龙一、重点字词蜥蜴xī yì醋栗lì赫hè戳chuō魁梧(kuí wú) 荒huāng唐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变色龙》选自《契诃夫小说选》,作者契诃夫是俄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
第8课热爱生命(节选)一、重点字词狼嚎háo 苔藓tái xiǎn咀嚼jǔ jué 巉chán岩舐shì鲦tiáo鱼骸hái 骨吹毛求疵cī3.解释下列词语。
历史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一、单项选择:1、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在俄国统治的革命是()A、1905年革命B、二月革命C、1848年革命D、十月革命2、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并立的政权是()①沙皇政府②人民委员会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④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3、俄国十月革命()A、发生于公元1917年10月17日B、首先取得莫斯科起义的胜利C、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D、领导人是列宁4、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了人剥削人制度的革命发生在()A、俄国B、英国C、德国D、法国5、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是()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6、十月革命爆发的地点()A、莫斯科B、彼得格勒C、圣彼得堡D、列宁格勒7、俄国十月革命得以胜利的最主要条件是()A、俄国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战斗性B、沙皇君主制度的落后C、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D、一战对沙俄的削弱8、俄国十月革命就其斗争形式而言,其基本特征是()A、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B、暴力夺权C、从农村到城市夺取政权D、和平夺权9、把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开始是()A、巴黎公社B、俄国十月革命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0、下列有关十月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推动了马列主义在世界的传播B、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C、鼓舞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D、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11、历史上英、俄都发生过标志新的历史时期到来的革命二者的主要不同在于()A、革命进行的方式B、人民群众的参与C、建立的社会制度D、旧统治的结束12、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因为()A、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取得了革命胜利B、广大农民、士兵、工人都积极参加C、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了剥削阶级D、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13、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资本家的革命。
”对这一名言的理解正确的是()A、一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B、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推动了革命的发展C、没有一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D、俄国爆发了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有战争”这一条件14、俄国十月革命由城市发展到农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由农村包围城市。
高中俄语·人教版·九年级·第1课第一课时

Урок 1 Давайте познакомимс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掌握名词复数第三格【学习重点】形容词代词复数第三格【学习难点】形容词代词复数第三格变化规律一重点单词1 олимпиада 奥林匹克поехать на олимпиадуОни познакомились на олимпиаде в Пекине他们是在北京奥赛上认识的2 памятник纪念комуМы стоим перед памятникому народным героям我们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3 природа 自然界Отдыхать ----это гулять на природе читать интересные книги休息就是在自然界散步读有趣的书4 сердце 心脏сердца сердцу сердцем сердцевКрасная площадь ----центр Москвы её сердце红场是莫斯科的中心也是他的心脏5 входить---войти 走进во чтоВ это время в комнату вошла мама就在这个时候妈妈走进了房间6 замечать---заметить 发现кого-чтоНаконец родители заметили что их сыну понравилось играть на рояле最终父母察觉到儿子喜欢上了弹钢琴7 смеяться ---засмеяться 笑前缀за表示开始Все ребята засмеялись所有的孩子们都笑起来了8 изучать---изучить 学习(指大学专修某门课程)что我在大学学习音乐9 молчать 沉默-чу -чишь -чатВсю дорогу они молчали一路上他们默默不作声10 находить---найти 找到кого-что искать是找表示动作前者强调结果Сейчас людям трудно найти себе большого друга现在人们很难给自己找到一个知心盆友11 радоваться---обрадоваться 高兴кому-чемуНам надо радоваться своим успехам我们应该高兴自己取得的成绩12 сидеть 坐гдеВо время обеда они сидели на старом месте午饭时间他们坐在老地方13 собираться---собраться 打算聚集Куда ты собираешься ещё раз пойти下一次你打算去哪У берега сразу собралось много людей岸边一下子聚集了好多人二重点语法辅音----ам ученмкам阳性й----ям музеямЬ----ям портфелямА---ам мамам阴性я---ям семьямЬ---ям площаямО----ам окнам中性е----ям морямМя---меням временям三格用法:1 表示及物动词的间接客体2 年龄具有者3 无人称句4 某些动词接3格звонить5 某些前置词接3格к по6 нравиться三语法练习一(将括号内的词变复数3格)1 покупать ___________(подруги) подарки2 звонить____________(учителтницы)3 помогать___________(родители)4 петь______________(дочери) песни5 писать___________(друзья) письмо6 дать______________(люди) чистый воздух7 ______________(сёстры ) нравятся цветы8 посылать___________(школьники) рисунки二将下列短语变复数三格ваши английские гост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свои слабые ученик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наши русские друз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свои родител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иностранные школьньниц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наши любимые дедушк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наши немолодые сосед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мои больные бабушк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мои слабые тёт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мои младшие брать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мои старшие сёстр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красивые озёр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памятник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новые районы город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редкие деревья север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зимние цвет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домашние птиц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错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错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课标要求】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教材分析】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新的制度由理论变为现实,人类开始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本课主要介绍了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过程、性质、特点和国际国内意义。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分析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理解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二月革命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巩固政权等十月革命的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分析历史、归纳历史的能力。
3、认识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观看相关历史影片片段,补充典型历史图片、历史史料,讲述典型历史事件经过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并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掌握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2、通过情景再现、问题探究、知识链接,引导学生分析世界大事,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生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树立坚定的信仰和信念。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历史发展的进程,让学生懂得无产阶级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观,使学生认识到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人类历史新篇章开始的标志,人类由此而进入一个新时代。
3、通过学习苏联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首创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和艰巨性。
4、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学习,缅怀革命先烈,培养爱国情操。
【教学重难点】重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条件;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件:第1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同步课件(新教材)

A
a
课文精读
7.读第四节诗,诗人使用了“伤痕累累的乳房”这一意 象,有什么作用?“伤痕累累”与前面哪节诗相照应? D 点拨:诗人借“乳房”一个意象,把祖国比拟为母 亲,诗人自己则成了母亲翼下的一个渐趋成长的孩子 a ,诗人与祖国唇齿相依的关系被揭示出来了。“伤痕 累累”揭示了祖国母亲在历史长河中所受的伤害,这
a 历史背景下,往往具有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表现出冷色调。注重主
题的创造和个人内心感情的抒发,表现自我意识的闪念和幻觉。这些
朦胧诗的意象往往带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广泛吸收现代主义艺术的经
验,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意识。舒婷、北岛、顾城等是朦胧诗派的代表 人物。
写作背景
这首诗发表于1979年7月,但成诗却早在1976 年4月24日,其时正是“四五运动”发生后不久。
a
暂时
覆盖我吧
拓展延伸
二 现在我可以做梦了吗
雪地、大森林
古老的风铃和斜塔 我可以要一株真正的圣诞树吗 上面挂满 溜冰鞋、神笛和童话
D
A a
迷惘(wǎng) 隧(suì) 洞
字词积累
2.词语积累 疲惫:非常疲乏。 簇新:极新(多指服装)。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
D
A a
绯红:鲜红。
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
课文精读
1、怎样理解诗中“我”这个形象?这个形象具有
什么样的内涵? 点拨: 在这首诗中,诗人反复使用“我是你……”或“ 我是……”这样的句式,强调了“我”和祖国一同走过 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我”和祖国生死相依 a 、血肉相连。从这里可以看出,“我”这个形象,代表
D
A
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详细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第1课十月革命一、二月革命1、原因(背景):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2、时间:1917年3月任务:推翻沙皇统治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结果: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5、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主要权力)、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二、十月革命1、原因: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②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③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④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便于组织和发动。
⑤俄国是一个经济不够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2、时间:1917年11月7日,3、地点:彼得格勒领导人:列宁(指挥部:斯莫尔尼宫)4、性质:社会主义革命5、主要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中国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6、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7、启示:马克思列宁主义要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8、1918—1920年苏俄三年国内战争粉碎外国干涉和国内叛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9、十月革命历史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总结:三、苏俄三年国内战争(理解)时间:1918—1920年措施:①加强红军建设;②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果: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内容:P5小字(现象:无余粮、无私企、无市场)②作用:为战胜国内外帝国主义反动势力奠定了经济基础。
第2课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经济:新经济政策(“新”在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相联系)1、原因: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2、时间与领导人:1921年,列宁3、内容: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4、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5、启示:①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我们要勇于改革创新;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殖民地方面“委任统治”权规定的实...

人教版九年级下学期历史全册教案人教版初中历史九下全册教案目录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4课经济大危机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第18课现代文学和美术第19课现代音乐和电影学科历史课题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为以后学习苏联历史奠定基础。
过程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初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历史发展的进程,让学生懂得无产阶级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选择,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观。
情感态度使学生认识十月革命的胜利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引导学生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十月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课:毛泽东说过这样一句话:“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指什么?俄国为什么会爆发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新时代的曙光1.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呢?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俄国二月革命后发生的。
那么俄国人民为什么要进行二月革命?二月革命爆发于何时,结果如何?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什么局面呢?(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看课文第一段。
第1课 分子热运动【帮课堂】(解析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物理全册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

第1课 分子热运动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1.了解物质的构成和原子的内部结构模型;2.理解分子热运动理论;3.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4.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5.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1.建立分子热运动概念与理论;2.知道扩散现象是分子热运动的宏观表现;3.会用分子热运动理论分析扩散扩散现象;4.建立物质微粒(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模型;5.认识物质三态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知识点01 分子热运动1.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
2.热运动: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概念辨析】分子热运动与扩散现象分子热运动与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指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可以彼此进入对方中去的现象,扩散现象是分子热运动的结果。
(1)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不同的物质之间,同种物质间是不能发生扩散现象的。
例如:冷热水混合,虽然冷水分子和热水分子都能彼此进入对方,但不是扩散现象。
(2)扩散现象能反映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而灰尘颗粒、大雾中的微粒及烟尘中的微粒等肉眼能观察到的分子聚合体在外力下的机械运动,都不是扩散现象。
(3)扩散是人能够直接观察或感知到的宏观现象;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微观现象,人无法直接观察。
因此不能说“观察到分子无规则运动”,或“分子的扩散现象”。
目标导航知识精讲【对点练习1】关于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是运动的;B. 固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C. 液体很难被压缩,是由于液体分子间存在引力;D. 固体很难被拉伸,说明固体分子间只存在引力【答案】AB。
【解析】A.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在做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造成的,故A正确;B.扩散现象是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故B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2】: 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 高 小 低 音音调 响度 ,男低音音调 响度 大。
〖变式2〗 ① 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
音色 来判定;高声大叫——指 响度大 ;高音 歌唱家——指 音调高 。
② 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 不见? 蜜蜂振动的频率在人耳的听
大. 好. 高.
【答案】:响度 音色 音调
14.在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山崖,汽车以43.2km/h 的速度行驶,汽车鸣笛后2s钟司机听到回声,问听到回 声时,汽车距离山崖多远?
【答案】:328m
【例3】:
噪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以下防治噪声的 办法中可行的是 ( C ) A.通过科学研究,使所有声源都不发生振动 B.将所有噪声源都隔离在真空容器中,以避免噪声 传出 C.在穿过住宅区的高速公路两旁建隔音墙.道路两 旁植种树木花草 D.规定建筑工地上不允许使用大型机械
〖变式3〗
下列各项有关控制噪声的具体措施中,属于控制噪声 声源的措施是 AE ;属于阻挡噪声传播的措施是 CD ;属于防止噪声进入人耳的措施的是 BFG 。 A、城市禁鸣喇叭。 B、纺织女工带上耳塞。 C、城市高架桥上安装隔音屏。 D、在噪声车间内安放吸声材料。 E、将飞机场建立在远离居民点的城郊。 F、开作战机的飞行员带上头盔。 G、点特征。
1、乐音是物体 有规律振动时 发出的声音。乐 音三要素 音调 、 响度 、 音色 。 物体振动的频率 。 ①音调: 物体 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 ②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 振幅的大小和 到声源的距离 有关。振幅 越大响度 越大 。 本身的性质 决定。 ③音色:由物体
12、下列关于“听”的应用中,不是根据声音的特征来判断的 是 „„„„„„. ( ) A.听你说话就知道你感冒了 B.敲打花盆能听出花盆的好坏 C.听你说的话就明白你的想法 D.弹拨琴弦能听出琴弦的松紧程度
【答案】:C
13.下列与声有关的语句中,所表达的物理含义是: (1)节日里的锣、鼓声“震耳欲聋”,说明锣.鼓声的 (2)歌唱家的歌声“悦耳动听”,说明歌唱家的歌声的 (3)小女孩的讲话“脆如银铃”,说明小女孩说话声的
〖变式4〗 利用超声波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 声速 ,测量方 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 法是: 。 超声波来回传播的时间
1、(2012绍兴)你听到铃声走迸教室。这个反射 活动中感受器所在的器官是( ) C A、眼 B、口 C、耳 D、脚 2、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 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接 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___ m 3000 (海水中声速是1500m/s).但是,超声波声呐却不 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请说出一种你知道或者你设想的太空测距仪器或方 利用电磁波测 法: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 ,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 、鞋盒。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机械闹钟 ;小明将声源放 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 B 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_____。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 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 泡沫 衣服 锡箔纸 差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
距离
响度
较长
较响
长
较响
短
弱
1、关于声音和振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D ) A、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 B、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C、振动停止,声音能继续传播 D、振动停止,声音传播也停止 2.耳的结果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 B ) A、耳廓 B、鼓膜 C、听小骨 D、耳道
10.如图1是一种凹下道路的设计,它能起到控制行驶汽车产 生的噪声对环境影响的作用。这种设计是采用了下列哪种途径 来减弱噪声的 ( B ) A.在声源处减弱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在人耳处减弱 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11、右图中,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 他在研究声音的( C ) A 响度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B 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C 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D 音色与吸管粗细的关系。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B、“细声细语”指的是音调 C、“尖声细嗓”中的尖指的是音调 D 、“起音太高上不去”中的“高”指的是响度 8.医用听诊器的作用是( C ) A、改变发声体的频率,使音调变高 B、使振幅增大,响度增大 C、减少声音的分散 D、缩短听者距发声体距离
3.人的听觉产生于( C ) A、听觉感受器 B、耳蜗 C、听觉中枢 D、鼓膜 4、你认为下列不属于噪声的是( D ) A、打桩声 B、飞机经过的声音 C、街道上交通繁忙的汽车声 D、郊外的鸟鸣声。 5、会场里的扩音设备是用来( A ) A、增大声音的响度 B、提高声音的音调 C、改变声音的音色 D、加快声音的速度 6.人在池塘边的脚步声会吓跑附近水域的鱼,声音传播的主 要途径是( D ) A、岸——空气——水——鱼 B、空气——水——鱼 C、岸——空气——鱼 D、岸——水——鱼
9. 信息1 :据说,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后,为了“ 聆听”语写的乐曲,用硬捧的一端抵住琴板,另一端咬在牙齿 中间,就这样语写了不少传世之作.信息2 :有经验的土著居 民在打猎时,经常伏身贴地,他能听到一般人站立时不易觉察 的动静,并且能及早发现猎物.请综合1 、2 所提供的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声音传播的特点 ( ) C 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 B.固体能将声音放大 C.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空气中更快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力范围内,蝴蝶频率太低
要 点 梳 理
考点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 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 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 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 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措 有 、 、 。
控制噪声声源 切断传播途径 掩耳
【例1】: ①人说话,唱歌靠 声带 的振动发声,婉转 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 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 别是 风、马、黄河 。
〖变式1〗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白烟 记 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 0.3 (当时空气15℃)S。 间要 晚 (早、晚)
要 点 梳 理
考点3:超声波与次声波及其应用
一般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 20—20000 赫。低 于 20 赫叫次声波;高于 20000 赫叫超声波。
【例4】: 下列关于超声波或超声波利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B) A、蝙蝠能发出超声波 B、超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可以利用超声波的反射探测海洋深度 D、可以利用B超声仪检查身体
第1课
声运动
考 点 解 读
1.理解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2.乐音及三个特征
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4.超声波与次声波及其应用
要 点 梳 理
考点1:理解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物体由于振动而发声,振动的物体 叫 声源 。 介质 2、声音的传播需要 , 真空 不能传 声。声音以 波 的形式传播,一般情况 下,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是 340m/s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为 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