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分类讲解 (3)
中学物理课型分类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熟悉物理教学中的一些基本课型,才能很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物理教学的特点,我们把物理教学中的课的类型主要划分为三种,即实验课,概念、规律课和习题课。
(一)实验课物理实验教学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随堂实验和课外实验。
1. 演示实验所谓演示实验是指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为配合教学内容而演示给学生看的实验。
因此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起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起一定的示范作用。
为了确保演示实验成功,并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课堂演示实验要首先做好准备,力求演示的现象清楚,并配合必要的说明和讲解。
2. 学生实验学生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掌握实验技能,使学生受到物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的初步训练的主要措施。
进行学生实验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努力创造条件,开出物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所有实验。
第二、关于实验能力的培养要具体落实,要明确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做到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
第三、实验中要及时给学生以具体指导,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中的问题,纠正实验上的错误。
3. 随堂实验这种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补充形式,可作为实验作业布置给学生,也可作为建议,由有兴趣的学生自愿进行。
(二)概念、规律课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过以下四个环节:1. 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创设物理环境,提供感性认识。
中考物理实验题型讲解

×
×
0 cm 1
2
3
4
5
6
7
8
9
10
In doing we learn,Everything just to create capital.
4、会读:
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78cm
In doing we learn,Everything just to create capital.
(5)用两个大小相同的蜡烛目的是_便__于__比__较__像__和__物__大__小___。
In doing we learn,Everything just to create capital.
物距u
像距v
物距: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 像距:光屏(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
In doing we learn,Everything just to create capital.
S
作出由A发出经平面镜 反射后经过B点的光线
如图是S'两条反射光线,请 找出光源S,并补充光路
In doing we learn,Everything just to create capital.
1、下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
___便__于__确__定__像__的__位__置__,__比__较__像__与__物__的__大__小_____;
55 温度/℃
D
75 温度/℃
D
C
50
70
B
C
45
65
时间/分 时间/分
40
A
0海2波的4 熔6 化8图10像12
14
B
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专题03光学实验(知识点复习+例题讲解+过关练习)-备战2023年中考物理一

专题03光学实验一、平面镜成像实验:1.实验器材:平板玻璃(透明)、两支相同的蜡烛、白纸、刻度尺、笔;2.实验环境:光线暗一点;3.注意事项:玻璃板垂直桌面、玻璃板薄一点;4.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5.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1)正立的、等大的、虚像;(2)像、物分居平面镜两侧;(3)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u=v;(4)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5)物体靠近平面镜,像也靠近平面镜,靠近的速度大小相等;(6)注意: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位置、形状,以及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等无关。
6.平面镜成像实验考点总结:(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便于准确确定像的位置;(2)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竖直放置;若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不能重合;(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4)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5)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6)小明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大小不变;(7)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环境中进行;(8)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9)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若直接将蜡烛放在直尺上进行实验,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10)观察A蜡烛的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玻璃板的两个面反射各成一个像;这两个像的间距为两倍玻璃板的距离;实验应该选用较薄的玻璃板,这是为了使玻璃板两个面反射成的像尽量重叠,便于准确确定像的位置;(11)多次进行实验的目的:寻找普遍规律。
【例题1】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完整版)41个有趣的物理小实验及原理讲解

41个有趣的物理小实验及原理讲解一、瓶内吹气球思考:瓶内吹起的气球,为什么松开气球口,气球不会变小?材料:大口玻璃瓶,吸管两根:红色和绿色、气球一个、气筒操作:1、用改锥事先在瓶盖上打两个孔,在孔上插上两根吸管:红色和绿色2、在红色的吸管上扎上一个气球3、将瓶盖盖在瓶口上4、用气筒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5、将红色吸管放开气球立刻变小6、用气筒再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7、迅速捏紧红吸管和绿吸管两个管口8、放开红色吸管口,气球没有变小讲解:当红色吸管松开时,由于气球的橡皮膜收缩,气球也开始收缩。
可是气球体积缩小后,瓶内其他部分的空气体积就扩大了,而绿管是封闭的,结果瓶内空气压力要降低——甚至低于气球内的压力,这时气球不会再继续缩小了。
二、能抓住气球的杯子思考:你会用一个小杯子轻轻倒扣在气球球面上,然后把气球吸起来吗?材料:气球1~2个、塑料杯1~2个、暖水瓶1个、热水少许流程:1、对气球吹气并且绑好2、将热水(约70℃)倒入杯中约多半杯3、热水在杯中停留20秒后,把水倒出来4、立即将杯口紧密地倒扣在气球上5 、轻轻把杯子连同气球一块提起说明:1、杯子直接倒扣在气球上,是无法把气球吸起来的。
2、用热水处理过的杯子,因为杯子内的空气渐渐冷却,压力变小,因此可以把气球吸起来。
延伸:小朋友,请你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气球吸起来?三、会吸水的杯子思考:用玻璃杯罩住燃烧中的蜡烛,烛火熄灭后,杯子内有什么变化呢?材料:玻璃杯(比蜡烛高)1个、蜡烛1支、平底盘子1个、打火机1个、水若干操作:1. 点燃蜡烛,在盘子中央滴几滴蜡油,以便固定蜡烛。
2. 在盘子中注入约1厘米高的水。
3. 用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4. 观察蜡烛燃烧情形以及盘子里水位的变化讲解:1. 玻璃杯里的空气(氧气)被消耗光后,烛火就熄灭了。
2. 烛火熄灭后,杯子里的水位会渐渐上升。
创造:你能用排空的容器自动收集其它溶液吗?四、会吃鸡蛋的瓶子思考:为什么,鸡蛋能从比自己小的瓶子口进去?材料:熟鸡蛋1个、细口瓶1个、纸片若干、火柴1盒操作:1、熟蛋剥去蛋壳。
高考物理实验分类

高考物理实验分类高考物理实验分类一、验证性实验1.验证力的等四边形法则(1)目的:验证平行四边形法则。
(2)设备:一块方板、一张白纸、两个弹簧秤、一条橡皮筋、两个串套、一个三角、一个秤和几个图钉。
(3)主要测量:A.用两个测力计拉动绳套,使橡胶条拉伸,绳子的结达到一定的点O.节点o 的位置。
记录:两个测力计的读数F1和F2。
由两个测力计指示的张力方向。
B.用测力计重量xx将节点拉到O点。
记录:弹簧秤的拉力f和方向。
(4)绘图:比例尺和三角形(5)减少误差的方法:A.使用前校准测功机的零点。
B.方形板应水平放置。
C.弹簧的伸长方向应与测量的拉伸方向一致,并与板平行。
D.分量和合力都应该尽可能大。
E.橡胶条的细线应较长,标记两条细线方向的两点应尽可能远。
F.两个部件之间的夹角不宜过大或过小,一般为600-1200。
2.验证动量守恒定律(1)原理:两个球在水平方向碰撞,水平方向的合力为零,动量守恒。
m1v1=m1v1/m2v2本实验验证了上述公式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是有效的。
两个球碰撞后,都是水平投掷,球的初速度用水平范围间接表示:op-与v1水平投掷时M1的水平范围OM-M1与v1平抛时的水平范围“当M2被水平抛向V2时的水平距离”验证的表达式:m1OP=m1OM m2O/N(2)实验仪器:滑槽、重锤、白纸、复写纸、米尺、入射球、触球、游标卡尺、刻度尺、指南针、天平。
(3)实验条件:A.入射球的质量m1大于撞击球的质量m2(m1 m2)。
B.入射球的半径等于击球半径。
C.每次入射球必须从静止位置以相同的高度从滑槽滑下。
D.滑槽端部的切线方向是水平的。
E.当两个球碰撞时,球的中心高度相等或在同一水平线上。
(4)主要测量量:A.用天平测量两个球的质量m1和m2。
B.用游标卡尺测量两个球的直径,计算半径。
C.在确定球的落点位置时,以每次实验的落点为基准,做一个尽可能小的圆,在里面圈出每次的落点位置,并将这个圆的中心设定为实验测量数据对应的球的落点位置。
初中物理20个必做学生实验分类(人教版)

测 定 性 实验 (4)
1.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2.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3.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4.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力 学 实 验 (8)
3.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4.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5.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6.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7.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8.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 按 实 验 内 容 归 属 分 类
热学 实验 (2) 光学 实验 (3)
1.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2.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电 学 实 验 (7)
2.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3.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4.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5.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6.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7.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初中物理20个必做学生实验分类(人教版)
实验分类 实验内容
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基 本 操 做 类 (7)
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3.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4.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5.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6.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7.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一) 按 实 验 类 型 分 类
1.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 究 性 实 验 (9)
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4.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5.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8.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9.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人教版初中物理实验分类目录及器材

√
92 演示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
√
通电螺线管、小磁针、学生电源、导线、开关 通电螺线管、小磁针、学生电源、导线、开关、铁芯、电磁铁 学生电源、导线、开关、带导轨的磁场
93 演示磁场对线圈的作用
√
强磁体、导线、学生电源
94 演示线圈不能连续转动
√
强磁体、线圈、学生电源
95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磁可以生电)3
初中物理(新人教版)实验目录及所需器材
一、八年级物理上册共35个实验,16个必做演示实验,4个必做分组实验。
年 级
章节
序号
实验名称
演示30个 分组5个
必做 选做 必做 选做 16个 14个 4个 1个
所需器材
1 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怎样?
√
铁架台、酒精灯、圆底烧瓶(带瓶塞)、铁夹,水、烧杯
2 会跳舞的小人
28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第五章 29 演示投影仪
30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3
31 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3
32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3
第六章 33 量筒的使用方法1
34 测量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石块的密度
35 纸风车1
演示30个 分组5个
必做 选做 必做 选做
所需器材
16个 14个 4个 1个
章
74 75
探究电流电压电阻关系3 测小灯泡的电阻3
级
76 小灯泡亮度为什么不一样2 77 用铅笔芯控制小灯泡亮度2
√ √ √ √
变阻器、定值电阻、电池,导线、开关、电流表、电压表、演示悬挂插板 变阻器、小灯泡、电池、导线、开关、电流表、电压表、演示悬挂插板 变阻器、小灯泡(两个不一样)、电池、导线、开关、演示悬挂插板 小灯泡、电池、导线、开关、电流表、铅笔心、演示悬挂插板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的分类及教学

JIAO XUE GUAN LI浅谈初中物理实验的分类及教学江 敏(福州市闽清县城关中学,福建 福州 350800)在初中物理教学的组成体系中,实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验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难度以及学习抵触性会明显降低。
其能够直观地了解到抽象的物理知识,也能够直接地感受到物理的奇妙,从而对其产生主动了解的兴趣以及欲望。
一、初中物理实验的分类第一,测量性实验。
测量性实验又可以被细化成直接测量性实验以及间接测量性实验。
其中,直接测量性实验指的是能够通过直观观察,明确实验结果的实验。
比如借助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借助直尺测量距离等等;间接测量性实验指的是在完成测量工作后,需要通过计算得到结果的实验。
比如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量电流电压,以此为基础测量小灯泡功率。
第二,探究性实验。
其指的是结合一些实验现象,对实验原理以及实验规律进行探究推导的实验。
比如水的沸腾原理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探究等等。
第三,操作性实验。
其指的是结合已知物理知识,对实验器材进行操作,推导物理知识点的实验。
比如串并联电路的对比实验、借助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实验等等。
二、初中物理实验的教学对策(一)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始于惊奇[1]。
换句话说,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只有学生意识到教学活动具备较强的趣味性或者具备较强的探究性,才会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自身的大脑才会接收到兴奋的刺激。
并且当学生能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解欲望之后,其自身的好奇心理以及疑问也会随之涌现,推动其对知识进行探索,从而有效增强整体的教学效果。
所以,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一要点,以学生的兴趣以及好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掌握。
相比于城市初中院校的来说,农村初中院校的教学条件相对较为匮乏。
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很多实验道具都具有较高的生活性,所以教师并不会受到较大程度的教学限制。
例如,当教师在讲解小孔成像的实验时,就可以借助简单的照相机设备;在讲解摩擦起电的实验时,就可以借助小纸屑以及塑料尺子等小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三高考模拟·随堂集训1.[2016·正定模拟](多选)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三个已校好的弹簧测力计才能完成此实验B.用两个校好的弹簧测力计就可以完成此实验C.用一个校好的弹簧测力计也能完成此实验D.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外壳与纸面间的摩擦将会影响实验的结果答案BC解析由实验原理可知,当需要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同时拉橡皮筋时,在确定结点O及两个分力的方向的情况下,可以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先拉一侧,另一侧直接用细绳拉,先确定一个分力的大小,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再确定另外一个分力的大小,B、C正确,A错误;外壳与纸面间摩擦不影响测力计读数,不影响实验结果,D错误。
2.[2015·山东高考]某同学通过下述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步骤:①将弹簧秤固定在贴有白纸的竖直木板上,使其轴线沿竖直方向。
②如图甲所示,将环形橡皮筋一端挂弹簧秤的秤钩上,另一端用圆珠笔尖竖直向下拉,直到弹簧秤示数为某一设定值时,将橡皮筋两端的位置标记为O1、O2,记录弹簧秤的示数F,测量并记录O1、O2间的距离(即橡皮筋的长度l)。
每次将弹簧秤示数改变0.50 N,测出所对应的l,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O、O′,橡皮筋的拉力记为F OO′。
④在秤钩上涂抹少许润滑油,将橡皮筋搭在秤钩上,如图乙所示。
用两圆珠笔尖成适当角度同时拉橡皮筋的两端,使秤钩的下端达到O 点,将两笔尖的位置标记为A、B,橡皮筋OA段的拉力记为F OA,OB段的拉力记为F OB。
完成下列作图和填空:(1)利用表中数据在图丙中画出F-l图线,根据图线求得l0=______cm。
(2)测得OA=6.00 cm,OB=7.60 cm,则F OA的大小为________N。
(3)在图丁中根据给出的标度,作出F OA和F OB的合力F′的图示。
(4)通过比较F′与________的大小和方向,即可得出实验结论。
答案(1)如图丙′所示10.0(9.8、9.9、10.1均正确)(2)1.80(1.70~1.90均正确)(3)如图丁′所示(4)F OO′解析(1)如图丙′所示,由图象知图线与横轴交点横坐标即弹簧原长,故l0=10.0 cm。
(2)由图象知橡皮筋的劲度系数k=50.0 N/m,OA、OB的长度之和是13.60 cm,原长10 cm,则形变量Δx=3.60 cm,所以弹力T=kΔx =1.80 N。
(3)合力F′的图示如图丁′所示。
(4)橡皮筋搭在秤钩上拉至O点和把橡皮筋挂在秤钩上拉至O点效果相同,F′应与F OO′比较。
3.[2015·安徽高考]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某同学用图钉把白纸固定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一点,两个细绳套系在橡皮条的另一端。
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拉住两个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施加拉力,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纸面上某一位置,如图所示。
请将以下的实验操作和处理补充完整;①用铅笔描下结点位置,记为O;②记录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和F2,沿每条细绳(套)的方向用铅笔分别描出几个点,用刻度尺把相应的点连成线;③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仍拉到位置O,记录测力计的示数F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按照力的图示要求,作出拉力F1、F2、F3;⑤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和F2的合力F;⑥比较________的一致程度,若有较大差异,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应的改进后再次进行实验。
答案③沿此时细绳(套)的方向用铅笔描出几个点,用刻度尺把这些点连成直线⑥F和F3解析使一个力F3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F1、F2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都是让同一条一端固定的橡皮条伸长到某点,则力F3就是这两个力F1、F2的合力。
作出力F3的图示,再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力F1、F2的合力F的图示,比较F和F3的大小和方向是否相同,从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4.[2014·江苏高考]小明通过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实验记录纸如图甲所示,O点为橡皮筋被拉伸后伸长到的位置,两弹簧测力计共同作用时,拉力F1和F2的方向分别过P1和P2点;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时,拉力F3的方向过P3点。
三个力的大小分别为:F1=3.30 N、F2=3.85 N和F3=4.25 N。
请根据图中给出的标度作图求出F1和F2的合力。
(2)仔细分析实验,小明怀疑实验中的橡皮筋被多次拉伸后弹性发生了变化,影响实验结果。
他用弹簧测力计先后两次将橡皮筋拉伸到相同长度,发现读数不相同,于是进一步探究了拉伸过程对橡皮筋弹性的影响。
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将一张白纸固定在竖直放置的木板上,橡皮筋的上端固定于O点,下端N挂一重物。
用与白纸平行的水平力缓慢地移动N,在白纸上记录下N的轨迹。
重复上述过程,再次记录下N的轨迹。
两次实验记录的轨迹如图丙所示。
过O点作一条直线与轨迹交于a、b两点,则实验中橡皮筋分别被拉伸到a和b时所受拉力F a、F b 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
(3)根据(2)中的实验,可以得出的实验结果有哪些?(填写选项前的字母)()A.橡皮筋的长度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B.两次受到的拉力相同时,橡皮筋第2次的长度较长C.两次被拉伸到相同长度时,橡皮筋第2次受到的拉力较大D.两次受到的拉力相同时,拉力越大,橡皮筋两次的长度之差越大(4)根据小明的上述实验探究,请对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提出两点注意事项。
答案(1)见解析,F合=4.6~4.9 N都算对(2)F a=F b(3)BD(4)橡皮筋拉伸不宜过长;选用新橡皮筋。
(或:拉力不宜过大;选用弹性好的橡皮筋;换用弹性好的弹簧。
)解析(1)作出力F1、F2和合力的图示如图所示;经测量可得合力大小为4.70 N。
(2)橡皮筋被拉伸到a和b时,根据平衡条件,因重物的重力一定,橡皮筋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一定,如图所示,则橡皮筋受的拉力F T=Gcosθ,大小一定,故F a=F b。
(3)由(2)可知橡皮筋的长度与受的拉力不是正比关系,橡皮筋第2次的长度较长,但受到的拉力与第1次相同,选项A错误,B正确;若两次被拉伸相同长度,第2次橡皮筋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小,由F T=Gcosθ可知,第2次受的拉力较小,选项C错误;拉力越大时,橡皮筋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越大,由题图可知,橡皮筋两次的长度之差越大,选项D正确。
5.[2015·四川成都一诊]为了较准确地测量某细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小聪、小明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小聪在实验室里找到一把弹簧测力计,按图甲所示安装细线和测力计后,他用力缓慢竖直向下拉测力计,直到测力计的示数达到量程(细线没有断裂),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将F记为细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小明在实验室里还找到一把刻度尺和一个玩具小熊,接着进行了如下的操作:①用刻度尺测出细线的长度L,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玩具小熊的重力G;②按图乙所示安装玩具小熊、细线(玩具小熊悬挂在细线的中点);③两手捏着细线缓慢向两边移动直到细线断裂,读出此时两手间的水平距离d;④利用平衡条件算出结果。
在不计细线质量和伸长影响的情况下,请回答:(1)小明算出的细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________(用L、G、d表示);两位同学中,________(选填“小聪”或“小明”)的测量结果较准确。
(2)在小明两手捏着细线缓慢向两边移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填选项序号字母)A.细线上的拉力大小不变B.细线上的拉力大小减小C.细线上拉力的合力大小不变D.细线上拉力的合力大小增大答案(1)LG2L2-d2小明(2)C解析(1)以细线的中点为研究对象,受到竖直向下的拉力(大小等于玩具小熊所受重力的大小G)、分别沿线方向的两个弹力,根据平衡条件、数学知识可得G 2L 2-d 2=F Tm L ,解得F Tm =LG 2L 2-d 2;小聪同学把测力计的量程大小记为细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的大小的做法不妥,有可能测力计所受的弹力已经达到量程,而细线能承受的拉力还没有达到最大值。
因此,相比之下,小明同学的测量结果较准确。
(2)根据题意和平衡条件、数学知识可得G 2L 2-x2=F T L ,解得F T =G 21-⎝ ⎛⎭⎪⎫x L 2(其中x 为两手间的水平距离),则在小明两手捏着细线缓慢向两边移动的过程中,细线上的拉力大小在不断增大,A 、B 错误。
根据平衡条件的推论可知,在小明两手捏着细线缓慢向两边移动的过程中,细线上的拉力的合力大小始终等于玩具小熊所受重力的大小G ,C 正确,D 错误。
6.[2015·深圳模拟]根据要求,完成“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
(1)如图甲所示,把白纸固定在木板上后,再把木板竖立在桌面上,用图钉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A 点,另一端B 连接两条轻绳,跨过定滑轮后各拴一细绳套,分别挂上3个钩码和4个钩码(每个钩码重1 N),调整滑轮的位置,稳定后结点B 位于O 处,记下________和两条细绳的方向,取下滑轮及钩码。
(2)如图乙所示,取某单位长度表示1 N ,用力的图示作出两条细绳的拉力F 1和F 2;再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把结点B 也拉至O 处,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 ′=________N ,取下弹簧测力计。
(3)在图丙中作出F1和F2的合力F及拉力F′的图示。
(4)对比F和F′的大小和方向,发现它们不是完全一致的,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填一个原因)。
答案(1)O的位置(2)5.0(3)、(4)见解析解析(1)本实验中应记录结点O的位置。
(2)读数为5.0 N。
(3)力的图示如图所示。
(4)产生误差的原因有测量存在误差;作图没有画准;弹簧测力计自身重力的影响;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