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20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

附件2“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主要经济作物(包括园艺作物、热带作物、杂粮作物、特色经济林以及大田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生态位互补。
启动实施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着力突破制约主要经济作物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提高经济作物产量、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对于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满足人民多元化需求、农产品有效供给,以及实现精准扶贫均具有重要意义。
依据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发〔2016〕43号)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实施“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
该专项以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提质增效”为目标,围绕“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示范”全创新链进行系统部署。
专项的实施将通过创新优质高产、提质增效的理论和方法,提升我国主要经济作物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通过研发高效快速的育种新技术,结合常规改良途径,创制一批性状优良的新种质,选育若干适合机械化生产、抗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的突破性新品种;通过集成良种繁育、轻简高效栽培、产品加工增值、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建立全产业链的示范模式,最终实现主要经济作物产业提质增效,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技术支撑。
专项按照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一体化组织实施的思路,围绕总体目标,根据专项的统一部署,结合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链条的特点与规律,2020年度拟发布14个应用示范类任务方向。
拟安排国拨经费3.20亿元。
项目实施周期为2020年—2022年。
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
1.常绿果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内容:以柑橘、香蕉、荔枝、枇杷、草莓为对象,针对常绿果树产区温度高、雨水多、土壤酸化、树体高大郁闭、人工成本高、优质果品率偏低等问题,开发优良树形培育、简化修剪、枝梢与花果调控、机械作业、轨道输送、水肥药一体化等技术;组装以优质节本增效为主、适宜常绿果树生产的轻简化栽培技术;集成针对不同立地环境、基质栽培或错季栽培的省力降本、提质增效生产管理技术,形成常绿果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并在优势产区示范推广。
大连市2020年度科技重大专项申报指南

大连市2020年度科技重大专项申报指南围绕《大连市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指南》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经广泛征集、专家论证,确定大连市2020年度科技重大专项申报指南。
一、目标支持企业紧密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面向重点行业卡脖子的技术难题,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重大战略产品研制,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带动和引领作用。
二、拟支持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1.人工智能支持人机混合智能、专用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及产品研制。
支持人工智能创新模型和算法、认知系统软件及感知技术及产品研发。
2.精细化工支持高端医药(农药)中间体、特种涂料、专用化学品等研发,以及以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膜材料、工程塑料等高附加值化工产业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
支持催化技术应用及工程化。
支持新一代甲醇制低碳烯烃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开发。
3.先进装备制造支持核电装备、风电装备、储能装备、石化通用装备、制冷装备、冶金装备、港口装备、高端仪器装备等重大成套装备研发,支持面向汽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装备等重点产业需要的高速、精密、智能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和柔性自动化生产线、数控系统等产品研发。
4.船舶和海洋工程支持新一代钻井平台及生产平台、钻井船等海洋工程装备研制,支持新一代节能环保船舶、智能船舶等高技术船舶和船舶配套设备研发。
5.清洁能源支持氢能和燃料电池、传感器、锂电子动力电池,高效新型储能、大规模全钒液流电池系统集成与控制、高功率密度电堆和电池模块研发,支持核能、风电等关键技术研发与装备研制。
6.集成电路支持高端装备关键芯片、汽车电子、射频无线通信、模拟及功率集成电路芯片等产品设计,电容器、化合物集成电路和功率半导体制造,晶圆级封装、三维封装、基板封装、系统级封装等技术研发。
7.新材料支持先进催化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先进功能材料、化工新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技术突破和应用,突破新材料研发、生产和应用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
2020年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申报指南

2020年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申报指南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公布日期】2020.02.07•【字号】•【施行日期】2020.02.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2020年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申报指南为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科技与产业有效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聚焦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短板和瓶颈,开展绿色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创新研究,实施2020年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
现发布申报指南如下:一、指南内容1、种业创新领域以优质、生态、高效、宜机生产为目标,开展蔬菜、瓜果、食用菌、花卉、水稻等新品种(系)选育及优质种苗规模化繁育,开展具有药食同源等功能性农产品新品种的开发,选育适宜上海地区健康绿色养殖的畜禽、水产新品种(系)。
该领域支持不超过15项,每项资助额度不超过100万元,实施期限不超过3年。
2、生态农业领域以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产出高效、产品安全为目标,研究示范动物疫病及植物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治理、土壤精准改良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研发生物全降解地膜、生物源制剂等绿色农业投入品,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该领域支持不超过12项,每项资助额度不超过100万元,实施期限不超过3年。
3、农产品深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领域以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和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研发贮藏保鲜、加工增值、品质调控、功能开发等新技术新产品,研究示范农兽药残留、重金属、病原微生物、有机污染物等精准识别检测技术、质量控制、风险评估等。
该领域支持不超过10项,每项资助额度不超过100万元,实施期限不超过3年。
4、智能农业领域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实现“机器换人”为目标,开展绿叶蔬菜、果树采收等关键设备、生态循环农业智能装备的研发,开展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研究示范,研究工厂化、设施化条件下蔬菜、花卉、瓜果、畜禽、水产智能生产的专家系统和控制系统。
2020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2020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一、高新技术领域(一)先进装备制造。
1.仪器仪表(1)苛刻复杂工况条件下的高性能控制阀新产品研制;(2)能源化工领域的精密计量与信息采集仪器的新产品研制;(3)非侵入式新型电能表的研制;(4)基于嵌入式的新型电能、热能计量仪表及其远程监控系统的研制。
2.铸件(1)高端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的研制;(2)无模铸造与绿色铸造的设计、材料、工艺和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3.轴承轨道交通、重载汽车用高性能轴承的研制。
4.模具高精度、大尺寸、复杂、高寿命模具的研制。
5.工业机器人- 6 -(1)工业机器人视觉感知关键技术的研发及应用;(2)工业机器人专用减速器研制;(3)机器人柔性关节技术的研发与应用;(4)多场景下智能型工业机器人应用解决方案。
6.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1)基于现场物联化、信息实时采集与分析,以加工工序智能化、物流运转智能化、数据流通可视化为特点的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2)高性能智能焊接设备的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3)柔性自动化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与设备研制;(4)增材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与设备研制;(5)再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与设备研制。
7.电工电气(1)高铁用特种变压器的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2)基于1、2次融合的智能配电设备的研制;(3)变压器运行状态监测与工厂化运维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8.矿用先进装备(1)采煤、运输等综采工作面先进开采技术研发与装备研制;(2)煤巷大断面掘锚技术研发与装备研制;(3)难选煤高效分选关键技术研发与装备研制;(4)用于特殊地层矿井建设的关键技术研发与装备研制;- 7 -(5)煤矿开采无人化工作面关键技术研发与装备研制;(6)新型矿用电机的研制;(7)矿井防灭火监测预警及防控技术研发及应用;(8)矿区巷道弱软顶板管理技术研发及应用。
9.节能环保设备(1)大容量低温空气源变频热泵、高温工业热泵及多能互补耦合热泵供热技术的研发及应用;(2)融合应用信息化与可视化技术、余热利用、新型材料、新型设备等的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2020年度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申报指南

2020年度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申报指南生物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根本,优良品种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的核心要素。
本工程聚焦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技术需求,统筹全省高校、院所、企业等优势创新资源,协同推进种业全链条创新,重点培育一批优质特色、绿色高效、高附加值和适宜机械化、轻简化作业的突破性新品种,培植形成国内一流的种业创新团队、创新平台和现代育种技术体系,有力提升我省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探索建立种业创新支撑乡村产业振兴新模式,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支撑我省种业创新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一、优质高效特色作物突破性新品种选育重点围绕花生、棉花、薯类,以“优质、高值、高效”为主攻方向,开展突破性新品种培育,支撑全省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1.高油高油酸抗逆高产花生突破性新品种选育研究内容:为实现花生全程机械化、轻简化生产,提高花生品质和附加值,研究利用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和代谢组等多组学联合分析技术,进行花生产量、品质、株型、荚果、抗逆等重要性状关键基因的高效发掘和鉴定,解析重要性状的分子调控机理。
利用花生基因编辑和全基因组选择等前沿分子育种技术再结合常规育种技术,引进、筛选、创制优异种质,培育适宜机械化作业和轻简化栽培、优质高效的花生重大品种。
研制新品种配套高效标准栽培技术、繁种技术并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建立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相融合的高效育种体系;建立抗旱、耐盐碱、抗病等花生种质鉴定技术平台,发掘鉴定花生产量、品质、株型、荚果、抗逆等重要性状关键基因(主效QTL)50个以上,建立重要性状的分子调控网络。
优化建立花生基因编辑和全基因组选择技术体系,筛选创制优异新种质50份以上。
培育适宜机械化剥壳、包衣、播种、收获的优质高效花生新品种4个以上,其中,春播品种2个,亩产650公斤以上,机械剥壳出成率比普通品种高5%以上,机械收获荚果损失率比普通品种低10%以上,综合性状优于花育25号;夏播品种2个,亩产500公斤以上,含油率大于50%,油酸含量大于75%,综合性状优于花育32号;春花生和夏花生水分效率、氮磷效率比主栽品种提高3%-5%以上。
2020年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5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申报指南一、总体目标2020年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研发计划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按照做优做强特色农业、稳定支持战略农业、巩固加强民生农业的总体思路,突出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公益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结合产业和企业技术需求,在现代育种技术、精细化种植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生物制品研发等方面部署26个具体任务。
二、申报要求1.符合《湖北省科技厅关于组织申报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第一批)的通知》中的申报要求。
2.单项资助额度为200万元。
三、具体方向和任务(一)现代育种技术1.优质高产两系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种质创制与新品种培育研究研究内容:以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的两系籼粳杂交稻为目标,生物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创制广亲和粳型两用不育系、恢复系新种质,选育籼粳杂交稻新组合。
重点选育好繁、易制的广亲和粳型两用不育系,优质抗病虫的籼粳中间类型的恢复系,优质高产两系籼粳亚种间杂交稻新品种。
考核指标:选育优质高产两系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品种1个并通过审定,主要品质理化指标达国标Ⅱ级及以上,稻瘟病抗性比达到3-5个等级;选育好繁、易制优质两系不育系1个通过审定,繁种产量≥300公斤/亩,制种产量≥150公斤/亩;创制优质、抗病虫籼粳亚种间材料20个;建立核心示范区20000亩,辐射带动面积100万亩。
其他限制条件:高校院所牵头申报,必须与企业协同联合;企业牵头申报,配套经费与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并须出具有效的经费来源证明。
2.多倍体水稻核心种质资源的创建及应用研究内容:利用二倍体加倍及多倍体杂交技术创制优质、抗病及专用功能多倍体水稻新种质材料;创制优质、抗病及专用功能多倍体水稻新品系;研究多倍体水稻育性细胞遗传学机理;建立多倍体水稻核心种质品种示范区。
考核指标:创制优质、抗病及专用功能多倍体水稻新材料50份;选育优质、抗病及专用功能多倍体水稻新品系1-2个,千粒重比二倍体提高60%以上,蛋白质含量比二倍体提高30%以上,结实率达到75%以上;申请或授权植物新品种3项以上,申请或授权专利2项以上,制定多倍体水稻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1项;阐明多倍体水稻高结实率性状形成及其遗传学机理;建立核心种质品种示范区100亩以上。
2020年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申报指南

2020年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申报指南附件5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申报指南一、总体目标2020年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研发计划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按照做优做强特色农业、稳定支持战略农业、巩固加强民生农业的总体思路,突出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公益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结合产业和企业技术需求,在现代育种技术、精细化种植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生物制品研发等方面部署26个具体任务。
二、申报要求1.符合《湖北省科技厅关于组织申报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第一批)的通知》中的申报要求。
2.单项资助额度为200万元。
三、具体方向和任务(一)现代育种技术1.优质高产两系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种质创制与新品种培育研究研究内容:以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的两系籼粳杂交稻为目标,生物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创制广亲和粳型两用不育系、恢复系新种质,选育籼粳杂交稻新组合。
重点选育好繁、易制的广亲和粳型两用不育系,优质抗病虫的籼粳中间类型的恢复系,优质高产两系籼粳亚种间杂交稻新品种。
考核指标:选育优质高产两系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品种1个并通过审定,主要品质理化指标达国标Ⅱ级及以上,稻瘟病抗性比达到3-5个等级;选育好繁、易制优质两系不育系1个通过审定,繁种产量≥300公斤/亩,制种产量≥150公斤/亩;创制优质、抗病虫籼粳亚种间材料20个;建立核心示范区20000亩,辐射带动面积100万亩。
其他限制条件:高校院所牵头申报,必须与企业协同联合;企业牵头申报,配套经费与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并须出具有效的经费来源证明。
2.多倍体水稻核心种质资源的创建及应用研究内容:利用二倍体加倍及多倍体杂交技术创制优质、抗病及专用功能多倍体水稻新种质材料;创制优质、抗病及专用功能多倍体水稻新品系;研究多倍体水稻育性细胞遗传学机理;建立多倍体水稻核心种质品种示范区。
考核指标:创制优质、抗病及专用功能多倍体水稻新材料50份;选育优质、抗病及专用功能多倍体水稻新品系1-2个,千粒重比二倍体提高60%以上,蛋白质含量比二倍体提高30%以上,结实率达到75%以上;申请或授权植物新品种3项以上,申请或授权专利2项以上,制定多倍体水稻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1项;阐明多倍体水稻高结实率性状形成及其遗传学机理;建立核心种质品种示范区100亩以上。
生物种业创新工程申报指南

重大专项生物种业创新工程申报指南一、项目目标本专项以我区小麦、玉米、羊、牛、棉花五大主导产业“优质高产、提质增效”为目标,聚焦“生物种业”全创新链进行系统部署。
专项实施将通过创新主导品种优质高产、提质增效的理论和方法,提升我区五大主要农牧产品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通过研发高效快速的育种新技术,结合常规改良途径,创制一批性状优良的新种质,选育若干适合机械化生产、抗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的突破性新品种,最终实现主导产业提质增效,为我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二、项目任务任务1. 新疆优质抗逆高产小麦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1.新疆优质抗逆高产小麦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内容:针对新疆小麦专用品种、特色食品加工等急需解决的优质高产、抗旱节水、耐盐碱、耐瘠薄、抗穗发芽、抗病、抗倒伏、南疆耐荫、高海拔春小麦品质、氮磷高效利用等问题和市场需求,以表型鉴定为基础,结合分子标记、全基因组扫描技术、KAPS技术、生化标记、差异蛋白组学技术、穿梭选择、远缘杂交、矮败轮回选择、诱变等生物技术和手段,进行种质资源引进、保存、精准鉴定、评价、创新、优异等位基因挖掘、遗传机理解析及利用等。
2.新疆优质抗逆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研究内容:针对新疆特色食品生产及专用小麦市场需求和提高抗灾能力等突出问题,建立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进行优质、抗逆、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其中南疆冬小麦以早熟、耐荫、中筋、高产为主要目标,北疆冬小麦以强筋、中强筋、抗旱、抗病、高产为主要目标,春小麦以强筋、中强筋、抗倒、抗穗发芽、高产为主要目标,配套优质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建立原原种、原种、良种繁育基地,进行新品种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小麦近缘植物资源圃,种质资源50份以上。
进行新疆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建立新疆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图谱,种质资源500份以上。
广泛收集、引进、评价、鉴定和利用种质资源,创新性状表现优异的小麦种质资源30份以上,标记相关基因位点20个以上,挖掘关键基因3个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主要经济作物(包括园艺作物、热带作物、杂粮作物、特色经济林以及大田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生态位互补。
实施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着力突破制约主要经济作物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提高经济作物产量、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对于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满足人民多元化需求、农产品有效供给,以及实现精准扶贫均具有重要意义。
依据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发〔2016〕43号)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实施“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
该专项以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提质增效”为目标,围绕“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示范”全创新链进行系统部署。
专项的实施将通过创新优质高产、提质增效的理论和方法,提升我国主要经济作物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通过研发高效快速的育种新技术,结合常规改良途径,创制一批性状优良—1—的新种质,选育若干适合机械化生产、抗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的突破性新品种;通过集成良种繁育、轻简高效栽培、产品加工增值、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建立全产业链的示范模式,最终实现主要经济作物产业提质增效,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技术支撑。
专项按照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一体化组织实施的思路,围绕总体目标,根据专项统一部署,结合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链条的特点与规律,在前期部署基础研究类、共性关键技术类两批项目的基础上,2020年度拟发布14个应用示范类任务方向,开发和集成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并示范推广,解决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低、人工成本高、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下降等问题,提升主要经济作物产业效益,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拟安排国拨经费3.2亿元。
项目实施周期为2020年—2022年。
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
1.常绿果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内容:以柑橘、香蕉、荔枝、枇杷、草莓为对象,针对常绿果树产区温度高、雨水多、土壤酸化、树体高大郁闭、人工成本高、优质果品率偏低等问题,开发宜机化建园、高光效树形培育、简化修剪、枝梢和花果调控、机械作业与轨道输送、水肥药精准管理等技术,集成针对不同立地环境、基质栽培或错季栽培的省力降本、提质增效生产管理技术,形成常绿果树优质轻简—2—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在优势产区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建立常绿果树优质轻简高效生产模式并形成技术规程5~8项;建立示范基地2.5万亩以上,示范基地优质果品率和产量分别提高20%和15%,果园节本增效30%(其中人工成本降低50%);培训技术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5000人次,辐射推广25万亩,辐射推广果园优质果品率和产量均提高10%,果园节本增效10%(其中人工成本降低25%),为常绿果树提质增效提供栽培技术支撑。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项目申报要求:须在江西省井冈山市和永新县建立柑橘优质轻简高效栽培示范基地。
2.落叶果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内容:以苹果、梨、葡萄、桃、猕猴桃为对象,针对落叶果树产区干旱少雨、气温低、土壤盐碱、生产管理繁杂、人工成本高、优良果品率偏低等问题,采用优化的砧穗组合,开发宜机化建园、高光效树形培育、枝梢和花果简化管理、节水栽培、简易覆膜、套袋或免袋栽培、田间管理农机农艺结合和水肥药精准管理等技术,集成针对不同立地环境或错季栽培的省力降本、提质增效生产管理技术,形成落叶果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在优势产区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建立落叶果树优质轻简高效生产模式并形成技术规程5~8项;建立示范基地2.5万亩以上,示范基地优质果品率和产—3—量分别提高20%和15%,果园节本增效20%(其中人工成本降低50%);培训技术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5000人次,辐射推广25万亩,辐射推广果园优质果品率和产量均提高10%,果园节本增效10%(其中人工成本降低25%),为落叶果树提质增效提供栽培技术支撑。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蔬菜优质轻简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内容:以茄果类(番茄、辣椒、茄子)、瓜类(黄瓜、西瓜、甜瓜)、十字花科类(白菜、甘蓝、花椰菜、萝卜)、莲藕和食用菌为对象,针对生产用工多、设施连作障碍、阴雨和低温寡照等引起蔬菜产量、品质和生产效益下降等问题,开发精量播种、实生苗和嫁接苗集约化培育、机械化耕作(土地耕翻、起垄、覆膜、移栽)、水肥精准智能管理等技术,建立露地蔬菜、设施蔬菜和工厂化食用菌优质轻简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在优势产区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建立蔬菜优质轻简高效生产模式并形成技术规程10~15项;建立年产5000万株育苗基地2个,500亩以上核心生产示范基地8个以上,示范区内用工量较现行栽培模式减少10~15%,水肥投入减少20%,规模效应与劳动力生产效益提高20%以上,示范区内商品率提高5%以上;培训技术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5000人次,辐射推广200万亩,辐射区域内用工量较现行生产模式减少8%,生产效益提高10%,为蔬菜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项目申报要求:须在陕西省柞水县建立食用菌优质轻简高效—4—栽培示范基地。
4.切花和盆花轻简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内容:以菊花、百合、月季、兰花为对象,针对切花和盆花周年供应不平衡、种苗种球标准化生产水平低、栽培用工成本高等问题,开发高品质种苗种球工厂化和标准化繁育技术,高效低耗水肥智能调控技术以及土壤连作障碍防控技术,智能环境控制、花期精准调控、轻简栽培和采后品质保持技术,形成切花和盆花轻简高效生产模式,在优势产区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建立切花和盆花轻简高效标准化生产模式并形成技术规程4项以上;建立100亩以上核心示范基地4个以上,优质成品花率提高20%,增产10~15%,生产成本降低15%;培训技术人员和花农5000人次,辐射推广生产1亿支,优质成品花率提高10%,增产5%以上,生产成本降低8%,为切花和盆花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栽培技术支撑。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重要木本花卉轻简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内容:以梅花、牡丹、紫薇、山茶为对象,针对优质品种种苗和成品苗繁育与生产方式落后、标准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等问题,开发种苗工厂化和标准化繁育技术、成品苗水肥一体化和花期精准调控等智能生产技术、保护地容器化基质化轻简栽培技术,形成木本花卉轻简高效生产模式,在优势产区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建立木本花卉轻简高效标准化生产模式并形成技—5—术规程4项以上;建立100亩以上核心示范基地4个以上,优质成品苗率提高20%,增产10~15%,生产成本降低15%,提质增效10%以上;培训技术人员和花农5000人次,辐射推广5万亩,优质成品苗率提高10%,增产5%以上,生产成本降低8%,为木本花卉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栽培技术支撑。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热带作物增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内容:以甘蔗、橡胶树、木薯、杧果、菠萝为对象,针对其节本增效栽培和机械化水平低、产业效益下降等问题,开发甘蔗全程机械化耕作与种植模式、宿根蔗水肥一体化栽培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智能采收机械及农艺农机结合技术,健康种苗繁育及规模化利用技术;开发橡胶树速生苗抗旱定植技术,胶园生态复合种植增效与耕层调控技术,新型割胶调节剂及智能采胶技术;开发木薯抗旱保水及缓释肥料制剂技术,间套种植增效模式及其根系互作机理,小型智能采收机械及农机农艺结合技术,木薯和橡胶树主要病虫预警及防控技术;开发杧果早中晚熟产区优质丰产的水肥和品质调控技术,菠萝周年生产调控、催花及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形成热带作物优质安全和节本增效生产模式,在优势产区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建立甘蔗全程机械化、底层耕、宿根栽培、水肥一体灌溉,病虫害防控,橡胶树和木薯产量与品质调控,杧果和菠萝优质栽培等生产模式并形成技术规程5~8项;申请或授权相—6—关技术专利10项以上。
建立500亩以上核心示范基地不少于5个,经济效益提高15%;甘蔗和木薯机械化采收规模化示范累计5万亩,建立综合栽培示范园10万亩,经济效益提高10%;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民5000人次,辐射推广50万亩,经济效益提高5%,为热带作物提质增效提供栽培技术支撑。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7.特色经济林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内容:以茶、油茶、核桃、板栗、枣、果桑、杏、柿、花椒、枸杞、油橄榄为对象,针对优良品种普及率和产量低、用工量大、种植效益不高等问题,筛选和配置优良品种,开发叶花果简化管理技术,营养诊断、精准施肥、节水灌溉、无公害病虫防控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低产低效林综合改优技术,省力化采收技术,建立GAP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形成特色经济林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在优势产区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建立特色经济林轻简化生产模式11套;建立茶、果桑、花椒、枸杞、油橄榄安全高效施肥、绿色病虫防治等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5套;建立油茶、核桃、板栗营养诊断、水肥一体化和省力化采收技术模式3套;建立枣、柿、杏不同成熟期品种合理配置,使产品供应期延长60天以上的配套技术体系2套;申请和授权相关技术专利10项以上;制订技术标准(规程)11项;建立GAP基地3个,500亩以上核心示范基地10个,经济效益提高15%;油用品种核仁出油率提高到60%以上,经济效益提高20%—7—以上;培训技术人员5000人次以上,辐射推广20万亩,经济效益提高8%,为特色经济林提质增效提供栽培技术支撑。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项目申报要求:须在四川省屏山县建立茶优质轻简高效栽培示范基地。
8.杂粮优质高效轻简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内容:以谷子、高粱、甘薯、荞麦、食用豆、青稞、马铃薯为对象,针对产区干旱盐渍应对技术缺乏、生产用工量大、种植效益低等问题,以集成骨干优质品种的轻简高效生产技术为核心,开发高标准的精量播种、高效移栽与田间管理、低损耗收获等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减肥节水增效、病虫害绿色防控以及与其他作物轮作或间套作等耕作栽培技术,形成与产地生态资源条件协调一致的轻简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在主产区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建立全程机械化轻简化生产模式、标准或规程15~20项,研发或改装轻简栽培机械5~7台套,申请或授权技术发明专利8~10项;在杂粮主产区建立2000亩以上示范基地8~10个,示范基地每亩节本增效15%;培训技术人员500人次和新型职业农民2000人次,示范推广100万亩,节本增效8%,为杂粮提质增效提供栽培技术支撑。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项目申报要求:须在陕西省佳县建立谷子优质轻简高效栽培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