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合集下载

绪论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一、火力发电厂
(3) 电气系统 包括发电机、励磁装置、厂用电系统和 升压变电站等。
一、火力发电厂
一、火力发电厂
电能生产过程
电气系统
燃烧系统
汽水系统
一、火力发电厂
4. 类型
(1) 按燃料分 燃煤发电厂 燃油发电厂 燃气发电厂 余热发电厂 垃圾发电厂 工业废料发电厂
第一条500kVAC: 1981年12月河南平 顶山-湖北武昌。
第一条±500 kVDC:1989 年9月,湖北 葛洲坝-上海 南桥。
六、电力工业发展前景
电力工业的基本任务:
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人民生活提供充足、可靠、 优质、廉价的电能。
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
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实现高度自动化,西电东 送,南北互供,走向联合电力系统。
四、最大发电厂(截至2011年)
最大火电厂:
上海外高桥电厂 4×300+2×900+2×1000 =5000MW 浙江省宁波北仑港电厂,5×600MW+2×1000= 5000MW 华电邹县电厂,4×335+2×600+2×1000 = 4540MW
最大水电厂:
三峡电厂(14+12(+6))×700 MW = 18200(+4200)MW 二滩水电厂6×550MW = 3300MW
最大核电厂:
秦山核电站1×300+2×650+2×700 = 3000MW
最大抽水蓄能电厂:
广东抽水蓄能电厂8×300 MW = 2400MW
五、电力系统的发展
建国初期:
大多是大城市发、供电系统; 跨地区的电力系统有: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孕 育 期 ( 1956年前) 形 成 期 ( 1956-1970年) 暗 淡 期 ( 1966-1974年) 知识应用期 ( 1970-1988年) 集成发展期 ( 1986年至今)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孕 育 期 ( 1956年前)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想家,创立了演绎法。他提出的三段论至今仍然是演绎推理的 最基本出发点。
AI的严格定义依赖于对智能的定义,即要定义人工智能,首先应该定义智能;但 智能本身也还无严格定义。
一般解释:人工智能就是用人工的方法在机器(计算机)上实现的智能,或称机 器智能、计算机智能。
1.1.1 人工智能的定义
知识与智能 知识 人们通过体验、学习或联想而知晓的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包括事实、
能理论框架,使人工智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的AI研究
1981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在长沙艰难成立,其后长期得不到国内科技界的认同,只能 挂靠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直到2004年,才得以“返祖归宗”,挂靠到中国科 学技术协会。
1985年前,人工智能在西方国家得到重视和发展,而在苏联却受到批判;我国人工智 能也与“特异功能”一起受到质疑,人工智能学科群专著不能公开出版。
(表处理语言)。 1961年,明斯基发表了“走向人工智能的步骤”的论文,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1965年,鲁宾逊提出了归结(消解)原理。费根鲍姆开发第一个专家系统DENDRAL,
用于质谱仪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暗 淡 期 ( 1966-1974年)
由于一些人工智能研究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盲目乐观,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 和成果做出了过高的预言,而这些语言的失败,给人工智能的声誉造成重大伤害。 当时的人工智能主要存在下列三个局限性:

流体力学基础知识

流体力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绪论1、质量力:质量力是作用在流体的每一个质点上的力。

其单位是牛顿,N。

单位质量力:没在流体中M点附近取质量为d m的微团,其体积为d v,作用于该微团的质量力为dF,则称极限lim(dv→M)dF/dm=f,为作用于M点的单位质量的质量力,简称单位质量力。

其单位是N/kg。

2、表面力:表面力是作用在所考虑的或大或小得流体系统(或称分离体)表面上的力。

3、容重:密度ρ和重力加速度g的乘积ρg称容重,用符号γ表示。

4、动力黏度μ:它表示单位速度梯度作用下的切应力,反映了黏滞性的动力性质。

其单位为N/(㎡·s),以符号Pa·s表示。

运动黏度ν:是单位速度梯度作用下的切应力对单位体积质量作用产生的阻力加速度。

国际单位制单位㎡/s。

动力黏度μ与运动黏度ν的关系:μ=ν·ρ。

5、表面张力:由于分子间的吸引力,在液体的自由表面上能够承受的极其微小的张力称为表面张力。

毛细管现象: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如果把两端开口的玻璃细管竖立在液体中,液体就会在细管中上升或下降h高度的现象称为毛细管现象。

6、流体的三个力学模型:①“连续介质”模型;②无黏性流体模型;③不可压缩流体模型。

(P12,还需看看书,了解什么是以上三种模型!)。

第二章、流体静力学1、流体静压强的两个特性:①其方向必然是沿着作用面的内法线方向;②其大小只与位置有关,与方向无关。

2、a流体静压强的基本方程式:①P=Po+rh,式中P指液体内某点的压强,Pa(N/㎡);Po指液面气体压强,Pa(N/㎡);r指液体的容重,N/m³;h指某点在液面下的深度,m;②Z+P/r=C(常数),式中Z指某点位置相对于基准面的高度,称位置水头;P/r指某点在压强作用下沿测压管所能上升的高度,称压强水头。

两水头中的压强P必须采用相对压强表示。

b流体静压强的分布规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静止、同种、连续液体。

3、静止均质流体的水平面是等压面;静止非均质流体(各种密度不完全相同的流体——非均质流体)的水平面是等压面,等密度和等温面。

绪论(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从此,“生命力”学说彻底破产,有机化学进 2011-6-4 7 入合成时代。
3) 有机化学发展的重要事件
1828年,德国的伍勒合成尿素,“生命力”学说破产
——有机化学的里程碑 1865年,德国的凯库勒(马车上做梦,伦敦) 提出:有机化合物中碳为四价 ——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有机化合物结构学说 1874年,荷兰范特霍夫 法国勒比尔 提出:饱和碳原子的四个价指向以碳为 中心的四面体的四个顶点 ——开创了从立体观点来研究有机化合物 的立体化学 2011-6-4
B H
因为人们在分类有机物与无机物时注重的 主要是化合物的性质而不是组成 2011-6-4 12
2.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1) 组成上
① 组成有机化合物的元素不多,但数量非常庞大。 ② 组成分子的原子数多——组成复杂。
2) 结构上
① 碳以共价键与其它原子相连 ② 自身成键能力强如:C-C,C=C,C≡C及成 环,所以组成分子的原子数多。 ③ 同分异构体普遍存在,目前尚无公式可计算出 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现象。 如:CH3CH2OH和CH3OCH3
2011-6-4 4
最早发现的四种酸
从动植物体内分离出的物质 从矿物质中分离出的化合物
有机物 无机物
正如“以太”、“外 星人”,人类一旦遇到不 可知的事件时,常一概归 为一类无所不能的事物 1806年,享有盛名的化学家柏则里首先 引用“有机化学”,认为有机物只能在生物 的细胞中受一种特殊的力量——“生命力” 的作用才可产生出。
2) 有机化学中的化学键 离子键 常见化学键 共价键 (有机物中最常见) 配价键 C、H、O、N等原子结合成有机分子时, 原子与原子之间需形成一定的化学键将几个 原子结合在一起,描述原子形成分子的过程及 化学键的理论有两个: 价键理论 分子轨道理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项目投产后进行 的总结性评价
建设程序示意图
项 目 建 议 书 可 行 性 研 究 初 步 设 技 术 设 计 施 工 图 设 计 建 设 准 组 织 施 竣交 工付 验使
பைடு நூலகம்



收用
投 资 估
设 计 概
修 正




施 工 图 预 算
施 工 预
工 程 结
竣 工 决



基本建设程序与概预算对应 关系
1.1.3建设项目的分类
• (三)按在国民经济中的用途划分
1.生产性建设项目。 1)工业建设。 2)农业建设。 3)基础设施。 4) 商业建设
1.1.3建设项目的分类
2.非生产性建设项目。非生产性建设项目是指满
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建设项目。主 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办公用房。
2)居住建筑。
• • • • • • • • • •
• • • •
施工单位需要搞定 1、 施工企业资质证书、营业执照及注册号; 2、 国家企业等级证书、信用等级证书; 3、 施工企业安全资格审查认可证; 4、 企业法人代码书; 5、 质量体系认证书; 6、 施工单位的试验室资质证书; 7、 工程预标书、工程中标价明细表; 8、 工程项目经理、主任工程师及管理人员资格证书、上 岗证。(上述资料均为复印件) 9、 建设工程特殊工种人员上岗证审查表及上岗证复印件。 (安全员、电工须持建设行业与劳动部门双证) 10、 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点和坐标点复核记录; 11、 施工组织设计报审与审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12、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13、 建设工程开工报告。
(五)按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和渠道划分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定义:微分方程的系数是随时间变化的函数。
2、非线性系统:
系统中只要存在一个非线性特性的元件,系 统就由非线性方程来描述,这种系统称为非线性 系统。
三、按信号传递的连续性划分:
连续系统 离散系统
1、连续系统:
系统中各元件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都是时 间的连续函数。
2、离散系统:
控制系统中只要有一处的信号是脉冲序列或 数码时,该系统即为离散系统。
对于一个自动控制的性能要求可以概括为三方面:
1、稳定性 定义:当系统输入量的变化趋于某一稳定值后,系 统的被控制量的变化经系统自动控制后也能趋于某一稳 定值,而不出现持续的振荡或发散型振荡的现象,即偏 差等于0。
2、快速性(瞬态质量)
定义:当系统被控量与给定值之间的偏差发生变化
时,用调整到新的稳定状态所需要时间的长短来反映快
给定输入
控制器
被控对象
输出
图1 按给定控制典型结构图
图1-6 滑臂位置
直流电动机转速开环控制 负 载 功率放大器 电动机
电位器 图1-7
转速w
直流电动机转速控制方框图
特点:
控制作用的传递具有单向性。 控制作用直接由输入量产生。 结构简单、调整方便、成本低。 系统的精度低,抗干扰能力差。
(2)按扰动输入 原理:把外界扰动看作系统的一种输入,针对 它将对系统输出产生的影响,及时地施加一种 相应的控制,在干扰刚刚出现之初,就立即给 以相应的调节。
(二)闭环控制
定义:闭环控制是指控制装置与被控对象之 间既有顺向作用又有反向联系的控制过程。
输入
+ -
偏差 控制器 被控对象
输出
反馈元件 图1-13 闭环控制系统方框图
反馈原理: 控制装置对被控对象所施加的控制作用 取自被控量的反馈信息,即根据实际输出来

绪论、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七 动物学学习方法和主要参考书
1. 从动物体结构和机能适应方面理解 2.从动物与环境的适应方面理解 注意总结各类群新出现的特征, 3. 注意总结各类群新出现的特征,从进化方面加以理 解.
参考书: 参考书:
江静波主编: 无脊椎动物学》 (1)江静波主编:《无脊椎动物学》第三版 任淑仙编著: 无脊椎动物学》 (2)任淑仙编著:《无脊椎动物学》 华中师大等主编《无脊椎动物学》 (3)华中师大等主编《无脊椎动物学》 (4)堵南山 《无脊椎动物学
二,动物学及其分支学科
动物学(zoology):是研究动物形态结构,分类,生命 是研究动物形态结构,分类, 动物学 是研究动物形态结构 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是一门基础 非常广博的基础学科. 非常广博的基础学科. 动物学分支学科 根据研究内容:动物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学, 根据研究内容:动物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学,胚胎 生态学,地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进化. 学,生态学,地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进化. 根据研究对象:无脊椎动物学,脊椎动物学,鸟类学, 根据研究对象:无脊椎动物学,脊椎动物学,鸟类学, 鱼类学,昆虫学,蛛形学,软体动物学,甲壳动物学, 鱼类学,昆虫学,蛛形学,软体动物学,甲壳动物学, 原生动物学,贝类学,哺乳动物学等. 原生动物学,贝类学,哺乳动物学等. 按照研究的重点和服务范畴:古生物学,理论动物学, 按照研究的重点和服务范畴:古生物学,理论动物学, 应用动物学,医用动物学,资源动物学,畜牧学, 应用动物学,医用动物学,资源动物学,畜牧学,桑 蚕学和水产学等. 蚕学和水产学等.
五,动物学研究方法
观察描述法:观察和描述是动物最基本的方法. 观察描述法:观察和描述是动物最基本的方法. 主要通过观察将动物形态结构, 主要通过观察将动物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系统的 记录描述.从动物群落,种群,个体,组织, 记录描述.从动物群落,种群,个体,组织,细胞 及其细胞器等超微结构. 及其细胞器等超微结构. 比较法:通过对不同动物的系统比较来研究其异 比较法: 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揭示动物生存和进化 规律. 规律. 实验法:是在一定人为控制条件下, 实验法:是在一定人为控制条件下,对动物的生 命活动或结构机能进行观察和研究. 命活动或结构机能进行观察和研究. 综合研究法: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对动物 综合研究法: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 在不同层次和水平进行综合研究, 在不同层次和水平进行综合研究,揭示动物生命活 动规律. 动规律.

第一章 第一节 绪论

第一章   第一节 绪论


(5)土地具有经济利用价值。原因是土地具有一定的 生产能力,例如可以生产人类所需的植物产品和动 物产品,或供其它方面使用。土地的生产力可分为 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两种;前者是自然形成的, 后者则是人工施加影响形成的。因此,土地生产能 力的高低既取决于土地本身的性质,又取决于人类 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后者主要体现在对土地利 用限制性的克服和改造能力以及土地利用的集约程 度。从土地的农业利用角度而言,主要体现在如何 有效地利用光热条件,调节和控制水分和养分元素, 以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此外,土地还具有可更新性、可塑性、不可逆性、 相对稳定性、脆弱性、面积有限性等特征。
三、土地的功能 1、养育(生产)功能 。2、承载功能。 3、仓储(资源)功能。 4、景观功能。
四、土地的特性
(一)土地的自然特性 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与整体性。2、土地数 量(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位置的固定 性与土地性能(质量)的地域性。4、土地 利用的可持续性。5、土地属性的双重性。
(二)土地的经济特性 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2、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 散性。 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4、土地报 酬递减的可能性。 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评价是一项高度综合性的研究工作,它通 过对地理学与农学、林学、城市建设、交通运 输等应用性学科的有机结合,从而对作为自然 综合体的土地的内在性质及其生产或其它方面 的利用性能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因此,土地评 价研究不仅有利于地理学与上述应用性学科研 究的深化,而且也十分有利于它们之间的交流 与渗透。 还应指出,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研究具有鲜 明的生产实践意义。因为农林牧业布局、城市 建设、工矿、交通、军事活动等必须因地制宜 地利用土地,即根据不同的土地性质对土地作 出不同的利用,而土地类型和土地评价的研究 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1引言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快速迅猛发展,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愈来愈大,石油的开采规模逐渐扩大,开采数量逐渐增多,但给人类带来物质条件的同时,人类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的破坏。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其中水环境污染的监测治理问题更是迫在眉睫。

1.2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我国每年的石油产量约为两亿吨左右,其中原油开采主要是陆上开采,地面石油的开采会直接对土壤环境造成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的影响,使土壤受到严重污染。

另外,在海洋石油的开采、运输、加工和炼制等过程中会存在石油的泄漏和排放,同样会对海洋环境和城市河流造成污染。

资料表明,水体中矿物油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水、城市生活废水、港口设施的泄漏、船舶航行作业的排放、运输事故、井喷事故、采油作业中废水的排放等。

2010年4月,英国石油公司(BP)因钻井事故导致墨西哥湾石油泄漏长达3个月,造成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生态灾难。

2004年陕西延安发生输油管道泄漏事故,导致上千吨的原油泄漏,使上百亩田地受到污染。

2010年7月中国大连发生油管道爆炸漏油事故,对附近海域和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011年7月,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在我国渤海海域发生溢油事件,对海洋生态环境和附近河流造成严重程度的污染。

一些工业、化工企业,没有采用合格的污染物排放措施,向附近的河流进行污水的排放,导致河流、土壤受到严重污染。

贾建丽,刘莹等对我国多个土壤样本进行了研究,证实了油田区附近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石油污染,其中最高含油量达到23%,超过环境背景值的500-1000倍[1]。

矿物油类物质是一种粘性较高、可易燃性强、密度比水小的有机溶剂,一般以液态或者半固态的形式存在。

其在水中的存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部分:一部分会吸附于悬浮颗粒上;一部分会以乳化状态的形式存在;还有极其少量的会溶解于水中。

由于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对人类的生态环境具有广泛的危害性。

矿物油类物质的水溶性一般很小,因此一旦进入土壤,就会在土壤中残留和累积下来,给土壤的通透能力造成严重影响。

一方面使土壤和外界环境之间无法进行能量的交换,聚集在土壤中的大量的油类物质会沿着地表扩散来侵蚀土层,使土壤更加盐碱化、板结化、沥青化,从而破坏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影响土壤基本的生产功能和对微生物的降解作用。

研究表明[1],当被油类污染的土壤中的含油量达到8%时,土壤的透水能力开始显著降低。

另一方面土壤受到矿物油类污染后,土壤中自身存在的微生物为提高自身的生存速度和生存繁殖能力,促进对矿物油类化学物质成分的分解,需要大量的从土壤中吸收氮元素来合成体细胞,从而导致微生物和植物之间对土壤中有限氮成分的争夺,造成植物的营养供应不足,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土壤中含有浓度高于1mg/kg的矿物油类污染物时,就会在植物的根系上形成一层薄薄的粘膜,阻碍植物根系的吸收与呼吸功能,即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

另外,油类污染物可以通过植物细胞壁进入其内部,在植物体内形毒害物质,对植物的生理机能产生破坏作用。

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蔬菜粮食供应的安全问题造成影响。

对于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来说,低浓度的烃化合物对其生长有促进作用,而高浓度的烃化合物则会产生负作用。

(潘)漂浮物水体表面的油会在水面上形成油膜,通常一滴油就能形成0.25m2的油膜,影响水体与界面氧的交换,使水中浮游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到抑制而死亡;分散在水中的油则会被微生物氧化分解,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质恶化,不能饮用。

此外,矿物油中所含的芳烃具有较大的毒性。

动物也同样会受到的水中油类污染物的影响。

油类污染物会对生物体细胞结构造成破坏,选择性的损坏动物的神经系统,导致中枢神经产生功能障碍而死亡,且引起神经细胞内类脂质的平衡协调能力下降;破坏动物的呼吸消化系统,使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下降,引起呼吸道功能,肝脏功能和肾功能的衰竭;造成皮肤与粘膜过敏,发炎、眼睛红肿等不正常现象。

人类长时间饮用受污染的水,会造成人体畸形,神经紊乱且有致癌作用。

例如鸟类长时间进食受污染的食物,会对鸟的组织器官、繁殖和雏鸟发育产生影响,引起鸟的活动能力,体重和产卵能力明显下降。

油类化合物成分可以通过生物体的富集作用,大自然的食物链效应,最后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总之,无论是陆地还是海洋在受到石油污染后,都会引起一系列的灾难性反映。

一方面陆地上泄漏的矿物油类物质会随着降雨进入土壤,在造成土壤污染的同时,农作物也受到污染,最终会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海洋水域受到矿物油类物质的污染,不但会使海洋生物逐渐死亡,而且当太阳光照射水面时,会使部分水蒸发到空气中,给空气环境造成危害,同样也会危及到人类的生命安全。

随着水中矿物油污染的范围在逐步扩大,对人类、动植物还有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环保部门对该污染问题越来越重视,把水中矿物油含量和物质成分的监测,作为评估水质污染程度,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和依据。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控制水污染,我国颁布了水环境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2](GB3838-2002)。

根据地表水域的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照功能的高低依次分为五类。

I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I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泅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以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GB3838-2002标准中,矿物油类被规定为保护水生生物的毒理学指标和人体感官指标,以水中可悲四氯化碳提取而不能被硅酸镁吸附,并在一定的红外波长下有特殊吸收的石油类物质计。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颁布,使人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更多研究者在检测水环境污染问题上不断研究新方法,新仪器,对测量的灵敏度和精度要求越来越高。

此外,对矿物油类污染物分析识别和定量检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对于保护环境,保障人类的安全健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水中矿物油物质的快速鉴定分析,便于及时追查出事故的种类以及严重程度等。

目前,我国在监测水中矿物油技术方面与国外监测分析技术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要研制新型仪器、新数据处理算法以提高检测分析能力。

一方面需要结合现代的电子技术和光学技术,研制分析精度高、适用范围广、抗干扰能力强的新型监测分析仪器;另一方面借助于现代的信号处理系统和计算机运算能力、速度,研究速率快、准确度高信、噪比高的合适的数据分析处理算法。

本文通过采用一种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和三线性分解算法,对水中矿物油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今后水环境的测定和分析提供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

1.3水中矿物油的检测方法水中矿物油类物质成分复杂,对其的测定更是成为环境分析化学中一个古老、重要而又困难的问题。

此外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水中油类污染物,甚至不同行业的水中油类物质的成分也是不一样的。

人们针对不同环境下,不同种类的油的鉴定方法也不尽相同。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法是一种当今应用比较广泛的鉴定水中溶解有机物、难溶性矿物油类物质、药物种类和成分等的常用方法。

在环境检测方面更是备受关注。

1.3.1水中矿物油的特性原油和各种成品油(煤油、柴油、汽油等)是海洋水环境和淡水环境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其中石油和其各类衍生物中含有各种烃类物质,这些物质具有较强的荧光量子产率,而且在水中的溶解度甚微,且具有很弱的挥发能力。

这些又累物质的风化能力比较慢,因此能稳定的表观水环境的污染程度以及污染物的种类。

1.3.2饮用水中矿物油类污染物的鉴别根据《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有机物综合指标》(GB/T5750.7-2006),我国对生活饮用水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称量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非分散红外光度法等。

(1)称量法因为水中可能含有环烷酸和环化环烷酸,因此需要用硫酸酸化水样以消除干扰。

采取的水样经过沸程为30℃--60℃的石油醚萃取后,用70℃的水进行蒸发去除石油醚,然后称重,计算出水中石油的含量。

称重法测量水中油类物质,不受油品种类的限制,适用于测定含有10mg/l以上的水样,但此种操作繁琐,且灵敏度低。

(2)紫外荧光光度法石油组分中所含的具有共轭体系的物质在紫外区有特征吸收。

具有苯环的芳烃化合物主要吸收波长位于250nm—260nm;具有共轭双键的化合物主要吸收波长位于215nm—230nm;一般原油的两个吸收峰位于225nm和256nm;其他油品如燃料油润滑油的吸收峰与原油相近,部分由只有一个吸收峰,精炼的汽油则没有吸收峰。

因此在测量中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标准,原油和重质油可选择256nm;轻质油可选择225nm。

此种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适用于0.05mg/l—50mg/l的含油水样溶液,但标准样品有的取得非常困难,因此数据的可比性比较差。

(3)荧光光度法水中微量石油经过二氯甲烷萃取后,在紫外线激发下可产生荧光。

荧光强度与石油含量呈线性关系,可用荧光光度计或者在紫外线等下牧师比较定量。

萃取物组成中所含具有共轭体系的物质在紫外区有特征吸收。

此方法的最低 ,如果取200ml水样进行测定,则最低检测质量浓度为0.025mg/l。

检测质量是5g(4)荧光分光光度法首先将体积为100ml的浓度分别为0.01mg—0.05mg的石油标准溶液,在300mm-400mm波长间进扫描,选择合适的激发和发射波长。

样品中的石油经过石油醚(沸程为30℃--60℃)或者环己烷萃取后,在选定的激发波长下照射,根据测得的荧光的光强度进行定量。

此方法的最低检测质量为0.0025mg。

也就是说如果取250ml的水样进行试验测定,那最低的质量检测浓度为0.01mg/l。

(5)非分散红外光度法此种方法的测量范围为0.02—1000mg/l,操作简单单其抗干扰能力极弱,当水中含有大量芳烃或者衍生物时对其测定结果的影响非常大。

不适用于水中微量矿物油的测定。

1.3.3海水中矿物油类污染物的鉴别海水中成分复杂且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很大,所以与饮用水的测定相比,需要的灵敏度更高,信噪比更强。

主要的测定方法有色谱法、红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

(1)色谱法色谱法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化学分离、分析方法。

即利用待分离的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当两厢做相对运动时,这些待测组分在两厢中反复进行n次分配(n为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从而使分组分得到完全分离的过程。

一般情况,对于不同的分析对象,只要选择合适的流动相和固定相,就可以达到分离的目的。

此种方法一般用于痕量有机物的测定,且灵敏度高,但其成本高,测定过程繁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