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高级工程师王伟《现代真菌学》(个人整理)
现代真菌学第五讲

图 a b c
游动配子配合
同型配子结合(最低等) 异型配子结合(稍高等:形态相同,大小不等) 一动一静的异型配偶子结合 (再高等:能动的雄配子进入藏卵器使卵受精)
②配子囊接触(gametangial contact) 两性的配子囊相互接触但不融合,雄核从一孔或受精管移入雌性配子 囊。 原配子囊中的雌雄配子已经退化成核,但不能从囊中释放出来。核输送 完成后,雌配子囊(或藏卵器)发育,雄配子囊(或藏精器)最后消解。 雌雄配子囊可以同型,也可以异型。一般雌雄配子囊常常分化成有大小 和形状的区别,但不分化为具体的配子,配子核代替配子的作用。
图
受精(精子配合)
⑤体细胞配合(菌体结合,somatogamy) 两菌丝结合或单细胞结合进行有性生殖。不产生特化的性器官或性器官 退化,营养细胞代替性器官的功能。 体细胞配合是在大多数担子菌和部分单细胞酵母中的生殖方式。
图
体细胞配合
图
菌丝结合
5. 有性孢子及其类型 有性孢子:两个性细胞结合后,通过细胞核融合而形成的孢 子。 有性孢子通常在性器官或性细胞完成有性生殖第三阶段减数 分裂之后,由新生的4个单倍体核的细胞产生。
②真菌的性亲和 ①单核孢子→萌发→可孕菌丝(鞭毛菌) a.同宗配合 ②担孢子→双核菌丝(同核菌丝→异核化→异核菌丝,又称次 (自身可孕) 级同宗配合)(担子菌) ③雄器+产囊器→质配→核配→可孕孢子(子囊菌) 只有自身可孕的真菌品种才能进行同宗配合。
一对等位基因的异宗配合(毛霉、根霉等属) b.异宗配合
3.性的亲合性 ①真菌的性状态 a.单性生殖(parthenogenesis):没有生殖器官而由营养细 胞代替性器官的作用。单性生殖从低等到高等真菌都有,是 真菌普遍存在的一种生殖方式。——最简单的有性生殖。 另有更高级的单性生殖是所谓性不分化(sexually undifferentiaed),具有性器官的功能,但没有形态上的雌 雄区别,也可列为单性生殖。 b.雌雄同体(两性同体,monoecious,hermaphroditic): 同一菌体上产生可亲和或不能亲和的雌雄不同的性器官。大 多数的真菌都是雌雄同体的,但不一定会亲和。
海洋枯草芽孢杆菌Bs-1产生多种抗真菌活性物质

海洋枯草芽孢杆菌Bs-1产生多种抗真菌活性物质谢海平;黄晖;黄登峰;汪丽;陆勇军【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3(042)003【摘要】从香港清水湾海域中分离到一株能产生抗酵母样真菌和革兰氏阳性菌抗生素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Bs-1.对Bs-1产生抗生素条件的研究表明,Bs-1在多种培养基中生长迅速,但只在PDB(马铃薯葡萄糖液体)中产生抗真菌活性物质;活性物质粗提液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酸碱度,121 ℃加热15 min及在pH 2和pH 10处理24 h仍有相当高的活性;对Bs-1产抗生素的营养条件和影响的理化因子进行了分析;最后用吸附、萃取、离子交换层析和RP-HPLC等技术对此菌的抗菌代谢产物进行纯化,结果发现Bs-1在PDB培养基中发酵时至少产生3种亲水性的抗真菌活性化合物,三者在C18反相层析柱上的保留时间差别不大,对HPLC纯化后的其中一种化合物结构的初步分析表明, 该化合物含有共轭双键但无任何氨基酸残基,与目前已知的枯草芽孢杆菌产生的抗生素都不相同,很可能是一种新的非肽类抗真菌化合物.【总页数】2页(P122-123)【作者】谢海平;黄晖;黄登峰;汪丽;陆勇军【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5【相关文献】1.海洋假交替单胞菌抗真菌活性物质的纯化和鉴定 [J], 梁静娟;庞宗文;张琳;戚启琼2.枯草芽孢杆菌a1所产抗真菌活性物质的稳定性研究 [J], 钟啸萍;熊智强;陈小龙3.产生多种抗真菌活性物质菌种的筛选分离和鉴定 [J], 郑维;权春善;范圣第4.海洋放线菌BM-2菌株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J], 马桂珍;吴少杰;付泓润;暴增海;王淑芳;葛平华5.枯草芽孢杆菌CP6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 [J], 辛磊;李秀玲;安慧;覃玥;高丽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真菌学第八讲

⑹优先权:在命名起点(各种菌命名起点不同)之后的有效发表,承认最早 发表者。 ⑺合法发表(valid publication):要公开发表,须有拉丁文描述(1935年1 月1日之后),非科学性的报纸、公文、集会或标本说明不算。 ⑻人名引用:附于学名之后,变动时最早命名人的名字用括号。 ⑼学名的留用、选用和废弃: a. 留用:当一个属、种被分为几个属、种时,属或种名必须留用其中的一 个; b. 选用:当同级的分类单位合并时,应用最早的种名; c.废弃:异名、同名、多含义名、不同成分并成的名,没有拉丁文描述的新 分类单元等。 ⑽分类单位变动:包括分裂、转移和合并等等。
第三节 真菌的命名
一、俗名: 常常是各地区在群众中流传的通俗名称。 如我们常见的蘑菇、草菇、白木耳、云耳、冬菇、 茶树菇、冬虫草、猴头菇等等。 优点:通俗易懂,容易普及和流传; 缺点:①通用性、交流性差,不规范,难统一; ②含糊混乱,易造成一物多名或一名多物; ③国际上不能通行。
二、学名 1.广泛采用林奈(瑞典人)1753年创立的“双名制命名法” (简称“双名法”) ,已广泛运用于各类生物的命名,称学名。 学名是国际公认的名称。 原则:①拉丁文命名,两个单词组成; ②首词为属名,是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词为种 加词,是形容词或名词,全部字母小写。 ③双词后加上命名人的姓名或姓名的缩写(缩写时须在 右下角加省略号“.”),成为一个完整的学名。 例如: 双孢蘑菇的学名Agaricus bisporus (Lange) Sing.,黑伞属; 黑木耳的学名Auricularia auricular (L. ex Hook.) Underwood,木耳属。
2.分类系统的建立 以比较形态学为主,结合细胞学、生化特性、生 殖特性、生态环境、血清反应、个体发育过程及形态 建成、合成能力、代谢产物等,比较探索真菌种、 属、科、目等分类阶层的进化过程和亲缘关系,建立 系统发育的分类系统。 考验这个分类系统是否成熟的标准: ① 客观性; ② 预见性。
常见深部真菌凝集素标记病原学诊断的实验研究

常见深部真菌凝集素标记病原学诊断的实验研究
刘晓明;林熙然;孙亦新;郭伟
【期刊名称】《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卷),期】1999(13)2
【摘要】目的探索深部真菌病组织内病原菌检查的新方法。
方法应用生物素卵白素过氧化酶法(ABC)研究17种深部真菌(包括培养中真菌及小鼠实验性感染皮肤及内脏组织内真菌)与14种凝集素的结合形式。
结果17种真菌的凝集素结合形式稳定。
绝大多数真菌的凝集素结合形式呈属间区别,少数亦见种间区别。
结论为利用凝集素组织化学鉴定组织内病原菌提供了实验依据。
【总页数】2页(P73-74)
【关键词】深部真菌;凝集素;病原学诊断;真菌病
【作者】刘晓明;林熙然;孙亦新;郭伟
【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6.04
【相关文献】
1.G实验和真菌培养在艾滋病人深部真菌感染中的联合诊断 [J], 罗佳;黄杰;王启明
2.G实验和真菌培养在艾滋病人深部真菌感染中的联合诊断 [J], 张汇征;付晓;万东勇
3.深部真菌感染病原学诊断概述 [J], 陈文彬
4.G 实验与真菌培养在临床深部真菌感染辅助诊断的价值 [J], 匡红;周琳瑶;刘书荣;裴莉;李金凤;贾淑芳;袁璐;曾琳
5.G实验和真菌培养联合检测对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J], 陈社安;李炜煊;吕婉娴;杨浩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固相萃取-液质联用法测定藤茶中11种真菌毒素

摘 要目的 建立固相萃取-液质联用法同时测定藤茶中11种真菌毒素。方法 藤茶样品加入80%乙腈溶液,高
速均质提取,亲水-亲脂平衡(HLB)固相萃取柱净化富集;以乙腈-5 mmol - L-1醋酸铵(pH值3.0)为流动相,经C18色谱柱梯
度洗脱分离,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多反应监测(MRM)及正负离子模式采集数据,以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外标法进行定
-921 -
jig • mL-1,批号:1H01J23), FB2 (50 »g • mL-1,批号: 1H01J23) ,AFM1(10 ig - mL—1,批号:1I00A11),T-2 毒素 (100 ig • mL—1,批号:1H00I14), DON (100 ig • mL—1,批 号:1H01B10),ZEN(25 ig - mL—1,批号:1K00H29),OTA (10 ig - mL—1,批号:1H01B14)均购自青岛普瑞邦生物工 程有限公司;乙腈、甲醇为色谱纯,醋酸铵为质谱纯,水为 超纯水。 1.3样品49批藤茶样品信息见表1,样品由华中科 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药学部方建国教授鉴 定, 均为显齿蛇葡萄 Ampellosis grossedentata ( Hand.Mazz.) W.T. Wang 的炮制品。 2方法与结果 2.1色谱条件 美国菲罗门Kinetex XB-C18色谱柱 (100 mmX2.1 mm,1.7 im);以 5 mmol • L-1 醋酸铵 (pH值3.0) (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 5 min, 10%B ;>5 ~ 6 min, 10%B—20%B ; >6 - 30 min, 20%Bt45%B;>30~35 min,45%B—10%B];流速为 0.2 mL • min-1 ,柱温 30 T。进样量 4 iL[28-29] o 2.2 质谱条件 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lectrospray ionization source, ESI ),多反应监测模式(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 MRM ),正、负两种模式进行扫 描[28-29],各化合物质谱参数见表2,对照品及样品总离 子流图见图1。 2.3混合对照品溶液的配制分别精密吸取上述对 照品适量,加甲醇配制成AFB1、AFB2、AFG1、AFG2、 AFM1 ,FB1、FB2、T-2 毒素、ZEN、OTA 以及 DON 浓度依 次为 46.5,30,46.5,35,100,50,50,600,75,100,2 000 ng - mL—1的混合对照品溶液。 2.4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藤茶粉末[过三号筛,筛 孔内径(355±13)im,50目]约5 g,精密称定,置均质 瓶,精密加入80%乙腈溶液100 mL,均质器上提取45 s,8 000 r • min-1 离心20 min( r = 10 cm),精密量取上 清液20 mL,置50 mL量瓶,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精密吸取稀释后的溶液20 mL,减压浓缩至约5mL,放 冷,离心,孔径0.22 im滤膜滤过,缓慢通过已经活化 好的固相萃取柱(依次用甲醇和水各5 mL淋洗活 化),直至空气进入柱子,先用纯化水5 mL淋洗,再用 甲醇5 mL洗脱,收集洗脱液,于平行蒸发仪上浓缩至 近干,用50%甲醇转移并定容至2 mL,放冷,离心,孔 径0.22 im滤膜滤过,即得供试品溶液。 2.5线性关系与灵敏度考察 为考察基质效应对方 法灵敏度的影响,将上述混合对照品溶液分别用空白 基质和50%甲醇稀释成系列混合标准工作液,以峰面 积对各个真菌毒素的质量浓度作线性回归,绘
1植物界 (1)

种子植物的类型:
1. 木本植物:(植物体木质化发达,地上部分能越冬) 1) 乔木:(有明显的单一主干) 2) 灌木:(没有明显主干,成丛状生长) 3) 半灌木:(草本与木本之间的过渡类型)
2. 草本植物:(植物体木质化不发达、地上部分不能越冬) 1) 一年生草本: 2) 二年生草本: 3) 多年生草本:
1.1 植物与植物界
植物
草原
湿地
植物界
(一)生物界的划分
1735年,瑞典博物学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在 《自然系统》一书中提出了两界系统:
植物界(Vegetable Kingdom) 动物界(Animal Kingdom) 这两界系统建立最早,一直沿用至今。 19世纪前后,由于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人们发现有些生物 兼有植物和动物两种属性。
2)植物的监测作用 利用某些植物对有毒气体的敏感性,当有毒气体在低浓
度时,它就出现受害症状,反映出有毒气体的大概浓度,作为 环境污染程度的指标。来自4.植物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森林、草地可以维持生态平衡、调节气候、防止水、 旱、风、沙 的灾害。
历史的教训,植物保护的现状。
(二)植物与人类关系
人类活动
植物的种类
菌类植物
藻类植物
地衣植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种子植物
近代学者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生物分界中主要 应该依据生物的营养方式,并考虑生物的进化水平。
根据这两个特征,对植物界的概念可基本概括为 “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真核生物”。按照这 一概念,植物界所包括的主要类群是:
真核藻类 苔藓 蕨类 种子植物
植物界 动物界 真菌界 原生生物界 原核生物界 非胞生物界(superkingdom acytonia)
现代真菌学第十讲

二、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前景 1。食用菌在现代食品中的地位和作用 食用菌自古至今都是作为一类脍炙人口的山珍而著名,其特 点可以概括为味道鲜美、风味独特、强身养心、延年益寿。
“味道鲜美、风味独特”指的是很多食用菌都有独特怡人的味 感,或鲜或香,滋味无穷,食后难忘。比如著名的鸡枞菌、鸡油 菌、美味牛肝菌、干巴革菌、松口蘑(松茸)、黑块菌、绿菇、 虎掌菌、香杏口蘑和羊肚菌等等,都是菇中上品,味道极其鲜 美,在国际市场上卖价很高,其中不少是我国传统的出口换汇商 品。 食用菌的鲜味优势常常使它们成为生产高级调味品、调味料 的优良原料。
食用菌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植物蛋白、核酸(核苷酸)、 多糖、脂肪和大量的微量元素、矿物元素、维生素,还有丰富 齐全的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这些营养成分的组合具有多蛋 白、少脂肪、高维生素、纤维素和微量元素,以及丰富的氨基 酸和多糖成分的特点。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现代食品高营养、高 脂肪、高热量,因而伴随一些过营养化、富贵病以及人口老龄 化等问题出现的今天,食用菌所具备的这些营养保健特点恰恰 可以成为均衡摄取、平衡营养、以素制荤、科学健康的重要角 色。 食用菌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饮 食文化进步的标志之一。
5。食菌和毒菌 相对于可食真菌,另有一类含有毒素的大型真菌,称做毒菌 或毒蘑菇。我国已知的毒蘑菇品种约二百余种。 毒蘑菇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些品种具有较高的毒性,误食可 以致人体严重危害或致人死命,约有40种左右,这些种类严禁食 用。但也有些品种毒性不强,或者在此时此地无毒可食,而在彼 时彼地可致人伤害;或者单独食用无毒但与酒类同食有毒等等, 这些品种群众最易中招。 由于毒菌情况复杂,毒菇的鉴别也比较困难,尤其对一些中 间品种,目前未有一套简单行之有效的鉴定毒菇方法。民间流传 许多鉴别毒菌的经验,常常既不科学也不可靠,必须慎重待之。
2真菌概论print

原生质团(plasmodium): 粘菌、根肿菌。 单细胞(unicell):椭圆形至球形,如酵母菌、壶菌。 菌丝体(mycelium):真菌典型的营养体,细小和多分枝的
丝状体构成,常交织成团。 有隔菌丝:高等真菌,多细胞,有隔膜,膜上有微孔。
附着胞(appressorium) :真菌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或菌丝 顶端的膨大部分。功能是牢固地附着在寄主体表。
假根(rhizoid):自菌体上形成外表象根的根状菌丝(黑根 霉)。作用是使真菌牢固附着在基质和寄主表面以吸取水分 和养分。
(三)菌丝的组织体
1、菌组织(Fungal tissues) 1)菌组织定义:高等真菌的有隔菌丝体可以密集地纠结
1)芽孢子(Blast spore):母细胞的某一点向外突起逐 渐膨大,芽殖形成的孢子
2)厚垣孢子(chlamydospore) :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 由 菌丝一个细胞内原生质浓缩形成的孢子,各类 真菌均可产生,属于休眠孢子,壁厚,抗逆境, 可以存活多年。
3)游动孢子(zoospore) :产生于游动孢子囊内的内生孢子, 有鞭毛,在水中能游动;单细胞,无细胞壁;水 传;鞭毛菌的无性孢子。
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菌组织。菌组织的 作用是形成产孢机构组织(Prosenchyma) :菌丝平行排列或纠结在一 起的组织,可看到 菌丝体的长形细胞。(用机械的方法 它们分开)。
b 拟薄壁组织(Pseudoparenchyma) :菌丝间结合紧密, 在组织外层是近圆形、多角形细胞,与高度植物的薄壁 细胞相似(一般用碱溶液才能使它们分开)。
梨胶锈菌 松柏:冬孢子和担孢子, 梨树:性孢子和锈孢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菌的5个条件:1、真核生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细胞器,进行有丝分裂;2、有性或无性繁殖方式产生孢子而延续种族;3、异养型:通过分泌胞外酶降解不被吸收的多聚物为简单化合物,细胞壁吸收,没有叶绿体,不产生叶绿素;4、通常为分枝繁茂的丝状体,呈顶端生长;5、硬的细胞壁,典型地含有纤维素和几丁质,大多数为几丁质,以及许多其他复杂的有机分子。
(真菌的含义包括:具有真核的、产孢子的和无叶绿素的有机体,一般行有性和无性繁殖,常为分枝的丝状营养体,典型地具有含纤维质或甲壳质(几丁质)的细胞壁,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总之,真菌是真核生物,具有真正的核和细胞器,进行有丝分裂,与原核生物有本质区别。
)新真菌界(现代真菌):壶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以及它们的无性型。
自然界的真菌物种保守估计在150万种以上,目前被人类所认识的还不到7万种;戴芳澜教授估计我国真菌约有4万种,《中国真菌总汇》中仅记载了7千余种。
真菌学的发展简史,是一个从渐进发展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
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860年之前为古代真菌学时期,1860-1950为近代真菌学时期,此后为现代真菌学时期。
真菌细胞为真核细胞,具有完整真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与普通动植物的真核细胞相比较,除了叶绿体以外,其他常见的细胞器和细胞结构也一应俱全。
(鞭毛:9+2结构)在丝状真菌,细胞壁构成细胞之间的分隔,使多数真菌为多细胞形态,少数真菌为单细胞。
通常矩形形态的真菌单细胞经过破壁处理后留下的细胞质部分,可以回复圆形结构,称为原生质体。
甲壳质(几丁质)是真菌细胞壁的特征性物质。
细胞壁的功能:保护作用(保护细胞和保护酶),调节物质吸收和代谢分泌;支持细胞的成型和构成多细胞的间隔;有抗原性质,协调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细胞膜(原生质膜)有时形成摺叠、旋回的小袋,内含泡状或粒状物质。
这种小袋叫边体、须边体、质膜体、膜边体,目前发现仅存于真菌的细胞结构。
细胞膜的功能:选择性透过膜,维持膜内外的不同环境,从而维持细胞生命活动;协调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和养分运输;细胞识别(糖类分子的作用);膜蛋白作为酶参与细胞壁合成。
高尔基体或分散高尔基体在真菌中也存在,但常以不典型形式出现。
真菌营养体结构有两种:菌丝体(多细胞形态)和酵母菌体(单细胞形态);多数真菌由丝状的菌体组成,这种单个的丝状体成为菌丝;菌丝由顶端萌发生长,分枝交错后形成网状菌丝结构的,称做菌丝体。
菌丝体是真菌体菌丝的总称,大多数真菌以菌丝体的形式存在。
酵母菌的芽体连续发生成菌丝状,成为假菌丝。
假菌丝的形态各异,是酵母菌的重要形态学现象和分类学的重要指标。
一般在固体培养是容易产生假菌丝(液体培养难遇观察)。
囊泡学说:由高尔基体或内质网区形成泡囊,移至顶端并挤压使菌丝延长。
在生长的菌丝的顶端含有大量的(细胞质的)泡囊,缺乏所有的细胞器,由高尔基体或内质网(大多数真菌尚未发生高尔基体,则由内质网区形成)特定区域形成,转移至菌丝顶端与原生质膜融和,释放内含物至细胞壁中,合成细胞壁,泡囊膜融入原生质膜,增加面积,导致菌丝顶端的生长。
当生长停止时,泡囊从顶端区域消失,成为周围表面分布,当重新在顶端集聚时生长又重新开始;在菌丝顶端区域有一个易染色的或有折射的小球,称为顶体,仅存在于生长菌丝中,周围有网状纤丝,控制顶体在顶端细胞的移动,估计与菌丝生长有关。
(驱动力:细胞质的流动;微管牵动;电位差梯度/电位势梯度,在顶端和亚顶端区域之间)有隔菌丝常在顶端伸展区出现染色较深的颗粒,成为顶体。
在多细胞的丝状菌丝体中,两个相邻细胞间有一横壁存在,将两个细胞分开,这个横壁结构叫做隔膜,其结构与细胞壁类似。
隔膜是向内作环形内陷形成的。
菌丝隔膜的存在与否是区分高等真菌(有隔菌丝)和低等真菌(无隔菌丝)的一个重要指标。
菌丝隔膜类型:低等真菌菌丝的全封闭隔膜、子囊菌的典型单孔隔膜、担子菌的典型桶孔隔膜、白地霉菌丝或镰刀霉菌丝的多孔隔膜。
菌丝在老化、受伤应激、形成繁殖体等特殊情形下,所形成的隔膜是全封闭的,这是一种细胞的应激保护措施。
(阻止临近生活细胞内原生质的外流,也可以阻止死细胞的分解产物的流入。
)而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形成的隔膜中央有孔状结构,叫隔膜孔。
隔膜孔的作用是让细胞质甚至细胞核通过以便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
隔膜孔的存在使真菌细胞与动植物细胞有所区别。
隔膜孔附近有时有一种球状细胞器存在,直径约为0.2微米,单膜,叫做伏鲁宁体,它与一些蛋白晶体常附着于隔膜孔附近,起到孔塞的作用,用以防止原生质流失。
担子菌复式孔的孔两端出口处覆盖一层弧形膜,膜上也有孔,叫做桶孔覆垫或桶状隔膜,能使细胞质通过但约束细胞核通过。
菌丝的组织是为了功能的需要,由单个菌丝失去它们的独立性而共同组成的一个复杂结构。
菌丝组织的出现显示出真菌营养体在功能上的分化。
包括密丝组织、菌索、菌核和子座。
密丝组织是高等真菌中由菌丝体或疏(疏丝组织)或密(拟薄壁组织),交织形成的一种组织化的菌丝结构。
菌索是由菌丝体平行排列而集聚组成的粗的束状或绳索状结构,称为菌索,也叫菌丝束。
其功能是抵抗不良环境,保持休眠状态,直到有利条件回转时再重新萌发。
(菌索具有更高级组织(顶端、伸长区、营养吸收区、成熟菌丝区和菌髓)并且是顶生生长的;菌索一般生于树皮下或是生在地下的根状结构,是营养运输和吸收的组织结构。
)菌核(真菌核)是由菌丝所组成的,包含皮层和中层(菌髓)两层结构,可以抵抗不良环境的一种坚固休眠体。
菌核萌发产生子实体和菌丝均起源于中层(菌髓)。
假菌核是由菌丝个寄生组织共同组成的菌核。
子座是由菌丝密集形成的,产生子实体的团块状真菌组织,即子实体是由子座发育而逐渐形成的,可长在子座内部或表面。
子实体也叫生殖体,是指产生无性孢子或有性孢子,行生殖功能的、具有一定形状的菌丝体结构。
菌核与子座的区别:菌核是一种休眠体,其萌发必须在休眠期结束后,形成子实体或发生菌丝;而子实体的表面和内部生有无性或有性的子实体(繁殖体)。
菌核与菌索的异同:均为休眠体组织,但菌核比菌索更紧密,更坚固,已难以分辨丝状菌丝;而菌索则仍然具有明显的菌丝的形态。
菌丝的变态体指真菌在发育不同时期为应付特殊功能而由菌丝演变而成的特殊营养体结构。
包括吸器、菌环和菌网、附着枝/附着胞和侵染垫(利于菌丝附着)。
寄生性真菌常从菌丝上发生旁枝穿透进入寄主细胞内吸收养料,这种专化的菌丝分枝或吸收器官称为吸胞或吸器。
吸器是专性寄生真菌的特有器官。
(如锈菌。
霜霉菌、白粉菌等)吸器的进入是通过细胞壁上的小孔而深入寄主细胞,主要功能似为增加寄生真菌的吸收面积。
捕虫菌目的真菌和一些半知菌常由菌丝分枝组成网状组织或菌套捕捉线虫,这个网状或圈套式的菌丝组织可称菌环或菌网。
假根是须根状的菌丝分枝,除了吸收作用之外,主要起固着的作用。
毛霉目中的根霉属和犁头霉属是较为典型的产生匍匐菌丝和假根的代表。
酵母菌是一类形态特征相近的单细胞、非菌丝状的真菌统称,其营养体的典型代表是酵母细胞,简称Y型细胞。
在分类上,酵母菌分别属于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
其典型特征是单细胞,非丝状(通常为圆形、椭圆形的真核细胞,具有完整的细胞壁和细胞器。
酵母繁殖主要是芽殖,包括出芽点不限的多端芽殖和出芽点限于两端的两端芽殖。
此外,还有一分为二的裂殖,以及产生子囊孢子的有性繁殖。
真菌的繁殖体包括真菌孢子及其产孢形态。
由于真菌的孢子形态相对稳定,是真菌分类的主要依据。
有性孢子是两个细胞内的细胞核和其周围原生质相互结合而形成。
无性孢子由单孢子分裂,不经过性细胞的结合而产生。
无性孢子形态多变,一种真菌可发生多种类型的无性孢子,数量多,对于传播具有很大的作用。
典型的真菌是兼具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方式的,分枝造果型是真菌繁殖的主要形式。
有性繁殖是指真菌以性细胞和两个细胞核的结合为特征,通过胚子融合和减数分裂产生有性孢子而进行的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也叫营养繁殖,是指真菌通过简单的出芽、断裂或产生无性孢子的方式,不经过两性细胞、性器官或者小河的配合便能产生新的个体。
无性孢子繁殖是最普遍的无性繁殖方式。
无性孢子是不经过性结合而产生的孢子,具有(产生)多变性、(种类)多型性和(形态稳定性),孢子的形态和其着生方式是真菌分类的主要依据。
无性孢子有7种类型:厚壁孢子(厚垣孢子)、芽孢子、粉孢子(节孢子)、孢囊孢子、游动孢子、分生孢子和瓶生孢子。
厚垣孢子是在菌丝上形成的一种厚壁的休眠孢子。
通常是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菌丝或孢子细胞内的原生质收缩、变圆,外面产生一层厚壁而形成,以抵抗不良的环境。
依生长的情形分为:间生、串生和顶生厚垣孢子。
芽孢子是以出芽方式而形成的孢子。
通常先由一个细胞的一端产生一个小突起,经过细胞壁逐渐溢缩,最终脱离母细胞而成独立孢子。
芽孢字是单细胞真菌(酵母)进行芽殖方式的典型繁殖体。
粉孢子(节孢子)是产孢菌丝直接断裂而形成的孢子。
通常断裂点不止一处,常常成串出现。
粉孢子起无性孢子的作用,有时也可作为精子。
节孢子可分为外生和内生节孢子。
孢囊孢子是在孢子囊内形成的孢子。
在毛霉目中有典型的孢子囊和孢囊孢子。
孢子囊、孢囊孢子、孢囊梗、囊轴、囊托等合成为产孢结构,是此类真菌重要的分类依据。
游动孢子是有鞭毛结构,能运动的孢囊孢子,产生于一定形式的游动孢子囊内。
鞭毛有尾鞭式和茸鞭式(沿鞭毛的长轴两侧有羽毛状茸毛)两种,有3种着生情况:后生单鞭毛(尾鞭式)、前生单鞭毛(茸鞭式)和双鞭毛(茸鞭式+尾鞭式),是分类上的重要特征。
以各种方式产生于菌丝的顶端或侧边的孢子统称分生孢子。
不同的分生孢子类型是真菌分类学的依据和重要特征。
分生孢子有芽殖型和菌丝型两种发育方式,典型的有性生殖过程包含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
质配的特征是两个单倍体核被带到一个细胞内,细胞质融和但核未融和,细胞同时存在两个核,成为双核细胞,叫双核期(n+n)。
核配的特征是同一细胞内形成一个双倍体的合子的核(双倍体单核,2n)。
减数分裂的特征是双倍体合子重新产生4个单倍体核(n)。
高等真菌具有双核期,这为其它生物所没有的现象。
真菌生活史中,如果单倍体菌体与双倍体菌体交替出现,则叫做两型世代的的菌体。
在异配生殖中,两个异型配子囊和异型配子的大小和形态差别较大,又叫卵配生殖。
雄配子囊叫做雄器,雌配子囊叫做产囊器(子囊菌)。
单性生殖是最简单的有性生殖,没有生殖器官而由营养细胞代替性器官的作用(体细胞配合)。
性不分化也是单性生殖,具有性器官的功能,但没有形态上的雌雄区别。
雌雄同体是同一菌体上产生可亲和或不能亲和的雌雄不同的性器官。
自交能育的进行同宗配合,自交不孕的进行异宗配合。
担子菌的次级同宗配合(同核菌丝异核化,产生异核菌丝)是自然界的一种有趣现象。
雌雄异体是雄性和雌性为不同的菌体,不能单性生殖,进行异宗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