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论语选读》)第一单元课件:第4课《知其不可而为之》(共41张PPT)

合集下载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四章《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20张PPT)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四章《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20张PPT)
• 刘氏正义说,诚使哀公奋发有为,许可孔子请讨, 则孔子奉辞伐罪,必能得之三子,大服齐人,一 举而齐鲁两国之权奸皆有所顾忌,这也是乱世之 一治,可惜哀公终不能用孔子。
《史记》记载
•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 社稷者,不可胜数。
礼崩乐坏的乱世
文本探究:为什么不可为?
• 文中的隐士有哪些? • 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荷篑者 • 他们的态度怎么样?
• B、而为之:沐浴而朝告哀公告三子。
背景补充:
• 《左传·哀公十四年》,孔子请哀公讨伐陈恒时, 曾为哀公分析,齐国人有一半反对陈恒弒君,以 鲁之众,加上齐国的一半人,可以取胜。
• 顾栋高《春秋大事年表》说,鲁国的兵权在三子, 三子的兵权却在家臣,例如冉有等人都在季氏家 中,如孔子奉鲁君之命,命家臣出兵,三子岂敢 抗命。加以樊迟有若,皆是勇锐之士,号召远近, 声罪致讨,四邻诸侯,必有闻风响应者。
译文:孔子到郑国去,和弟子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 在城东门外,郑国的人有的对孔子的弟子子贡说,东 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 像子产,然而从腰以下就不到禹的三寸,像一只走离 了家的狗。子贡把这些话如实说给了孔子,孔子高兴 地笑道:人的外形像什么那是次要的,然而说像无家 可归的狗,真是这样呀!真是这样呀!

——《续资治通鉴》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衣带赞》
• 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精卫填海

语文版语文选修第4课《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4

语文版语文选修第4课《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4
4、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5、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6、西西弗斯 他高于他的命运,他比他的石头更强大。
7、鲁迅 明知前面是坟,但是我还是要往前走。我要反抗, 我要奋斗。
谢 谢!
编后语
老师上课都有一定的思路,抓住老师的思路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上一小节中已经提及听课中要跟随老师的思路,这里再进一步论述听课时如何 抓住老师的思路。
三、为什么偏偏要“为”?
因为孔子有一种责任,一种义务,更有一种 使命,一种精神……
因为孔子是一个积极追求的人,一个充满热情 的人,一个永不言弃的人,一个胸怀博大的人……
因为孔子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因为孔子 悲天悯人,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因为孔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有一 种担当情怀……
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张岱《四书遇》
至圣孔子


















“如果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中国孔子那
里寻找智慧!”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的宣 言)
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
A、楚狂接舆 B、长沮、桀溺 C、丈人 D、荷蒉者
E、晨门 F、哀公、三公
隐者
尸位素 餐者
或劝告 或讽刺 或质疑 或不屑
二、为什么不可“为”?
2、不可“为”的社会:
A.陈成子弑简公。 “弑”也就是以下犯上, 君臣无序,说明社会秩序混乱。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之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之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精品课件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 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他们是自食其力的隐者 2、言辞更直接激烈
不告津,正是告津,因为天下已无津。
鸟兽不可与同群——人各有志
隐士:选择洁,德孤,清高拒染、洁身自好 圣人:选择济,德溥,澄清天下,矢志不渝
• 盖圣人之来斯世,明知乱世昏浊而来救之,非以 其福乐而来享之也。故治世去之,乱世救之,特 入地狱而救众生。斯所以为大圣大仁与!恻隐之
天下有一毫不可为,豪杰不肯犯手;天下有一毫可为,
圣贤不肯放手。
——张岱《四书遇》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
在政治黑暗的时候,孔子努力去实现自 己的政治理念,不怨天尤人,即使难以 实现,但老天是理解他的。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 “东门有人,其颡(sǎng额头)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 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不得志之貌 ) 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 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太史公曰:"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 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不敢不告——一方面说明孔子此时虽已闲居,但仍用大夫的政 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执著;另一方面也说 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知其不可而 为之。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犹而纵欲而亦孔
丈人对子路的款待:一是表现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二是向子 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聚。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 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
朱熹:盖欲告之以君臣之义。而丈人意子路必将复来, 故先去之以灭其迹,亦接舆之意。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课件-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课件-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这才是真相。””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宿命。” 据说,孔子欣然认为,丧家狗是他自己的写真: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 立东郭门。郑人或谓子贡曰: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 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
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 寸。纍纍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 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异 孔子 积极入世
隐士 消极避世

都是那个时代出 类拔萃的知识分 子,都忧国忧民
孔子的周游求仕,卫道济世,是一种替 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 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 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 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14.38)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 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与?”
然:对 滔滔:形容动乱 是:这样
以:与,和 易:改变
且:并且
而:你 从:跟从
辟人/辟世:逃避坏人/逃避社会
耰:播种后翻土、盖土。 辍:停止
以:把 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
与:和
“与其……孰若/岂若……”固定句式,表 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 ,等同于现代汉语“与其……不如……”
长沮、桀溺对孔子的态度是怎样的?
想接近他 并与他说话
长沮 桀溺
隐居山林、性 包容他们,不因他
格傲慢、冷漠、 们对自己的敌意而
不近人情
放弃主张
隐士
特征
孔子的态度
丈人
清高孤傲、有人 尊重他,认为他有 情味、济人危困、 值得佩服的地方, 漠视君臣伦理、 但并不完全同意他 不失长幼之节 的见解

语文版语文选修第4课《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2

语文版语文选修第4课《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2
此章记隐者与子路相讥之语也
1如何理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这句话?
是对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产的讽刺
2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
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又对其 废弃君臣大义,消极避世的作为表示反 对,认为应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 之。
区别
隐士:丈人-------------------自生自灭、自饱自足
此章记荷蒉之言也
孔子和他的区别: 荷蒉者:洁身自好,独善其身 孔 子:不可为而为之
小结
思考: 这4章涉及了哪些人?可以分成哪两类?
接舆 长沮 桀溺 丈人 荷蒉
孔子 子路


辨析: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 有何异同?
同:忧国忧民、品格高尚 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
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
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子路(孔子)-----------------践行道义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
圣 天 豪天
张 岱
贤 下 杰不 下
《 四
不 有 肯有
书 遇
肯 一 犯一
》 中 引 顾 泾
放 毫 手毫 手 可 ;不
阳 的
。为


,为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 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 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这就是孔子的“迂劲”, 这也是一 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李泽厚《论语今读》
小结:
孔子是一个充满悲剧精神的理想主义者。《吕氏春 秋》中记载“孔子周游海内,再干世主,所见八十余 君”,在没有赞助,没有补贴,仅带着一帮矢志不渝的 穷学生,靠一辆木轱辘破车,怀揣一个叫做“仁”的理 想,一国一国地去叩见国君,竭尽全力去修复已经”礼 崩乐坏”的周王遗风。这是一种只有“傻子”和“神仙” 能够做的事情。困于陈,囚于匡,被驱逐,遭暗算,从 没有留下任何绝望的记载,反而是不厌其烦地用近乎常 识的深刻哲理去游说劝解那些社会大变动中的既得利益 者。试想,在这样的君主面前大谈“上仁”、“下礼” 能行吗?简直就是与虎谋皮,岂不愚乎?然而我们的孔 老师却是无怨无悔,而且用了一句话为我们这个民族注 入了一剂至今仍具疗效的钙质,这就是:“知其不可为 而为之。”由此出发,才有了我们坚韧不拔、艰苦奋斗、 百折不饶的铿锵有力的表述;才有了我们“海到天边天 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 又一村”“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潮头自然直” 的自信。

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粤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粤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18.6 子路问津: 渡口。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如果清明,我就不用跟(他们) 一起来从事改革了。
※文字疏通※
18.7

止子路宿 : 使子路留下来住宿。
见其二子焉: 使他的两个儿子出现。
欲洁其身: 想要保持自己的纯洁。
※文字疏通※
14.39
果哉!末之难矣:
好坚决啊,没有办法诘难他了。
※文化拓展※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德之至也。”(《庄子》)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 其波?” (《楚辞》)
※文化拓展※
在孔子“知其不可而为 之”和庄子的“知其不可 奈何而安之若命”之间, 你如何抉择?
我,茫然于铺满层层石砾的崎岖之路, 哀叹已被雨打日晒得满身疮痍的雨伞。畏惧 那将踏上的漫长旅途,面对人生的多舛,仰 视成功的彼岸,跋涉已布满荆棘的丛林,我 埋怨多难,但孔子并非如我,他曾曰:“知 其不可而为之” 。越过历史之河,孔子教 我锲而不舍知难而进的精神。 朗朗乾坤,浩浩宇宙,生命因它而熠熠 生辉。

不仕无义: 不做官不合乎义。
※文章研讨※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 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 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 不敢不告也。”君曰 ‘告夫三子’ 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在得知陈成子杀了齐简公之后,
孔子在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 朝”?
“鸟兽不可同群,吾非斯人之 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 易也。”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 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 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 之矣。”
※思想总结※

4、知其不可而为之-粤教版《论语》选读教案

4、知其不可而为之-粤教版《论语》选读教案

4、知其不可而为之-粤教版《论语》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作者、文化背景和主旨思想;2.掌握经典中的精华内容,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3.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论语》的作者和文化背景;2.选读《论语》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

三、教学过程1. 了解《论语》的作者和文化背景教师给学生简要介绍《论语》的作者孔子和中国古代文化背景。

也可以使用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更深入了解相关知识。

2. 选读《论语》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师让学生围绕“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一主题进行阅读和讨论。

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第一步:阅读原文给学生阅读《论语-为政》中的原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让学生自行理解含义,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述。

第二步:简化文字表述教师指导学生对原文内容进行简化,类似于“当你知道某些事情不能做,但你还是要完成它。

”第三步:诠释主题让学生深入探究“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一主题的内涵。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方式:•什么样的情况下,“知其不可而为之”才有可能实现?•孔子为什么要提倡“知其不可而为之”呢?这与他的思想观念有关吗?•如何培养自己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学习上的困难和生活中的矛盾,如何“知其不可而为之”?•对于成功和失败,应该如何看待、面对?3.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讲解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深入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主题的精髓。

四、教学建议1.教师要注意把握教学节奏,根据课堂效果随时调整教学计划;2.学生阅读课文时,可以画重点,同时注意理解:3.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可以分小组或自由讨论,倡导互相讨论、互相学习。

五、教学评估1.学生针对课文展开讨论,语言表达清晰、有信心,表达自己思考的结论。

2.学生课后能够独立思考和总结“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一主题的内容,并进行书写或口头表达。

《论语》选修《知其不可而为之》 共18页PPT资料

《论语》选修《知其不可而为之》 共18页PPT资料

[探究] 本课中出现的隐士有哪些?
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荷蒉者
[探究] 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写隐士 的目的何在?
同:忧国忧民 异:孔子济世(入世) 隐士避世(出世) 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 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 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 模。隐士就像生活中的那些智者,而孔子就是生活中的仁者,大 智者。文章把这些隐士和孔子放在一起,并不是要否定谁或者肯 定谁,可以理解为衬托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回到“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本身来看,这是一个理想 主义者的形象勾画。一个人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 的,于是坚持干下去,最后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个成功 的人。而一个人明知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大 可能取得成功,但他还是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下去,“春蚕到死 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献身。这 就非常不易而难能可贵了。就像愚公移山,又像西绪福斯把石 头推上山坡,圣人何尝不知道“克己复礼”任重而道远,但却 周游列国,“累累如丧家之犬”而精神不改,晚年退居讲学, 仍然以礼乐文化为核心内容,为推行“仁道”而贡献力量。 正
加标点: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东
郭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 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 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 末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夸父逐日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 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 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 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 千里焉。
文中说夸父“不量力”,我们从另一个 角度来看,这就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 为之”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狂接舆 荷条丈人 凤鸟不至
探究一:
读“沐浴而朝”思考:
孔子这时已经不是鲁国的司寇了,但为 什么听到“陈成子弑简公”后要“告于 哀公”?为什么还要“沐浴而朝”?
要点:对礼的虔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评点: 陈成子弑(不用“杀”字,而用 “弑”字,一针见血)简公。孔子沐 浴(以示庄重和虔诚)而朝,告于哀 公曰:“陈恒(孔子直呼其名,主要 体现了孔子对他弑君行为的愤怒)弑 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 子!”(实属无奈,鲁国公室衰微, 私室强大,三桓掌握了实权,以致国 君都没有实际的决断权。)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
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 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 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
《论语》选读之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学习目标
1、通过启发式的提问,隐士与斗士对比探讨,
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2、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树 立坚毅品质。
重点:
1、通过隐士与孔子之徒的对比,理解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2、辩证地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 涵。 难点: 品味语言,分析孔子孤独、寂寞于乱 世,却锲而不舍地追求“道”的品德。 主要是认识“不可”与“为”的关系。即使 明知结果必定毫无结果,但他认为此事该 “为”,明知“不可”也要“为”。
探究二
读“楚狂接舆”思考:李白有诗“我本楚狂
人,凤歌笑孔丘”,接舆为什么嘲笑孔子?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 的内心? 要点:“凤鸟待圣君乃见”,当时政治礼崩 乐坏,孔子不应这样做。 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 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 悲凉。
接舆为什么要对孔子唱歌?他的凤歌有什 么含义?
孔子在听了接舆委婉的劝说之 后,为什么“欲与之言”?你觉 得孔子会以什么态度对待接舆? 又会说什么?
孔子听完接舆的话后,应该能够明白接
舆的意图,即认为从政已岌岌可危了, 应避祸为是,别去救治,要孔子及时悔 改。但以孔子的一贯追求和主张,他必 定不会放弃自己的坚持。
探究三:
读“长沮桀溺”思考: “津”指什么?长沮说“是知津矣”有何深意? “滔滔者”比喻什么,桀溺的话是什么意思?孔子 “怃然”表现了他什么心理,他赞同隐士的观点吗? 要点: 孔子以天下为己任,应该知道天下的出路的;天下 滔滔,谁能改变,“避人之士”不如“避世之士”; 失落无奈;正因为天下越乱,才越要去改变呀。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即“谁与”,与谁 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吾非与斯 人之徒而与谁 3、晨门曰:“奚自?”:自奚 4、莫己知也:莫知己也 5、果哉,末之难矣:末难之矣 固定结构: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之士哉:与其…… 哪比得上……

内容概括:
沐浴而朝
长沮桀溺 击磬于卫
正音: 舆 长沮 执辔 辍 怃然 yú

pèi chuò wǔ yōu ǒu


词类活用
1、止子路宿:使动,使……止、留。
2、杀鸡为黍而食之:sì ,使吃,给吃。
3、见其二子焉:xià n,使……相见。
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均为使动。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孔子)之三子告(之),(三子)不可。 2、(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 3、子路行,以(之)告。 4、鸟兽不可与(之)同群。 5、丘不与(之)易也。 6、(子路)至,则(丈人)行矣。
解题
知 其 不可 而 为 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知道 代词 它, 不可能实现 却 做 代词, 具体指前面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基础知识整理之重要词语:
1、孔子沐浴而朝:指斋戒,包括沐浴、洁食、
禁欲等。2、往者不可谏:匡正、挽回。3、 趋而辟之:趋:快步走;辟:通“避”。4、 使子路问津焉:渡口。5、且而与其从辟人之 士也:通“尔”。6、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同…相处。7、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改 变。8、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对老年男子的 尊称。9、植其杖而芸:植:立;芸:通 “耘”。10、明日,子路行:第二天。11、 使子路反见之:通“返”。12、鄙哉,硁硁 乎:偏狭。斯己而已矣:守己,洁身自好。 13:深则厉,浅则揭。 14、末之难矣:辩驳。
春秋笔法
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
贬,后来指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 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探究: 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 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 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 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复申说,反映了孔 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探究四:
读“荷蓧丈人”思考:
丈人如何评价孔子?子路又是如何评价丈人 的?
要点:周游求仕,不事稼穑;长幼之序不可
废,君臣之义岂可废,这是乱大伦,君子不 为也。
探究五:
读“击磬于卫”思考:
“深则厉,浅则揭”比喻什么,它是针对什 么而说的? 要点: 孔子不得志,荷蒉者认为应该通达权变,洁 身自好。
凤歌笑孔子,并非纯粹反对孔子,只是觉得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难以实现。接舆是一个隐 者,他不满社会现实,眼看政治无可挽回而 知难而隐。他对孔子传道济世的思想持悲观 态度,接舆善意地讽喻孔子,希望其急流勇 退。古人认为凤凰是一种有德行的鸟,它在 天下太平时出现,而在乱世时隐藏不出。楚 狂人把孔子比作凤凰是对孔子的尊重,是说, 现在是乱世,你为什么要还要寻求出仕呢? 难道凤凰的德行衰微了吗?
导入新课
张岱《四书遇》说:“不知不可为而为之,
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 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所谓“不可为”, 不是不能去做,而是在一般人看来没有实现 的可能性,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 认为没有必要去做。孔子不因为是否成功才 决定做不做,而是因为应该做就去做。正所 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