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推荐必做】内蒙古包头市新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

包头四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Ι卷阅读题(72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
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
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
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
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
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是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
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内蒙古包头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内蒙古包头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下列加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像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生活和经验以及那一刻出现的心态,我们常人是不可理喻的,只有当你有了那种经历,才有可能理解。
B . 张老师针对班上学生成绩良莠不齐的情况,讲课时注意分类指导,学生都很满意。
C . 在如洗的碧空下,是深深浅浅的各种色彩,或浓郁,或清新,层层叠叠,这些分布城市每个角落的色彩,让人忍俊不禁地想起郁达夫笔下那故都的秋。
D . 最近,金融、地产、汽车等行业纷纷爆发裁员危机,一叶知秋,未来的就业环境不容乐观。
2.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根据环保部初步调查结果,华北平原局部地区地下水存在重金属超标和有机物污染,其重要原因是海河流域受污染地表水入渗补给和重点污染源排放。
B . 由我国自主研发并搭载世界首创的智能化运动控制系统——i5数控系统的系列数控机床日前首次对外在北京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上亮相。
C . 在我们的生活经验里,虚假宣传似乎已经见怪不怪,相关行政执法部门本有查处之责,怎可坐等媒体爆料,甚至在媒体努力推动之后仍不闻不问?D . 在不断提高科技管理服务水平,为科研人员创造宽松环境的同时,科技部将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工作,规范科技经费的管理和使用。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9分)3. (9分) (2017高三上·台州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
医学上的失语症是指一个人与语言功能有关的脑组织出现严重病变,他的语言认知能力、语言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遭到严重损害,他对语音、语法、语义等的理解和表达存在阻断性障碍。
道德失语症不是指一个人对语音、语法、语义等的理解和表达存在阻断性障碍,而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时习惯性地不愿意或不敢借助道德语言能力表达其善恶判断、善恶评价和善恶选择。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包头一中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3题,每题3分。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
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
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
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
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
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
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
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
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
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小影。
”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资料概述与简介 包头一中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命题人:乔冬梅审题人:王洁 第I卷? 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共9分) 岭南文化 冯立鳌 作为中华民族一项优秀的文化财富,岭南文化遭遇过多年的误识。
其实,只有将 从自然生态及其文化衍生特征上作最基本的属性归类,可以将自古以来的中华文化分为草原文化、江河文化和海洋文化三大类型。
其中,草原文化在中华疆域的北部和西部催生了古老的畜牧文明,但由于其承载主体早期的迁徙多变,承传不足,致使这一起步不迟的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以黄河、长江萌发的中华江河文化因为起步早,延续性强,积累充分,浇灌生成了延绵数千年的中华农耕文明,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标志。
中国的海洋文化产生于中华疆域的南部和东部,岭南是其最重要的所属地。
岭南与其他临海地区不同,它背靠大陆,面向大海,与中原较为隔远而与海外交往频密。
因而岭南文化是相对充分发展了的海洋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质。
毗邻大海的岭南处在江河的下游,但海纳百川,汇集众流。
在传统文化的低洼之地,中原文化、湖湘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以及域外文化,如流水般涓涓汇入其本土,既改变了地区文化的特征,又形成了文化的兼容性。
由于经久积累,形成了文化的多元性、和谐性与开放性。
在辽阔的中华疆域内,岭南之地的商业文化可以说是根深叶茂。
由于商业文化的普及与积累,岭南社会的个体意识、平等意识、诚信意识、拓新意识、冒险意识,以及制作物化产品的精致意识、装饰意识等,在中华文化中独树一帜。
古代先民由于所获剩余产品不多,他们时刻要顾及自己与家庭的生存问题。
特定的生活环境养成了岭南人务实性的思维方式:面对一项事情,人们习惯于从主体实用的价值评判上去选择。
重现实、重生活、重消费、重娱乐,是岭南文化价值体系的自然延伸。
在数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岭南文化是受鄙薄的文化。
因为从农耕文明的角度看,荒远的岭南之地缺乏威严的皇权、纲常的教化。
内蒙古包头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内蒙古包头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第Ⅰ卷(阅读题共77分)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包头一中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3题,每题3分。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
这种观念有些偏狭。
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
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
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
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
即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
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得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
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
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精品试卷_内蒙古包头市一机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含解析

目的。
重要的是,即使在这种多元而浮浅的民间宗教中,奇迹宣传也并不突出,主要的部分仍然是在倡导儒学的人伦秩序和道德理念。
如在台湾,我拜会过影响极大的证严法师,她曾赞赏病人死在有亲属在旁的家中,而不必死在医院护士等陌生人手里。
这也使我颇为吃惊,因为这里表现出的,似乎仍然是以亲子为核心的强烈的儒学人际关系,而佛家本应该是看破尘缘六亲不认的。
这也使我想到,尽管中国历史上有过儒佛道三教的激烈争辩,但毕竟是少数事例;相反“三教合一”倒一直是文化主流。
孔子、老子、释加牟尼三大神圣和平共处,既出现在近千年前宋代文人的画卷中,也仍然保存在今日民间的寺庙中。
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宗教战争,便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
之所以能够如此,我以为与儒学的包容性有很大关系。
儒学不重奇迹、神秘,却并不排斥宗教信仰;在“三教合一”中,它不动声色地渗入其他宗教,化为它们的重要内容和实质成分。
而儒学之所以能这样,其原因又在于它本身原来就不止是“处世格言”“普通常识”,而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
它执着地追求人生意义,有对超道德、伦理的“天地境界”的体认、追求和启悟。
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儒学的这种品德和功能,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
它是没有人格神,没有魔法、奇迹的“半宗教”。
同时,它又是“半哲学”。
儒学不重思辨体系和逻辑构造,孔子很少抽象思辨和“纯粹”伦理。
孔子讲“仁”讲“礼”,都非常具体。
但这些非常实用的回答和讲述,却仍然是一种深沉的理性思索,是对理性和理性范畴的探求、论证和发现。
例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对人生意义的执着和追求,等等。
而所有这些都并非柏拉图式的理性品格,也不是黑格尔式的逻辑建构,却同样充分具有哲学的理性品格,而且充满了诗意的情感内容。
它是中国实用理性的哲学。
正因为靠理性、哲学而不靠奇迹、信仰来指引人们,所以孔子毕竟不是耶稣,《论语》不是《圣经》。
也正是因为不是空中楼阁或纸上谈兵,而要求并已经在广大人们生活中直接起现实作用,所以孔子不是柏拉图。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对付“贪睡”妙方的一项是?(?) ?A、吃抗抑郁的药物。
? ?B、增加光照治疗季节性情绪失调。
? ?C、坚持每天早晨接受30分钟光度为1万勒克斯的特定光线照射。
? ?D、许多事情仅仅是动一下念头,在动手做之前就退缩了。
2、下列对“褪黑激素”的有关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人们晚上睡觉前的几个小时,是褪黑激素大量释放的时间段 ?B、褪黑激素的分泌和人类眼球接收的光线有关系? ?C、光照强烈时,人体内褪黑激素的合成也不会被抑制 ?D、冬季的时候日照量少,因此褪黑激素的合成就比较多? 3、下面对“光照治疗”解说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是个早睡者,那么在清晨接受光照治疗的时间要推迟些. B、每个患者选择光照治疗的时间会各不相同,要因人而异。
? C、光照治疗要让患者对着光源看才能有效。
? D、光照治疗时,要让人眼感受到环境中的最大的亮度。
? 二、古诗文阅读(40分)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
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尤喜著书。
初,祖通(祖父王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
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
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
尝读《易》,夜梦若有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
”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
崔融与张说评勃等曰:“勃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邻可以企之。
” (选自《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指瑕》以其失 :挑出错误 B、勃属文 属:通 “嘱”,叮嘱,交付 C、勃往省,渡海溺水 省:探视,问候 D、数献颂阙下 数:多次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王勃文才卓著的句子是 ( ) ①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其失 ②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③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 ④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⑥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邻可以企之A、①②⑤B、③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勃才华早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头一中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共9分)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鲁枢元“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
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
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
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
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
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
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
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
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1.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
B.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C.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D.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
2.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3分)()A.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B.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C.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
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
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B.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C.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共19分)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
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
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
”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
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
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
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
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
”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
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
”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
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
迁广平令。
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
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
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
昭犹惮芝,不为通。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
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
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三国志·魏书》卷十二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差:派遣B.而宾客每不与役与:参加C.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责:责问D.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报:报告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司马芝正直的一组是(3分)()①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②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③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⑤昭犹惮芝,不为通⑥卒于官,家无余财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司马芝年轻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南方居住十几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
B.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信给刘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
C.征虏将军刘勋,恃宠骄横,多次写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一概依法处理。
后来刘勋犯法被杀,和他有关联的人都被定罪,而司马芝却受到称赞。
D.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
他死后家无余财,从魏建国以来,历任河南尹没有能比上他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
(2)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共10分)桂州腊夜戎昱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注]。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昨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注:赊:长、远。
8.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尾联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10. 名篇名句默写(共10分)(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
,。
(3),。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环佩空归夜月魂。
(6)东船西舫悄无言,。
五、11.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3分)思维像风儿一样自由——记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刘先林不讲究吃,也不讲究喝,单单讲究空气流通。
即使在北京冬天凛冽的寒风中,他家的窗户也处于洞开状态;办公室来了客人,刘先林让座,然后便“开窗,通风!”将已经打开的窗子开到最大,门也敞开,然后满意地坐下:“这样好。
”办公室调整,刘先林拒绝套间办公室,唯独看中空气对流的办公室。
有人找他时,他就在靠门的办公桌上,从高高两摞书间昂起头来。
在“文革”中,中国测绘局的科研人员被打发到工厂去。
很多人打牌聊天闲度光阴,而刘先林在车间学会了工人师傅的本事:车、刨、铣、钳各工种。
比如当年大家都觉得没用处的计算机,刘先林竟然在全北京没有几台计算机时,凌晨在别的单位上机,为此,他前半夜就要去排队等候。
刘先林喜欢流通的空气,流通的空气里有充足的氧气,是刘先林创造的源泉,而创造是刘先林的生命。
在这样的富氧环境中,刘先林研究出来JX系列解析测图仪,这个专攻图像处理的系列设备,成了国外产品独占中国市场的终结者。
目前可以直接快速获取影像并记录于硬盘的领先世界的数字航空摄影仪也已是刘先林研究成果中的“待嫁新娘”。
测绘界使用的都是高级精密的设备,从纯进口国到出口国,刘先林在其中起了革命性的作用。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对科研工作者业务水平的最高褒奖,几十万人的中国测绘界一共只获得过两次,但这两次得主都是刘先林。
刘先林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直奔主题”。
刘先林认为,无论是自己还是产品,都不应华而不实。
实验时,他戏称自己是“胶布工程师”,用胶布粘贴就解决了一些简单的问题。
在研制JX-3解析测图仪时,刘先林特意邀请生产单位的作业员来参与,生产作业需要什么功能,他就在仪器上设置什么功能,因为刘先林认为:“需要是发明之母。
”刘先林产品的用户们评价他的产品:看上去不那么漂亮,但是实惠、好用、细致、功能强大。
我国科技界申请课题,大多数情况先论证国外如何如何,刘先林却很少去关注某个课题是不是国外研究的热点。
他说:“我从事研究的项目,总是从国家需要出发,从测绘生产的需要出发。
”他的同学、一位两院院士说,自己是传统的,写一堆文章,带一群学生;而刘先林是基层的、快速的、简捷的,几乎不写科研文章,也不去考学位,更不去考虑自己科学家的身份与衣着是否相配。
也许是用心专一的人都有的特点吧,他们需要用纯粹的心去做纯粹的事,其他问题在他们看来可以予以最大程度上的忽略,刘先林泡茶用的不是杯子,是一个塑料大茶壶,没有壶盖。
茶壶大,是因为一次可以倒很多水,用起来方便,而碍事的壶盖和过滤茶叶用的东西,因“直奔主题”而被扔掉了。
刘先林的毛衣永远是今天正着穿,明天反着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