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民版必修二)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涉及农具、技术、制度及经营方式等。 1、农具——石器木器和刀耕火种、铁农具和牛耕。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春 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器和牛耕,汉代得到普及,唐朝曲辕犁 的发明使用——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 济的发展。 2、技术——垄作法、代田法、绿肥种植技术、育秧移栽水稻增 产技术、稻麦复种制。《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等著作总 结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技术发展。
A、屯田制:古已有之,代表有曹操、魏蜀吴三国屯田,分为军 屯和民屯两种。基本特点是土地国有,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 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起来,稳定了社会社会秩序。
B、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一种较为完备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它 始于北魏,沿用至唐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期。其基本特点是:以政府手中掌握大 量的土地为前提,在不触动地主阶级的条件下,以法律形式确认 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均田制也是府兵制和租 (庸)调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③农民土地私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对封建社会土地私 有制的重要补充。
1、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耕作方式的转变;农用工具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 自然条件的优越;统治者的重视;劳动者辛勤劳动 …….
(2)不利因素:
地主土地所有制;赋税徭役的沉重; 社会环境的动荡;自然条件的恶劣…… 2、总结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 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精耕细作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的主要特点之一。 5、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6、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 的措施
耕作方式:涉及农具、技术、制度及经营方式等。 1、农具——石器木器和刀耕火种、铁农具和牛耕。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春 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器和牛耕,汉代得到普及,唐朝曲辕犁 的发明使用——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 济的发展。 2、技术——垄作法、代田法、绿肥种植技术、育秧移栽水稻增 产技术、稻麦复种制。《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等著作总 结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技术发展。
A、屯田制:古已有之,代表有曹操、魏蜀吴三国屯田,分为军 屯和民屯两种。基本特点是土地国有,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 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起来,稳定了社会社会秩序。
B、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一种较为完备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它 始于北魏,沿用至唐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期。其基本特点是:以政府手中掌握大 量的土地为前提,在不触动地主阶级的条件下,以法律形式确认 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均田制也是府兵制和租 (庸)调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③农民土地私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对封建社会土地私 有制的重要补充。
1、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耕作方式的转变;农用工具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 自然条件的优越;统治者的重视;劳动者辛勤劳动 …….
(2)不利因素:
地主土地所有制;赋税徭役的沉重; 社会环境的动荡;自然条件的恶劣…… 2、总结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 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精耕细作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的主要特点之一。 5、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6、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 的措施
高中历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 人民必修2

春秋战国:垄作法
西汉:赵过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北方—耕耙耱技 术
南方—耕耙技术
宋朝以后:江南的耕作制度的 成熟
• 农作物品种
商周:粟稻黍稷麦桑麻; 西汉:西域葡萄、石榴等引进; 隋唐:茶叶的广泛种植;
明朝:玉米、烟草、甘薯、马 铃薯 等引进。
古代中国土地制度
• 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
•
古代中国人口变化曲线图
45000 40000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2 280 609 755 1110 1195 1291 1403 1655 1741 1762 1790 1840
古代劳动工具的沿革
• 生产工具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出现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
封建社会的“重农”思想
• 原因
(1)古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并提高缓慢。 (2)农业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主导,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
的主要来源,是封建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
• 表现
(1)战国时期:奖励耕织 (2)明清时期:帝王强调农业的“本业”地位
• 评价
(1)保证了农业的发展; (2)使中国社会发展缓慢、长期落后并阻碍中国向近代的过渡。
• 从生产力角度分析
劳动力:(人力和畜力) 工具:生产、灌溉 技术: 农作物品种:
• 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
土地所有制: 赋税制度: 小农经济: 农业政策:重农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1/162022/1/16January 16, 2022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1月2022/1/162022/1/162022/1/161/16/2022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2/1/162022/1/16
西汉:赵过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北方—耕耙耱技 术
南方—耕耙技术
宋朝以后:江南的耕作制度的 成熟
• 农作物品种
商周:粟稻黍稷麦桑麻; 西汉:西域葡萄、石榴等引进; 隋唐:茶叶的广泛种植;
明朝:玉米、烟草、甘薯、马 铃薯 等引进。
古代中国土地制度
• 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
•
古代中国人口变化曲线图
45000 40000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2 280 609 755 1110 1195 1291 1403 1655 1741 1762 1790 1840
古代劳动工具的沿革
• 生产工具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出现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
封建社会的“重农”思想
• 原因
(1)古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并提高缓慢。 (2)农业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主导,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
的主要来源,是封建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
• 表现
(1)战国时期:奖励耕织 (2)明清时期:帝王强调农业的“本业”地位
• 评价
(1)保证了农业的发展; (2)使中国社会发展缓慢、长期落后并阻碍中国向近代的过渡。
• 从生产力角度分析
劳动力:(人力和畜力) 工具:生产、灌溉 技术: 农作物品种:
• 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
土地所有制: 赋税制度: 小农经济: 农业政策:重农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1/162022/1/16January 16, 2022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1月2022/1/162022/1/162022/1/161/16/2022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2/1/162022/1/16
高三历史复习课件人教版必修二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共22张PPT)

考纲解读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 “ 海禁”政策
考点一
【考纲定位】
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
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发展趋势 农业基本生产模式—小农经济 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
1、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
原始农业 “神农能殖嘉谷” 重大突破
冶 铜 技 术
原始社会 晚期
商周
已掌握冶铜技术
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冶炼生铁和钢 用煤作燃料 用煤冶铁 用焦炭作燃料
冶 金 冶 业 铁
炼 钢
春秋时期 汉
北宋 南宋
至16世纪 冶铁炼钢技术和产量一直领先世界 以前
行业
时期
新石器时代
商朝 东汉 南北朝
成 就 发明陶器(陶是源 ,瓷是流) 烧出原始瓷器
出现了专门的工商业城镇; 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三种经营形态(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 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 业 民营手工 业 家庭手工 业 生产经营模式 由政府直接经营, 进行集中的大作坊 生产 民间私人经营 农户的一种副业 产品及流向 主要生产武器和贵族消 费的日用品 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 产品 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 赋税 流通方式 少量投放市场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产方式落后;封闭、保守、 分散,排斥商品经济;农民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小农经 济脆弱,难以抵御天灾人祸的打击;农民生活标准低,容易满足, 缺乏进取精神。
•三大部门成就(冶铸业、陶瓷业、纺织业)
•三种经营形态(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
主要成就:
行业 时期 成 就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 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 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 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陵绸为业, 始称为市”。 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人物。他们夫妇二人住 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丝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 织的丝绸光泽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 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 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丝绸,成为 机户。 2.材料二反映了明朝时手工业发展呈现怎样的特点?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 “ 海禁”政策
考点一
【考纲定位】
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
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发展趋势 农业基本生产模式—小农经济 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
1、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
原始农业 “神农能殖嘉谷” 重大突破
冶 铜 技 术
原始社会 晚期
商周
已掌握冶铜技术
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冶炼生铁和钢 用煤作燃料 用煤冶铁 用焦炭作燃料
冶 金 冶 业 铁
炼 钢
春秋时期 汉
北宋 南宋
至16世纪 冶铁炼钢技术和产量一直领先世界 以前
行业
时期
新石器时代
商朝 东汉 南北朝
成 就 发明陶器(陶是源 ,瓷是流) 烧出原始瓷器
出现了专门的工商业城镇; 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三种经营形态(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 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 业 民营手工 业 家庭手工 业 生产经营模式 由政府直接经营, 进行集中的大作坊 生产 民间私人经营 农户的一种副业 产品及流向 主要生产武器和贵族消 费的日用品 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 产品 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 赋税 流通方式 少量投放市场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产方式落后;封闭、保守、 分散,排斥商品经济;农民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小农经 济脆弱,难以抵御天灾人祸的打击;农民生活标准低,容易满足, 缺乏进取精神。
•三大部门成就(冶铸业、陶瓷业、纺织业)
•三种经营形态(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
主要成就:
行业 时期 成 就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 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 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 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陵绸为业, 始称为市”。 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人物。他们夫妇二人住 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丝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 织的丝绸光泽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 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 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丝绸,成为 机户。 2.材料二反映了明朝时手工业发展呈现怎样的特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复习课件

古代手工业三种形态的比较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 经营,集 中的大作 坊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 自主经营
武器军用品 不在市场 等供官府使 流通 用
民间消费的 在市场流
产品
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 供自己消费 剩余部分
业
和缴纳赋税 出售
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突出成就
原始社会:开始出现 冶铜 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
不利影响是很显著的。 (2)政府政策:我国古代有很多朝代对商业的限制非常严格,历代封
建王朝大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自然灾害:历史上黄河改道等自然灾害也对商业发展产生了不利
的影响。 (4)其他方面:民族之间的战争和广大农民的贫困,影响到普通民众
的购买力等。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时期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商周)
一、中国古代社会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1)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犁、牛耕的普及。 (2)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精耕细作,努
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3)封建政府的扶持: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1)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 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脆弱。 (2)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 维持着简单再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3)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二、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1.繁荣原因: (1)国家政局:封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物质基础: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政府政策:政府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统治者鼓励海外贸易带来了海外贸易的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人民版必修2ppt

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 位
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 萌芽
古代中国政府大多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 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素养特训】 1.(史料实证)《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 货。”“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食”。这反映出当时( ) A.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B.政府没有采取抑商政策 C.政府提倡工商皆本 D.主张实施重商主义政策
二、宋元明清时期的三次商业革命 从宋元到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最为发达时期。这一时期发生了三次 商业革命,分别指的是: 1.第一次宋代商业革命主要表现为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不受限制; 晓市、夜市、草市兴盛;出现全国性的著名城市;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第二次明清(前期)商业革命主要表现为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 地区为盛;出现商帮。 3.第三次商业革命是指晚清出现的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解析】选D。结合题意可知,从战国到宋代的漫长时期,很多思想家的经济主 张都涉及“抑商”或者“反对抑商”,客观上体现了“农”“商”观念长期存 在,D正确。宋以前与历代经济政策基本一致,宋以后出现反对的声音,A、B错误, 排除;重农抑商政策在汉唐以前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C错误,排除。
2.(历史解释)乾隆年间,一份由云南布政使司颁发的开荒执照上写着:“滇省 山多田少,水陆可耕之地俱经垦开无余,嗣后山头地角,水滨河尾,俱着听民耕 种。……沙立目(一家)开垦荒地八亩。”此材料反映出 ( ) A.由于长期开发,西南地区耕地减少 B.当时政府重视农业,鼓励开垦荒地 C.边疆地区农业经济发达,超过内地 D.乾隆时期西南地区已得到充分开发 【解析】选B。由材料“云南布政使司颁发的开荒执照”可知政府重视农业,鼓 励开荒,故B正确。
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 萌芽
古代中国政府大多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 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素养特训】 1.(史料实证)《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 货。”“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食”。这反映出当时( ) A.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B.政府没有采取抑商政策 C.政府提倡工商皆本 D.主张实施重商主义政策
二、宋元明清时期的三次商业革命 从宋元到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最为发达时期。这一时期发生了三次 商业革命,分别指的是: 1.第一次宋代商业革命主要表现为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不受限制; 晓市、夜市、草市兴盛;出现全国性的著名城市;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第二次明清(前期)商业革命主要表现为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 地区为盛;出现商帮。 3.第三次商业革命是指晚清出现的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解析】选D。结合题意可知,从战国到宋代的漫长时期,很多思想家的经济主 张都涉及“抑商”或者“反对抑商”,客观上体现了“农”“商”观念长期存 在,D正确。宋以前与历代经济政策基本一致,宋以后出现反对的声音,A、B错误, 排除;重农抑商政策在汉唐以前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C错误,排除。
2.(历史解释)乾隆年间,一份由云南布政使司颁发的开荒执照上写着:“滇省 山多田少,水陆可耕之地俱经垦开无余,嗣后山头地角,水滨河尾,俱着听民耕 种。……沙立目(一家)开垦荒地八亩。”此材料反映出 ( ) A.由于长期开发,西南地区耕地减少 B.当时政府重视农业,鼓励开垦荒地 C.边疆地区农业经济发达,超过内地 D.乾隆时期西南地区已得到充分开发 【解析】选B。由材料“云南布政使司颁发的开荒执照”可知政府重视农业,鼓 励开荒,故B正确。
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复习(共37张ppt)

——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课堂探究
互动探究 (1)结合史实,指出西汉时期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的 推动因素。 (2)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精耕细作能否从根本上改善农 民的生活。
课堂探究
提示:(1)耦犁的使用和推广;代田法等耕作方法的推行;漕渠、 白渠、龙首渠等农田水利的兴修;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2)不能。精耕细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有利于 改善农民的生活;但由于小农经济自身具有封闭性、落后性, 农民又受到封建政府的剥削,承担繁重的徭役和赋税,农民根 本不可能过上富足的生活。
练一练: 1.下图所示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的一项发明,该发明主要应用于 ()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 阳。”“布衣”的材料应为( ) A.毛 B.麻 C.丝 D.棉
3.唐诗“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
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答案:A
4.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 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在古代两千多年的 中西方交往中,丝绸、瓷器和茶叶在西方广受欢迎。这主要表 明古代中国( ) A.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B.自然经济取得了根本性突破 C.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D.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冶金
制瓷
丝织
明清:超过官营
明中后期资本 主义萌芽
商 概况
业 市和
城市
商代商 人出现
宋元空 前繁荣
明清时期出现 徽商、晋商
市的变迁: 宋前:严格限制 宋后:打破界限和限制
城市发展: 古代都城由政军中心发展成为政军经中心 南方“扬一益二”
对外贸易
课堂探究
互动探究 (1)结合史实,指出西汉时期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的 推动因素。 (2)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精耕细作能否从根本上改善农 民的生活。
课堂探究
提示:(1)耦犁的使用和推广;代田法等耕作方法的推行;漕渠、 白渠、龙首渠等农田水利的兴修;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2)不能。精耕细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有利于 改善农民的生活;但由于小农经济自身具有封闭性、落后性, 农民又受到封建政府的剥削,承担繁重的徭役和赋税,农民根 本不可能过上富足的生活。
练一练: 1.下图所示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的一项发明,该发明主要应用于 ()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 阳。”“布衣”的材料应为( ) A.毛 B.麻 C.丝 D.棉
3.唐诗“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
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答案:A
4.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 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在古代两千多年的 中西方交往中,丝绸、瓷器和茶叶在西方广受欢迎。这主要表 明古代中国( ) A.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B.自然经济取得了根本性突破 C.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D.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冶金
制瓷
丝织
明清:超过官营
明中后期资本 主义萌芽
商 概况
业 市和
城市
商代商 人出现
宋元空 前繁荣
明清时期出现 徽商、晋商
市的变迁: 宋前:严格限制 宋后:打破界限和限制
城市发展: 古代都城由政军中心发展成为政军经中心 南方“扬一益二”
对外贸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共37张PPT)

黍
稷
麦
粟
稻
五谷
猪 马 牛
六 畜
羊
狗
鸡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 1、精耕细作的概念:
• 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 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 2、时间: • 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 3、精耕细作的的特征和表现
• • • • • (1)生产工具的进步 (2)耕作方法的更新 (3)水利工程的发展 (4)灌溉工具的演进 (5)耕作制度的变化
• 2、农耕技术的演进
• • • • • • • • • (1)原始农业: 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 (2)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农具:出现青铜农具,只是少量使用。常用的工具是木制的耒耜和石 锄、石犁 耕作技术: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3)早期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作物种类:粟、稻、黍、麦、桑、麻等 人们的生活:由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 ;汉——漕渠、白渠、龙 首渠、井渠法(坎儿井)
灌溉工具 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代——高转筒车、
明清——风力水车
耕作制度 西汉——一年一熟;宋朝——一年两熟至一年三熟
机架牵引
种子:西汉发明的播种工具,是近代条播机的雏形
三处重要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 小,便于回转,节省畜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 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 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 生长。这是唐朝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 土地公有制 国王、贵族 土地所有制 表现形式 公社成员集体耕种 井田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复习课件

谢谢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经济发展的影响。题干材料强调了明后期低
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都使用玉制器皿,这破坏了明前中期的等级
规定。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经济发展
冲击了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君主专制
逐渐加强,故排除A项。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是朝廷的规定,
并非传统的伦理,且材料信息没有指向市民阶层,故C项错误。
由题干材料不足以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D项错误。
答案:B
话题归纳 本专题内容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均有体现,且题量很大。中国 古代经济问题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外贸等,在近三年的高 考试题中,商业及外贸地位很突出。今后高考考查的重点,仍将 会集中在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和成就,土地制度 的演变,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等内容上。
4.(2017课标全国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
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
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
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 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 经济都面临破产的危险。
3.特点 (1)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3)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 (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 政策的影响。 (5)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 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4.评价 (1)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 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2)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以后的社会经济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是中国古代经济(封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3)但其经营规模很小,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 常破产流亡,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浙江卷·38) (26分)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 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 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 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 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 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 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材料三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 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 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 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9分) (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 概述严复在宣传维新理论上的贡献。(7分)
(2012浙江卷·39) (26分)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 角度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11月,威廉率1万多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召集大批军队,但当 威廉的军队登陆后却未去指挥。众叛亲离之际,他在12月10日逃往法国。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1688年革命)真正“光荣”的地方:它是不流血的,它无须乎内战、屠杀、 放逐或报复……往日国王及国会间糜费精神的竞争今改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 上风。 ——屈勒味林《英国史》 材料三 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背景资料 清朝(1644—1912);中华民国(1912—1949) 中国 日本 印度
(1)孔子:仁、礼、中庸;(3分) 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3分) 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2分)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2分) (2)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 标准;(3分) 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3分)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 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3 分) (3)康有为。(1分)《孔子改制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分)翻译《天演论》; (2分)宣传、提倡进化论、成为维新派的理论武器。(2分)
明治天皇(1868—1912在位);大正天皇(1912—1926在 位)
1849年英国殖民者占领全境;1947年成立印度自治领 16世纪起为奥斯曼帝国统治;19世纪英国侵入;20世纪 20—30年代开始独立 奥斯曼帝国(14世纪—1922);土耳其共和国(1923—) 卡扎尔王朝(1796—1925);巴列维王朝(1925—1979)
阿拉伯 土耳其
伊朗
(1)中华民国建立时,除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外,世界上的共和国制国家寥寥 无几。写出当时西方两个共和制大国国名的全称并简要评价其宪法。(10分) (2)辛亥革命中没有流太多的血,这令人想起世界近代史上的“光荣革命”。请 根据材料一、二,并综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的历史事实,并思考该事件 为何被称为“光荣革命”。(7分) (3)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9分) (1)美利坚合众国。(2分)其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为宪法,确立了联邦制 和三权分立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3分)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2分)其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妥协的产物,总统和参议 院权力很大,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3分) (2)斯图亚特复辟王朝倒行逆施。(1分)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率军来英国, 并成为国王。(2分)詹姆士二世逃亡。(1分)没有流血而政治制度发生变革 (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3分) (3)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分)推翻了清王朝,结束 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4分)中华民国是继美、法之后的共和制大国,也是亚洲最早的共和制大国。 (2分)革命中没有流很多血,避免了人民的巨大牺牲。(1分)民主共和观念逐 渐深入人心。(1分)
复习建议
一、课标内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 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 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真题讲解
(2012浙江卷·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 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 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 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晋两国不可通婚, 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 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 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答案为C 。 (2012浙江调研卷·13) 春秋时期,宋楚两军对垒,宋军不乘时出击而 大败。国人归咎于宋襄公,襄公辩称:“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 成列。”其中“亡国”的“国”指 A.夏 B.商 C.西周 D.宋 答案B