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庄子》二则
第21课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 (表格式)

体物,有一种物我合一、悠然自在的情趣,有文学、哲学融合之美。
惠施是先秦名家学派代表人物,强调循名责实,名实相符,是中国早期逻辑学家,有寻根究底的精神和严密说理的个性。
教师小结:他们结论不同,争论的根本在于哲学观念的分歧,所以惠子对庄子的物我同一和文学性想象不能共鸣。
四、教学总结《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深受感染。
在貌似诡辩的语言游戏中,表现两人不同的认识观和思维方式,刻画出庄子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五、
背诵课文
全班起立,背诵全文。
布置作业课外选择《庄子》中自己感兴趣的篇目进行阅读,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
好辩
惠子:“安知”——怎么知道名家
逻辑家
安知鱼之乐偷换概念
诡辩
庄子:“安知”——在哪里知道道家
艺术家
物我合一
悠然自在
教学反思授课结束后完成。
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 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的话,就说明你 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围绕什么问题展开了辩 论?双方各持怎样的观点?
庄子:循其本——知之濠上
偷换概念 从容
惠子:语言犀利,咄咄
逼人。好辩,重分析,对于
从他们的辩论中, 可以看出他们各有什么 样的性格?
事物有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 求真务实,重逻辑推理,有 逻辑家的个性。
庄子:冷静、从容、平
和。智辩,重欣赏,超然物
外、重主观感受,有艺术家
的风貌。
【一词多义】
安知鱼之乐:助词,的
深入探究——疏通文义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 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完全,肯定(是这样)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 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深入探究——疏通文义
作品简介 《庄子》,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 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文想象奇 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 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 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评 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思想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 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 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自然的比人为的要 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庄子还主张 “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课件 (共36张PPT)优秀课件

亦
甚
乎
!
”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 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他只把生死视为一种自 然现象,认为生死的过程不过像四时的运行 一样。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从庄子身上我们看到了道家 所倡导的自然、宽容。
——易中天
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 把庄子称为“神人”。
——于丹《庄子心得》
9.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 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 振翅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 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击”“抟”等字生动传神,让人产生丰富的想 象和联想。
文章结构
形体硕大无比 第1层:描述鲲鹏形象 变化神奇莫测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在 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也写 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 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 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 在地活动。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 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 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它是 乘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北海的”。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 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 吹拂所致。
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 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 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课文原文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
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庄子》中的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作品之中,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二、课文翻译北冥有鱼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注释冥:同“溟”,海。
下文的“南冥”指南海。
鲲:大鱼名。
鹏:大鸟名。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垂:悬挂。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作鲲。
鲲的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作鹏。
鹏的脊背,不知道几千里;当它振翅而飞时,它的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原文: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第21课《庄子二则》课文全解读—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庄子二则》课文全解读—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读—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二则》课文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两个寓言故事,通过这两个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庄子的思想和主张。
一、课文简介本课文分为两则,《让王侯与庖人同乎尨林》和《人间何庄》,分别通过寓言故事揭示了庄子对人生境界和自由自在生活的思考。
二、课文分析1.《让王侯与庖人同乎尨林》该则故事以庄子的徒弟庖丁为主要人物。
庖丁是一个技艺超群的厨师,他对待屠夫和弟子的态度是一样的。
他的刀法巧妙而灵活,不论对待任何动物的屠宰都非常得心应手。
故事通过描写庖丁的屠宰过程,强调了他的技艺高超,同时表达了他对待生命的平等态度。
故事的寓意在于,角度和眼光是相对的,事物的不同角度可以产生不同的认识和价值评判。
庖丁对待动物的看法与一般人大相径庭,他不会因为动物的不同而给予不同的待遇,而是根据动物的实际情况来对待,这体现了庄子崇尚平等和相对主义的思想。
2.《人间何庄》第1页/共4页该则故事以庄子为主要人物,他告诉对他崇拜的学生杨子自己的境界。
庄子说他曾经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飞来飞去,不再认得自己是庄子。
然而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依旧是庄子,不知道自己是庄子还是蝴蝶。
故事通过庄子的梦境揭示了他对人生和现实世界的思考。
庄子认为人生是个幻化的梦境,一切都是虚幻的,人们应该超脱于现实的束缚,追求自由自在、自得其乐的境界。
三、词语解析1.尨林:古书中称达官贵人养育猛兽的地方。
这里是指达官贵人和普通庶民共同居住的地方,寓意是庄子希望王侯贵族能够与百姓平等相处,庄子思想的一种体现。
2.庖人:古代称厨师。
3.杞梓:指远古时一个不知名的国家。
四、人物解读1.庖丁:庄子的徒弟,是古代一个以刀技超群的厨师,他对待屠宰动物的态度是平等而自然的。
2.杨子:庄子的学生,对庄子十分崇拜。
五、课文理解1.《让王侯与庖人同乎尨林》这个寓言故事通过描写庖丁的屠宰过程,强调了他的技艺高超,同时表达了他对待生命的平等态度。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 第21课《庄子》二则《北冥有鱼》课件

13、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 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 是有所凭借的。 (万物皆有所待)
14、从鲲鹏身上你得到哪些启示?
①鲲鹏入深海,翔九天,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搏击长空,纵横 大海,就像范仲淹、诸葛亮、孙中山等历史人物,他们以天下苍 生为己任,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逍遥游》是《庄子》作为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 “逍遥游”以其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见长,寓说 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同 时,“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阐 述了逍遥无待的思想。文本一以贯之地倡导摆脱依附, 追求精神世界的极致自由。
庄子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大动荡、 大战争时期。周王朝名存实亡,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 演愈烈,残酷至极。庄子对当时社会现状深感不满, 常以犀利的批评抒发愤懑。然而,“王公大人不能器 之”的处境让他抱负难展,故而只能寄情于幻想的世 界,在自由无拘的境界中寻求解脱。
5.作者说大鹏视下如同人视苍穹意在说明什么?
大鹏在巍峨高空俯瞰地面,宛如地面 之人仰望天空,只见苍茫一片,辨不 清何为本色。作者如此描绘意在强调 大鹏飞翔的高度非凡,同时暗示人的 视野有限,大鹏的视力亦有局限。
主旨归纳
“逍遥游”寓意着脱俗独立、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自 在无碍。文中,庄子通过大鹏扶摇直上、云雾尘埃随风飘浮 的景象,阐明万物皆有依托,而人的精神应不受任何束缚, 表达了作者对精神自由的至高追求。
②任何事物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我敬佩鲲鹏善于借助 “六月息”扶摇直上的智慧。时代给我们的发展提供了 很多的机遇,我们也要好好凭借我们的“长风”而志存 高远,自强不息。
课文主旨
本文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大鲲变为大鹏,大鹏 凭借六月风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 图景表达了万物活动都离不开外部条件的观点。
第21课《庄子》二则(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21 课《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译文】北海有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
鹏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几千里,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像挂在天空的云彩。
这只鸟,海动时就将迁移而飞往南海。
南海就是天的池。
《齐谐》这部书,是记载怪异事物的。
《齐谐》的记载说:“大鹏迁移到南海去的时候,翅膀在水面上拍击,激起的水浪达三千里远,然后趁着上升的巨大旋风飞上fh万里的高空,离开北海用六个月的时间飞到南海才休息。
像野马奔跑时蒸腾的雾气,飞荡的尘土,都是生物用气息互相吹拂的结果。
天的深蓝色,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它太远而没有尽头以致看不清楚呢?大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们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作者简介】庄子(前369—前286),名周,汉族,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简介】《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 篇,包括内篇7 篇、外篇15 篇、杂篇11 篇。
本课第一则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第二则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
题目是编者加的。
【知识梳理】1.重点字注音鲲鹏()海冥()齐谐者()迁徙()抟扶摇()其正色邪()2.重点字词解释其翼若垂天之云()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怒而飞()志怪()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亦若是则已矣()3.通假字北冥有鱼(同“溟”,海)4.古今异义(1)怒而飞古义: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今义:生气,发怒(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水运动今义:泛指海上运输(3)南冥者,天池也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今义:高ft湖泊名(4)野马也古义:ft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今义:野生的马5.一词多义(1)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2)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词,大鹏) (3)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4.文言句式判断句《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成语积累1.鹏程万里:比喻前程非常远大。
第21课《庄子二则:北冥有鱼》课件

冥
庄
有
周 《
鱼
逍
遥
游
》
鲲鹏展翅 鹏程万里 鹏路翱翔 鹏抟九天 扶摇直上
……
• 解题: • 节选自《庄子》首篇《逍遥游》,“逍遥”,悠游自得的样子
。“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文笔汪洋恣 肆,想象奇特瑰丽,语言奇丽生动,气势雄奇壮阔。 • 作者: •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 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与 老子并称为“老庄”。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代表作《庄子》。
之境。”
这两种人,哪一种更接近鲲鹏的境界呢?
——《逍遥游》
坚守本心,逆向而行
与死神博弈、坚守抗役一线
• 北冥有_____,其名为______。_____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 ____,其名为_____。____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 _________。(鹏之外形)
• 是鸟也,____________________。南冥者,_________也。《齐谐》者, ________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鹏之迁徙)
•
• 时代背景:
• 庄子生活的年代,各诸侯国战争愈演愈烈,生活拮 据,民不聊生。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 满,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促使 庄子开始寻求对现实的人生困境的解脱之道,进达无拘 无束的“逍遥”之境。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熟读诵读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借助注释理解文意, 培养文言语感。
• ______也,______也,_____________也。天之苍苍,______邪? _____________邪(yé)?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鹏眼看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译文】
北海有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
鹏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几千里,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像挂在天空的云彩。
这只鸟,海动时就将迁移而飞往南海。
南海就是天的池。
《齐谐》这部书,是记载怪异事物的。
《齐谐》的记载说:“大鹏迁移到南海去的时候,翅膀在水面上拍击,激起的水浪达三千里远,然后趁着上升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离开北海用六个月的时间飞到南海才休息。
像野马奔跑时蒸腾的雾气,飞荡的尘土,都是生物用气息互相吹拂的结果。
天的深蓝色,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它太远而没有尽头以致看不清楚呢?大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们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作者简介】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汉族,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
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简介】
《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本课第一则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第二则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
题目是编者加的。
【知识梳理】
1.重点字注音
鲲.鹏()海冥.()齐谐.者()迁徙.()抟.扶摇()其正色邪.()
2.重点字词解释
其翼若垂.天之云()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怒.而飞()
志怪
...而上者九万里()..()水击.三千里()抟扶摇
去以
..六月息者也()亦若是则已矣
..()
3.通假字
北冥.有鱼(同“溟”,海)
4.古今异义
(1)怒而飞
古义: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今义:生气,发怒
(2)海运
..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海水运动
今义:泛指海上运输
(3)南冥者,天池
..也
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
今义:高山湖泊名
(4)野马
..也
古义: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今义:野生的马
5.一词多义
(1)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2)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词,大鹏)
(3)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4.文言句式
判断句
《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成语积累
1.鹏程万里:比喻前程非常远大。
出处:《庄子·逍遥游》
2.扶摇直上:形容上升很快.比喻仕途得意。
出处:《庄子·逍遥游》
3.越俎代庖:比喻超出自己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
出处:《庄子·逍遥游》
4.每况愈下:原来的意思是说,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后来意思逐渐转变为表示情况越来越糟糕的意思。
出自《庄子·知北游》.
5.大而无当原意为“东西很大但没有什么用处或者用处不大不适合”,后引申为“夸大而不合实际,‘形容不着边际’”。
出处《庄子·逍遥游》
6.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相差很远,很不一致。
出自《庄子逍遥游》.
7.呆若木鸡: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8.唇亡齿寒: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9.朝三暮四:没有原则,反复无常.
翻译句子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5.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课文分析】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鱼变化而来的。
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
2.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
南冥是天然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
默写填空
3.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
4.奔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需要借助什么才能飘扬?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梁上。
”
【译文】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
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
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
【知识梳理】
1.重点字注音
鲦鱼()
2.重点字词解释
从容()安知鱼之乐()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请循其本()
3.一词多义
(1)固.不知子矣(固然)
子固.非鱼也(本来)
(2)安知鱼之.乐(的)?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代词)
4.古今异义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古义:疑问代词,怎么
今义:安全
(2)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古义:副词,固然
今义:结实,牢靠
(3)是.鱼之乐也古义:这
今义:表判断
5.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课文分析】
1.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两人的性格。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
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
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感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3.这个辩论争了很久了。
谁在这场辩论中占据了上风呢?
从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风。
因为庄子是强词夺理;如果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风。
因为庄子说了后惠子就没有话可以用来反驳了。
4.怎样看待庄子与惠子的关系?
庄子这般旷达的心境,视富贵荣华有如敝屣。
其超然之生活情趣,自然超离人群与社群。
无怪
乎在他眼中,“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
既然这样,就只好“独与天地精神往
来”了。
像庄子这样绝顶聪明的人,要想找到一两个知己,确是不容易。
平常能够谈得来的朋友,除了惠子之外,恐怕不会再有其他的人了。
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忱。
5.庄子和惠子两人各持什么观点?
庄子:人能知鱼之乐。
惠子:要想真正了解鱼的苦乐,除非变成鱼。
6.他们是利用什么方法辩论的?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翻译】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3.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4.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梁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