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国主义

合集下载

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军国主 义有何特点

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军国主 义有何特点

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军国主义有何特点《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军国主义有何特点》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这一事件是日本军国主义长期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极端残暴和丑恶本质。

那么,在九一八事变中,日本军国主义呈现出了哪些特点呢?其一,侵略性。

日本军国主义具有强烈的侵略欲望,妄图通过武力征服和掠夺他国资源来实现自身的发展。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由于其资源匮乏、市场狭小,便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了周边国家。

九一八事变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一个重要步骤,他们企图通过侵占中国东北,获取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土地,以满足其经济和战略需求。

其二,计划性。

日本军国主义对九一八事变的策划是精心而周密的。

在事变之前,日本关东军就进行了长时间的情报收集和军事部署。

他们对东北的地理、经济、军事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制定了具体的作战计划。

同时,日本政府和军方高层也对这一行动给予了默许和支持,使得关东军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动攻击,并在后续的军事行动中占据主动。

其三,野蛮性。

在九一八事变中,日本军国主义展现出了极其野蛮和残暴的一面。

他们无视国际公约和人道主义原则,对中国平民和军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和迫害。

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许多无辜的百姓被杀害,房屋被烧毁,财产被掠夺,无数家庭支离破碎。

这种野蛮的行径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反人类本质。

其四,欺骗性。

日本军国主义善于运用欺骗手段来掩盖其侵略罪行。

在九一八事变中,他们制造了所谓的“中国军队破坏铁路”的借口,试图为其侵略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

同时,日本政府在国际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欺骗,试图蒙蔽国际社会的眼睛,逃避国际舆论的谴责。

然而,事实终究是无法掩盖的,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最终还是被世人所揭露。

近代日本的国家建设与军国主义

近代日本的国家建设与军国主义

近代日本的国家建设与军国主义近代日本的国家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

明治维新这一历史事件,是近代日本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萌芽的时期。

在不断的自我觉醒与发展中,日本开始吸收了德国、英国等先进国家的知识与技术,也开启了其强盛之路。

这个时期的国家建设成果是显著的,但同时也孕育了日后的军国主义。

近代日本的国家建设分成了三个阶段,即明治维新阶段、大正民主主义阶段和昭和时期的军国主义阶段。

在明治维新阶段,日本开始探讨如何重视技术和教育,扶持民生,同时也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和国家的统一性。

新增银行、发展工业、制造军火等很多政策措施,都奠定了日本强盛的基础。

而在大正民主主义阶段,日本开始探索民主主义,国会制度也逐步建成,实行党派制度,这也为日本民主制度的兴起打下了基础,这时的日本是和平发展的,也是国际上得以认可、名列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但是随着时代的转变,日本一些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想和对美国的不满渐渐萌发,日本在二战期间进行了一系列侵略、战争行为,其中涉及了中国、朝鲜、菲律宾、新加坡、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给亚洲和世界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

这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在历史上的极端表现,其触角延伸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和领域,深刻影响着社会和民众。

一方面,日本在战争中走向极端的方式是因为军国主义的思想在社会中的传播和渗透,和一批极端的军国主义者的努力密不可分。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战败国的心理问题,被美国人侵略、被占领的日本,内心的焦虑和不满也在日益升级。

由于社会的内在原因和外界压力,日本后来的国家建设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军国主义思想在日本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体现在整个社会文化上的蜕变上。

在军国主义时期中,日本的“国家中心主义”思想日趋明显,将军国利益放在首位,从而导致了“国家独断主义”的加强,体制逐渐向纵深发展,对民众的管制也逐渐加严。

而在文化方面,日本的文艺、文化、娱乐等方面,开始创作一些舆论导向比较极端的作品,例如《铁流》等作品,其主旨是将战争美化、鼓吹极端民族主义,从而塑造一种“忠诚国家”的价值观。

为什么到现在为止日本对军国主义的反思不够?

为什么到现在为止日本对军国主义的反思不够?

为什么到现在为止日本对军国主义的反思不够?1、历史原因。

1长远历史来看,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富有军国主义传统。

二战后,对日本虽进行了广泛的民主改革,清除了封建残余,但军国主义思想观念却没有得到彻底根除。

⑵从近的来说,二战后,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考虑,操纵东京审判,违背国际司法公正,免于起诉并大量释放战犯,保留了作为军国主义象征的天皇制,使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没有得到彻底清算。

简单的讲,就是对日本在二战时犯下的错误惩罚力度不够,日本没有怎么尝到苦头。

对比很明显的就是德国,二战后国家分裂,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都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2、思想原因。

长期以来,日本“皇国史观”根深蒂固。

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渐形成了鼓吹效忠天皇,鼓吹侵略,鼓吹“大和民族优越”等军国主义史观。

二战后,又出现了鼓吹战争是为了维护日本“生命线”的“自存自卫”之战,是为解放亚洲,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正义之战,军国主义精神是“近代日本人的人格支柱”等等谬论,公开为“皇国史观”扬幡招魂。

并且,政府也不用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国民,将“皇国史观”强行灌输给青年一代,从而使他们形成了日本是战争受害者的错误认识,根本无法认清那场战争的本质和是非。

3、经济原因。

二战后,日本推行民主改革和国民经济军事化,经济迅速崛起。

60年代末,日本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随着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日本开始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试图在全球确立“与经济实力相应的国际地位”。

4、政治原因。

一是二战后,大批获释的战犯重新进入了政界、财界,甚至还担任了首相职务,政府一直没有对战争罪行进行过认真反思。

二是随着日本大国意识的膨胀,他们认为日本作为发达国家一员,将为建立国际新秩序发挥领导作用,如果承认侵略历史,将使日本国家和民族名誉受损,使日本只能开展“谢罪外交”,不利于日本谋求国际政治大国的地位。

5、国际原因。

一是二战后,随着美苏冷战局面形成和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破产,美国企图把日本变成侵华反苏的防波堤、桥头堡,对日本采取了扶植政策,包括结束对日占领、释放战犯、提供经济援助等措施,使日本得以迅速崛起。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军国主义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军国主义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军国主义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篇章。

这场战争从1937年中日冲突升级开始,一直延续至1945年日本投降,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血泪。

然而,中国人民始终坚定地抵抗着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以顽强的战斗意志和智慧,为抗击日本军国主义做出了巨大贡献。

1. 抵御日本侵略军的残暴行为日本军国主义在抗日战争期间展现出其残暴和野蛮的本性。

他们在中国的占领地执行无差别轰炸,为期10年的南京大屠杀也成为中国历史中的一个痛点。

然而,中国人民并没有沦为被动的牺牲品,他们通过更加坚定的团结和抵抗,表现出令世人惊叹的英勇和坚毅。

2. 民族团结与民兵活动的展开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入侵,中国人民自觉地团结在一起。

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都积极响应抵抗日本的号召。

民兵活动成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有效手段之一。

无论是老百姓还是知识分子,都积极组织民兵队伍,配合国民政府抵抗侵略者。

这种全民抗战的氛围和民兵活动的开展为中国反抗日本侵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 游击战与正规战的互动中国人民在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战斗中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战术。

游击战成为中国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游击战的特殊性,中国人民能够充分利用地形和本土优势,对日本军队进行有效的打击。

同时,正规军的战斗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远征军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占领区进行了顽强的战斗,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4. 经济战与政治抗争抗战期间,中国人民除了进行军事抗击,还进行了经济战和政治抗争。

由于日本占领区的封锁,中国人民面临着严重的物质短缺问题。

为了维持战斗力,人民不得不进行苦苦抗争。

同时,中国抗战期间,国共两党之间的政治合作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两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抗战的政权和民众力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5. 外援与国际抗战形势抗日战争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关注。

由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引起了全球的不满,许多国家纷纷向中国提供援助。

近代日本的现代化与军国主义

近代日本的现代化与军国主义

近代日本的现代化与军国主义近代日本的现代化与军国主义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的时间段里,日本经历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和军国主义兴起。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文化等方面来探讨这一时期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军国主义的兴起和影响。

1. 政治篇在政治方面,明治维新是日本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明治维新中,日本废除了幕府体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度,并借鉴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

日本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如设立议院、颁布宪法等,推动了日本政治体制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政府逐渐走向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势力抬头,对民主体制的限制增加,这使得日本的政治现代化发展蒙上了阴影。

2. 经济篇近代日本的现代化与军国主义在经济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如土地改革、税制改革、工业政策等,促进了日本的经济发展。

特别是在工业化进程中,日本成为亚洲的经济强国之一。

然而,军事优先的政策使得资源过度集中于军事产业,给民生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民生问题。

3. 军事篇军国主义是近代日本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核心因素之一。

起初,为了防备西方列强的侵略,日本政府对军队进行了现代化改革,引进了西方的军事技术和战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追求军事强权的野心与日俱增,走上了扩张侵略的道路。

这一时期,日本先后与中国、俄罗斯等国发动战争,大规模军事行动导致了无数的人员伤亡和破坏,给亚洲和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4. 社会文化篇近代日本的现代化与军国主义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社会在现代化的推动下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传统的封建道德观念被冲击,新的思想观念涌现。

军国主义兴起后,日本社会进入了战争状态,战时宣传和国家主义教育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令社会充斥着虚无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价值观。

这些变化对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和震荡。

总结起来,近代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和军国主义兴起密不可分,两者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

日本军国主 义侵 略中 国的动机是什么

日本军国主 义侵 略中 国的动机是什么

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动机是什么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是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要深入理解这场侵略的本质,我们必须探究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动机。

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动机之一是其妄图扩张领土和资源。

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相对匮乏,土地面积有限。

而中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

这种巨大的反差使得日本军国主义者将贪婪的目光投向了中国,企图通过侵略来获取更多的土地和资源,以满足其国内经济发展和军事扩张的需求。

经济因素也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重要动机之一。

在明治维新后,日本虽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面临着国内市场狭小、原材料不足等问题。

为了摆脱经济困境,日本军国主义者选择了侵略中国,试图将中国变为其经济殖民地,掠夺中国的财富和资源,为本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他们在中国大肆掠夺矿产资源、农产品,强迫中国人民为其生产廉价商品,从而实现其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动机还包含了其追求政治霸权的野心。

他们妄图通过征服中国,确立在亚洲乃至世界的霸主地位。

在当时,日本军国主义者受到极端民族主义和扩张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只有通过侵略和征服,才能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

他们企图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中心的“大东亚共荣圈”,将中国等亚洲国家纳入其统治范围,实现其所谓的“皇道乐土”。

此外,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还源于其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优越感和种族主义观念。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负和对其他民族的轻视。

这种文化心态在军国主义的煽动下,进一步膨胀为对中国等邻国的侵略和压迫。

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软弱可欺的国家,日本有责任和能力对其进行“改造”和“统治”。

军事战略考虑也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动机之一。

中国地理位置重要,是日本向亚洲大陆扩张的重要跳板。

控制了中国,日本就能够进一步向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扩张,实现其更大的军事战略目标。

而且,中国在当时的军事实力相对较弱,这也给了日本军国主义者可乘之机,让他们认为侵略中国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

日本军国主义

日本军国主义

明治维新改革不彻底政治上掌握统治大权的多是封建武士出身者,武士道精神被继承和发展。

旧武士等级不复存在,一批资产阶级化的“新武士”(士族)活跃在各领域且是主导力量。

1871年时,中央9省(部)官吏87%是士族,至1880年时,中央及地方官吏的74%仍是士族。

统治集团中的骨干多是武士出身者。

士族及士族出身者极自然地成为推动日本军国主义产生发展的主要社会力量。

在经济原因方面,由于地税改革和士族授产等改革,使农村土地制度(寄生地主制)留有浓厚封建残余,农村成为“国内殖民地”,因而国内市场狭小。

又使大批士族无法生存而对明治政权不满,统治阶级则以对外侵略扩张将心怀不满的农民、士族的不满情绪引向海外征战,使他们成为军国日本的基本社会力量。

日本资本主义起步晚日本实现民族独立,摆脱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危机,是以对东北亚弱小邻国进行领土扩张和武装侵略为重要手段的。

正是将自己迅速转化为压迫民族才迎来了日本的迅速崛起。

明治政府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富国强兵”是主体,是诸政策之首。

“强兵富国”路线的推行,使日本工业化的实现即产业革命的完成均与侵略中、朝的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紧密相连。

待日本急速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更与侵略战争捆在一起,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点,使日本被纳入军事、战争轨道,进入从战争走向更大战争的恶性循环之中。

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是一个庞杂的思想体系,其来源之一是武士道精神,来源之二是日本神道教、佛教以及儒学中的封建糟粕,来源之三是皇国、神国史观,进入近现代以后,又加上了从西方引进的一些所谓理论体系,因此,是封建主义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腐朽、反动思想糟粕的拼凑,其拼凑的内容和混乱的表述往往使人难以分类和把握其逻辑层次。

这一庞杂的精神体系为日本军国主义者所利用,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1、武士道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精神渊源武士道既是日本武士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又是武士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包括效忠君主、崇尚武艺和绝对服从等封建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

日本的军国主义

日本的军国主义

日本的军国主义日本军国主义是指20世纪日本对军事力量的过度崇拜和国家主义观念的极端发展。

在这段历史时期,日本政府和军队积极扩张领土,以追求国家的荣耀和权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军国主义的背景、主要特征和影响,探讨这一时期对日本以及整个亚洲地区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军国主义的背景和起因军国主义在日本的发展根植于近代化和西方殖民主义的冲击。

19世纪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幕府政权的衰落,日本开始追求现代化的道路。

但是,西方列强的优势和对日本的不公平待遇仍然存在,这引发了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进而培育了军国主义的土壤。

二、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1. 军事至上:军国主义时期,军队和军方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军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控制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2. 扩张主义:日本军国主义追求领土扩张和权力扩张,以实现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他们发动侵略战争,不断通过武力夺取领土。

3. 种族优越论:日本军国主义宣扬日本民族的优越性,认为日本民族是特殊的、异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种族。

这一观念为日本的殖民政策和侵略战争提供了合理化的理论基础。

4. 力量威慑:军国主义政权通过展示自己的军事实力来威慑敌对势力。

他们广泛发展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以保证日本的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

三、军国主义的影响1. 内外政治动荡:军国主义的兴起导致日本国内政治的不稳定。

政府主导的决策使得国家陷入了与其他国家的冲突,如与中国的战争以及与美国的冲突。

同时,国内也出现了丧失个人自由和破坏民主原则的情况。

2. 对亚洲国家的影响:日本军国主义对亚洲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通过殖民政策和侵略战争,日本严重侵犯了亚洲各国的主权和人权,对亚洲地区造成了长期的创伤。

3. 技术和文化传承:军国主义时期,日本为了实现现代化和军事扩张,积极引进和发展了新的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

这些技术和装备的传承对日本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战后和平:军国主义时期的战争使得日本沉重地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是我国的古老邻邦。

两国自西晋以来的友好交往一直是两国关系的主题。

然而,到了近代,日本与中国却变成了侵略国与被侵略国。

这就不得不提日本近代走上的军国主义道路。

说到日本军国主义及其对中国的侵略危害,就不得不提到日本的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一次非常奇特的社会变革。

这次变革,既给日本带来了全面开放学习西方的社会效果,同时也给日本带来了天皇军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甚至直接促进了日本对外进行军事扩张。

如果说此前日本的军国主义只是一种趋向或者停留在理论上,那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便彻底实践了它。

因此,研究日本明治维新,可以让我们更多了解到所谓的“日本军国主义”。

要讨论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1.从内容上看日本资本主义起步晚,却迅速发展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这直接归功于明治政府推行的“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

“富国强兵”是主体,是诸政策之首。

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取消旧的军制及建立新的军制。

军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便是模仿西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的常备军。

它为战争服务的作用不言而喻,这就成为近代日本穷兵黩武的重要基础。

“殖产兴业”是指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汗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

但是由于经济方面改革不彻底,地税改革和士族授产等改革使农村土地制度(寄生地主制)留有浓厚封建残余,农村成为“国内殖民地”,因而国内市场狭小;又使大批士族无法生存而对明治政权不满,统治阶级则以对外侵略扩张将心怀不满的农民、士族的不满情绪引向海外征战,这便又加速了日本的对外侵略,加剧其军国主义程度。

“文明开化”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文化科学、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

教育上提出“和魂洋才”,以本民族的民族精神为主,鼓吹“忠君”等武士道精神。

这一时期的武士道,对内作为精神工具,毒化和控制日本国民的思想;对外则鼓舞日本国民踏上了侵略亚洲各国的道路。

日本国民在武士道的鼓舞下把对外侵略战争看作是为“皇国”的“圣战”,以充当炮灰为荣,自愿做“神风”队员、“特攻”队员,把自己当作肉弹进行自杀性进攻。

可以说,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根源。

所以,日本军国主义的实质是民族主义的极端化。

狭隘的民族主义也导致畸形发展的武士道精神已与日本军国主义融为一体,成为危及和平的危险因素。

最终,日本军国主义同德国法西斯主义一样,成为了带给世界人民深重灾难的一种意识形态。

2从形式上看“强兵富国”路线的推行,使日本工业化的实现均与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紧密相连;待日本急速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更与侵略战争捆在一起。

日本渐渐被纳入军事、战争轨道,进入从战争走向更大战争的恶性循环之中。

而且,日本国内外均无制约和阻遏军国主义发展的形势和力量。

日本国内曾有三次民主运动高潮,即自由民权运动、大正民主运动和护宪三派斗争、反法西斯斗争,但均遭失败;日本对外侵略时,屡屡冒险却均较轻易得手,更刺激其向军国主义道路迅速发展。

如上所述,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完全是靠进行不间断的疯狂的侵略战争来推动的。

所以说,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侵略扩张思想。

而正是日本发动的接连不断的侵略战争决定了其军国道路的残酷本质。

带有民族优越感和“日本中心论”观念的军国主义,军事封建色彩浓厚,使其凶恶残暴的侵略主义本质暴露无遗。

走上军国主义的日本对中国造成了难以消弭的伤害,近代日本对中国的危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1严重威胁中国人民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人身伤害。

这里只举一例: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是日本军国主义最高统治者下令组建的细菌战秘密部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灭绝人性的细菌战研究中心。

他们利用健康活人进行细菌战和毒气战等实验,与奥斯维辛集中营和南京大屠杀同样骇人听闻。

七三一部队1932年在中国哈尔滨设立研究中心。

这支部队拥有3000多名细菌专家和研究人员,分工负责实验和生产细菌武器,残忍地对各国抗日志士和中国平民的健康人体用鼠疫、伤寒、霍乱、炭疽等细菌和毒气进行活人实验和惨无人道的活体解剖,先后有一万多名中、苏、朝、蒙战俘和健康平民惨死在这里。

经研究证实,这个部队当时已具有可将人类毁灭数次的细菌武器生产能力,他们的“研究成果”投放战场,致使20万人死伤。

战争期间,日军批量“生产”的细菌竟然以公斤计量。

据专家统计,假如731部队所生产的细菌都能“成功”起作用的话,其数量足够杀死全人类!3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经济与中国经济是无法相比的,尽管中国已经是帝国末世的夕阳残照了。

明治维新之后到甲午战争之前,也就是日本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之前,日本依然是勒紧裤腰带的经济小国。

许许多多走正常发展道路的国家,谁也没有做到像日本经济一样的腾飞。

答案还得从日本民族最酷爱的战争中去寻找。

日本的第一个起飞,是甲午战争之后依靠中国赔款的起飞。

甲午战争失败,日本勒逼中国赔款三亿两白银。

三亿两白银是个什幺概念?有个网友算过账,如果以年息8%计算,到现在是9696亿两,折合美元10万亿!想想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外汇储备是多少,就知道10万亿美元是一个多幺巨大的经济能量!夕阳残照的中华帝国被生生挤去了自己的大笔财富,如何能不陷于贫弱交加?正是这笔对当时日本来说犹如天文数字的巨大硬通货,使日本一跃崛起,海军陆军全面改观。

否则,仅凭甲午海战时的装备水平,如何能在10年之后对俄国发动战争?对俄国战争是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战胜之后,日本在东北又开始了大规模掠夺。

这些被掠夺的资源、劳工以及不计其数的其它财富,更是无法用数字具体衡量的。

4对中国的文化奴役日本极力宣传殖民主义思想和殖民主义文化是这种文化奴役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宣传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鼓吹日本大和民族是优秀人种。

二是鼓吹伪满州国是一个实行“王道政治”、建设“王道乐土”的“独立”的“新国家”。

三是大肆制造东北不属于中国,却与日本“密不可分”的舆论。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推行愚民政策和大搞奴化教育。

高等学校将中国四年制改成三年制,“新学制”的根本特点,是殖民奴役性。

伪“民生部”的“训令”里说:“新学制”的任务是“为养成忠良国民,即以建国精神为基础,陶冶人格,涵养德性”。

这就是要中国人俯首帖耳,充当日本殖民主义者任意驱使的“忠良”亡国奴才。

2与此同时,日本侵略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难以磨灭的精神伤害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造成的损失与破坏是多方面的;但最大的伤害还是对中华民族整个民族情感上的伤害。

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对于日本侵略者的愤恨到现在都没有缓过来劲.。

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

中华民族的尊严和感情都无法允许那样惨痛的历史。

到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中日人民都需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过去那段不幸的历史;历史是一面镜子。

我们重视历史问题,强调必须始终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绝不是要纠缠历史旧帐,更谈不上干涉日本内政,完全是出于发展中日睦邻友好的真诚愿望。

我们注意到日本政府及其领导人迄今就历史问题所作的一系列表态和承诺,表示要“正视”、“反省”历史,向受害国人民“由衷道歉”,“不再发动战争”等等。

我们重视并欢迎日方的积极表态,但更看重日方的实际行动。

日本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与历史根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日本在战争认识问题上仍犯禁不断,内阁大臣频频“失言”;首相以各种名目参拜靖国神社;美化侵略历史的教科书通行无阻,而批判皇国史观的人士却受到冷遇,甚至生命安全也受到威胁。

尽管亚洲各国抗议的呼声不断,但日本我行我素,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侵略罪行的否认和美化。

这一切说明,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存在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深刻的历史根源。

日本曾是一个受列强欺侮的穷国弱国日本的资本主义化进程始于明治维新,自那时以来直到今天,日本的历史是一个割不断的整体。

一百多年来,日本资本主义正是沿着明治维新时期所设计的目标和发展道路,一步步走过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因此追根溯源,必须从明治维新时期所确立的国家目标说起。

明治维新前夕,日本的处境是很惨的,从18世纪下半叶起,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就纷纷向日本扩张,进入19世纪以后,扩张的势头有增无减。

在列强的军事压力下,日本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其中包括:1854年的《日美亲善条约》、《日英亲善条约》,1855年与俄国签订的《日俄亲善条约》,1858年的《日美友好通商条约》,以及根据最惠国待遇的规定,于同年同荷兰、俄国、英国、法国签订的同类条约。

此外,从1860年到1866年,日本又被迫同葡萄牙、普鲁士、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陆续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欧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日本设立“居留地”,在“居留地”建立自己的行政机关,实行自治,不受日本当局管辖,实际上成了国中国。

一些国家还享有在日本的驻兵权,它们在重要的通商港口建立军事基地,列强军舰可以自由出入。

西方列强使日本的独立和主权受到了严重损害,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平等成为日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成为日本资本主义走上国际舞台的历史起点。

另一方面,当时,日本的经济发展尚处于十分落后的水平。

封建生产关系仍然占统治地位。

与西方强国发达的工业化程度相比,日本还属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极端幼稚,交通尚无铁路,贸易只能靠出卖原料,财政上几乎一金无储。

资本主义列强的叩关,激化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危机,造成了社会的剧烈动荡和旧有经济秩序的严重混乱。

因此,解决生产关系危机,成为不亚于民族危机的第二个重大历史课题。

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民族独立这两大历史课题,日本维新政府提出了以“富国强兵”为核心内容的国家发展目标。

日本选择了“以战争促发展”的发展模式“富国强兵”这个本应具有积极意义的口号,由于选择了“武力扩张,以战争促发展”的模式,而走向其反面。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国家目标,在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政府就派出大型使节团去西方“取经”。

每到一处都要为西方的繁华强盛所倾倒,为同欧美国家发展差距之大而痛心疾首。

在德国,德国首相俾斯麦的一番说教,令使节团振聋发聩。

这个被称为“铁血宰相”的俾斯麦说:“方今世界各国,皆以亲睦礼仪交往,然而皆属表面现象,实际乃强弱相凌,大小相侮”,“彼之所谓公法,谓之保全列国权利之准则,然大国争夺利益之时,若与己有利,则依据公法,毫不更动;若与己不利,则幡然诉诸武力,固无常守之事”。

使节团联想到自己国家,为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枷锁,历尽艰辛,包括一相情愿地进行改约前的大量准备工作,按照国际惯例向有关国家提前发出通告,列强不但不予理睬,反而提出了比现行条约更为苛刻的修约方案。

再放眼环球,维新前后的世界,正处于西方列强殖民掠夺的鼎盛时代。

到19世纪末,荷兰几乎已夺取了整个东印度群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