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国主义的成因

合集下载

深入探究九一八事变的背后原因

深入探究九一八事变的背后原因

深入探究九一八事变的背后原因九一八事变是中日两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之一。

它发生于1931年的九月十八日,是指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市发动的一系列侵略行动。

这个事件的背后原因有很多,包括政治、经济和历史等方面的因素。

通过深入探究九一八事变的背后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事件对中日两国以及整个世界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政治原因1.1 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前,日本正逐渐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尤其是在军部和极端右翼势力的推动下。

他们不满于日本在《凡尔赛条约》中只能从德国得到一部分战利品,希望通过进一步扩张来实现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1.2 中国政局的动荡在九一八事变之前的几年,中国正处于政治的动荡时期。

北洋政府的统治势力逐渐衰弱,各地军阀割据,政治混乱,国家实力减弱。

这为日本军国主义提供了在东北地区发动侵略的机会。

二、经济原因2.1 日本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利益追求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

日本希望通过控制东北地区来满足其自身的经济需求,并为其军国主义扩张提供支持。

2.2 日本经济危机的加剧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对日本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

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希望通过对外扩张来寻找新的经济市场和资源。

东北地区成为了他们的重要目标。

三、历史因素3.1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历史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已经对中国进行了多次侵略。

例如1894年的甲午战争和1905年的日俄战争,使日本对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这些历史经验也为日本军国主义扩张提供了一定的动力。

3.2 《华沙公约》的制约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前,日本曾参与签订了1922年的《华沙公约》,同意履行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主权承认。

然而,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并不认同这一公约,他们认为日本应该有更多的权力来控制东北地区。

通过对九一八事变背后原因的深入探究,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既有日本军国主义的不断膨胀,也有中国政局的动荡和经济利益的冲突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日本侵略中国时的原因

日本侵略中国时的原因

日本侵略中国时的原因1.日本地小资源少人多经常地震。

关东大地震几乎摧毁了东京。

占领中国后可往中国移民。

2.日本自古就有占有大陆,称霸世界的野心。

比如明朝时候的侵朝战争,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

3.因经济危机使日本国内经济萧条,社会动荡。

政府扩大军事开支和军火产业规模。

这样结果只能选择战争。

4.日本国内少壮派军人纳粹思想严重。

自行其是,擅自发动918事变。

5.30年代中国相对稳定,虽有国共相争。

但因为底子薄,经济发展较快。

日本国内却经济危机停滞不前。

日本当权者坐不住了,再这样发展下去日本就没机会了于是发动战争。

问题的提出作为研究抗日战争的学者,笔者常常会被人问起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小小的日本为什么会侵略一个比它大得多的中国?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很大的问题,涉及中日战争广阔而复杂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地理等种种因素,以致我们常常不知如何才能简明扼要地加以回答。

从地理规模来说,日本的面积是37万多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中国的云南省。

但令人不解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却连年不断地发动对外战争,给亚洲的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国带来了罄竹难书的浩劫和灾难。

事实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也不是从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开始的,而是从16世纪中国的明王朝时就开始了,那就是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的骚扰和侵略。

日本军国主义者对这个问题倒是有一个答案:日本列岛是一个蚕,中国则是一片桑叶,蚕就是要吃桑叶。

日本的老师就在课堂上给自己的学生们灌输这个观点:日本的形状像个蚕,支那则像个桑叶,蚕吃桑叶天经地义,否则蚕岂不要饿死吗?要回答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既要看日本的因素,也要看中国的情况。

从日本方面看,首先是它想侵略中国,其次是它有能力侵略中国。

前者解释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后者则回答日本侵略中国的可能性。

从中国方面看,日本之所以将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作为主要侵略对象,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是一块“肥肉”,且距日本很近,便于日本用兵;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国力衰弱,中华民族存在着重大弱点和缺陷,给了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近代日本的现代化与军国主义

近代日本的现代化与军国主义

近代日本的现代化与军国主义近代日本的现代化与军国主义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的时间段里,日本经历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和军国主义兴起。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文化等方面来探讨这一时期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军国主义的兴起和影响。

1. 政治篇在政治方面,明治维新是日本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明治维新中,日本废除了幕府体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度,并借鉴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

日本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如设立议院、颁布宪法等,推动了日本政治体制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政府逐渐走向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势力抬头,对民主体制的限制增加,这使得日本的政治现代化发展蒙上了阴影。

2. 经济篇近代日本的现代化与军国主义在经济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如土地改革、税制改革、工业政策等,促进了日本的经济发展。

特别是在工业化进程中,日本成为亚洲的经济强国之一。

然而,军事优先的政策使得资源过度集中于军事产业,给民生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民生问题。

3. 军事篇军国主义是近代日本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核心因素之一。

起初,为了防备西方列强的侵略,日本政府对军队进行了现代化改革,引进了西方的军事技术和战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追求军事强权的野心与日俱增,走上了扩张侵略的道路。

这一时期,日本先后与中国、俄罗斯等国发动战争,大规模军事行动导致了无数的人员伤亡和破坏,给亚洲和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4. 社会文化篇近代日本的现代化与军国主义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社会在现代化的推动下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传统的封建道德观念被冲击,新的思想观念涌现。

军国主义兴起后,日本社会进入了战争状态,战时宣传和国家主义教育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令社会充斥着虚无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价值观。

这些变化对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和震荡。

总结起来,近代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和军国主义兴起密不可分,两者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

日本的军国主义

日本的军国主义

日本的军国主义日本军国主义是指20世纪日本对军事力量的过度崇拜和国家主义观念的极端发展。

在这段历史时期,日本政府和军队积极扩张领土,以追求国家的荣耀和权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军国主义的背景、主要特征和影响,探讨这一时期对日本以及整个亚洲地区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军国主义的背景和起因军国主义在日本的发展根植于近代化和西方殖民主义的冲击。

19世纪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幕府政权的衰落,日本开始追求现代化的道路。

但是,西方列强的优势和对日本的不公平待遇仍然存在,这引发了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进而培育了军国主义的土壤。

二、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1. 军事至上:军国主义时期,军队和军方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军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控制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2. 扩张主义:日本军国主义追求领土扩张和权力扩张,以实现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他们发动侵略战争,不断通过武力夺取领土。

3. 种族优越论:日本军国主义宣扬日本民族的优越性,认为日本民族是特殊的、异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种族。

这一观念为日本的殖民政策和侵略战争提供了合理化的理论基础。

4. 力量威慑:军国主义政权通过展示自己的军事实力来威慑敌对势力。

他们广泛发展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以保证日本的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

三、军国主义的影响1. 内外政治动荡:军国主义的兴起导致日本国内政治的不稳定。

政府主导的决策使得国家陷入了与其他国家的冲突,如与中国的战争以及与美国的冲突。

同时,国内也出现了丧失个人自由和破坏民主原则的情况。

2. 对亚洲国家的影响:日本军国主义对亚洲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通过殖民政策和侵略战争,日本严重侵犯了亚洲各国的主权和人权,对亚洲地区造成了长期的创伤。

3. 技术和文化传承:军国主义时期,日本为了实现现代化和军事扩张,积极引进和发展了新的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

这些技术和装备的传承对日本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战后和平:军国主义时期的战争使得日本沉重地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

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

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过一系列的变革和军事改革,逐渐崛起为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

本文将探讨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发展和影响。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一直被封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体系中,对外交往十分有限。

然而,随着明治维新的兴起,日本开始追赶西方列强,改革经济、军事和政治制度。

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概念在这段时期开始逐渐形成。

日本的军国主义意识形态在明治时代初期开始形成,这个时期的日本军队被赋予了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

以大神弥太郎为首的军人集团在政府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坚信军队是国家的最高荣誉和尊严,认为通过武力扩张可以展示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国家的威严。

这种军事至上的意识形态在日本国内蔓延开来。

随着日本军队的壮大和军国主义思潮的扩散,日本开始向外扩张,采取侵略政策。

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尤其是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战争,这场战争奠定了日本在东亚地区的霸权地位,并确立了日本在朝鲜半岛和台湾的殖民统治。

之后,日本目光瞄准了更为广阔的亚洲领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选择了与英美法等国结盟,参与对德国在东亚的殖民地的占领。

这次战争使得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旅顺、大连等)和太平洋岛屿(马绍尔群岛、帕劳群岛等)建立了殖民地,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日本的帝国主义势力。

随着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发展,日本开始出现了强烈的军国主义氛围和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并建立了满洲国。

随后,日本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盟国作战,并进一步侵占东南亚多个地区。

然而,日本的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追求最终以失败告终。

经过世界各国的抵抗,以及核打击等因素的压力,日本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1945年,日本投降,其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野心彻底破灭。

回顾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我们可以看到,其发展是在国内民族主义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推动下逐渐形成的。

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统治与侵略战争

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统治与侵略战争

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统治与侵略战争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统治与侵略战争是世界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二十世纪初,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国家逐渐走向极端主义,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苦难。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进行探讨,旨在了解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统治背后的因素以及对世界带来的影响。

一、军国主义背后的因素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统治是由多个内外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

首先,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这引领着日本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

传统的士族阶级逐渐崩溃,缺乏阶级认同感的社会造成了民族主义情绪的抬头。

同时,社会上出现了欧美列强侵略的声音,国家安全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与尊严,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兴起,成为一种思潮。

其次,世界经济大萧条对日本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经济危机导致了大规模的失业和贫困,社会动荡不安。

这进一步加剧了日本社会的不稳定,为军国主义统治的崛起提供了土壤。

最后,日本军国主义在扩张战争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和资源掠夺中获得了巨大的回报。

通过控制并剥夺其他国家的领土和资源,日本得以迅速发展自己的经济实力。

这种侵略战争获得的经济利益进一步加强了军国主义政权在国内的合法性和统治地位。

二、侵略战争的影响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统治与侵略战争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这些战争给亚洲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苦难。

无论是对中国的侵略,还是对其他亚洲国家的侵略,日本的战争都给这些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无法计量的伤害。

数以百万计的人丧生、文化遗产被毁、经济资源被掠夺,这些都是日本侵略战争所带来的不可挽回的损失。

其次,日本的侵略战争给世界带来了政治与国际关系的深刻变革。

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侵略国家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谴责与制裁,被迫承认侵略战争的错误,并进行历史反省。

这对日本的国内政治和国际形象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日本的固守和封闭政策转变为积极的参与国际事务和合作,成为了一个和平与贡献的国家。

同时,日本的侵略战争和军国主义统治也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政治形势产生了影响。

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政策

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政策

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政策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政策,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对于理解现代日本的发展和国际地位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日本的背景、触发军国主义的因素、军国主义的特点以及帝国主义政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日本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整体上处于一个封闭的社会体系,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

而在这个时期,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才开始逐渐摆脱封闭状态。

明治维新为日本引进了大量的西方知识、技术和制度,打破了传统的体制,使得日本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触发军国主义的因素军国主义在日本的兴起源于明治维新之后,其中有几个重要因素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首先,明治维新打破了旧体制,使日本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迅速西化,使日本感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压迫。

这种压迫感促使日本开始崇尚强大的军事力量,以保护国家安全。

其次,日本的军国主义也与自明治维新后的民族主义思潮密切相关。

日本人开始强化对自己民族的认同,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国家自豪感。

再者,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也使得日本产生了一种自卫意识,认为通过建设强大军事力量可以抵御外敌。

三、军国主义的特点军国主义在日本的崛起表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军国主义在政治上表现为军队与政府的紧密结合,权力高度集中。

军事指导者拥有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政府被军队控制,制定了一系列严厉的法律和政策。

其次,军国主义在经济上表现为军工业的迅速发展。

以日本海军的扩张为例,海军需要大量的军舰和武器装备,这导致了日本国内军事工业的繁荣。

此外,军国主义还在教育、宣传等方面对民众进行了广泛的影响,强调国家主义和军队的荣誉。

四、帝国主义政策随着军国主义的兴起,日本开始展开帝国主义政策,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相继征服了朝鲜、台湾和中国的一些地区,成为东亚地区的霸主。

此后,日本又发动了侵略战争,例如对中国的侵略行动,对东南亚的殖民统治。

这些军事行动为日本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市场,推动了日本的工业化进程。

日本帝国主义是如何兴起的

日本帝国主义是如何兴起的

日本帝国主义是如何兴起的通信1204 吕文诺庄御乾孙仲乐孙金刘豪张华超团队一、日本近代天皇制的确立是日本军国主义形成的政治基础、前提条件。

明治政府建立后,近代天皇制基本确立。

接着,明治政府通过明治维新采取的富国强兵之策,使日本迅速走向近代军事化,为日本军国主义形成开辟了道路。

特别是1889年颁布了《日本帝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日本君主立宪政体,赋予了天皇专制君主权力,内阁只对天皇负责,陆军部独立于内阁之外,给军人以殊荣,更加重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色彩。

日本近代天皇制是在明治维新改革中逐渐确立的,它实行对内镇压劳动人民,对外疯狂进行侵略扩张的内外政策对日本军国主义起了决定性作用。

二、明治政府进行的改革等对日本帝国主义形成提供了军事条件。

日本近代天皇制明治政府,为达到“富国强兵”之目的,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它消除了腐朽、落后的封建军制,建立了近代民族独立国家的常备军和军事警察制度,对日本摆脱民族危机,实行资本主义近代化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由于它建立的近代军事国防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又是作为加强近代天皇制国家机器的重大措施,因而对下层劳动人民来说不外是专政工具,再者它除了对付欧美列强以外,还有充当向亚洲扩张工具的一面,而且,随着日本资本主义形成的发展,随着日本民族危机的消除,这种“富国强兵”的军事改革很快演变为一条赤裸裸的军国主义路线。

明治维新军事改革内容表现为:改革旧的军事制度,建立近代的常备军和警察制度。

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首先建立和扩充近代化军队。

1871年,发布建立近卫军法令,组成1 万名专门保卫天皇的卫队(亲兵),接着仿西方军制,着手建立常备军,1873年1月颁布“征兵令”。

同时,不仅取消了武士在军事上的垄断权,还于1872年颁布《枪炮取缔规则》和1876年《废刀令》,解除人民武装以防人民反抗。

岩仓具视就此评论说:“盖令政府赖以建立重大之威权者,实因手中握有海陆军,并使人民无寸铁尺兵所致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纲要探索小论文
浅析日本军国主义的成因
姓名:***
班级:通信工程1301
学号: **********
指导老师:***
浅析日本军国主义的成因
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掠夺狂潮中被迫走向了灭亡,曾经雄踞亚洲的古老中国揭开近代史屈辱惨烈的一页,为何我们被曾以为无足轻重的岛国日本伤得千疮百孔?
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下的大规模侵略扩张之路,对中国造成了难以消弭的伤害。

侵华日军的三七一部队利用中华同胞进行细菌战和毒气战实验;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让三十万无辜平民血溅南京;在日本侵略者14年的血腥统治下,美丽富饶的东北变成一座人间地狱;从长白山下到兴安岭巅,从松嫩平原到长城线上,到处白骨累累,血迹斑斑,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惨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下;同时,日本还推行奴化教育企图以此达到泯灭中国民众的民族意志和反抗精神。

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野蛮侵略的罪行罄竹难书,直至今日,中华民族的尊严和感情都无法允许那样惨痛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日本在战争认识问题上仍犯禁不断,内阁大臣频频“失言”;首相以各种名目参拜靖国神社;美化侵略历史的教科书通行无阻,而批判皇国史观的人士却受到冷遇,甚至生命安全也受到威胁。

尽管亚洲各国抗议的呼声不断,但日本我行我素,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侵略罪行的否认和美化,军国主义依然深植日本。

不管回顾历史还是立足当下,这一切说明,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日本的军国主义存在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深刻的历史根源,所以有必要对日本的军国主义的成因进行研究。

一.地理环境与军国主义
由于日本作为岛国的特殊性,地理环境境对日本民族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影响,即对日本民族生存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资源短缺的影响。

国土狭小,资源还要受到地震、火山、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无情破坏,给日本人造成巨大的生存压力,生存环境缺乏长足发展的条件,乃是不争的事实。

日本人对土地的强烈渴望,与此不无关系。

所谓‘大东亚战争’,归根结底,日本梦寐以求的还是在于获得领地。

正是这样贫乏的资源,构成左右近代日本历史动向的重要原因。

2、岛国地理的影响。

四面环海的岛国地理使日本成为海洋国家,将日本民族造就成海上骑马民族,同时又使日本民族的生存环境具有外向拓展型特质。

航海技术将海洋变成对外交往的桥梁,它为骑马民族作为食物猎获者的生活方式提供便利的交通手段,使日本民族自古以来就梦想着通过大海武力征服世界,建立军事帝国。

概而言之,以资源短缺的岛国地理环境为基础的生存条件,使日本民族萌生出举世罕见的“生存危机”、“忧患意识”。

同时,也使日本民族萌生出依赖武力的思想意识和行动。

土地上没有的,就用武力去夺取;不能依赖地理环境,就依赖军国主义向海外夺取更多的生活资源和生产资源,以满足自己的利益需要。

二、民族秉性与军国主义
为何日本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军国主义?如果说,日本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已使问题变得错综复杂,那么,日本社会主体的价值取向则更进一步加深了它的复杂程度。

这种价值取向同日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l、民族源流——骑马民族。

日本虽然孤悬海外,但是,日本人的集团是在剧烈的民族移动过程中形成的,公元前3世纪一公元7世纪,来自朝鲜半岛、蒙古、中国东北部、东部西伯利亚等的大陆移民达上百万人,7世纪末大陆移民人数占全部日本人总数的70—90%。

日本人的起源与亚洲人整体的移动和进化有着密切关系。

2、扩张意识。

生存环境与生存意识、开拓精神、扩张意识成反比,越是生存环境差的民族,越是向往优化和改善生存环境。

其目的完全在于现实生活的利益需要,即拓展生存空间、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以谋求更多生产和生活资料。

日本国民之所以与政府的军国主义基本国策达成高度共识,其根源也在于自身利益的驱使。

3、尚武精神。

武士道是日本独有的、影响时间长、程度深的道德规范。

到了近代则成为日本军人教育的反动核心,把军队严格控制在军国主义者手中。

武士道原是日本封建武士应尽的一种义务和职责。

在朱子理学的影响下,用法律的形式将封建武士的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固定下来,形成完整的武士道。

4、商匪一体。

日本民族生活在四面环海的岛国,是大海的统治者和海洋骑马民族。

海上骑马民族善于经商和造船,其经商活动往往商匪一体、商盗不分,
集商贸、海盗、殖民于一身。

经商行为视对象而异,对方弱则抢,对方强则骗,势均力敌则老老实实做生意。

“倭寇”的海盗式攻击、掠夺,曾是以中国为主的东亚国家的严重祸害。

骑马民族的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典型地表现了以生命求生存、求发展和利益至上、不惜以武力满足利益需要的特征,也是日本民族选择和依赖军国主义的另一重要基石。

三、历史根源与军国主义
在历史上,日本是一个军事封建色彩十分浓厚的岛国,长期的军事封建帝制和对大陆国家地位的渴求,孕育了日本无休止的向亚洲大陆侵略扩张的皇国战略思维传统。

l、神道教与天皇制的结合使日本军国主义制度化。

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使天皇制近代化、法律化,并赋予天皇极大的权力。

通过宪法,天皇掌握至高无上的大权,而不负任何责任。

特别是关于军队、外交等方面的规定,使军队成为天皇手中的玩物,天皇可以任意发动对外战争。

明治维新仍然是在天皇制下改革的,天皇制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奠定了制度基础。

天皇制与神道教的结合使日本政府利用一切手段特别是通过日本民族笃信的宗教对日本国民进行皇民教育,向日本国民灌输“皇国史观”。

从而使军人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实现对外扩张的工具。

2、武士登场、刀剑夺权。

武士作为争夺土地财富和政治权力的工具,适应武力社会的需要而产生。

武士形成地区性武装集团,是中世纪的军国主义力行者;武家社会以尚武精神为特色,是中世纪的军国主义社会。

武士以战争为职业,以刀剑为谋生工具,以取人性命的搏杀能力为谋生资本,以战争作为谋取财富和权力的源泉,以战场上的建功立业为价值目标。

依赖武力满足利益需要的生存方式,养成了武士自私、冷漠和好狠斗勇、穷兵黩武、嗜杀成性等非人性的性格特征。

3、伦理支柱、战争工具。

日本民族不仅在历史活动中选择了军国主义道路,而且还创造了与之相适应的军国主义精神——武士道,日本政府对日本国民进行奴化教育。

国家神道教在军国主思想下性质发生变化,它不单纯是一种宗教,而成为宣扬国家主义和神国思想,对内统治人民、对外为侵略战争服务的精神工具。

强调超越政治是非的愚
忠、盲从和奴性,将生命作为侍奉主君的手段;刻意追求尚武精神,驱使武士追求战场上的“丰功伟业”,以穷兵黩武为极大的荣耀,将凭借武力获取权力财富视为天经地义;以培养战争工具为已任,铸造人性泯灭、超越生死之界的杀人魔王,要么以刀杀人、要么以刀切腹。

最著名的神杜是靖国神社,由于它安置了日本历次战争(包括侵略战争)及二战中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的牌位,它成为国家神道教的精神支柱和军国主义的象征。

这也是现在亚洲人民反对日本政府公开或私人参拜靖国神社的原因。

军国主义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和善恶观念,早已融入日本人的血脉之中,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日本不可能仅仅因为二战的失败,弹指一挥间,就跳出漫长历史岁月中形成的军国主义传统和习惯的圈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日本资本主义的天下是靠武力侵略打出来的,没有侵略扩张,就没有日本资本主义的今天。

因此对日本资本主义来说,否定侵略,就等于否定了它的全部历史。

正因为如此,它必定要千方百计去美化那个血腥的历史内核,同时着力去培植和利用裹在那个内核外面的、被近代国家目标的设立所激发的民族内聚力,特别是作为这种内聚力底蕴的传统的共同体意识,和以尊皇为支柱的民族一体感。

在日本历史上,每当出现某种危机和困境时,统治集团总是要动用这一民族传统的法宝,以达到其现实的政治目的。

今天,当然也不会例外。

在日本政治舞台上,为历史的亡灵扬幡招魂,大肆鼓吹皇国史观,其用心仍在于借此调动民族情绪,为其现实的政治目的服务。

因此,外部压力的增大只会使日本统治集团对过于露骨的行为做出某些暂时的策略性调整,而对于他们骨子里的那个根深蒂固的历史情结却是不想解、也解不开的。

对此,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