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不同植被下土壤团聚体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不同施肥处理对岷江上游坡耕地萝卜产品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不同施肥处理对岷江上游坡耕地萝卜产品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摘 要: 采用 ( ) 3 实验设计 , 印三因素 三水平[ 施有机 肥(2 5 1 、 . m ) 氯化钾( 0 20、5 s m ) 尿素 (8 . 、 2 . 、5 7 5t ; /h 30、5 10 k/h , 17 5
20 3 5k h ] 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萝 农艺性状指标的影响。结果表 明, 5 、 m ) , 2 单个 萝 根 重、 可食率、 总产 量、 萝 总糖 等指标
养分含量相关的有机无机复合体是形成土壤 肥力 的关键 因素。因此, 在地力培肥中适 当增施有机肥 , 促进褐 土这种新成土 的土壤 团聚体 的形成是获得保 肥保水 的土壤从而确保农作物增收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 萝 ; 肥 ; 施 土壤 颗 粒 ; 菜 基 地 ; 耕 地 ; 江 上 游 蔬 坡 岷 中 图 分 类 号 : 175 S4 . 文 献标 识码 : A
b a o a l o d v lp n fg e n e a e . i t d o u e n c mp rs n fr d s u l y a d s i p o e t n e i e n e t ie e fv r b e t e e o me to r e fd b s s Th ssu yf c s d o o a io so ih q a i n o l r p r u d rd f r tfri z r e a t y e l r gmG ,i r e r vd c e t cf u d t n frp l yd c so o ri z rma a e n n n i n n a o s r ai n,a s r d c e i  ̄ n o d rt p o i e s i n f o n ai o o i e iin f rf t i n g me t d e vr me tlc n e v t o i i o c e l e a o o l ot po u e o

土壤团聚体

土壤团聚体

团聚体和酶活性:
• 啥叫土壤酶:土壤酶是由微生物、动植 物活体分泌及动植物残骸分解释放于土 壤中的一类具有催化能力的生物活性物 质。土壤中一切生物化学过程都是在土 壤酶系统的作用下进行的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 最为活跃的生物活性物质
特定的酶催化特定化学过程
酶的活性需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 内才有效
团聚体和土壤有机质
有机质的来源:
微生物
动植物残体 根据有机质的土壤分类: 有机质含量大于20% 有机质含量小于20%
土壤有机质结构图:
华中农业大学的实验
侵蚀程度 坡度 植被覆盖率 采样数
轻度
中度 严重
5-25
15-35 >35
60%-75%
45%-60% 30%-45%
7
7 5
结论: 1.3实验内容: 种侵蚀程度的团聚体中添加胡敏酸后,有小粒 1.水稳性团聚体的制备(沙维诺夫干、湿筛法),有机质 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幅大于大粒径的趋势。 测定(重铬酸钾外加热法)、腐殖酸碳和胡敏酸碳测定 2.有机质和腐殖酸与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呈显著 (焦磷酸钠-重铬酸钾法)。 正相关,能促进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 2.土壤胡敏酸的添加实验。 3.不同的腐殖质组分对团聚体形成的作用不同。 腐殖酸中胡敏酸含量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 重要因素,而富里酸对土壤团聚体的贡献不大。
土壤团聚体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 • • • 土壤团聚体对抵抗土壤侵蚀的作用 土壤侵蚀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土壤团聚体与土壤侵蚀的正反馈机制 水土流失和造成土壤退化的主要标志是 土壤有机质的流失和团聚体的崩解,团 聚体的稳定性是土壤侵蚀的表征指标。
参考文献:
• 陈强,Yuriy S Kravchenko,陈渊等.少免耕土壤结构 与导水能力的季节变化及其水保效果.土壤学报.2014, 51(1):11-21. • 马瑞萍等.黄土高原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 和酶活性研究.土壤学报.2014,51(1):104-113. • 董雪,王春燕等.侵蚀红壤腐殖酸组分特点及其对水稳 性团聚体的影响。土壤学报.2014,51(1):114125. • 陈文超等.保护性耕作对潮土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含 量的影响.土壤.2014,46(1):35-40. • 窦森,李凯,关松.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土 壤学报.2011,,48(2):412-418

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_李玮

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_李玮

第34卷第21期2014年11月生态学报ACTA ECOLOGICA SINICAVol.34,No.21Nov.,201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01138,41271307);四川省科技厅项目(2010JY0083);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金资助项目(2012)收稿日期:2013-02-04;网络出版日期:2014-03-13*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zichengzheng@aliyun.comDOI :10.5846/stxb201302040233李玮,郑子成,李廷轩,刘敏英.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生态学报,2014,34(21):6326-6336.Li W ,Zheng Z C ,Li T X ,Liu M Y.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aggregates and its organic carbon in different tea plantation age.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4,34(21):6326-6336.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李玮,郑子成*,李廷轩,刘敏英(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成都611130)摘要: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和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团聚体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均有重要影响。

试验选取了雅安市名山区中峰乡生态茶园区12—15a 、20—22a 、30—33a 和>50a 的茶园,研究其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总量、储量和活性组分的分布特征,探究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以>2mm 粒级团聚体为主,约为70%—80%,且在0—20cm 土层植茶20—22a 土壤团聚体含量最高;(2)茶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团聚体粒级的减小而增加,最大值出现在<0.25mm 粒级团聚体,且在植茶>50a 时达最高值,0—20cm 土层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高于20—40cm ,土壤团聚体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随植茶年限的延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植茶30—33a 时含量最高,且小粒级团聚体水溶性有机碳含量较高而微生物量碳较低;(3)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约有70%来自>2mm 粒级团聚体,团聚体有机碳储量随植茶年限延长呈增加的趋势,不同植茶年限0—20cm 土层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均高于20—40cm 土层,且以<0.25mm 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最高。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特征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特征

da tr( imee MWD) e me c lme n w ih ( ,go t a i r a eg t GMD) f m pa td frs ln ee lre h n toe o h olf m r lne oet ad w r ag rta h s fte si r o o
e v r n n ,ma a e n r c i e n io me t n g me tp a tc s,a d l n s y e .S i s mp e r ol c e r m a d wi i e e tv g t t n i n a du etp s o l a l s we e c l t d fo l n t d f r n e e a i n e h f o t e l e s h l — u l e i n Th o t n f t e s i wa e t b e a g e a e wa me s r d y t e a t wetn n l w h o s i y g l r g o . l y e c ne to h ol t r s a l g r g t s a u e b h f s t g a d s o i
wetn t o f L s o n i . T e i a to n s n t n e o i i s i a g e a e s a i t s a a y e . T e t g meh d o e Bi s n a s i h mp c fl d u e a d wet g v l ct Ol ol g r g t t b l y wa n l z d a i y i h
Abs r c : t a t
S i g r g t s a i t ol a g e a e t b l y, a a e i d c t r f s i tu t r i s k y n i a o o o l r c u e, i a r d c o i t r c i n b t e s i s s p o u t f n e a t s e we n o l o

土壤团聚体分析方法总结

土壤团聚体分析方法总结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土壤团聚体分析方法总结徐姗1.将取好的土过8mm筛,并把石块及大于8mm的根系挑出,风干。

2.用土壤团聚体测定仪 (套筛:2000um, 250um, 53um) 进行团聚体分级。

3.先把土壤团聚体测定仪的水桶及各级筛子洗净,并用蒸馏水冲洗一遍。

再向土壤团聚体测定仪的水桶内装入约2/3桶蒸馏水,将筛子依次套好(2000um筛子在最上面,依次是250um, 53um), 用橡皮筋固定套好的筛子,挂好,并使筛子处于上下震动的最下端,再向水桶入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水面淹没约筛子高的2/3处。

4.称取50g风干土平铺于2000um筛子上,浸没10min。

之后,开启测定仪,使筛子以30次/min的频率震动10min。

5.之后,关闭测定仪,小心地将水桶及筛子一并拿出。

取出每级筛子,并等筛子内水滴干,放到试验台上。

6.将每一级筛子上的土先用药匙转至60*60cm(diameter * height)的铝盒内,然后用蒸馏水将残留在筛子上的土冲洗到200ml烧杯内,再将烧杯内的土和溶液转至对应的铝盒。

<53um的部分留在水桶内,静置2-3小时,之后,小心缓慢地将上清液倒出,底下<53um 的部分也转至铝盒。

7.将装有蒸馏水和每一级团聚体的铝盒放入65℃烘箱内烘干。

8.将烘干的每一级团聚体称重,记为M。

9.称重完,向每一级团聚体的铝盒内加入适量(没过土壤1-2cm即可)的5 g L-1的六偏磷酸钠(sodium hexametaphosphate),然后放在摇床上摇6min,以此破碎团聚体,再过同一级筛子,用蒸馏水冲洗直到留在筛子上的全部为砂粒,透过筛子流到下面的烧杯内为已破碎的团聚体。

将烧杯内已破碎的团聚体再放入65℃烘箱内烘干。

将筛子内的砂粒也转至铝盒并放入65℃烘箱内烘干。

(5 g L-1的六偏磷酸钠配制方法:称取5g六偏磷酸钠放入2L 烧杯内,加蒸馏水至1L,再放于280℃砂锅上加热,直到六偏磷酸钠全部溶于水为止。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表征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表征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表征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在自然界的广阔舞台上,土壤团聚体如同一位默默无闻的英雄,扮演着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植物生长的关键角色。

然而,这位英雄的稳定性却常常受到威胁,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来评估和保护。

本文将探讨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表征及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土壤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简而言之,它是指土壤团聚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原有形态和结构的能力。

这种能力对于土壤的通气性、保水性、抗侵蚀性等至关重要。

想象一下,如果土壤团聚体像一盘散沙,那么植物的根系将难以扎根,水分和养分也将轻易流失。

为了准确评估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科学家们发展了一系列的评价方法。

其中,最为直观的方法莫过于“筛分法”,即将土壤样本通过不同孔径的筛子进行分离,然后根据团聚体的分布情况来判断其稳定性。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有时却难以全面反映团聚体的真实状况。

相比之下,“湿筛法”则更为精细。

它模拟了降雨或灌溉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的行为,通过测量团聚体在水中分散的程度来评估其稳定性。

这种方法能够揭示团聚体在湿润环境下的真实表现,但操作过程相对繁琐。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也被引入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评价中来。

例如,“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能够无损地观察团聚体的内部结构,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则能够实时监测团聚体中水分的动态变化,从而更加精确地评估其稳定性。

当然,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我们都需要注意到一个事实: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并非一成不变。

它会受到气候、植被、土地利用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评价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避免片面的判断。

此外,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评价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只有将评价结果应用到实际的生产活动中,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比如,在农业生产中,我们可以根据团聚体稳定性的评价结果来调整耕作方式、施肥策略等,以达到提高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的目的。

喀斯特退耕地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

喀斯特退耕地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
水土保持研究,
J].
2024,
31(
2):
33
42.
DongTi
an
f
u,DengZh
i
hao,YangJ
i
ng,e
ta
l.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S
t
ab
i
l
i
t
fSo
i
lAgg
r
ega
t
e
sa
tDi
f
f
e
r
en
tVege
t
a
t
i
onRe
s
t
o
r
a
t
i
onS
t
age
si
n Ka
r
s
t
yo
31971438);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黔科合基础-ZK[
2021]一般 223)
第一作者:董天富(
1998—),男,贵州大方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水文。E-ma
i
l:
395102130@qq.
c
om
通信作者:杨静(
1987—),女,重庆合川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生态水文研究。E-ma
i
均以 >1 mm 为主,黄壤和石灰土占比分别为 82.
45% ,
84.
01% ;水 稳 性 团 聚 体 以 >2 mm 为 主,占 比 分 别 为 53.
53% ,
54.
61% 。黄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特征及稳定性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特征及稳定性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特征及稳定性石利军;胡振华【摘要】[Objective]To study the 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tability of soil aggregate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ways.[Method] Distribution and stability of soil aggregate in six kinds of particle size (≥5.00, 2.00-<5.00, 1.00-<2.00, 0.50-<1.00,0.25-<0.50, < 0.25 mm)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ways were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granular structure, soil aggregate size distribution under three treatment methods were analyzed.[Result] With the increase of oscillation frequency, percentage content of ≥1.00 mm particle size aggregate reduced gradually, percentage content of < 1.00 mm particle size aggregate increased gradually.In three treatment methods (SW, WS, FW), soil aggregate size distribution also had di fferent changes, the content of ≥5.00 mm particle size under the SW treatment was biggest, under the FW treatment, the content of ≥5.00 mm particle size was least.[Conclusion] Damaging of SW treatment mode on soil aggregate was least, under the same treatment way aggregate stability also increased accordingly with the increase of slope.%[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特征及稳定性.[方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在(≥5.00、2.00~<5.00、1.00~<2.00、0.50~<1.00、0.25~<0.50、<0.25 mm)6种粒径下的分布情况及稳定性;在对团粒结构了解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分析了3种处理方式[慢速湿润法(SW)、扰动湿润法(WS)、快速湿润法(FW)]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特征.[结果]随着振荡次数的增加,≥1.00 mm的粒径百分比逐渐减少,而<1.00 mm的粒径百分比逐渐增加.3种处理方式(SW、WS、FW)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不同,≥5.00 mm粒径百分比在SW 处理方式下最大,在FW处理下≥5.00 mm粒径百分比最小.[结论]SW处理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破坏性最小,同种处理方式下随着坡度的增加团聚体的稳定性也相应增加.【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45)012【总页数】4页(P92-95)【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粒径;稳定性【作者】石利军;胡振华【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太谷 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太谷 0308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2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