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观的困惑与生态困境的历史演绎

合集下载

人学视角下的生态文明趋势及生态反思与生态自觉——关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哲学思考

人学视角下的生态文明趋势及生态反思与生态自觉——关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哲学思考
本质 属性 ’ 、 ‘ 人 的 自由与 尊严 ’ 、 ‘ 人 生的 目的与
明 ’的嬗变 ”① 。与之 相适 应 ,人 的存在 方 式依 次 经 历 了从 “ 道德人 ” ・ 到 “ 经 济人” ,再 到 “ 生态人 ” 的转变 。当前 , “ 人类社会 已经开 始步人生 态文 明 时代 ,如果 自己的思想 和行 动仍然 停 留在工 业文 明 阶段 .不 向生态 文明迈 出新 的步伐 ,那就是 时代 的
二战以来人类对生活与社会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共同关注20世纪末以来欧美学者提出生态现代化理论及其主流化21世纪中国首次在国家层面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些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充分表明了生态文明是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当前世界发展潮流
人 学 视 角 下 的 生 态 文 明 趋 势 及 生 态 反 思 与 生 态 自觉
世 纪陆续发 生产业革命 ,先后进入 工业社会 ,人类
文 明形态 由农业 文 明走 向了工业文 明。工 业文 明是 人类 运用 日益发 达的科学技 术控制 和改造 自然并且 取得 空前胜利 的时代 .也是 人类对 自然的 掠夺 和征
文 明和农 业文 明时代构 成 了古代 社会 的历史 。原始 文明 ( 也 称渔猎 文 明 )是人类从 动物 界分化 出来 以
态文 明建设 的基 本 主体 .从人学 视角 出发研究 生态 文 明的历史趋 势 、社会 困境 以及 建设 主体 ,具有 理 论价值 和现 实意义 。对 “ 人是什 么 ”这 一斯芬克 斯
之谜 的追 问直接决 定着有 什么样 的 自然概 念 以及 什 么样 的人与 自然 的关 系状态 。人性 观点不 同 ,就会 产 生对 待 自然 的不 同态度 ,形 成不 同 的环境 状况 。
后 、最初 开展对 自然 界的人 化活动 、人类慑 服于 自 然威力 之下 的社会文 明形式 ,是最初 始 、最 低级 的 人类 文明 。原始 人类对 自然 的开发和 支配能 力相 当 有 限 .以采集 和渔猎 为主要 物质生产 活动 ,从生态

基于人的自私性的生态哲学分析——论生态问题

基于人的自私性的生态哲学分析——论生态问题

思 生 态哲 学 ) ,强 调人 与 自然之 间 的文化 和价 值 联 系l 5 J 。 然 而 ,上述研 究都 是在 大 的层 面上展 开 ,认 识到人的核心作用 ,都围绕人地关系 ,而很少有 人 从更 小 的尺度 人性层 面 考察 之 。马克思 论证 无
对 自然 的认 识 和看 法 构成 了 自然观 ,如何 看 待 自然 和 人 的关 系 是 生 态 哲 学 避 不 开 的 基 本 问 题 。历 史 上 ,人 类 的 自然 观 经 历 了崇 拜 、适应 、 征 服三 个 主要 阶段嗍 ,现在 趋 向和谐共 处 的观 点 。
法 、自然地理学 的研究 。
2 4
生态文明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 0 1 3年 1 2月
困境 。它指 出在 高增 长 、高污染 、高消耗 下 经济 增 长 存 在 极 限 ,并 提 出 了 可持 续 发 展 模 型 的雏
续发展思想倾 向的生态哲学 可指 导人类 实践转 向。但陈红桂认为生态哲学 自 身存在 的缺陷和矛 盾 ,使之无法彻底澄清发展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
探 讨 的是人 性一 个更 小 的方 面 : 自私性 。它 主要
体现在 自身利益优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原则上 , 具 有强 烈 的排他 性或 异 己性 ,带 有 短视性 。它包
含 两层 含义 :人 对 自然 的 自私性 和 人对 人 的 自私
性 。个体具有 的 自私性 ,在市场经济下无所不 在 ,当这种特性借助资本 、技 术 、权 力等 “ 武 器”后便膨胀起来 ,表现出强烈的物质欲和 占有
Ke y wo r d s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b l e ms ;c o n c e p t i o n o f n a t u r e ;e c o — p h i l o s o p h y ;h u ma n - n a t u r l a r e l a t i o n ;

《云中记》 自然和历史中的人性救赎

《云中记》 自然和历史中的人性救赎

自然和历史中的人性救赎文/袁恒雷2019年4月,阿来最新长篇小说《云中记》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阿来时隔十余年后出版的最新长篇小说,也是在汶川大地震十周年后,作者在深入自然和历史中书写的人性救赎。

如果说阿来的成名作《尘埃落定》体现的是一个古老世界所面临的巨大社会历史学变异,那么到《云中记》,巨大的自然灾变对世界进行了又一次大规模的干预。

地震文学《云中记》对人性的考察与书写达到了足够的高度,无论是社会意义的更迭还是自然意义的蜕变,《云中记》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层次性。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爆发的时候,阿来正在成都家中写作新的长篇小说《格萨尔王》,当时,书架上的书纷纷掉落,一个南方文学奖奖杯也砸了下来。

他看见对面房子的晃动幅度足有半米,墙缝里腾起了灰尘,之后的三个小时通讯全部中断……虽然成都没有遭受太大的破坏,但强烈的震感仍然让他感同《云中记》身受。

阿来首先想到了救灾,甚至报名参加志愿者,并且,他很快联系麦家和杨红樱等一批作家组织捐款,麦家和杨红樱各拿出十万元,阿来有一家老小需要供养,他拿出了五万元。

虽然他自己说不多,但他确实为此努力了。

面对如此重大的灾难,一名作家产生书写的冲动是本能的反应,但他又是清醒的,他一度害怕自己有灾民的心态在里面,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却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审视。

当时,阿来已经是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带领作家们书写这个题材本就是他的工作任务,但他却在多种场合建议别人不要轻易去写,如此重大的灾难题材岂是很快就能出炉的?这甚至还引起一些人的误解,对此,阿来解释道:“我从未反对过抓这个题材,我只是反对轻而易举去面对这样严肃和沉重的题材。

”[1]作为一个四川作家,阿来在汶川地震后的十年时间里,一直“不敢”落笔写地震,他自言怕自己把灾难和人性写得轻了,薄了,于是,他宁可独自等待。

同时,他从未停止对灾区的关注,多年来,他不断地去震区考察灾后重建工作,甚至他的这种考察又不仅仅限于汶川地震灾区——2010年玉树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2017年九寨沟地震,他都没有缺席。

《我不是药神》中的群像生态与人性救赎

《我不是药神》中的群像生态与人性救赎

知识文库 第12期48 《我不是药神》中的群像生态与人性救赎廖曼郁 彭晓玲《我不是药神》是由2015年的真实事件“陆勇案”改编,并进行适当艺术化创造的现实主义题材商业片,“宁浩+徐峥”这一王牌搭档与新人导演的组合,将电影镜头转向社会上的“白血病人与药贩子”问题,通过多维度的叙事模式探究道德抉择,而程勇的贩药牟利和白血病患者及其家人的爱与痛,也折射出人情与法理的纠结。

2018年7月5日,电影《我不是药神》在全国公映,而在公映前一周的全国点映中,两天内,点映票房便突破5000万,票务平台的评分更是高达9.7,并列华语影史第一,各大专业点映网站对于电影《我不是药神》的评分更是居高不下,7月4日豆瓣的起评分就已经到9分,故对此片“国产良心爆款”的褒奖实不为过。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电影似乎在“泛娱乐化”的环境中迷失了方向,尽管在各种传统类型中都有所发展和突破,却始终没能在某一类型上形成巨大的势力来引导中国电影乃至中国社会的良性进步发展。

尤其是随着韩国电影《素媛》、《熔炉》及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起跑线》等揭露社会现实的影片出现,观众对国产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当下猫眼给出9.6高分的2018暑期爆款影片《我不是药神》则称得上是时下国产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扛鼎之作”,从“山争哥哥”的流量超话,到影片原型“陆勇案”的再度热议,这都是“全网参与”时代对这部因“药”而展开的小人物成长故事影片的最好回应,电影通过冷峻的现实和克制的表达完成了黑色幽默的表达,像那句“命就是钱,掌握了别人的命,你就有赚不完的钱”,实际上也就是对“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映射,这种黑色幽默却让人更觉内心泛苦。

可以说,《我不是药神》完成了一次国产现实主义影片的强力回归,它基于中国现实,反映了中国的问题和变化,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中国荧屏上用观众喜闻乐见的元素讲述了一个少见的、能引人思考的故事,剧中人物的成长,正如《生如夏花》的宣传曲般,释放着人性美好的力量。

现代社会中的人性问题

现代社会中的人性问题

现代社会中的人性问题现代社会中的人性问题是一个严峻的话题。

人类历史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进化了很多个阶段,从狩猎采集初期到现代科技时代,现代社会的人性问题已经愈发的复杂和深刻。

伴随着变化的是人性问题的不断扩大,从简单到复杂,从表面到深层,从一个人到整个社会,人性问题不仅影响了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首先,现代社会中的人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上。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差异,使得人们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无论是政治上的意见分歧,还是生活中的利益冲突,都让人们越来越难以理解、容忍和沟通。

这种矛盾和冲突,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也可能导致社会分裂和动荡。

其次,现代社会中的人性问题还表现在人们的虚伪和自私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人们的欲望不断膨胀,他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放弃了原本应该具备的一些品质。

而这些品质,如诚实、宽容、友善、公正等,则是维系社会和谐和适应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

当人们变得自私和虚伪,他们就变成了容易自己主观臆断的人了,容易让人们产生误解和误会。

而这种误解和误会,也往往是导致矛盾和冲突的重要原因。

再次,现代社会中的人性问题还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人的形成离不开环境和自然的配合,而人类依赖自然的同时,人类的发展也不断地损害自然。

物种灭绝、生态破坏、污染等问题已然成为人类面对的重大挑战。

这种情况下,人们必须靠着自己的努力发展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否则,只会让人类自身面临更严峻、更复杂的问题。

最后,现代社会中的人性问题还表现在人与科技的关系上。

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同时科技也在很多方面对人类造成了负面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快节奏、迅速和独立,但也带来了虚拟化、疏离甚至迷失的困境。

尤其是一些信息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能会进一步削弱人类的智商和再创造力。

如果人们不能正确地应对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就会产生很多的困惑和不适。

对人类生态困境的审视——试论劳伦斯小说中的生态哲学意蕴

对人类生态困境的审视——试论劳伦斯小说中的生态哲学意蕴
然 生 态 危 机 。而 更 为 重 要 的 是 自然 生 态 危 机 所 导 致 的 社
会 生 态 危 机 和 精 神 生 态 危 机 , 而 , 会 生 态 ( 与 人 的 因 社 人
被 提 出 , 国 学 者 威 廉 ・ 克 特 ( l a R e e t在 1 7 美 鲁 Wi im u k r l ) 98
危 机 . 并 对 自然 生 态 危 机 导 致 社 会 生 态 危 机 和 精 神 生 态 危 机 的 人 类 生 态 困 境 进 行 严 肃 审 视 .从 而 探 究 生 态危 机 的 产 生根 源 , 无 疑 充 溢 着 生 态 哲 学 意 蕴 。 这
关 键 词 :劳 伦 斯 小 说 自然 生 态 危 机 社 会 生 态 和
年 发 表 的一 篇 题为 《 学 与 生态 学 : 态 批评 的试 验 》 文 生 的
文 章 中首次 使用 这一 术 语 。 后 , 态 批评 作 为一 种 文学 之 生 批 评 理 论 经 过 近 二 十 来 年 的 发 展 历 程 后 终 于 在 9 年 代 确 0 立并 迅 速成 为文 学研 究 的显 学 。生态 批 评一 开 始就 是 带 着 一 种 “ 题 主 义 ” 姿 态 研 究 人 类 文 学 文 化 , 既 研 究 问 的 它 文学 文本 中 的生 态哲 思 , 对 人类 中心 主义 , 求 达 到人 反 追 与 自然 和 谐 共 生 的 生 态 和 谐 格 局 , 同 时 又 关 注 人 类 之 间 的 社 会 生 态 和 人 类 内 在 的精 神 生 态 。 文 学 的 生 态 学 研 究 就 是 要 研 究 自然 生 态 、 社 会 生 态 和 精 神 生 态 这 三 个 方 面 在文 学文 本 中的 的表 达和描 述 并进 而探 究 生 态失 衡 的根

文学作品中的人性思考与探索的主题与意义探究

文学作品中的人性思考与探索的主题与意义探究

文学作品中的人性思考与探索的主题与意义探究在众多文学作品中,人性思考与探索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

作家们通过探讨人类的内心世界,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道德与伦理的问题,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思考。

这些作品深入剖析了人类的欲望、情感、道德观念和自由意志,以此揭示人性的深层探索和主题意义。

第一部分:欲望与追求人性的欲望是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通过描绘人物的欲望和追求,作家们反思了人性中的贪婪和追求权力的本性。

例如,《麦田守望者》中的霍尔顿表达着对纯真和真实的追求,他反叛社会的虚伪和物质化。

这种对于纯真本性的追求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它引发读者对于人性的真实追求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第二部分:情感与人际关系情感和人际关系是文学作品中探讨人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作家们通过刻画人物之间的关系来探索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纠结性。

例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和达西之间的爱情,展现了人性中的自尊、傲慢与理解。

这种情感的描绘引发了读者对于人性中情感和人际关系的理解和反思。

第三部分:道德与伦理道德和伦理问题是文学作品中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作家们通过刻画人物的选择和行为,探讨人性中的善恶、道德观念和良心的问题。

例如,《罪与罚》中的罗迪翁·罗曼诺维奇表达了对犯罪和赎罪的思考,揭示了个体在社会压力下的道德困境。

这种道德与伦理的讨论引发了读者对于人性中的善恶、自由意志和责任感的思考。

第四部分:自由意志与命运自由意志与命运的冲突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深度探讨的主题。

作家们通过刻画人物在决策和选择中的纠结和挣扎,思考人性中的自由意志受命运限制的问题。

例如,《仲夏夜之梦》中,人物们在爱情和命运之间做出选择,体现了人性中的选择和命运的对抗。

这种对于自由意志和命运的思考引发了读者对于人性中自主性和不可控性的思考。

总结部分:人性思考与探索的意义对于人性思考与探索的主题与意义的探究,使得文学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作家们对于欲望、情感、道德、自由意志与命运的探讨,读者可以深入思考人类的真正本性和生命的意义。

关于生态危机与人的现实生活的哲学分析

关于生态危机与人的现实生活的哲学分析

关于生态危机与人的现实生活的哲学分析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回顾。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是被动与敬畏,人与自然处于原始和谐状态。

到了农业文明时期,由于铁器的应用,出现了过度开垦与砍伐,以及为了争水源而频繁发生战争出现了阶段性和区域的不和谐,但人与自然整体上保持和谐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力逐步的提高,在利用自然的时候试图改变自然和改造自然,虽然这种改造和改变往往伴随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破坏性,但相对于低下的生产力来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不严重,人与自然整体上还是和谐相处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

尤其是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人对自然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类不再敬畏自然而要改造自然,自然成为人类改造的对象,人类不仅在物质生产活动,而且在精神生活中也逐渐地实现了对自然界的统治,人成了自然的主宰,人类可以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中,获得经济无限地增长和尽情地享受,而不必向自然付出什么,于是资源的消耗超过自然界的承载力污染排放量超过环境的容量,导致人与资源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尖锐化。

二、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生态环境问题不单单是技术问题和经济问题它还是一个哲学问题,有其深刻的哲学根源,其实质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找到它的哲学根源也就找到了解决危机的出路。

“天人合-”和“主客二分”分别是中西学主导
地位的思维方式,正是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产生了对自然的决定性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 意识 和理性 能 动 性 的觉 醒 , 动 着 社 会 在 契 约 推 化、 民主化 、 法制 化方 面取得 重要 进展 。现代科 技创

人性 价值 论 的困惑 与生 态 困境
自有 人 类 历 史 以来 , 别 是 伴 随着 人类 思 维 意 特 识 的萌发 , 尤其 是 自我 意识 的觉醒 , 人类 在人 与 自然 关 系 的触 动 中逐 渐 意 识 到 “自我 ” 的存 在 , 种 “自 这 我” 在最初 的意义 上 是作 为 整体 和整 个 的个 体 而存 在 的“ 们 ” 我 。随 着 历史 的 发展 和人 类 实 践 内容 的

造 了丰厚 的物质 财 富 , 高技 术 的非 人 性 化 的 发展 而
路 向却招致人性的价值与情感的缺失 。人类在社会 生活的世俗化中付出 了惨重 的代价 , 使得人的生存 意义单面化 。在体制化的科技成果背后 , 人们遭受 着 “自由” 的悖论 , 这种 对 “自由” 的恐 惧 使人 们 迷 失 了 自我 生命 的意 义 和 人 生 的价 值 , 神 失 落 的 背后 精
作者简介 : 牛庆 燕, , 女 南京林 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 学研 究部 副教授 , 哲学博士( 南京 20 3 ) 10 7 。
11 7
中州学刊 2 1 0 2年第 4期
定 的阐发 , 认 为 所 有 的 动 物 都 有 气 , 他 只有 植 物 有
生, 只有动 物有 知 , 只有人 有义 ; 在亚 里士 多德那 里 ,
牛 庆 燕

要: 蔓延世界 的生态难题是人 与 自然 关系断裂 的结果, 人 性观 ” 而“ 的偏 差是 引发 生态 困境 的深层价值论 根源。
从 上帝神性“ 笼罩” 下的“ 神性人性观” 到追求“ , 凡人幸福” 的“自然人性观” 再到理性启 蒙“ , 神话 ” 中的“ 理性人性 观 ” 凸显 了不 同历 史时期与 自然相对 峙的人性发展轨迹。探讨现代性发展 中的人性价值论 、 , 推进 “ 自然” 爱 的人性 生成, 是应对 生态 困境 、 筑人类文明大厦的可能路径。这 种探讨 不仅 能够为化解 生态难 题提供 深层 的道 德价值 构
环保 规划 的落 实具有 重要 的理 论价 值 和现实 意义 。
收 稿 日期 :叭 2 6 0 2 —旬 — 4
基金项 目: 国家社 会科 学基 金青年项 目《 发展 中国家 的生态文 明理论 研 究》(2 Z 06 ; 苏省教 育厅 高校哲 学社会科 学 1C X 6 ) 江
基金资助项 目《生态困境 的道德哲 学研 究》 2 1SB 2 0 6 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0 1J 7 00 )
论 的理念指导 , 而且 对 于构 建 生 态 文 明社 会 、 进 “ 二 五 ” 保 规 划 的 落实 , 有 重 要 的理 论 价 值 和 现 实 意 义 。 推 十 环 具 关键词 : 性价值论 ; 性人性观 ; 人 神 自然人 性观 ; 性 人 性 观 ; 态 难题 理 生
中图分 类号 : 8 B2
21 0 2年 7月 第 4期 ( 第 10期 ) 总 9
中 州 学 刊
Ac d mi J u a e c o m ̄ o h n z o fZ o g h u
J l ,0 2 uy 2 1
No 4 .
【 理学研究 】 伦
人 性 观 的 困 惑 与 生 态 困境 的 历 史 演 绎
折 射 出 “ 性 观 ”的偏 差 。 因此 , 理 应 对 生 态 难 人 合 题 , 要寻 找 “ 性观 ” 需 人 的确 证 。辩 证 审 慎地 探 寻 人 类 的本 质 以及人 性 的 确 证方 式 , 理探 讨 现 代 性 发 合 展 中的人性 困境 及其 根源 , 是应 对 生态 困境 、 构筑 人 类 文 明大厦 的可 能路 径 。这种 探讨 不仅 能够从 人 性 价值观 的层 面为 应对 生态 困境 提供 深层 的道 德认 知
依据 , 而且 对 于 构 建 生 态 文 明 社 会 、 进 “ 推 十二 五 ”
丰富 ,我们” “ 的概念逐渐包含 了“ ” 我 的意义 , 在整 个 人类 意识进 程 和 实践 活 动 的 推进 中 , 别 是 自雅 特 斯贝尔斯所声称的以轴心时代为标志的人类文明的
起 源开始 , 们对 人 性 观 和价 值 观 的探讨 和各 种 方 人 式 的解答 便一 直持 续 , 未 间断过 , 是人们 对人 性 从 但 本 真状 态 的解读却 并 未获得 最终 的统 一 。苏格 拉底 的“ 认识 你 自己” 的哲 学 主张 , 哲 学关 注 的 焦点 由 把
俱 来 的“ 性 ” 力 统 治 自然 , 人 格 神 ” 始 取 代 感 能 “ 开 “ 自然神 ” 自然世 界 中 的至上 地 位 , 在 自然 界 沦 为神
学人性 的“ 民地 ” 殖 。
人 成为 “ 政治 的动物 ” 马克 思侧 重 于 从历 史 进 程 和 ;
社会关系中考察作为“ ” 类 的人 的生命 主体特征 , 在 马 克思 主义 视 野 中 , 是 “ 切社 会 关 系 的 总 和 ” 人 一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3 _ 7 1 2 1 )4 _ l7 _ 5 10 _0 5 ( 02 o 一 0 1_0
蔓延 世 界 的生态难 题是 人 与 自然 关 系断裂 的结

果, “ 而 人性 观 ” 的偏 差 是 引 发生 态 困 境 的深 层 价值 论 根源 。现代性 的 到来 以“ 的发 现 ” 标 志 , 的 人 为 人
自然科 学 的研 究转 向对 人类 思维 认识 和道 德意识 的
探 讨 ;圣经 》 《 中也 有 “ 是 什 么 , 们要 注 意他 ” 人 我 的 理 论论述 , 权宗 教 论 者 提 出人 是 上 帝众 多创 造 物 神 中 的一 种 , 一切 自然 物都具 有神 圣性 , 与其他 自然 人 存 在 物都 存 在价 值 ; 子对 人 的存 在 特性 进 行过 一 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