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京剧趣谈》课文阅读理解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3京剧趣谈》问题解答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3京剧趣谈》问题解答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3京剧趣谈》问题解答
1.京剧表演中的“马鞭”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舞台太小;②真马不受控制。

2.“马鞭”这种表现形式有什么作用?
答:①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②马鞭给演员带来很大的表演自由;③马鞭还具有装饰作用,给演员的舞台表演增添光彩。

3.读第2自然段,作者列举了什么例子?说明了什么?
答:作者列举了《拾玉镯》中小姑娘绱鞋底的事例,说明虚拟道具在舞台中的作用,更能凸显演员的精湛功力,增强戏剧的表达效果。

4.“可客人也一样‘饱’了。

”这里的“饱”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答:因为这里是在用虚拟的道具来表演酒宴,演员们根本没吃没喝,所谓的“饱”是通过动作演出来的,并不是真的吃饱了,所以“饱”加上了引号。

5.静态的“亮相"这一表现形式有什么特点?妙在何处?
答:特点:双方正打得不可开交之际,忽然锣鼓声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

妙处:一动不如一静,静,越发能显示武艺的高强,越发能显示必胜的信心。


正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6.“刀(枪)下场”这一动态的亮相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妙处?
答:特点:双方正在交战,一方被打败,跑下去了。

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抡圆了胳膊把手中的兵器耍了个风雨不透。

妙处:融合了杂技成分的亮相表演,就是为了凸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7.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答:①语言通俗幽默,亲切自然。

②舞台场景描写生动传神。

③运用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使得文章更有说服力。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23 京剧趣谈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23 京剧趣谈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23 京剧趣谈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

城里街旁,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那儿有十多棵白丁香和紫丁香。

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

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1)这段话描写了丁香花的形状________;颜色________;气味________。

(2)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拟人句,并说说这样描写的好处。

(3)给文中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参差单薄(4)“檐前积雪”指的是()A. 屋檐前边的积雪B. 春天未融化的积雪C. 白色的丁香花【答案】(1)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紫色、白色;淡淡的幽雅的甜香(2)拟人句: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好处: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3)cēn cī;bò(4)C【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2)拟人句: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六年级语文上册23 京剧趣谈(含答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23 京剧趣谈(含答案)

23 京剧趣谈一、填空题(共6题)1.看拼音写词语。

chè dǐ xiān mínɡ xū nǐ wéi kǒnɡ tū xiǎn(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2.我能比较字形、再组词。

挠(_____)赌(_____)抑(_____) 碑(_____)骏(______)搞(_____)饶(_____)睹(_____)仰(_____) 牌(_____)俊(______)稿(_____)3.将词语补充完整。

粉(_____)登场有(_____)有眼 (_____)终人散字正(____)圆高山(_____)(_____) 天(_____)之音轻歌(_____)舞 (_____)(_____)天工画龙点(_____) 笔走(_____)(_____) 妙(_____)生花 (_____)(_____)如生4.指出下面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1)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____)(2)古诗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____)(3)这,不是太像杂技了吗?您说得太对了,这就是京剧中的杂技成分。

(____)5.根据句子意思写出跟戏曲有关的词语。

(1).指演戏时扮演随从或兵卒。

(___________)(2).两个戏班子,为争夺观众压倒对方,在同一场合、同一时间演出同一出戏。

(_______)(3).把某一出戏排为一次戏曲演出中的倒数第二个节目,现也指一场演出排在最后的较精彩的节目。

(__________)(4).剧中主要角色上场时、下场前或一段舞蹈动作完毕后的一个短暂的停顿集中而突出地显示出人物的精神状态,采用一种雕塑的姿势。

(__________)6.古诗乐园,填花名(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_____)开。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_______)相映红。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二十三课 《京剧趣谈》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二十三课 《京剧趣谈》
俗话说“一动不如一静”,古诗也说“此时无声 胜有声”,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动态亮相的妙处
通过学习《亮相》,我们还发现京剧表演
艺术还有着“动静结合”的特点。
京剧表演之趣: 1.“马鞭”道具运用:虚实相生 2.“亮相”动作:动静相宜
总结交流
请说说你学习了课文之后有哪些收获。
1.京剧聚精荟萃,具有较高艺术魅力;与绘画 艺术相结合;有文学艺术的支持,是高度综合和 独特的艺术形式,所以具有永久的艺术光芒。

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
演员怕真马失去控制。 由。
马鞭本身具有一种装饰的美。
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 法,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 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
作用
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 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
魅力
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 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 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 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 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京剧常识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 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
初读课文
自由阅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从道具(马鞭)和动 作(亮相)两个方面描述了我国京 剧独有的艺术特色。
认读字词
驰骋 尴尬 绱鞋底 约定俗成 虚拟 凸显 戛然而止 风雨不透
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名录”。
延伸实践
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妆方法。 它源于生活,与每个人面部器官的形状、轮廓相似。不过, 脸谱对于不同的行当,情况不一,“生”“旦”面部化妆 简单,略施脂粉,“净”和“丑”面部绘画比较复杂,尤 其是“净”,重施油彩,图案复杂,因此也称“花脸”。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京剧趣谈》课后作业及答案(含三套题)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京剧趣谈》课后作业及答案(含三套题)
(1)第①段写的是京剧艺术静态的亮相,这种艺术形式越发能显示
,越发能显示。第②段写的是的亮相,它的存在,是为了突显。
(2)片段主要表现的是京剧表演中的这一表现形式。
(3)用“”画出片段中能体现“太像杂技了”的句子。
4.品味国粹。
京剧是我们的传统艺术,京剧脸谱的颜色不仅是为了对人物面貌进行夸张的处理,同时也标志着人物的典型性格、气质特点。请为下面不同颜色的脸谱选择相应的性格。
4.奶奶正在跳广场舞,可是音乐______ ,原来是扩音器坏了。
三、读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
1.如果他们当中哪个先“醒”了,拿起兵器朝着对方一刺,对方不就“完”了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静,越发能显示武艺的高强,越发能显示必胜的信心。(用加点的词语写一句话)
二、①透 ②尽 ③俗 ④戛 1.下课了,大家听到琴声,都情不自禁地围在办公室门口,把那里围了个风雨不透。
2.无边无际 自由自在
三、1.戛然而止 2.约定俗成
四、1.刀(枪)下场 动态的亮相 杂技 突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2.虚构 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针,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纳鞋底儿,可以缝补衣服。
1.短中画“”的句子是一个_________句,在短文中有___________的作用。
2.根据短文内容连一连。
江苏 秦腔
陕西 汉剧
湖北 昆曲
3.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3课《京剧趣谈》 课内外阅读练习试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3课《京剧趣谈》 课内外阅读练习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3课课内外阅读专项训练一、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京剧还有一种奇特之处:双方正在对打,激烈到简直是风雨不透,台下看的人非常紧张,一个个大气不敢出,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唯恐在一眨眼间,谁就把对方给“杀”了。

然而也怪,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小孩子和外宾忍不住要问:“如果他们当中哪个先‘醒’了,拿起兵器朝着对方一刺,对方不就‘完’了吗?”问得有理,但这恰恰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俗话说“一动不如一静”,古诗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静,越发能显示武艺的高强,越发能显示必胜的信心。

1.选文第一段中“杀”“醒”“完”上的引号的作用是(______),第二段中的俗语、诗句加引号的作用是(______)。

A.表示引用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特定称谓D.表示讽刺和否定2.找出描写观众看精彩的京剧对打场面时的神态、心理的语句,用“____”画出来。

3.京剧表演激烈地对打时,为什么锣鼓声和人物的动作要突然停止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文字写的是京剧表演中的(______),而歌词“没见过那五色的油彩楞往脸上画,‘四击头’一亮相,美极啦,妙极啦,简直OK顶呱呱!”讲的是京剧艺术中的(______)。

A.唱腔B.脸谱C.亮相D.行头二、课外阅读。

母爱的力量那年,小妹因为受伤住进了医院,我去陪护。

同病房有一个女孩,她是因为车祸住进来的。

自住进来的那天起,她就一直昏迷不醒。

女孩在昏迷中不时地喊着:“妈妈,妈妈!”女孩的爸爸手足无措地坐在病床前,神色凄楚地看着女儿痛苦地挣扎,不知该如何帮助女儿,只是不停地(①)医生:“救救我女儿,救救我女儿!”他不知道,医生该用的药都已用了,而病人,有时候也是要自救的。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第23课《京剧趣谈》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第23课《京剧趣谈》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京剧趣谈》选入教材本单元,旨在使学生感悟艺术的高妙,受到美的熏陶。

课文分两部分,作者的编写意图是想通过这两方面的介绍使学生对京剧这门艺术有一些了解。

第一部分《马鞭》是为了向学生介绍京剧表演中利用虚拟的道具来表现真实生活的特点;第二部分《亮相》是为了向学生介绍双方打斗场面的表现手法。

文章语言严谨,生动有趣,说理清楚,可读性强。

【作者介绍】徐城北,戏曲研究所研究员,1942年10月20日生于重庆,长于北京,肄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

曾在新疆和河北工作了15年,“文革”当中被迫在全国游走了22个省。

粉碎“四人帮”后专业归口,调回首都,在中国京剧院担任编剧,后转入学术研究,曾任该院研究部主任。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成果:多年专注于对京剧艺术及其背景进行学术研究。

著有《梅兰芳与20世纪》、《京剧与中国文化》、等各类著作共40余册。

经常进入戏曲实践和民俗背景当中进行探查,经常在国内外各类报刊发表文章,多次获奖。

【与文章有关的资料介绍】京剧:曾称平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

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

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组词。

彻()虚()维()凸()切()虑()唯()凹()二、补充四字词语。

无()无()()不透文质()()吞()咽三、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23 京剧趣谈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23 京剧趣谈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23 京剧趣谈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草木有情都说“草木无情”,我却不这样认为。

一切活着的东西都潜在地具有一种心理,草木也不例外。

记得两年前,朋友送我一株桂花,长得并不茂盛,我把它种在一只花盆里。

当时收下它是因为朋友的好意难却,还因为朋友说它不需要管理,凭着这两条理由,我把它收下来了。

第一年的八月它没有香味,因为它没有开过花。

家人也没有对它寄予什么希望,更没有人去打理它。

倒是我家的小花猫偶尔上去几次,但是由于,猫儿抓在上面立即又被“送”到地上。

于是,猫儿也冷落了它,桂花树便默默地生长了一年。

第二年开春,我决定把它移到院子里的空(kōng kóng)地上。

我开始挖它的根,但是实在无法挖出来,最后不得不将花盆弄破,没想到它的根竟是如此发达——长的、短的、细的都紧紧抓着土壤。

我不得不惊叹它生命的顽强。

移到地面后,我仍旧对它疏于管理。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它变得郁郁葱葱了,片片新叶布满了枝桠,柔弱的枝干也粗了许多。

欣喜之余,我开始注意它了,定时浇水施肥,实施关注着它。

不久,它嫩黄的新叶也变得绿油油的,满树都披上了绿装。

金秋八月,满院飘香,家人围坐在桂树的周围,闻着桂花的香,说着有关桂花的故事……我由此感悟,但凡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存的空间,如果硬要将它束缚在固定的地方,势必影响它。

就如同人,人有情,草木亦有“情”!(1)选择文中划线字正确的读音。

空________(kōng kóng)地(2)“弱”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________,再查________画。

“弱”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跟“强”相反;②年纪小;③不足,偏少。

“瘦弱”中的“弱”字解释为________。

根据义项②,可以用“弱”组词为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文阅读-23 京剧趣谈
京剧脸谱(节选)
京剧舞台上,几千出戏,数不清的花脸角色,而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一套画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脸谱。

脸谱看来五颜六色,五花八门,其实自有一套章法,也就是说各有各的谱。

如果从线条和布局来看,大致可分为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碎脸、歪脸、白粉脸、太监脸以及小花脸,等等。

每一种脸谱虽画法各异,但都是从人的五官部位、性格特征出发,以夸张、美化、变形、象征等手法来寓褒贬、分善恶,从而使人一目了然。

以三块瓦脸的基本画法而论,即由眉子、眼窝、嘴窝这“三块”组成,其他画法大多从这三块瓦脸演变而来。

如十字门脸,即从脑门至鼻梁有一条黑道,俗称“通天纹”,与两只眼、眉连接起来像一个黑“十”字。

又如花三块瓦脸,即在夸张的眉眼中加一些颜色和装饰图案。

如关羽“面如重枣”,自然画红脸;包拯“铁面无私”则黑脸非他莫属;曹操“面带奸诈”便是一副奸白脸。

京剧脸谱根据某种性格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来以色定调。

红色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脸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紫色表示老实忠厚;黄色表示凶狠勇猛;蓝色表示桀骜不驯、刚强爽快;白色表示奸诈多疑;绿色表示骁勇鲁莽;粉红色表示年迈血衰;金银色表示庄严,多用于神仙圣人。

(选自《走进传统文化》)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公正严明,不怕权势,不讲情面。

()
(2)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
2.每一种脸谱都是从人的、出发,以、、、
等手法来寓褒贬、分善恶,从而使人一目了然。

3.用“”画出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

4.将脸谱的颜色及其性格和人物连在一起。

金银色刚正不阿程咬金
红色忠诚耿直关羽
白色表示庄严包拯
黑色骁勇鲁莽曹操
绿色奸诈多疑二郎神
5.京剧脸谱如果从线条和布局来看,大致可分为哪几种?
【参考答案】
1.(1)铁面无私(2)五花八门
2.五官部位性格特征夸张美化变形象征
3.京剧脸谱根据某种性格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来以色定调。

4. 金银色刚正不阿程咬金
红色忠诚耿直关羽
白色表示庄严包拯
黑色骁勇鲁莽曹操
绿色奸诈多疑二郎神
5.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碎脸、歪脸、白粉脸、太监脸以及小花脸,等等。

砸锅
生活中,事儿没办好叫“砸锅”。

人们为什么这么说,“砸锅”最初指的是什么,它是因何而来?
“砸锅”一词源于戏曲行业,是戏曲界的行话。

在戏曲表演中,经常出现不同剧种的演员同台演出的现象,人们称这种现象为“两下锅”或“三下锅”。

这里的“两”和“三”指的是两种、三种;“锅”自然指的是戏曲。

“两下锅”“三下锅”指的就是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表演形式。

采取这种演出方式,并不是说各种戏曲杂糅在一出戏中演出,而是各戏种独立出演,保持自身戏曲风格,同台不同戏。

通过这种形式,曲艺艺人们可以相互吸收借鉴其他戏曲流派的表演长处,完善自身戏曲的不足。

不同于上述表演形式,戏曲界还有另外一种“两下锅”。

它是将两种戏剧风格融为一场戏剧中,即同一出戏剧中,前半场用一种曲风演出,后半场用另一种曲风演出。

像这样的“两下锅”比较有名的戏曲有:京派名家梅葆玖与豫剧名家马金凤合演的《穆桂英挂帅》;京剧艺术家杨春霞与昆派艺术家蔡正仁合演的《桃花扇》;京派李宏图和汉剧李仙花合演的《蝴蝶梦》等。

这种演出形式并不常见。

随着曲艺被广大国人接受,戏曲行业的一些行话也在大众中流传开来。

“砸锅"开始指戏剧演出不成功,戏曲演员被观众喝倒彩,后渐渐引申为做事情失败。

如今,人们早已经淡化了它在戏曲中的内涵,而专指事情办砸。

(选自《图解国学知识全新图解版》)1.在括号内填上不同的量词。

一()戏一()戏一()戏
2.找出第二自然段中的一对反义词。

()——()
3.“砸锅”一词源于戏曲行业是指,现在专指。

4.对“两下锅”“三下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不同戏曲的表演长处在一出戏中演出。

B.各戏种独立出演,保持自身戏曲风格,同台不同戏。

C.两三种戏曲形式融为一场戏剧中。

5.除了上文中的戏名,你还知道哪些著名京剧的名字?(写出两个以上)
【参考答案】
1.出台场
2.长处不足
3.戏剧演出不成功事情办砸
4.B
5.《锁麟囊》《贵妃醉酒》《四郎探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