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制变形理论第一至第五章
轧钢理论--第一讲

应力分量图示及分析
确定点的应力状态,只要研究主坐标系下主应力的大小 和方向就可以了。
图1-2 平行于坐标面上应力示意图
2 主应力状态图示
是由用来描述所研究的变形金属某一点(或某部分)在三 个互相垂直的主轴方向上主应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定性 图示。
压力加工中,将长、宽、高近似认为与主轴方向一致, 与长、宽、高垂直的截面看成主平面。存在9种应力 状态图示(如图9-8)。
金属塑性变形理论
2009年5月
第一讲 塑性变形的力学基础
§1.1 §1.2 §1.3 §1.4 §1.5
力与变形 应力状态及其图示 变形图示与变形力学图示 变形量的表示方法 外摩擦
§1.1 力与变形
1 外力
施加在变形体(工件)上的外部载荷。
外力
作用力 约束反力
正压力
摩擦力
▪ 作用力:压力加工时设备的可动部分对工件所 施加的力,又叫主动力。
热加工:在大于回复、再结晶温度进行的压力加工。热 轧一般在单项奥氏体区进行。
冷加工: 热轧优缺点: 优点:1、能消除铸造金属中的某些缺陷,提高金属的致
密性及力学性能。 2、因变形金属塑性好,变形抗力小,有利于增大变形量,
提高生产率。 3、降低设备造价,节约电力消耗。 缺点:1、产生氧化铁皮,影响表面质量且增加金属消耗。
P
A0 A
➢ 应力是某点A的坐标的函数,即受力体内不同点的应力不同。
➢ 应力集中:物体有缺陷部位的应力远远高于正常部位的应力。
3 变形
弹性变形 变形
塑性变形 弹性变形:微观上是指在外力作用下,金属原子由稳定状态变为
不稳定状态,原子位置发生偏移,间距发生变化,但外力去除, 原子仍可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使变形消失。宏观上是指变形金 属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但外力去除后,变形消失,金属恢复 原状。 实质是指当所施加的外力不足以克服原子间的结合力(弹性极限, 势垒)所产生的能完全恢复原有形状的变形。 塑性变形:是指变形金属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但外力去除后, 变形不能消失,金属不能恢复原状。金属发生塑性变形必然引起 金属晶体组织结构的破坏,使晶格发生歪扭和紊乱,晶粒形状改 变和晶粒破碎等。 实质是指当所施加的外力超过原子间的结合力(弹性极限,势垒) 而使原子由一种平衡位置移动到另一种平衡位置所产生的不能恢 复原状的变形。 弹塑性共存定律:
轧制原理第一章第一讲

3) 稳定轧制阶段 轧件前端运行出轧辊后,一般情况下就不存在咬入问题了,
。 故此时为稳定轧制阶段,见图1(c)
a
(a)
(b)
(c)
图1 轧制过程三阶段示意
F0 1F1,F1 2 F2,F2 3 F3 ,Fn1 n Fn
而
n
F0 Fn 12 3 n
i
n p
i 1
有
p n
③ 压下率之间的关系
这里指积累压下率与道次压下率(与)之间的关系,根据定
义,积累压下率为 道次压下率为
h0 hn h0
1
h0 h0
h1
2
h1 h2 h1
n
1.1.2 变形区基本参数计算
1. 压下,宽展及延伸变形
设工件在轧制前的尺寸为及(断面积),轧制后变为及 (断面积),则变形区内的高度、宽度及长度方向的变形 参数可列为下表1-1
表1-1 各种变形参数的表示
压下
绝对变形 相对变形 变形系数 对数变形系数
h H h e1 h H H h
lnH h
2. 各参数之间的关系 ① 变形系数之间的关系:
根据体积不变条件,有 H B L h b l 1
h b l 1, 1 1, 也即 ln 1 ln ln 0
H BL
可见变形系数之间满足体积不变条件。
② 延伸系数之间的关系 这里指总延伸系数、道次延伸系数、平均延伸系数,即三者 之间的关系。根据定义,有
宽展 b b B e2 b B b B
lnb B
延伸 l l L e3 l L l L
轧制工程学-第一章 - 复件

2Tx-2Px=0
轧件-轧辊的平衡条件
轧制过程建成的综合条件
y
n
y
当 y>nβy时,轧制过程不能进行,并且轧件在轧辊上打滑。
轧制过程建成时的最大接触角与最大咬入角的比值可以由 合力移动系数n与摩擦角的比值决定。
y max =2 max
轧制过程建成的最大接触角是咬入时最大咬入角的两倍。研 究指出,轧制条件决定了ymax/max的比值变化在1~2之间。
及力学和摩擦作用的关系,轧制时金属主要是纵向 流动,宽向变形和纵向变形相比通常很小。
将轧制时轧件在高、宽、纵向三个方向 的变形分别称为压下、宽展和延伸。
轧制过程中金属变形的描述
在轧件入口处上部边缘上指定一M点。在轧制过 程中在压下的影响下,M点要向下移动 h 2 h 距离,在 轧制方向上将延伸移动。因为轧件在宽度方向上也要 发生变形,所以在此方向M点移动距离为 b 2 b。因此, 就可划出M点的空间轨迹,它稍向下、向两侧,并且 在很大程度上是向前的。因此在变形区域中金属的变 形用三个坐标轴来表示。 根据给定的坯料尺寸和压下量,来确定轧制后轧 件的尺寸和形状,或者已知轧制后轧件的尺寸和压下 量,要求确定所需坯料的尺寸,这是在制定轧制工艺 时首先遇到的问题。要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知道被 压下金属是如何沿轧制方向和宽度方向流动的,即如 何分配延伸和宽展。
考虑轧机机架的弹性变形δ时,咬入 角 近似为:
( h ) / R (弧度)
变形区长度
l R sin 或 l 2 R 2 ( R
h 2 )
2
2
Rh
h 4
2
l
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忽略
金属轧制原理习题集

《金属轧制原理》习题集绪论一.概念题1)轧制2)轧制分类3)平辊轧制4)型辊轧制5)纵轧6)横轧7)斜轧二.填空题三.问答题1)轧制有哪些分类方法,如何分类?2)轧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如何?3)现代轧制工艺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如何?四.计算题第一篇轧制理论第1章轧制过程基本概念一.概念题1)轧制过程2)简单轧制过程3)轧制变形区(07成型正考)4)几何变形区5)咬入角6)接触弧长度(09成型正考)7)变形区长度8)轧辊弹性压扁(08成型正考)9)轧件弹性压扁10)绝对变形量11)相对变形量12)变形系数13)均匀变形理论14)刚端理论15)不均匀变形理论16)变形区形状系数二.填空题三.问答题1)简述不均匀变性理论的主要内容。
2)简述沿轧件断面高度方向上速度的分布特点。
3)简述沿轧件断面高度方向上变形的分布特点。
4)简述变形区形状系数对轧件断面高度方向上速度与变形的影响。
5)简述沿轧件宽度方向上的金属的流动规律。
四.计算题1)咬入角计算2)接触弧长度计算3)在Ø650mm轧机上轧制钢坯尺寸为100mm×100mm×200mm,第1道次轧制道次的压下量为35mm,轧件通过变形区的平均速度为3.0m/s时,试求:(12分) (07成型正考) (08成型正考)(1) 第1道次轧后的轧件尺寸(忽略宽展);(2) 第1道次的总轧制时间;(3) 轧件在变形区的停留时间;(4) 变形区的各基本参数。
4)在Ø750mm轧机上轧制钢坯尺寸为120mm×120mm×250mm,第1道次轧制道次的压下量为35mm,轧件通过变形区的平均速度为3.5m/s时,试求:(12分) (09成型正考)(1) 第1道次轧后的轧件尺寸(忽略宽展);(2) 第1道次的总轧制时间;(3) 轧件在变形区的停留时间;(4) 变形区的各基本参数。
第2章实现轧制过程的条件一.概念题1)咬入2)自然咬入3)自然咬入条件(07成型正考)4)极限咬入条件(09成型正考)5)稳定轧制6)合力作用点系数7)稳定轧制条件(08成型正考)8)极限稳定轧制条件二.填空题三.问答题1)简述改善咬入条件的途径。
固态成形原理-轧制理论(新)

Vb 、 Ab 向宽度方向移动的体积与其所消耗功; Vh 、 Ah高度方向移动体积与其所消耗的功。
h h b 1.15 ( Rh ) 2H 2
考虑因素:摩擦、相对压下量、变形区长度、轧辊形 状、轧件宽度、前滑。
(6)S.艾克隆德公式 依据:宽展决定于压下量及轧件与轧辊接触面上纵横 阻力的大小 。 假定:接触面范围内,横向及纵向的单位面积上的单 位功是相同的,在延伸方向上,滑动区为接触弧长的 2/3及粘着区为接触弧长的 1/3。 b 2 2 b 8m Rhh B 2 2m( H h) Rh ln B
2
R2 cos
2
1 sin f 2
宽展与压下量和辊面状况的关系 实线-光面辊;虚线-粗面辊
图1-17 摩擦系数对宽展的影响
=(t,V,K1,K3)
1)轧制温度对宽展的影响
2)轧制速度的影响
3)轧辊表面状态的影响 4)轧件的化学成份的影响 5)轧辊化学成分的影响
(5)轧件宽度对宽展的影响
图1-12
各种宽展与的
关系
(2)宽展沿轧件宽度上的分布 两种假说,第一种假说:认为宽展沿轧件宽度 均匀分布。这种假说主要以均匀变形和外区作 用做为理论基础。
第二种假说:认为变形区可分为四个区域,即在两 边的区域为宽展区,中间分为前后两个延伸区。
1.3.2.4 影响宽展的因素 基础:最小阻力定律及体积不变定律。 实质:高向移动体积;变形区内轧件变形的纵 横阻力比,即变形区内轧件应力状态中3/ 2 关系( 3为纵向压缩主应力, 2为横向压缩 主应力)。
绪 论
课程内容:
﹖
轧 制
轧辊
坯料
轧制变形理论第一至第五章

B1B3 1 2
h x1 2 R 1 2 2
x2 2R1 2
x1 R h
h l x1 x2 2 R 1 2 2 R1 2 2
临界面上金属流动 速度分布均匀,等 于轧辊水平速度
表面层流动速度大, 中心层流动速度小
流动速度 分布均匀 表面层流动速度小, 中心层流动速度大
18
沿轧件断面高度方向上金属应力分布不均匀
“+”-拉应力;“-” -压应力; 1-后外端;2-入辊处;3-临界面;4-出辊处;5-前外端
19
轧制变形区
I-易变形区;II-难变形区;III-自由变形区
21
变形不均匀性与变形区形状系数的关系 变形区形状参数: l / h
压缩变形完全深入到轧件内部,中心层变形比表面层 变形大 l / h <0.5~1.0时 :轧件高度相对于接触弧长比较大, 外端对变形过程的影响更为突出,压缩变形不能深 入到轧件内部,只限于表面层附近,表面层变形比 中心层大。
l / h >0.5~1.0时 :轧件高度相对于接触弧长不太大时,
2 l Rh x 2 x2
12
△1和△2的值可由弹性理论中关于两个圆柱体 压缩时的计算公式来确定。考虑轧件厚度与轧 辊直径相比非常小 ,忽略轧件弹性变形:
1 v 1 v12 l Rh 8 Rp 8 Rp E1 E1
2 1 2
ν1-轧辊的泊松系数
自然咬入
摩擦角大于咬入角时才能自然咬入 合力F的水平分力Fx与轧制方向相同
28
上轧辊对轧件作用力分解
轧钢原理-第1章

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变形。
一、弹性变形
当所施加的外力或功不足以克服原子间的作用力时, 仅能使原子离开其平衡位置而处于不稳定状态,即原子间 距有所改变,其表现为物体产生一定变形。但是,一旦外 力撤除,原子仍要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结果使变形消失。 这就是弹性变形。
T1(----) T4(+++)
塑性加工中常用
拉拔为两向压应力一向拉应力
塑性加工中变形体内的应力图示取决于工件和工具的 形状、接触摩擦和因各种不均匀变形而在工件内引起的自 相平衡的附加应力以及在变形前工件内存在的残余应力等。 这些因素不只是单独起作用,往往是几种共同起作用。
所以在变形体内往往不是单一的一种应力状态图示。应力
图示随变形的进行也常常发生转变。
力学中,规定正应力的符号是拉应力为正,压应力为
负。主应力按其代数值的大小排序,即σ1>σ2>σ3。规定σ1
为最大主应力,σ3是最小主应力,σ2是中间主应力。
应力状态举例(1)
拉伸一个金属棒,在
均匀拉伸变形阶段是单向 拉应力图示,可是在拉伸 到出细颈后,由于力的传 递线(图中虚线)在细颈 处弯曲,而在细颈部分就 变成三向拉应力。
某些后果,常常把塑性加工过程变形的主要方向,即长、
宽、高方向近似认为和主轴方向一致;和长、宽、高垂 直的截面看成是主平面,作用于其上的正应力认为是主
应力。
几种主要塑性加工过程的应力图示:
例
X1(-00)
X2(+00)
挤压、轧制为三向压应力
M1(--0)
M2(-+0)
M3(++0)
拉伸时为三向拉应力
轧制变形与工艺基础

第一节 轧制变形基本原理1、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弹性变形1.1 影响金属热塑性变形的主要因素影响金属热塑性变形的因素,有金属本身内部因素和加热等外部条件。
1) 钢中存在碳及其他合金元素,使钢的高温组织,除有奥氏体外,还有其他过剩相。
这些过剩相降低钢的塑性。
钢中的杂质也是影响金属热塑性变形的内在因素,钢中的硫能使钢产生热脆。
2)影响热轧时塑性变形的外部条件有加热介质和加热工艺,对碳钢而言,当变形条件相同时,变形金属的化学成分及组织结构不同,温度对塑性的影响也不同,如图1-2-1。
图中I 、II 、III 、IV 表示塑性降低区域(凹谷);1、2、3表示塑性增高区域(凸峰)。
I 区中钢的塑性很低;II 区(200-400℃)——“蓝脆”区中,钢的强度高而塑性低;III 区(850-950℃)——相变温度区又称“热脆”区,钢通常一个相塑性好,另一个相塑性较差;IV 区接近于钢的熔化温度,钢在该区加热时易发生过热或过烧,这时钢塑性最低。
所以,碳素钢热加工时的最有利的温度范围是1000-1250℃。
对合金钢而言,加热介质尤为重要。
镍含量达2-3%以上的合金钢,在含硫气氛中加热时,硫会扩散到金属中,并在晶界上形成低熔点的Ni 3S 2化合物,因而降低了金属的塑性。
含铜超过0.6%的钢,有时甚至是含铜0.2-0.3%的钢,如在强氧化气氛中较长时间的高温加热时,由于选择性氧化的结果,在钢的表面氧化铁皮下会富集一薄层熔点低于1100℃的富铜合金,这层合金在1100℃时熔化并侵蚀钢的表面层,使钢在热轧加工时开裂。
3)热轧温度选择不合适,也会给金属带来不良的影响。
当终轧温度过高时,往往会造成金属的晶粒粗大;若终轧温度过低时,又会造成晶粒沿加工方向伸长的组织,并有一定的加工硬化。
在这两种情况下,金属的性能都会变坏。
所以,合理控制金属的热轧温度范围,对获得所需要的金属组织和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1.2 金属的弹性变形金属晶格在受力时发生歪扭或拉长,当外力未超过原子之间的结合力时,去掉外力之后晶格便会由变形的状态恢复到原始状态,也就是说未超过金属本身弹性极限的变形叫金属的弹性变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沿轧件断面高度方向上金属流动分布不均匀
1-表面层金属流动速度 2-中心层金属流动速度 3-平均流动速度 4-后外端金属流动速度 5-后变形过渡区金属流动速度 6一后滑区金属流动速度 7一临界面金属流动速度 8一前滑区金属流动速度 9一前变形过渡区金属流动速度 10一前外端金属流动速度
流动速度分 布均匀
1 cos 2(sin
2 sin( / 2) / 2
)2
h / R
7
h / R
8
2)变形区长度 l
轧件和轧辊接触圆弧的水平投影长度
两轧辊直径相等时:
l 2 R2 (R h 2 ) 2
2 h l 2 R h 4
h 2 l Rh 4
径向反作用力N: 水平分力Nx,垂直分力Ny 切线摩擦力T: 水平分力Tx,垂直分力Ty
作用力的功能:
垂直分力Ny和垂直分力Ty对轧件起压缩 作用,使轧件产生塑性变形 水平分力Nx阻止轧件进入轧辊辊缝。 水平分力Tx与轧件运动方向一致,力图 26 将轧件咬入轧辊辊缝
上轧辊对轧件作用力分解
y y
Kx
y
2
y
y
2
y 2 y
如果假设稳定轧制阶段的摩擦系数不变且其它条件相同时,稳定 轧制阶段允许的咬入角比咬入阶段的咬入角可以大Kx倍,或近似地 认为大2倍。 在生产实践中“带钢压下”。
33
2.3 咬入阶段和稳定轧制阶段咬入条件的比较
极限咬入条件 理论上允许的极限稳定轧制条件
l / h <0.5~1.0时金属流动速度与应力分布
22
沿轧件宽度方向上的流动规律
纵向受摩擦阻力σ3 横向受摩擦阻力σ2 根据最小阻力定律可把轧制变形区分成4部分:
前后延伸区: 金属纵向流动增加延伸。 延伸区在两侧引起张应力σAB, 削弱延伸,使得宽展区收缩
两侧宽展区:金属横向流动增加宽展
23
2、 咬入条件和轧制过程的建立
相对位移体积:位移体积与物体的体积之比。
Z轴方向的相对位移体积:
Vz0 Vz h ln 1 V h0
Y轴,X轴方向的位移体积:
b1 V y V ln b0
Vx V ln l1 l0
Y轴,X轴方向的相对位移体积:
b V ln 1 V b0
0 y
Vy
Vx0
Vx l ln 1 V l0
轧件与轧辊接触面之间的几何区, 即从轧件入轧辊的垂直平面到轧件 出轧辊的垂直平面所围成的区域 ACBD 。
6 简单理想轧制过程示意图
简单轧制时变形区参数间的关系
1)咬入角
轧件被咬入轧辊时轧件和轧辊最先接触点和轧 辊中心的连线与两轧辊中心连线所构成的角度。
△h/2=D/2-D/2*cosα △h=D(1-cosα) △h≈Rα2
自然咬入
摩擦角大于咬入角时才能自然咬入 合力F的水平分力Fx与轧制方向相同
28
上轧辊对轧件作用力分解
力的关系分析:
N x N sin
Tx T cos Nf cos
Tx = Nx 时
N sin Nf cos
tan f
极限咬入条件
咬入力和咬入阻力处于平衡状态 轧辊对轧件作用力的合力F是垂直方向,无水平分力
E1-轧辊的弹性模量
13
迭代法求解时变形区长度 l „公式
l Rh
2P 1 v12 R R(1 8 ) hB E1
P为总轧制压力,未 知。 需要迭代求解
14
1.1.2 金属在轧制变形区内的流动规律 沿轧面高向上的变形分布
均匀变形理论 不均匀变形理论
15
沿轧件断面高度方向上的变形分布不均匀
l R h
9
3)接触面积
接触面水平投影面积。
BH b F B l R h 2
10 简单理想轧制过程示意图
考虑轧辊和轧件弹性变形时
1)咬入角 (h 1 ) / R
△1轧辊的弹性变形 △2轧件的弹性变形
11
2)变形区长度 l '
弹性压扁造成的接触弧长增加量可达30-100%
轧制变形理论 第一至第五章
1
1、轧制过程的基本概念
本节应掌握的知识点: 轧制变形区的概念 咬入角α 接触弧长度l
轧制变形的表示方法:
压下量,宽展量,延伸量
金属在变形区内的流动规律
2
1.1 轧制变形区的几何参数 轧制过程-靠旋转的轧辊与轧件之间形成的摩擦力将轧
件拖进辊缝之间,并使之受到压缩产生塑性变形的过程。
21
变形不均匀性与变形区形状系数的关系 变形区形状参数: l / h
压缩变形完全深入到轧件内部,中心层变形比表面层 变形大 l / h <0.5~1.0时 :轧件高度相对于接触弧长比较大, 外端对变形过程的影响更为突出,压缩变形不能深 入到轧件内部,只限于表面层附近,表面层变形比 中心层大。
l / h >0.5~1.0时 :轧件高度相对于接触弧长不太大时,
38
3 轧制过程中金属的变形
本节应掌握的知识点: 1. 宽展的分类 2. 影响宽展的因素 3. 简单轧制时宽展量的计算
39
3.1 轧制时金属变形的基本概念及变形系 数 1)基本概念 压下:高度方向变形 宽展:宽度方向变形 延伸:长度方向变形
40
2) 工程变形系数 (1)压下:h=h0-h 相对压下:h=h/h0 (2)宽展: b=b0-b 相对宽展: b= b/b0 (3)延伸: l=l-l0 相对延伸: l= l/l0
水平段为表面粘着区
沿轧件断面高向上变形分布
1-表面层;2-中心层;3-均匀变形
A-A-入辊平面;B-B-出辊平面
16
带钢表面粗晶区的形成和轧制状态有关: 1)轧制时,由于摩擦力的存在,在轧件和轧辊接触部位存在难变形区,当轧 制时润滑条件不好时,容易在表面层产生粗晶区,可以通过开启机架间冷却 水来改善润滑。 2)沿轧件高向上变形分布是不均匀的,表面层变形小。压下量分配不合理时, 使得轧件表面层变形量小,从而产生粗晶。 17 粗晶区的存在会降低带钢的延伸率,冷弯性能变差。
29
上轧辊对轧件作用力分解
力的关系分析:
N x N sin
Tx T cos Nf cos
Tx < Nx 时
N sin Nf cos
tan f
摩擦角小于咬入角,不能自然咬入 合力F的水平分力Fx逆轧制方向
30
2.2 稳定轧制条件
•当轧件被轧辊咬入后开始逐渐填充辊缝, •在此过程中,轧件前端与轧辊轴心连线间的夹角δ不断减小 表示合力作用点的中心角φ自φ=α开始逐渐减小。合力F逐渐 向轧制方向倾斜,有利于咬入。 •当轧件完全充满辊缝时,δ=0,合力F的作用点的位置也固 31 定下来,中心角φ不再发生变化,开始稳定轧制阶段
三种情况: Tx < Nx Tx =Nx Tx > Nx
不能实现自然咬入 平衡状态 可以实现自然咬入
27
上轧辊对轧件作用力分解
力的关系分析:
N x N sin
Tx T cos Nf cos
Tx > Nx 时
N sin Nf cos
tan f
令
tan f
临界面上金属流动 速度分布均匀,等 于轧辊水平速度
表面层流动速度大, 中心层流动速度小
流动速度 分布均匀 表面层流动速度小, 中心层流动速度大
18
沿轧件断面高度方向上金属应力分布不均匀
“+”-拉应力;“-” -压应力; 1-后外端;2-入辊处;3-临界面;4-出辊处;5-前外端
19
轧制变形区
I-易变形区;II-难变形区;III-自由变形区
DB3 h 1 2 2
B1B3 1 2
h x1 2 R 1 2 2
x2 2R1 2
x1 R h
h l x1 x2 2 R 1 2 2 R1 2 2
(1)降低α角途径
1)增加轧辊直径D 2)减小压下量
h arccos 1 D
36
生产中降低 α的方法: 1)用钢锭的小头先送入轧 辊或以带有楔形端的钢 坯进行轧制 。
优点:保证顺利的自然咬入和进行稳定轧 制,并对产品质量亦无不良影响。
2)强迫咬入
37
(2)提高的方法 1)改变轧件或轧辊的表面状态,以提高摩 擦角。 2)合理的调节轧制速度,轧制速度提高, 摩擦系数降低。 (3)增加轧件与轧辊的接触面积或采用合 适的孔型侧壁倾角(在孔型轧制情况下)。
知识点:
咬入条件 稳定轧制条件 改善咬入条件的途径
24
2.1 平辊轧制的咬入条件
咬入:依靠回转的轧辊和轧件之间的摩擦力,轧 辊将轧件拖入轧辊之间
接触瞬间轧件对轧辊的作用力: 径向压力P 摩擦力T0
接触瞬间轧辊对轧件的作用力: 径向反作用力N 切线摩擦力T
25
上轧辊对轧件作用力分解
接触瞬间轧辊对轧件的作用力:
产生条件:变形比较均匀。 平辊轧制矩形断面--板带轧制 宽度有很大富裕的孔型内轧制-扁平孔型
轧制目的:
形状(shape)
尺寸(size) 组织 (microstructure)
3
4
1.1.1 轧制变形区
轧制时轧件在轧辊作用下发生变形的部分。
弹性变形区 塑性变形区
弹性恢复区
5
简单理想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