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发育规律

合集下载

岷江上游某泥石流形成条件及危险性评价

岷江上游某泥石流形成条件及危险性评价


要 :窄溪沟位于岷江上游右岸 ,为一老 泥石 流沟 ,历史上 1 9 5 9年 曾暴发较大规模的泥石流 。在查明 “ 5 . 1 2 ”
汶 川地 震后该沟泥石流 的形成条件 的基础上 , 分析了其泥石流历史活动特征 ,最后对该 沟泥石 流危 险性做 出了评价 ,
结 果表明该沟泥石流易发程度 较高 ,汶 川地震后物源丰富 ,泥石 流危险性为中度危险 ,对其实施应急防治工程显得
有利于降雨 的大量 汇聚 和径 流 ,冲蚀沟 内大量堆积 的松 散固 体物质 ,易导致泥石流 发生 。流域处于 中高 山地 区 ,多强降 雨 ,洪流在狭窄 陡深 的沟谷 中产生强大 的动能 ,泥石 流形成
的水动力充足。 综 上 所 述 ,窄 溪 沟 泥 石 流形 成 的 地 形 地 貌 条 件 、 固体 物
1 0 . 5 4 k m ,源 沟 域 最 高 点 位于 西 南侧 和 尚头 山峰 ,高程
3 , 7 9 4 m ,最 低 点 位 于 椒 园一 社 窄 溪 沟 汇 入 岷 江 ,高 程
1 5 7 4 m 。平均纵坡 降 2 1 O ‰。沟域地 形上游大沟 口小 ,平面 形态呈 口袋 状 ,周边 山高 坡陡 ,流水侵蚀强烈 ,泥石流形成 的地形条件充足 。
3 . 水 源 条件
5 . 1 2 地震影 响,沟域 内松 散固体物源增多 ,每年汛期泥石流
易发性增强 , 9人 的 生命 财
产构成威胁 , 并可能威胁到沟 口 G2 1 3国道道公路和桥梁 的交 通安全 ,对渭门乡灾后重建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窄 溪沟 位 于 岷 江 上 游右 岸 ,如 图 1 所示 , 流 域 形 态 近 似长 条 形 ,沟域 面 积 1 4 . 0 9 k m ,主 沟 长 1 0 . 5 4 k n 。沟 源 位于 西 i

汶川地震后岷江流域映秀至草坡段崩塌发育规律

汶川地震后岷江流域映秀至草坡段崩塌发育规律

汶川地震后岷江流域映秀至草坡段崩塌发育规律李蔷,王运生,蒋发森【摘要】摘要:该河段是汶川地震触发灾害最为严重的河段之一。

基于详细的实地调查和遥感解译成果,分析崩塌灾害的空间分布,崩塌发育斜坡物质组成、高程、坡高、坡度、坡形和失稳部位及崩塌形成机理,揭示震后崩塌灾害的发育规律。

崩塌的发生存在明显的背坡面效应和方向效应,岩质边坡崩塌最为发育,且多发育于花岗岩、闪长岩和辉长岩等硬岩斜坡中,崩塌破坏模式以滑移式和倾倒式为主。

【期刊名称】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年(卷),期】2014(025)001【总页数】6【关键词】岷江;震后崩塌;分布规律;背坡面效应;方向效应1 引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Ms8.0级大地震,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31°00′N,103°24′E),震源深度约14 km。

地震导致四川、陕西、甘肃等省50多个县( 市) 严重受灾,受灾面积达40多万km2,重灾区面积占13万多km2;地震共计造成近7万人遇难,37万多人受伤,1万7千多人失踪,其中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数约占地震总死亡和失踪人数的1/3;直接经济损失达8千多亿元人民币。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

主震过后, 余震接连不断,不仅对灾区各种设施造成了强烈地、反复地、持续不断地破坏, 同时还加剧斜坡岩土体的变形破坏, 持续诱发新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汶川地震最为突出的崩塌灾害问题包括地震力作用下的崩塌灾害以及地震导致的大量“震裂山体”震后长期存在的崩塌落石灾害问题[1]。

关于地震次生灾害的研究很多,汶川地震灾害也已展开深入研究。

国外已从地震引发崩塌的分布规律、形成机理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2-4];国内许多学者也对震后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5-13]。

黄润秋等[14〗利用GIS 技术研究11 308 处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发现: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上盘效应,多沿河流水系成线状分布;灾点多发育于20°~50°斜坡上部转折部位;软岩中易形成滑坡,而崩塌多发育于硬岩中。

5.12汶川地震对岷江上游河道的影响--以都江堰-汶川河段为例

5.12汶川地震对岷江上游河道的影响--以都江堰-汶川河段为例

5.12汶川地震对岷江上游河道的影响--以都江堰-汶川河段为例葛永刚;庄建琦【期刊名称】《地质科技情报》【年(卷),期】2009(28)2【摘要】5.12汶川地震造成灾区地质灾害广泛发育,土壤侵蚀剧烈,极大地破坏了灾区环境,改变了灾区自然环境演化的进程。

通过实地调查与观测,并结合遥感资料数据,分析了岷江上游都江堰-汶川河段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揭示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及工程建设对岷江上游河道的影响形式,分析了上游河道的变化趋势。

研究表明,震后崩塌、滑坡单侧挤占河道使岷江干流河宽普遍压缩5~10m,顶冲挤占使河道一般变窄20~30m,最窄处仅为原河道的1/3(30-40m)。

泥石流堆积物进入河道而淤积河道,甚至阻断岷江而形成堰塞湖,造成河床上升,河曲加剧,工程建设及灾害.点处置使河宽变窄。

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今后10-20a,尤其震后5a内,汶川-映秀河段,河道变窄,河曲加剧,河床升高,河床比降呈增大趋势,映秀-紫坪铺河段淤积明显,河床升高。

从长期变化来看,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加速了岷江上游高山峡谷区河道的自然演化进程,河床升高并展宽,河床比降降低,河谷逐渐向宽谷形态演化,河床趋于稳定。

【总页数】6页(P23-28)【关键词】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岷江上游;河道变化【作者】葛永刚;庄建琦【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3;TP753【相关文献】1.5.12汶川大地震对都江堰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恢复对策 [J], 刘洁;何彦锋2.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对岷江干流都江堰-汶川段水电工程的影响 [J], 苏凤环;崔鹏;葛永刚;刘应辉3.汶川大地震反思灾害移民权益保障与政府责任——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 [J], 施国庆;郑瑞强;周建4.汶川地震灾区:岷江上游的人文背景与民族特点——兼论岷江上游区域灾后重建过程中对羌文化的保护 [J], 石硕5.5.12汶川地震崩塌滑坡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评价--以都江堰至汶川公路沿线为例 [J], 庄建琦;崔鹏;葛永刚;朱颖彦;刘应辉;裴来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发育强度与规律分析

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发育强度与规律分析
ANALYSIS OF INTENSITY AND REGULARITY OF GEOHAZARDS IN UPPERREACHESOFMINJIANG RIVER
WEIChangli①② ZHANGYing② FENGWenkai① LIAOWei②
(①ChengduUniversityofTechnology,Chengdu 610059) (②SichuanInstituteofGeologicalSurvey,Chengdu 610081)
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发育强度与规律分析
魏昌利①② 张 瑛② 冯文凯① 廖 维②
(①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 610059) (②四川省地质调查院 成都 610081)
摘 要 岷江上游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脆弱,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数量多、规模大、危害严重,汶川地震 又引发了大量崩滑地质灾害。本文根据汶川地震前和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调查、排查等成果,采用 GIS分析和编程计算相结合 的方法,选取适宜的控制点间距、搜索半径编制了岷江上游汶川地震前、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点密度、面积密度和体积密度图, 提出利用点密度、面积密度和体积密度来综合评价地质灾害的发育强度,从弱到强划分为 8个等级。分析认为,岷江上游地区 地质灾害发育强度高,汶川地震前地质灾害累积发育强度达最高 8级极端活动,汶川地震诱发崩滑地质灾害发育强度最高为 7级极强活动,且 2~6级区面积较大。岷江上游地区历史强震、暴雨等极端事件多发是地质灾害累积发育强度高的主要原因, 而汶川地震单次事件引发的地质灾害发育强度总体较高,并主要沿龙门山断裂带、南部河谷区分布。 关键词 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密度;发育强度;分布规律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544/j.cnki.jeg.2018-136

岷江上游干流岸坡主要表生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成因浅析

岷江上游干流岸坡主要表生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成因浅析
3.加强工程规划:在岷江上游干流岸坡的工程规划中,应考虑地质因素,合理设计岸坡角度和岸坡支护等,以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4.加强监测:应定期对岷江上游干流岸坡进行地质监测,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预兆,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防止岷江上游干流岸坡地质灾害的发生,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岸坡塌陷是岷江上游干流岸坡地质灾害中次常见的类型。岷江上游干流岸坡的岸坡塌陷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过高或河道开挖过深而导致的。
3.岸坡裂缝是岷江上游干流岸坡地质灾害中较少见的类型。岷江上游干流岸坡的岸坡裂缝主要是由于地层变形、地震或人为因素导致的。
岷江上游干流岸坡的地质灾害主要是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包括地层结构不稳定、土体松软、岸坡角度过大、地下水位过高、河道开挖过深、地层变形、地震等。此外,人为因素也可能导致岷江上游干流岸坡地质灾害的发生,如滥开林地、过度采砂等。为了防止岷江上游干流岸坡地质灾害的发生,应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如加固岸坡、控制地下水位、加强工程规划等。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防止岷江上游干流岸坡地质灾害的发生,还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加固岸坡:通过增加岸坡抗滑承载力和降低岸坡滑动阻力,来防止岸坡滑坡的发生。常用的加固措施包括岸坡固结剂注浆、岸坡固结剂涂抹、岸坡挂网、岸坡支护等。
2.控制地下水位:通过降低地下水位来降低岸坡塌陷的风险。可以采用地下水泵、地下水收集器、地下水排放等方式控制地下水位。
岷江上游干流岸坡主要表生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成因浅析
岷江上游干流岸坡主要表生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成因浅析
岷江上游干流岸坡是指岷江上游干流河道的岸坡地貌。岷江上游干流岸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地质因素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岷江上游干流岸坡的地质灾害分布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汶川地震后岷江上游山洪发育特征与成因分析

汶川地震后岷江上游山洪发育特征与成因分析
( 1 .成都理工大学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 1 0 0 5 9 ;2 .四川大学 水利水 电学 院, 四川 成都 6 1 0 0 6 5 ) 摘 要 :采用 了岷江上游 1 5个水文站 的多年 径流 资料及 降雨 资料 ,探析 了岷 江上游 降水量 一径 流量 的相关关 系 ,分析 了该流域洪水 的变化趋势 ,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该流域 2 0 1 0年 “ 8 . 1 3 ” 、“ 8 . 1 8 ” 洪水 的发育 情况与汶川 地震对洪水发育 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 明,汶川地震后 ,岷江上游震 后 山洪 特征表 现为 :①岷 江上游属 于汶川地 震带 ,为该 区山洪发育提供 了基本条件 ;②震后植被覆 盖率降低 是洪水加 剧 的重要 条件 ;③震 后强 降水 是特大 山洪发育 的诱发 因素 ;④地震滑坡淤堵河道后溃决 ,加剧 了洪水 的突发性 、破坏性 ;⑤ 震后该 流域洪水 发生 的 临界雨量 明显 降低 ,洪水量和频率将加大 。 关 键 词 :汶 川 地 震 ;岷 江 上 游 ;暴 雨 ;震 后 山 洪 ;发 育 中 图分 类 号 :T V 1 2 2 ;P 3 1 5 . 9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编 号 :1 0 0 0— 8 1 1 X( 2 0 1 3 ) 0 2— 0 0 1 4— 0 6

种 严重 的 自然灾 害 ,一 次强 烈地 震 的发 生 , 往 往 引起 山崩 堵江 ,江水 溃决 ,形成 山洪 灾 害 ,显 示 了 地震 及 震 后 山 洪 的 灾 链 :地 震 一崩 塌 、滑 坡 、泥 石流 一 堰 塞 湖 一溃 决 洪 水 ( 震 后 山洪 ) 。引 发 震 后 山洪 的原 因 主 要 有 两 种 ,一 种 是 在 地 震 作 用 下 , 形成 各种 堰 塞 湖 ,堰 塞 湖 溃 坝 后 导 致 的洪 水 ;另 种 是地 震 作 用 导 致 地 表 松 动 和 植 被 覆 盖 率 的 减 少 ,在一 定 降 水 的 作 用 下 形 成 的 地 表 径 流 侵 蚀 ,

汶川地震后岷江上游山洪发育特征与成因分析

汶川地震后岷江上游山洪发育特征与成因分析

汶川地震后岷江上游山洪发育特征与成因分析丁海容;李勇;赵国华;马超【期刊名称】《灾害学》【年(卷),期】2013(28)2【摘要】采用了岷江上游15个水文站的多年径流资料及降雨资料,探析了岷江上游降水量-径流量的相关关系,分析了该流域洪水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流域2010年“8.13”、“8.18”洪水的发育情况与汶川地震对洪水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后,岷江上游震后山洪特征表现为:①岷江上游属于汶川地震带,为该区山洪发育提供了基本条件;②震后植被覆盖率降低是洪水加剧的重要条件;③震后强降水是特大山洪发育的诱发因素;④地震滑坡淤堵河道后溃决,加剧了洪水的突发性、破坏性;⑤震后该流域洪水发生的临界雨量明显降低,洪水量和频率将加大.%"5. 12" Wenchuan earthquake hit the upper reaches zone of Minjiang river, consecutive "8. 13", "8. 18" heavy rainstorm attacked these areas in 2010, which triggered severe post-earthquake flash flood disaster in the earthquake zone. Based on runoff and rainfall data of 15 hydrological stations in the upper reaches zone of the Minjiang river, the rainfall-runoff correlation is analyzed, the flash flood change trend is explored, the formation of "8. 13" , "8. 18" flash flood in 2010 and effect of earthquake on the flash flood is researched.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post-earthquake flash flood in upper reaches of Minjiang river is characterized as following: (1 ) The zone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jiang River belongs to the Wenchuan seismic belt,which provides the essential conditions for the flash flood formation; ( 2) The reduction of vegetation coverage ratio after the earthquake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to aggravate the flash flood; ( 3 ) Heavy rain is one important factors inducing flash flood; (4) Landslides induced by earthquake block river course and then the dam crevasse, which exacerbated the flash flood emergency and destructivity; ( 5 ) The critical rainfall of flash flood occurrenc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flash flood volume and frequency increase after the earthquake.【总页数】6页(P14-19)【作者】丁海容;李勇;赵国华;马超【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22;P315.9【相关文献】1.岷江上游汶川地震重灾区山洪灾害危险分区研究 [J], 王钧;宇岩;欧国强;潘华利;乔成2.天水市“7.25”群发性山洪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 [J], 于国强;张茂省;胡炜3.北川湔江河段“7·10"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特征与成因分析 [J], 刘剑;葛永刚;张建强;陈容4.岷江上游叠溪混杂堆积体的沉积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J], MA JunXue;CHEN Jian;CUI ZhiJiu5.岷江上游叠溪古堰塞湖内团结阶地特征及成因分析 [J], 罗斌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岷江堰塞湖论文变形成因论文

岷江堰塞湖论文变形成因论文

岷江堰塞湖论文变形成因论文岷江上游堰塞湖沉积中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成因讨论摘要:对在岷江上游及其支流河谷中的晚第四纪古堰塞湖地层中发现的大量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类型、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分为两类:一类是小型的层内变形构造,如液化卷曲变形、泄水构造、负荷构造、阶梯状微断裂等,其形成与软沉积物的塑性变形、液化和流动作用相关;另一类是崩(滑)塌体对软沉积物的扰动形成的大型褶曲构造。

通过与其它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对比以及对区域构造环境的分析,得出地震、崩塌和滑坡等灾害性地质事件是造成河谷区古堰塞湖地层中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发育的最可能的驱动机制。

关键词:软沉积物变形;震积岩;古地震;堰塞湖;岷江0 引言软沉积物变形(Softsediment deformation)又称准同生变形,是指沉积物沉积之后、固结之前由于差异压实、液化、滑动、滑塌等形成的变形构造。

这些变形往往伴随着地壳颤动的触发因素,因此常作为震积岩的识别标志和依据(Sims,1975;Marcos et al,1996;Rossetti,1999;Ken-Tor et al,2001;Greb,Dever,2002;Schnellmann et al,2005;Montenat et al,2007)。

Seilacher(1969)将地震作用改造未固结的水下沉积物形成的再沉积层定义为震积岩(Seismites)。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广泛,广义的震积岩(或地震岩)包括了地震过程中原地形成的震积岩(原地相震积岩或狭义震积岩)和地震引发滑塌、泥石流、涌浪、浊流及碎屑流而形成的近原地相和异地相震积岩(梁定益等,1994)。

迄今,已有多种类型的与地震相关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被识别出来,如:液化卷曲变形构造(Seilacher,1969)、液化脉(朱海之,1982;乔秀夫等,2006;李海兵,2006)、泄水构造(Lowe,1975;Owen,1987)、滑混层(Rodriguez et al,2000;张传恒等,2006)、球枕构造(乔秀夫,李海兵,2008)、层内阶梯状微断层(Seilacher,1969;宋天锐,2006)、负荷构造(Owen,1987,2003)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初探常晓军1,丁俊1,魏伦武1,王德伟1,毛郁2,鄢毅2(1.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 610082;2.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成都 610081 )摘要:岷江上游地区现有地质灾害284处,主要发育于低山、中山、高山区,其发育面密度分别为7.3个/100km2、2.3个/100km2和0.64个/100km2,分别占全区地质灾害总数的6.7%、70.7%和20.8%。

通过对284个地质灾害点的统计分析研究,找出了岷江上游流域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及其发育分布规律,为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减灾防灾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地质灾害;主控因素;分布规律;岷江上游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岷江上游(都江堰以上)地处成都平原上游四川盆地的西缘山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涉及阿坝州松藩、黑水、茂县、理县、汶川五县和都江堰市部分地区,面积23262km2。

区内自然条件错综复杂,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岩体破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危害巨大[1-2]。

据初步统计岷江上游流域地质灾害284处,其中滑坡114处,崩塌36处,泥石流121处,不稳定斜坡13处(表1,图1、2),造成696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809951.6万元;目前受地质灾害威胁44694人,威胁财产19824.2万元,是地质灾害高发区。

图1 岷江流域地质灾害统计直方图图2 岷江上游各类地质灾害对比图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对沿江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危害。

该流域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达800×104kw,可开发量395×104kw。

目前流域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梯级水电工程开发,其中干流9级水电开发,总装机超过200×104kw;支流杂古脑河10级梯级水电开发,总装机将近100×104kw。

现在如果发生“叠溪地震滑坡”那样大规模的堵江事件,将直接危及滑坡区和“堰塞湖”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一旦溃坝下游沿江梯级水利水电工程可能荡然无存,其后果不堪设想。

本文对岷江上游地质灾害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找出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与发育分布规律,科学合理地评价预测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与可能造成的危害,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及建议,为岷江上游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减灾防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地质灾害与地貌的关系1.1 地貌类型岷江上游地区属高山峡谷区,区内高山耸峙,河流深切,沟谷深邃,地表起伏巨大,相对高差达1000m以上。

区内最高海拔6253m(四姑娘山),最低海拔870m,最大相对高差5383m。

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地表切割由北向南加剧。

地貌大体以镇关江为界,以北为山原地貌,以南为高山峡谷地貌。

岷江上游幅员面积23262km2,其中丘状高原2512 km2、低山259 km2、中高山17938 km2、极高山2550 km2,分别占全区面积的10.80%、1.11%、77.12%和10.96%(表2)。

1.2地质灾害与地貌关系地质灾害主要发育在高、中、低山地貌中,共发育地质灾害279处,占全区地质灾害总数的98.2%;在丘状高原区仅发育5处地质灾害,占全区地质灾害总数的1.8%(表3,图3)。

在高山地貌区发育地质灾害59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20.8%,其发育面密度0.64个/100km2,其中滑坡崩塌14处,泥石流41处,不稳定斜坡4处,分别占高山地貌区地质灾害总数的23.7%、69.5%和6.8%(图4a)。

单位:处图3 地貌与地质灾害关系直方图(a)高山(b)中山(c)低山 (d)丘状高原图4 地质灾害与不同地貌关系直方图在中山地貌区发育有地质灾害201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70.7%,其发育面密度2.3个/100km 2,其中滑坡崩塌119处,泥石流75处,不稳定斜坡7处(图4b),分别占中山地貌区地质灾害总数的59.2%、37.3%、3.5%。

低山地貌区发育有地质灾害19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6.7%,其发育面密度7.3个/100km 2,其中滑坡崩塌17处,泥石流1处,不稳定斜坡1处(图4c),分别占低山地貌区地质灾害总数的89.4%、5.3%和5.3%。

岷江上游地质灾害集中分布于低山、中山、高山地貌区,其地质灾害发育面密度分别为 7.3个/100km2、2.3个/100 km2和0.64个/100km2。

三区地质灾害占全区地质灾害的98.2%。

泥石流主要发育于高、中山区,共发育泥石流116处,占全区泥石流总数的95.9%。

极高山、平原区面积2553km2,未见地质灾害。

2 地质灾害与岩性的关系2.1 岩土体类型岷江上游地层除前震旦、侏罗、白垩等系缺失外,自前震旦系到第四系地层均有出露;总体上具有自南向北渐新展布的规律。

不同地层岩性,其物理力学指标不同,岩土抗破坏强度也不相同。

根据地层岩性工程地质特性和结构,可将岷江上游流域地层岩性划分为松散土体、坚硬变质岩、软硬相间变质岩、软变质岩、碳酸盐岩、碎屑岩和岩浆岩7类。

2.2地质灾害与岩土体类型关系地质灾害主要发育在松散土体中,共计221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77.8%;软硬相间变质岩中发育地质灾害39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13.7% ;坚硬变质岩、软变质岩、碎屑岩中共发育地质灾害19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6.7%;碳酸岩盐和岩浆岩中分别发育地质灾害4处和1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1.8%(表4)。

表4 地质灾害与岩土体类型关系统计表单位:处滑坡多发育在松散土体和软硬相间变质岩中,共计104处,占滑坡总数的91.2%;在茂县叠溪海子附近坚硬变质砂岩中发育滑坡4处,由强震诱发(图5a)。

全区崩塌36处,主要发育在软硬相间变质岩中,占崩塌总数的58.3%;碎屑岩中发育崩塌5处,占崩塌总数的13.9%;其余岩性中发育少量崩塌(图5b)。

泥石流发育于松散土体中,共计121处,占全区泥石流总数的100 %(图5c)。

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千枚岩、板岩出露地区,占泥石流总数的98.4%,这是因为千枚岩、板岩软弱,抗风化能力差,再加上该地区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强烈,导致岩石破碎,垮塌崩落物多,为泥石流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松散土体物源。

不稳定斜坡多分布在松散土体中,发育9处,占不稳定斜坡总数的69.2%;软硬相间变质岩中发育不稳定斜坡3处,占不稳定斜坡总数的23.1%(图5d)。

(a)滑坡(b) 崩塌(c) 泥石流(d) 不稳定斜坡图5 不同灾种与岩土类型关系直方图3 地质灾害与斜坡结构类型的关系3.1斜坡结构类型斜坡自身的结构、物质组成对岩土体稳定性起到决定性的控制作用。

岩体结构、岩性这些内因对斜坡稳定性影响最大[3-5]。

根据斜坡的岩性组合、岩体结构特征,将岷江流域斜坡结构类型划分为松散结构斜坡、块状结构斜坡和层状结构斜坡3大类。

3.2地质灾害与斜坡结构类型的关系松散结构、层状结构和块状结构斜坡中分别发育地质灾害221处、60处、3处,分别占地质灾害总数的77.8%、21.1%、1.1%(表5,图6)。

滑坡发育于松散土体结构斜坡和层状结构斜坡中,分别为89处和25处,占滑坡总数的78.1%和22.2%(图7a)。

崩塌主要分布于层状结构斜坡中,发育31处,占崩塌总数的86.1%;块状结构斜坡和松散土体结构斜坡中发育崩塌5处,占崩塌总数的13.9%(图7b)。

泥石流发育在松散土体堆积的沟谷中,共计121处,占泥石流总数的100.0%(图7c)。

不稳定斜坡发育于松散土体结构斜坡和层状结构斜坡中(图7d),分别占不稳定斜坡总数的69.2%和30.8%。

表5 地质灾害与斜坡类型关系统计表 单位:处图6 地质灾害与斜坡结构类型关系直方图(a) 滑坡 (b) 崩塌(c)泥石流 (d)不稳定斜坡图7 不同灾种与斜坡结构类型关系直方图4降雨对地质灾害的诱发作用岷江上游不同区域降雨量差异较大,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在750mm左右,主要集中在5~10月,占全年总降雨量的80~85%。

地质灾害多发生在此期间,与降雨量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图8)。

图8 理县地质灾害频数与降雨量关系图(据成都水文队,2006)暴雨或融雪水渗入地下,使岩土软化,降低岩土的抗剪和粘结强度,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产生动水压力、孔隙水压力和对透水岩石产生浮托力等是产生滑坡的重要诱发因素[1]。

岷江上游地区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之特点,尤其在持续降雨时表现更为明显。

据统计,在雨季时期产生的泥石流、滑坡、崩塌现象占其总数的90%以上。

5.结语岷江上游流域山高、坡陡、切割深,为地质灾害的产生提供了势能和临空条件,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在低、中、高山地貌区,其地质灾害发育密度分别为7.3个/100km2、2.3个/100km2和0.64个/100km2。

丘状高原主要分布于岷江源区,谷宽坡缓,地形起伏较小,地质灾害发育相对较少;极高山、平原地貌区地质灾害不发育。

地层岩性和斜坡结构对地质灾害起明显的控制作用。

泥石流发生在松散土体中,广泛分布于板岩、千枚岩出露地区。

滑坡多发育在松散土体和变质岩层状结构斜坡中,分别占滑坡总数的78.1%和19.3%。

崩塌在各类岩土斜坡结构中均有分布,其中主要发育在软硬相间变质岩层状结构斜坡中,占崩塌总数的86.1%。

地震是该区地质灾害产生的重要诱发因素,如1933年8月25日叠溪Ms7.5级地震诱发滑坡,堵塞岷江数十处,造成6865人死亡,1925人受伤的严重危害。

降水对滑坡、崩塌、泥石流起到明显的诱发作用。

岷江上游降雨集中在5~10月份,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在此期间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占该地区年度地质灾害总数的90%以上。

通过上述分析研究,找出了岷江上游流域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及其发育分布规律,科学预测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可能造成的危害,为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减灾防灾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1]丁俊,倪师军,魏伦武,张成江,等.西南地区城市地质环境风险性分区评价方法[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 殷跃平.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初步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2):1-8.[3] 黄润秋,王士天,张倬元,等.中国西南地壳浅表层动力学过程及其工程环境效益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4] 蔡彬,陈波,魏伦武,三峡库区崩塌滑坡发育规律初探[J],水土保持通报,1988,8(2):18-24.[5] 魏伦武,陈波,蔡彬,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斜坡稳定性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No.2,1990.34-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