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岷江柏对不同海拔的响应

合集下载

岷江柏和侧柏在阿坝地区岷江流域半干旱地区耐旱能力评价

岷江柏和侧柏在阿坝地区岷江流域半干旱地区耐旱能力评价

2种 柏 树 水 分 利用 率 比较 在 不 同
光 照 强度 下 侧 柏 明
§ (…
/) t
图 2 两种柏 树 光合速 率 曲线
苗株 的水分 利用率检 测采 用 L一4 0 i60 光合作用分 析系统进 行检测 , 采用人 工光源 , 温度设定 为 2  ̄, 5 空气 C : C O 浓度设 定为 30,m ]  ̄ 7 m om, l a / 采用仪器 内置 的分析系统计算水分利 用率 。
阿坝地区岷江流域是典型的温热带半干旱地区, 年均降雨 量低, 沙尘天气居多, 城市绿化和防风林的营造多以耐寒能力强
的树种 为主 , 数十年 的筛选 , 经过 柏树 、 树及雪 松等耐寒 树种 枫
26 . 2种 柏 树 抗 旱 能 力 的 综 合 评 价
2 种柏树的综合抗旱能力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进行分
负相关指标计算公式 :
X( ) 1 ( X n /X x X n) U = 一 X— mi)( ma— mi
最为适合的树种, 进行种苗的培育, 满足栽培及推广的要求 , 为 此对抗旱性的评价尤为重要, 抗寒性较好的树种在干旱条件下, 不但能够生存,而且能维持正常或接近正常的代谢水平以及维 持基本正常的生长发育进程的能力,有利于因地制宜低的选择 树种, 降低绿化及营造林网的成本, 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量, 可溶 性 糖含 量采 用 蒽酮 比色法 。采 用葡 萄 糖标 准 品绘 制 标 准 曲线 , 据标 准 曲线计 算 检测 叶片可 溶性 糖浓 度 。 依
表 1 2种柏树叶片保水能力比较
氮含量为 0 9 速效磷含量为 o %, . %, 3 2 速效钾 0 5 p . %, 6 H值为 7 。 . 0
2 方 法

岷江干旱河谷典型地段整地造林效果评估

岷江干旱河谷典型地段整地造林效果评估

岷江干旱河谷典型地段整地造林效果评估朱林海;包维楷;何丙辉【期刊名称】《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年(卷),期】2009(15)6【摘要】长期以来通过整地造林去恢复重建植被已在横断山区干旱河谷广为采用,然而这样的实践是否能有效提高植被覆盖率并改善土壤水源涵养能力仍不清楚.选择岷江干旱河谷3个典型地段,调查了多年(7~16a)后整地造林地上植被覆盖、土壤物理性质以及目的造林树种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 S.Y.Hu)的保存、生长与结实状况,以评价干旱河谷乡土树种造林成效及造林后的生态效果.结果表明:(1)岷江柏在栽植多年后仍有大量死亡,保存率明显下降,造林16a后仅为38%;(2)不同年代栽植的岷江柏在造林后2~6a即开始呈现直径年生长量下降趋势;(3)造林带内乡土植被总盖度、灌木盖度、草本盖度、地衣苔藓盖度均低于保留带,因此等高线水平沟整地造林措施未能有效促进乡土植被发育;(4)造林带土壤水分物理性质也不如保留带,整地造林也没有有效改善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综合分析发现,整地造林多年后岷江柏造林不仅没有达到岷江干旱河谷预期的生态恢复重建效果,甚至有加剧生态退化的趋势.因此认为:(1)规模化整地造林并不是有效的干旱河谷生态恢复和保护措施;(2)尽管岷江柏是乡土树种,但并不是干旱河谷植被恢复的适宜种.【总页数】7页(P774-780)【关键词】干旱河谷;植被恢复重建;植被发育;水源涵养;造林成效;岷江柏【作者】朱林海;包维楷;何丙辉【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林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28.2【相关文献】1.岷江干旱河谷中心地段植被微尺度空间格局特征 [J], 王晶;包维楷2.岷江干旱河谷区典型灌木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 [J], 何建社;张利;刘千里;朱欣伟;刘兴良;冯秋红;罗达;史作民3.四川理县杂谷脑干旱河谷岷江柏造林恢复效果评价 [J], 李东胜;罗达;史作民;唐敬超;刘世荣;刘千里;何建社;杨昌旭4.岷江干旱地带整地造林技术新探 [J], 王敏;蒋君;蒋光全;王静;郑薇薇5.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典型抗旱造林整地技术集流效果研究 [J], 蔡进军;李生宝;蒋齐;张源润;许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生态环境需水量探讨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生态环境需水量探讨
维普资讯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生态环境需水量探讨
许敬 梅 , 黄成 敏
( 四川 大 学 建 筑 与 环 境学 院 环境 科 学 系 , 川 成 都 606 ) 四 105
摘要: 探讨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 , 将人类 需水量纳人 了生态环境需水量 , 进而初步探讨了岷江上游干 旱河谷地 区的生态环 境需水量 。分别 估算 了岷江上游干 旱河 谷地 区河 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 、 植被需 水量 及人类 ( 活和生产 ) 生 需水量 , { 导出当地 生态环 境需水 总量 为 3 .1 0m , 4 8 ×1s 3并提 出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应根据 现在和将来有效供水量和生态环境年需水 量综 合考 虑 , 确定适 当的经 济社会 发展结构和规模 , 以维 系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关键词 : 生态环境需水 量 ;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 ; 人类需水量 中图分类号 :022 T 23 F6 . ;V 1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05 1120 )5 44 3 10 —84 (0 60 —05 —0
h n ul cl c n r tean a eo g a adev n et a reL e et o ln i i m n l t qim n. o aw e r l r
K yw rseO n rn et a reu e etDyRvr ae f nagSU pr or ;u a  ̄ r a r e od : —ev m n w t qi m n; r e V l o j n ’ p u ehm nr e w t c i o l a er r i l y Mii e C s e d e
m eur a radte i usdt c —ev n et a reu e etndyfe v l f i i g S p r or .n —d re, n q e a r i dw t , nd cs eeo ni m n l t qi m n i r i r ae o Mn a ’ up uS T ei e n h s e h o r aw e r r v l y jn e c e n mm l vgti dhm n 1 n dp dco ) eu e a r ost eh o g a adev n et a reu e et w i m ut 8 ee tna u a (v ga r utn rqi dw t nt t t e l c n r ao n i n i o i r ec i e c o ln u i i m n l t q im n, h ha one t3 1 o aw e r r c d o 4.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抗冲性变化特征研究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抗冲性变化特征研究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抗冲性变化特征研究1.立题依据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而水土流失是世界上的头号环境问题,是中国生态安全的最大隐患(张振国等,2007),也是长江流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四大水问题之一(王一峰等,2007)。

土壤侵蚀持续发生的结果不仅使土壤质量不断下降,而且还会引起水体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土壤侵蚀产生机理及其过程的研究对于有效的调控土壤侵蚀具有重要意义。

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作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它既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成都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生命线, 其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整个长江流域和长江三峡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 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尤其是近几年来人口不断增长和不合理开发等影响, 使得流域内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导致区域或资源品质下降,环境退化所引发的自然灾害严重威胁当地城镇、工矿、电站及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安全,加剧了区域贫困和封闭程度,退化的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脱贫的矛盾十分尖锐。

可见,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的治理极为重要而迫切。

因此,开展这一区域土壤抗冲性特征及影响因素,对防治区域水土流失、协调区域土地利用及进一步完善土壤侵蚀预测预报模型均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土壤侵蚀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非点源污染之一,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李清河等,2000)。

20世纪40年代,W.D.Ellison(1947)对土壤侵蚀的定义为侵蚀营力对土壤物质的分散和搬运过程。

50年代末,朱显谟院士针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土壤抗冲性”的概念,即土壤抵抗径流对其机械破坏和推动下移的性能(朱显谟,1958)。

随后采用静水崩解法研究了抗冲性的大小(朱显谟,1960)。

此后,土壤抗冲性成为黄土区土壤侵蚀机理研究中的焦点领域之一,研究论著及成果日益增多,并被我国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界所认可和接受,但在其机理的认识和应用方面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王峰等,2010)。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人工林根系生物量及分布格局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人工林根系生物量及分布格局
维普资讯
第3 6卷 第 2期 20 0 8年 2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Vo . 6 No. 13 2 Fe b.20 8 0
J OURN AL OF NOR HEA T F E T Y NI RS T T S OR S R U VE I Y
t b t n p t r s o o t y t m o i e e td a tr e e as ay e .Re u t s o h t h e c n s o e s m f o t r u i at n fr se fdf r n ime e w r o a l z d i o e s i s l n s l h w t a e p re t ft u o s t h r
rah so nin v r e c e fMij gRie .Ro te gh o te ghd n i ,ro eg t e st ,r t ou e st dtervria i— a o n t ,ro n e st o t ih n i o lmed n i a h i et l ds l lt y w d y v yn c
An e p rme twa o d td t tdyt e ro y t m im a sa d isd srb to n te dr v rv le so h p e x e i n s c n uce o su h o ts se bo s n t it u in i h y r e al y ft e u p r i i
j n vrY eY n j ,Y ix o K yLbrt yo o n t osra o dD srf ai o bt go i gR e/ u ogi u Xni ( e a o o fSi ad Wa rC nevt na eet ct nC m an f a i e a ar l e i n i o i i Mns yo E ua o ,B in oet nvr t,B in 00 3 .R hn ) uC a g n ,LuXn i g u iir f d ct n e i Frs U i sy e ig10 8 ,P .C ia ;M h , g i ig a ,S t i jg y r ei j n l o ln Y『n . hn ho e(i unA ae yo Frsy/ Junl ot a  ̄rsyU i rt 一 O83 ( ) 一 6~ 8 ii Z eg aw iS ha cdm f oet )/ ora o N r es ng S c r f h t e r n e i. 2O , 2 . 1 1 t vs y 6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三调考试地理答案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三调考试地理答案

地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南极长城站经度为58°57'52''W,上海的经度大约为121°E,南极科考队员发起“云直播”时,上海某青少年活动中心应为白天上班时间,长城站当地时间为10:00时,上海大约为22:00;长城站当地时间为14:00时,上海大约为2:00;长城站当地时间为18:00时,上海大约为6:00;长城站当地时间为22:00时,上海大约为10:00。

2.C【解析】“云科考”期间,时间为1月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半球冬半年,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极昼区除外),即长城站日出东南,正午太阳方位在正北,日落西南,1月份南半球各地昼渐短,故日落方向逐渐偏西,即日落变动方向为顺时针。

3.C【解析】据材料可知,降雨量的变化影响地表径流强度,决定着径流搬运物颗粒的粗细和多少,进而影响沉积物粒径,结合表中信息,与阶段Ⅱ相比,阶段I沉积物平均粒径小,说明地表径流的强度较小,搬运能力较弱,粒径分布范围比阶段Ⅱ小,说明地表径流的变动幅度较小。

4.B【解析】大气降水较多且波动明显,使地表径流强度增大,搬运能力强,沉积物粒径分布范围大,结合表中信息Ⅱ、Ⅵ阶段平均粒径较大,粒径分布范围分别为10.99~187.94和0.27~168.89,范围大,说明大气降水较多且波动明显,地表径流强度大且波动大;而I、Ⅲ、Ⅳ、V、Ⅶ阶段的粒径分布范围都相对Ⅱ、Ⅵ阶段较小,说明降水波动相对不明显。

5.B【解析】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各阶段沉积物平均粒径单位都是微米,粒径较细,但各阶段的粒径分布范围差异较大,说明沉积环境不稳定。

6.B【解析】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快,因此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减缓冰川消融;客观上可以保存淡水资源,但这不是主要目的;500平方米的试验场对大气温度无明显影响;该冰川海拔约5000米,受人类活动影响不大,因此不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

7.B【解析】岷江上游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西岸多山地,地势西高东低,河流随地势注入岷江,而东岸地势低,地表径流难以汇入岷江,因此岷江上游的支流多分布在西岸;该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补给水源充足,一般不会形成季节性河流;该河主要受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水位最高;由图可知黑水河段海拔高,因此冬季气温在0℃以下,有结冰期。

大渡河上游天然岷江柏木林生长分布研究

大渡河上游天然岷江柏木林生长分布研究

大渡河上游天然岷江柏木林生长分布研究王博;刘凯;朱子政;林勇;王守强【摘要】为了解大渡河上游成片分布的天然起源岷江柏木生长分布情况,选择以马尔康市、金川县内典型分布区岷江柏木林为对象,以高清遥感影像为底图,采用现地调查和ARCGIS矢量化技术,调查了基质类型、坡度、坡向、海拔、可及度等生境因子及各因子上岷江柏木胸径、树高情况.结果发现:1)基质类型以裸岩和高石质砾石为主,两者面积达总面积的85.64%.小、中、大径组依次主要分布在高石质砾石、裸岩、土壤基质上.2)岷江柏木在不同坡向上均能生长,北、西北、西3个坡向面积占总面积68.04%,是岷江柏木的集中分布区,分布面积大、高度高,且以小径组为主.3)岷江柏木生长的坡度大多比较陡峭,36°坡度以上的面积占总面积的60.33%.不同径组、不同树高集中分布在陡坡、急坡、险坡上.4)岷江柏木集中生长在2301 m~2500m的海拔范围内,分布面积占总面积81.01%.随着海拔升高,树木分布范围呈现出逐渐缩小的特点.5)受河流隔断、坡度陡峭等因素影响,天然岷江柏木林可及度较差,高达83.27%的面积为不可及.【期刊名称】《四川林业科技》【年(卷),期】2018(039)004【总页数】6页(P106-111)【关键词】大渡河;岷江柏木;生长;分布【作者】王博;刘凯;朱子政;林勇;王守强【作者单位】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四川成都624000;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四川成都624000;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四川成都624000;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四川成都624000;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四川成都6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1岷江柏木(Cupressus chengiana S.Y.Hu)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北部(岷江上游茂县、汶川县、理县、大金县、小金县)及甘肃南部(舟曲、石门、武都)等地,生于海拔 1 200 m~2 900 m干燥阳坡[1],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汶川地震灾害植被恢复重建主要模式和技术措施

汶川地震灾害植被恢复重建主要模式和技术措施

汶川地震灾害植被恢复重建主要模式和技术措施发布时间:2008-07-14 15:46:22一、封育模式及技术要点在地震灾区,封育模式适宜在岷江干旱河谷和盆周山地的大滑坡面上实施,主要针对坡度大于45 度的地段。

由于这些地段坡度较大,土壤较少、作业较为困难,人工植苗造林恢复成本较高,适宜于封山育林,让其自然恢复。

(一)岷江干旱河谷区植被恢复封育模式该区域一般在岷江河谷海拔2200 米以下地区,由于地震灾害造成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植被稀少,加之该区域降雨量较少,宜采用封山育林措施恢复植被。

主要措施为:严格划定封山禁牧、禁止樵采的区域范围,由县级人民政府发布封山育林公告,确立封育范围、期限和封禁措施,禁止人畜入内对其造成破坏。

对立地条件适宜的地段可采用当地的灌木白刺花、蔷薇、三棵针等种子进行点播和撒播。

播种前应进行催芽处理,播种时间一般在 5 月中旬。

在毛沟或较大沟道的中下部,可按照顶底相照的原则垂直布设修筑水土保持谷坊,谷坊高度一般在 5 米以下。

(二)盆周山地封育治理模式盆周山区由于地震造成了许多大滑坡面和坡度大于45 度的松散堆积体,这些地段不宜人工作业。

同时该区域降雨量较大,植物种类繁多,通过封山育林可尽快使这些地段的植被得到恢复。

主要措施为:划定封山育林区,禁止人畜入内,加强巡护和宣传。

在滑坡体上可用马尾松、马桑、悬钩子、麻栎等树种的种子进行点播或撒播。

播种时间一般在种子采收后或第二年春季进行。

在稳定性较差的滑坡体下部应建设拦挡库坝以稳定滑坡体,在滑坡体的上方可修建排水沟,减少上部流水对滑坡体的冲刷,稳定滑坡体。

(三)高山峡谷区封育治理模式高山峡谷区封育治理模式适宜在海拔2200 米以上暗针林叶地段实施。

主要为地震造成的大滑坡面和坡度大于45 度的滑坡体。

该区域由于山高坡陡,人烟稀少,宜进行封山育林恢复植被。

主要措施:划定封山育林区,禁止人畜进入,加强巡护和宣传。

在滑坡体上可用桦木和云杉种子进行混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 广
( 四川省巴州 区林业局 , 四Leabharlann 巴中 6 60 ) 3 0 1

要: 在岷 江上游干旱河谷 区通过设置不同海拔梯 度 , 土壤 水 分、 对 岷江柏 生理生化及 生长指标进行 了分析 , 旨
在探 索干旱河谷 区主要造 林树种对逆境的响应 , 为这一地 区岷江柏人 工林的营造提供 理论 和技术 支撑 。研 究结果 表 明: 随海拔 的升 高, 岷江柏的光合速率 、 水分利 用率 、O S D活性 、 丙二醛( A) 量、 MD 含 可溶性糖含 量、 脯氨 酸含量 、 苗高和地径年生长量的蒸腾速 率、 可溶性蛋 白含 量表现为先升 高再 下降的趋 势; P D活性和叶绿素含量 则是 随 而 O 着海拔 的升 高呈不断下降的变化趋 势。从其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 来看 , 岷江柏在 海拔220 m~ 0 0 230m之 间生长

t e r s n e o h i fo e tto r e s e ist d e st n a d v le sa d p o i e te r n e h h e po s ft e man afr sain te p ce o a v r i i r aly n r vd h oy a d t c — y i nia u d n e frt e c lia in o prs u h n i n ln ai n n t i r a Th e e e e ul r c lg i a c h u tv t fCu es sc e g a a p a t t si h sa e . e r s a h r s t wee o o o s a ol ws: t h n r a e o lv t n,he p oo y t ei ae, tru e e ii n y,h t i fS sf l o wi t e i c e s fee ai t h t s n h t r t wae s f ce c t e a i t o OD, h o c vy t e c ntn fMDA, ou l u a n r ln n h rwt n r me to p es sc e gi a d ce s d h o e to s l b e s g ra d p oi e a d t e g o h i c e n fCu rsu h n an e r a e i sl a d t e n r a e W ie t e ta s r to ae a d s l b e p oen i c e s d f sl n h n d — frt n h n i ce s d. h l h r n piain r t n o u l r ti n r a e rty a d t e e y i c e s d. d te a tvt fPOD n h oo h l Sc ne td c e s d wih t e i c e s fee a in. e r a e An h c iiy o a d c lr p y l o tn e r a e t h n r a e o l v t ’ o Th
最好 。 因此 , 该 区 营造 人 工 岷 江 柏 林 的 时 候 , 该优 先 选择 这 一 地 段 。 在 应 关键词 : 于旱 河谷 ; 拔 ; 江柏 海 岷 中 图分 类 号 :7 84 ¥ 1.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3— 5 8 2 1 )6— 08—0 10 50 (0 1 0 0 8 5
第3 2卷 第 6期
2 1 年 01 1 2月
四 川 林 业 科 技
Ju n lo ih a oet ce c n c nlg o ra fSc u n F rsr S in ea dTeh oo y y
Vo . 2. 13
No. 6
De e., 2 1 01
岷江 上 游 干旱 河 谷 区岷江 柏对 不 同海 拔 的 响应
Up e a h so eMij n v r p rRe c e f h ni gR e t a i
S ag HIGu n
( ahuDs i oet ueui i unPoi eB zog 6 60 ,iha ,hn ) B zo ir t rs yB ra Sc a rv c , ahn 30 1 S un C ia tc F r n h n c
Efe t fDi e e tAliu e n Gr wt n ii n o f c s o f r n t d s o o h Co d to f t
Cu r s u he g a a i h i v r Va l y n t e p e s s c n i n n t e Ard Ri e le s i h
A s atC pe u hn in a en clvt t ieeta i d si r a eso e M ni g b t c: u r ss ega a h db e ut a d a df rn lt e nai vl y f h i a r s c i e tu d l t jn
Rie o e r.Th o lmosu e, ln y ilg bic e sr a r wt r n lz d t x lr v rfr2 y a s e si it r p a tph soo y, o h mity nd g o h we e a ay e o e po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