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日本军国主义
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危害及认识

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危害及认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被逐渐发展为军事主义国家。
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孕育形成阶段,从明治政府成立起到西南战争结束的1877年。
在这期间,日本确立和巩固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府,建立起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建立了军国主义的武装和警察、监狱,并开始对外实行侵略扩张;第二阶段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体制完全确立阶段。
以陆军卿山县有朋发布《军人训诫》和《参谋本部条例》的1878年至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1894年。
这一时期,日本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思想各领域均确立起军国主义体制;第三阶段是发展与演变阶段。
从甲午战争后的1895年至法西斯军国主义败亡的1945年。
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确立后,几乎是每5年就对外用兵一次,直至彻底败亡。
1936年法西斯上台,则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极端表现形式。
日本军国主义的实质是一种狭隘民族主义的极端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进一步控制了日本主权,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
也是由于日本被这种狭隘民族主义所控制,使日本平均每过五年就发动一次战争,不光耗尽了日本国内的势力,也给周边国家带来了无尽的伤痛。
其中伤害最深的要数中国。
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伤害主要分为四条:一、从政治上来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在十九世纪末,中日爆发甲午战争,清军战败,与一八九五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条约中:1、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而且还造成了台湾和大陆难以弥补的隔阂,遗患至今;2、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
清政府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3、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4、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近代日本的现代化与军国主义

近代日本的现代化与军国主义近代日本的现代化与军国主义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的时间段里,日本经历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和军国主义兴起。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文化等方面来探讨这一时期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军国主义的兴起和影响。
1. 政治篇在政治方面,明治维新是日本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明治维新中,日本废除了幕府体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度,并借鉴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
日本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如设立议院、颁布宪法等,推动了日本政治体制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政府逐渐走向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势力抬头,对民主体制的限制增加,这使得日本的政治现代化发展蒙上了阴影。
2. 经济篇近代日本的现代化与军国主义在经济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如土地改革、税制改革、工业政策等,促进了日本的经济发展。
特别是在工业化进程中,日本成为亚洲的经济强国之一。
然而,军事优先的政策使得资源过度集中于军事产业,给民生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民生问题。
3. 军事篇军国主义是近代日本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核心因素之一。
起初,为了防备西方列强的侵略,日本政府对军队进行了现代化改革,引进了西方的军事技术和战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追求军事强权的野心与日俱增,走上了扩张侵略的道路。
这一时期,日本先后与中国、俄罗斯等国发动战争,大规模军事行动导致了无数的人员伤亡和破坏,给亚洲和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4. 社会文化篇近代日本的现代化与军国主义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社会在现代化的推动下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传统的封建道德观念被冲击,新的思想观念涌现。
军国主义兴起后,日本社会进入了战争状态,战时宣传和国家主义教育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令社会充斥着虚无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价值观。
这些变化对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和震荡。
总结起来,近代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和军国主义兴起密不可分,两者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
近代东洋思想文化考点

近代东洋思想文化考点一、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特点这里不准备在对日本帝国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超国家主义等概念的辨析上花过多的篇幅。
从思想文化的视角来看,可以把它们视为同一层次的概念。
选择其中任何一个概念放在标题中对本文的叙述都没有太大的影响。
首先我们简略地考察一下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特征。
日本军国主义与国际法西斯主义一样,都排斥自由主义的世界观、反对议会政治、歌颂战争、鼓吹扩张、宣扬国粹主义和民族神话,这是其共同的一面。
但由于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日本的军国主义又显得与众不同,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国家主义是其思想基础。
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是国体烟幕下日本人自我意识的大爆炸与大幻灭。
丸山真男把日本法西斯主义运动分为三个时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到"九·一八"事变,称为"准备时期",或叫"民间右翼运动的时代";从"九·一八"事变前后到1936年的"二·二六"事件,军部作为法西斯主义的推动力,在策动一系列恐怖事件之后,逐渐成为主宰国政的核心。
这是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成熟期";此后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其"完成期"。
(2)这主要是从显在的组织形式和政治结构来划分。
如果从思想史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说从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思想已经成为日本思想界的主流。
(3)而日本帝国主义、军国主义的思想渊源则可以追溯到幕末维新时期的国家主义或民族主义(日本人对nationalism的两种不同译法)。
面对西洋列强的威胁和侵略,保家卫国、富国强兵、民族大义等思想的兴起本来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但日本国家主义思想的兴起从一开始就包含有"超(ultra)"或"极端(extreme)"的因素。
所谓"超"或"极端"的国家主义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侵略邻国来弥补本国对西洋列强屈服所造成的损失。
日本军国主义

明治维新改革不彻底政治上掌握统治大权的多是封建武士出身者,武士道精神被继承和发展。
旧武士等级不复存在,一批资产阶级化的“新武士”(士族)活跃在各领域且是主导力量。
1871年时,中央9省(部)官吏87%是士族,至1880年时,中央及地方官吏的74%仍是士族。
统治集团中的骨干多是武士出身者。
士族及士族出身者极自然地成为推动日本军国主义产生发展的主要社会力量。
在经济原因方面,由于地税改革和士族授产等改革,使农村土地制度(寄生地主制)留有浓厚封建残余,农村成为“国内殖民地”,因而国内市场狭小。
又使大批士族无法生存而对明治政权不满,统治阶级则以对外侵略扩张将心怀不满的农民、士族的不满情绪引向海外征战,使他们成为军国日本的基本社会力量。
日本资本主义起步晚日本实现民族独立,摆脱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危机,是以对东北亚弱小邻国进行领土扩张和武装侵略为重要手段的。
正是将自己迅速转化为压迫民族才迎来了日本的迅速崛起。
明治政府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富国强兵”是主体,是诸政策之首。
“强兵富国”路线的推行,使日本工业化的实现即产业革命的完成均与侵略中、朝的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紧密相连。
待日本急速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更与侵略战争捆在一起,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点,使日本被纳入军事、战争轨道,进入从战争走向更大战争的恶性循环之中。
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是一个庞杂的思想体系,其来源之一是武士道精神,来源之二是日本神道教、佛教以及儒学中的封建糟粕,来源之三是皇国、神国史观,进入近现代以后,又加上了从西方引进的一些所谓理论体系,因此,是封建主义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腐朽、反动思想糟粕的拼凑,其拼凑的内容和混乱的表述往往使人难以分类和把握其逻辑层次。
这一庞杂的精神体系为日本军国主义者所利用,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1、武士道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精神渊源武士道既是日本武士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又是武士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包括效忠君主、崇尚武艺和绝对服从等封建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
日本的军国主义

日本的军国主义日本军国主义是指20世纪日本对军事力量的过度崇拜和国家主义观念的极端发展。
在这段历史时期,日本政府和军队积极扩张领土,以追求国家的荣耀和权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军国主义的背景、主要特征和影响,探讨这一时期对日本以及整个亚洲地区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军国主义的背景和起因军国主义在日本的发展根植于近代化和西方殖民主义的冲击。
19世纪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幕府政权的衰落,日本开始追求现代化的道路。
但是,西方列强的优势和对日本的不公平待遇仍然存在,这引发了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进而培育了军国主义的土壤。
二、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1. 军事至上:军国主义时期,军队和军方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军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控制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2. 扩张主义:日本军国主义追求领土扩张和权力扩张,以实现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他们发动侵略战争,不断通过武力夺取领土。
3. 种族优越论:日本军国主义宣扬日本民族的优越性,认为日本民族是特殊的、异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种族。
这一观念为日本的殖民政策和侵略战争提供了合理化的理论基础。
4. 力量威慑:军国主义政权通过展示自己的军事实力来威慑敌对势力。
他们广泛发展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以保证日本的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
三、军国主义的影响1. 内外政治动荡:军国主义的兴起导致日本国内政治的不稳定。
政府主导的决策使得国家陷入了与其他国家的冲突,如与中国的战争以及与美国的冲突。
同时,国内也出现了丧失个人自由和破坏民主原则的情况。
2. 对亚洲国家的影响:日本军国主义对亚洲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通过殖民政策和侵略战争,日本严重侵犯了亚洲各国的主权和人权,对亚洲地区造成了长期的创伤。
3. 技术和文化传承:军国主义时期,日本为了实现现代化和军事扩张,积极引进和发展了新的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
这些技术和装备的传承对日本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战后和平:军国主义时期的战争使得日本沉重地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日本战前军国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日本战前军国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影响日本的战前军国主义思想源自于19世纪末的明治维新。
明治政府为了追赶西方列强的步伐,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废藩置县、选人上进、引进西方文化等。
这些改革奠定了日本现代化的基础,但同时也唤醒了日本民族主义的情感。
随着西方列强对亚洲的侵略加剧,日本军国主义借机崛起。
他们认为,日本作为亚洲一支强大的国家,应该在亚洲拥有主导权。
因此,他们极力推行扩张主义政策,试图在亚洲建立自己的霸权。
战前军国主义思想的核心在于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他们认为个人自由、人权, jaian日安尊重他们是不必要的,为了实现国家利益可以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他们提倡军国主义,认为战争是生产力最好的发泄方式,鼓吹以武力征服别国来保持国家的繁荣与安全。
日本的军国主义扩张战争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之后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则是日本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在美国与盟友的共同努力下,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被迫宣布投降。
战后,日本经过了民主化、改革开放等变革,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和现代化建设。
但在某些方面,战前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
例如,在日本的教育体制中,历史教育的内容还存在较大争议,许多学校仍然存在美化日本战争的情况。
再比如,在日本的外交政策当中,依然有部分声音呼吁“重返亚洲”,试图在亚洲地区重新建立日本霸权。
除了内部的影响,战前军国主义思想还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日本在二战期间犯下的战争罪行,给亚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伤痛。
此外,日本的强权主义政策也在亚洲地区留下了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和仇外心理,这些思潮至今仍难以彻底消除。
总之,日本战前的军国主义思想,既代表了一种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也给周边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
在今天,我们需要以史为鉴,深刻认识历史的渊源与发展,更好地促进地区和平稳定的发展。
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

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过一系列的变革和军事改革,逐渐崛起为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
本文将探讨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发展和影响。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一直被封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体系中,对外交往十分有限。
然而,随着明治维新的兴起,日本开始追赶西方列强,改革经济、军事和政治制度。
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概念在这段时期开始逐渐形成。
日本的军国主义意识形态在明治时代初期开始形成,这个时期的日本军队被赋予了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
以大神弥太郎为首的军人集团在政府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坚信军队是国家的最高荣誉和尊严,认为通过武力扩张可以展示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国家的威严。
这种军事至上的意识形态在日本国内蔓延开来。
随着日本军队的壮大和军国主义思潮的扩散,日本开始向外扩张,采取侵略政策。
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尤其是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战争,这场战争奠定了日本在东亚地区的霸权地位,并确立了日本在朝鲜半岛和台湾的殖民统治。
之后,日本目光瞄准了更为广阔的亚洲领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选择了与英美法等国结盟,参与对德国在东亚的殖民地的占领。
这次战争使得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旅顺、大连等)和太平洋岛屿(马绍尔群岛、帕劳群岛等)建立了殖民地,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日本的帝国主义势力。
随着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发展,日本开始出现了强烈的军国主义氛围和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并建立了满洲国。
随后,日本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盟国作战,并进一步侵占东南亚多个地区。
然而,日本的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追求最终以失败告终。
经过世界各国的抵抗,以及核打击等因素的压力,日本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1945年,日本投降,其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野心彻底破灭。
回顾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我们可以看到,其发展是在国内民族主义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推动下逐渐形成的。
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政策

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政策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政策,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对于理解现代日本的发展和国际地位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日本的背景、触发军国主义的因素、军国主义的特点以及帝国主义政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日本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整体上处于一个封闭的社会体系,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
而在这个时期,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才开始逐渐摆脱封闭状态。
明治维新为日本引进了大量的西方知识、技术和制度,打破了传统的体制,使得日本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触发军国主义的因素军国主义在日本的兴起源于明治维新之后,其中有几个重要因素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首先,明治维新打破了旧体制,使日本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迅速西化,使日本感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压迫。
这种压迫感促使日本开始崇尚强大的军事力量,以保护国家安全。
其次,日本的军国主义也与自明治维新后的民族主义思潮密切相关。
日本人开始强化对自己民族的认同,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国家自豪感。
再者,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也使得日本产生了一种自卫意识,认为通过建设强大军事力量可以抵御外敌。
三、军国主义的特点军国主义在日本的崛起表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军国主义在政治上表现为军队与政府的紧密结合,权力高度集中。
军事指导者拥有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政府被军队控制,制定了一系列严厉的法律和政策。
其次,军国主义在经济上表现为军工业的迅速发展。
以日本海军的扩张为例,海军需要大量的军舰和武器装备,这导致了日本国内军事工业的繁荣。
此外,军国主义还在教育、宣传等方面对民众进行了广泛的影响,强调国家主义和军队的荣誉。
四、帝国主义政策随着军国主义的兴起,日本开始展开帝国主义政策,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相继征服了朝鲜、台湾和中国的一些地区,成为东亚地区的霸主。
此后,日本又发动了侵略战争,例如对中国的侵略行动,对东南亚的殖民统治。
这些军事行动为日本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市场,推动了日本的工业化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日本军国主义
摘要: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
在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日本军国主义是侵略中国时间最长、最野蛮、最残暴的敌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然而,日本国内一些人不仅没有反省,相反,近几年,在日本否认侵略历史、美化军国主义的逆流与日俱增,军国主义在日本阴魂不散。
关键词: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
中日友好源远流长,两国人民早在两千年前就开始友好往来。
然而,在友好交往的长河中,也出现过令人痛心的曲折。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中国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二战后,在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并没有被肃清,军国主义分子也没有被绝迹,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很深的也大有人在,他们一直在歪曲历史、美化军国主义、为侵略战争翻案,严重损害了两国人民的深厚感情。
一、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
所谓军国主义,是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和对外战争的思想和政治制度。
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
1.自然因素的影响
日本是东亚的一个岛国,四面环海,面积小,自然资源十分缺乏,而且,与外界交流很不方便。
随着历史变迁,经济发展,人口不断增
多,资源贫乏的日本小岛,满足不了其众多人口的需要,也满足不了其经济发展需要。
使日本民族产生危机感,所以其强烈要求对外扩张,拓展其生存的空间。
2.文化因素的影响
(1)神道教
神道教是日本民族固有的宗教。
明治维新后,神道教被奉为国教。
日本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日本利用神道教大力宣扬天皇,民众必
须效忠天皇;大力宣扬日本在世界上的绝对优越性和领导全世界的责任。
使国民相信日本民族是神所统帅的最优秀的民族,培植国民对天皇的绝对忠诚。
在战争中,日本利用神道教把全部的民族感情都聚焦到天皇身上,从而使数百万日本人、日本士兵为了天皇而盲目地充当了战争工具。
神道教的所作所为为日本实行穷兵黩武及法西斯独裁提供了思想基础。
(2)武士文化
武士是对日本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阶层,武士文化是日本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代封建统治者利用武士维护权力,也大大提倡武士文化以控制人民。
尤其是明治维新在武士的领导下取得成功,武士的代表成为政府要员,武士文化也被“发扬光大”,使武士文化渗透进广大日本人的灵魂,这样武士文化被改造为一种视死如归的效忠精神。
3.教育因素的影响
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与日本的皇民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1882年颁
布的《军人赦谕》中说:“军队由天皇统帅,天皇掌统帅大权。
天皇赖军人为股肱,军人仰天皇为胫刀。
”这样就把武士对豢养自己的大名尽忠兑换成军队对天皇的尽忠。
1890年颁布的《教育赦谕》,就已经很有军国主义的味道。
其规定:“教育之根本目的在于使国民‘效忠天皇’,要求日本国民‘为了与天地共存之天皇伟业’,在战时奋勇作战,为天皇尽忠。
”教科书经过严格审定检查,规定教师必须照本宣科,通过教科书把国家意志灌输给学生,在少年儿童的心
灵上刻下深刻的烙印,培养起绝对服从和忠诚的一代。
4.经济因素的影响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但由于经济基础脆弱,自然资源缺乏,加上国内市场狭小,国外市场又受到英、法、美等国的控制,日本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低下。
这一点,日本资产阶级十分清楚,通过正常的竞争难以夺取资本主义列强的势力范围,因而强烈要求通过军事手段来实现其经济扩张的目的。
二、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在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日本军国主义是侵略中国时间最长、最野蛮、最残暴的敌人。
1874年5月,日本政府出兵入侵我国领土台湾,随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中日北京专约》。
1894年7月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4月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从中国割去台湾等岛屿,获得巨额赔款。
1900年,日本派兵参加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
《辛丑条约》。
“一战”期间,日本乘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夺走山东半岛,并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
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我国东北三省。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三、日本军国主义为何阴魂不散
“二战”结束到今天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但是,日本国内不时出现一些人公然篡改历史、美化侵略的事情,特别近十几年来,一些政府成员竟公然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者的亡灵招魂,这表明日本
国内确实有一股势力企图重温军国主义的旧梦,军国主义在日本阴魂不散。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它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背景和政治原因。
1.战后美国推行扶日反共政策,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清算极不彻底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于1946年5到1948年11月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
日本军国主义本应得到彻底清除,但由于美国为了利用天皇制占领日本,而免除了对裕仁
天皇的战争责任,使日本旧的国家组织和人事得到部分保留,这使
日本失去了一次全国彻底清算军国主义的机会,并埋下了隐患。
2.战前的“皇国史观”根深蒂固,冷战结束后有蔓延之势
“皇国史观”就是军国主义史观,其核心是将日本的天皇、种族、
宗教等都说成是最优秀的,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说成是“解放亚洲”的“正义之战”。
3.日本未用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年青一代
对教育日本非常重视,却对侵略中国的这段历史讲得非常少,日本文部省用历史教科书来否认侵略,欺骗青少年,所以战后许多日本青少年根本不了解过去的侵略史。
4.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大国主义思潮”抬头
“二战”后,在一段时间里,日本在国际事务中姿态较低。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不再愿意在政治上寄人篱下,“大国主义思潮”再度抬头,日本政界一些人认为,承认侵略、向中国等亚洲国家谢罪,将会影响日本的国际形象,妨碍日本成为“政治大国”,影响日本在国际新秩序中的“领导作用”。
因而,日本已确立了从经济大国到政治大国的战略方针。
5.战后日本社会和法律对右翼活动的容忍,助长了军国主义的复苏
回顾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史,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及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欠下了无法偿还的历史账。
然而,近些年,日本接连在历史问题上采取错误行动,严重伤害中国和亚洲人民的感情。
因此,我们必须团结起来,及时有效地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再起。
同时,我们也奉劝日本政府应当切实负起责任,不要再对右翼分子和军国主义分子听之任之,不要再干对不起中国和亚洲人民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朱汉国.《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版.
[2]王桧林.《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7月版. 作者单位:福建三明工贸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