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式
刘长卿诗歌的艺术风格

刘长卿诗歌的艺术风格本文是关于刘长卿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刘长卿是唐代“诗国”里的“名家”之一,是中唐前期诗坛的重要诗人。
下面是其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欢迎阅读借鉴。
刘长卿字文房,郡望河间,籍贯宣城,因成长洛阳,故又自称洛阳人。
他一生创作了五百余首诗歌。
他的诗歌类型众多,且各体皆工。
他的五绝,篇篇可诵。
五律写得最多,佳作屡现,造诣尤高。
五古有盛唐馀风,以此高棅奉他为名家。
他的五排,才气横溢,情感真切,除杜甫外,少有人能超过。
他自诩为“五言长城”,实是有所恃而言。
他的七绝仅三十余首,但名篇甚多。
而七律尤为后人所推重,许为中唐之首。
七古在诸体中稍弱,然亦有可观者。
从中可以看出,他在诗的艺术上造诣颇深,其创作了许多独具艺术个性的诗篇,并逐渐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历代诗评家对他的诗也多有赞誉。
如皇甫湜在《答李生第二书》中说:“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阮籍为老兵矣。
”卢文弨在《刘随州文集题辞》中也说:“随州诗,……,子美之后,定当推为巨擎。
”薛雪《一瓢诗话》说:刘随州“得意处竟可与少陵索笑,”这些评论虽不免有溢美失实之处,但从中也可看出他的诗在后世评论家心目中的位置。
通过对刘长卿诗歌的粗浅阅读,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概括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一是含蓄蕴藉,兴在象外;二是“工于铸意,巧不伤雅”;三是清冷淡远,细密委婉;四是整赡流畅,工秀炼饰。
一、含蓄蕴藉兴在象外唐诗自陈子昂力倡汉魏古风的传统,力主兴寄之后,诗贵含蓄的原则为越来越多的诗人所接受,许多人以此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也有些人对此作了理论上的探讨。
戴叔伦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诗式》则更明确提出诗应当“旨冥句中”“情在句外”,这样一种思潮也给刘长卿的创作以很深的影响。
“直而鄙”、“正而质”、“有力而意薄”、“有态而语嫩”⑴的诗歌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而作为唐诗名家刘长卿当然力避此陈陋。
刘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对景物作细致的描写,但他取于物象,而又不滞于物象,而是从诗内外作认真的追求。
皎然《诗式》的诗学理论研究

皎然《诗式》的诗学理论研究
皎然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和诗学家,他的诗学理论对中国古代诗歌有着重要影响。
其代表作品有《诗式》。
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诗歌的理论和观点,其中包括:
1.诗歌应具有自然、真实的表现手法,而非仅仅是文字组合。
2.诗歌应该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表达人类的共性和个性。
3.诗歌应该有艺术性,并能够触动人心。
4.诗歌应该具有韵律性和节奏性,并能够唤起诗人和读者的情感。
5.诗歌应该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并能够反映人类的本质和本性。
6.诗歌应该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能够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7.诗歌应该具有美学价值,能够触动人的美感。
8.诗歌应该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能够反映时代的风貌和历史的变迁。
9.诗歌应该具有诗人个性和风格,能够反映诗人的性格和个性。
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诗学理论,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诗人和诗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唐人皎然对谢灵运的评价

论唐人皎然对谢灵运的评价皎然是唐代著名的诗僧,在其《诗式》中对谢灵运诗至为推重,主要由于谢诗符合皎然为文真于情性、善于锤炼佳句,创造意境的诗学思想。
关键词皎然《诗式》谢灵运诗学唐代诗僧皎然《诗式》是唐代著名的诗学著作,也是继《文心雕龙》和《诗品》之后分量较重的诗学批评著作。
在对诗人、诗作的批评中,皎然对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歌极为推崇,“且如?池塘生春草?,情在言外,?明月照积雪?旨冥句中。
风力虽齐,取兴各别。
”(《诗式·卷二》),表现出皎然“真于性情,尚于作用”独立的诗学观念和诗学立场。
一、真于情性皎然主张“为文真于情性”,主要表现为评价谢灵运的山水诗。
谢灵运对山水的吟咏较之同时代的玄言诗,少了空谈玄理、证道载体的意味,多了发于真性情的歌咏。
在他的诗句:“迈深心于鼎湖,送高情于汾阳。
嗟文成之却粒,愿追松以远游”(《山居赋》),表现出诗人怡情养性于鼎湖、汾阳,远离世事纷扰,从赤松子远游,绝尘去世的思想倾向,并以此来化解内心的苦闷与矛盾。
在他的《自注》写道:“经历名山、遇余岩室,披露其情性,且获长生。
”可知,谢灵运是把游历山水看作是一种披情展性,获得长生的途径。
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曾评价谢灵运山水诗:“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
壮士郁不用,须有所泄处。
泄为山水诗,途韵谐奇趣。
”皎然“为文真于情性”的诗情审美追求正与谢诗心与物融,心与道契,这就是皎然之所重谢诗,“为文真于情性”审美极至追求的表现。
谢灵运这种表达内心真情,避开空谈玄理的山水诗,不仅为当时诗歌写作丰富了题材,而且为南朝诗歌风貌开了另一扇窗。
二、锤炼佳句皎然认为锤炼佳句是诗人追求独特的艺术个性的表现,也就是他所说的“尚于作用”。
他把佳句的追求与风格的崇尚都纳入了意境神往、心与道融的创作至境。
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
同为山水诗人的陶渊明,其写作风格主要是写意,表达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一体的审美体验。
《诗式》中的禅宗思想

《诗式》中的禅宗思想
《诗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部散文集,其中融入了禅宗思想。
禅宗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诗歌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通过《诗式》这部作品,将禅宗思想与诗歌艺术相结合,表达了自己对人生、自然和艺术的思考。
《诗式》中的禅宗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自然的领悟上。
禅宗强调人生境界的提升,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白居易在《诗式》中提出了“志之静,心之净,情之淡”的境界,认为只有摆脱尘俗的扰乱,才能达到真正的境界。
他认为只有心静、志坚定,才能真正洞察万象、领悟人生的真谛。
这种境界与禅宗所提倡的“无我”、“无相”、“无住”等概念相吻合,呼应了禅宗对个体境界的追求。
白居易还通过《诗式》对自然的观察与领悟,表达出对禅宗“悟道”的理解。
他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借助自然万物的映照,深入洞察了自然界中的真实和智慧。
他在《诗式》中通过描写花、鸟、树木等自然景物,以及描绘自然界中的变化和情感之美,将禅宗的“大觉”与自然界的“大道”相联系,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思考人生的启示。
在艺术上,《诗式》也体现了禅宗思想的要点。
禅宗注重直觉与感悟,强调“破立离合的精神方法”,通过突破常规的语言表达方式,抛弃繁杂的修辞手法,将心灵冲动与直接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
白居易在《诗式》中多次提到“直”的概念,他强调直接动情,寄情于物,把触动人心的情感直接倾注到作品中。
这种直观的表达方式与禅宗的境界相契合,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古诗——折腰体

1.什么是折腰体折腰体,是格律诗在平仄上的一种变格,指中间腰部有规律的失粘至下联与上联平仄格式相同或相近,而意不断的绝句或律诗。
2.折腰体的格律折腰体是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犹如正格格律诗一样要求同本句内平仄相对,同一联内上下句平仄相对。
只是上下联在平仄上,下联步上一联的平仄格律,这样就形成了有规律的失粘。
绝句的腰在第三句,律诗的腰在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
绝句有规律的失粘在第三句,与第二句比较失粘,律诗有规律的失粘是在下一联的首句,这样就形成了上下两联平仄格式相同。
在律诗里有规律的失粘可以出现在第二联也可以出现在第三联和第四联的。
整首律诗里一般只有一联失粘,也有两联失粘的,整首律诗都失粘的也有但很少见。
以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为例格律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他格式可以此类推,除第三句遵循第一句平仄要求之外,其他要求与正体绝句格律相同,如可平可仄处相同,也可以用拗救等。
律诗格式也是如此,如第二联失粘平起首句不押韵句式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他格律可以此类推。
要强调的是,折腰后的律诗除整首都失粘的外,须继续按粘对的规律顺承下去,该粘的仍需粘。
3折腰体的理论折腰体的称谓,最早出现于唐代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是唐代盛、中之交的诗选,高仲武,渤海(今山东滨县)人。
生卒年、字号不详。
诗集2卷,选录肃宗至德初(756)到代宗大历末(779)20多年间作家作品,计26人,诗130多首。
旧史家称此时为安史乱後之“中兴”时期,书名取此。
该书选录了大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清江曲内一绝》:“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
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
”题下注明“折腰体”。
这是有关折腰体的最早记载。
其后北宋僧人惠洪《天厨禁脔》卷上云:“折腰步句法:《宿中山》:'幽人自爱山中宿,更近葛洪丹井西。
[唐]皎然《诗式》
![[唐]皎然《诗式》](https://img.taocdn.com/s3/m/be3a11f9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91.png)
[唐]皎然《诗式》《诗式》是唐僧皎然所撰,以十九字括诗之体。
他著有《诗式》五卷,《诗评》三卷,议论精当,取舍从公,整顿狂澜,出色骚雅。
《诗式》以十九字概括了诗体的分别,其中以“高”、“逸”为首,说明皎然论诗,上承钟嵘,反对雕绘,崇尚自然。
诗要做到“高”、“逸”,诗人应该具有胸襟淡泊的气性,即所谓“天与其性,发言自高,未有作用”。
但他同时又指出,崇尚自然并非“不假修饰,任其丑朴”,并非“不要苦思”。
恰恰相反,取境之时必须“精思”。
惟有“精思”,才能洞察对象的底蕴,然后形诸文字,“始见奇句”;“观其气貌,有似等闲”,好象“不思而得”。
这就是“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
”《诗式》中论及的明势、诗有四不、诗有四探、诗有二要、诗有二废、诗有四离、诗有六迷、诗有六至、诗有七德诸条均是达到“高”、“逸”的方法,希望诗人能惨淡经营,出之自然。
对于既成的作品,皎然认为“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
这里接触到了诗歌的形象所包孕的客观意义的丰富性。
他还认为高手之作,“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诣道之极也”。
这就进一步说明,皎然已经意识到诗中的思想内容不是通过抽象的语言文字的直白,而是借助于形象的真实描写显现出来的。
这些精到的艺术见解启迪了后来的司空图。
诗式卷一序夫诗者,众妙之华实,六经之菁英。
虽非圣功,妙均于圣。
彼天地日月,元化之渊奥,鬼神之微冥,精思一搜,万象不能藏其巧。
其作用也,放意须险,定句须难,虽取由我衷,而得若神表。
至如天真挺拔之句,与造化争衡,可以意冥,难以言状,非作者不能知也。
洎西汉以来,文体四变,将恐风雅寖泯,辄欲商较以正其源。
今从两汉以降,至于我唐,名篇丽句,凡若干人,命曰《诗式》,使无天机者坐致天机。
若君子见之,庶几有益于诗教矣。
明势高手述作,如登衡、巫,觌三湘、鄢、郢山川之盛,萦回盘礴,千变万态。
文体开阖作用之势。
或极天高峙,崒焉不群,气腾势飞,合沓相属。
奇势在工。
或修江耿耿,万里无波,欻出高深重复之状。
皎然《诗式》知识分享

皎然《诗式》皎然《诗式》《诗式》以十九字概括了诗体的分别,其中以“高”、“逸”为首,说明皎然论诗,上承钟嵘,反对雕绘,崇尚自然。
诗要做到“高”、“逸”,诗人应该具有胸襟淡泊的气性,即所谓“天与其性,发言自高,未有作用”。
但他同时又指出,崇尚自然并非“不假修饰,任其丑朴”,并非“不要苦思”。
恰恰相反,取境之时必须“精思”。
惟有“精思”,才能洞察对象的底蕴,然后形诸文字,“始见奇句”;“观其气貌,有似等闲”,好象“不思而得”。
这就是“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
”《诗式》中论及的明势、诗有四不、诗有四探、诗有二要、诗有二废、诗有四离、诗有六迷、诗有六至、诗有七德诸条均是达到“高”、“逸”的方法,希望诗人能惨淡经营,出之自然。
对于既成的作品,皎然认为“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
这里接触到了诗歌的形象所包孕的客观意义的丰富性。
他还认为高手之作,“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诣道之极也”。
这就进一步说明,皎然已经意识到诗中的思想内容不是通过抽象的语言文字的直白,而是借助于形象的真实描写显现出来的。
这些精到的艺术见解启迪了后来的司空图。
诗式卷一序夫诗者,众妙之华实,六经之菁英。
虽非圣功,妙均于圣。
彼天地日月,元化之渊奥,鬼神之微冥,精思一搜,万象不能藏其巧。
其作用也,放意须险,定句须难,虽取由我衷,而得若神表。
至如天真挺拔之句,与造化争衡,可以意冥,难以言状,非作者不能知也。
洎西汉以来,文体四变,将恐风雅寖泯,辄欲商较以正其源。
今从两汉以降,至于我唐,名篇丽句,凡若干人,命曰《诗式》,使无天机者坐致天机。
若君子见之,庶几有益于诗教矣。
明势高手述作,如登衡、巫,觌三湘、鄢、郢山川之盛,萦回盘礴,千变万态。
文体开阖作用之势。
或极天高峙,崒焉不群,气腾势飞,合沓相属。
奇势在工。
或修江耿耿,万里无波,欻出高深重复之状。
奇势互发。
古今逸格,皆造其极妙矣。
明作用作者措意,虽有声律,不妨作用,如壶公瓢中,自有天地日月。
时时抛针掷线,似断而复续,此为诗中之仙。
[唐]皎然《诗式》
![[唐]皎然《诗式》](https://img.taocdn.com/s3/m/5d45bad85fbfc77da269b1cf.png)
[唐]皎然《诗式》<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 ont:minor-latin">皎然《诗式》<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 ont:minor-latin">《诗式》是唐僧皎然所撰,以十九字括诗之体。
他著有《诗式》五卷,《诗评》三卷,议论精当,取舍从公,整顿狂澜,出色骚雅。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 ont:minor-latin">《诗式》以十九字概括了诗体的分别,其中以“<span style="f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该说,皎然诗学的归属问题,实际上涉及到文学批评史、思想史写作的方法和观念问题。
早期的文学批评史基本上是作为文学史的一个分支而出现并由此获得存在价值的。
这也是早期批评史作者的一个共识,如郭绍虞就曾表示:“我只想从文学批评史以印证文学史,以解决文学史上的许多问题,因为这——文学批评,是与文学之演变有最密切的关系的。
”王瑶更说:“文学批评史正是一种类别的文学史,像小说史、戏曲史一样。
”受此观念的影响,早期的文学批评史在阶段的划分上往往与文学史相一致,并基本上采取了按年代、人物或流派编排史料的结构模式,一种类似于韦勒克所说的“学说志”的模式。
这样一种批评史在印证文学史方面的确不无助益,但过分强调批评史与文学史的一致而忽略了二者的区别,则显然有碍于研究的深化。
罗根泽说得好:虽然文学批评有助于了解文学创作,批评史有助于了解文学史,“但文学批评不即是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史不即是文学史”至于文学理论史和文学思想史,其与文学史的差异恐怕还要更大一些。
如果说文学史主要是一种“事实的历史”,那么理论史和思想史无疑更多编著的成分,更需要编著者主体性的介入。
也就是说,对于理论史、思想史的研究,重点不在按时间先后描述批评活动的发生发展,而在探寻用以指导批评实践的文学观念及理论原则的变迁,因此,除了从总体上把握各个历史阶段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轨迹之外,还必须引入单元思想的概念,研究某种具体的文学思想及相关理论命题、范畴的发展演变,与其它文学思想的关联,等等。
简言之,批评史的撰写虽不能完全避免学说志的成分,但不能
仅仅是学说志。
如果我们遵从早先批评史家的观念,强调以批评史去印证文学史,或者我们相信一定时期的文学理论总与文学创作的发展保持同步,那么皎然诗学思想当然可以归到中唐阶段来讨论,甚至可以看作是中唐文学思想表现之一端。
但如果着眼于文学理论自身的发展机制,着眼于某种诗学思想单元的形成衍变,那我们应该还有另一种选择。
唐代诗学,尤其是近体诗学作为一个整体,它自身的发展成熟显然是相对落后于诗歌创作实践的,在此境况下,我们根据什么来对一定时期的文学思想作阶段性划分?又根据什么来确定盛唐诗学的基本特征呢?文学史的分期不一定适合于批评史的分期,而且,传统的唐诗发展阶段划分——初、盛、中、晚只是一个粗略的划分,其具体时限往往不甚分明。
所以,完全按照所谓初、盛、中、晚来划分唐代诗学或文学思想发展的历程,就难免会有强为牵合、割长就短之弊。
同样,某个理论家生活的年代也不应作为划分时段的唯一的决定性因素,相比之下,其思想理论在历史发展链条中所处的位置才更值得关注。
事实上,某一思想单元的萌生及其形成,往往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朝代或文学创作时段,更不会与之相始终,在所谓初唐文学思想与盛唐文学思想之间,或中唐文学思想与晚唐文学思想之间,并不存在一条清晰的界限。
因此,对于那些跨越不同时段的理论家的归属,我们尤其不能仅仅根据其活动的主要时期来判定。
皎然的情况正是如此。
从唐代诗学,特别是近体诗学发展的历程来看,皎然《诗式》的意义或价值主要并不在于开启中唐诗学,而在于为初唐以至盛唐的近体诗学作了理论上的总结。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无论是殷的《河岳
英灵集》、王昌龄的《诗格》,还是皎然的《诗式》,都提出了若干新的见解,而且,尽管各家所论不尽相同,但去异存同,可以看出一个相对统一的理论构架。
那就是:在对待前人文学遗产的态度上,古今兼顾,复变并举;而在创作思想上,则是以感兴为基础,既推崇自然天成,同时又强调诗人艺术构思的重要;相应地,在表现形式上,一方面肯定声律、对偶、用事等因素之不可少,另一方面又要求形式技巧的运用必须服从于情感的传达。
显然,这样一种兼收并蓄的襟怀、通达的态度和辩证的眼光,正是唐代近体诗学趋于成熟的表现。
注释
①唯一的一个例外,是罗宗强先生的《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在这部书中,罗先生在盛唐与中唐之间设置了一个转折阶段,即从唐玄宗天宝中至德宗贞元中。
这个阶段的前半段主要是元结、杜甫等人的诗学思想,后半段的代表人物则为皎然。
②如漆绪邦先生的《皎然生平及交游考》一文(原载《北京社会科学》1991年3期)认为:“皎然约生于玄宗开元八年(720)前后,约卒于德宗贞元八年(792)至贞元二十年(804)之间,具体年份,皆不能确指”。
李壮鹰先生的《诗式校注》认为皎然生于开元八年,卒于贞元末,亦即公元800年左右。
张伯伟先生的《隋唐五代诗格校考》则认为卒于公元798年。
③据漆绪邦先生的考辨,皎然受戒出家的时间约在大历二年至三年春,而非如释福琳所说为青年时期。
但这一点似无关紧要,从皎然归隐后的交游来看,此时他已颇有诗名,是知皎然诗学思想的形成当在此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