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A版】《孟子》二则
孟子全文及译文

孟子全文及译文《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子全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孟子》原文及译文,《孟子两则》翻译及原文

《孟子》原文及译文,《孟子两则》翻译及原文《孟子两则》翻译及原文《孟子两则》原文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白话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白话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二则原文

孟子二则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二则》的赏析如下:第一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重要性。
作者从战争和守卫的角度出发,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无论是在战争中取得胜利,还是在守卫城池时能够抵御敌人的进攻,关键都在于“人和”。
只有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才能够取得成功。
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是这个道理的最好诠释。
一个君主如果施行仁政、爱护百姓,就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相反,如果残暴无道、欺压百姓,则会失去民心和帮助。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个人和团队。
只有拥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才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相反,则会失去信任和支持。
第二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强调了人只有在困境中才能够成长和进步。
作者列举了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成功经历和成长过程,说明了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他们经历了各种磨难和挫折。
正是这些磨难和挫折让他们变得更加坚强和聪明。
同样地,一个国家如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也会走向衰败。
只有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够保持繁荣和进步。
《孟子》二则原文

《孟子》二则原文
原文、
1.《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
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二则课件语文版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生命
大义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舍弃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 (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 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 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因为这个缘故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 “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 “不义”)。
不仅仅 这种思想
不丧失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 丧耳。
动词,超过、胜过 做,干 苟且偷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祸患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避,躲避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 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 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 不躲避。
如果,假使。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 停止,放弃
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
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 (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 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 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 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初中文言文孟子

初中文言文孟子1. 《孟子》二则初中古文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尽心上》)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尽心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g)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孟子》二篇,古文《孟子》二章一梁惠王①曰:“晋国②,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溽;壮者暇日修其孝梯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溽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以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二孟子见梁襄王③,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积累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4、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学习目标1、2、3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一、导入前些天,我们学习了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进一步了解主张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导学过程(一)、初读文章,把握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字音和节奏)1、教师范读文章,要读出气势(可找名家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大声),读准字音和节奏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看字音和节奏)(二)、译读全文,读出内容(再读读出内容)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
(可根据内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难度。
可分为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疑难词句2、学生质疑、解答,学生边读边翻译,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郭:外城环:围池:护城河是:这委:放弃去:离开域:限制固:使巩固畔:通叛,背叛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重点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3、理思路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学生思考讨论: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学生交流教师交流时边归纳: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要人和)域民固国(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孟子二章教案篇二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3.《孟子》二则

课堂导学 基础闯关 阅读感悟 传统文化 课时答案
课堂导学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伟大的思 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亚 圣”,与孔子合称“孔孟”。
《孟子》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语言犀利酣畅,比喻准 确形象,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对后世的散文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
(原文有删改) 【注】①校:魏校,学者,王敬臣的老师。②疽(jū):毒疮。 ③瞀(mào)眩:眼花头晕,迷糊。④挈:带领。⑤斫(zhuó):砍。 ⑥亟(jí):急忙。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抑亟以身蔽.母(遮蔽,遮挡) B.不知所之.(去,往) C.或.语之曰(有人) D.汝慎无往就.死也(完成)
A.王敬臣的父亲背部长疮,他亲自为父亲吸舔脓疮;为了照顾 年老生病的父亲,他整夜不脱衣服在父亲床边服侍。
B.乱兵劫持了孙抑的母亲,求财不得就要用刀砍人,孙抑急忙 挺身而出保护母亲,使母亲免受伤害。
C.孙抑的父亲被乱兵劫走,孙抑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父亲, 最终没有成功。
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 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译注》)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
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 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 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4.[18 儒墨教研原创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
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A.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B.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C.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孟子》二则
鱼我所欲也
,舍鱼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
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
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
..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
..
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1.解释文中加点词
2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阅读理解
(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