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1太阳和月球2
四2太阳系大家族

卫星是指在围绕一颗行星轨道并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 行的天然天体或人造天体。 月球就是最明显的天然天体的例子。在太阳系里,除水 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天然卫星。太阳系已知的天然 卫星总数至少有160颗。 而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研制出了各种人造卫 星,这些人造卫星和天然卫星一样,也绕着行星(大部分 是地球)运转。人造卫星的概念可能始于1870年。第一颗 被正式送入轨道的人造卫星是前苏联1957年发射的人卫1 号。从那时起,已有数千颗环绕地球飞行。人造卫星还被 发射到环绕金星、火星和月亮的轨道上。人造卫星用于科 学研究,而且在近代通讯、天气预报、地球资源探测和军 事侦察等方面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
火星
•火星为距太阳第四远,也是太阳系中第七大行星: 公 转轨道: 离太阳227,940,000 千米 .行星直径: 6,794 千米 质量: 6.4219e23 千克 火星(希腊语: 阿瑞斯)被 称为战神。这或许是由于它鲜红的颜色而得来的。
木星
木星是太阳系中的第五个行星,是太阳系最大 的行星。木星的成份绝大部分是氢和氦。木星 离太阳比较远,表面温度低达摄氏零下150度, 木星内部散放出来的热,是它从太阳接受的热 的两倍以上,所以如果木星只靠太阳的热来加 温,表面温度还会再低20度。
为了更清楚地 认识太阳系的成 员以及它们的运 行特点,下面就 让我们来看一看 太阳系星体的运 行情况吧。
(欣赏视频:关于行星)
太阳系
/show/pS7O37Thy22tG9no.html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重力约束的天体 的集合体:8颗行星、至少165颗已知的卫星、3颗已经辨 认出来的矮行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这些小天体 包括小行星、柯伊伯带的天体、彗星和星际尘埃。广义上, 太阳系的领域包括太阳,4颗像地球的内行星,由许多小 岩石组成的小行星带,4颗充满气体的巨大外行星,充满 冰冻小岩石,被称为柯伊伯带的第二个小天体区。(视频: 太阳简介)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知识点整理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5.地球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盖天说是中国古代人的一种直观感受;海面弯曲是古希腊人根据船只进出港时的现象作出的猜测;浑天说是张衡根据日月星辰的运动提出的一种抽象模型;而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变化提出的观点则是一个推论。
2.海边看到帆船回港,人们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而船离开岸边时,都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3.历史上第一位进行环球航行的是航海家麦哲伦。
麦哲伦从西班牙出发后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西边航行,最终又回到了起点。
4.1961年,人类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航天员从太空看到了地球——一颗蓝色的星球。
像地球这样,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被称为行星。
地球表面有液态的水,温度适宜,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有生物,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
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自身也在自转。
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5.这是一幅地球的图片,是从太空拍摄的。
照片上白色部分可能是什么?蓝色部分可能是什么?咖啡色和绿色部分又可能是什么?请大家比较一下蓝色、咖啡色、绿色部分的面积哪个更大?白色部分可能是云层或冰川;蓝色部分可能是海洋;咖啡色部分可能是荒漠;绿色部分能是森林或草原。
其中,蓝色部分面积最大,因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6.地球陆地分为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洲大陆、南美洲大陆、大洋洲大陆、南极洲大陆等板块,亚欧板块的面积是最大的,最小的是大洋洲板块的大陆面积。
7.模拟帆船进港和出港的实验:实验方法:第1步,将实验演示仪的“海面”调整为平直状态,在桅杆顶部、桅杆中部和船身分别做上记号。
负责操作的学生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移动模型小船,负责观察的学生记录三个记号出现的先后顺序。
第2步,将实验演示仪的“海面”调整为弯曲状态,重复第一步。
实验现象:模型小船在平面上航行,无论是进港还是离港,都是同时看见帆船的全身,而模型小船在曲面上航行时,离港时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返港时,是先看见桅杆,后看见船身。
2020-2021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课课练--第4章 第1节 太阳和月球 第2课时 月球

第2课时月球知识点 1 月球的概况1.月球是宇宙中的一个普通天体类型,月球属于( )A.恒星B.行星C.卫星D.流星2.月球表面白天温度可高达150 ℃以上,主要原因是( )A.月球上没有大气B.月球离太阳距离近C.月球的体积小D.月球的质量小3.2019·衢州2019年1月3日,我国“嫦娥四号”成功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月球是一颗行星B.月球表面有环形山C.月球表面有空气D.月球上昼夜温差小4.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口B.陨石撞击而形成的陨石坑C.雨水冲刷而形成的凹地D.月球表面隆起5.下列关于月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月球大小与太阳大小差不多B.月球本身能发出柔和的光C.月球是绕太阳运行的天然卫星D.月球靠反射太阳光而发光6.宇航员在月球上可能做到的是( )A.放风筝B.举起240 kg的杠铃C.植树造林D.开露天音乐会7.在月球上,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月球上白天也能看到满天星斗,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 2 人类对月球的探测8.航天员登上月球后,抬头仍能看到天上的太阳,其他周围的景象应是( )A.一片黑夜,能看见星星,但不闪烁B.一片黑夜,能看见星星,仍闪烁不定C.一片明亮,无法看见星星D.一片蓝色的天,能看见地球和星星9.下列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的时间先后顺序为( )①伽利略和他的望远镜②人类登上月球③无人月球探测飞行器④古人观月记录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①④②③D.④①③②10.在月球上行走的宇航员,进行“太空行走”。
根据太空环境,在下列功能中宇航服应具备:①控制温度、湿度;②供给氧气;③与外界气体交换;④收集雨水;⑤无线通信;⑥控制气压、抗射线辐射( )A.③④⑤⑥B.①②⑤⑥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11.2019年1月3日,中国研制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课件 第四章 第1节 太阳和月球

第1节 太阳和月球
学习目标
1.了解太阳的大小、温度和太阳活动。知道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2.了解月球的大小、表面和环形山。
3.知道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对月球的探测。
知识点1 太阳 重点
1.太阳的概况: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和发热的气体星球。太阳是由炽热的气体(主要是氢和氦)组成的球状天体
(2)月球的基本数据
2.月球的表面形态
(1)月陆和月海:月球表面明暗相间,亮区是高地,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平均高差为2~3千米。
概况
月球表面最引人注目的是随处可见的环形山,即月坑,是一种环形隆起的低洼地形。月球的正面直径大于1千米的环形山有33 000个以上
图示
太阳活动与天气、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6.学习使用天文望远镜
构造
天文望远镜的结构主要包括寻星镜、目镜、主镜(物镜)、调节手柄等
使用方法
安放
在晴朗的夜晚,选择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安放
对准
用寻星镜对准目标星体:(1)在镜筒外沿镜筒延伸方向用眼睛瞄准目标星体。(2)在寻星镜内利用调节手柄做水平方向和不同高度的搜索。(3)发现目标后,将目标星体置于视野中央
归纳总结没有空气对月球的影响月球上的许多现象可以用“月球上没有空气”这一知识来进行解释,如月球上没有各种天气现象、月球上不能听到声音、月球上不能放风筝、月球的背景是黑色的等。
续表
典例2 [杭州期末] 如图所示是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月球卫星发回的月面照片,如果未来人类乘坐“嫦娥 号”登上月球,则下列情景能看到或体验到的是( )
C
A.看到月球上跟图中一样的较暗部分是海洋或湖泊B.会听到陨石撞击月面时发出的巨大的爆炸声C.月面上的昼夜温差比地面上的昼夜温差大D.人的质量会比在地球上时小得多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材分析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材分析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单元设计意图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本单元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月球、太阳及其运动规律,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组成世界的物质是变化的”这一科学思想。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月球和太阳属于太阳系中三类主要天体:行星、卫星和恒星。
这三类天体占太阳系全部质量的99%以上。
它们有规律的运动是太阳系天体运行的主要方式,也是地球上很多自然现象的根源,如日影长短和方向的变化、昼夜交替现象、四季轮回现象以及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等。
对这三类天体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贯穿了整个人类自然探索史。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形状、关注月相变化规律、观察并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发现并应用阳光下影长的变化规律,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是逐步的、渐进的,对这些天体的认识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而趋于全面。
学生通过观察太阳的运动及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总结出规律,结合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日晷和圭表等计时工具,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互动。
这些活动将进一步结构化学生对地球、月球、太阳的认知,拓展学生对地球形状探索史的认知、对月相变化规律的认知,同时将我国古代计时工具——日晷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推荐给学生。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读图、观察、讨论、建模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特征,知道与它们有关的一些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初步了解地球上大气、水、土壤、岩石的基本状况;初步认识大自然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以及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灾害。
知道野生世界是设计和制造出来的;意想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快捷。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昼夜和四季1昼夜的形成同步试题(word版有答案)

第一单元昼夜和四季1昼夜的形成一、填空。
1.日复一日,太阳( )升( )落;年复一年,季节不停( )。
我们不断地经历着昼夜的( ),经历着四季的( )。
2.日月星辰每天( )升( )落。
太阳升起就是( ),落下就( ),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
3.地球自转时围绕着一条假想的轴,人们称之为( )。
4.有些不容易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可以通过( )进行研究。
当不同的假设似乎都能成立的时候,应该改变一下研究的( )和( ),从更多更广的方面去思考。
5.很久以前,人们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太阳围绕地球转动发生的于是有人提出了"( )"6.16世纪初,波兰天文学家( )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 )"。
他认为,处于宇宙中心的不是地球,地球和别的行星一道绕( )运转,只有( )绕地球运转7.地球像陀螺一样不停地绕着( )自转,自转的方向是( ),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小时。
8.昼夜交替现象是( )形成的9.地球是个不透明的( ),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朝向太阳的那面是( ),背对太阳的那面是( )。
地球( )围绕( )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二、选择1.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是( )形成的,A.地球是个球体B.地球自转C.地球公转D.地球与太阳的距离2.( )提出了“日心说”。
A.哥白尼B.伽利略C.牛顿D.亚里士多德3.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为( )。
A.约12 小时B.约24小时C.30天D.365 天4.(多选)下列现象中,( )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A.树木春天发芽,秋天落叶B.昼夜交替C.太阳东升西落D.大雁南迁5.下列现象中,( )不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A.我们站的地方很平坦B.远看在大海航行的船只,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只C.发生月食的时候,地球的影子是圆形D.卫星航拍的地球照片三、判断。
1.太阳东升西落,地球上昼夜交替,是由于太阳绕地球转动产生的。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说课稿(新版共4课)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说课稿(新版共4课)一. 教材分析《地球、月球和太阳》是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
这一单元共有4课,分别是《地球的结构》、《月球的奥秘》、《太阳的力量》和《人类对地球、月球和太阳的探索》。
本单元主要围绕地球、月球和太阳展开,通过探究它们的结构、特点和相互关系,使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于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内部结构、特点和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仍然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学手段和有趣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结构、特点和相互关系,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球的盈亏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结构、特点和相互关系;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球的盈亏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内部结构及其形成原因;地球自转和公转、月球盈亏的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生动展示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天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探究地球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模型,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3.探究月球的奥秘:让学生观察月球的图片,了解月球的表面特征,如环形山、平原等,并探讨月球的盈亏现象。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练习题(2021新版)2

5.地球一、填空题1、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被称为_______。
2、1961年,人类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航天员从太空看到了地球这颗______色的星球。
3、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形阴影,推测地球是_____形的。
4、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有生物的行星是______。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2、天圆地方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3、现代卫星拍摄的照片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4、地球的卫星照片上,蓝色部分是海洋。
()5、海面上驶来的船只先看到桅杆。
()6、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人们对地球是球形的猜想。
()三、选择题,将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下列现象不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有( )A、日食现象B、麦哲伦率船队环绕地球航行一周C、海面上驶来的船只,先出现桅杆D、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地球照片2、如果你乘船出海,你会看到港口的灯塔( )A、整个突然从视野中消失B、从上到下依次从视野中消失C、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D、塔顶和塔基同时从视野中消失3、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 )A、在海边看到远方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B、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环地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C、人造地球卫星拍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D、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当了月球,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是球体4、在模拟帆船在球体和平面上航行实验时,观察者眼睛要()A. 俯视B. 平视C. 仰视5、古希腊学者()根据月食景象分析,地球是球体。
A. 亚里士多德B. 柏拉图C.张衡6、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是()A ①→③→②B ③→①→②C③→②→① D ②→③→①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印度人认为支撑世界的是站在巨龟上的大象,而巨龟又是站在蛇上的。
古埃及人认为高高的大山支撑着天空,而星星则从天上垂悬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和月球2》教案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备课人:莫美雅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过程与方法目标):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取知识
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月球的太小,状况和环形山;知道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对月球的探索
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以及中国的“嫦娥”工程实施情况,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了解月球活动对与地球环境的影响,了解到人类登月的意义,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
是在上学期学习了地球的相关内容后,对太阳系中天体的进一步探究。
为后面太阳和月亮等天体的相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体现了教材编排的连续性与逻辑性,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他们思维活跃,活泼好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初步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学生抽象逻辑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
他们对探索自然界中的科学奥秘充满兴趣,好奇心强。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月球的大小、状况和环形山
教学难点:
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
【教学方法与教学准备】
教法:
本节课运用设置情境以及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融合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成学习目标。
问题导学法、讲授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
学法:
本节课指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交流讨论法
教学准备:
1、幻灯片
2、实验所需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宇宙中,除了太阳外,月亮也是地球一个非常重要的近邻,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
也是离地球最近的的天体,我们以前一定听说过有关月亮的传说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砍树等,还有什么,请同学讲讲。
传说月球上有一棵树,树下有一只玉兔,那月球上到底使怎么样的呢?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已经踏上了月球,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月球的秘密
(用学生熟悉的事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兴趣。
)
二.新课教学
板书:1、月球的概括:(1)是地球唯一的卫星.
请大家说说月球和地球比,会有哪些不一样?
学生回答。
师:为什么我们称月球是地球的近邻?月球离地球距离多远?
答:月球和地球间的平均距离均为38.443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
师:38.443万千米到底是多远的距离,你们能想象一下吗?打个比方,假如地球和月球之间有一条笔直的公路,一个小孩以平时最快的速度从地球出发,步行到月球上去,在步行的过程中还没有时间吃饭、睡觉、休息。
大约需要9年的时间。
想一想:一架每小时能飞1000千米的飞机,从地球飞到月球要多少时间?
问:月球和太阳看上去的大小相似,实际上比太阳小得多。
那么,同太阳、地球相比,月球的直径、体积、质量方面有什么区别?
答:它的直径约为34764千米,太阳是它的400倍,比起太阳它的体积很小,约为地球的1/49,质量也只有地球的1/81
活动1:在黑板上画出直径为1厘米的圆代表地球,请一位学生画代表太阳(直径109厘米)和月球(直径0.25厘米)的圆
(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更好开动脑筋)
板书:(2)、表面形态
活动2:交流各位同学观察月球所绘制的月貌示意图,通过幻灯机展示学生作品供大家评价,教师肯定后选出最接近教科书的一幅作品作为“样品”,同时进行表彰,然后就学生亲手所绘制的作品,逐步设疑,进行探究学习。
出示月球表面的近照:
问:月球表面为何有明暗交错?
学生讨论后回答。
问:究竟月面的那些构造和明暗交错直接有关呢?
辅助:出示在月球上看地球的图片,让学生再一次回到远处感受月面“远景”。
归纳:月球表面百孔千疮,环形山是一种圆形低洼地带,被环形降起所包围,明亮的到),阴暗部分是的平原和低地(光线弱或光照不到),这些阴暗的低地曾被称为“海”和“洋”!所以自古人类会对月球有那么多的遐想。
(归纳: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球是太阳照亮的月面,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只是太阳的反射光。
)
板书:a、月球的形状——球形
b、月球表面有明暗状况:明——山脉、高原;暗——平原、低地。
c、月球上有环形山。
问:月球上有生命吗?我们能不能就地迁居到月球上过正常生活?为什么?
出示月面景观漫画,让学生把在地球上的生活体验和月球比较,展开想象和讨论,然后交流。
图1:一个人可以轻而易举地跳过4米的高度,打破世界记录。
图2:月球上没有大气,昼夜温差特别大,白天温度达127摄氏度,夜晚温度则只有-183摄氏度。
图3: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声音无法传播,再美妙的音乐也无法享受。
图4:由于没有大气层的保护,宇宙间物体就直接地砸下来。
使月球表面布满大大小小的陨石坑——环形山。
环形山也可能是火山活动的产物。
归纳:月球上没有空气,无法传播声音,一片死寂,没有水,昼夜温差很大,重力变小,物体也变的很轻,也不可能有生命的存在。
月球上的“仙桃树”只是代表一种科学的落后,嫦娥奔月只是代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板书:(3)月球上没有大气、水和生命,引力小。
板书:2、探测月球
问:如果人要住到月球上去,可能吗?需要哪些条件支持?
师:人类很早就有登上月球、、翱游太空的遐想,1969年7月20日,人类终于第一次登上了月球。
阅读:《人类登月大事记》与《万户与古代火箭》,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讨论: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我国现在是否有必要发展登月技术?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它对地球的重要性仅次于太阳,能夜间照明.带来潮汐,月球上有的矿产资源,月球的探测对认识地球性质,太阳系的演化,开发宇宙资源有着特殊的意义,月球是人类探索宇宙的第一站. 我国正在开展的“嫦娥计划”登月技术对探索宇宙,开发宇宙空间资源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增强国力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播放太阳和月球的影像资料(教示光盘),然后学生自主练习。
三.小结
月球是一个没有大气、水和生命的星球,因为没有大气的保护,所以月球表面温差大,表面都是环形山(即陨石坑),月球表面不能传递声音。
【作业】
完成作业本及《课时集训》4.1.2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太阳和月球
二、月球
1、月球的概括:
(1)是地球唯一的卫星.
(2)表面形态
a、月球的形状——球形
b、月球表面有明暗状况:明——山脉、高原;暗——平原、低地。
c、月球上有环形山。
(3)月球上没有大气、水和生命,引力小。
2、探测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