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镇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城市功能融合研究——基于浙江慈城的实践

合集下载

地灵人杰的江南古城--析古慈城的人居环境

地灵人杰的江南古城--析古慈城的人居环境

地灵人杰的江南古城--析古慈城的人居环境
俞义;王深法;陈苇;陈和平;童力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03(027)007
【摘要】@@ 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浙东平原上,曾经闪烁着一颗耀眼的"明珠",她就是唐宋明清时,鼎甲相望、进士辈出、举人比肩、秀才盈城的古慈城.据<慈溪县志>记载:"自唐至清,共有进士519名",70~80%出自慈城.其中有状元5名,榜眼1名,探花3名,尚书6名,御史33名,知府40名,知县41名.古慈城,可谓人文荟萃的"宝地".【总页数】3页(P73-75)
【作者】俞义;王深法;陈苇;陈和平;童力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2
【相关文献】
1.古城镇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城市功能融合研究——基于浙江慈城的实践 [J], 王国安
2.古城复兴中的城市文化资本唤醒与再投放模式初探——以宁波慈城古县城为例[J], 应俊;何礼平
3.历史古城建筑管理的研究式探索--以宁波市慈城古县城为例 [J], 蔡丽;姜文炜
4.江南古城沐清风——宁波慈城·清风园创建第一批全国廉政教育基地纪实 [J], 周
永卫
5.阅上江南慈城绘--走进慈城古镇 [J], 静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城调研社会实践报告

古城调研社会实践报告

古城调研社会实践报告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古城调研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活动伊始同学们“兵”分三路,10人一组,分组进行随机访问,问卷调查,搜集资料。

最后在班长、团支书的带领下一起参观运河博物馆。

跟着一组实践员的脚步可以发现市政府巧妙规划,把东昌湖、古运河、陡骇河水系连通起来,两岸绿化程度很高,实现了城—河—湖一体的景色。

实践员们参观了很多有名的古建筑,如与岳阳楼齐名的明代建筑光月楼,成语“独占鳌头”的出处鳌头矶等。

大都保存完好,一直对外开放。

有关运河的'一切市民都熟稔于胸,对答如流。

二组实践员把之前精心准备的问卷发给沿岸边散步的居民,问卷涉及古运河的历史、发展、变化等内容,涉及更多的是关于古运河的开发与保护。

他们积极配合,很快120份问卷如数收回。

统计结果发现80%以上的市民对历史有了解,75%的市民对它的保护表示满意,一部分认为还有待提高。

与此同时三组实践员在图书馆找到了当地的县志,搜集大量古运河背景的文字资料,跟大家一块分享。

最后在古运河博物馆集合参观。

博物馆陈列着运河带给聊城的一系列文明成果,如皮影,戏剧,陶器,三国诗人曹植雕像,仿做的赤壁战场等。

同学们看到保存完好的生物化石时发出阵阵赞叹声。

一位博物馆负责人说道:有关运河的一切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瑰宝,我们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去保护它们,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可是宣传力度还不够.据悉,随着古运河申请“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不仅政府注重运河文化保护,而且聊城大学也专门成立运河文化研究所。

越来越多人的加入为“沿袭历史文明,融合古今文化,发扬水城特色,打造运河名城”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增砖添瓦的作用。

5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以浙江为例

5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以浙江为例

市 长学 0 年 期 0 一 共杭州 垂竞 报23 第t
O周乾松 :古城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古城镇 厉史 文化 遗产保护钓 思考
— 以浙江为例
O 周乾松
,( 日份 I

内容摘要 :在新的 2 世纪,加快城市化、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 史文化遗产的矛质 日益 突出。随着我 1 省城市人 口的增加 ,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 ,一些古城镇 古村 落历 史文化遗产及其赖 以生存的环境 , 已受到或正在遗受 “ 灭失性、建设性、保护性”的损害、破坏。 目前 ,古城镇 古村落历 史文化遗产保
镇在现代化 、城市化进程中遭受严重毁损。
1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 “ 9 年, 9 人类口头遗产 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保护机制, 这表明, 遗产 保护范围已 从有形扩大到无形,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古 城镇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丰富, 日 但 益削弱、 E f 渐珍稀。如在戏曲艺术方面,浙江是中国最早戏剧 “ 南戏”的诞生地,“ 百戏之师”昆剧是我国唯一被列为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还有全国闻名的越剧、绍 剧与大板、 宁海平调、 台州乱调、 新昌 腔调、 松阳高腔, 都是极富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待于我们更好 地保护和传承。又如在传统技术工艺美术方面, 8 年 据 0 代末统计,明代 《 天工开物》所载的传统工艺项 目约 5%存于民间,而近年则所剩无几了, 5 这不能不说现已 到尽快抢救无形文化遗产的时候了。如东阳木雕, 青田 石雕、 龙泉宝剑、 萧山花边, 桐乡蓝印花布等均应进一
于我省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 ,有利于为建设文化大省而
保护好更多的历史古城镇古村落。
2 浙江古城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
古建筑与古城镇的格局风貌,是古城镇文明的结晶, 特殊的文化载体,它能反映出古城镇历史轨迹和文化特

中国古城镇保护文化遗产的新思路

中国古城镇保护文化遗产的新思路

中国古城镇保护文化遗产的新思路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古城镇面临了保护和发展的问题。

这些古城镇以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吸引着游客和投资者的目光,但又因城市化进程的冲击而面临丧失原有特色的风险。

如何保护好这些古城镇,让它们既能传承历史文化,又能与现代社会相融合,成为城市的亮丽名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探索一种新的保护古城镇文化遗产的思路。

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西方国家,保护古城镇文化遗产的工作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和模式。

例如,欧盟开展了针对古城镇保护和再利用的城市计划,通过“红橙黄绿蓝紫”七个等级对古城镇进行科学评估,对保护、改造等方面提供具体指导。

此外,一些国家还将传统手工艺、文化演艺等元素结合到古城镇的保护和发展中。

中国应该在保护古城镇文化遗产方面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对保护工作进行科学规划。

我们可以从建筑、景观、生活方式等方面入手,探索出符合本土文化特征的保护模式。

二、建立科学的保护机制建立科学的保护机制是保护古城镇文化遗产的关键。

目前,中国的法律法规、规划标准、保护技术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协调,形成统一战线,避免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

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如文物保护公司、文化企业等,与政府机构和当地社区共同进行古城镇的保护和开发,实现多方共赢。

通过市场化手段,让社会资本介入,探索出一条既能保护古城镇文化遗产,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注重古城镇的“活化”在保护古城镇文化遗产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古城镇的“活化”,即让古城镇与现代社会相融合,通过文化旅游、现代化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方式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例如,古城镇可以打造成一种文化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前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体验中国古典风情。

另外,可以开展一些与当地文化相符合的文化活动,如年画大展、剪纸比赛等,给古城镇带来人气和商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为古城镇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古镇保护调研报告

古镇保护调研报告

古镇保护调研报告古镇保护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保护和传承古镇文化是我们时代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古镇保护的现状、问题和相关措施,以期为古镇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随机抽取了5个著名的古镇作为研究对象,并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在每个古镇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观察。

三、调研结果1. 古镇的规模和风貌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古镇的规模和风貌各有不同。

有的古镇保存完好,规模较大,有的则受到了房屋乱建和商业开发的影响,规模缩小,风貌改变。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对古镇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所致。

2. 古镇的保护措施我们发现,古镇的保护措施各不相同。

有的古镇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限制房屋乱建,保护历史建筑和传统手工艺;有的古镇则在商业开发上取得了一些成就,利用古镇的特色吸引游客,增加经济收入,但这些商业开发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

3. 古镇保护面临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古镇保护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古镇的保护意识还需要加强,一些居民和商家存在对古建筑的漠视和破坏行为。

其次,商业开发过度,导致古镇风貌改变,文化内涵流失。

再次,一些古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不完善,需要加强建设。

四、对策建议1. 加强古镇保护宣传教育通过加强古镇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和商家对古镇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2. 制定古镇保护规划和政策制定古镇保护规划和政策,明确古镇保护的目标和措施,加大对古镇保护工作的支持和投入。

3. 加强古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古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居民和游客的生活和游览环境。

4. 合理引导商业开发合理引导商业开发,注重与古镇文化的融合,确保商业开发对古镇的保护和传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结论古镇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发现,古镇保护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制定规划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合理引导商业开发。

慈城古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慈城古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慈城古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在慈城古镇进行了社会实践活动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古镇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这次实践,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慈城古镇是一个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这里,我深切感受到了古镇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

古老的建筑、古朴的街道、传统的手工艺品等无一不体现着慈城的独特魅力。

这让我意识到,古镇是一个地方文化的宝库,需要得到我们的积极保护与传承。

其次,古镇的发展也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参与。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很多古镇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因此,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古镇的发展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使古镇在保护传统的同时,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互动,我也了解到了古镇所面临的一些困境。

例如,旅游业的兴起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商业化过度等问题。

因此,我们要在保护古镇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保护,避免商业化过程中的副作用。

最后,这次实践让我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活动中,我和其他成员共同努力,互相支持,共同完成任务。

通过合作,我们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培养了良好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这对我个人的成长来说,无疑是一次宝贵的经历。

总之,慈城古镇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古镇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团队合作的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加强对古镇的保护与发展的关注,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为古镇的繁荣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古镇旅游开发中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古镇旅游开发中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古镇旅游开发中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一、前言古镇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景观,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古镇的旅游开发也日益受到关注。

古镇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往往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本文旨在探讨古镇旅游开发中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古镇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1.历史建筑古镇的历史建筑是其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建筑大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比如江南水乡的水镇建筑、西南古镇的吊脚楼等,都是中国古镇独特的历史建筑。

2.传统手工艺古镇的手工艺传统源远流长,其独特的工艺品和技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购买。

比如四川青城古镇的蜀绣、浙江乌镇的木偶等,都是古镇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作品。

3.民俗文化古镇的民俗文化也是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一,比如古镇的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民歌等,都是古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古镇旅游开发中的问题随着古镇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古镇的历史建筑面临着被改建、被拆除的风险。

一方面是由于历史建筑的维护成本较高,古镇的经营者为了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往往将其改建为商业建筑;另一方面是由于古镇的规划管理不足,一些历史建筑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一些古镇的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一方面是由于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技艺要求较高,传承者逐渐减少;另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工业品的冲击,一些传统手工艺的市场需求逐渐萎缩。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一些古镇的民俗文化正逐渐消失。

一方面是由于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难以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另一方面是由于古镇的年轻人逐渐向城市迁移,一些传统民歌、传统习俗等正面临失传的危机。

1.建立古镇历史建筑保护机制在古镇旅游开发规划中,应当制定专门的历史建筑保护政策,鼓励其经营者进行合法保护和修缮。

应当建立古镇历史建筑的权属和责任保护机制,明确历史建筑的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任,并加强相关的执法力度。

宁波大学社会实践慈城古镇新闻稿

宁波大学社会实践慈城古镇新闻稿

人文学院“探甬之建筑,护甬之发展”实践小分队探访慈城古镇7月3日,宁波大学人文学院“探甬之建筑,护甬之发展”实践小分队来到了宁波市江北区的慈城古镇进行调研。

上午10:00左右,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车程,小分队全体成员来到了暑期实践的最后一站——慈城古镇。

小分队首先参观了慈城古县衙,整个县衙散发出威严的气氛,透露出一种震慑力。

在参观的过程中,小分队成员发现许多房屋的柱子上出现了掉漆、裂缝,虽不是人为,若不加以维护,仍会继续毁损,这对建筑是十分不利的。

之后,小分队成员就此问题向工作人员进行了反映。

紧接着,小分队来到了孔庙,先后参观了大成殿、儒学门楼魁星阁、文昌祠、土地祠、宰牲所、崇圣祠、教谕署、尊经阁、名宦乡贤祠、忠义孝悌祠等。

由于天气原因,小分队并没有看到多少游客,整个孔庙显得十分清幽。

最后,小分队来到了城隍庙,并在此举行了签名活动,号召群众加入保护慈城的优秀建筑、保护宁波优秀建筑的行动中来。

活动结束后,小分队成员在城隍庙合影留念。

在慈城古镇一行中,小分队被这座古镇独特的魅力所折服,千年的历史为慈城沉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小分队的暑期实践结束了,但是他们的保护宁波优秀建筑的步伐不会停止。

小分队将继续以他们的方式守护着这些优秀建筑,守护着这座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和遗 址等物质 文化遗 产保护 。 当今世界 , 维护城 市 的历 史风貌 , 保护文 化遗产 已成 为许多 国家 的共识 , 且形成 法律 化 。13 年 , 而 84
作为我 国江 南地 区惟一保存完好 的干年 古县城 , 慈城镇 己投 入 l O多亿 元用 于保护和 开发 。在老城 , 冯( 宅 、 俞) 酒税务 、 符卿第 、 宝善堂 等明清古建筑 群得 到 了维 修 , 面积 为 1 总 0多万 平方米 , 成 了“ 形 一街 一 河双棋 盘”的古城 风貌 : 新城 , 已完成 拆迁面 积 在 现 1 3万平 方米 , 基本形 成 “ 廊 、 一 两轴 、 两湖” 为主体 框 架 的城 市布局 。此 外 ,慈城 镇与 中心城 区的道路 框 架 已搭建 完成 ,将成 为 中心城 区新 的生态 商住型社
创造 了物质 文 明、 精神 文 明和生 态文 明等 , 留下 了令
因此 , 社会 转型 就是 社会 从传统 向现 代转 变 的过 程 ,
也 就是现 代 化的过 程 。改革 开放 3 O多年来 , 中国经 历 了从 乡村 社会 到城市 社会 的转 变 ,也就 是城市 化
的过程 。城 市化 是工业 化 的必然 结 果 ,也 是现代 化

城 市功 能定位 中具 有重 要作 用 ,慈城 是 宁波文化 名
城 的重要 节 点, 也是 宁波城 市 未来 的文化 核心 区域 。 但是。 随着 工业 化和 城市化 的发展 , 慈城古 城镇文 化 遗产 保护 与城 乡建 设发展 之 间 的矛盾 日益 突 出。因 此 , 何在 实现现 代化 的同时 , 如 保护 城市 文化遗 产 , 并使 之与 现代 城市 功能 融合 ,是 一个值 得研 究 的课
经 济发展 的 同时保 护城市 文化 遗产 , 使传 统文化遗产保 护 与现代城 市功 能相 融合 , 是一 个非 常值得研 究 的课题 。本 文以江 南古城镇 慈城 为例 , 综合 学者们 已有的城市 文化遗产保护和 利 用的研 究成果 , 分析 了 传统 文化遗产保 护与现代城 市功 能较好 融合 的现 实经验 ,试 图为 中国古城镇 未来保护 和合理 开发提 供
位 3 0多处 , 较有 价值 的文物古迹 遍布 古城周边 。
世 界 自然和 文化遗产 公约》 中提 出 的概 念 , 它包括 文
物 、建筑群 和遗址 。后 来又 把外延 扩大 到文化 景观
及 非物质文 化遗产 。本 文所 谓的文 化遗 产主要 是指
物质 文化遗 产 , 因此 , 文化遗 产保护 是指 文物 、 建筑
区。
希腊有 了第一部 保护古迹 的法律 。这 是 国际上第一
部具有现代 意义上 的文 物保护 的国家立 法 。8 0 , 14 年 法 国公 布了首批保 护建筑 5 7 ,】 8 6栋 8 7年通过 了第

部历史建筑 保护法 ,首次 规定 了保护 文物建筑 是

个 成功 的 范例 。
[ 关键 词 ] 化遗 产 ; 文 城市功 能 : 保护 与融合 [ 中图分 类号 】 2 G2[ 文献标识码 】A
【 章 编 号 】1 0 —4 9 2 1) 10 1.6 文 0 84 7 ( 0 10 — 150
美 国著名 历史 学家 爱德 华 ・ 恩斯 在 《 界文 伯 世
l 5 l


园 地
《 中共 宁波市委党校学栅
2 1 年第 1 0 1 期
题。

城池环 境钟 灵毓秀 , 整 的“ 规 双棋 盘格局” 中国传 是“

慈城 古城 镇文化遗产保 护现状
统县城 的典 型代表 ” 0 6 国务 院通 过的 《 。2 0 年 宁波 市
( ) 一 国内外文化遗 产保 护与立 法概述
明史》中说 : 城 市是 人类 文 明的表征 。①他认 为 , “ ” 城 市 的起 源 与 文 明 的起 源 是 一 样 的 。如 果 说 公 元 前 30 2 0年 , 美索 不达 米亚 是人类 文 明的 开始 , 么 , 那 文 明 的表 征 就是 城市 的 出现 。随着城 市 的形成 ,人 类
和 人类文 明的一个 重要 标志 。
宁波 是长 三角 城市 群 的重要 区域 ,在 长三角 的
人惊 叹 的文化遗 产 。这 是人类 宝贵 的文 化财 产 。 今 天 , 史 已经进 入 2 世 纪, 类社会 正在 从传 历 l 人 统转 向现 代 。文 化学专 家 陈立旭 认为 , ‘ 统 ’ 是 “传 就
文化遗 产是 17 9 2年联合 国科教 文组 织在 《 保护
城 市总体规划 (0 1 22 )将慈城古县城划 定为新 20- 00 ̄
的历史文 化保护 区 。慈城古县城 21 . 7平方 公里范 围 内保存 着 6 万 平方米 以明清古建筑 为主 的传统 民居 O 群落 , 内有 1处国家 级文保 单位 , 、 、 省 市 区级 文保单
种延 续 了许 多世代 而 正在世 界上 的大 多数 国家 和
地 区逝 去 的文 明形式 , ‘ 而 现代 ’ 则可 以被认 为是 标 志着我 们 当前历 史 时期 之特 征的一 种文 明形 式” ②。
收 稿 日期 :0 01.0 2 1.13 基 金 项 目 :0 0 浙 江省 社 科联 研 究课题 “ 21年 古城 镇 文化 遗产 保 护与 现代 城 市功 能 融合 研 究”编 号 2 1N8) ( 0 0 9。 作 者简介 : 国安 , 中共 宁波 市委 党校 副研 究 员, 要 从 事 文化 学研 究。 王 男, 主
( ( 中共 宁波市委 党校 学抛 )2 1 0 1年第 1 期




古城镇文化遗产保护
基于浙江慈城的实践
王 国安
( 中共 宁 波 市 委 党校 , 江 宁 波 3 5 1) 浙 10 2
[ 摘
要】 随着城 市化进程加 快 , 国文化遗 产保护 与城 乡建 设发展之 间的矛盾 日益突 出。如何 在加快 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